儿童的安全教育范文

2023-09-19

儿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汽车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安全问题。加强学前儿童交通安全是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也为儿童自身交通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关于学前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设计交通安全教育游戏,让其可操作、可实践,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关键词:学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游戏

一、乐趣无穷,玩中有学

将游戏融入儿童安全教育中作为教育载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开展游戏的效果并不佳,儿童参与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三:其一,形式化。假借游戏“外壳”开展模式化安全教育,如比一比谁说的安全标语多等同类的游戏,仅是激起部分儿童的游戏参与兴趣;其二,复杂化。学前儿童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弱,如果游戏过于复杂儿童很难理解游戏规则;其三,宽泛化。游戏中涉及的知识点过多,内容过于宽泛,儿童将无法深入理解。因此在游戏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游戏的趣味性、指向性、可行性,让安全游戏真正具备可玩、可学、可探属性,被学前儿童所喜爱。例如:在讲解信号灯安全知识时,可以设计“我是小小信号灯”游戏,准备多组“红、黄、绿”信号灯,让儿童们自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灯。同时,教师开展“我是什么灯”“红(黄、绿)灯怎么办”两个游戏环节,一方面让儿童加强对信号灯颜色的认识,另一方面帮助儿童掌握不同信号灯所代表的含义。游戏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设计信号灯交换步骤,让每个儿童接触不同的信号灯。在此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将全部儿童纳入其中,游戏形式也更加有趣,内容也相对比较简单,游戏目的较为明确,尊重儿童的自主性,游戏实践效果相对比较好。

二、情境设计,加深理解

安全教育知识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行走安全知识、乘车安全知识、识别交通标识等等,每一项安全内容中又包含了多个教育知识点,成人学习尚存在一定的困难,更何况学前儿童。在设计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游戏时不妨将情境融入其中,让游戏本身具有情境故事,抓住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调动其参与到情境中,加深其对安全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过马路的安全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儿童播放“灰太狼”过马路游戏。在第一关中,马路上有斑马线与信号灯;第二关中,只有斑马新却没有信号灯;第三关中,马路上没有信号灯与斑马线。此时,教师询问儿童“灰太狼”三关中应该如何过马路,答对了“喜羊羊”为儿童点赞,“灰太狼”順利过马路,答错了“红太狼”惩罚“灰太狼”。在此游戏的设计中,结合了儿童所喜爱的动画故事,并将其中三个动画人物融入情境设计之中,调动了儿童的参与性,循序渐进地增长儿童安全教育知识。

三、角色扮演,强化实践

学前儿童对于知识掌握能力有限,“记得慢、忘得快”。因此在设计交通安全教育游戏时要考虑到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亲自体验不同的游戏角色,掌握故事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知识。例如:在讲解驾车安全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我酒驾了”的角色扮演游戏,故事角色为1名警察、1名酒驾司机、3名劝酒朋友、2名正义路人。儿童们在扮演各个角色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劝酒者的惭愧心理、酒驾司机悔恨心理、警察与路人的正义心理,再现故事的同时掌握了驾车安全知识时,认识到酒驾是违法错误的。

四、结语

“交通安全教育先行,保障你我他生命安全”,重视学前交通安全教育符合社会安全要求,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设计学前儿童安全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天性、认知等诸多问题,设计出好玩又有趣的教育游戏,让儿童能够真正地接受交通工具安全教育,掌握基本的安全交通知识,简单判别交通违法行为,从而提升儿童的安全素养。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 肖芳,陈国军.学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2).

儿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了解桂西地区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12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为合理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三甲综合医院2014~2019年住院12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2019年6年间,住院患者86 661例,死亡89例,病死率为1.03‰。住院儿童中,男童病死率0.89‰,女童病死率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病死率1.28‰和≥3岁组病死率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壮族儿童病死率0.89‰、汉族儿童病死率1.48‰、其他民族儿童病死率0.96‰,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农村儿童病死率1.23‰、城镇儿童病死率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死因构成中:前3位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手足口病、意外损伤和中毒。结论 近6年该院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病死率高是该地区下一步预防保健工作重点方向,侧重点在农村和小于3岁儿童。

【关键词】 三甲综合医院;儿童;死因

【Key words】 tertiary first-class general hospital; children; death cause

兒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状况、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我国妇幼信息统计数据显示,从1991年~2017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稳步下降,且城乡差距明显缩小。2017年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8‰,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9‰[1]。笔者回顾性分析桂西地区某三甲综合医院2014~2019年12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资料,分析该院或该区域儿童死亡原因及动态变化趋势,希望能为当地儿童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开展方向及侧重点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2014~2019年桂西地区某三甲综合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提取的12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共89例。采用病案首页死亡主要诊断,以ICD-10标准进行统计分类。

1.2 方法 制定表格逐一从病历中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来源区域、死亡主要诊断、死亡原因等资料。查阅2014~2019年桂西地区某三甲综合医院儿童住院患者例数并且从死亡年龄分布、性别、疾病分类、死亡原因、来源区域分析。将住院患儿的年龄分为<3岁组(包含新生儿)和≥3岁组,民族为壮族、汉族、其他民族,区域来源分为农村、城市。将疾病分类分为10大类。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07 对资料进行整理,采用 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千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2.1 2014~2019年某三甲综合医院0~12岁儿童病死率 2014~2019年桂西地区某三甲综合医院0~12岁儿童住院患者86 661例,死亡89例,病死率为1.03‰,2014~2019年病死率分別为1.71‰、1.79‰、1.11‰、0.54‰、0.82‰和0.33‰,不同年份病死率基本呈下降趋势,2019年降至0.33‰。见表1。

2.2 性别、年龄段、民族及城乡差异与儿童病死率的关系 男童病死率0.89‰,女童病死率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病死率1.28‰,≥3岁组病死率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壮族儿童病死率0.89‰、汉族儿童病死率1.48‰、其他民族儿童病死率0.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儿童病死率1.23‰、城镇儿童病死率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死因分析 89例死亡患儿中死因涉及10个病种大类,其中顺位第1位和第2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30.34%)与手足口病(14.61%),27例呼吸系统疾病中有21例为重症肺炎。意外损伤与中毒位列第3位,其中4人为烧伤,其余为意外撞击交通事故或坠床。不同民族特征死亡原因顺位有所不同,壮族以呼吸系统疾病与手足口病顺位列前2位,第3位为意外损伤与中毒,汉族则以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及意外损伤与中毒顺位列前3位。见表3。

2.4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儿童死因分析 男、女童前 3位死因相同,为呼吸系统疾病与手足口病及意外损伤与中毒。不同年龄段中,<3岁和≥3岁顺位第1位均为呼吸系统疾病;<3岁组第2、3位分别为手足口病、围生期疾患;≥3岁组第2、3位顺位分别为意外损伤与中毒、心脏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见表4。

3 讨  论3.1 住院儿童病死率 2014~2019年桂西地区某三甲综合医院儿童住院病死率1.03‰。与张婷婷报道的近年儿童病死率0.15%[2]相近,比方敬等人[3]报道的0.42%及刘聪聪等[4]报道的0.22%都明显偏低。由于收治疾病谱及收治住院的标准存在差异,样本量不同,不同医院的病死率统计有所不同。但是,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可能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保障大幅提高有很大关系。该医院所在地区虽然位于我国西南部边远地区,但是由于落实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各项扶贫政策良好,儿童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与东部中部地区无明显差异。

3.2 住院儿童死亡年龄段分布 小于3岁组住院患儿病死率(1.28‰)与大于等于3岁组病死率(0.68‰)有明显差异,与陈金彪等[5~6]报道的一致。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可能与年龄越小发生肺部感染、意外伤害率越高有关。

3.3 住院儿童死亡来源分布 儿童住院患者中,农村儿童病死率1.23‰,城镇儿童病死率0.55‰,农村儿童病死率显著高于城镇儿童。农村地区病死率高提示该地区仍然存在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居民医疗保健知识相对缺乏、群众对疾病重视不足等问题,导致患儿就医延迟,失去最佳治疗时间[7]。

3.4 住院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与儿童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呼吸道免疫特点有关[8],其中,又以婴幼儿多见。婴幼儿免疫力差,容易转化为重症肺炎,导致死亡。本研究中,89例死亡患者中死因涉及病种10大类,第1位是呼吸系统疾病27例(30.34%),其中有21例为重症肺炎,且20例年龄均小于3岁。也佐证了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重症肺炎婴幼儿,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各医院专科及区域收治疾病等影响因素,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死率排位有所不同,但基本处于前3位[7,9]。手足口病死亡13例(14.61%),是第2位死亡原因,其中<3岁组12例。本研究<3岁儿童占该病种病死率的绝大多数,提示婴幼儿手足口病进展快、病情重。本地区手足口病病死率较高,可能与2014~2016年本地区手足口病暴发流行,重症病例多有关。2016年后随着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其发病数与死亡数已显著降低。手足口病需从预防做起,防治结合可有效降低病死率[10]。意外损伤与中毒11例(12.35%),位列死亡原因第3位。其中4例为烧伤,其余为意外撞击、交通事故或坠床。意外无处不在,意外伤害仍然是影响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7]。本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自我防护意识及生活环境防护条件差,老年人的看护不得力,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增加。避免意外损伤应多部门协助合作,改善社区、村庄周围的安全防护,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对各种伤害的认识,尽量减少伤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该少数民族地区某医院收治的患儿病死率和死亡的疾病顺位基本与其他多地报道一致。虽然近年来儿科的救治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预防和治疗仍是本地区儿童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农村地区更是重中之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死亡疾病相关特征,开展儿童医疗保健工作,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安全宣教模式和主体,结合民族特色开展多样化、多平台健康宣教形式,以提高儿童医疗保健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病死率。

参 考 文 献

[1]  张悦,郭海强.1991—2017年我国妇幼保健主要统计指标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5):642-643.

[2]  张婷婷,王继宁.2007年—2016年某市儿童医院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8,19(4):57-60.

[3]  方敬,许姜姜.某儿童专科医院近14年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病案,2018,19(2):81-85.

[4]  刘聪聪,佘颖.某院2009~2018年住院儿童死亡原因分析[J].科学咨询,2019(42):112-113.

[5]  陈金彪,赵利,张静,等.2010~2014年湖南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疾病谱及死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1):1237-1241.

[6]  陈丽琴,拥李将,韩永慧,等.2007—2018年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儿童死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20):3714-3718.

[7]  朱建军,刘容珍,石慧,等.某三甲医院2007—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22):3114-3116.

[8]  吴金星,俞小萍,刘祥英,等.2011—2015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因变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11):1355-1359.

[9]  唐雨欣,李黎,李吉杰,等.某妇产儿童专科医院2008-2017年儿科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3):409-411.

[10]  黄敏,王兴勇,余孟妮,等.917例儿童死亡病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19):2638-2641.

(收稿日期:2020-03-03 修回日期:2020-05-25)

(编辑:梁明佩)

儿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3篇

郑林英

646100

一、听觉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方法

(一)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教育的过程。集体教学分为:主题教育(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每一单元有一个教学主题)、综合技能教育(有组织、有计划的游戏教学活动,包括语言、认知、操作与音乐的教学)。集体教学多使用游戏教学、示范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游戏活动中,鲍鲍可以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的学习和游戏,并学会了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在示范教学中,鲍鲍模仿老师的语言和行为,老师又通过适当行为给予强化,对不好的行为给予惩罚。通过以上不同的集体教学模式,鲍鲍与人交流和相处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语言发展相当突出。

(二)个别化的训练

听力障碍幼儿与健听幼儿相比,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每个听障幼儿除了与健听幼儿一样,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之外,还存在着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发生的时间、接受教育康复的时间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导致了每个听障幼儿的语言和言语发展水平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个别化教学是指在康复机构中,由老师对聋儿听觉功能,言语技能进行系统的评估,并结合其在集体教学,家庭康复中的有关问题,制订相应的听觉、言语康复计划,对其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鲍鲍的语言清晰度不是很高,我们就针对鲍鲍这一问题,为鲍鲍专门制定训练语言清晰度的发音训练和语言训练。通过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鲍鲍发音的清晰度有明显的提高。

(三)组别教学

组别教学是指教师将听觉、言语发展水平接近的幼儿组合起来(一般为2人),一起进行教学。

(四)家庭康复教学

家庭康复教学是指家长在老师指定的康复教学基础上,配合老师每天的康复教学,在家里对幼儿当天接受的教学知识进行复现、巩固和扩充的教学。

二、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

鲍鲍的教学康复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3个月。在这4个阶段中,老师按照指定的康复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并且随时监控幼儿的康复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根据鲍鲍的具体情况对教育康复内容进行调试,让教育康复的内容更适合鲍鲍的发展。教学主要从听觉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和发音康复训练三方面来进行。

(一) 第一阶段的康复内容

1、听觉康复内容

进行听觉察知训练:主要察知声音的有无(在有意注意状态下的察知何无意注意状态下的察知训练),包括在人耳听阈范围内的各种频率段的声音的察知训练。老师突然敲出巨大的声响,鲍鲍主动告诉别人,或叫其他小朋友一起听。老师给鲍鲍一些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让鲍鲍自己故意弄出声音听或是让其他小朋友听。

听觉分辨训练:主要分辨交通工具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自然环境的声音。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各样的声音传入鲍鲍的耳中。为了让鲍鲍知道什么动物发出什么声音,老师就利用电视播放动物世界等影片,这样不仅让鲍鲍知道了很多动物的名称,更让鲍鲍了解了每一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培养了鲍鲍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听觉识别训练:识别音节数量不同的词语。难度从2项一组增加到3项一组。结合听觉理解训练,老师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是,训练鲍鲍听自己的名字,并作出反应,目的是要鲍鲍听到叫他时能够答应,能辨别是喊他的名字还是其他小朋友的名字。在班级中有7个孩子,老师就利用每一个孩子的全名和小名在上课之前练习听力识别。逐渐的鲍鲍就能够理解自己的名字,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自己的名字与他小朋友的名字。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这一里可以加点最简单的联系内容吗?)

发音训练:六元音的发音训练,学习并模仿发出不少于6个双元音韵母,如:ai、ei、ui、ao音等。

(二)阶段的康复训练内容

1、 听觉训练 听觉分辨训练:进行闭合水平音节数量相同差异较大语音辨听。 听觉识别训练:闭合水平单音节词汇辨听(韵母识别训练)。闭合水平单音节词汇辨听(声母识别训练)。

听觉理解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指令训练,如:开门、搬椅子等。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

学习并模仿发出声母[h]、[m]、[b]、[d]、[n]、[g]、[q]。 学习并模仿发出连续音节(如:[hai-hai-hai][ma-da-ma]等)。 学习并模仿发出多声调(如:[mā-dǎ-dà]等。

(三)第三阶段的康复训练内容

1、听觉训练

听觉分辨训练:闭合水平单音节词汇辨听(韵尾相同单音节词辨听(-n;-ng);同声母、同韵尾但不同元音的词;辨别单元音、复元音+鼻音韵尾)

听觉理解训练:进行生活指令的听觉理解训练,如:请给我XX。请把XX放在XX地方。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

3、语言训练

指认或说出初级词(常见物品或玩具名称)如:认识常见水果,老师结合鲍鲍喜欢游戏的兴趣,在情景教学中让鲍鲍充当卖水果的老板,其他的同学充当顾客,在游戏中小朋友就学会了各种水果的名称了。

认识常见人物,表述其名称。老师准备很多不同工作岗位人员或家人的照片或卡片,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反复让鲍鲍在图片中寻找“警察叔叔”的图片,并且还让鲍鲍区分“警察叔叔”和“爸爸”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同样的道理老师让鲍鲍区别其他人物。

认识常见衣物,表述其名称。每天老师都会问:“鲍鲍今天你穿了几件衣服啊,有什么什么颜色的,自己最喜欢哪一件等问题。这样在普通的生活中就教会了孩子说说衣服名称的教育任务。

在课堂内外老师都喜欢指着某一物体问鲍鲍:“这是什么啊?”这样的问题不仅让鲍鲍学会思考,还让鲍鲍养成了提问的好习惯。在家里鲍鲍遇见什么不知道名词的东西都会问:“这是什么啊?”遇见不懂的道理就会问:“这是为什么啊?”等一些问题。

(四)第四阶段的康复训练的内容

1、听觉训练

听觉理解训练:进行单条件、双条件、三条件的理解训练。如: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件黄色的衣服,两件红色的衣服;小猫在河里吃鱼,小狗在河边钓鱼等。通过讲故事,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然后老师围绕故事进行提问,让幼儿指认或回答。老师也提倡家长在家里多给鲍鲍讲故事,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2、发音训练

口舌操训练:进行口腔灵活度的训练。这一练习的目的是让鲍鲍说话更清楚,吐字更明白。老师在个别训练时,就让鲍鲍跟着念绕口令,如“山上有块破布,山下有条破裤 ,破布补破裤,破裤变成破布”等。鲍鲍不仅很喜欢这样的联系方式,并且学会之后还教其他小朋友联系。

3、语言训练

儿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 智障儿童语由于智力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其语言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本文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智障 语言 鼓励 交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谈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分不开的。

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种多样的语言刺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习《钉纽扣》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家政室”主题教室,通过实实在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常见物品的语言刺激,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中学习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钉纽扣、缝衣服等词语,学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顾客、以及家长和孩子等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体验从而学会生活语言。这种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巧用个别化训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残疾、大舌头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 单词、单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调四声。我就为他制定了一份个人语言训练计划:首先是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 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其次是舌操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

三.强化语言刺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孩子通过实践自然地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孩子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说的就多了。真正的语言表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从单字发音到说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这说明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语言刺激,他们得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要经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能明白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联系起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如孩子在玩球时,可是说谁谁在玩球,老师在写字时,可是说老师在写字,说的时候要加强名词和动词的语调,增加强度,学生就会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理解了会说了。

四.给予信心与鼓励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体验,而教师及时的肯定,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大的成功。此时,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来说,长时间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阳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这孩子你跟他说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原地不动。别的孩子聊天、游戏,他就在一边看着。但从测试以及平时简单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就是说造成孩子如此表现的除了环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偶然有一天的晨会课,看到孩子拿着《诗韵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样,我激动地翘起大拇指送给他。孩子回报给我的依旧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触中,也了解到这孩子很喜欢朗读,于是乎,我又如获至宝,诸多教育家的实践证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从朗读中去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与鼓励,带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拿着书本朗读古诗,到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面前的朗诵古诗,孩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难,让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 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 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 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不过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老师说却喜欢跟同学说,那 就让他跟着同学说,先培养他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恰当的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儿童之间也喜欢竞争、比较、合作或支持,恰当地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们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态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动机。需要 注意的是,在进行两人组比赛时,要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伙伴,两个孩子的语言 表达能力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常赢或常输而引起自满 或自卑的不良情绪。

七、 运动当小老师的动机 智障儿童很喜欢模仿成人当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发智障儿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谁做得好,我请他当小老师教同学说话、在前面讲 故事、唱歌表演” ,这不但能令该小孩做一个标准榜样,也让其它小朋友努力, 希望也可以当小老师。 个别训练”和 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

八、 “个别训练 和“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个别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会存在着能力不同的学生, 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 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七.应用游戏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游戏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可以是自发产生的,而残疾儿童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做游戏,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是目的。在游戏中,让孩子的语言、体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 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时,我尝试了“小青蛙捉害 虫”的游戏,把运动室的地板上铺满了用绿色卡纸制成的荷叶,每个荷叶上还有 一条或数条小虫(小虫的多少视两片荷叶之间的距离而定) ,训练时孩子们戴着 青蛙头饰,背诵着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虫,保庄稼” ,愉快的参与到活 动中来,他们从这片荷叶跳到那边荷叶,兴高采烈的捕捉着“害虫” ,他们从内 心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与同学一起背儿歌、做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 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培养智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还有许多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训练方法多样 化、语言训练与日常生活互相联系、变换方式、复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针对智 障儿童的特性和实际能力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儿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得到快速发展, 进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 而孩子由于户籍等原因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进而留在户籍所在地, 一般由其祖辈或亲人照顾。数据显示, 中国现在2亿左右的农民工, 而且人数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 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1.1 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 一直未入学者占6.85%, 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 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1.2 学习成绩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当中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及道德偏差等问题。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发现, 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 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 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1.3 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 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 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测试结果显示, 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处在年龄的黄金时段, 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 疏于管教, 从而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疏远, 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大部分时间是由其爷爷奶奶等长辈加以照顾, 但由于爷爷奶奶年岁较大, 没精力也没知识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进行辅导和监督, 还有甚者会对孩子加以溺爱,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来自父母关爱的缺失势必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2.2 学校教育不到位

在大多数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 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更多专注, 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尤其在乡村学校, 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制约加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导致他们对个人价值存在感很迷茫, 进而在学习上不够专注和在行为准则上有所偏失。现在大部分的乡村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老师, 很少组织对学生们的心理教育, 导致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 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和纠正, 从而有时候治标不治本。

2.3 社会关注度不够

近年来, 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农业税的减免, 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过剩, 由于又要养家糊口, 于是他们只有背井离乡, 进城打工。这样就造成了老人没人照顾, 孩子没人教育的局面。而现行的户籍制度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而在许多家长看来自己家乡的农村学校并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 故而他们需要把孩子接入自己所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 而城市高昂的学费让他们无力承担, 加上高考所在地所学教材并不与上学所在地一样, 让留守儿童处在两难的境地。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讲是城乡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从而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此, 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 农民工可以就在自己家乡就业, 解决了孩子无人照顾的局面, 使孩子们可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为孩子的家庭教育创造了条件。

3.2 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首先,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家长姓名、家庭地址、留守原因、监护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并及时补充、变更有关信息。其次, 完备家长通讯录, 以便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 反馈其孩子在校表现及思想动态, 实现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再次, 开设心理课程, 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教给其生存技巧和安全常识, 提高留守儿童的个人保护意识及生存能力, 对成绩较差的孩子, 多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最后, 学校还可以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 增加性格教育、人格教育等课程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考核目标。

3.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 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 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 让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上学问题, 父母就可能会把孩子留在身边, 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解决了。

摘要: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家庭关爱和社会关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心理、道德上的缺失。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祖国的未来, 现在留守儿童分布范围之广, 数量之多, 问题之重, 已使之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 他们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儿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从日本美术教育的历史入手,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分析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希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吸收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将其进行中国化改造,解决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 美术教育 感性教育 创造力 特色

日本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不仅重视数理化这样的知识性教育,同样重视音乐、美术这样的感性教育,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曾经深入日本的中小学课堂实地调查,对日本极具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感受颇多,本文结合笔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谈谈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一、综合了诸多外来文化精华的日本美术教育

1.以佛教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日本的美术教育

从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始,日本美术以传播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日本的工艺、美术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直到9世纪初,日本美术才开始将中国文化“日本化”,在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风格。14世纪后,我国的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禅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静虑。禅宗强调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开悟、顿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纳,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宁静谧的需求。禅宗艺术的主体是水墨画。水墨画深沉超脱的东方艺术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创造性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和造型艺术,以师傅亲授、临摹、摹仿为主要手段的中国传统的作坊式、世袭式、师承式的美术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传承,并慢慢演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茶道”、“花道”、“书道”、仪礼的传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系统化的西方学校美术教育。日本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广泛而持久的改革。有过激烈的争论,也出现过极端现象。比如:明治初年实用主义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国粹保存论;大正年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片面强调个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美术教育家岸田刘生等以古典美术论为依据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画的同时,加入了传统日本画的鉴赏和临摹,弥补了山本鼎忽视传统文化的不足[1]。

经过历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通过吸收、消化、改造、升华外来文化,在实践、选择、改革中与时俱进,形成了既具有现代理念,又保留日本传统、日本特色的美术教育。中日两国同属东方大国,日本美术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二、日本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

作为日本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与其他如语言、数学等学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定,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性与社会性,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品质,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美术教师除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之外,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学校有具体的校内校外进修制度,日本还有关于终身学习的法律。教师必须爱孩子、有耐心,小学教师还需要经过必要的心理测试[2]。日本学者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办法教的,美术教学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审美格调与个性的体现,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找到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题材,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2.尊重个性和自由的美术教育

日本小学设有图画工作课,中学设有美术课,内容涵盖造型游戏、绘画、立体造型活动、工艺美术、手工制作、鉴赏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学都有专用美术教室,不仅配备有美术课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还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劳动工具,便于学生发挥创意。具体教学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正确理解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的前提下,教学的内容、场所和具体形式都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比如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也可以选择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园林,当然也可以选择名家名作。

日本的学校都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不超过30人,有一名主讲教师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时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与每一个孩子都有较多的接触,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恰当的帮助,鼓励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上美术课时,对于如何画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老师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心灵感受,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尝试、体验、实践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现的方法和技巧,画自己想画的画,制作想做的东西,从中体会发现和创造的喜悦。

笔者观摩了福山市银河小学《画影子》的课。老师把学生们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随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描绘。有的学生选择树下的光斑,有的选择操场足球网的影子,有三五成群边讨论边画的,也有独自一人专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师并不对学生作品指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而是在旁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画下来。学生作品完成后,由学生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七嘴八舌异常热闹。最后老师的总结,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对有奇怪想法的学生还大加赞赏。

让学生自由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逐渐学会用适当的造型形式表达自我的感受,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促进健康心灵的形成,这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追求的。这种西方自由创作的教育理念与东方禅宗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开悟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东西方教育思想在这里达到了融合。

3.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日本人对大和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豪感。不仅日本画、日本版画、传统制作的学习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独特的“艺道”,比如“花道”、“茶道”、“书道”、“剑道”等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观摩了银河中学的茶道课和银河小学的花道课。

在银河中学“茶道”课上,中学生采用传统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气凝神、神情专注,十分投入,仪态端庄、衣着整洁,沏茶、敬茶的动作优美沉稳。老师身着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导,虽已白发苍苍,神态动作却极为和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认真、肃穆优雅。在银河小学“花道”课上,小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尝试着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跃。讲解老师将学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将花枝剪到适当的长度、插在恰当的位置,几名助教老师在学生旁边轮流指导,气氛热烈有趣。

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和“艺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传统礼节与伦理道德,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东方艺术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养爱国思想的有效途径。

4.综合性的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潜在范围非常广泛,日本的美术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提倡综合化的大美术教育。比如:造型游戏中综合劳动、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课综合生活科学,制作既有创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让学生造型的同时,学习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义;对于名作的鉴赏,综合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学课程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课,这一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积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3],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扩展。

日本中小学的节日制作和绘画活动最能体现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学生们以纪念节日为主题,绘画、制作雕塑、工艺、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装饰教室和校园,综合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入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学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时,理解节日的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绘画这样容易由个人完成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从不突出个人。日本的中小学,从不搞任何形式的评先进或等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最能引发学生兴趣。老师把学生们按照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想要表现的东西和表现方式。广岛立龟山南小学的2年级学生自发种水稻,从种到收历时数月,学生们用画笔、照相机和文字记录游戏的全过程。还利用废旧材料做了14件极有创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赶走偷吃的鸟类。最后将学生们的绘画和文字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完成了一幅长卷画。孩子们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6.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的整体特点是非常务实,日本美术教育家宫胁理博士提出:“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及接触各种材料的工艺美术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倡导得到日本议会、工会、企业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4]。日本的美术课程设置中,制作、设计、雕塑等占有较大比重。制作选题大多与社会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学习用具等等。日本人认为手工制作要接触各种材料,使用各种工具,能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现实、远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7.日本美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外围环境

日本是一个很讲究形式美的国度,这一特点表现在日本国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现身边的美术,得到艺术的熏陶。参观美术馆购买艺术品的,不仅有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园内到处都有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也很有特色,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家工作室都兼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职责。学校和文化机构还经常请艺术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和最前卫的艺术近距离接触。

三、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化、系统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虽然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素质教育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重知识与技法,轻想象力与创造性;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方式缺乏创意;等等。

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学要善于学习吸收外国美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我国需求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美术教师要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创造力,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终极目标;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与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美术教育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课题也应该有纪念我们中华民族节日的活动;要创造美术教学的良好条件,争取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创办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要求,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识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享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王辉宇.日本美术教育见闻[J].文艺争鸣,2008(12).

[3]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编.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刘程茵(1989-),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上一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总结范文下一篇:最美窗口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