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课异构范文

2024-02-08

论同课异构范文第1篇

这一内容的第一次教学是在南安龙泉中学的高一 (4) 班。考虑到生源质量, 我采用了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 激发讨论。以2009年至2010年中美的关系既合作又冲突的具体事例为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导入课程。

(总体效果不错, 课堂气氛活跃, 参与面也很大。)

教学环节2:结合讨论, 教师举例进行知识讲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永远不变的是利益”,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列举了一些事例。

(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基本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教学环节3:习题练习, 分析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几道相关题目, 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总结。

(通过练习, 学生巩固了这一节课的知识。)

总结第一次教学, 考虑到班级的实际, 在教学安排上感觉知识目标达成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到位, 除了第一个教学环节外, 学生几乎是被动的接受我的讲解, 课堂气氛相对沉闷, 而且自己也感觉很累。反思后, 我觉得, 其一, 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不可或缺, 只有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的知识熟悉度才能提高, 课堂反应才会快, 心中也才会有丰富的事例材料。其二, 情境创设要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增强学生的课堂认同与参与。

第二次教学在南安一中高一 (11) 班。吸取前次教训, 结合该班实际, 我将探究活动改为每个学生课前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围绕本课题内容收集1~2个自己感兴趣的事例材料。

(这一变更, 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 而且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真正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优势。)

教学环节1:案例展示, 情境讨论。同样以第一次教学的事例为背景,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我是只听观点, 不做评成长

码:A文章编号:1672-3791 (价, 并控制好时间。)

教学环节2:自主学习, 例证分析。我鼓励学生带着讨论中形成的困惑, 进行教材的自主学习, 找到支持己方观点的教材原理, 并补充事例来论证。在此基础上, 请准备较好的学生进行简短的发言, 我则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和补充, 最后在整体小结。

(因为是顺势而为的课堂探究, 学生自学得很认真, 从发言来看, 掌握的效果也是很好。而且, 有课前的探究活动, 学生的举例也很切题。)

教学环节3:回归案例, 得出结论。

(既总结了知识, 又提高了能力。)

关于第二次教学, 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整个课堂都充满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而且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不错。在教学过程中, 男生对这一课题的兴趣浓于女生, 所以我认为想要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 还应使情境更加生活化, 也才能更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通过这个课题的两次教学和反思, 我觉得政治教师要把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都能上出新意, 并努力在“同课异构”教学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有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 把课堂留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存在, 第一次的课堂氛围和第二次的对比让我充分感受到,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事实证明, 只有允许、鼓励并创设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才能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且,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也是对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的最佳开发与利用, 学生是生动而有差异的, 但是差异在哪, 只有学生自己知道, 因此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是给课堂教学创造新意的机会。在实践层面上, 考虑到学生课余时间的有限性, 教师也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课堂的新方式、新机制, 不能求大求全, 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 做到科学、适度。

第二, 坚持生活化的主题与多元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让课堂更加生动。生动的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活的, 特别是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只有真实才能更容易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思考。因为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学生才有话说, 学生才说得出东西。其次, 生动的课堂还应该是多元的, 特别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多样化。“同课异构”教学的最大忌讳就是简单重复, 方法单一, 或许一次两次可以, 但是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厌倦, 甚至后面的班级都能知道你的教学环节和事例, 那么你的课堂就丝毫没有吸引力了, 而且长期以往, 自己的教学也无法长进。因此, 在内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要多在方法创新上做些探索。两次教学中, 既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也有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绎运用和问题探究, 虽然各种方法组合的效果差异较大, 但是这种对教法与学法的思考和探索对我改进教学的确帮助很大, 而且方法的组合运用也使得平行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 精心设计每一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注重教学结构的优化, 追求课堂教学的节奏美。在“同课异构”教学中, 教学内容是固定的, 但是内容的设计安排是灵活的, 教学结构的变化同样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情,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 做到动静结合、讲练结合、张弛有度、富有节奏。从总体来看, 教学过程可以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完整思维过程, 如第二次教学就是设置背景, 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教学过程也可以是归纳与演绎法的交替使用, 如第一次教学就是先引导学生在情境讨论中归纳问题, 再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知识学习基础上, 再使用演绎法进行拓展运用。

最后, 就是要怀揣一颗追求成长的心, 做个有心人, 学会倾听与反思, 做好教后记。有人说, 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事实上, 教学永远不可能一次成功, 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不断摸索、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和完善, 并且再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同课异构”教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使我能够对同一教学内容尝试进行不同的设计, 进行多次的实践, 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 找到差距, 探索提升的空间和方法。为此, 一方面,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 学会倾听学生的感受、学会捕捉课堂的闪光点, 学会聆听同行的指教, 让一切精彩的教学智慧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汇集;另一方面, 还要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做一个教育的行者,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不断践行新的课程理念和自己的教学设想, 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之中。唯有如此, 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新意和活力, 也才能真正意义上在日常教学中促进个人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同课异构的的原意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 自己备课并上课。但在本文中指的是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根本学生主体的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实现教学目标, 并在这一教学中实现老师自身的成长。

论同课异构范文第2篇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还有五小的老师邝继红老师。两位老师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我受益匪浅。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 )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论同课异构范文第3篇

大单元整体学习是今年集团的要求,这次有幸参加与地理教学能手于进主任的同课异构,通过这次上课和听课,我学到了很多。

首先我谈一下我上这节课的思路,导入采用最新的《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的新闻视频。让学生在了解时政的时候,对欧洲有个更深入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绘制习近平欧洲之行外墙专栏,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对欧洲有个深入的学习,这就需要完成两个活动:活动一是归纳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并思考欧洲海洋性气候显著的成因;活动二是归纳欧洲的人文环境特征,并思考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整节课设计思路清晰,学生也对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整体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师生之间不熟悉,互动较少;学生绘制外墙海报时间较长,最后分享时间不够。

其次,谈一下黄柠老师和于进主任的课堂。黄柠老师的课堂主线是让学生争做小部长,回答记者提问。课堂设计思路新颖,学生比较喜欢。黄老师语言非常干练,尤其上课堂上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需要我认真学习的地方。黄老师作为毕业才一年的教师,能把课堂上的这么好,是非常优秀的。于进主任作为压轴老师,他的课堂是非常好的,课堂主线是让学生设计研学路线。于进主任的这节课直接舍弃了导学案,使用新版学习设计与指导,效果非常好。于进主任的课堂非常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而且于进主任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当学生在某个问题上不太会时,于进主任会让学生多次讨论探究,直到把问题解决透彻为止。从于进主任的课堂上,能看出于主任功底深厚,对课标和教材研究很深,这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通过上课和听课学习,我觉得一节优秀的课堂必须包括:

1.巧用导入教学。如果说一节课是一曲生动华美的乐章,那么导入就应该是它扣人心弦的序曲。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能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3. 关注学生,使课堂教学生动、实用、有效。我认为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对象,也就是我们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生活化和活动化的加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实用、有效。

论同课异构范文第4篇

“同课异构”就是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也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这让我受益匪浅。

一、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学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不同的老师在上同一课时,教法不同,学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我们相互学习其中的闪光点,弥补自己在教法上的不足,以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变压力为动力,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行之间的对比与交流,我深深地觉得自己的知识很浅薄,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决心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努力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只要多学习,多思考,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上出自己的风格,都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论同课异构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分析: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人教版教材goforit!中Unit4Whereismybackpack?的第二课时。上节课学生已经练习了Whereis….?It’son/under/in…的句型结构以及该句型复数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已会说了。第二节课是听说课, 教学目标一是巩固和运用Whereis….?It’son/under/in…的句型结构, 二是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

教学展示

片段一:教师A首先展示一组图片, 图中有书包, 棒球, 书, 钢笔等物品分别放在书桌上, 椅子下, 床上和抽屉里。开始教师指着图片

接着学生就两人一组, 看着黑板上的图片进行chaindrill (链锁操练) 。在对话练习中, 学生没有加上任何的其它句型.只是变换介词in, on, under.对话完就放听力2a和2b.

教师又拿出一只钢笔放在课桌底下问学生

然后教师让学生们纷纷拿出文具用品, 对话练习Whereis/are…的句型。

片段二:上课铃声已经响完, 但B教师仍然没有出现, 于是英语科代表走上讲台大声问WhereisourEnglishteacher? (之前教师给科代表安排了) 学生顿时热闹起来了, 七嘴八舌的说Ithinksheisathome./Sheisatschool./SheisintheWC….这时教师从后门进来大声说:“I’mhere.”全班学生大笑,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

接着教师举起自己的英语书和学生对话如下

学生高举着英语书, 但其中有一个学生到处找书 (教师在下课时, 趁学生不注意, 偷偷地将书藏起来了) , 并嘀咕着“刚才还在这儿的嘛。”样子挺着急。老师走过去问“WhereisyourEnglishbook?”学生着急地说“老师, 我找不到了”。老师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说“HisEnglishbookis lost, WhereishisEnglish?”她在黑板上写下“Isitonin/under…?/Ithinkit’s……”, 叫学生用这两个句型问, 还可以用自己所知道的其它句型, 猜中有奖。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纷纷举手, 没有被抽到的就自告奋勇的站起来了。下面就是他们的一些问句:Isitonthefloor?/Isitunderyourdesk?/Isitinyourbackpack?Isitbehindthedoor?Ithinkit’snearyou?sorry, Idon’tknow…….当一些学生在问时, 丢书的学生边找边回答No, itisn’t.整个课堂相当的活跃, 学生练习了很多前面所学的句子, 有的优生还用了较难的句子如, maybeyouleftitathome.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老师重复较好的句子, 还写了一些在黑板上。

看学生练的差不多了, 老师打开讲台桌的抽屉大声说:“Oh, hereisanEnglishbookinthedrawer.Isityourbook?”学生冲上去一看, 高兴地说:Yes, itismybook.Thanks.班大笑。接着老师叫学生说出三句以上的并列句如, Mybookisinmybackpack, mypenisonthedesk, andmyrulerisinthepencilcase.听力2a和2b就是找自己的文具用品的位子。接着教师就练听力。

教学片段的对比分析:

两位教师都练习了“Whereis…, It’son/in/under…”的句型, 但区别就在于他们的教学引入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A教师只是把上节课的图片组合引入, 没有创新性。在前面的课上, 老师基本上都用此方法。接着是实际的物品操练, 这种操练比较的机械。学生不需要动脑, 只须套上模式就行。而且这种方式只重于语言结构上面的操练, 没有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整个课堂有点死气, 没有活力。优生的训练不到位。

B教师用灵活的引入设计就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首先上课了老师不出现, 学生就要找老师。当时一些学生就问老师呢?Whereisourteacher?学生就会想到intheWC/atschool/athome/…因为这些老师已教过。接着教师又巧妙地设计了找书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制造悬念,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找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前面学的许多知识, 如Isit…?就是第二单元学的。有的优生还拓展开了, 如Isitbehindthedoor?/Idon’tknow./Don’tworry.这种设计帮助学生对所学的信息和语言进行了重组, 加工和内化, 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真实的情景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这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即教学设计要围绕话题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

教学片段分析总结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刚学英语时, 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入门阶段的英语教学, 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种心态, 不断培养其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中规定,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想完成激发学生兴趣这一任务, 就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以生动有趣的、为学生所喜欢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 学生所关心、熟悉之话题着手, 使大多数学生都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这样的引入课堂教学, 就能引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情感, 唤起学习动机, 让学生从上课前处于自由活动状态转向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 语言教学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情境, 就难以恰当地表述, 难以发挥其表达和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真实的教学情境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情景是一堂课的起点, 对课堂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从两位教师的教学引入设计看出:不是学生是否有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是我们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教学引入设计对激发学生兴趣的非常重要。

关键词:课堂引入,激发兴趣,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等.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陈启鹏.主体教育实践探索.作家出版社, 2004:305-309.

上一篇:论语的意义范文下一篇:劳技室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