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

2024-03-08

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第1篇

河北省的扶贫工作越来越完善, 此次调研中发现扶贫模式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最后形成“综合性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三五”以来, 河北省加快扶贫工作计划, 全省选派2.2万余名驻村干部奔赴贫困乡村助困扶贫, 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亲临指导、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乡村旅游、淘宝村等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中金融、科教、电商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加快扶贫攻坚工作步伐, 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河北省的扶贫模式。吴小花研究“互联网+”时代农村新型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1], 李立行研究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无为县泉塘镇科技扶贫新模式初探[2], 从中了解到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给人民脱贫带来了新的道路。毛峰研究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3], 邓小海研究旅游精准扶贫研究[4], 论述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结合河北省太行山地区等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是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趋势;黄仲研究了养殖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作用[5], 全承相等研究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6], 刘静在《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7]中从产业、政策、金融等方面对扶贫做出研究, 但没有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根据河北省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展金融、电子商务等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驻村干部的亲临指导等扶贫模式, 促使河北省实现脱贫, 奔向小康社会。

2 河北省的扶贫历程

2.1 河北省贫困地区的分布

河北省根据地理特征可分为黑龙港流域、燕山片区、坝上地区, 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 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村资源条件特点, 按照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已形成了“两带两片”的区域产业布局[8]。太行山生态绿色扶贫产业带, 以苹果、梨、桃、大枣、核桃、小杂粮、蔬菜和忽然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燕山立体经济扶贫产业带, 以板栗、葡萄、樱桃、苹果、仁用杏、山楂、药材、食用菌和小杂粮等为主导产业;坝上多业互补扶贫产业片, 以食用菌、错季蔬菜、甘薯马铃薯、小杂粮、生态养殖等为主导产业;黑龙港精品粮菜扶贫产业片, 以设施蔬菜和规模化养殖为主导产业。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贫困区逐步构建起脱贫产业体系和就业支撑体系, 产业扶贫大格局已经形成。

产业化过程的形成, 果、菜、粮万亩, 畜已经达到超百万头, 其中蔬菜、食用菌、小杂粮、大枣、核桃在万亩以上, 苹果、中药材将达百万亩[9]。肉牛、奶牛、羊、禽饲养规模大, 发展迅速, 但大多是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相对较少。

2.2 河北省的主要扶贫工作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目前河北省的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补贴, 河北省扶贫事业经历了十几年, 减免农业税, 补贴给农户;低保户、五保户的基本生活补贴。二是基础设施, 驻村干部为农村道路硬化亮化, 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方面作出贡献[9];进行危房改造;自来水、便利的生活家中或就近洗澡、安全用电;为农民提高生产、收割机器, 减少农忙时间等。三是教育问题,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建档立卡的学生可免除学费、住宿费、课本费用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也减轻家中负担。四是医疗卫生, 农村新农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五是产业化发展, 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的发展, 经济合作社的建立带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部直接推行;农户广泛参与和合作推行。如张家口沽源闪电河现代农业园区, 康保光伏发电及养殖复合基地项目等[10]。六是旅游扶贫, 馆陶县寿东村粮画小镇、武强周窝村音乐小镇、衡水武强周窝音乐小镇等, 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七是技术指导方面, 电子商务“淘宝村”的发展, 如邢台平乡县电商扶贫;不定期对当地需要的人进行技术培训, 找到好工作等方面的支持。

3 综合性发展农业产业化

3.1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核心, 优化生产要素, 实行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进行企业化管理形成种植、养殖、金融、电商、科教和娱乐等一体化经营体系, 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通过采取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 确保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提高农户的积极性[11]。

3.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近年来, 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 但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 产业化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的带领, 当地农民主要是在里面打工, 作为经营主体入股参与的很少, 龙头企业大多提供资金支持, 在统一化管理科技创新方面仍有欠缺。

农业产业化将来发展的方向, 在国家政策支持的范围内, 根据当地的土地气候水资源条件进行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 解决了小农户生产中的市场问题;对现有的家庭型的加工制造业进行公司股份制管理, 在进行统一规划的过程形成各地独特的风景文化, 建设休闲娱乐场所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 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相关部门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等,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如图1所示。

资金方面的支持, 近年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发展, 金融信贷方便;在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工程中, 注重产业园的构建, 得力于专家的亲临指导, 如李宝国指导的“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形成自己的品牌销量遥遥领先, 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在农村发展良好, 为农产品的发展注入了行的活力, 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不仅增加收入, 而且形成自己的品牌,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扩大市场规模, 增加就业机会, 减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 避免了背井离乡, 缓解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 有助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仅人们的收入增加, 而且提高了生活质量。产业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 符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农民实现顺利脱贫, 也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国农村将会展现新的气象。

4 结语

本文通过参考文献及实地调查,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福音, 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实现顺利脱贫;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不仅实现顺利脱贫, 而且使农村农民呈现新面貌, 本文介绍了综合产业化的模式突出特色选产业、明确市场、融合产业综合发展, 注重因地制宜、规划衔接、全产业链、长远规划等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 解决河北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顺利实现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给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摘要:基于河北省扶贫工作, 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进行创新, 大力发展金融扶贫、科教扶贫、电商扶贫、发展农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产品品牌等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精准扶贫, 更好地做到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同时也为河北省的扶贫模式的持续发展提出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河北省

参考文献

[1] 吴小花.“互联网+”时代农村新型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6) :117-120.

[2] 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10) :212-217.

[3] 李立行.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无为县泉塘镇科技扶贫新模式初探[J].安徽科技, 2016 (10) :19-21.

[4] 黄仲.切实发挥养殖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作用[J].湖南畜牧兽医, 2016 (5) :1-2.

[5] 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5.

[6] 全承相, 贺丽君, 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 (1) :118-123.

[7] 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4.

[8]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4, 20.

[9] 张亚明, 严玲玉, 石笑贤, 等.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 :21-26.

[10] 梁本凡.基于“精准”的脱贫攻坚宏观策略研究——以河北省古北岳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J].河北学刊, 2016 (5) :114-119.

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第2篇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产业化组织总数增加,龙头企业队伍壮大,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进一步提升,取得了经营新成就。

1、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面对农业进入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转变经营思路,改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进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截至"十五"末取得了显著成效。

(1)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发展。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725个,比2004年增长19.1%。其中,龙头企业61268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5.1%,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4010个;中介组织62914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6.4%,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以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5060个;专业市场11543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8.5%,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达3824个。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9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8710亿元,占固定资产总额的89%。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3419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2100万人,占全部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的61.4%。

(2)利益联结机制渐趋完善。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5.3%,合作方式占16%,股份合作方式占15.2%,其他方式占13.5%。合同、合作、股份合作3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86.5%,比2004年增长6.6个百分点。在合同关系中,订单关系达到59549个,占总数的43.9%,比上年增长10.9个百分点;订单总额3779亿元,订单合同履约率达80.7%,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3)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我国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447亿元,净利润1182亿元,上缴税金586.4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9.4%、31.4%和21.7%;中介组织销售收入达2725亿元,比2004年增长29.3%;专业市场实现交易额9439亿元,净利润394亿元,上缴税金1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9%和9.6%。

(4)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各类产业化组织中,种植业6.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9.69亿亩;畜牧业4.3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7.39亿头,禽类饲养量76.72亿只;水产业8579个,带动养殖水面7721万亩。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8726万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5953万户),比上年增长3.2%,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1166亿元,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1336元,比上年增长11.1%。

(5)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2005年龙头企业实现出口创汇231.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83.8%,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同时,龙头企业大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外资投入农业。2005年,利用外资龙头企业数达9384个,利用外资额达到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5.6%。

(6)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我国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2005年龙头企业共申请银行贷款2359亿元,比上年增加24.6%;各级财政扶持产业化资金达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税收扶持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2、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态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各类产业化组织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快速发展向创新提高转变,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组织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组织逐步由单个的经营主体转变为新的农业生产主体和经营层次,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一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在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带动方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上,逐步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带动模式。

(3)加工能力提升。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

(4)投入渠道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已逐步由单一财政投入转变为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已明确,扶持对象由过去只针对粮棉油龙头企业,拓宽到所有地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第3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第4篇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财政部分别出台政策措施,在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推行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工作。

坡头镇位于济源市南部,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项目所在地,处于洛阳、济源交接地带,是郑汴洛、豫晋陕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节点。镇区位于全镇东部黄河河谷,北接丘陵山地,南临碧波万顷的西霞湖,是黄河中下游为数不多的滨河城镇,整个城镇呈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水城风情。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二广、连霍、济阳、济运高速分列四周,交通便捷。

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济源市城市副中心”、小浪底北岸新区省级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是济源市“十三五”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围绕“全域旅游”、建设“文化旅游名镇、生态宜居新镇”目标,坡头镇规划了“一轴一带三河三区 ”农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即:济坡路两侧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轴,小浪底专用线黄河北岸黄金旅游带,横贯东西;天女河生态文化游、大沟河观光农业游、大柴河文化湿地游,中心旅游综合服务区、小浪底风景名胜区、连地旅游度假区,构建大旅游大开发格局。

坡头镇田园综合体项目选址在:济坡路两侧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轴北端,涵盖狄沟、郝山、栗树沟三村。该区域距离济源市区8公里,是有名的蔬菜制种基地,山水沟壑,条件优越,是建设踏青赏花、休闲采摘、静心垂钓、水上娱乐、文化娱乐、农家餐饮、乡村农活体验等田园综合体项目的良好区域。

狄沟村位于坡头镇最北端,小浪底专用线从北向南进入坡头镇的第一村,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共有6个居民组,125户535人,耕地800余亩。

郝山村位于狄沟村西侧,全村面积3. 8平方公里,共有4个居民组。正在施工建设的“郝山印象” 现代观光农业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对寺河水库及周边区域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内容涵盖仿古街风景区、花海区、爱国主义教育景区、历史人文风景区、郝山庄风景区、玉带湖风景区、梯田风景区、生态农业风景区等8大风景名胜景区,着力打造自然风光与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区。截止目前,完成道路绿化硬化8公里,栽植苗木2.3万余株,发展制种产业300余亩,观赏及油用牡丹200亩,护坡护岸及停车场建设完成,芍药牡丹园、全面健身步道建成投用,并成功举办“济源市全民健身郝山健步走”等大型休闲娱乐活动,民俗村改造与窑洞宾馆建设正在推进。

栗树沟位于坡头镇北部浅山区,全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10个居民组,180户688人,全村蔬菜制种600余亩。栗树沟仰韶文化遗址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投资2.6亿元实施的大型农文旅项目栗香农庄项目,立足“仰韶文化”挖掘与白狄古城开发,围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有机采摘、水上旅游四大主题,主要发展孔雀观赏、户外拓展、水上游乐、果蔬采摘、特色餐饮和仰韶文化体验等,旨在建设人文底蕴与现代气息并重的复合型产业园。目前已建成有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孔雀园,有孔雀3000多只,火鸡与珍珠鸡各上百只;有全省落差最大的滑草滑道4条滑道;水上娱乐区有游船10条;卡丁车赛场有赛车10余辆;休闲观光园、垂钓水库、户外拓展基地、果蔬采摘园、特色餐饮、真人CS基地、儿童游乐场、窑洞宾馆、民俗村改造等项目正在建设。

可享受的政策:

1、田园综合体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后,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指出,要按照“3+1+X”的品牌培育体系,在面上继续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在点上继续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要继续加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创建。

2、为支持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财政部、农业部、农发行联合下发了《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政策性金融支持通知》。

3、坡头镇是国家重点镇和济源市“一区一轴二核二带”战略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也是河南省旅游局首个批复的旅游度假区--小浪底北岸新区的核心区域,在项目融资、基础设施申报等具有优势,坡头镇将优先为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设施配套

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第5篇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09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农业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因此,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畜牧水产业是第一大主导产业,以奶牛、瘦肉型猪、工厂化养殖、远海捕捞为主;种植业以粮食、油料、蔬菜为主。2008年农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占GDP比重

9.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1%,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0%。全市农业形成了乳业、瘦肉型猪、果菜、板栗、花生、水产品六大龙型经济和肉羊、甘薯、花卉、食用菌、林产品加工五大新兴产业,培育出乐亭冀东果菜批发市场、遵化栗源、遵化美客多等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遵化广野、迁西板栗集团、玉田双汇等30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同时也要看到,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紧缺、灾害性气象增多等影响农业增产和增效的因素还很多,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较低,农业生 1

产的综合生产能力低、后劲不足。从统计数据看,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市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0.8%、10.3%、

9.5%,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全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7%,我市尚低1.2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市农业在调结构、促增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2007年的713万亩下降到696万亩,油料作物、蔬菜播种面积分别由2007年的115.33万亩和264万亩增加到123.7万亩和268万亩,设施蔬菜产量也由2007年的297.2万吨提高到298.6万吨。下步,我市需要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站位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规划。注重学习和借鉴农业发达地区在谋划农业产业布局、推动结构调整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市农业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出率。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多种措施,在农业现有六大龙型经济和五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大批生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其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以带动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二是加强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确保农产品销得出。鼓励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大中型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和代办处,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形成相互带动、互为补充的销售网络体系,

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确保农产品价格卖得高。积极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申请绿色产品或有机产品权威认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和名牌战略,培树***农产品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方名牌产品,主打大中城市超市,以提高销售价格。

(三)引导和支持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应以典型带动、技术服务、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形式,加快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示范小区、示范村镇建设,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同时还应加强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平台建设。由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牵头,依托有线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及时发布农产品生产、需求和销售信息,指导群众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发展适销对路的种养项目。

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第6篇

一、工作要求 设立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着眼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探索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平台,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引领性、前瞻性,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依托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把握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趋势,明确产业园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整体发展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园区管理信息化的产业园。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集聚建园、融合强园、绿色兴园、创新活园,聚焦现代种业、特色农机、精致果蔬、农渔林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闽台农业产业发展要素对接,突出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 2 - 着力打造技术先进、装备现代、链条完整的现代特色产业,努力把产业园建设成为引领两岸特色现代农业升级发展的示范窗口。

(三)坚持高水平服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有关市、县(区)农业农村、台港澳部门要定期向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工作推动机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农业资源、技术、人才、市场、金融等要素保障。注重策划招商项目、细化招商目录、创新招商方式,采取上门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对招商重点项目建立工作专班,开展一对一服务。各地要推行行政服务窗口前移,为台企和台湾人才入园创业创新提供“一站式”细致、精准、陪护式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设置园区服务机构,加强人员力量配备。

二、重点任务 (一)设立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引领种业创新发展。以同安区竹坝片区为核心区,面积 1000 亩,依托厦门百利等重点种子种苗企业,设立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引导海峡两岸种子种苗企业强强合作,推动联合育种攻关和商业化育种,支持与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种子种苗科研及种质资源库建设,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提升科技水平,打造两岸种子种苗业新高地。

(二)设立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加快特色农机装备研制发展。以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为核心区,面积 386 亩,

设立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机)产业园,支持台资农机企业发展,鼓励闽台农机企业联合研制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中小型现代农机装备,引进台湾先进农机生产技术,加快现代农机具研制推广,提升我省农机装备水平。

(三)设立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上杭县临城镇、南阳镇、中都镇为核心区,面积 1.1万亩,设立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突出果蔬加工合作,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台商台资企业来闽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有台资企业加快发展,支持配套建设水果、蔬菜、食用菌、优质稻、花卉等种植基地,发展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等。

(四)设立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提升特色兰科产业发展水平。以南靖县山城镇、丰田镇、南坑镇为核心区,面积3 万亩,设立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兰花)产业园,围绕兰花、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兰科产业升级,支持台湾兰花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加快兰花特色小镇和种植基地等建设,推动海峡两岸兰花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以兰花为龙头、以高端苗木盆景为特色的“世遗兰花·中国兰谷”。

(五)设立 邵武、永春、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着力打造“福果”知名品牌。借鉴台湾精致果业发展经验,深化闽台果业产业合作,加强品种、技术引进,全力打造“清新福建·生态福果”。以邵武市和平镇、大埠岗镇、城郊镇为核心区,面积 3万亩,设立邵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产业园,推动百香果

- 4 - 等种苗优化提升、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配套、文旅拓展等。以永春县达埔镇、玉斗镇、蓬壶镇为核心区,面积 2.3 万亩,设立永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产业园,支持闽台合作开展柑桔产业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品质提升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以永泰县长庆镇、同安镇、嵩口镇为核心区,面积 2.5 万亩,设立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蔬)产业园,支持闽台合作开展果蔬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配套、产品研发及一二三产融合。

(六)设立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促进林竹深加工产业发展。以永安市小陶镇长坂工业园为核心区,面积 600 亩,设立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林竹)产业园,突出现代竹业加工重点,支持闽台合作引进先进竹业加工技术,促进传统竹业改造升级,打造具有区域产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生态环保的竹产业科技孵化示范园。

(七)设立平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促进闽台农产品市场一 体化。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岚城乡、澳前镇为核心区,面积 2 万亩,设立平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支持建设口岸动植物隔检中心和台湾农渔业良种引育基地,促进品种引进繁育。鼓励闽台合作发展休闲农业、农渔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平潭台湾农渔产品交易中心功能,扩大两岸农渔产品贸易。(详见《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简况表》。)

三、政策保障 (一)同等享受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扶持政策。各级政府

加大投入,重点支持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台湾农业良种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等。对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内的台资农业企业实施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减轻贷款利息负担。对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的,享受生产用电优惠措施。省发改委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二)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从事农业生产的台资企业,按有关政策同等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台资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符合条件的列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开发生产畜禽有机废弃物处理机、农产品产后处理机械、山地运输机械、海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加工设备等,对符合条件的机具列入省级累加补贴品目的给予购机补贴省级累加。

(三)支持台湾各类人才到产业园投资创业。鼓励产业园与台湾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开展产业技术合作,支持引进台湾涉农领军人才来闽创新创业,建立联合攻关、互利双赢机制。支持台湾重点企业入园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吸引台湾农业高端人才入园创业,在申报农业相关项目时给予同等优先安排。优先支持产业园开展台湾同胞科技特派员选认。

(四)完善台资企业政策服务。对重大龙头类、示范类台资项目优先给予用地指标保障,新设立台资企业可按大陆企业申请注册;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按规定享受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台湾同胞取得的集体统一经营林地可办

- 6 - 理不动产登记,支持凭证融资开展抵押贷款;扩大对台资企业资质及行业标准采认;争取放宽台湾特色农机具、肥料、种子等进口许可,对有些必须从台湾进口的种苗、有机肥、农机具,争取以个案特许方式审批,满足台农生产需要;对从台湾引进的种苗,争取放宽检疫准入条件,开通绿色通道,扩大台湾名优特新品种在大陆种植规模。

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简况表

序号

产业园名称

核心区

面积

核心区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1 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 1000 亩 竹坝片区 依托厦门百利公司,突出闽台种子种苗业科研合作创新,围绕蔬菜种子种苗育种、生产、人才及信息合作,支持开展各类农业种子种苗等创新研究,加强培育推广高优高质蔬菜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打造两岸种业新高地。

2 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机)

产业园 386 亩 绥安工业开发区 依托台湾农机同业公会,支持仂元、科盛、宜益、长禾等台资农机企业发展,围绕果蔬筛选、花生收获、中耕机、喷雾机、搬运车等台湾农机设备引进生产,打造闽台合作农机创新、研发及生产为一体的农机产业园。

3 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11000 亩 临城镇 南阳镇 中都镇 围绕果蔬加工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大地生机、擎荣公司等台资加工企业发展,配套建设水果、蔬菜、食用菌、越光稻、花卉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打造聚科技合作、产业孵化、示范带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 8 - 序号 产业园名称

核心区

面积

核心区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4 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兰花)

产业园 30000 亩 山城镇 丰田镇 南坑镇 突出兰花、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兰科产业升级,支持台湾兰花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围绕核心区南靖兰花田园综合体,推进建设四大种植基地、一个特色小镇及八大拓展区,带动兰花种植、加工、展销、旅游等产业综合发展,打造两岸兰花产业合作发展和两岸人民交流融合的示范区。

5 邵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

产业园 30000 亩 和平镇 大埠岗镇 城郊镇 突出百香果等果业合作,实施百香果、台湾蜜雪梨、白脂玉莲雾、红心火龙果等果业种质种源优化提升工程,建设完善种苗种植繁育基地,扩大高标准生产基地,推进加工配套、文旅拓展及台胞创业集聚,打造辐射面广、凝聚力强、服务完善的百香果等系列果业融合发展产销中心。

6 永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

产业园 23000 亩 达埔镇 玉斗镇 蓬壶镇 突出柑桔等果业对台合作,推动叙柑园、硕丰生态等水果基地建设,支持闽台联合开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品质提升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建设果业栽培示范基地、加工合作区及休闲旅游合作区等,打造以柑桔为主的两岸名优水果融合发展产业园。

7 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蔬)

产业园 25000亩 长庆镇 同安镇 嵩口镇 突出果蔬产业,协同推进特色农产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闽台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和示范推广基地,推动果蔬等优势农产品加工研发,完善文旅产业链配套,打造成李梅产业为主线的两岸技术文化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平台。

序号 产业园名称

核心区

面积

核心区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8 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林竹)

产业园 600 亩 小陶镇长坂工业园区 围绕现代竹业加工合作,支持以竹板材、竹制品加工为主的闽台合作项目,引进台湾先进的竹业加工技术,促进传统竹业的改造与升级,带动竹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打造集竹原材料、竹板材、竹制半成品、竹制成品等加工以及炭气一体化、污水处理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园区。

9 平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

产业园 20000 亩 平原镇 岚城乡 澳前镇 突出品种引进繁育及休闲、贸易合作,围绕建设口岸动植物隔检中心、台湾农(渔)业良种引育基地,推进志阳农业百果园、馥园生态火龙果、渔业观光工厂及精深加工等项目,打造一条距离台湾最近的种苗进口主通道和两岸农渔产品贸易市场。

- 10 -

附件

有关市县(区)党委政府及省直单位名单

上一篇:年终公司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