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思考范文

2023-10-12

生活的思考范文第1篇

于璐

李镇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育事迹震动了教育界。假期里我有幸读到他的《我的教育思考》,使我受益匪浅。

我现在没有资格批判中国现代教育,也无能力改变什么,但可以做一名幸福的老师,让我的学生现在就幸福。

对于老师而言,“优秀”是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受,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是否幸福。举个书中的例子:武侯实验中学的邹显慧老师,几十年来就是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物理课,认认真真地带好每一个班集体,直到快退休才评上高级职称。可是她很幸福,因为面对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都不太理想的学生,却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教育成果。更重要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她。教师节那天,邹老师的学生亲手为她熬鱼汤,并将热腾腾的鱼汤放在邹老师的办公桌上。虽然邹老师没有什么“优秀”的证书,但她从不为此烦恼,因为她幸福。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我很庆幸我是一名老师。“优秀”的老师是有限的,但幸福的老师有千千万万。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让学生现在就幸福,这里的幸福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还能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课堂教学中也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充满快乐。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教会她(他)们讲,创造条件让他们讲。这样的课堂,个个是老师,个个有事做,孩子们处于兴奋状态,体验着自信并享受着自尊。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快乐?

教师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出发点是爱与尊重,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尤其对待后进生,他们整天面对老师的呵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打骂,内心受着怎样的煎熬,作为老师我们的爱心何在?今天的老师怎样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对他人。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生活的思考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成习作。 2.指导学生有序、主次分明地进行说和写。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习作。 2.学习习作基本结构:开头——中间——结尾。 3.尝试运用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传统文化图片、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内容,安排习作顺序,尝试写作。

一、激趣导入,拓宽思路

1.阅读展示及评价。(学生介绍传统文化)

2.导入:刚才发言的同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传说》,我们这个单元也接触了一些中华传统的文化,有有趣的神话故事《盘问开天地》,奇特的古建筑《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我们这节课的习作就来写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出示课题)

二、引导审题,进行选材

1.读题目,明要求(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1)点名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写什么?

2.引导学生选材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2)确定本次习作的范围,让学生欣赏老师搜集到的传统节日的图片。 (3)屏幕出示各大传统节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传统节日? (4)分不同的节日说说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三、指导布局,分清详略

1.让学生说说一篇习作一般包括什么。 (1)说说你定了什么题目?

(2)明确内容包括:开头、中间、结尾。 2.具体指导开头、中间、结尾分别怎样写。 (1)开头:点名说说怎样开头。——(略写) (2)中间:①出示例子,进行总分写法指导。

②同桌交流说。

③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指导。 ——(详写)

(3)结尾:抒发自己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略写)

四、当堂练笔,适时指导 1.学生练笔。 2.个别辅导。

3.点评个别同学习作。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习作,修改习作,评价习作,抄正习作。 五,继续写作,教师巡视。

六、班上展示,师生评价 1.班上展示。 2.师生点评。

七、修改习作,认真抄正

回到家把习作完成并读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改一改,再抄正。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写什么 怎样写

传统文化

一、题目:_______ ——一种传统节日

二、 内容:

开头:点题 。(略)

中间:传说 、来历、习俗 、活动(详)

生活的思考范文第3篇

1内容选择生活化,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的内容要从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往,幼儿园的美术欣赏多数选择的是一些名人名作,大师级的中国画、西洋画或一些著名雕塑建筑的图片等。虽然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因为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生活方式相脱离,以及老师自身素质的制约,往往造成欣赏活动的苍白、肤浅、流于形式,幼儿并不能真正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精髓。相反,我们利用身边常见的形象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尝试,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每一个欣赏对象都与幼儿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让幼儿在原生态的生活中体验美、感受美,并与之产 生共鸣,产生情感的愉悦。歌德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就培养成。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可以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和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幼儿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幼儿做系列介绍。例如,引导幼儿欣赏动画人物,动画人物贴近幼儿生活,充满了童趣,画面里也充满了儿童的形象,单纯的笑容和纯色的背景,小小主人公漫游在各种奇境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如儿童画般简单纯净温暖美好,给人带来视觉愉悦,幼儿容易与之对话,产生共鸣。

2教学情境生活化,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美化环境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参与布置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对于自己布置的“杰作”,也会更加精心地爱护与珍惜, 这对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才真正让“我们的环境会说话”这一教育原则落实到实处。及时引导幼儿把新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去,并教给幼儿一些观察的方法,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如顺序观察、分清主次、分辨细节、判断前后远近等。例如在开展欣赏“春秋乐园花灯会”活动时,我们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很多花灯,悬挂在教室四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欣赏了各种各样的花灯,从名称、式样、造型、图案、色彩、材料、制作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欣赏,获得美感,积累经验,幼儿也设计了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功能的花灯,最后又利用一些废旧的纸盒、彩纸、及把报纸泡烂、利用揉碎的纸浆、颜料等制作了花灯,多种形式更加完美丰富了同一个主题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各个领域的渗透,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活动中美的成分,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将美术欣赏活动当做一种手段来促进其他领域的教育,做到相辅相成。此外,加强语言引导,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带他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感受美术创作的多样性,使其在美术学习中去观察、想象和创造,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例如,在语言讲述中,用生动有趣的、艺术化的语言描述,辅之以形象化的影像手段或者创设相应的情境, 帮助幼儿用视听联觉在头脑中创造审美意象,得到美的享受。

3材料准备生活化,激发幼儿创作表现的欲望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非凡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欲望。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因其具有具象性、熟悉性、丰富性的特点,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幼儿好奇心、亲切感,会让欣赏活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 因此欣赏活动中的生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至关重要。例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许多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做工考究的物品,因为时间关系,有的过时,已变旧或有部分破损,于是便成了家庭中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物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物品,和幼儿共同搜集、整理。如一些食品的精美外包装、色彩、图案独特的服装等。例如,在我们开展的欣赏活动“美丽的盒子”过程中,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塑料盒、铁皮盒、竹编盒、玻璃盒等等,在欣赏中幼儿开阔了眼界,开启了思维,也设计出了一些充满个性的物品包装盒,效果非常好。同时,我们注意为幼儿与作品的对话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作品交流,表达自己的感觉,老师以适时的启发引导,互动提问来增进幼儿的理解、鉴赏及表现的能力。

总之,我认为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必拘泥于形式,受限于名家名作,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鼓励幼儿睁开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日常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欣赏的价值,美术欣赏活动才会真正的生活化、直观化、灵活化,也更加个性化,最终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回归幼儿生活。

摘要:“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美术教育的目标关系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

生活的思考范文第4篇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 我还发现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容闳留学耶鲁, 还是耶稣各地传教、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 都从社会实践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正是社会实践四方的人生经历, 磨炼了许多杰出人士的意志, 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社会实践也助成了他们的辉煌人生。正如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 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 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 激发多少志气, 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1 社会实践前, 要对学生提出要求

1.1 待人要真诚

踏进别人的家, 碰到陌生人的脸孔。就要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养成了一个习惯, 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好”或“早上好”。我总觉得, 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 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 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 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我想, 应该是我们的真诚, 换取了他人的信任。他们把我们当朋友时, 也愿意和我们交流了。

1.2 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 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 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 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 都要自己主动去做了。

1.3 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 不管在任何地方, 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激情, 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 力求做好每个细节, 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 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2 我们要探寻和设计一条能帮助学生成长的最佳路径

我们要探寻和设计一条能帮助学生成长的最佳路径:将来能不能使他们能成为市场经济时代和国际化时代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并且少走一些本不该走的弯路?能不能通过各种努力,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培养他们成年后自我设计和发展的能力, 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美好的的人生?今天,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的便捷使人类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更需要我们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相互合作, 更需要我们走出家门, 去开拓我们的眼界和视野。而对于学生的培养, 有条件的不妨通过社会实践, 到外地, 到外乡, 甚至到外省, 到外国去, 而这些实践开始得越早越好。

因此, 对自己的学生, 都可以根据其自身的条件,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设计社会实践计划。

3 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虽然国内很多家庭还不是很富裕, 但送学生“走出去”对他们来说也是重要计划, 哪怕仅仅是出去旅游或者见识一下。2007年中国出国旅游人次已达3000多万,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 0 2 0年, 中国将成为全球出国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令人遗憾的是, 很多有条件的家长尚未将旅游和学生的教育成长有机结合起来, 国内教育和旅行机构也应该设计一些适合的国内和国际社会实践项目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有条件的话, 最好给学生一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 都会有一定的效果和收获。

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最重要的要求是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 成为一个能自立于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 比什么都重要!青少年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健身, 学会接触大自然,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做事, 学会生活, 学会理财, 学会交往, 学会心理调节,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今后能自立于社会。而外出社会实践, 哪怕是出村、出乡、出市、出省, 都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一代, 都是对课堂教育最天然的补充和提高!事实上, 有意识地调节学生的成长环境, 给他们创造开阔眼界、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 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与国际接轨, 需要靠有世界眼光的下一代;中国走向世界, 需要有能力整合世界文化的一代。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教师要学会运用新的国际视野, 去力所能及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的一代, 为下一代多做一些准备。

4 让社会实践成为一种习惯

第一, 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料,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资料, 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资料的价值,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资料, 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时间具有开放性, 它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验证、辩别信息资料的真伪,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实践从问题设置、资料收集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 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有效的增强, 它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

第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信息社会里, 合作能力是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 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明确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这种能力是现代化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之间既有相对分工, 又有相互合作, 通过交流意见、民主讨论, 使学生学会了理解、接纳、欣赏别人, 学会了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从课堂中走出, 深入到社会中, 接触社会、感受生活, 把课本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正确的认识我国的国情, 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中国学生每年都有寒暑假, 然而, 学生寒暑假最适合做什么, 却经常是每个学生和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人的古训不仅要读万卷书, 还要行万里路, 我认为, 在今天, 提倡在寒暑假甚至春节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素质一种很好的新的方式。我们上学, 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 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活的思考范文第5篇

在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位置, 而其中的软件工程逐渐成熟化, 在信息技术中占据着重要作用, 并能够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条件, 例如, 我们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我们需要的物品, 这在以前是人们从未想过的事情,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这些不可能的事情显然已经成为现实, 软件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作用, 对社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近几年来, 信息化已经遍布全国, 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的享受到软件工程带给我们的便捷, 从过去到现在以致未来的转变, 即纯手工业向智能电子技术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开启, 软件技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将软件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方面, 规模化的批量工作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 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益和工作质量,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也不断地推进着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显然, 软件技术现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 如果不是信息化软件技术的支持, 我们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方便的生活条件, 因此说软件技术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软件技术也正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在当今社会中, 我们能切身的感受到信息化带给我们生活中的帮助, 在软件工程的飞速发展中, 软件在全国各地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如在学生中非常流行的有关Java程序员认证考试, 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受大家欢迎及重视的程序员资格认证中的一个, 也就是说具备这一证书, 就会争取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和待遇。Java的可移植性比较好也是现在成长最快、使用率较高的软件语言;大概150个许可证颁发机构、200所大学及50万项目开发者青睐于Java语言;成千个应用程序都用它来编写, 有大量书籍是阐述和研究这门语言;因为它是开源的, 所以它的下载量也超过了几百万次, 可见, 该语言的使用率极高。Java语言已经闯入计算机的心脏, 正在改变着企业的计算环境。因为改语言的灵活性, 并且安全稳定的为互联网应用创造奇迹。因为Java语言计算环境可以独立于平台使用、可移植性好及比较成熟, 在生产使用中, 可以降低企业的总成本, 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 安全稳定的运行, 所以不少国家计算机技术公司来与我们国家合作, 将Java编程作为合作的前提条件。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出相关购物平台, 说到底还是数据管理软件, 深受国民的喜欢,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色彩, 就拿我们现在人人皆知的淘宝来说, 如果我们需要购买一件物品, 我们根本都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非得自己去实体店购买, 我们只用通过手机淘宝APP就可以足不出户的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 这将很大程度上的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再比如, 我们学生用的一些授课软件, 有了这些授课软件, 我们就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的进行听课, 如果因为时间关系而错过了直播, 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空闲的时间看录播, 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授课软件来和世界最顶尖的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样的授课软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节省了一大笔的费用, 并且还不受人数以及场地的限制, 现在人们对软件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提升。软件工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软件工程的目标给软件开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软件也有了一个系统的定义和目标。

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随处可见的都是信息化, 在我国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支持, 软件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提高了企业的收益, 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软件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在现代人们生活中, 随处可见的软件的使用, 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得软件工程融入到现代电子产品中, 例如微信、QQ、手机中的各种APP, 这些软件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或者手机QQ就可以实现面对面的视频聊天, 这样就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要求, 我们随时随地就可以与朋友或亲人面对面的交流。有了这样的软件,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软件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随着软件工程的飞速发展, 各种信息化时代的软件数不胜数, 商家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 如视频展示的方式来展示商品信息, 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来对产品做以修饰, 如视频让人切身感受、3D技术让人进入虚拟世界, 人机互动让人感受多样全面, 各式各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使人们切身的感受到信息化时代的巨大魅力。

摘要:传统的服装生产管理模式与基于软件工程下的服装生产管理, 工作效率和压力显然是巨大的, 管理者需要对各种材料的采集数据和客户体型数据的统计、汇总, 这显然是相当的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颠覆了传统古老的服装生产方式。一部分服装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改革, 使企业逐步走向信息化, 改善企业生产供应链, 建立信息化平台。使生产更加高效快捷,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社会发展,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翠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98-100.

生活的思考范文第6篇

关键词:語言;人;生活世界;語言哲学

語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了解語言就是了解人的某种认识;語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語言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語言、人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是語言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人和生活世界的研究存在于語言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語言是一种行为,对語言的哲学分析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的一部分,語言和心灵、精神的关系十分密切,分析哲学家认为語言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的哲学问题,語言是一种关系、一种社会的技艺,谈论語言意义时不应忽视語言的人际性和行为性;語言和世界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語言和现实是从整体上相联系的,語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語言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語言哲学与人和生活世界联系密切,語言哲学研究回归人本身和生活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一、哲学的語言学转向:語言哲学发展历程

20世纪是哲学的語言转向,21世纪是語言的哲学转向。語言哲学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分析哲学的目的、任务和发展有助于語言哲学的研究。从理论上了解世界是哲学的目的,阿尔斯顿曾提到,获取对世界的基本结构的充分理解是哲学家的终极任务之一。語言与世界处于内在的关系之中,哲学家从理解語言的机制走向理解世界,語言的哲学分析得出的道理是世界的道理,不是語言的道理。西方古代哲学注重的是本体论,近代哲学注重的是认识论,到20世纪,哲学注重的是語言,語言问题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語言的研究已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在近代哲学中,康德以人的意识为中心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为我们把人的意识世界视为語言的意义世界奠定了基础。万德勒曾说:“哲学最终要获得的是自知,即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自己的知识,因为我们和我可能与他人不同。”现代哲学中的古典传统型哲学学派认为一切实在都属于心灵和精神的范畴、都是建立在心灵基础之上的。

对人和生活世界的研究存在于語言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語言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弗雷格、罗素、摩尔、早期维特根斯坦阶段为前期語言哲学;中期語言哲学大致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即中后期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小组、日常語言学派的全盛时期;1950年到现在,蒯因、达米特、普特南、克里普克、戴维森等人的哲学为后期語言哲学。

尽管传统語言哲学特别是早期語言哲学偏重逻辑研究,但也注重研究人与生活世界。弗雷格在关注科学的困惑的同时也关注人生的困惑。罗素在《逻辑原子论》中指出,对心灵、物质、意识、知识、经验、因果性、意志和时间之类的概念的分析属于哲学最重要的任务之列,这些概念不只是科学的概念,在日常的话語和思维中它们也起作用。罗素指出,研究面过于狭窄就无法创立对时代有用的哲学,必须兼容所有的生活领域和所有的科学学科。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和逻辑研究发源于对人生的深刻困惑,他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感知以及他理智上的特殊天赋,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深度。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有前、后期之分,其前期哲学以逻辑即以人的思维规律及其机制为中心,他在探索語言与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語言本体论;其后期哲学则是以日常語言的适用机制为中心。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一开始就勾勒出有关世界、語言和思想结构的一般性观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维特根斯坦指出,世界是事实的总体,事实是诸事态的存在,事物在事态中的可能关系和名称在有意义語句中的可能关系构成世界的逻辑形式,即本质;于是,語言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是同样的。冯•赖特在《分析哲学:一个批判的历史概括》一文中指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哲学明显是整体论的,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看做活动而不是看做学说。語言的可能性不需要得到解释,必须把語言用法和其产生的疑难描述为人在自然时所特有的生活形式的特性。在《战时笔记:1914—1917年》中的私人部分,记录了维特根斯坦参战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与之平行的哲学部分,是他参战期间的纯哲学思考。无论是《战时笔记:1914—1917年》,还是《维特根斯坦笔记》,我们都无法切割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和語言哲学的思考与他对人及人生活的世界的体验与认知。正因此,他真正触及到了哲学的危机,他的工作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为哲学的发展指出一条出路。他以非哲学的方式,即以語言游戏和活动摧毁哲学的方式来谈哲学。

在《分析哲学:一个批判的历史慨括》一文中冯•赖特还提道:在30年代,分析哲学的新变种——日常語言哲学与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者所代表的思想明显不同,不过多的诉诸逻辑或科学的哲学,而更近似摩尔的思想方式,像摩尔一样,牛津分析家们感兴趣的是語言表达方式在日常用法中的表层结构,而不是运用逻辑工具把数学和科学思维的深层结构形式化。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奥斯汀的“言語行为”、塞尔的“意向性”及格雷斯的“合作原则”研究,这些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发展并成为語言学研究主流的学派和领域,在研究上无不是以“人和人的生活世界”为中心。

后期語言哲学家普特南在《“意义”的意义》中指出,同多数传统哲学一样,传统的語言哲学往往把他人和世界抛在一边,事实上既不能陷入将认识当做纯粹个人事务的倾向,也不能忽视世界倾向,語言研究应该把两者都包括进来。

二、語言与人

每种語言都是一个复合系统,它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与别人交际,与本人交际,即进行思维;形成个人的人生观。我们使用語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陈述关于事物、关于人和关于时间的事实。語言是一种行为,对語言的哲学分析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的一部分;語言和心灵、精神的关系十分密切,分析哲学家认为語言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的哲学问题;語言是一种关系,語言是一种社会的技艺,谈论語言意义时不应忽视語言的人际性和行为性。

1.語言与人的行为

語言与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行为,对語言的哲学分析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的一部分。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哲学家之一塞尔认为,在語言行为和人类其他行为的背后更为基本的是人心中的意向性。这位以研究語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一直潜心研究奥斯汀提出的言語行为理论,更为重视这种理论基本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塞尔在

《什么是言語行为》中指出,在包含了一个说者、一个听者和由说者说出的一个话語的典型言語情景中,存在许多与说者的表述相关联的行为,其中包括做出陈述、提出问题、发布命令、给出报告、问候和警告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奥斯汀称为是以言行事的行为。塞尔认为,語言交流必然包含着行为,任何語言交流的模式中都包含了語言行为;符号、語词、句子或它们的标记是語言交流活动的单位,但不是基本单位,构成語言交流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在完成言語行为中给出标记,即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語句标记,就是言語行为。言語行为是語言交流活动的最小单位,研究言語行为在語言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語言与人的心灵

語言和心灵、精神的关系十分密切。苏格拉底把語言看做性格的表现、心灵美德的反映;培根曾说:“人们以为心智只会語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語言控制着人的心智。”

心的哲学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各个领域中是一直特别受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分析哲学家认为語言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的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口語是心灵经验的符号,而文字是口語的符号,語言符号是一种有内容或有意义的声音,是心灵经验和概念的载体。冯•赖特认为,与词語对人的心智的所有模糊效应作斗争,是哲学的最高任务。z•文德勒在《思想》一文中指出言語本质上是思想的表达式,并对心理行为动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尽管存在没有被表达、没有被揭示、没有声音的思想,尽管说话和思维不是同一种东西,言語和思想之间存在对应性,言語的对象和思想的对象几乎普遍地同一。皮尔士说:“人和言語是相互培育的:在一个人身上的信息的任何增长都会带来和被带来某种言語信息的相应增长。”同杜威•詹姆士一样,蒯因坚持自然主义,认为知识、心灵、意义是它们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同一个世界的部分,应按照使自然科学充满生机的同样的经验精神对之加以研究。塞尔把語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结合起来,认为語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心灵哲学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怎样表现世界上事物的状态。

研究人的心理对理解語句的意义非常重要。塞尔在《间接言語行为》中指出:说话者说出一个語句,在意谓他说出的东西的同时,还意谓更多的东西,比如在超市,身后的人对你说Excuse me时,这个語句不仅在表示打扰和道歉,还表达了希望你让道的请求;一个人可以通过询问听者的心理状态去完成一种间接以言行事行为。比如:顾客A想让服务生B给他添些水,A可对B说:“你能否为我再添些水?”结果是A通过这句问话,完成了让B帮他续水的行为。弗雷格在《论涵义和指称》中提道:我们几乎总是将相关思想和我们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联系起来,即使相关思想没有被表达出来,也通过听者依照心理规律与我们的词語联系起来。

3.語言与人际关系

語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杜威在上世纪20年代曾说,語言预设了一个有组织的群体,至少有说者和听者两个人,从中获得他们的言語习惯,而独白亦是与别人交流的产物和反映。词語的意义在上下文中甚至在語境中才能确定。杜威在谈论語言意义时始终强调人际性和行为性。尽管维特根斯坦曾提出私人語言理论,后期也拒绝了私人語言。

亚里士多德大概是系统探讨語言方方面面的第一人。他认为演说者首先要熟悉所讲的题材,比如政治演说者要了解各种政体的利弊,要熟悉财政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诉讼演说者要能分析害人的动机、受害人的性格,要能辨别正当与不正当的行动;演说者应了解听众的心理,以便激发或控制他们的情感。

蒯因在《本体论的相对性》一文中指出語言是一种社会的技艺,我们根据他人在公共可认识的环境下的外显行为来获得这种技艺。蒯因指出,知道一个词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語音部分,熟悉一个词的声音并能复制它,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完成的;另一部分是語义部分,要知道如何使用这个词,学习一个词的語义部分要比学习語音部分复杂。

普特南在《“意义”的意义》中指出,有两种工具,一种工具是可以一个人用的,像螺丝刀和锤子,还有一种工具是需要人们合作才能使用的,比如轮船。語言活动是人类实践,是人类共同体和个体参与的行动。词项的外延不是由个体说话者头脑中的概念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只有说话者所属的那个語言共同体的集体的社会語言状态才决定该词项的外延,对外延起决定作用的两种贡献包括来自社会的贡献和来自真实世界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外延的确定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

三、語言与生活世界

語言不能脱离世界,語言研究不能把他人和世界抛在一边。所有过程、行为、事件都是在世界中发生的。洪堡指出:“語言是世界观”,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一书讨论的是語言和世界的问题,一般认为語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語言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首先,語言和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語言和现实是从整体上相联系的。語言与生活世界是一体两面、相互构建的关系。一方面,語义的丰富和发展源自生活世界,語义产生于語言对生活世界的区分与联结,語义的准确、恰切的理解唯存于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又因語言而构建。综观20世纪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出两条发展的主线。一条是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的“語言转向”,另一条是现代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思维范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一扫近代哲学人与世界二分之对待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转而面向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注重的是事物对人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人的自主创造精神。語言哲学的研究逐步走向了生活世界,从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到塞尔再到哈贝马斯,語言哲学在生活世界中找到了不竭动力;生活世界的研究在20世纪从列斐伏尔、海德格尔、科西克、赫勒到哈贝马斯,語言在他们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既然两条主线发展到最后已基本重合,显然,語言和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語言不是直接改变现实的工具,而是述说、理解现实的工具。有一个实在的世界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語言和经验而独立存在;我们通过感官获得了直接进入实在世界的感知途径;我们語言中的词語一般都具有可被理解的清楚意义,通过这些意义,我们来指称和谈论世界中的真实对象;我们的陈述为真或为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世界上的事实相符合。

再者,語言的深层结构与世界的逻辑结构是同型的或同构的,語言的范围与生活世界的外延同一。亚里士多德认为,語言不仅是描述世界的工具,而且也是再现世界结构的工具。在《“意义”的意义》中普特南指出,传统的語言哲学就像多数传统哲学一样,把他人和世界抛在一边,事实上既不能陷入将认识当做纯粹个人事务的倾向,也不能忽视世界倾向,語言研究应该把两者都包括进来。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表明,語言不仅仅是任何意义上的交际

工具,还是一种同人、世界具有同等重要程度的特殊本体。語言与人的世界联系,語言哲学研究的世界只能是人的世界,語言学中的广义語境就是人的世界。从外延上看,語言与人的世界同一。将现象作为符号活动解释,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要思想之一。符号的意义是由日常語言游戏的运作规则而不是由符号对应的外在物理世界或者叫做客观世界的自在之物及其广义特征确定。维特根斯坦引入語言游戏概念来取代统一的、理想的和普遍的語言概念,旨在允许語言实践和交际行为的多样性存在。维特根斯坦的游戏是对现实的偏离;换一种角度理解,也是对现实的建构。游戏,尤其是語言游戏,就是生活形式,人离不开游戏,人生活在游戏之中;語言游戏与生活形式、語言的范围与生活世界的外延同一。维特根斯坦指出: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人存在于語言中,人通过語言认识世界,語言是存在的家园,人和人的生活世界与語言探索具有同一性。

另外,語言离开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生命。語言之所以具有它真实的存在,是由于世界再现于語言之中。語言是一种心灵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与世界、个体与社会是统一的,人与世界可以统一于人的語言,同語言对应的人的世界可划分为外在物理世界、内在隐秘世界和主观创造世界。語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語言不能脱离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語言。我们的思想、言谈和经验与实在世界是相关联的,当我们谈话时使用词語指称世界中的对象,当我们思考时,常常想到实在的事物,我们所说的话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世界上的事物的情况相符合。伽达默尔强调語言和世界是不可分的,語言不能脱离世界,語言的生命与世界不可分离。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的逻辑語言,而是回到了語言的日常使用。他认为,无论語词还是語句,其功能都不在于指称外部的对象和事实,而在于能在生活场景中起作用。学会一个表达式就是能用它来指挥、请求、描述、传达,能听懂一个表达式就是能服从、援助、寻找对象、理解事物,理解一个表达式就是理解其在各种語境中发挥何种作用。意义、命题都必须在生活场景中得到理解。“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这被称为意义的使用理论。应该回到生活世界去把握語言,因为生活世界提供了领会語义的可能维度。語义的澄清机制在于生活世界,因为語言学的語义产生于語言对生活世界的区分与联结。

四、结论

回顾語言哲学的发展和部分語言哲学家的观点,不难发现,对人和世界的研究存在于語言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分析語言与人、語言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語言是一种行为,对語言的哲学分析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的一部分,語言和心灵、精神的关系十分密切,分析哲学家认为語言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的哲学问题,語言是一种关系、一种社会的技艺,谈论語言意义时不应忽视語言的人际性和行为性。語言和现实是从整体上相联系的,語言与生活世界是一体两面、相互构建的关系,語言的深层结构与世界的逻辑结构是同型或同构的,語言的范围与生活世界的外延同一,語言离开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生命。

上一篇:全能班组长范文下一篇:薯片配料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