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真好范文

2023-09-18

活着真好范文第1篇

生活中太多事情都要备忘,如果不作记录的话,很多会忘记。我觉得我有必要把我看过的这本书记录下来。它就是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这一切还只是悲剧的开始,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他陆续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生活中的希望和少许的温情一次一次被死亡撕得粉碎。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老了的他在阳光的田野里耕作和回忆。

看完之后,我不禁想: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也许平时的我们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

还记得5〃12四川大地震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一瞬间,一片片家园成为了废墟;也就在这一瞬间,多少个鲜活的生命悄然而逝。但是还有一些人在几十天的等待之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是什么让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与恐惧之中坚持如此之久?

同样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前途一片黯淡,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们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还有些人,在碰到一点点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无可退时,就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这又是为什么?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中突然跳出“希望”这两个字眼,是希望让人能够在绝望中生存,让人在困难中生存,让人在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无所畏惧的迈出一步又一步。

余华是对的,在书中他告诉我们,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静静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希望而活着,的确,工作、生活、责任、义务、亲情等都是因为“活着”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人也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才有希望,才能创造奇迹与辉煌。

那人活着意义又是什么了?也许余华并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但是余华通过富贵的形象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心中拥有希望,并向希望一步步走去,即使最终的结果是失败,那生命意义也会像花朵一样绚丽绽放。

活着真好范文第2篇

杨书生

尊敬的各位评委、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活着就要有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美国梦——一个没有歧视和偏见、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梦想。正是有了这样的追求、这样的坚持,才成就了今日美国的强盛。

当青春流失,你日渐成熟或者老去,在看惯了人情世故后,激情消退甚至是麻木,你可曾还有梦想?

我相信很多人会告诉我,他曾经也有,现在不再有,梦想对他而言太遥远。

其实在没有接到这个演讲任务之前,我和他们想法的一样。我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看惯了人情世故后,梦想对于我而言真的太奢侈。在接到演讲任务后,我不得不割舍自己难得空闲时间,做调查,查资料,向人请教,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灵魂渐渐由麻木走向清醒,在暮气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像从搁置多年的书房翻出了一本精美的书,逐渐认清一个道理,人活着就要有梦想。

人们常说,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大雁如果心里没装有蓝天,那么它就不会翱翔天空,它就只是一只会走路的鸭子。由此可见立志的重要性,所以,人不可没有梦想。正如周星驰的台词“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没有什么区别”。不管你卑微或伟大,不管你贫穷或富贵,不管聪慧或愚钝,与身份无关,与金钱无关,与能力无关。人,只要活着就应该有梦想,梦想是是一个人的力量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一个人要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难成大器;

霍金,剑桥大学教授,被称作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因患“渐冻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理论,尽管他只能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但他却解开了宇宙之谜。

一个民族也要有梦想,没有梦想的民族,行之不远。

在这里我不得不得提一下,一个我们很痛恨的民族,大和民族,痛恨他们,是因为我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他们曾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太多耻辱而痛苦的记忆,而且从不反省。提起他们,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日本二战战败以后,从东北大撤退,在撤退的列车上,伴随着滚滚车轮声的是日本小学生的郎朗读书声,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地域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正是由于有着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梦想,才造就了日本强大。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滴水汇聚成河流,才得以成就海的壮阔;细沙堆积成了土块,才得以成就地的深远;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共同的梦。世界上没有两种相同的树叶,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要谦卑,但不要自卑,更不要妄自菲薄,我们都应该有着自己的梦想。只有你的梦想,我的梦想,千万个梦想汇聚在一起,才能汇聚成职院梦,中国梦。作为教师,我们要抛弃浮躁和功利,潜下身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作为当代大学生,你们要珍惜光阴,培育品德、勤学善思,苦练技能,学会做人,做一名新时代有用的人。

也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我们要相信滴水穿石,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自己能坚持不懈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活着真好范文第3篇

(一)叙事角度的不同

余华的《活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作品开始写“我”以一个民歌收集者的身份在充斥着阳光和知了的村舍田间游荡。余华用一种轻盈、恣肆的语调描述“我”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充溢着快乐、美好与原生的活力。然后“我”发现了福贵——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另一个叙述者。于是福贵取代“我”走入读者的视线,作品的叙事者就在“我”与福贵之间灵活转换。当然,更多的时候,少不更事的“我”只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福贵无比坎坷的一生。在老人漫长而宁静的回述中,我们不仅体悟了福贵丧亲失子的剧痛,更看到福贵由一个嗜赌成性、毫不体恤父母妻儿的纨绔子弟如何在死亡与苦难的威压下,苏醒出人性中善良与慈爱的光辉,磨砺成柔韧与博大的襟怀。他像一株挺立于深秋旷野中的老树,花叶尽凋,伤痕累累,却依然精神矍铄,空明澄净。亲人离去的痛苦被最大限度地克制,代之以平和与宽容的回望。而“我”在老人叙述间隙中的恰当插入,形成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使读者超脱于福贵的悲情往事,达到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沉思。在双重的叙事过程中,福贵穿越死亡与苦难后的坚韧与通达、智慧与诙谐拥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因此升华为一个关于生命存在的寓言故事。

而张艺谋的《活着》则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展示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将福贵及其家人的苦难悲欢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追求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凸显的是底层民众生存的艰辛和伤痛,是荒谬现实对无辜生命的摧损,影片因此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可观性与感染力。这是张艺谋立足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结合自我艺术追求的独特选择。

(二)生活背景以及谋生方式的变化

小说《活着》中,福贵一家是生活在南方的农村,以种地为生,一生贫困。而电影《活着》福贵的生活背景变成了北方的小城镇,以唱皮影戏为生,虽不富裕,但至少一日三餐不成问题。小说中,福贵被国名党带走后士兵争抢食物、大跃进期间凤霞和王四争抢地瓜、家珍拖病到娘家拿回一小袋米、凤霞被送人这一系列的情节让读者时时刻刻体味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这就使小说以一种冷色调一贯到底,压抑、沉闷。其实皮影戏的引入为电影中福贵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福贵的谋生方式由作佃户改为走南闯北唱皮影戏,出色地为整部影片牵出了一条线索,影片的时代背景也得以很好地凸显。先是作为地主家的公子哥赌博输了以后借唱皮影戏解闷自慰,其次是输光家产后用唱皮影戏维持生计,到后来被共军俘虏,在军营里给解放军唱戏作为军营里的娱乐活动,最后在大跃进时期又给村里人唱皮影戏作为慰劳,还有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得已烧掉了用了多年的皮影用具。皮影戏为我们打开了回忆历史的大门。张艺谋在影片中加入装皮影戏的木箱为道具,让它在片中几经风险,依然完好如初,演绎了他的人生信念:纵使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会左右个人的命运,但家庭是岿然不动的。基于如此看法,电影《活着》的结尾是温馨而有希望的。

(三)时代背景的转变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福贵一生的时间流程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福贵亲人们的相继离去,有现实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某种难以把握的神秘命运。除了父亲被气死、母亲和妻子因病而亡外,儿子、女儿、女婿、外孙的死基本上都属于意料之外。儿子有庆为人献血被过度抽血致死,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女婿二喜死于从天而降的横祸,外孙苦根则因过量吃豆被撑死。

电影《活着》明确标出三个时间段: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以便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一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但关键的问题不在这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三个年代的特定历史内涵:40年代对应着解放战争,50年代对应着“大跃进”,60年代对应着“文化大革命”。与其说张艺谋在银幕上标示时间是为了叙事的便捷,不如说他是要强化时间背后的历史记忆,是要唤醒观众对“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那段荒谬历史的反思与批判。

(四)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改变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福贵亲人的相继离去以及福贵一生所承受的苦难和悲痛,只是命运的安排和福贵对苦难的默默忍受,并没有把它们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直接地联系在一起。而在电影《活着》中,为了凸显既往历史、荒谬政治运动对小人物的摧损,张艺谋把叙事的重心放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上,将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社会密切勾连。在小说中,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死于意外。电影不仅让二喜、苦根(改名叫馒头)好好活着,而且大幅度改写了有庆和凤霞的死因。电影中的有庆是被倒塌的围墙砸死的,死时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和大人一起昼夜炼钢,缺乏睡眠,沉睡在学校围墙边,围墙又因为区长连日视察炼钢情况不得休息开车出错而撞倒。凤霞则直接死于把持医院的红卫兵们的无知。为了进一步揭示“文革”的荒谬,张艺谋完全抛开原作,添加了一个原作中不存在的人物——被“打倒在地”、关入“牛棚”的医学权威王斌教授。但二喜费尽心机请来的王教授也没能留住凤霞的生命,他因饥饿过度一口气吃了七个馒头而噎晕未能去对凤霞实施抢救。影片着力渲染有庆和凤霞死时令人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悲哀,批判的锋芒直指“大跃进”和“文革”。同时,影片中的一些细节设计也别具匠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反讽色彩。如凤霞和二喜结婚时照的全家福,每人手持毛主席语录,背景是巨幅放着光芒的毛主席像,前景是扬帆远航的巨大轮船。二喜娶走凤霞时,虔诚地说:“毛主席老人家,今天我把凤霞接走了”。尤其是二喜在医院中为了凤霞的安危,表面上对王教授慷慨激昂地申诉,私下里却诚恳急切地请求。现实政治的荒谬以及人在时代语境威压下的苟且与无奈,在幽默而尖锐的嘲讽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露。就因为如此,所以影片更能引发的是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此外,还有一个与福贵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春生的改编。小说中春生是个十五六岁的兵娃子,可以说与福贵处在两种不同的政治背景中;而电影中,春生则是赌场上倒茶的伙计,福贵赌输家产后,春生则是福贵唱皮影戏的伙伴。这样,福贵和春生就站在了一样的政治背景中,而二人在政治上的不同追求则导致了以后不同的政治命运,对比之下,显然突出了福贵“活着”哲学在历次政治**中顽强的生命力。“福贵以柔韧性格去面对变乱生活场景,所获得的是一种平和体验,是一种内心平静,是一种洞悉人生祸福悲苦命运无常之后的冷静与安宁。”[1]

(五)幽默因素的加入

小说《活着》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不会有一丝欢快、高兴的感觉,反而内心充斥着恐惧、悲伤、苦难的情绪,毫无幽默感可言。而电影《活着》中首先出现的皮影戏作为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有趣的表演和唱腔使得影片多了小说《活着》所没有的幽默性。另外,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增加了一些幽默的台词以及喜剧化的表现。有庆看到小孩欺负姐姐凤霞,在食堂吃饭时特意在面条中放了许多的辣椒,然后从小孩的头上倒下去。有庆和家珍为福贵精心调制的那一碗特别的“茶”,让福贵喝下后吐在了戏幕上。这些镜头的出现,使影片变得轻松惬意,在苦难的夹缝中出现了丝丝欢快。

小说是语言艺术,电影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综合,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给了读者和观众不一样的心灵感悟与震撼。它们各有各的表达寓意和表现方式,小说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读者慢慢引入了我们对历史的回顾和生活的感悟,随着故事的此起彼伏与悲欢离合,读者的心灵也跟着一起悲,一起喜,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感受到了命运的坎坷和生命的强大。

电影则从视觉与听觉方面入手,给予了观众不同的感受。较之小说,电影在人物背景、历史寓意等方面进行了变动,更具有时代的烙印。影片给人的沉痛感并没有小说那样强烈,甚至影片也是以较为圆满的结尾而落幕的,这让观众感受到了影片带给人的一种温情。

余华通过《活着》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经历了众多苦难之后更加坚韧的生命,福贵老人在经历了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之后变得豁达和麻木,仍然坚强地活在世上。作品中体现的人世兴衰让读者感受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宿命感。“福贵的一生时时刻刻都潜伏着死亡降临的危机,而支撑福贵在绝望中活下去的,不是信仰、信念或信心,更多的只是本能和宿命。同时,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这种没有理由、没有英雄、没有叛逆甚至没有希望‘活着’,其本身显示出的坚韧和顽强。”因此,小说《活着》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纵观余华《活着》与张艺谋电影《活着》,虽然二者运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讲述一个很普通的中国人的故事,但是却都取得了殊途同归的效果,都深刻阐释了“活着”所蕴涵的令人回味不尽的人生命题,都从更深的人性层面揭示了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体现了小说家和导演深沉的人文关怀。

活着真好范文第4篇

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活着》读后感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一种朴素的民间语言风格,直白并客观的话语娓娓叙说富贵老人并不平常的一生。作为叙述人的“我”是一个去民间搜集民间歌谣的游民,在这期间听说了有关富贵的一生。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到后来,剩下“活着”的只有老人福贵和老牛福贵。

富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那时就想在被刀割般的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的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旧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富贵为享受而活着,为希望而活着,为亏欠而活着,也为责任而活着。而如今,他失去了所有活着的理由,只剩下他一个人,又为什么而活呢?

为了自己!生命是自己的,活着是对自己的责任!

而世界上却有成千上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以为活着只是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权力,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对前途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想起当初的自己,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词语。小时候擦玻璃,三楼走廊的玻璃,我几乎整个身体都在窗外了,只有一双手还死死地握着里面的窗栏。也曾一度在穿马路的时候,不走人行道,不看红绿灯,不在乎来往的车辆。与其说,我喜欢刺激,喜欢来往车辆在我面前刹车的感觉,倒不如说,我不在乎我的生命。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膀上负载着什么。”所以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现在我不再轻生,我知道活着为了自己!生命是自己的,活着是对自己的责任!

平凡的世界里却处处都是不平凡,不平凡的精神,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情。-------关于《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达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的交织在一起,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告诉我的就是些平凡的道理,也就是我看了并不陌生也不觉得新奇的道理。。但是,那些越是平凡的道理,就越容易被我们忽略和不屑。

世界之所以会存在一些悲哀,是因为我们往往会无视那些宝贵的东西,直到失去了才知道自己的愚蠢,却继续无视着另外一些东西。很多道理,就是需要不断的重复,才有可能进入人们的内心。

小说以全景式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西北农村的生活风貌,看似极其琐碎的生活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在这样的朴素风格下给每位读者留下对生活的入微思考,去扣问每一位的心灵,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生活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活的苦难充斥着大多数人的一生,而快乐似乎只是转瞬即逝的,命运给予每个人深刻的教训,而生活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小说中的年轻一辈给我们诠释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孙少安作为家里的老大必然担负起支撑甚至振兴整个家族的责任。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困苦的,生活的拮据与勤恳是他最美好的品德。虽然没有继续读书,没有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少安却始终在这片他既爱又恨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着。但社会的变革给与他发展的机遇时,少安抓住了并以自己的努力勤奋去做好。命运的安排是生活似乎有了质的改变,当生活的阳光给与他一点点温暖的时候,少安一定感觉到了命运与生活的奇妙,而生活的价值也不断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诠释。„„小说以最朴素的人物命运给我们带来了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生活的价值也似乎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得到最有力的证明与诠释。

故事平凡的就像生活,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奇异的遭遇,有的只是生活的起起伏伏。人们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人生所向往的美好爱情„„有的只是平凡的生活,静静的,静静的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写书,让人误以为,这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但是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却处处都是不平凡,不平凡的精神,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情。

在看的时候,往往我已经投入到书中的内容中去,随着各个人物的命运一块跌宕起伏。书中人物笑,我也跟着笑,书中人物哭,我也跟着哭。也许只有最平凡的人看《平凡的世界》时,才会有最不平凡的感觉吧·

“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活着真好范文第5篇

姓名:刘倩

班级:2010级特殊教育专业

学号:20100240011036

人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我想说道这里,大家都会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说过的一句经典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他对人生价值的阐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那么你一生的归宿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究竟该怎么活?我想对众多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有的人整日驰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有的人沐浴在爱河中,无暇顾及其它,还有人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上自习,还有人……。活法有很多,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且看一看下面的这个故事再说吧。

一天,汉德﹒泰莱神父去医院主持一位病人临终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我还用歌声养活了我的六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我死而无憾。”歌手的话让神父想起五年前他曾主持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次是位富翁,而他的忏悔竟然和黑人歌手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最喜欢赛车,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没离开过它们。这种工作与兴趣结合的生活方式让我非常满意,而且我还从中赚了大笔的钱,现在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泰莱神父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他写道:“人应该怎样活才不会后悔呢?我想也许做到这两条就够了:第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想办法从中赚钱谋生。”后来这两条原则流传开来,成了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

是啊,其实“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就这么简单吗,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努力想办法从中赚钱谋生。然而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做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世间的事情大概都是如此吧,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实施起来却让人手足无措。有的人从这里出发,然而却渐渐偏离了正轨;有的人从始至终,从未偏离。因此,要达到心之所向的目标,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对这两件事有正确的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活得有意义,不后悔,首先,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做的事,是不是意味着就是兴趣呢?当然,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兴趣是不稳定的,随着我们年龄、心情、所处环境等等而变化。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这里的志向就是自己喜欢,并肯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其次,就是想办法从中赚钱谋生。你拥有满腔的热情,有无限的精力,可是怎样才能把喜欢的事和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我们的选择而不同,总之就是要善于从细节中发现机遇。否则我们就会像梵高一样,有满身的才华,可是直到去世之后才被人挖掘到,成为一个端着金饭碗要饭的人。

人应该怎样活着?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精彩。正如有的人是热血的爱国者,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就会全部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有的人很喜欢旅行,那么他的一生可能一直在路上,享受大山大河的精彩、小镇古城的宁静和安逸;有的人……。无论是怎样的选择,我们都应该让自己这唯一的生命发光发热,可以轰轰烈烈但不可以成为一场闹剧,可以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但不可以平庸无趣,挥霍生命。

就我自己而言,其实“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生活本来就是充满偶然和未知的,在这充满未知和偶然的世界里,每一天都值得期待,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我们的生命也因此绽放光彩,熠熠生辉。然而,常常的我们经常会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安全感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自己陷入那种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是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自己突然很弱小,禁不起任何的失败的。世界很大,我却没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种好像被什么东西囚禁住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多希望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说,去吧!你一定可以成!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这样说。这不是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即使他们能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游戏,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住,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作为一个女生,我们从小就被种下了这样的种子:你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你活不下去。一个女生被设置了这样的想法,就会开始寻找有安全感的男人,或者 没有安全感也不要紧,至少他的钱或者职位让她有安全感,实在没有也不要紧,只要他父母的钱或者权也不错。“幸运”的女子也许会找到一个这样的男人,然后全力依靠,越来越学会掌控,而越来越少独立生存的能力。终于有一天,她成为一个必须依赖别人才生存的人。这个时候她会怎么办呢?她内心安全感主子会说:快,快!死死抓住这个人,否则你就完了!!!于是,终于渐渐的真的失去了一个人生活的能力,当那个可以依靠的人抽身离去时,便开始绝望,无助,甚至轻生。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得下去。而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陷入了这种深深的恐惧。你坚信自己需要被别人认同;你坚信离开了另外一个人,你无法生活。所以如果那个人不在,你都无法活下去。这其实是一种恐惧。不要问别人为什么他给不了你需要的安全感,那是因为你没有安全感。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获得那种与自己独处的能力。

安全感是我们一生都在穷追不舍得一个东西,我们在人生最应该奋斗的时候,被它囚禁、奴役,终于平平稳稳的度过了一生,可是总是走那些万无一失的路,生活不会显得很无趣吗?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内在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需要,我们只好慢慢的把他们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真正的安全感。

接近那些简单快乐的人,看看那些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做一些无缘无故快乐的事情,在小范围里,做一些马农闲的事情,比如,尝试一下从来都没有尝试过的穿衣风格,走一条从来没走过的路,去陌生的城市游玩。站在阳光里,你会慢慢走出黑暗。

活着真好范文第6篇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品味社会品味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活着》是我在大一时读的,不可说记忆深刻,不管余华给富贵什么不幸,但是却深深地触动了活着的人。《活着》却不是用如何克服困难、战胜生命的坚强活着,而是用“死亡”这一主题给我们讲述了人生要如何活着如何不死。

透过《活着》,我们得以透视到人生的许多问题。“活着”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苦难中找到支撑点?

作品《活着》以其独特的方式——死亡,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活着”。读这部作品,从进入故事到体验其中生活再到体会人生意义,相当于完成了一次人生经历。《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

福贵曾是一个家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少爷,同时也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他将田产和房屋全部输在牌桌上,将父亲活活气死。当他洗心革面准备重新生活时却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在这期间母亲撒手西去。归家后他与家人安心活命,虽苦亦其乐融融。但变故接二连三:妻子家珍患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被过度抽血致死,家珍受不住这

沉重打击凄然离世。女儿凤霞因病致哑,她好不容易找了个贴心丈夫,却死于难产。女婿二喜在上班时又死于意外事故。爷孙俩艰难度日,孙子苦根又因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除了中途一次时空转换(由福贵作为叙述人回到“我”作为叙述人)外,没有什么可用来缓释这些犀利的非正常死亡给人造成的沉重压抑。福贵的一生就是一部灾难与苦痛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但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他内心的死亡感受却越来越轻飘空灵,直至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

作品似乎藏着一种恶作剧心态:黑夜中刚看见火光,然后它马上熄灭,再次点燃,又再次熄灭。一次次,让人的心灵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摇摆。

作家余华用他“不确定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个“真实”得几近残酷的现实人生,即使是“暴力”事件也是娓娓道来,没有主观色彩的强加干预。富贵的儿子有庆因为为校长的妻子献血过度致死。一个小孩子,“幸运”地和病人吻合的血型,不管情愿不情愿,“无私”地被超限度地抽走赖以生存的血液,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

也许这就是活着!走了的人已经活“过”了,活着的人依然要“活着”!

作品也给我们展示了富贵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由一阔少终于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佃农,父亲是被活活气死的。前期的生命之轻与后来的生命之重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他居然也平静地承受了下来。这样一个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人生,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去忍受命运强加的一切苦难,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重担?还是去摆脱痛彻心底的绝望?活着本身是否就已经有了巨大的意义?

他活着好象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但于他个人而言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十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余华采用一种与主题背道而驰的写作手法,将贯穿故事始末的悲剧人物富贵描写的幽默、达观也是麻木,并是一种游离于死亡之上的平淡和睿智。朴素的语言和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白描式铺诉,一个人的一生何其漫长又是何等的简简单单。出生,就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两端必经的过程。“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也只是一个结果的问题,可是面对死亡前的心理挣扎和如何去死之类的琐碎细节,人与人还是不平等的,死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是人们滔滔乐道也一样避之不及的话题。

《活着》为福贵漫长健忘的一生找到了活着的最佳理由,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同时,活着“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富贵的故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男人的故事,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那几代人,他们承受了战争、饥饿、贫穷、十年浩劫、失去亲人。富贵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生,以无声的方式默默抗争。先是由最初的放纵的生活方式活着,与社会发生冲突后,迎难而上承担了生活所给予他的所有苦难。看似“顺命”,实则是无言的抗争,因为在一次次极端状态的挑战中,富贵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的忍受力及对希望的期待是无限的。活着,就是对苦难最好的挑战!

当活着消解了苦难,还是要从富贵说起。富贵所遭遇的困难可以说是由一串多项加数相加得出的:财尽——摇身为穷光蛋,父亡——洗心革面重新生活,决心改过——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继而母亲撒手西去。作品在描述富贵归来后的又一串变故时,已经让主人公平静了下来,从遭遇到平静,这是一种清醒的无奈。从文本中我们已经看不出他的情绪有无变化,在谈到死去的亲人时,“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这时的富贵已经不再看重生离死别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活着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富贵所遭遇的苦难全都化解到了他的生活之中,化解之后他以一种顺命隐忍的态度生活。但他的苦难就像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每解决一个问题,又有新的问题横在前头。每一次对苦难的消解都给予了富贵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尽管他没有说过什么,但对于死亡对于生存对于幸福,他逐渐接近真相接近真理。

上一篇:军训鉴定表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新公司法章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