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2023-07-27

回归母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一) 卓越课堂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联系与区别?

有效课堂是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 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 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 互动激发, 高效生成, 愉悦共享”, 表现出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和教师认为:有效课堂是基本目标, 高效课堂是中级目标, 卓越课堂是高级目标。只有充分实施有效课堂, 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只有用智慧和能力实现了高效课堂, 才有机会迈向卓越课堂。没有高效课堂的基础, 卓越课堂就是纸上谈兵。教育的发展切不可盲目追赶跨越, 只能循序渐进, 螺旋式上升。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真的是在以单位时间内效益最大化为标准衡量下的单一线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吗?恐怕还是要细细解读卓越课堂的内涵再得出结论吧。

卓越课堂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不同:

(1) 社会背景与指导思想不同。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是国家在前工业发展急剧扩张时期为满足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教育主张, 在大班额、规模化办学的现实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要求。其关注的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忽视人的个性, 忽视人的需要, 是以功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主张和现实要求, 以国家功用为中心, 在课堂上表现为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卓越课堂是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 以科学发展观中“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推进的背景下, 在“科学”“民主“人本”思想的潮涌下, 在小班额、个性化、开放性办学的现实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新主张新要求。其关注的是人的需要、人的发展, 重视的是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 重视人的人的个性化发展, 是以“科学”“民主“人本”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新主张新要求, 回归到了人本中心。

(2) 课堂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培养, 关注教师的“教”为重点。卓越课堂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 更关注学生个性、良好习惯、终身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为重点。

(3) 课堂教学的运行的模式不同。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通过“优教”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是“以师为本”课堂运行模式, 以学会为目的, 是师生互动的双向互动的课堂。卓越课堂是通过“优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是“以生为本”课堂运行模式, 以学会、会学、乐学为目的, 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互动的课堂。

(4)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认识不同。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 能力得到培养, 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卓越课堂赋予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新的含义, 认为, 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内心自我认识的发展) 才是有效的。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就包含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发展。显然后者的内涵更丰富。

那种认为“有效课堂是基本目标, 高效课堂是中级目标, 卓越课堂是高级目标”, 把三者当做单一线性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观点, 显然对卓越课堂的认识过于片面化、机械化。

(二) 卓越课堂的特点

卓越课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本性。卓越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的、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本, 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具有显著的人本位的特点。

(2) 互动性。卓越的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 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

(3) 生成性。卓越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程的载体——教材而言, 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具有增值性。这里的“增值”既来源于学生课外学习知识与经验的分享, 更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的“新知识”。卓越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过程中的生成性课堂, 在互动生成中展示教师教学风格、学生的个性风采。

(4) 继承与创新并重。卓越的课堂绝不能丢掉我国“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 尤其要重视高效课堂的经验与模式。尤其是高效课堂中关于“优教”实现“优学”的五个优化的经验。其落实新课标理念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容的开放、“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5) 包容性与个性化并存。卓越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 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 越是具有卓越品质的课堂, 这是卓越课堂个性化的体现。其包容性体现在课程辅助推进, 让社区、社会、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体现在对学生不同个性品质、能力特长的肯定、培养、包容上, 体现在对教师不同教法、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优化选择的认可上。

二、卓越课堂的校本实践

(一) 有效引领, 奠定“卓越课堂”根基

1. 专业引领, 把握卓越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去年十一月份, 区教委在进修校召开了全区“构建卓越课堂”推进会。我们认真聆听深刻领会了卓越课堂的精髓, 回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以“构建卓越课堂”为主题的专题培训, 从教育教学与学生德育两个不同的侧面, 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 让全体教师把握卓越课堂的内涵和特征。紧接着学校又举行了“构建卓越课堂”动员会,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空港实验小学校构建卓越课堂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学习, 老师们认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 对于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定方案, 完善评价考核措施。

3. 坚持校“行政听课日”“巡课”制度, 抓好卓越课堂教学过程管理。

课堂始终应是校长了解教学实际的现场。听课是校长掌握教学情况的主要方式。我校建立了行政领导蹲点包年级制度、行政听课日制度、教导处不定期巡查等管理制度, 通过行政听课既可以了解教师的教, 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 可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指导帮助;也可以发现好的经验方法在全校总结推广, 利于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管理措施。实行课堂开放、巡查听课以及领导听课制度, 通过巡查听课、指导听课、解剖听课、诊断听课等方式,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探索卓越课堂教学模式。

(二) 开展特色活动, 铸就“卓越课堂”模式

1. 骨干引领, 鲜活生动。

我们开展了“骨干教师卓越课堂模式引领活动”, 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展示了几节课, 让全体教师对抽象的卓越课堂模式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2. 叩问课堂, 探讨式评课。

叩问课堂, 就要真正走进课堂, 关注课堂中的人和事,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梳理, 对课堂现状形成清晰的认识。“构建卓越课堂”是一个研究过程, 但更是一个创建行动过程。其主要的形式是一个针对产生课堂教学低效、无效原因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通过这个解决过程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

3. 重点研究, 模式生成。

我校重点在语文数学两大学科, 加强了卓越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语文学科, 摸索出了阅读教学“三模五环”卓越课堂模式。即:“课前导学、课中展示、课后测评”的三大模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精讲点拨→有效训练”的五大环节。并且将该模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从上学期期末测试情况来看, 整个组内班级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应该说模式的运用功不可没。

数学则结合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学科特点, 将已有的“三五五”高效课堂模式实践于小学数学课堂, 初步摸索出了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模式----“两线六疑”教学模式。“两线”:以学生小组助学、交流展示为主线, 以教师组织导学、点拨解疑为辅线。“六疑”:教师导学―引疑→自主学习―生疑→小组助学―讲疑→交流展示·解疑→课堂练习·查疑→拓展延伸·用疑。

学校构建卓越课堂模式, 但课堂教学并不模式化, 教师们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 基本实现了高效、优质、轻负、卓越。

这只是我校对卓越课堂的粗浅解读和初步尝试, 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请多提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

[1] 百度网深圳南山前海学校网页, 2011.12.16.

上一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总结下一篇: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