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2024-03-08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力度推进农业建设,获得了很大的成果。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建设,能够有效增强农业产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而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关推广体系的帮助,但根据研究来看,现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解决。而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加以探讨,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体系改革;体系建设

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高效、先进的农业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满足国民粮食需求、保障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能够确保农作物产量提高,增加农民收入,就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重要价值

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创新技术推广体系便势在必行。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管理机制落后、职能划分混乱、思想理念僵化[1]的问题,体系推广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推广体系加以创新、完善,可以為农民的劳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持,确保农业生产需求得到满足。此外,创新推广体系,可以既提高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我们知道,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工作人员在为农民推广农业技术时,没有将工作目标明确,导致推广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无法为技术推广效果提供保障。通过创新推广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热情,确保农业技术在劳作中得到正确使用,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2.体系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推广资金匮乏

在一些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被挪用、或是资金匮乏的情况,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足的资金为提供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会承受巨大的阻力,致使工作效率低下、质量堪忧[2],带来很大干扰。

2.2缺乏健全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缺乏健全的推广体系,导致推广工作缺乏监督,一些推广人员态度恶劣、专业能力不足,再加上所推广农业装备质量低下、相关技术同农民实际需求不相匹配,无法合理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一些推广人员缺乏对农业市场的发展认知、没有足够的重视,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2.3推广人员专业能力低下

在推广工作中,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养低下,对工作内容一知半解,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无法达标,在工作中缺乏耐心和责任意识[3],同任务要求严重脱轨。

3.改革创新和发展趋势

3.1改革创新途径

3.1.1加大资金投入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推广单位可以采取公益性同经营性技术分离推广的方式,结合有偿与无偿农业技术[4],通过经营服务、技术承包推广等多种形式,创新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农产品主产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资金建设农业科技园,更好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避免由于科技短板,影响农业经济,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1.2完善推广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确保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就要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改革创新,让农民得到更加先进、便捷的技术支持,在推广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根据农民生产所需,制定符合实际的推广内容和推广目标,确保所推广技术适应农业发展要求。此外,想要及时摆脱落后、僵化的传统推广体系,转变固化推广思想,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3.1.3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

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培训,帮助推广人员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足够的专业素养、以及推广工作所需各项技能,积极吸收工作经验教训,明确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以谦逊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推广人员的工作受到监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奖惩制度,避免推广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懒怠、松懈的情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养。

3.2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创新农业管理体系,新型农业技术不断扩宽应用范围,实现农业生产“前中后”的全程覆盖[3]。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将不止限于农作物,而是朝着畜牧业、花果种植业等方向蓬勃发展。相关农业推广部门,应当积极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推广方式,取其精华,再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相结合,创新、改变原有落后推广体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农业水平、振兴农业经济方面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创新突破,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要持续深入研究,进行专项讨论,加快改革突破,争取将我国农业技术和技术推广水平推向世界领先水平。

结语

健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奠基性作用,相关部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推广人员专业能力等手段,有效提高技术推广水平。只有依靠赏罚得当的制度保障、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新颖有效的推广手段,才能持续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让农民获得更加便捷、适用的技术,提高农作效率、农作质量,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让他们主动配合技术推广,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建设获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小燕.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 明日, 2019(32):0049-0049.

[2]唐传勇.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 605(12):248.

[3]王飞龙.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形势[J]. 种子科技, 2019, 269(11):130-131.

[4]童波, 屈委委.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策略探讨[J]. 农家科技:中旬刊, 2020(2):148-148.

[5]施桂平. 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创新及体系建设关键探索[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 218(02):32-32.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及“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加强建设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充实一线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

3、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农业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现代化、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立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服务体系,即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构架。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职能确定岗位职责,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行绩效考核,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围绕构建极强竞争力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网点相联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2 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体系。

3、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一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执法队伍;二是按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手段;三是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执法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执法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四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指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 3 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5、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思路,建立以市级农村沼敢服务站为主导、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为骨干、乡村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不断推进沼气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统一制定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配备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交通、通讯、办公设备标准、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标准、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统一编制合肥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指导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二)大力加强农业服务功能建设。

1、积极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着力抓好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 4 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2、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合现有的各项农业监管职能,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和监管。

3、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抓好区域内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4、加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建立农业服务“网底工程”。农业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三)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县级农业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对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建立具有能开展各类培训的多功能培训室;配备开展土壤成份和种类检测、粮油经蔬等作物成份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测试的试验检测室等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建立配备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检疫的办案设备;建立农作物病虫观测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置一台农残速测车;配齐交通工具。根据开展工作需要,保证每年人均工作经费。

2、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每个区域服务中心拥有800平方以上的综合办公楼,包括办公用房与农村服务大厅、农民培训教室、检测与设备室;购置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仪器设备;购置投影仪、电脑等培训和办公设备;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等交通工具;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购置相关农机设备。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1、科学配备人员。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服务人员不低于全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位,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2、完善人员管理。推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用人制度改革,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6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其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理顺管理体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逐步形成首席专家带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联普通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农民万事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利用科普赶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保障措施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一是农民合作社稳步发展。截止目前, 全区登记注册合作社1 848家, 成员总数4万多人, 出资总额5亿元, 带动农民1.7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12%。涵盖粮食、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在加快数量增长的同时, 重点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 提高运行质量和适度规模, 部分起步较早的合作社, 单体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区认定市级以上示范社14家, 其中:金山、郎堡、白奎、大用、成伟等5家合作社现已评为国家级合作示范社。全区重点培育了20个规模型合作社, 经营土地超666hm2的合作社已有8个, 超1 332hm2的合作社有2个。

二是家庭农场初具规模。全区目前在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家庭农场467家。全区现有1 400多个种养大户适合注册家庭农场, 农林畜牧局探索分级注册登记家庭农场模式, 先行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发展规范并达到一定规模再由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使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运营过程取得主体资质。

三是农业企业不断壮大。遵循市场引导、基地支撑、加工牵动、服务配套的思路, 全区不断构筑龙型经济格局, 形成了奶牛、肉鸡、生猪、大豆、马铃薯、商品鱼、苗木花卉等龙型经济框架。全区现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 另外还有20家区级龙头企业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全区产业化涉及的农户已达到9.7万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8.3%。全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7家, 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4家、注册资金超千万元13家、注册资金五百万元以上20家。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运营日趋完善

目前, 呼兰区一批全方位、多功能、注重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技术创新、品牌授权、多渠道联营等运作方式, 分享品牌和销售渠道, 进一步提高了合作化、组织化程度。鸿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是国家、省、市三级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省级重点科研基地, 公司将微生态生产技术及设备引入猪场并成功应用, 实现了微生态饲喂全覆盖。公司参与并承担1 666hm2国家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 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种养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罗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纯绿色、高品质、高效益、创名牌”的经营理念, 大力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作物, 为取得科学技术支持, 特聘请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定期来指导, 进行全程技术跟踪。大用合作社种植玉米、杂粮666hm2、蔬菜266hm2, 现已成为全市农业合作社的标杆。面对玉米价格偏低的严峻形势, 金山合作社自负盈亏, 坚决保证农户的收益, 积极开展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优质粘玉米、杂粮333hm2。在新型主体发展过程中首先注重营销理念, 在全区统一组织和采取区域分工、联合经营、分享销售渠道、集群开展营销的运作模式, 大用合作社、兴利米制品公司等义务搭建平台帮助全区在上海广州等地推介全区农产品。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效应日渐明显

区政府本着“培育发展一批, 规范改造一批, 做大做强一批, 梯次推动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和机制创新”的思路, 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带动呼兰区农业经济总量日益提升, 201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1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 达到15 300元, 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牵动, 共实现农村土地流转36 666hm2, 占耕地总量的25.5%。全区选取大用合作社、大罗湾蔬菜合作社及兴利、鸿福等43家新型经营主体先行建立“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 运用电商平台, 扩大全区特色品牌知名度。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带动下, 全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农产品窖储产业、冷链加工产业、稻米加工、绿化苗木产业快速发展, 为全区实现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基础。温室大棚、智能浸种催芽车间和育秧大棚以及田间工程建设等带动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扶持机制取得成效

呼兰区高度重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组织对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使之开拓了视野, 增加了技能, 树立了信心。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头人。区农技部门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 通过“小分队”巡回培训、“点菜制”专题培训、“示范大户”帮带培训、开办电视专栏讲座、印发新技术资料、开通“服务热线”等多种有效形式创新培训方式, 积极开展科技人员包乡、包村、包户活动, 在关键农时季节进村入户, 进行现场咨询、培训和技术指导。此外。区农林畜牧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建立衔接沟通机制, 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经营、生产资料购销等环节实行税费减免政策。金融部门采取授信、联保、抵押等方式, 放宽信贷额度, 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结合现代农业开发, 着眼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 区级财政采取“以奖代投”形式, 对全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12家合作社进行了重点扶持。以全省北菜南运项目为牵动, 由区政府牵头, 由市级担保平台为抵押提供无息贷款近三亿元, 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生产、仓储、物流配送等设施, 为调整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全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品牌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大用合作社注册“禾下土”牌系列产品, 郎堡水稻合作社注册的“洁来”牌大米, 华中水稻合作社注册的“谷稻1734”牌大米, 大罗湾蔬菜合作社注册的“大罗湾”牌蔬菜以及信生合作社注册的“信生”鸡蛋等产品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优质产品。全区已建立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1个, 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 获得各类优质品牌农产品10个。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下, 目前, 全区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38家, 其中获得绿标认证的企业9家, 获得省有机认证8家, 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认证的企业21家。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231个, 全年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 (含山产品和水产品) 19万hm2, 全区耕地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 为优质安全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摘要:呼兰既是哈尔滨市的新城区, 又是传统的农业区, 农业农村比重较大。全区幅员2229平方公里, 辖3乡7镇10个街道170个行政村479个自然屯, 常住人口63.2万, 乡村人口49.6万人、乡村户数14.2万户, 占总人口的78.5%, 其中适龄劳动力22.2万人。全区现有耕地216.02万亩、林地17.6万亩、草原11.8万亩、养鱼水面1.92万亩。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 使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日趋完善。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1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乡镇区域农技推广基础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但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并且相比于城市来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要发展乡镇农业技术就需要建立起乡镇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和机构,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技术指导工作,以便将农技推广真正落到实处。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全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15.6万个,其中县级农技推广机构3.3万个,县级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12.3万个[1],相比于2012年虽有所增长,但增长的趋势比较平缓,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乡镇农技推广还是处在比较缓慢的发展现状。国家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促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稳定状态。此外,农技推广的范围以及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将农技推广人员分散到各个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有利于乡镇地区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实施。

2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相对不足

相比于城市,目前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财政困难、基本供给保证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农技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更是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和长期稳定的发展[2]。某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无法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经营盈利方面而忽略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另外,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的引进工作还有待提升,在新品种的实验示范以及推广方面也缺少有力措施,有关农业设施物资检验以及化验分析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设置的任意性较大,造成大量的人才损失;第二,某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能很好胜地任所在岗位的工作,整体上无法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甚至影响了农技的推广;第三,很多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着一岗多位的问题,常常会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精力相对有限;第四,机构职能方面相对比较模糊,工作重点部分不够明确。

2.3 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高

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技术人员的缺失造成了某些岗位的工作负荷比较大,常常存在着一人兼任多岗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向着更加专、精方向发展,农技人员很难高质量兼任不同类型的技术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具有的能力很难单独承担实验示范以及重要技术推广项目,没有系统的岗位培训制度,缺少先进技术以及知识的获取途径,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升,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不相符。

2.4 基本物资保障不力,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对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来说,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造成其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常常缺少固定的办公场所。同时由于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主要工作在农村地区,缺少足够的社会地位,并且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很难找到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技术人员从事此方面的工作,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因为待遇相对较差且工作环境艰苦对此工作望而却步,这都造成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无法顺利建设。

3 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措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乡镇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具体措施。

3.1 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

在建设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相关农技推广人员归入到财政预算当中,要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到位。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要保证专款专用,同时要严格监督相关的账目,确保其应用到实处[3]。另外,要积极引进全新的技术和品种,采购先进仪器设备,建设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同时,要积极进行建设现代化的农技推广服务,要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配置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保证相关信息渠道的畅通。

3.2 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

要针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改革运行机制,更加注重专业化以及公益性方面的职能。要科学地界定和划分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要不断向市场推出经营性服务内容。要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统一体系所具有的信息优势。要积极推进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最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以及多种形式的农业布局。农技推广组织要积极和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合作,不断将全新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化中,从而为农业企业提供出质量较高、性能良好的原材料,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充分利用不同业务机构的协同合作来确保农技推广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农业的增收提供合理、科学的技术支持[4]。

3.3 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电视等现代媒介来增强农技推广方面的宣传力度,要通过相关政策倾斜来推动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发表相应的高质量论文,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网站进行推广。对于那些具有乡镇特色的产品来说,可以建立起具有特点的农产品采摘园来加大人流量,推动产品的宣传。同时还可以建立起更加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农业技术示范园以及产品展示基地宣传产品。

3.4 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要通过政策方面的倾斜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来,要采取严格的制度淘汰不合格人员。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来引进和培养人才,例如建立农技人员的聘任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等。要有计划地逐渐培训深造农技推广技术人员,或聘请外部的专家组织讲座的方式进行交流培训,或派遣骨干人员外出进行进修和考察等,从而不断扩展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另外,要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通过竞争上岗、以岗定薪的形式来相应地优化调整体系人员结构,要通过实际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成绩来确定待遇水平,通过高效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流畅的发展渠道,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活力。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农技推广中,为乡镇农技推广提供了技术以及理论方面的支持。在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相对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高、基本物资保障不力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等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措施进行解决,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还存在某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量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其现代发展,这对于保障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瑕苓.浅议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5):15-17.

[2] 彭海波,陈敏,郭凝.完善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浅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4(9):18-19.

[3] 何鸿飞.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战略[J].北京农业,2013(36):88-91.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6篇

福安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 在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2’, 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坡, 太姥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 总面积为1 880.1 km2。该地区位于闽东地理中心位置, 地理位置重要, 是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地区的重要疏港通道。福安地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800~1 900 mm, 地理纬度低, 濒临东海, 受季风环流影响, 具有四季分明, 夏季稍长, 冬季稍短;光热充足, 无霜期长, 季风明显, 台风频繁;雨量集中, 夏旱突出等特点。又由于福安背山临海, 境内以山地为主的地貌, 类型多样, 海拔悬殊大, 气候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区域性特点[1]。截至2012年福安地区常住人口达56.85万, 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该区域农业以农、牧、副业为主, 总产值的达到56.76亿元, 其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2 福安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农技推广设施建设不足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福安地区的农技推广设施建设不足, 主要表现为: (1) 农技推广服务站数量较少, 无法覆盖整个地区, 再加上农技推广站大部分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对山区的服务能力较弱,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技推广质量, 不利于福安地区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2) 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必要的分析化验仪器, 大部分仪器设施比较陈旧, 化验出的数据准确度不高, 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要求, 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2]。

2.2 农技推广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福安地区有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为高中或大专文化水平, 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其专业知识普遍呈现老化状态, 无法适应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需求, 无法为农民群众提供更精准的农业技术, 最终无法达到农技推广工作目标。此外, 部分农技人员虽然文化水平较高, 但工作责任感不强, 专业知识学习动力不足, 再加上本身参与新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 最终影响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质量。

2.3 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偏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当前福安地区对农技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其财政支持力度无法满足现实农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 长期在这样状态下会降低他们参与技术推广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 从而不利于该地区农业技术达到进一步发展, 不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4 农技推广监督工作不到位

农技推广工作需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 这样才可以提高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 将更多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但现实中福安地区的农技推广监督不到位, 农民没有意识到监督的重要性, 再加上农技推广部门内部监督制度建设不足, 使许多农技人员工作质量低下, 无法满足福安地区农业发展需求。

3 福安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策略

3.1 加强农技推广设施建设

福安地区在进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时, 需要不断完善相关设施。例如, 要为农技推广站购买更加专业化的化验仪器, 提高各项化验数据的科学性, 帮助农技人员制定更加科学的技术推广方案, 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提升福安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活力[3]。福安地区还要不断增加农技推广站数量, 拓展农技推广服务范围, 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农技带来的经济收益, 转变他们的种田理念, 真正做到科学种田、专业生产,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此外, 政府部门也要为农技推广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增加社会组织对该工作的支持力度, 给予其更好的发展空间, 以满足福安地区农业发展需求。

3.2 提升农技推广人员专业化水平

提升福安地区农机推广人员专业化水平, 相关部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 如加强该地区农技推广站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让高校为其培养出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来服务当地农业发展, 推动福安地区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增加农业产量, 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础;另一方面, 农技推广站要做好内部培训工作, 可以通过知识讲座、专业技能训练、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来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化技能, 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 并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3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

福安地区政府部门要想保障农技推广水平, 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就要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达到农业发展目标[4]。例如, 要制定科学的薪酬体系, 可以采用“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模式, 让工作人员享受到应有的工资待遇, 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去, 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3.4 做好农技推广监督工作

要想保障农技推广工作质量, 农机推广站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如可以采用推广人员相互监督的模式, 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上报,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 使其做好本职工作, 达到福安地区农技推广工作目标。社会也要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监督, 如做好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 始终保持监督渠道的畅通性, 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动力。

4 结语

福安地区在进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时需要从本地区实际状况出发, 做好充分的农技需求调查, 了解当前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案, 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在改革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技推广设施建设, 做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同时, 政府部门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保障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此外, 社会要加强农技推广监督工作, 农技推广部门内部也要制定完善的监督制度, 规范农技人员工作流程, 最终达到农技推广目标。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工作, 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 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实现社会的稳定。但现实中, 许多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指导工作不全面, 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技术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 以福安地区为例进行分析。首先, 对福安地区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然后对该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结合相关问题找到改革与建设策略, 以提升农技推广质量, 扩大农技推广覆盖面, 更好为当地农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策略,问题探究

参考文献

[1] 陈志科, 罗宏伟, 张斌, 等.三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探析[J].基层农技推广, 2015 (5) :8-10.

[2] 裴峰.改革促创新管理提效能——山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综述[J].基层农技推广, 2014 (4) :1-4.

[3] 代小兵, 崔朝臣, 谢鸣, 等.谷城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14, 33 (3) :57-60.

上一篇:农业综合体产业链范文下一篇:能源管理体系手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