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论文范文

2023-09-16

职业技能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职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不容乐观,因为职校毕业生不能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不仅关系到职校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学生一生的前途。从长远大局来看,将影响当地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成了职校生存发展的中心话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途径

很多错误观念认为,“就读职校”成了家长与学生无奈的选择,不少学生读职校就是混日子,拿文凭。课堂上,一片倒或一片吵是时常有的现象;早自习,读书声是留给值班老师的;晚自习,能安静地喝水看报就算是守纪律了;在课外,学生聚在一起,嬉笑打闹,关心娱乐八卦,却很少关心自己的未来。学生自暴自弃,教师无能为力,家长只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其实,学生的前途取决于自身的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技能。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从以下方面探讨有效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的途径。

一、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 职业技能水平的现状。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对口率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职校学生没有很好的一技之长,不能接受市场的考验;另一方面,对于职校来说,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不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依赖程度,职业教育就会长久处于劣势。如会计专业,不少学生毕业时仍搞不懂会计分录怎么编制,为什么是“借”不是“贷”。有的毕业生好不容易找到了会计工作,但由于会计技能水平不能适应企业需要,没能顺利通过试用期,其他专业学生也存在类似状况。

2. 原因分析。

(1)随着普通高中、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导致职校生源素质逐年下滑,招生门槛一再下降。职校中,不少教师疲于处理学生违纪事件,课任老师疲于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职校在“以德为先”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校领导与教师把可贵的时间与精力过多多地放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与纪律管理上,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与评价不知不觉被放在第二位。绝大多数职校没能很好地融合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品德教育”,二者无法相互促进。

(2)家长对子女重视不够。对很多家长来说,子女就读职校是无奈的选择。子女选择专业时不少家长自己说了算。从笔者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不少学生家长从此放弃对子女的期望。学生每周末回家,家长从来不与之交流,对子女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获取情况不管不问,关心子女的程度仅仅停留在让子女在校有吃有穿的层面上。

(3)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人格不健全。对于职校生来说,中考失败带来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进取心也随之丧失。据了解,本地职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来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娇生惯养,缺少教养,是非不明,行为过激,意志脆弱,缺乏自制,依赖性强,思想消沉。他们对各专业了解较少,少数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专业的权利被家长或教师剥夺了。进入职校后,不少学生处于纯粹混日子的状态。加上专业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导致他们对专业课不感兴趣。课堂上,不少学生不愿动脑动手,更不愿意读书背书,自习课成了抄袭课;放学回家的路上,看不到学生背书包,回家后从来不学习、不做作业;考场上,不少学生只做客观题,主观题一字不写。监考细心一点便能发现,不少学生做客观题,也是闭着眼睛瞎猜。极少数考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愿写在卷子上。

(4)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过硬。

第一,“双师型”教师非常少。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为“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比如,拥有双职称资格证书的会计教师极少;部分教师拥有“双证书”,但专业不对口;有些教师虽然有双证书,专业也对口,但没有到企业参加实践,很难保障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二,普遍缺少专业实践能力。现有的中职会计教师主要来源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很少有到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担任教师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深入企业参加会计实践,学校也很难落实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或挂职锻炼。对于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常年没有相关的实践操作,会计动手能力也在减退。

第三,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不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都有部分财经法规进行修订或出台新的财经法律法规,涉及会计处理、税务处理的一些变化。因此,国家要求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而不少职校会计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更不会主动关心会计继续教育方面的信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认为会计系列的职称对自己的收入没有影响,也就自动放弃了继续教育。对这部分教师来说,教材陈旧甚至有错误之处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5)校企的深度合作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会计实践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实训终究是“模拟”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然与现实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6)政府对中职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各地政府纷纷为职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举办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然而,中职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更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职业技能,这就需要政府大力进行硬件投资。现实情况是,由于硬件不够,导致实验课压缩、实习课不多。上实习课时,学生刚刚找到操作的套路,有一点熟练的感觉,就开始学习枯燥的专业理论。而且,没有足够的设备维修费用,向学生开放实习场地的机会很少。这样,学生的技能很难达到过硬的水平。

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途径

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三足鼎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此,中职教育需要打破以职校为中心,需要三教统筹三教育人。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1. 政府营造重技术、重技能的社会氛围,增加对职业教育投资。多少年来,整个社会重学历轻能力、重高端轻适用的陈旧人才观念占据主流,这种观念导致实干者越来越少,投机者越来越多,已经严重阻碍着经济的高质快速发展。改变这种社会观念,需要政府切实营造重技术、重技能的社会氛围,运用自身优势,规划国有土地投建大型“职教园”,促使校企资本合一,真正实现校企一家。同时,制定利于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校企长期深度合作;还可以规定从事某工作岗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某种技能等级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定期公布本地区某种技能等级的平均月薪等手段,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地位。这样,职校低人一等的局面才能得到改变。

2. 让学生自己选择专业。树立重技术、重技能的观念从初中抓起。政府职教机构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初中学生进入职教园参观,让他们较为详细地了解\"专业\"和本地大致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属于什么专业,各岗位需要哪些职业技能,从事该岗位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个性,最近几年本地区不同等级不同岗位的平均月薪及最低月薪等情况,使更多初中学生了解专业,对相关职业及职业技能产生兴趣。

3. 让学生具有成长意识,树立职业目标,完善健全的人格。2011年10月27日,在济南举行的全国九市区职教协作会上,庚强斌“炮轰”各职校的高就业率,并提出:“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自我,唤醒他们的成长意识,发动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笔者认为,通过让初中学生入园参观,了解专业,在家长、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下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就读普高或职校,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唤醒学生的自我。进入职校以后,教师需要耐心、细致地与家长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其职业岗位,每个岗位需要学好哪些科目,最重要、最基础的科目是哪门课,应达到什么样的职业技能等级,等等。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前提下,引导帮助学生选择确立适合自己兴趣、个性、特长的几个岗位,树立职业目标,唤醒他们的成长意识,塑造和完善职校生健全的人格。

4. 在校内,遵循实践先行,注重学以致用。中职学生并不缺少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陶行知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毛泽东也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然而,目前各职校的教学仍是先学科理论后专业实践,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不能一体化,无法真正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根据认识论原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对于现在的职校生来说,他们非常缺少社会实践,对社会、对企业不了解,对“专业”更是如此。怕读怕背不愿动脑,成了中考失败者,自然会很排斥枯燥无味的专业理论。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先学科理论,后专业实践,显然不合适。所以,需要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贯彻“实践先行”的理念,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专业理论打好实践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先行”,能找到抓准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做,从做中培养自信心,激发求知欲。职校教师应该把“使用”当做学生“更重要”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中职专业课堂需要以“做”为中心,“做”要符合行业标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 在校外建立深度合作企业,扎实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或切实可行的制度,在政府对职校投资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应与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扎实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合作企业的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成为会计教师的师傅,或者将其聘为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师,以此提升所有在编教师的会计实务实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财务科实习,改变校内实训一直处于“模拟”的状态,让毕业生上岗时技能方面能够拿来就用。

6. 重视家校实质联系,唤起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家长的期望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巨大。多少年来,很多职校学生家长对子女放弃期望的态度,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学生感受到进入职校就低人一等。这扼杀了很多学生对未来的憧憬,造成国家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可以这么认为,孩子成才,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所以,职校急需与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唤起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逐步改变家长陈旧的人才观,让家长与学校教师积极配合,共同重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比如,定时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建立家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学生信箱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家长的期望、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关心子女,期望成才,唤醒子女的成长意识,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申现,卜凡.近七成被访家长不愿孩子读职高[N].深圳晚报,2010-5-30.

[2]周立凯,张双文.21世纪怎样做家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亚男,李涛.职校校长炮轰高就业率背后 教育缺了哪一课[EB/OL].http://edu.sina.com.cn/zhongkao/2011-11-07/1119317526.shtml,2011-11-07.

[4]周立凯,张双文.21世纪怎样做家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职业技能论文范文第2篇

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明确,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创业人才,就是要面向社会,实施就业教育。随着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大力推行,行业企业对就业者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越来越明确,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一个真正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與技能培训体系。实施“双证书”制度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促进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双证书”的互通与转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对推动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而的工作。

作者:白红村

职业技能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铁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铁路运输企业培养高素质、有技能、讲原则的复合型优秀人才的基本手段,是有效、稳步、可持续提升企业综合绩效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对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定义和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背景进行了简要阐述,继而重点分析了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性,并就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显示: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利于规范企业职工的工作流程、强化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量化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最终提升提高职工工作的安全性、效率性以及积极性;现阶段,拥有职业技能资格证的职工总量偏少、拥有高等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比例小、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低是我国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文章从监督管理、宣传引导、制度设计三个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铁路物流;运输企业;职业技能鉴定;问题剖析;对策探讨

一、前言

安全是铁路物流运输的生命线,而守住这条生命线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批素质过硬、技能较好、原则性强的高层次优秀铁路人才,坚持科学、严谨、合理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流程,全面确保铁路物流运输企业顺利开展正常工作。职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主要作用是弥合全日制教育培养体系与企业生产人才的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裂痕,从而使劳动者既具备全日制教育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职业资格教育的技能素质,最终既有利于劳动者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又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更对社会的安全、便捷、环保起着重要作用。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运转的大动脉,铁路职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就显得更为重要。从概念上来说,铁路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铁路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具体可以分为基础知识要求考试和铁路操作技能实践考核两个部分,属于典型的标准参照型考试。

总而言之,实行铁路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不仅是铁路物流运输企业有效、稳步、可持续提升企业综合绩效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全社会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问题,多次提出要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铁路运输体系,尤其是在把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严抓铁路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更加有实践意义。目前,我国铁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运行体系已基本成型,但仍存在铁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效性与时效性不强的核心弊病。因此,本文以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性为切入点,重点探究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问题,并结合我国铁路运输体系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确保运输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文章从宏观(国家)、中观(铁路企业)、微观(职工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论述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1.规范企业职工的工作流程,提升职工工作的安全性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了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铁路运输体系,为国民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增速全面换档、驱动逐步转换提供坚实的物流运输基础。在现代社会,生产分工日益细致化,铁路物流运输企业也不例外,铁路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由许多个技术分工所组成,因此要确保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要规范每一个铁路企业职工的工作流程,而做到这一点的有效手段就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提高职工工作的效率性

从中观的视角来看,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了强化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提升职工对工作流程的熟悉度、提高职工对工作技能的专业度,最终通过提高职工工作的效率性来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事实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论证了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升是对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双提升,同时也会有利于分工协作水平的提升,这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铁路部门来说,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突出,更有利于其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运转运营。

3.量化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提振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了量化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提振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我国铁路运输主体虽然通过体制的改革,由中国铁道部变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一个市场化性质更强的市场主体,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当前铁路企业职工的薪酬机制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需要以职业技能等级对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整,以期鼓励技术型员工的发展。特别要提出来的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职工的获益不仅仅是薪酬水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职工的个人价值有了提高,这不仅充实了职工个人的生活状态,而且为职工的未来社会提供了保障,通过有一技之长来确保自身不会被就业市场大军击败。

三、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拥有职业技能资格证的职工总量偏少,职工无证上岗的情况依旧存在

当前,我国的铁路物流运输企业拥有职业技能资格证的职工总量偏少,无证上岗的情况依旧存在,这给我国的安全运输体系带来不少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分析显示,许多运输事故就是由于铁路职工在安全检查或者执行操作中出现误差或者错误而导致的,且由于火车的速度、重量以及体积都比较大,因此其出现事故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中,对于无证上岗的情况必须得到重视,坚决治理。除此之外,随着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经常出现铁道行业的工种产生较大变化,而铁路职业的技能鉴定却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造成部分工作岗位被迫无证上岗的窘境,这其实也不利于我国铁路企业安全生产、合格生产的规范。

2.拥有高等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比例小,职工职业技能等级的结构不优

职工的职业技能等级结构不优是当前我国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是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享乐主义、现实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开始从外部蜂拥而入,部分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的领导干部和一线员工,普遍存在这一种“重实惠而轻质量、重眼前而轻长远、重行政而轻技术”的浮躁心理,他们的心思主要集中在职位的升迁、经济利益的分配上,而对于职业技能等级的关注度较低,由此造成了我国70%以上的职工均是低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铁路运输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并不高。

3.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低,职工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低是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障碍职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生活环境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很少会主动的去考取高等级职业技能资格证,多是满足于现有的初级职业技能资格,只要能满足企业的上岗工作要求,往往会安于现状,这其实就是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低的典型表现。毫无疑义,造成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低,关键在于铁路运输企业在企业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上,没有设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很少组织实用、有效、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使得职工在职业技能鉴定上的惰性产生,最终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对策研究

1.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加强职工持证上岗监督工作,制定合理的持证上岗制度

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加强职工持证上岗监督工作,制定合理的持证上岗制度完善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基础。虽然,党和国家一直在精简职业障碍,取消了许多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的重要性表明上在弱化,而事实上我国对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取缔其实也是对持证上岗制度的一个优化和完善。对于那些没有被国家取缔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说,他们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突显出来。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由于成本低廉、速度较快、覆盖范围广泛等优势被公众和企业广泛接受,因此其安全性的 保障更应该被重视。因此,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加强职工持证上岗监督工作,制定合理的持证上岗制度,倒逼职工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与意义。

2.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完善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点。缺乏有效的计量约束机制会使得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的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产生一种可有可无的印象,从而不会被职工广泛重视和参与,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包括:第一,要将薪酬激励与职业技能水平相挂钩,提升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第二,要对取得高水平职业技能证书的职工进行奖励,并作为职务升迁的重要依据和条件;第三,要经济组织技能培训活动或者比赛,提升职工参与职能鉴定工作的信心与过关率;第四,对于消极应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职工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并进行思想教育。

3.企业党委宣传部门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技能比拼气氛

企业党委宣传部门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技能比拼气氛是完善铁路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必要补充。良好的技能比拼气氛是激发职工积极性和拼劲韧性的关键所在,因此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的党委宣传部门必须要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必要的宣传,要在企业者形成一股”以积极进取为荣,以消沉懒惰为耻,以拥有超高技能水平为荣,以长期技能水平低下为耻”的良好风气。通过不断的宣传和造势,不仅在精神上给那些技能水平高超的职工以精神鼓励,而且还能培养和激发那些技能水平偏低的同事努力学习,不断超越的技能学习意志,最终全面提升铁路物流运输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民.铁路职业技能鉴定探讨[J].铁道经济研究,2012(03).

[2]韩忠龙.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

[3]徐小勇.铁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题库的安全作用初探[J].中国铁路,2009(10).

[4]金华,郭东东.职工技能等级鉴定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5).

[5]陈立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业,2009(05).

[6]许可斌.关于铁路企业进一步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思考[J].海峡科学,2013(04).

[7]王会祥.浅谈铁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

[8]朱建军.企业职工技能鉴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9]符洪彬.开展铁路高技能人才开发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09(08).

[10]徐小勇.香港职业资历架构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2(09).

[11]徐小勇.铁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题库的安全作用初探[J].中国铁路,2009(10).

作者简介:王立勋(1965- ),男,汉族,河南洛阳人,中级经济师,工作单位:兰州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研究方向:劳动工资管理

职业技能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电子商务web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为例的技能教学课程是切实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通过电子商务技能课程优化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样提升了办学质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从而推动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养;web教学设计

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使电子商务成为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希望能从高职院校取得实用性的电子商务人才。

现阶段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次是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技术性层次是技术服务支,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低层次是一般管理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

我认为电子商务人才应该以职业技能模式培养,是体现高职教育创新的重要一点。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在电子商务职业技能教学课程设计上我们需要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职业专业技能,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进行培养。

以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职业专业技能,两方面培养方案的内容:

一、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

知识基础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以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及其应用。作为一名专业人员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创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高职的电子商务既要懂专业、还要懂知识基础。这样既有技术性、专业性、基础性,但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设置安排要合理,不要过于求多求广,要体现专业的基础性,切实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体现实践应用的目的。

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

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往往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机械组合,缺乏系统的与市场需求结合的方式。教师只能按原内容、教学经验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方面的硬件方面,学校实验室是计算机实验室为主,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确是普通的操作系统、office套件和图形操作等软件,适合教学需求的新型软件不多,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实用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毕业了还缺乏基本技能实践,对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缺乏认识和操作。这样的课程设计落后于社会需求。

所以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仅以电子商务web教学为例分析:

我们应用改良后的电子商务web教学试验模拟实验软件总体架构设计,它的主要课程内容是:

课程名称:奥派商务托管运营实验软件演示及系统分析。

课程目的: 通过演示奥派商务托管运营实验软件,借鉴正确、优秀的系统分析思想。强化、提高系统分析实践能力。熟悉企业信息管理常见业务。

课程内容及要求:熟悉信息管理类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和e-r图设计方法。基于奥派实验软件提供的一系列应用案例,熟悉实验软件的配置。独立分析一个实际应用的需求,并使用实验软件配置实现。总学时数:42,全程采用一体化教学。

(一)实验室架构说明

实验软件教学服务器:须提供一台服务器安装相应的实验软件,作为教学服务器。教学软件和数据库

都将安装在这台服务器上。老师教学:专业老师通过局域网登陆教学服务器给学生授课。学生上机实验:学生通过局域网登陆教学服务器上机实验。

远程支撑:远程支持人员可通过互联网登陆教学服务器远程安装、支持、售后。

(二)实验软件(奥派)介绍

奥派实验软件提供了一个灵活、开放的奥派实验软件,面向企业管理应用托管领域,提供市场、供应、财务、人力、客户、订单等方面的管理应用,支持消费品制造、金融、电子与通信制造、物流、航空、重型制造、政府、电信、医疗等多个行业。在实验软件上,支持的应用有: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产管理(eam)、应收应付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m)、办公oa、会员卡管理等。依托be-app实验软件,管理敏捷型企业,快速在it系统中部署管理需求。be-app实验软件是验证管理模式的快速原型实验软件,实现您的管理梦想。支持管理模式的调整,适应并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这样的课程主要内容适应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电子商务教学的发展,电子商务学科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web教学试验模拟实验软件总体架构设计中实验实验软件及案例实施是教学中的重点。实验实验软件主要分为奥派实验软件简介和奥派实验软件配置详解两个部分进行教学,在奥派实验软件简介中讲解:1.奥派实验软件简介;A)实验软件部署需求;在奥派实验软件配置详解中让学生掌握:B)奥派实验软件的基本配置;2.奥派实验软件应用包的使用。

整个教学设计中以案例实施为核心,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快递行业软件应用、会员卡储值积分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小企业综合应用包等多个案例来覆盖电子商务运营中的实际情况。每个案例的教学均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运营的流程进行,从业务需求讲解开始,在充分获取业务需求后按照系统设计原则进行数据建模,然后利用奥派实验软件进行配置实现模型到真实系统的转化。学生在一体化教学环境中,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实施不断加深、强化对电子商务的流程及系统使用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电子商务职业技能教学思想与方法,我认为应该关键是领悟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思想。概括下来主要有两点:

(1)指导方针:教学应该由灌输知识倾向于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三者的重要性比值约为5:3:2,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中,方法能力是最重要的,我们通过电子商务课程web教学案例达到引导学生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获取。古语云:“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能力的练习达到方法能力的获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2)实现过程:围绕着培养能力的指导方针,我们的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能力培养如何来实现。我认为应该是如下方案:

以专业资料、学习计划、自我决策、过程实施、学生检查、教师评价六个步骤。

1.专业资料:学习者独立了解任务及问题,以及必需的工作技术 ------培养独立行动能力。

2.学习计划:学习者独立或其他学习者共同对任务的解决方案进行规划------促进相互沟通,培养分析性思维。

3.自我决策:学习者向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介绍学习计划-和信息收集成果------以保证流程没有缺陷。

4.过程实施:学习者使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

5.学生检查:学习者自己对应是值/实际值进行比较并考虑结果------有助于工作的控制和修正。

6.教师评价:学习者自己评价和教师分析结果------使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我希望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练习,从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转变成为由学生独立学习—团队协作学习;由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变为以学生自我负责的中心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技能操作。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技能教学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自己要去思考、去实际操作,使得枯燥乏味的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理论变得具有实际意义。而且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操作发表见解和心得体会。通过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可以引导学生变注重基础知识为注重技能能力 现在市场需要工作者知道知识但这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技能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技能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試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技能教学种,学生拿到实际操作软件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思考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想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传送到教师方面,这也促使教师知道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作者简介]

李涛(1976-),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讲师

职业技能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地迈向信息化。信息化通过计算机来办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是财务领域信息化的集中体现,会计信息化有利于节约办公成本,促进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本文详细论述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财务管理 企业发展 影响和策略

会计管理着企业的资金流动,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了福音,会计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为实现会计信息化需要企业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从而促进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代人已经逐渐习惯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会计信息化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会计信息化将会计的工作方式由纸质化变为了无纸化,既节省了企业的办公成本也使得企业的资金流量更加清晰具体。

1.实现了企业资金流量的网络计算。会计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方法,在计算机上帮助企业记录资金的支出和流入。当产生经济业务时会计会在计算机上实时跟踪记录资金的流转情况,监控企业的现金流量,了解企业对市场的供应量、生产量以及销售量,然后通过制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清晰的数字和图表将企业的运营状况直观地呈现给企业领导者,为企业领导者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员工生产、确定公司长远发展方向等提供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制作的财务报表也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准确地判断出企业投资的科学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从而让企业经营者发现当前企业存在的问题,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案,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有利于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会计信息化节约了企业的办公成本以及日常企业运营的成本。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记录企业资金流的方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纸质票据变成了计算机电子表格。通过计算机电子表格录入的企业资金流量数据可以长时间的保存以便企业在未来做企业年初预算或者重大项目投资时使用,相较于电子表格的永久保存,纸质版票据则显得黯然失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纸质版票据极易被腐蚀。另外,会计信息化也使会计工作人员具有更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只要企业允许,会计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家里办公,网络具有交互性,企业通过网络实现资料传输,员工无需前往公司领取资料。如此一来既节省了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也增强了员工的工作舒适度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会计信息化也有利于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从传统的票据和财务报表审计变为对网络上储存的企业资金流量数据的审计,而且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计算和排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审计的准确性。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帮助企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3.有利于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实现了企业各部门有效的沟通和工作对接,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企业各部门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对工作内容的有效沟通,而且网路传输文件比面对面的传输纸质版文件更高效也更便捷。会计信息化可以将会计报表在企业的网站上共享,既方便了各部门间的监督,也有利于尽快发现会计报表反映的问题。

二、會计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合理规划资金运作;改革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使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才可以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员工素质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接受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由于会计工作人员已采用纸质版的票据办公多年,会计信息化对已经习惯了纸质票据办公的会计人员来讲会有点不适应。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带着积极的心态去感受会计信息化对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另外,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员工自发学习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企业可以以提高员工薪酬为诱饵,定期开展会计职业技能测评大赛鼓励每一位员工参与。在比赛中获胜的前十名可以得到自己工资30%的奖励,这个诱人的薪酬奖励可以激励员工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将自己在空闲时间所学充分地应用在工作中达到职业技能的炉火纯青的水平,通过定期的职业技能比赛既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也可以使企业保持一种向上、不断追求卓越的工作气氛,这样的企业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才会在企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另外,企业人力资源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会计专业技能培训,例如:让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培训班、远程教育、企业高管讲座等,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才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使员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战略人力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改革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较为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降低企业资金投资的风险并预防企业资金流的断裂。通过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可以根据企业过去的资金流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收益计算,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制定风险预测从而在突发状况发生时企业可以以最少的资金花费解决突发状况,忙而不乱,沉着冷静。当下许多企业都是因为没有合理的风险应急预案,导致突发状况发生时公司无法及时合理解决从而造成了企业丑闻,影响着企业的声誉,也影响着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另外,投资计算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从而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的提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总之,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大影响,实现了企业资金流量的网络计算,有利于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改革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蒋碧萍.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3,(24):74-75.

[2]刘广旭.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的初探[J].商情,2013,(46):111.

[3]付婷.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J].商情,2013,(21):8-9.

职业技能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基于供需框架分析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既指出了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资金投入机制和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又从各层面和维度提出了相应建议。但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高度重视:将政府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乃至唯一供给主体,没有将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非政府力量纳入进来;对于新一代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提出的新要求缺乏研究;对于培训资金的筹措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未能将各大利益主体统筹纳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

关键词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需求

一、引言

不同研究者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是不一致的,有的研究者认为,农民工就是指拥有农业户口但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雇佣劳动者,因为进城农民工引发的社会问题远比在乡农民工突出,也有研究者把农民工研究的视角主要放在进城的那部分农民工上。本文中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在城市所有制企业打工或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生的人群。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和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日益凸显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外出(或进入本地乡镇企业)务工主要以“体力型”输出为主,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企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加快向以“技能型”和“复合型”输出为主转变[1]。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适应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城市就业面临由原来单纯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的升级阶段,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力度[2]。珠三角区域的“民工荒”现象,表面上看是由于农民工待遇低造成的,其根源却在于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文化素质低之间的矛盾[3]。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工培训来源于内源和外生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在低素质农村富余劳力的“无限供给”与相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实紧迫性[4]。

可见,农民工培训是继农民工在城镇“准入问题”以及“权益维护问题”之后的又一前沿课题。早期研究侧重于事实描述和对培训必要性与意义的浅层分析;近期研究主要从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主体、需求内容与培训方式进行细致解构,同时从现实和所得实地调查结果入手,形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效率、培训体系和效果的反诘。如果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求研究为主线,可以清晰地揭示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可以归纳为图1。

图1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间的联系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问题

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都将政府作为培训开展与服务提供的主导者,目前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干预[5]。但是,近几年针对进城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开展的“阳光工程”、“春风行动”和“雨露计划”等政府培训工程的失效[6],暴露出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方面的低效率与力不从心。曾晋莹、李锡元指出,如果由政府直接提供农民工培训产品和服务,则极有可能出现“政府失灵”[7] 的现象。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未能综合考虑农民工的实际需求,造成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首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而已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偏好“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方式。其次,培训内容落后,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增加,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不仅注重对生存技能的掌握,也注重对发展技能的学习,而目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仍以教授生存技能为主。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把政府作为唯一供给主体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过于单一,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退民进”等办法吸引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某些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失衡。E.C萨瓦斯的研究也表明,摆脱政府公共服务低效率和资金不足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积极实行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建立起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8]。由此来看,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机制、模式本身必须创新,而这种创新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品的民间供给和私人产品化。

在这方面,学者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其一是成立专业培训机构;其二是由用工单位为在本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培训。也有学者研究了新时期高校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可行性[9][10]。总体来说,尽管目前已经大量存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民间供给和私人产品化的现实,但已有研究主要还是限于对政府供给主体的考察,对于民间供给主体则尚处于理论论证阶段,缺乏实证分析。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问题

针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因素的分析和归纳上[11]。不同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有较高需求。许东风、眭鸿明对江苏省3个城市农民工学习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93%参与调查的农民工希望参加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12]。苑国栋、李彤分别对上海、山东两地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其结果也表明农民工对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有较高的需求[13][14]。

然而,目前对具体培训需求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较少。实际上,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中,供给者必须以农民工的需求内容为出发点提供培训服务,如果无视农民工的真实需求,那么,就难以实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求均衡,从而难以达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优供给。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农民工的求职需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工群体正在由亦工亦农兼业为主向全职从事非农就业为主转变,由在城乡双向流动向更多融入城市转变,由谋生存向注重追求平等转变。陈微指出,与改革开放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更向往在城市工作,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因更多地是为了提高职业稳定性和发展自我[15]。杨艳红、熊刚、戴烽指出,尽管目前农民工对生存性知识的需求仍占很大比例,但法律常识、实施政策、医疗保健、经营管理、创收致富经验等发展性知识,也进入了广大农民工的选择范围[16]。李雪调研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量最大(68.5%),但对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57.8%)、创业知识(56.5%)也产生了浓厚兴趣[17]。

总之,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有了新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生存技能层面;而且新一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之间表现出了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

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筹措问题

在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筹资问题的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筹措以国家投入为主,并且存在总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有关资料显示,2006~2008年间,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支出累计达到80亿元,培训人数为2650多万,人均补贴约301.89元,这与实际掌握一门技术所需要的经费(平均大概在800~1000元)相差很大[18]。政府投入资金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经费往往浪费在一些培训质量低、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项目上;二是经费存在被挪用的问题。

针对此,学者们普遍认同应当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以及社会力量捐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李培林建议,国家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个人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筹措培训经费[19]。姜长云基于农民工培训需求和供给的研究视角,认为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存在供求错位问题,应该致力于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融资渠道[20]。张扬从农民工培训准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出发,指出国家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承担投入的大部分,但企业和个人作为培训的直接受益者,也应承担一定份额的教育投入责任[21]。何筠、徐冬梅、吴学平等认为,解决农民工培训资金不足的关键是建立培训投资分摊机制,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同样,张翠莲认为,解决农民工培训现实困境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发挥农民工、企业、政府三方合力,统一参与意愿,使农民工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训成本三方分摊,最大化地发挥三大利益主体的协同效应[22]。

以上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阐述、论证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可能性,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成功的案例研究作为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等各方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相互“博弈”的状态,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对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界定,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多重制度和对策。而这些问题都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和突破。

五、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归纳起来,学者们普遍认为,解决我国农民工培训问题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23][24]。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格局;建立“补偿教育”制度,为那些未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全部教育的人提供补偿性教育。二是完善农民工培训供给体系[25]。在发挥政府主办的各类学校在农民工培训中主渠道作用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民办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同时,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组织协调机构,整合各种培训机构的优势。三是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26]。充分了解农民工的需求,从农民工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农民工最主要的需求及他们所渴望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可以借鉴绍兴市首创的“三单制”培训模式:“学校出单”,即学校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就业要求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发超市化的培训菜单,力求培训与市场结合;“企业接单”,即力求培训与就业结合;“政府买单”,即力求培训与经费保障结合。四是创新培训投入机制[27][28]。一方面,坚持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根据农民工培训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采用公共和个人联合供给且联合融资模式,实行国家补贴机制,如发放教育培训券等。五是构建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29][30]。首先,加速专项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农民工培训监测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制。其次,设置农民工培训服务质量标准,并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专业设置、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学员技能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与目标规划进行对比,看其指标完成情况,并据此进行评级。最后,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细则和标准,建立长期跟踪考察制度,再结合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好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估。

六、结论

以上主要是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为主线,总结了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既指出了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资金投入机制、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又从各层面和维度提出了相应建议,对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践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但总体来看,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薄弱之处,这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首先,已有研究倾向于将政府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当然供给主体。但是,在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日益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把政府作为主要乃至唯一的供给主体将使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渠道过于单一,必须将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非政府力量纳入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研究中来,特别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其次,与改革开放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相比,当代农民工更加年轻,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也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不相同。增强新一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内容的研究,应成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中的新课题。

第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筹措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培训的供给效率和供求均衡,应该成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研究思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于操作层次上的具体问题,目前仍缺乏深入研究,也没有实证性分析。这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第四,已有研究大多是从农民工个体或政府的视角来考察和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但是,由于统筹各大利益主体的研究理念对于解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并存”以及“‘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如何统筹各大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来,也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9):77-89.

[2]杜青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潮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C]//农业部调研组,主编.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李传志.关于珠三角“民工荒”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5(5):55-57.

[4]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93-95.

[5]甘立乾.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培训之我见[J].农村经济,2007(8):123-124.

[6]何筠,徐冬梅,吴学平,等.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5-70.

[7]曾晋莹,李锡元.农民工培训由谁买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8):42-44.

[8]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一个研究综述[C]//黄祖辉,杨列勋,陈随军.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胡娟.新时期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10]李湘萍.关于农民工培训提供模式的案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54-56.

[11]周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2]许东风,眭鸿明.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1-5.

[13]苑国栋.需求导向视角下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李彤.中国现阶段农民工培训的供需均衡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5]陈微.需求的跌落——第二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8(12):76-81.

[16]杨艳红,熊刚,戴烽.试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培训的系统性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9(8):240-243.

[17]李雪.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策略研究——以社会融合为视角[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18]杨旭.农民工政府培训研究——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9]李培林.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0]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21]张扬.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政府失灵的经济学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61-63.

[22]张翠莲.农民工培训中三大主体的参与意愿与承担能力探讨[J].科教园地,2008(7):81-83.

[23]崔铭香.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3-96.

[24]王芳平,张景书.促进“90”后农民工市民化的补偿性职业教育探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163-165.

[25]吕莉敏,马建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及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67-71.

[26]孙正林,郭秀秀.农民工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

[27]史常亮,张倩,金彦平.我国农民工培训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71-74.

[28]戴建兵,王建云,曹艳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确定与补贴提供机制探讨[J].现代远程教育,2012(6):50-56.

[29]杨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40-43.

[30]张必兰,杜继淑.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评估模型与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6):20-24.

Peasant Worker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Based on Analysis on Supply-demand Framework

MA Kai, PAN Huan-xue, QIN 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Key words peasant worker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supply; demand

上一篇:远程控制系论文范文下一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