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观后感范文

2023-09-29

回归观后感范文第1篇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动学生模仿课文、去下苦功夫背范文等等,在这种统一标准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难怪现阶段学生中还常常出现这种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

当然,这些老师的做法不能说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点作用都没有,多了解一些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方式等写作范式至少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写作,不至于写作时离题万里。多背一些优秀范文、记住一些名言锦句的好处就更多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确立主题思想,准确地选取题材,恰当地安排体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等,这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一条捷径,但是,仅仅做到上面这些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写水平的。

我们说,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的细微情节里,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严格意义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才能写出人类学专著来;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介入到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去改变他们以学校教育中的生存状态或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发生某种转变„„才能写出对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学论著来;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问题就更不容置疑了,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金波老师,就是在母亲搂着他吟唱“拉箩箩,扯箩箩,收了麦子蒸馍馍。蒸个黑的,放在盔里,蒸个白的,揽在怀里”等无数个童谣声中感受朴素的饱含乡土气息的民间童谣的律与美,享受与母亲一起游戏的快乐,学会感悟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引领他走向了文学殿堂,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情真意美的诗篇,正如他在《童谣》中写的那样:“妈妈教我的童谣,是开启我生活大门的钥匙,它在我面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回归观后感范文第2篇

1 从生活中来——利用“实际生活”探索科学知识

1.1 用教室中的生活案例进行科学教学

(1) 用“生活实验”, 改“教”为“学”, 让学生自己“做”, 把“教室”改为“学室”。处理教材, 选择有关的生活实验进入课堂, 帮助学生探究、理解一些抽象的原理。因为这些生活实验涉及的范围空间较小, 因此, 教学时我将它放在课堂上进行。如初一《光的折射》教学是七年级的重点, 也是难点, 学生都怕这部分内容。如何用有效的生活案例来激活课堂, 来突破这里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生活案例:在讲台前的桌子上放一个盆子, 让学生站在适当的位置上观看, 并引导学生看盆子的底部的情况, 当确定学生看不见的情况下, 再让学生往盆中加水, 对学生进行激疑和引导。又如, 为了说明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开展了以下生活案例, 让学生两手指紧压一端尖、一端平的笔, 尖的一端使手指较痛。

(2) 将信息生活以文字、案例形式走向科学课堂, 以“文字型生活案例”促“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学生既熟悉但又暂时无法解释的科学情景, 引起师生心理上的共鸣, 促进情感的交流。首先, 教师布置收集与信息时代密切相关的材料或是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例并进行资源共享;其次, 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 积极发挥学生群体智力的作用, 大胆的让学生说;最后, 布置学生课外任务, 上互联网收寻与此相关的材料。如在地震教学中, 以大量的文字情景或录像引入:如汶川地震, 要求学生了解地震产生的影响, 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欲, 使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 带生活中的“玩具、器材”进教室, 改“学”为“玩”。教学时我把“学”科学改为“玩”科学, 让原来这件枯燥无味的事变成轻松有趣的玩的事, 符合初中学生的天性和心理特点, 学生乐于接受。如研究电磁铁磁性性质时,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前期准备, 干电池、较粗和较长的铁心 (可用铁钉代替) 、较长的导线 (硬线和软线各一根) , 教师准备合作任务单, 确定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以保证玩的时候大家有事可做, 先做好的先汇报。上这节课时气氛相当活跃, 让学生在这些“玩”的基础上讨论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2 用户外生活案例教学, 将教学形式改“一”为“多”

(1) 在学校操场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大多在课堂内完成。为了改革科学课堂教学结构, 我把原来单一的教室课堂, 拓展为操场课堂。首先, 教学时我对整册教材项目加以汇总, 列出可在操场上开展生活案例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初一的小孔成像、一天中杆影长短的变化、光的反射、百米赛跑、尘埃粒子的收集等内容作为实施对象。如让初一学生探究小孔成像时, 我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 要求学生准备留有圆形孔、方孔、三角形等孔的纸, 在操场的水泥地上或是教室的走廊上进行实验。第一项任务, 探究所成像与孔的形状的关系;第二项任务, 探究所成像与小孔和屏距离的关系;第三项任务, 留10分钟的时间将学生带回课堂, 学生进行分析交流。类似以往的, 小孔成像是否与孔和屏的距离有关, 小孔成像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的这些难点现在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不需要死记硬背, 学生全在生活实际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获知了。

(2) 在社会生活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在学生的暑期生活中我要求学生调查医院病房中所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经过调查, 学生弄清了为什么病房中不能有太多的鲜花、氧气瓶的装置为什么里面要有水、为什么该装置是短的这一根连接病人的鼻腔等等。由此迁移到教学中的重难点:一根长导管和一根短导管进入集气瓶的用途, 让学生自己进行了探究和总结:用于排水集气时, 充满水, 短导管进气, 长导管排放水;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短导管进气, 长导管排放空气;用于洗气, 装入洗液, 长导管进气, 短导管出气;用于测量气体的体积, 充满水, 短导管进气, 长导管出水, 计算溢出水的体积。这些内容都在学生调查之后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 因此学生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自然的得出了结论。

1.3 家庭生活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

利用就近、就简取材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与直观性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如利用鸡蛋、醋、一次性杯子、筷子自制软壳蛋, 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了解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以及酸的一些性质。

2 到生活中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 充分挖掘班级资源, 汇报当地的乡土特点, 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学生60%来自城镇, 还有40%来自本县的各个乡镇。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有曾经的北大荒高禹、白茶之乡溪龙、亚洲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天荒坪;本县最繁华的城镇递铺等进行调查, 调查分地点、当地的特色经济 (或主要特点) 、科学知识的应用几部分内容进行。使学生对作物生长需要良好的土质如对土壤的黏度、透气、保水和保肥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合理灌溉、合理施肥、需要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以及能量的转化等等科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 借用课内知识去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后,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运用已有知识对二氧化碳在加压情况下能制成碳酸饮料, 如雪碧、可乐等;进入地窖、菜窖前必须检测二氧化碳的含量;墙壁粉刷石灰乳以后会变白、变硬;塑料大棚中常需补充二氧化碳这些内容进行解释, 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 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激活了整个课堂教学,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学生做生活情景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逻辑思维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真正实现了从生活中获取科学知识, 用科学解决了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自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和质量观, 采用内容生活化, 手段生活化, 场地生活化等手段进行对科学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生活,兴趣

参考文献

[1] 科学 (7-9年级) [S].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 陶行知及其研究会.纪念陶行知[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回归观后感范文第3篇

1 开展生活调查, 培养学生能力

调查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 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 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我教到初三政治第一课《感受社会变化》这一课, 我让学生先调查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发生的变化, 主要从吃、穿、住、行以及家庭收入五个角度去调查。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拿到课堂上交流时, 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 气氛异常热烈。“过去人们居住土房茅屋, 现在住公寓、别墅;过去人们穿土布、的确良, 现在人们穿着更注重时尚;过去人们只求吃饱, 现在更讲究绿色营养……”。同学们一致感觉到: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生活在这样的年代是幸运的, 学生为家乡的巨变而自豪, 更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通过课前的调查,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为政治课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 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政治, 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还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自然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并使学生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2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走进学生心灵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 也不能靠“塑造”, 只能在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老师引领学生、自主认识、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 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政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成长发展来举例,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领悟知识, 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 在讲到初三政治有关挫折知识时, 如果举例说明残疾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大, 学生可能只停留于理论上的理解与体会, 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地开展一定的活动, 则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我让学生绑住双手, 并试着用脚拿东西, 甚至用脚做一些日常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 这时学生就在情境中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与挫折, 也能够更加激发他们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都共同地表现出来。当然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 关键是要激励和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展示。这样才能使“理”通过“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3 引入生活素材,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 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 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 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而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找到教材与实际生活间的最佳结合点。作为教师,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更应注重着眼于身边事, 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和“焦点”, 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 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 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 并从不同的回答中寻找共性, 从而引出各种问题, 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 我在讲解商品这一概念时, 如果按照书本上的解释,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我举了一个生活化的例子, 假如你到自留地里挖了一篮子萝卜, 如果是留着自己吃, 这仍是萝卜, 如果是拿到街上去卖, 那么这篮子萝卜就叫商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探讨生活, 感悟生活, 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 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保证。传统的教育以选拨性评价为唯一标准, 考分与升学率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它主要指向结果、指向知识、指向过过去, 而往往忽视过程、忽视能力、忽视发展、忽视生活。我认为政治学科的学习评价必须联系学生生活, 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初一的政治学科评价, 不仅仅是看学生课本知识记得多少, 掌握多少, 更要看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政治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评价表, 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时先学生自评, 再同学互评。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你每天回家做家务吗?每天上学和回家与父母打招呼吗?对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吗?你是否天天都有好心情?父母生病了你会怎么办?一个学期下来你看了哪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哪一篇令你最感动?为什么?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这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个人生活到走向社会的评价, 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思考人生, 设计自我, 发展自我。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并和谐地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真正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总之, 以生活的理念进行政治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而且可以给学生以生活的启迪, 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本身蕴涵着教育。新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特别强调,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

回归观后感范文第4篇

2019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心得1

上溯历史百年,澳门的前身是“濠镜”,濠镜之名,着于《明史》。澳门一直是我国南部的门户之一。在400余年的东西文化冲刷之下,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既不同于中国其他的城市,也没有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这导致澳门长期处于尴尬的处境。经历了一个个世纪的风霜,澳门终于重新对中国展开她神秘的面纱--“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澳门搭建了回归祖国的桥梁,1999年12月20日,中国终于又开始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句感慨之词来得简单,可澳门自被割出中国,至近年回归祖国,一路的辛酸,沉重几何!

自古以来,澳门就是中国的领土。可随着16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来到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以各种借口,并向当地官员贿赂,一再获得在当地“暂时居住”的权利。至鸦片战争以后,葡萄牙人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宣布对澳门享有“管理权”,从此中国与葡萄牙关于澳门的纠葛就一波三折,纷纭不断。堂堂一个东方大国,何以至此呢?中国对待葡萄牙人的态度--不仅是葡萄牙人,包括大多数西方列强,一直是妥协。这种“慷慨”,这种“大度”,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清政府的确慷慨大度,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帝国,他们早已以“天朝上国”自居,目空一切;其二,在经历地方起义,列强入侵的时候,清政府显示出他浮华掩盖下的腐朽,对帝国主义唯命是从。想到这里,不免一阵心痛,思想顽固,政治腐朽,朝纲败坏,官员腐败,泱泱大国就这样沦为他人刀俎下的鱼肉。

在为澳门回归祖国而欣慰之时,在为纪念澳门回归7周年而高兴之时,在为祖国今日实力强大而自豪之时,我们一定不能忘了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澳门回归仪式上引用了王维的诗句,少的这“一人”,正是宝岛台湾啊!斩荆破棘,前路其漫。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必须以史为鉴。

2019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心得2

用心去感受15年前的12月20日,你定会和我一样,控制不住那份澎湃心潮。在那一天,曾“寄人篱下”几个世纪的澳门,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分散多年的亲人相持两手泪眼汪汪。那是一个光荣、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一个撼动天地的时刻如同巨石击起了千层大浪。

不管是站在电视机前,还是立在国旗下,人们都昂首挺胸,专注地凝视着五星红旗和莲花图案的区旗在澳门上空冉冉升起。镜头里闪过一张张热泪盈眶的脸,人们的思绪,久久地被揪着,时间仿佛也停滞下来了。镜头在拍摄,灯光在闪烁。瞬间是短暂的,却在相机里化成永恒。

几百年的风雨,几百年的沧桑,凝于短短一句问候:澳门啊别来无恙?从此,澳门,终于可以重新展开新的一页。同样也标志着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再也没有殖民统治。多少年来的伤口,终于可以愈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却留下一道伤疤。

对于过去,我们无法忘记,因为看着伤痕,我们的心还会隐隐作痛。但是我们不能不释怀、不自豪,因为我们是凭借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以和平的手段让国土失而复得。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名望;爱好和平、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已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想起我们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们,戴着镣铐跳起最美的舞蹈。而今,我们虽伤痕累累,也要携着伤疤绽放灿烂的笑容。

如今,我在每天的晨曦中立于学校的操场,向着徐徐上升的国旗,唱起激昂的国歌。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是否也和我一样,会满脑不停地播映着一幅又一幅令所有中国人激动的场景:体育健儿项挂金牌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在奏响的国歌中对着全场、全世界唱出中国人的骄傲……我会激动不已,真的激动不已。这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托起的黎明,而澳门回归的钟声,将永远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激励我们前进。

2019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心得3

澳门在呐喊,华夏在欢庆,世界在注目!7年前的今天,伴随着阵阵呼喊声,澳门踏上了回归的征程。久别的游子,风尘款款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人们的雀跃与尖叫是风雨后的虹霞,眸子里闪烁着的是激动的老泪,手中挥舞的五星红旗成了街上流动的风景。

澳门回来了,他情不自主地挥着手,兴奋激动一如长不大的孩子,他迈开日渐成熟的步伐风尘仆仆地回“家”了。澳门回来了,香港九龙等纷纷赶来,捧着亲人挚爱的脸庞,融在一块儿的分不开是谁的泪。祖国母亲探着脖子久久地守望,忘记了时间,其实时间已经嵌在她的浊泪里。她眯着双眼,激动地抖着那双经历辛酸的手,小心翼翼地抚着孩子每一寸肌体:黄皮肤给人带来的蓬勃朝气,黑眼珠给人带来的犀利目光,这朴实无华的面孔,沸腾澎湃的热血!她想把这个阔别已久的孩子每一厘每一毫都看个遍,即使他远在他方,仍是母亲抹不去的牵念与慰语。不!不了,他不会远在他方,从他再次看到生母那一刻,他就理解了生母神圣的眼光。那充满激情的液体,深深地触动,触动久久,这是骨肉间的不可分离啊!

一个回归梦,盼了多少年!岁月更迭,白了几代人的少年头,谋了几代人的情与思!他啊,回来了,流下了久别重逢的热泪,抹去了游子痛苦的思念。九九回归后的短短7年,就像是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7年里,澳门的经济从回归前的连续下滑转变成持续跨越式的增长,颇有微词的社会治安也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和谐融洽自强不息的气息正充溢着澳门。两年前,胡锦涛主席又一次来到澳门,语重心长的话语,给澳门以无限前进的动力-那万众瞩目的“四点希望”,情系特区管治水平、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谐社会,澳门怎会不腾飞?华夏怎会不腾飞?

这可爱的孩子与慈祥的母亲静静地安睡,待旦日第一抹柔和的曙色开始,被晨曦带来的特有清香所唤醒,漂亮的瞳仁里呈现的是一个比梦乡更美丽的世界。

九九久久,相聚九九,澳门久久,情意久久!

2019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心得4

回首,十四年前灿烂辉煌的午夜开辟了中国的另一个新纪元;再回首,十五年前那一声激情澎湃的宣告声牵动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当五星莲花绿旗在浩瀚夜空下冉冉升起的时候,十三亿颗心脏的脉动奏成了同样的旋律;当义勇军进行曲萦绕在月光下的时候,十三亿双眼睛又是如此的专注,如此的感动。

穿越历史的烟云,在阴云密布的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渍货物继而登上了闪耀在中国南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澳门,但当时的中国人民都在沉睡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场战争即将来临。而当葡萄牙人用残酷冰冷的枪炮打醒了中国人民的时候却为时已晚。此时那张殖民统治条约又是百般侮辱。从此,澳门的这种生活方式使中国离得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陌生。

等待了近五百年,我们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一天——中国重新获得对澳门的主权。澳门的回归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回归祖国的这十四年间,澳门成为了珠江三角洲进出口的门户和东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且继续发挥着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但在庆祝澳门回归的同时,还有一个遗憾。祖国的孩子们中,还有台湾没有回归了!

仰望天空,是多么的灿烂,但心里总觉得有些缺憾。原来,当儿女们远走他乡时,母亲是多么的盼望儿女能早点归来,不论儿女们走多远,母亲的心就跟着走多远,甚至天涯海角,直至儿女归来,可见,

母亲盼儿归来的心是多么的迫切,就像祖国母亲盼望台湾归来一样。现在,台湾虽然还没有回归,但若干年以后,台湾一定会回归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的。

今天,我们站在五星红旗下,站在祖国这历经风风雨雨还依然炽热的土地上,深感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以前进的姿态奋斗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2019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心得5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从此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长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现实;漂泊多年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又一个新的特别行政区踏上了征程。欢庆的锣鼓声渐渐远去,然而,在不平凡的

1999年里,举国上下为迎接澳门回归所迸发出来的火热情感以及无数个动人故事,就像那绚烂的礼花,永远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彩裙裾上开满了圣洁的荷花,缕缕青根深植于广袤肥沃的土地,向着东方第一缕夺目的阳光灿烂微笑。意向中,澳门回归祖国倒计时钟跳动的美妙声响,如同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吟诵的巨大声浪,回响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震荡于地球之巅,这是远离的游子深情呼唤母亲。如今,游子早已归家,她正安详地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更加神采奕奕。

回归观后感范文第5篇

再过两年,作为中国现代大学象征的北京大学将迎来百年诞辰。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始于本世纪初,大致是前五十年学习美、日,后四十年模仿苏联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新的一轮改革和冲击。这是中国历史上高等院校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时期。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 所,在校生11,65万人;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 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 万人。八十年代中期,曾有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一百多所的盛况。同时,这也是大学的形象和概念最为模糊的时期,从企业的职工大学、民办的走读大学,直到清华、北大、均名之为大学。一大批建于五十年代的专门学院争相升格更名,改称为大学,出现了诸如邮电大学、化工大学、外国语大学之类名称奇怪的大学。于是,企图澄清大学的形象,发挥大学的精神,必先为大学正名。 ◎大学的理念

大学的概念原本并不模糊,无论中外,高等教育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多学院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设于大学之中或独立设置的专门学院(cllege),以及学制较短,以实用科目和职业训练为主的社区学院、专修学校、专科学校等。大学在我国虽泛指中等以上的教育(如“上大学”、“大学生”词义中的大学),其特指则是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之类的文理科综合性学府。

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近世以来,这种教育理想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亦译作通才教育)而闻名的。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另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得以从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并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因而,它同样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洪堡将教授和学生都看作是纯粹科学的仆人,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欧洲古典大学传统在美洲大陆的传播,赋予大学前所未有的功利价值,促进了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学科的发展,大学也不容置疑地成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和实现个人功利的途径。然而,这种功利主义并非毫无节制,杜威在系统地赋予教育功利主义价值之时,也指出“一种真正自由解放的教育,不会将任何程度的职业训练与社会、道德及科学的边疆教育相隔离”,因为教育有两个同样重要的理想,即“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效率”;指出“确保文理学院在民主社会中承担适当职能的问题,也就是务必使目前为社会所需的技术科目获得一种人文性质的问题”. 事实上,二十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和大学教育的改革,就是一部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不断冲突、校正、互为制衡的此起彼伏的二重奏,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的钟摆”. 中国在清末引进西学和西方教育,虽有富国强兵的急切动机,以发展实科教育为主,但在大学的建设上仍较好地保持了西方大学的面貌。民国初颁布的《大学令》,称“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按照西方大学的通例,1929年颁布的《大学规程》、《大学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不合上项条件者为独立学院,得分两科”. 这种通行的分类,对名份的重视和强调,旨在突出大学的独特功能和属性,蔡科学时报:真正的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近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和中国校友会两家民间机构,几乎同时公布了各自最新的大学排行榜,从而又掀起新一轮的舆论潮。有专家对排名机构发出质疑,还有的学者惊呼:当今大学排行榜已俨然成为一种“教育产业”(新华网1月23日)。

现在中国的大学排行榜版本之多、发表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都远远超出此前的一二十年。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民间机构的评估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毕竟为大学教育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和具体指导,打破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独自掌握和发布信息的局面,是制度的创新和突破。但在笔者看来,重塑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1927年北大校庆时,马寅初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提倡“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这不单是北大的精神,也应该是所有大学的精神。面对浮躁的社会,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不应以流俗的是非为是非,更不应以流俗的价值标准取代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可是,今天有哪所大学还葆有这样的精神?

我们姑且不说,今日的大学在市场化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下,丧失了学术殿堂的尊严,成为一个名利场;也不说师生关系早已疏远异化,在高校中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呼为“老板”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单说大学校长,试看今日之国中,大学校长中有多少人身上还保持着真正的大学精神呢?

笔者想起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内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三校公推梅贻琦先生为联大校长。初到昆明,联大既无校舍,又缺钱米,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给了很大支持。一天,龙云拜访梅校长,说他的孩子未考取联大附中,请求破例收录。梅校长留龙云吃饭,请潘光旦教务长作陪,要潘派老师晚上去辅导龙的孩子,等明年再考,还要龙主席付家教费。

梅贻琦先生性格温和,而风骨刚强、不畏权贵、坚持原则。这才是先哲的风范,后人的楷模。记得去年教育界的几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质问:“今天有钱有势者的子女,能够进入好学校的比例,是不是增多了?他们都是考上的么?我们这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是习以为常了,还是觉得汗颜?”他们严肃地建议设立“大学校长尊严奖”,“条件只有一个,即能顶住任何高官、大款的压力,不招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可见,真正的大学精神在最应该葆有这种精神的大学校长身上,也已经难以寻觅了。这不但是某个校长的悲哀,更是中国大学的不幸。当有些大学两眼盯着大学排行榜,甚至不惜进行暗箱操作时,笔者想善意地提醒一下: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大学排行榜,而是真正的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蒋家平: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

一、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层次的文化的建设,其目标是,在师生员工长期的教学、科研等实践中,形成一种以大学文化为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相应的观念体系为代表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一般可以用言简意赅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和表达,是现代意识与大学个性相结合,能够被广大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广泛渗透在学校传统、校风、目标追求、道德规范、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具体来说,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大学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大学师生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全体师生或多数师生一致赞同的关于大学意义的终极判断。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国家的大学来说,其价值观也不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大学理想和目标:在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大学还必须以国际国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为引导,以尊重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为保证,以学校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脚踏实地地形成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并将其灌输到全体师生中去,形成全体师生或大多数师生认可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三是大学核心理念:为了实现大学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大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大力发展学校各项事业,为了凝心聚力共赴美好前程,必须要求全体师生遵守某些关键信条。如德国柏林大学的大学理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统一: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质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研究的统一。

四是大学组织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办学理念,还必须为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规范和制度的支撑和保证,也就是要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纪律性约束——组织信念,使得大多数师生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与学校整体目标和任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遵守共同的组织信念。

大学精神的内涵丰富多彩,并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价值→目标→手段→规则“层层递进,都是围绕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实现共同目标演绎而成的。这种鲜明的目的性使得大学精神内涵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对于大学师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规范行为模式和方式,以及对大学整体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集中体现在它的凝聚、导向、规范、激励、调适、辐射的功能上。

回归观后感范文第6篇

好》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好

雨后的清晨,我站在咸阳湖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是那么的美好而清新。想起今年从春节开始,pm2.5就高居环境监测榜,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时,居然达到了10的高值。一个春天都灰蒙蒙的,风沙肆虐,春雨也不肯光临,呼吸时总感到空气中有尘土的味道。这都是因为人类肆意破坏大自然,现在开始自尝恶果了。

现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拯救地球,重建我们的‘美好大家园’呢?那就必须是低碳环保的生活,爱护环境回归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什么是‘低碳’呢?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地进行人与自然的交流。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生活。但是对我来说,就是节约和环保,就像现在,我洗脸的水留下来洗衣服、拖地,而淘米、洗菜的水也可以用来浇花、冲马桶。我们平常出门也尽量的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平常出去吃饭尽量自备碗筷,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在能看见是尽量不要开灯,不用的东西可以送给别人让他循环再利用,。。。。。。。总之,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做我们都能做到的,去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地球,在目前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子孙后代,我呼吁:大家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回归自然,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上一篇:工资单证明范文下一篇:杭州婚纱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