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

2023-09-21

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第1篇

1 机械通气和气体插管不适的影响因素

1.1 生理因素

(1) 气管插管:此为引起机械通气患者不适的内源性应激源, 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会感到口腔胀痛, 甚至引起牙齿损伤和口腔黏膜撕裂伤、牙龈疼痛。经鼻气管插管的患者会感到鼻腔胀痛, 甚至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等。

(2) 吸痰:吸痰是主要的外源性应激源, 有50%以上患者感觉不适与疼痛, 约50%患者感觉憋气, 引起剧烈呛咳。

(3) 沟通障碍:患者会出现的负面情绪反应, 导致睡眠、休息障碍, 是焦虑和恐惧的主要原因。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时, 气管导管经喉部进入气管内, 导管的气囊在声带的下方, 因此患者无法讲话。

(4) 睡眠障碍:机械通气插管后对睡眠的影响较大, 随着对机械通气的适应, 会出现焦虑、多疑、定向力障碍, 有时会出现错觉、谵妄等症状。

(5) 人机对抗:患者紧张、焦虑时可引发人机对抗, 患者的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控制的呼吸不同步, 致使有效通气量进一步减少自主呼吸增强, 机体耗氧量增加, 缺氧加重。

1.2 心理因素

(1) 孤独、抑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通常在监护室治疗, 与家人分开, 极易产生孤独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4项不良心理反应, 尤其是一时无法脱离呼吸机的患者常表现烦躁、不能忍受甚至强行拔管;当无奈时又转为抑郁状态;沟通困难或预感到残疾或死亡的危险, 就会产生沮丧、抑郁、绝望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2) 感觉障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被局限在床上, 整天处于一种过度的不情愿的刺激环境中, 极易产生知觉剥夺、时间感觉障碍等表现。

(3) 自我概念紊乱:呼吸机治疗疗程长的患者不仅产生生理上的依赖, 也导致心理上依赖, 许多患者把呼吸机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3 社会因素

(1) 周围环境:入住ICU, 陌生的环境、封闭的管理、仪器的报警声、长明灯的照明、其他患者的呻吟声等, 均可对其构成不良刺激。 (2) 家庭经济负担: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医疗费用、家庭关系等变得焦虑、烦躁、紧张不安。

2 舒适护理

2.1 心理舒适的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加强与患者沟通, 做好住院环境及自我介绍, 各项护理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

(2) 仪器准备:将各种仪器的报警声调至最低, 并及时处理各类仪器的报警信息, 及时消除产生报警的原因。

2.2 生理舒适的护理

(1) 气管插管的舒适护理: (1)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先将口周及面部擦拭干净, 将气避插管与牙垫裹紧后, 用脱脂胶布固定于口角两侧, 保持口周清洁, 每天更换胶布, 必要时要随时更换。每班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 (22~24cm) 做好交接班, 防止气管插管过深或脱出; (2) 充分利用呼吸机管道支架将呼吸机管道与气管插管连接时留出余地, 置于舒适位置, 以防变换体位时呼吸机管路与气管插管分开; (3) 气管插管气囊充气应适宜, 气囊压力不宜过高, 气囊充气以8m L左右为宜, 每班交接班时应进行检查外漏气囊的充气度。

(2) 人机对抗的舒适护理: (1)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情况, 有无烦躁不安,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 (2) 观察呼吸机所示患者呼吸各参数值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 呼吸道及吸痰的舒适护理: (1) 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 (2)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 破坏了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廓清等生理功能, 易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为保证气道的湿化与温化, 应定时添加湿化瓶内蒸馏水; (3) 吸痰前后要吸纯氧2~3min; (4) 吸痰前给予湿化、雾化、翻身、物理振肺, 促进痰液稀释, 使痰液从小气道流向大气道, 有利于痰液排出。

(4) 呼吸道湿化的舒适护理机械通气时, 增加了通气量, 使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加, 机械通气时需要使用加温加湿器予以补偿, 保持呼吸道湿化, 以满足生理需要, 防止呼吸道干燥不适。

综上所述, 机械通气患者常存在诸多心理和生理的不适, 每位患者的反应和需要也各不相同, 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 因人施护, 从而帮助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 使机械通气顺利进行, 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机械通气与气体插管不适的影响因素, ICU舒适护理措施。提出加强护患沟通, 提供心理护理,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掌握各项操作的护理技巧,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 是降低机械通气与气管插管患者不适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机械通气,气管插管,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容.ICU护士与机械通气依赖患者交流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42例, 男89例, 女53例, 年龄37~81岁, 平均 (59.7±2.4) 岁, 其中经口气管插管35例, 经鼻气管插管61例, 气管切开46例, 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颅脑损伤19例, 呼吸衰竭39例, 心肌梗死24例, 复合外伤31例, 农药中毒15例, 喉癌3例, 其他危重病11例。人工气道使用时间为3~26d, 平均 (10.3±2.05) d, 经过细致、有效的气道护理, 除5例患者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好转转出ICU。

2 护理

2.1 妥善固定, 防止移位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是患者有效通气的重要保证。应密切观察患者气管插管是否固定, 可在气管导管上作标记, 或用胶布以“Y”形固定口插管并记录插入的深度, 每日更换胶布, 有污染或发生松弛时及时更换, 换体位时要密切注意导管的移位变化, 防止扭曲、脱落, 并防止患者因不适自己拔除导管, 引起生命危险。行气管切开患者应保证套管的固定并松紧适宜, 松紧度以能容纳1个手指为宜;与呼吸机相通时, 应注意导管固定的高度距离, 以免因管道下垂造成插管曲折, 影响通气或滑落。

2.2 观察病情,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生命体征

患者因病情危重, 反应迟钝, 分泌物常积聚在呼吸道内堵塞气道, 造成气道阻力增高、通气不足。患者在治疗时应取平卧或半卧位, 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 头向后仰, 保持呼吸道通畅, 插管前如因痰液堵塞气道影响呼吸效果应先对患者进行吸痰, 吸痰前后给予100%氧吸入1~2min, 气道内注入3~5m L湿化液, 注意吸引负压不超过50mm Hg[2], 并注意患者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神志、呼吸等变化, 防止因方法不当而产生气道黏膜损伤、缺氧、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后果。每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s, 以免发生低氧血症。呼吸通畅后可建立人工气道, 注意在进行面罩给氧和呼吸机调节的尺度, 防止因面罩过松造成漏气, 过紧影响面部血液循环而引起患者死亡。通气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的血压、面色、脉搏、神志等一般生命体征, 监测血气、S P O2以及Ep CO2等情况, 提高患者的抢救机率。

2.3 定时观察和湿化呼吸道

正常人群上呼吸道粘膜有加湿、加温、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功能。但由于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建立后, 破坏了这种正常的防御功能, 呼吸道湿化功能丧失, 纤毛运动减弱, 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因此, 加强气道湿化是保证人工气道正常的关键。应注意保持气道的湿化程度, 避免气道阻塞、肺不张、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出现[3]。每日应保证入量的平衡;在气道滴注湿化液;对痰液过多或黏稠者, 吸痰前从导管注入5~10m L湿化液, 刺激咳嗽;或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液并随时调节湿化液滴速。保证患者气道内充足的湿化, 防止阻塞。

2.4 心理护理

危重病患者由于进行人工气道使心理压力更大, 认为面罩吸氧或气管插管会更加引起呼吸不畅, 具有恐惧、焦虑、濒死感。我们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解释建立人工气道的重要性、目的、安全性和患者不实施延误治疗的严重后果, 取得患者的信任, 并随时陪在患者身边,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消除其焦虑及紧张情绪,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 帮助患者缓解和减轻插管的痛苦和烦躁, 教会患者根据呼吸机同步随机进行送气而吸气, 促进疾病的康复。

2.5 预防感染, 防止并发症发生

ICU均为危重患者, 抵挡力弱, 再加上病原菌量多, 容易发生感染和并发症。应定时对病房内空气消毒, 定期监测病房内空气质量;对患者进行操作和护理后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的注射用水应进行每日更换, 不反复使用。口腔护理是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的重点, 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 将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抽吸干净, 每日用3%硼酸水清洗口腔, 每日2次;对病房地面、物体的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每日2次, 空气用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 有效杀灭细菌,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体会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要求的不断提高, 危重患者在抢救中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患者生命延续越来越引起重视。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和良好、细致的护理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障。我们ICU护理人员必须掌握需要建立人工气道的各项操作技能, 加强对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促进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ICU重症监护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42例患者进行有效、细致的护理。结果 经过细致、有效的气道护理, 除5例患者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好转转出ICU。结论 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和良好、细致的护理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障。我们ICU护理人员必须掌握需要建立人工气道的各项操作技能, 加强对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促进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

关键词:ICU,人工气道,护理

参考文献

[1] 徐素, 杨芳.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1:87.

[2] 卫枝, 赵蕾.E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6:143.

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 年1 月—2016 年1 月,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该院ICU收治的84 例DM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及对照组(n=42)。 观察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5.28±4.72)岁;DM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4.34±0.77)年;合并基础疾病:11 例高血压,8 例冠心病。 对照组,男24 例,女18 例;年龄37~79 岁,平均年龄(55.62±5.17)岁;DM病程:2~17 年,平均病程(4.55±0.83)年;合并基础疾病:13 例高血压,7 例冠心病。 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2]中2 型DM诊断标准;语言、听力正常;年龄18~80 周岁;认知正常,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昏迷及意识不清者;既往具有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病史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积极对症治疗, 对照组配合施以常规护理,即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入量、血氧饱和度等)、环境护理(确保ICU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每天进行2 次紫外线消毒等)、基础生活护理(晨护以及晚护等)、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等。 观察组加行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低血糖的预见性护理。 ICU DM患者需持续静滴胰岛素,可大幅度增加低血糖发生率(尤其是对于禁食患者)。 首先,护士应合理输液,在滴注胰岛素的同时合理输注葡萄糖,并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减低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次,护士应加强巡视,加强低血糖征象监测(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大汗淋漓等),注意“黎明现象”及“Somogyi现象”的监测,以达到早发现、早干预。 (2)压疮的预见性护理。 ICU DM患者需长期卧床,加之DM患者多伴不同程度周围神经及血管病变,可进一步增加压疮发生率。 护士应注意保护患者皮肤清洁,每日应用温水为患者擦浴;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并按揉、热敷患者受压部位。 (3)感染的预见性护理。 ICU DM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胃管、留置引流管、留置导尿等侵入性操作后,较易发生感染。 护士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注重细节,加强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引流管护理,一旦发生皮肤破损,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及时给予针对性干预。 (4)便秘的预见性护理。 ICU DM患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极易出现便秘;对于可经口进食者,护士应鼓励患者增加蔬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的摄入量,以预防便秘;对于不可经口进食者,护士应帮助患者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揉,以促进胃肠蠕动。 (5)酮症酸中毒的预见性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一旦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早期征象(如多饮、多尿、极度口渴等),应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泵入胰岛素,一条快速扩容补液。 (6)糖尿病足的预见性护理。 护士还应加强患者足部温度及颜色观察,当患者足部皮温异常时,应予以针对性干预;每天早、中、晚对患者足部进行按摩,10~15 min/次, 以促进患者足部血液循环。

1.4 观察指标

入住ICU及出ICU时,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ICU治疗时间。 (1)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应用酶法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3]。 (2)应用该院ICU自制护理满意度测评表评定患者满意度情况, 满分为100 分, 90~100 分代表非常满意;80~89 分代表满意,70~79 分代表较为满意, 小于70 分代表不满意。 满意度=(较为满意人数+满意人数+非常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入住ICU时,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ICU时,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入住ICU期间,对照组低血糖2 例、压疮1 例、感染3 例、便秘2 例;观察组低血糖1 例、感染1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 显著低于对照组19.1%(χ2=4.087,P=0.043)。

2.3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11 例非常满意,16 例满意,8 例较为满意,7 例不满意; 观察组23 例非常满意,14 例满意,4 例较为满意,1 例不满意;观察组满意度达97.6%,显著高于对照组83.3%(χ2=4.974,P=0.026)。

2.4 比较两组ICU入住时间

观察组ICU入住时间为(11.0±2.5)d,明显短于对照组(16.2±4.3)d,t=6.69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报道[4], 我国成人DM发生率居世界前列( 约为10.5%),DM患病人数已逾7 000 万, 该病已经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DM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ICU DM患者人数也呈现上升态势。 如何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护理课题。

该研究, 观察组针对ICU合并D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低血糖、压疮、感染及便秘、酮症酸中毒等),给予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护理干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并发症更少、满意度更高、ICU入住时间更短(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5]。 可见,预见性护理对ICU DM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ICU DM患者施以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缩减ICU治疗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ICU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该院ICU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DM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及对照组(n=42),前者施以预见性护理,后者施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ICU治疗时间。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19.1%(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此外,观察组ICU治疗时间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ICU DM患者施以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缩减ICU治疗时间。

关键词:ICU,糖尿病,预见性护理,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1] 邓开琴,简朝凤,王景梅,等.糖尿病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护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2,8(4):36-38.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94.

[3] 陈妍,刘建国,徐磊,等.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4):534-537.

[4] 王海鹏.我国诊断糖尿病疾病经济负担趋势预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1-183.

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ICU近一年救治的DKA患者30例,年龄均在59~69之间,男患者有14例,女患者16例;其中诊断为1型糖尿病患者有25例,2型糖尿病患者5例,糖尿病病程平均有(7±1.3)年;以上所有患者均按照DKA诊断标准诊断, 其中有3例患者发病来处于昏迷状态,意识模糊的患者有7例,无意识模糊但精神虚弱患者8例,意识障碍患者有12例;所有患者抢救和护理配合时间均在12 h以内,入院检查是血糖浓度均在14.7~50.7 mmol/L,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且25例患者病情稳定并且好转,5例患者病情可控。 30例患者中有8例由呼吸道感染诱发疾病,6例由下尿路感染诱发,2例使用胰岛素药物不当诱发,5例胃肠道疾病诱发,3例由饮食不当诱发,6例不明诱因。

1.2方法

1.2.1抢救治疗措施1先安置病人, 找到床位并改变患者适当体位。 2迅速抽查患者血液,测量患者血糖、 酮体等浓度。 3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量胰岛素治疗。 4调节患者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以补钾为主,适时补钾。 5防治患者并发症, 需设立各项生命体征监视器,密切关注患者,及时作出反应。 6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各种诱因疾病。 7若是昏迷的患者需要对症治疗,积极治疗患者以至唤醒患者。

1.2.2护理配合措施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迅速建立好给氧系统、帮忙安置病人然后给予患者适当保护措施。2及时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脉搏、 血压等。 3及时给患者抽血然后送检辅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并且立刻执行医生给出的临时医嘱或者口头医嘱,注意胰岛素的适当使用。 迅速给患者进行输液,建立好输液系统。 4分组护士配合医生进行不定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态、饮食状况、每日尿量等, 并及时记录。 5做好患者基础护理,适当给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清洁以及部分皮肤清洁。 6由护士长带头分组分批次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劝导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治疗。 7给患者制定良好的食谱,如果是昏迷的患者一般禁食,若昏迷缓解则需要给予流质饮食。 8健康教育。 9加强患者适当运动。

1.3统计方法

采用 χ2检验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近年来该院抢救的30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经抢救与护理配合病情基本稳定,而且病情逐渐转好;还有5例病情较稳定,无恶化现象。 各位患者血糖趋于正常, 均在6.75~8.95 mmol/L之间,尿酮为阴性,P<0.05。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内科常见的急性糖尿病合并症,其诱因较多,病情急,危害大,甚至导致死亡;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匮乏是其根本原因,往往其发作时凶险, 需要迅速有效的抢救措施以及优质的护理配合才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生命威胁。 有效的抢救要点以及护理配合要点如下。

3.1 DKA抢救要点

3.1.1迅速安置病人,保证舒适周围环境患者往往病情发作时意识模糊或者障碍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加重患者病情,需要安置患者安静、舒适的病房。 昏迷患者同样,但须按照昏迷常规救治方法。 而且要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按照病情给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及方便抢救体位,提高抢救效率以及患者舒适度。

3.1.2建立各项生命体征监测仪,并记录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液、呼吸、脉搏、体温的值,并记录。 给患者测血糖、 尿酮、血电解质,分时段检测。 并和护士共同定期检查患者情况,根据患者治疗情况,适当调整救治方式以及用药方式。

3.1.3迅速建立患者静脉系统,保证监测和输液质量通过建立患者静脉系统,给予血压、脉搏、呼吸监测仪,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然后通过输液改善患者电解质不平衡,同时通过静脉给胰岛素可以缓解患者病情。 还可以给昏迷患者留置尿导管等。

3.1.4正确补液,纠正酸中毒以补钾为主,大部分患者缺钾较严重,最高失钾总量可达1000 mmol/L。 对于酸碱紊乱较严重时,可以使用一些弱碱性药物来调节酸碱平衡,比如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有效纠正酸中毒。

3.1.5对因治疗,使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病情首先是去除诱因,包括患者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 可以采用对因治疗,如外界因素:饮食不当,导致血糖过度变化, 进而引发DKA,可以先调节血糖平衡,再治疗DKA;又如自身因素:患者的其他疾病诱发DKA,可以两者共同治疗,注意治疗药物的拮抗作用,调整药物的治疗方式。 还需要注意患者的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一般是抗生素, 注意同类药物使用不能多次频繁使用,要适当使用,避免致病菌耐药;最后就是使用一些改善患者症状的药物使用,镇痛剂和麻醉剂的适量使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

3.2 DKA护理配合要点

3.2.1对DKA患者的基础护理改变患者舒适体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周围环境整洁、舒适。 每日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被单等,及时消毒;保持患者口腔以及部分皮肤整洁,预防患者感染,检查患者输液管、导尿管、气管等是否通畅无污染,及时消毒处理,防治感染等。 对患者的基础护理着重患者的周围环境护理、患者自身疾病护理、患者伤口护理、患者支持设备护理等,每个方面都需考虑到,为患者的中、后期治疗提供基础。

3.2.2再者是输液护理DKA患者输液就是很重要的救治措施, 只有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并给予适当护理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输液是按照补液原则进行的,“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见尿补钾”,补液早期要迅速大量补液(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有些患者不宜过快大量输液),一般第一日总量在3000~6000 m L之间,但是需要护士根据患者的血压、脱水程度、尿量、体重变化、血糖变化等适当补液。 一般高浓度血糖患者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氯化钠溶液,低浓度血糖患者使用5%葡萄糖溶液,临界值为血糖浓度13.9 mmol/L。 大部分患者入院时4 h内补液总量平均在1200~1500 m L之间,12 h内平均在2500~3000 m L之间,第一天内则3000~6000 m L之间。

3.2.3胰岛素使用护理大部分患者均采用经典胰岛素用法,该方法较实用简单,是使用小剂量0.1单位持续静脉滴注,无不良反应,而且不用根据血糖浓度改变剂量和滴注方式,缺点却是准确率较低。 静脉通道有两条, 一条是给予补液通道,另一条是胰岛素专用通道,使用胰岛素专用通道,采用较先进的微量泵泵注,由0.1单位剂量,约4~5 m L/h速度泵入,直至血糖浓度保持在9~10 mmol/L左右,尿酮处于阴性, 此时则可无需微量泵泵注,改为皮下注射,量选为8 U最适宜。 但在此之前需要积极去除患者的诱因,防止患者DKA重复发作。 除了基本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还需要对胰岛素的剂量、 用时、专用通道的通透性等记录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若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告知医生,积极配合护理。

3.2.4电解质护理, 纠正酸碱平衡适当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适量补钾,根据尿量和血钾浓度来调整补钾浓度和速度。 一般补钾总量约7 g/d左右;纠正低血钾是个较缓慢的过程,一般需要一周时间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较轻的DKA患者,需要小剂量的胰岛素治疗和补液治疗,不需要补碱治疗,但是较严重的DKA患者需要患者适量补碱,比如碳酸氢钠中和酸中毒。

3.2.5心理护理是与患者亲和性的沟通,也是与患者建立沟通桥梁的重要方法。 DKA患者在患病期间,往往会有紧张恐惧的心理,此时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关心等,和患者积极沟通,消除患者顾虑,尤其使患者适应周围环境,配合护士积极治疗也。 可以适当采用音乐疗法,在患者情绪较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情况下,首先护理人员可以先试着和患者沟通,用亲和的态度去和患者聊天,聊一些关于日常较为开心的事情使患者放轻松,然后给患者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缓解患者的心情,配合医生一起给患者讲解治疗疾病的具体过程, 使患者了解和熟悉病情的发展以及治疗,使患者放心接受治疗。

3.2.6患者教育以及运动疗法告知患者病情发展,让病人基本了解病情的诱因、进展和治疗方法;然后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让病人知道DKA是糖尿病的急并发症,告知患者需要做一些必须的生命体征检查,还有积极监测血糖、尿酮变化。 还有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运动疗法,适当做一些肢体运动、培养患者锻炼的积极性; 同时培养患者危机意识,尤其是糖尿病带来的危害,需要患者积极地采取正常心态配合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3.2.7饮食疗法DKA患者饮食方面注意糖分的控制, 一般要各营养均衡,遵循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每日平均分配各营养食用量,制定独自的饮食方案。 一般最好以流质食物为主,昏迷患者则需要禁食,除非昏迷病情好转,采用流质饮食,建议病人多喝水,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最好患者家属配合护理人员一起控制患者饮食,每天按照医嘱配置饮食。

4结语

总而言之,回顾分析该院近年30例DKA患者ICU抢救与护理配合治疗,发现该院近年对于DKA患者抢救与护理方面做得较好,有较好的成功率。 DKA抢救时不仅需要医生迅速安置患者,并且及时给与患者补液, 适当给予胰岛素治疗,而且及时纠正患者酸中毒、酸碱平衡,是抢救患者的关键步骤;同时需要护理人员积极的配合,不仅仅是帮助医生安置患者,而且还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以及血压血糖等进行密切关注,一有突发状况则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当然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饮食疗法等,都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护理;DKA患者发病较急较重,需要及时作出抢救措施, 同时还要护士积极配合,才可以有效地使患者稳定病情, 使病情在可控范围内。 对昏迷的患者也要采用昏迷常规护理,给患者全面不定时监测,尤其是昏迷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24 h监护。

摘要:目的 分析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ICU的抢救措施以及其护理配合方式。方法 选取近一年来我院急诊救治的30例患者ICU的抢救与护理配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其中25例患者经抢救与护理配合病情基本稳定,而且病情逐渐转好;还有5例则病情不再恶化,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正常,病情在可控范围内。结论 正确有效的抢救加上积极的护理配合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有效的护理方式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主要收治全院各科各种大手术后病人、危重急症。病人变化快、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病人, 且均为绝对卧床。ICU中100例患者经未优化的基础护理进行护理, 98例患者经优化的基础护理进行护理, 对比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

1.2 方法

1.2.1 完善和修订基础护理流程

包括 (1) 将湿度控制在50%~60%, 温度控制在24~26℃等,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2) 合理安排值班人员, 如参与基础护理的人员应包括1名高年资护士、1名低年资护士、1名护生、1名工勤人员, 保证基础护理可以安全、有效的执行。 (3) 严格按操作流程做好洗头、擦身、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基础护理, 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等。

1.2.2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护理水平

包括 (1) 做好护士入科后的培训, 做到一对一、手把手的教; (2) 在培训期间为病人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必须在带教护士的监督下进行, 以防因不恰当操作危害患者生命; (3) 每周由各科带头人进行授课, 授课的主要内容为各科常见病的基础护理, 急救护理等, 以及护理过程中的经验等, 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 (4) 定期做工作总结, 每周一小结, 每月一大结, 表扬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护士, 以调动护理人的积极性, 总结工作中的过与失, 使护理人员更加认真, 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1.2.3 强化“以人为本”的基础护理意识及服务理念

包括 (1) 通过适当的触摸和目光接触,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2) 护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隐私权。 (3) 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增加患者家属的信任。 (4) 尊重是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患者为大手术后病人、危重急症, 护士应尊重患者, 使患者感到亲切, 改善患者恐惧、不安心理。 (5) 病房的布置力求舒适协调、开窗通风等, 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舒适的人性化环境。 (6) 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中, 以病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系统地运用于临床护理。

2 结果

2.1 院感的发生率

优化前医院感染人数为23例, 感染率为23.0% (23/100例) , 优化后9例, 感染率为9.2% (9/98例) ,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优化前抢救的成功率为73例, 感染率为73.0% (73/100例) , 优化后95例, 抢救的成功率为91.8% (90/98例) ,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提高家属、病人的满意率

优化前家属、病人的满意率为89例, 感染率为89.0% (89/100例) , 优化后96例, 家属、病人的满意率为98.0% (96/98例) ,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俗语说:“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护理工作在患者促进康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性照护”的护理模式最初是由美国人华生 (Watson) 提出的, 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 给予患者人性化照护[2]。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它以尊重个人隐私、尊重患者的人格及生命价值为核心, 具有个性化、创新性及整体性的特点, 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 可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基础护理是护理的关键, 是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桥梁[3]。护理人员应推崇人性化护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 学会尊重人、关爱人, 善于从患者的表情、言语、眼神及体态中了解他们, 满足患者的需求, 将人文关怀、人文护理的理念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4]。家属、患者满意率是对护理治疗最公正、最客观的评价[5]。因此, 在照顾好患者的同时, 应该多与家属沟通, 和家属一起努力, 争取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我们本次研究以优化ICU的基础护理, 从而改善护理服务为主线。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优化基础护理水平, 如完善和修订ICU的基础护理水平, 以病人为中心, 关心、呵护病人,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强化基础护理意识及服务理念等。通过对比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 我们发现基础护理经优化后可以显著降低院感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

总之, 经优化后的基础护理流程, 护理技能及护理服务理念, 在改善护理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标准化的全程优质服务”的理念, 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及实现人文精神的整体回归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完善和修订ICU的基础护理水平, 以病人为中心, 关心、呵护病人,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强化基础护理意识及服务理念, 对比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前后ICU中危重病人的院感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病人满意率。结果 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及理念后, 可降低危重病人院感的发生率,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提高家属、病人的满意率。结论 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强化“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从而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才能保证整体护理质量, 从根本上改善护理服务,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照顾,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ICU,基础护理,护理服务,护理流程

参考文献

[1] 谢屹红.护士排班方式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A) :64.

[2] 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3) :l~2.

[3] 刘苏君, 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4) :243.

[4] 丁炎朋.注重护理服务承诺的导向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802.

icu患者基础护理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男22例, 女34例。其中严重多发伤14例, 重型颅脑损伤12例, 心肺复苏后10例, 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6例, 产后大出血4例, 其他10例。所有患者均因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而行有创血压监测。

1.2 方法

选择桡动脉、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或足背动脉进行置管, 首选桡动脉。置管方法:以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法为例介绍。用物准备:动脉套管针 (根据患者血管粗细选择) 、无菌贴膜、2.5mL注射器、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动脉测压装置 (加压输液袋、压力传感线以及多功能监护仪) 、常规无菌消毒盘。其他用物:小夹板、胶布、弹力绷带、肝素盐水。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意义, 以取得其配合。检查尺动脉侧支循环情况, Allen’s试验阴性者可行桡动脉置管。患者取仰卧位, 前臂伸直, 掌心向上并固定, 腕部垫一小枕手背屈曲60°。摸清桡动脉搏动, 常规消毒皮肤, 术者戴无菌手套, 铺无菌巾。穿刺者右手示、中指与拇指持针, 用左手示、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进针, 一般套管针与皮肤呈10~20°角, 与桡动脉走行平行进针, 当针头穿过桡动脉壁时有突破坚韧组织的落空感, 并有血液呈搏动状涌出, 证明穿刺成功。当看到针尾部位有回血之后, 再进针约3到4mm, 然后退出针芯, 同时保证外套管没有回血, 接已准备好肝素化2.5mL注射器, 带负压缓慢退外套管, 见有回血后继续带负压推入套管[1]。

2 结果

本组均顺利建立了有创血压监测, 均无感染、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操作前常规进行脉氧饱和度法替代Allen’s试验[2]

首先行拟穿刺桡动脉同侧食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记录脉波幅及氧饱和度值。检查者以双手拇指同时压迫患者穿刺侧手腕尺、桡动脉, 解除尺动脉压迫后出现食指脉搏波的时间记录为尺指波恢复时间, 记录食指尺动脉供血脉搏波幅及脉氧饱和度值。检查者再次同时压迫尺、桡动脉, 解除桡动脉压迫后出现食指脉搏波的时间记录为桡指波恢复时间, 记录食指桡动脉供血脉搏波幅及脉氧饱和度值。判断脉氧饱和度波形恢复时间。以<5~7s属正常, 0~7s表示尺-桡吻合血液循环良好, 8~15s属可疑, 提示动脉弓充盈延迟, >15s提示尺-桡吻合血供不足。以>7s为脉氧饱和度试验阳性。不宜选用桡动脉穿刺。

3.2 动脉测压管护理

测压之前要先在监护仪上校对零点, 换能器的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一般放在腋中线第4肋间;采用换能器测压, 应定期对测压仪校验。动脉测压管连续冲管可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堵塞穿刺针, 向含肝素液的塑料输液袋外加压至300mmHg左右, 可使肝索盐水持续3mL/h冲入。连续冲洗液中肝素的浓度以2~4U/mL为宜。若无连续冲洗设备, 以肝素液间断冲洗也能达到同样效果[5]。如有小血栓应及时抽出, 切勿推入血管内造成动脉栓塞。

3.3 监护仪护理

动脉内测压可在监护仪屏幕上描记出动脉动力波形、区域和压力上升速率, 比袖带测血压更能反映心输出量。因此, 应密切观察监护仪上ABP的波形变化。如发生异常, 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4]。

3.4 密切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 若发现液体外渗, 穿刺部位红肿、发白或发绀变凉应立即拔除, 并用50%硫酸镁湿敷红肿处, 也可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3]。

3.5 防止感染

动脉置管后可并发局部感染, 严重者也可引起血液感染, 应积极预防。每24小时消毒并更换穿刺处贴膜1次, 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7d,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拔除导管。

3.6 防止远端肢体缺血

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其他如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等也可引起。血栓形成与血管壁损伤、导管太硬太粗及置管时间长等因素有关, 监护中应加强预防, 具体措施如下:桡动脉置管前需常规进行脉氧饱和度法替代Allen’s试验, 判断尺动脉是否有足够的血液供应;穿刺动作轻柔、稳、准,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

3.7 导管脱落

与导管固定不牢固或肢体未进行约束有关, 另一方面患者烦躁、躁动, 可能自行拔除导管。护理时应将导管妥善固定并及时巡视穿刺肢体, 应用约束带约束。固定导管时我们改良的固定方法是用3M大贴膜将穿刺部位及留置导管全部封贴固定, 然后将连接套管针的测压管绕过大拇指再折回固定于手腕部, 这样可以有效固定并且可以避免患者躁动时套管针的拔出。

3.8 导管堵塞

与未定时用肝素液冲管或间隔时间太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肝素配制浓度低有关。动脉系统是高压系统, 因此, 在管道建立后应用高压冲洗装置, 生理盐水50 0m L加入1/4支肝素 (每支12500U) , 放入加压带中, 加压带充气并保持300mmHg压力, 可使肝索盐水持续3mL/h冲入。既防止管道被血细胞凝集块堵塞, 同时又不至于输入过多的肝索液而使血液肝素化[6]。

4 讨论

有创血压监测是ICU患者的重要监测手段, 是衡量循环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能持续地观察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 协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动脉血压的瞬间变化。连续、准确提供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的数据, 从而反应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功能、血容量、血管阻力等心血管功能情况, 是目前公认的测量血压的金标准。测得的血压较袖带式测量法准确、可靠、连续[7]。同时, 动脉测压导管还是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理想途径, 避免了对患者反复穿刺所致的损害和痛苦, 节省了人力资源, 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采用血流动力学法监测血压 (即有创血压监测) 是ICU监测重症患者生命体征时常用的监测方法[8]。它操作简单快捷, 适合ICU急、重、危等特点, 它既监测了动脉血压的变化, 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组通过护理人员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极大地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使患者恢复顺利,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摘要:对56例ICU危重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和护理, 应用改良的穿刺及固定方法, 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及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有创血压,动脉置管,护理

参考文献

[1] 谭红保, 徐军美.负压法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11) :3173~3174.

[2] 尹明, 宋青, 周飞虎, 等.脉氧饱和度替代改良Allen’s试验在重症患者桡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中的应用[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7 (9) :2021.

[3] 周红, 文婷亮, 张琼.外科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 :25~26.

[4] 姚芳.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 :107.

[5] Matthew Ward, Jeremy A Langton.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Conditions,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Cont Edu Anaesth Crit Care&Pain, 2007, 7 (4) :122~126.

[6] 王秀芬.心脏术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4) :35.

[7] 楚娜莎.有创血压的临床监测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6) :5528.

上一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下一篇:大堂经理工作日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