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理由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活着的理由范文

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

最近总感觉内心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想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冲动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加沉重的忧伤和巨大的困惑,甚至感觉对人生有些失望。我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就这样过一辈子吗?世界很大,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着,扮演者各自的角色,任由你有再大的抱负,再美丽的梦想,都会在岁月的大河中,被慢慢的掩埋。人生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你可能生在帝王之家,可能是名门之后,可以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不平凡的成就,过着优越的生活。你也可能是生在平常百姓家,为了生计而四处奔跑操劳,到最后也生存在社会的最低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这就是人生的安排,各种各样,唯一相同的这一切都会以生命的结束为终点。

作为一名刚刚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不久的普通大学生,出生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家庭,生活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别人有的是背景,而我们有的只是背影,那我们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去奋斗几十年得到的东西,到最后却发现有些人靠继承就可以得到,怎么不让人思之感慨啊。

人生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得失无常,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抵抗但是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东西,难怪有人会说,奋斗就像拉大便,有时候你已经很努力了,到最后只是一个屁,我们这么辛苦得活着有什么意思。给自己一个理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虽然有很多的事情是我们选择的,但是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选择。给自己一个理由吧,一个让自己活着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一切无意义都会变得有意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个理由可以是你儿时的梦想,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件事,甚至仅仅是要活着。

有了这个理由,你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人生,即使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也会活出自己的世界。在这个大同的社会里,一切都趋于同化,一切不合群的东西都会被和谐,很多人为了别人的梦想而耗费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学会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也要为了自己的理由过完最后一天。

第二篇:活着的真谛—读余华的《活着》

江苏申源特钢有限公司 柯春华

生活中太多事情都要备忘,如果不作记录的话,很多会忘记。我觉得我有必要把我看过的这本书记录下来。它就是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这一切还只是悲剧的开始,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他陆续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生活中的希望和少许的温情一次一次被死亡撕得粉碎。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老了的他在阳光的田野里耕作和回忆。

看完之后,我不禁想: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也许平时的我们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

还记得5〃12四川大地震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一瞬间,一片片家园成为了废墟;也就在这一瞬间,多少个鲜活的生命悄然而逝。但是还有一些人在几十天的等待之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是什么让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与恐惧之中坚持如此之久?

同样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前途一片黯淡,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们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还有些人,在碰到一点点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无可退时,就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这又是为什么?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中突然跳出“希望”这两个字眼,是希望让人能够在绝望中生存,让人在困难中生存,让人在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无所畏惧的迈出一步又一步。

余华是对的,在书中他告诉我们,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静静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希望而活着,的确,工作、生活、责任、义务、亲情等都是因为“活着”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人也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才有希望,才能创造奇迹与辉煌。

那人活着意义又是什么了?也许余华并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但是余华通过富贵的形象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心中拥有希望,并向希望一步步走去,即使最终的结果是失败,那生命意义也会像花朵一样绚丽绽放。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活着的真谛,作为一名企业职工,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管遭遇什么挫折,不管遭遇什么不幸,只要心中有梦想,好好地活着,才能为家人,为企业、为我们美丽的家园--兴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活着只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那片田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扶着犁,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用尽全力的向前迈着步子。虽有正午的阳光笼罩着他们,但仍是透出了一丝丝的悲凉意味。

这便是《活着》的开篇景象。作者使用对话记忆让主人公讲故事的方式写的这篇小说。

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老者许福贵。他是地主阶层的公子哥,本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厚生活,但由于他迷上了赌博,将家里所有的财产输得精光。父亲因此被气死在了祖宅里,从此一家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从未下过田,但由于生活所迫,福贵不得不租田然后一点一滴的学起,终于尝到了劳动的艰辛;去城里给母亲买药,却被国民党当成壮丁抓走,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在他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一年以后的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母亲去世,女儿变哑,生活很是清苦,好在儿子一天天的长大,心里总算有了慰藉;然而,好景不长,最有前途的儿子因为抽血过多死亡,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后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一个个地离他而去,最后就剩下了那头老牛与他作伴。村里的人谁都知道,福贵的枕头底下压着二十块钱,只等他有一天死去了,用来买棺材下葬。

这是一个屡屡被生活打击的生命。每一个亲人的离开,都是锥心刺骨的痛;每一份温情的流失,便湮灭了一点心灵的烛光。更何况在他的一生中,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神经早已痛的麻木。但是还是要活着,为了肩负的职责,默默的承受一切风云变幻。命运的打击铸就了他坚韧的性格,让他勇于去扛起一切,面对着苍天,活着。

而家珍,福贵的妻子,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则是位温柔贤惠的善良女性。她是福贵去城里溜达时相中的姑娘,陈家米店的女儿,家珍是很眷顾这个家庭的,否则不会在许家败落之后不听父母的劝阻,毅然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了福贵的身边;在丈夫被抓期间,既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又要来回奔波以维持生计,让一家人平平安安:她确实尽到了一个妻子的义务。同时,她也是有些软弱的,在猜出儿子去世以后,她对生命第一次表现出了绝望,用绝食的方式想要到阴间去陪儿子,去照顾那个在黄泉路上孤零零的灵魂。但是福贵告诉她,一个儿子走了,还有一个女儿,你若跟了儿子,女儿该怎么办?前思后想,家珍终究是从绝望的深渊里回了过来,尽心尽力的关注女儿的成长。直到女儿难产身亡的消息传来,这位母亲再也经受不住打击,在丈夫的怀里沉沉睡去。只留下了那句话语:“这辈子嫁给你,我从没后悔过,我知足了,现在我要去照顾一双儿女了。”

看到这一句,心中有一种难言的悲凉,尤其是家珍去世时的那一段描写:福贵只是觉得家珍的身体在一寸寸的凉下去,先是手和脚,然后渐渐蔓延到心脏。福贵用手死命的捂住妻子的心口,想用自己的温度延缓这种冰凉的扩展,可是她的身子还是静静的凉下去,一只手的温度怎么敌得过死神的召唤。

活着在家珍身上的体现,也同样有爱和责任。也许就是这样,总有一类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她生命的绝大部分都被瓜分了,占去最多的就是这两样东西。生活的苦痛在她眼里是暂时的,太多的悲伤已经让她学会领略艰难中的甘甜,无言的承受命运安排的所有可能。

凤霞,是福贵和家珍的女儿。五岁之前她过的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可是由于父亲的不争气,家产被他败得精光,她就成了穷人家的孩子。那一次害病因为无钱医治,彻底不能说话,漂亮的女孩成了哑巴;也是因为贫穷的家境,她还有过一次被人领养的经历;长成人后好不容易嫁了人,过了一年被人宠爱的幸福生活。可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医院的设备条件太差,难产让这个苦命的女人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

凤霞的死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如果没有那十年**,所有人的命运都还不至于是后来那个样子。她活着延续了她父母的生存意志,她走了,连母亲的生命也一并带走了。

有庆,是福贵和家珍的儿子。从小就很懂事乖巧,因为家境不好,有庆就养了两只羊以补贴家用。鞋底磨得太快,他就赤着脚上下学。他的体育教师还在福贵面前夸过他,说他将来一定是位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可是县长夫人难产,医生害怕救治不过来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就狠命的抽血,导致有庆失血过多,八九岁的孩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有庆的死带有一点官僚色彩。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曾给整篇小说都增添了几分动人的颜色,没想到竟是这种结局。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我抬头看天,黄昏即将转瞬而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回家,土地召唤者黑夜来临。

看完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就像墙角摆的玻璃花瓶般说不定那一天就碎成千片万片,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不经意间幸福和美好便擦肩而过,悲苦和失望接踵而来。面对困难,真的就应该如福贵一样,坚强的承受一切,用满心的爱和责任去承担,去领略苦中的甜,去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去坚定活着的信念。

天空蔚蓝,白云柔软,就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痛苦,去迎接明天的朝阳,笑着一步步走下去,为了活着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的对比

只要活着就好

——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的比较

这是,活着本身的警醒; 这是,死亡边缘的警醒

——题记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开篇】如果生活选择欺骗你,过往的一切也只随浮云飘散,那么你hi选择随风而逝吗?如果活着仅仅是为了等待死亡的一刻,眼前的一切始终是摇曳不定,那么,你以何种方式承受死亡的重量,亦或许,你无法知道答案,生与死这两个字自己也无法释怀,但背景下的中国,却是以既残忍而又赤裸裸的方式向你袒露生与死的定义,而现如今逃离当时背景下的中国,残留在我们记忆中似乎只有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惧怕,我想,这是一个生长在温室中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刻骨铭心。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对于生存的艰难挣扎,讲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种种利弊;接二连三的死亡,已经成为小说的主线,死亡的背后,延伸的是对旧中国的社会的控诉。

【改编】在中国的大陆,这曾经是一部禁片,在国外,这是一部获奖无数的影片。曾获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全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这或许就是一个背景下的成果的展现。葛优、巩俐这两大牌明星的加入,让张艺谋执片导演的《活着》曾风靡一时,且不论及其中的影像技巧,曾做为过一部禁片,可想而知这在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出入】作为一种文本形式,小说《活着》其所渗透出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是同属时代的的小说作品是无可比拟,不是因为她有着多么艳丽的辞藻,也不是因为她行文结构的独特,当让,小说《活着》的叙述结构无非就是简单的回忆体的形式,这仅仅只是一种正常的文体表达方式。小说体的《活着》更多是是其中所蕴藏着对生命的渴求和对活着的坚韧,且不论及她本身的文本意义,留给我们的是对其更深层次的震撼。且看现如今的翻拍电影版的《活着》。

无可否认,他也是时代的产物。或许电影的《活着》让你能明显感受到小说和电影的差距感,电影情节似乎缺少了小说中的强烈的现实感,贴近当时的政治生活是电影拍摄的出发点。如在书中对家珍换上软骨症的描述,小说史赤裸裸的,而在电影剧作中并没有体现,甚至于电影的结果相比较而言是乐意让人接受的,小说原著中,家珍最后死了,苦根(电影中的馒头)死了,福贵一人独守着老牛,坚韧而又沉默的活着。同时还少了对血腥场面的描写,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有庆的死亡,小说中,有庆是因为输血过量而死的,而在电影中,是因为意外而让吉普车撞在墙上而被压倒了。等等,原著中和电影中的情节是有出入的,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不同形式的叙述是置身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余华生活的背景不同于张艺谋拍摄的初衷,显而易见地是,他们用自我的方式控诉了对社会的不满,关心介乎于生和死之间的标准,何为生存,怎样才能活着,这是不约而同的主旨。一曲黑色的关于生和死的话题便是如此,用小说,用电影被一一呈现出来了。

【镜头一】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序

生,何惧?死,又何惧?无奈接受命运的捉弄,没有自己的退路,一直忍让到死亡的逼迫的终结,电影中的结局固然已经终结了主人公福贵的不幸,家珍还在,馒头长大了“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之后了呢?”是啊,牛以后呢?福贵告诉馒头“到那个时候馒头就可以开上火车,飞机了”“到那时候,咱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此刻,不需要再用生与死来告诫他们,只要你活着,就能有好的日子过了,经历了如此之多,家珍和福贵眼神的交流便是他们对生与死的释然和淡定。这是电影中的。

死亡,贯穿在福贵平淡如水的生活中。论及死亡,福贵的父亲当属第一个了,仗着家业的厚实,赌博成了福贵的日常工作般,几次踏进赌场的门槛,被人设计的福贵依旧天真地重复着,直到祖宅被抵押,紧随的是父亲被气死,家道中落是无法逃避的结果。

因家境的贫困而不得不依靠平影戏谋生的福贵,却有无辜的被卷入战争中,回到等待着他的是:母亲病危了,女儿凤霞哑了。

或许,此时的福贵是幸运的。曾经设计自己的龙二被“批斗”了。就是当年通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初因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其违法抗法,他被枪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如果当年继续保留着祖屋 ,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 而且这样的剧情描写更显示出了这种乱世年代,世事无常。年轻时的人生选择造就了今天相反的命运结局。的确如此吗?

影片中把龙二受刑时的枪声弄得清脆尖锐,回荡不已,这是导演为了制造一种“革命恐怖”的氛围而特意作出的铺垫,这已经预示着作者和导演的伏笔——一个“革命恐怖”的时代开始降临。影片通过福贵的心有余悸的话不断暗示着龙二是无辜送命,这已经是赤裸裸地为当年的地富反坏右鸣冤,鼓吹地主对人民要求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抵制是有理的,当然,这也符合作者余华的反共心理和导演张艺谋的内心看法。 风雨过后的平静仅仅只是一个暗示,更加悲剧的命运等待着福贵,生活远不是他想得那么简单。生与死的交叉对于刚刚经历了龙二的死的富贵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值得庆幸的是,有庆的死、凤霞的死„„对于影片的富贵来说是幸运的。

小说中有庆是死于抽血。为了学校校长、县长的老婆的孩子,有庆死在了抽血中。福贵在回忆中说“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就不停了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后来连嘴唇也白了,

„„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

“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

“你真是胡闹。”

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有庆死了。

而在电影中,由输血而死的有庆变成了交通意外,区长到基层视察。

那是1958年,开始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炼了三天三夜后,福贵正要休息,有庆的同学找到他,说是区长来了,老师让同学都去学校参加大炼钢铁。尽管家珍反对,福贵还是坚持把好几天没睡好觉疲惫不堪的有庆带到学校。那天晚上,福贵正在唱皮影戏,被告知有庆因为太困了在学校的围墙下睡着了,被区长的汽车倒车撞倒砖墙砸死了。当区长来参加葬礼表示歉意时,福贵吃惊地发现他竟然是春生,他过去最要好的朋友。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福贵的皮影被斥为封建遗物,并被责令不得再进行皮影活动。春生被打成走资派,并遭到了批斗。一天晚上,春生来到福贵家的门外,坚持让他的老朋友收下他的存折。当福贵意识到春生想自杀时,试图劝阻他。突然,从未原谅过春生的家珍打开门栓,走了出去,冲着他大声喊道:“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活着永远是一种信念。

凤霞依旧是死在同一间医院中。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但在影片中,凤霞的死却带有着很浓的政治色彩。 生小孩那天,凤霞被告知失血过多,但福贵他们发现医院里唯一的医生只是一些护士学校的学生,因为有经验的医生都已经被打倒了。二喜设法把一个有经验的老教授带到医院,在小说中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但这个医生由于三天没吃饭,虚弱得连头都快抬不起来了,福贵给这个医生买馒头吃。凤霞生了,但随后却突然大出血,学生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这时老教授因为馒头吃的过急,噎着不能动......孩子虽然健康地出生了,但凤霞却由于大出血死去了……

在我看来,这是刻意却又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在当时,假如剧本还原真实,那么电影是否不被上映呢?不管怎样,有庆死于意外的结果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没有更加血腥的场面,也没有输血的那种不忍心和对县长的排斥,至少意外是人人都不恩能够预料的。

【镜头二】如果坚韧的活着,是否能摆脱命运的捉弄。但现实告诉福贵,所有梦想都被破裂了。父母死于自己的“浪荡好赌”,龙二被枪毙,家珍死于软骨病,有庆死于输血,凤霞死于生孩子,二喜死在工地上,苦根,最有一个命脉,噎死了。独剩一个福贵和老牛相伴,回忆着自己过往的点滴。对已苦难的中国人来说,这是最悲惨的一幕;但同时也告诉苦难的中国人民,虽然面对死亡,但还是需要忍忍着活下去。

实话实说,我更乐于接受小说文本中的结局。同情和怜悯是一种方式,停留在表面的不难算不上是苦难,只有深刻体验到生与死的难以释怀,从福贵的人生观中才能读懂对生命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

在电影中,福贵是幸福的一个。生老病死乃是常事,常有意外也是生活中的一种考验。有庆和凤霞的死,是时代的产物。家珍依旧陪在福贵身边,馒头(苦根)依旧在单纯地成长着。

到了结尾,福贵把尘封着的皮影箱拿出,而在原著中,福贵的依靠着向龙二租来的田份儿谋生,这点看来,原著中是更加贴近农民更为质朴的生活的。福贵帮孙子放入小鸡,这个空空的箱子寓意着孙子的崭新命运。当孙子问起他“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是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

【尾声】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电影《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

不管电影,不管小说,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第五篇:生命的形式就是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创造

生命的形式就是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创造,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活着和创造的权力,甚至连父母给予自己和外界感应的功能都没有了,他的生命就预示着走向枯萎。那么怎么才能让那些即将枯萎的生命重新焕发活力?这里就有一个能让人惊喜的答案„„

生命在这里复苏

——花都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见闻

去年笔者就听人说:“花都人民医院的脑病治疗中心非常了不起,成立5年来,先后让10多位被称为植物人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当时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想着去采访。直到今年春节过后,才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走进了花都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

一块充满神秘的所在

花都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设在八楼,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几乎和其他科室没有不相同之处,进进出出的都是身穿白大褂的大夫,忙忙碌碌地都是前来看护病人的家属。假如你稍加留神,就会发现这个地方的病人很特别,他们不是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就是躺在病床一动不动,甚至连与他们有关的人他们都不理会,所有的声音都是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人发出的。

2月20日,笔者来到这里采访时,一踏入这片神秘的领地,就觉察出了一种压抑很久的沉默,那些或坐或卧的患者,任凭你怎么问候,他们都吝啬到不还你一言、不看你一眼的地步,如果不是医务人员解释,笔者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最后才知道,这些患者都是住院很久的植物人。

一支医技精良的队伍

笔者了解到,这个专门治疗脑病的所在,是2004年9月成立的,现有专业医务人员70多人,其中博士、博士后2人,硕士8人,正高职称4人,付高职称9人。可以说是一支用专业医疗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医疗队伍,他们都是在医疗一线,靠艰苦努力,辛勤实践成长起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他们中许多人,曾经成功经历并完成过一百多次重大手术。

采访这支队伍时,主任医师肖华对笔者说:“我们这支队伍,是一支用梦想呼唤生命的队伍,是在空气中捕捉希望的幽灵,所面对的都是那些在严重脑损后,长期缺乏高级精神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不能说话,不能执行各种动作命令,肢体不能自主运动,眼睛转动没有目的,貌似清醒其实不能与人进行感情交流的植物人。也就是说,这种人就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活死人’,不可救药。但站在唯物主义和医学的观点上说,这些人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活死人’,是可以治愈的„„”

一群肩负使命的天使

花都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患有严重脑病患者及家人的关注,甚至有人不相信我们花都的医院能看这种被叫作“植物人”的大病,所以许多患者都被家人送到广州等较大型医院医治。当时该中心包括医院领导都很纳闷,说白了,就是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决策。直到2005年,中心成功唤醒三名植物人之后,外界的说法和自己对自己的疑虑才渐渐消失。

翻开危重、死亡患者病例讨论、手术患者术前讨论和分级查房等记录,笔者从心底感觉出了这个中心的重要性,从记录的字里行间,笔者看得出该中心的全体医务工作者为保证医疗质量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中心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在全区率先开展的显微镜下四脑室肿瘤切除术、桥脑小脑角肿瘤切除术、颈段和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等高难度肿瘤手术,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开展的脑室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等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中心还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医疗医术,比如手术中引用的‘脑保护’、‘功能定位’、‘微侵袭’等,用高新医疗技术,为患者的生命复苏开辟了一条绿色的通道。”

一片复苏生命的乐园

在中心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和多位被称为植物人的家属谈起植物人生命复苏的话题,这些患者的家人,似乎都不怀疑自己亲人在中心治疗的选择,他们都这么说:“来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为我的家人治病时,很多不了解这个中心的朋友都劝我们把病人送到大医院治疗,当时我也犹豫过,但经过反复咨询,最后还是来到了区人民医院,不管怎么说,区人民医院这几年就有过治愈10多个植物人的经历,而且这些被治愈的患者,现在的状况都很好。”

为了证实这些患者家人所说的话的准确性,笔者还专门在中心的病房看望了多位植物人。患者的家人说:“病人这段时间一天好似一天,虽然说话还有点含糊不清,但眼睛却能和来人交流了,有时候还会发出愉快的笑声,医生说这是苏醒的先兆„„”

采访结束时,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向笔者报了这么一串数字,他说:“从2004年的9月开始,我们这个中心共接诊和抢救重危病人1000多人,复苏植物人10多人。同时还结合医疗完成医疗科研课题十多项,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广州市卫生局、花都区卫生局资助的5项科研基金。2008年,中心主任医师肖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个创举,在花都尚属首次。最近,我中心还根据患者需要,在原150多个病床的基础上,增设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思政范文下一篇:何为旅游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