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

2024-02-07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财务管理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重视的内容,对于印刷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直接影响着印刷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印刷企业的未来命运,对印刷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对印刷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制度给印刷企业的财务管理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经济改革发展背景下,印刷企业想要更好地适应过快的市场变化,就必须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上出现滞后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财务管理弊端。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印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印刷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措施

现阶段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加大,我国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中,会计制度的发展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1]。为了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转变旧的会计制度体系,提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会计制度。此种 背景下,实施新的会计制度能够提高印刷企业竞争力。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促进我国印刷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了印刷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

一、财务管理模式基本概述

(一)新会计制度的基本概念

会计制度主要指的是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往来的财务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再进行核对和分析等上报的一种会计制度。在各个组织机构中,需要遵循相关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和会计财务管理等进行的一种规范制度。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包含多种会计制度规则,在遵循会计制度原则上,不断推动我国不同机构和不同组织之间的财务管理发展。基于此,新的会计制度被提出。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一方面能够准确反映出印刷企业的运营状况,另外一方面能够为各大组织机构的财务核算提供合理的依据。但是,现阶段实施的新会计制度中一些较为硬性的要求使得印刷企业的运营成本过高,新的会计制度需要不断地完善。印刷企业应该抓住新会计制度的优势,为之后的经营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财务管理模式划分

新会计制度体系下,我国印刷企业组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首先是分权模式;另外是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中,下级财务管理对整体财务管理有着很大的权利。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起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而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充分调整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时,资金福利分配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下级管理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运营情况进行策略调整。财务管理对与下级管理的职责就是采取更为直接的管理办法,使得下级管理有更大的决策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了下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集权模式中,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部门牢牢掌握着财务的决策权。下级管理或者相关的财务部门权力较小,财务管理采取直接管理模式,下级管理的各种经济活动依赖于财务管理。上述财务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管理作用,保证财务管理的安全性。

二、印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一)实现印刷企业经营成果的核算范围

新会计制度相比起传统会计制度而言,在特定业务的财务处理范围中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使得财务处理范围发生很大变化。此种变化形式不仅仅影响着印刷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影响带了财务管理模式。在旧的会计制度下,印刷企业收到的短期投资被认为是当前利润的增加;新的会计制度下,不难看出印刷企业的短期投资被当成是短期投资转让时得到的投资利益。通过上述变化不难看出,新的会计制度只有在现金股利转让时才能够获得相应利润, 此举无疑会引起纳税所得的相关差异。而对于印刷企业而言,在新会计制度的推动下,也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时间,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

(二)把握印刷企业财务管理的侧重点,达到经济效益提示的目的

印刷企业财务的发展与创新,应该结合印刷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财务管理与发展,根据问题具体分析。新的会计制度和旧的会计制度提出的最终目的是规范财务管理,从具体应用来看,新会计制度和旧会计制度在财务管理模式的侧重点有显著区别。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印刷企业财务核算逐渐往更为精细的方向发展,除去印刷企业财务机构中的不良资金会给印刷企业的净资产总量产生巨大影响。在印刷企业财务,广泛提高了印刷企业综合效益。

(三)对印刷企业融资和投资的实现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印刷企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我国现阶段颁布的新的會计制度就是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将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往国际方向靠拢,从而实现我国印刷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断强化印刷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印刷企业财务,印刷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财务信息的提高能够丰富印刷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印刷企业的融资创造出更为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印刷企业获得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投资范围越来越广。

三、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对印刷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制度给印刷企业的财务管理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经济改革发展背景下,印刷企业想要更好地适应过快的市场变化,就必须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上出现滞后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财务管理弊端。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印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综上所述,对于印刷企业财务管理而言,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事业单位和印刷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部分漏洞。印刷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注重人才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苗.四川省旅游印刷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

2016,22(35):87-88.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行为规范,是财务行为和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财务目标。企业具有社会性质,在承担经济责任外,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矛盾分析法的“两点论”“重点论”“普遍与特殊相联系”和“发展论”四个观点,交叉阐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了两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責任是和企业的实力相关的。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范围与程度等也是不断变化的。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财务目标;社会责任

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现阶段企业为了追求财务目标而忽略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时常发生。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曝光、2009年“血汗工厂”成为年度词汇、2010年“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2011年“毒豆芽”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2016年魏则西事件、2018年权健陷“药品骗局”漩涡事件等,无疑给我们敲响一记又一记警钟。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的普遍关系探讨的比较多,而对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探讨的还比较少。汪名扬(2019)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需要变革[1],说明了变革的必要性,但并未具体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必要的联系以及具体该如何改革。薛才玲与谭雅妮(2019)以社会责任为前提[2],对现行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当前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韩磊与陈默(2018)认为企业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就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与机制等进行改革。[3]笔者打破常规,从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入手,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罗宾斯的社会责任优先秩序理论相结合,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四个观点来说明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对社会责任和财务目标进行动态调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点以及矛盾的解决会促进新矛盾的产生等,将矛盾分析法运用于企业社会实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客观地观察与评价事物的发展以及用以研究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4]本文引用了矛盾分析法的四个具体观点进行研究,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观点如表1所示。

“两点论”要求我们对待事物或现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要研究本质,防止顾此失彼,片面地看待问题。“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从关键问题入手。“普遍与特殊相结合”认为研究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可以共存,既要特殊情况特殊看待,又不能脱离普遍规律。“发展论”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矛盾是动态的、变化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

近年来,随着违反企业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事件频频爆发,我国政府逐步加大了这方面的控制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或积极鼓励或强制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逐渐受到重视,例如2000年联合国的“全球契约”计划、2002年纽约世界峰会“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热点话题、2002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的正式推出、2005年《公司法》的颁布——社会责任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立法、2010年国内首次举办“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的评选”。根据会计司2017年发布的《综合报告研究简报》显示,我国内地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大幅度上升。

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在企业经营环节往往容易与企业产生利益纠纷,而在企业经营进程中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恰恰是对企业相关权益对象的维护。按照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具体如表2所示。

法规层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要求企业遵纪守法、交纳税款等。法规层是企业的基础保证,能使企业正常存在。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就必须关注各利益层。利益层起着维护消费者和企业职工权益的作用,要求企业保证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在与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交易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等。道义层要求企业节约资源、投身于慈善事业等,是企业给予社会的反馈。

(三)企业财务目标

为保证各个环节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设定相应的财务目标。这是评价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财务管理目标有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理论。具体如表3所示。

理论一中所涉及的利润最大化是指以提高利润为目的,但是企业利润实现的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投入与产出情况以及风险问题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企业短期行为。由于非上市公司股价难以获得,因此理论二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非上市公司难以适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价的变动受市场等多方因素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状况,但能避免利润最大化存在的短期行为等问题。理论三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摒弃了缺点,化价格为价值,对报酬取得的时间进行了计量。但其原理与过程过于烦琐、不易操作。理论四的利益相关者可以较好地兼顾各利益主体,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提供便利条件。但目前想要实现还有一定难度。在实际的工作中,随着实力增强,企业的财务目标也会改变。处于不同环境或阶段的企业,横向比较或是纵向比较,其企业财务目标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因此,企业财务目标从理论上来讲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企业不同阶段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联系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曾在《管理学》中提出社会责任优先秩序理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会逐步随着企业能力的增强而扩大范围。企业的能力决定着其在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与和企业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斯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能力呈现出由弱到强的变化。企业的发展包括发展、成长、成熟与衰退四个阶段。我们结合罗宾斯的社会责任优先秩序理论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的探讨:在企业的发展期,企业的实力不够强大,应当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暂时把满足股东利益以及实现企业的利润作为企业的首要责任。这一阶段企业既需要发展又需要积累资源,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较小,只要遵守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产品质量、对企业员工负责、对供应商诚实守信等。在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规模有所扩张,仍属于实力加强阶段,应该关注雇员的自身发展,以此来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扩大。例如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到了这一阶段不再仅仅是满足于保证基础工资。杜鹏(2020)认为企业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5],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相应提供更多的员工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关注雇员的未来发展方向,增强雇员的工作信心。这样一来,企业对员工的投入加大了,其社会责任也就相应地增加了。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企业到了发展的中期——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实力强大,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纳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随着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也会逐渐超出企业对自身行为的想象。此时,环保、公益等会归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范畴之内。

三、矛盾分析法的运用

(一)坚持“两点论”

“两点论”也称为“两分法”。在对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用“两点论”的方法,寻找出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即本阶段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要与财务目标相一致,防止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地看待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支持湖北省和福建省抗击病毒,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捐赠领头人,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先生慷慨解囊,捐赠1亿元人民币。通過后期了解才发现,曹德旺先生从1983—2019年期间的捐款出资额已超过110亿元。令人惊讶的是,这110亿元全部为曹德旺先生的个人出资,未动过公司一分钱。他曾明确表示:“我做慈善决不会影响员工、股东的利益和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我们通常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大多数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企业捐赠,但事实并非如此。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6]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要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范围之内解决社会问题。一旦超过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不是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会妨碍企业的正常发展。

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企业的利润实现。因此,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要与其财务目标相匹配。假定企业承担着过重的社会责任成本,就有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对制定下一步骤的财务策略造成重大影响。同样地,企业也不能因为要完成本阶段财务目标而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势必难以使企业向前发展,会使员工等利益相关人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不利于企业提升形象。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完成既定的财务目标也是不利的。在分阶段对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时,要对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有效预测和计量,使两者在共同发展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切不可片面化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坚持“重点论”

“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从关键问题入手。我们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重点论”结合前面所说的“两点论”来分析企业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抓主要抓关键能使企业平稳进入下一发展阶段。例如在企业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矛盾的重点——企业的储备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再如企业的成长期是企业雇员的能力以及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扩大之间的矛盾。此时我们就要抓住重点,一方面要关注雇员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公司实力如何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要关注企业为雇员制定的个人发展计划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站在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说,消费者与产品是企业取得利润的基础保障,企业获得利润才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如果产品质量不达标或者是对外宣传的与产品质量不相符甚至是出现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就会本能地维护自身利益,轻者寻找替代品,重者则会对企业提起诉讼,社会公众也会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声讨,企业声誉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是面临破产。

2008年河北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家喻户晓,三鹿集团的雄厚资本与品牌优势在短短几个月之间荡然无存,举国哗然。根本原因是企业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企业对于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的缺失,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再如2017年11月,吉林长春长生生物公司被曝出现问题疫苗,百白破疫苗指标不符合标准,紧接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7月15日在其官网上发出公告称,长生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有记录造假。一年之后,长生退(原长生生物)于 2019年11月7日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长春长生宣告破产。

对于企业的发展,企业要站在整体角度把握住重点。这两个案件证明,产品质量是企业要抓住的重点。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善产品质量,生产出优质产品。

(三)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

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矛盾,在同一阶段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在实践中,企业需要结合行业特点来处理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的这一观点,既要具体考虑行业特殊性,又要注意不能使企业脱离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原本存在的普遍矛盾性。例如,立白集团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而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多年来,立白集团一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6年在北京水立方发布了行业内首个“绿色健康战略”,把立白绿色生活研究院的技术研发作为创新驱动。立白番禺工厂经过处理之后的污水甚至可以养鱼,该项目被评定为“广东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立白集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环境治理方面的研发投入,在遵从矛盾的普遍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了行业自身特点来对社会责任程度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得企业更加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坚持“发展论”

运用矛盾分析法观点中的“发展论”,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矛盾的动态变化,防止思想僵化。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在理想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如同人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之后,最终会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范围以及程度与其自身发展状况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一种或系列责任为主的情况下,不能否认另一种责任或另一系列责任以及下一阶段矛盾的存在。上一阶段的矛盾会转化为下一阶段的新一轮矛盾,并由此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不断实现,促使企业向前发展。冯锋与张燕南(2019)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2016年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判断依据进行实证研究[7],探讨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对企业发展以及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企业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朝霞(2020)选取的研究样本是我国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2014—2017年的数据[8],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成长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成长性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会越高。

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或企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并最终取得共同进步的结果,笔者认为,企业要明确这两者之间最终是共同发展的状态。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应该注意考虑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预期影响。同样地,企业在确定当期或后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与程度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财务目标对它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同一阶段或是整体发展中,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关系主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企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以一个单一目标贯穿始终,必须要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财务目标。企业在制定不同阶段的财务目标时要考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要想真正做到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相匹配,企业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阶段分步骤对两者之间的匹配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名扬.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J].中国市场,2019(12):69-70.

[2]薛才玲,谭雅妮.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4):204-206.

[3]韩磊,陈默.浅谈社会责任观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21.

[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42.

[5]杜鹏.企业人力资源强化建议及实践意义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0(7):88-89.

[6]邓玉华.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7]冯锋,张燕南.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行业竞争的调节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2019(5):93-101.

[8]刘朝霞.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0(6):62-66.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周孔德,(1978.11.12),男,汉,浙江省台州,本科,中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成本管理、内部控制。

摘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制造业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在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施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目标成本管理近年来被越来越多企业所应用,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能帮助制造业企业优化成本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制造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成本,并通过商品的销售获取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制造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工作时,如果投入的成本过高,甚至高于预期收益时,企业就无法获得正常的收益,甚至产生亏损,不利于企业实现健康发展。在制造业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认识到改善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才能实现降本增效,促使企业实现文件目标。制造业企业的目标最终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目标成本通过一系列管理举措,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障企业获得理想的效益,因此目标成本管理对制造业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制造业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目标成本管理优化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提高制造业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水平。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目标成本;成本管理

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制造业企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目标成本管理作为贯穿于企业各环节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对企业各环节成本的全面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践证明,企业只有将成本管理的视角放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才能显著降低成本。目标成本管理要求企业的全员参与,通过目标成本管理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目标成本管理各环节缺乏内部员工必要的参与,过于注重对生产阶段成本管理,对研发设计等阶段成本管理的重视性不足。制造业企业应该认识到,在产品设计阶段已决定了大部分的成本,并且采购、销售等阶段的成本也对企业成本产生较大影响,只有实现对企业各环节目标成本的控制,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自身在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优化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相关概念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制定成本管理策略的过程,目标成本和企业的市场竞争紧密联系,如果缺乏目标成本管理体系,那么企业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之前,要先分析企业利润计划,要确定企业预期需要达到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目标,并对产品销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产品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判断产品开发的可行性。若产品开发是可行的,那么就需要将产品的构思付诸实践,进入生产与研发阶段。在产品生产研发结束之后完成产品的销售,并加强售后服务,按照消费者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善产品的质量。企业需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制定价格这一阶段是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能够确定一个可被消费者接受价格,并制定目标利润,目标利润明确之后确定企业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由可接受市场价格扣除目标利润后得到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之前,就要制定目标成本管理的规划,根据产品策略分析企业利润计划,并以企业的产品策略为起点,分析企业产品预期达到的利润和市场份额,綜合考虑市场竞争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在分析产品设计的可行性之后,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将产品的构思付诸实践,最后在产品的生产销售阶段,需要通过考虑产品的市场方式与消费者意见,为下一个周期的产品设计提供支持。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实现对目标成本的分析与落实,将产品的成本由传统的时候管理转向事前,形成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改善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1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只有加强对成本的控制,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制造业企业在各阶段都需要加强对目标成本的管控,但是很多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研发设计阶段对成本的认识不足。研发阶段决定着企业后期投入的成本。企业在研发成本控制中没有充分考虑产品的性价比,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成本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开展设计。

第二,采购成本控制存在问题。采购成本作为成本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制造业企业的采购成本占比较高,但是很多企业的采购管理不当,认为控制采购成本等同于降低采购价格,忽略了和供应商的长期协作,没有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得库存等方面的成本增加。

第三,生产阶段成本存在问题。部分企业在生产阶段没有注重材料的利用效率,部分企业的企业将边角料直接丢弃,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用途,导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增加。

第四,营销及服务阶段的成本存在问题。服务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管理工作没有建立服务成本理念,认为完成销售就完成了对客户的服务。在当前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只有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才能树立品牌形象。

2.2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的成因

第一,成本控制的观念较为落后。很多企业对成本的管理过度强调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忽视了事前管理,也没有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优化对成本的控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成本控制目标较为片面。传统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减少产品生产环节的资金耗费,忽视顾客的价值,没有站在客户角度满足顾客的要求,不利于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3制造业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优化

3.1目标成本的制定

目标成本管理主要分为目标成本的确立阶段和控制阶段,本文对这两个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目标成本的确立阶段要开展市场调研,分析企业产品的定位以及消费者需求,在充分了解消费者想法,掌握市场偏好的基础上,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并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调整,改善企业的竞争力,接受消费者反馈的意见,根据消费者要求优化产品。在此之后,考虑企业的产品组合,并确定企业预期的利润,以此确定企业的目标成本[1]。

第二,目标成本的控制。首先,需要将目标成本管理的要求分解到具体的管理环节,目标成本的分解难以非常细致,但也不能分解得过于粗糙,需要尽可能细化成本责任,落实目标成本控制、分析、考核的要求。其次,需要估算产品的成本,将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相衔接,分析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体系,为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分析提供依据。再次,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成本,需要考虑从市场调研到报废整个阶段的成本。最后,目标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成本的各阶段与全流程,目标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分析目标成本是否存在差异,针对差异制定解决对策。目标成本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体系。

3.2研发阶段目标成本优化

企业的生产制造阶段只能够通过降低损耗和提高效率来改善企业的成本,因此研发设计阶段是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阶段,需要通过优化研发设计阶段对产品的各类功能开发,帮助企业实现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企业要将价值链所发生的各类成本都充分考虑到其中,实现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控,体现目标成本管理的控制思想[2]。企业产品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要求设计人员通过图纸的成本分析,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充分分析各方面因素对成本产生的影响。在研发设计过程。可以采用价值工程法,在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产品功能,分析企业的主要功能与效用,实现效用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从而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化产品的功能,降低企业的成本。在保障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在目标成本确定之后,需要将目标成本分解为具体的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成员,让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得到细致划分。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责任明确到个人之后,再确定具体的成本指标,以此编制成本预算,实现对成本的统筹管理,通过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建立预算委员会,由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制定目标成本,并根据成本预算提出降低成本的方案。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调动基层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并由企业管理层对成本管理进行统筹,确保成本管理得到全员参与[3]。

3.3采购阶段目标成本优化

企业在市场调查过程中,需要分析供应商价格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预期利润确定合理的目标采购价格。企业在与供应商谈判时,根据企业的采购计划制定合理的采购成本目标,对不同采购商品目标进行分析,在判断企业历史财务数据等方面的基础上,尽可能使企业的实际采购成本小于或等于企业的目标采购成本。

企业首先要分析所需要生产的产品目标成本,并分摊到具体的材料上,对于不同材料的成本控制要求进行明确,要求企业内部的采购部门对材料的采购成本和目标成本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实现目标成本预期的管理要求。采购环节的目标成本一经确定之后不能随意更改,因此采购部门需要针对各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合理分析。目标成本作为约束采购价格的关键指标,采购环节需要充分体现目标成本管理的思想,对企业的采购全流程进行监督与分析,当发现成本存在差异时,需要对相关差异明确原因,制定解决措施,避免资源浪费等问题,并在采购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健全对材料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供应商的档案管理和准入机制,形成对供应商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以竞争性谈判、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供应商,加强采购成本的控制水平。

3.4生产阶段目标成本优化

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对生产环节投入的人力、物力进行全面的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传统成本管理工作的關键环节,目标成本视角下设计阶段已经基本决定了后续的成本,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要求实现对生产效率的控制,并且避免材料浪费的问题。企业需要对材料的领用、发料等进行全面控制,建立定额领料制度,通过控制材料耗用量,避免材料被浪费的问题,对节约材料的责任人予以奖励,浪费材料的责任人予以惩罚,提高生产环节各责任主体对材料使用效率的关注[4]。同时企业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剩余的边角料用于生产辅助产品,减少边角料的浪费。在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此外,企业需要定期对各类材料进行盘点,建立合理的盘点机制,针对盘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奖惩。最后,企业在生产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时,不仅要实现对材料的控制,还需要提高人工工作效率,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能够减少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量,使得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对企业生产工作的优化,从而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障生产的质量,控制次品率、废品率,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并减少在未来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返修等方面的问题。

3.5营销阶段目标成本优化

企业在服务方面所付出的成本越高,客户也能够获得越高的满足度。企业的营销方面的成本要充分考虑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企业向客户提出的承诺,同时服务成本的增加也能够促使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既需要将成本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又需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服务成本如果过高,那么会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服务成本过低又会降低客户的满意度。因此企业要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服务质量,在吸引客户的同时促使客户主动消费,吸引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只有在限制成本之内为客户提供最为高效的服务,才能达到对成本控制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使企业产生损失。

3.6目标成本的考核优化

企业需要按照目标成本控制的原则,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层层分析,通过成本分析能够对各责任主体开展考核,根据采购、研发、生产、营销等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具体的管理要求,并针对各部门进行适当奖惩,以促使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目标成本的考核有利于根据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奖惩,从而全面总结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成本进行考核,要让全体员工认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保障目标成本的实现[5]。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对基层人员开展定期的考核,各基层人员也需要通过考核将成本执行的情况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实现权责利对等,将个人绩效和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从而主动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对于完成目标成本管理任务的人员予以奖励,对于造成成本超支的责任人予以惩罚,以奖惩结合的方式改进成本考核的水平。最后,企业需要认识到考核不应该仅停留在报酬方面,还需要与员工的晋升挂钩,让全体员工主动参与目标成本管理活动。

3.7加强各部门协作

目标成本并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各部门在不同阶段都需要明确自身的目标成本管理任务,因此企业的各职能部门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目标成本管理的要求。企业要认识到目标成本管理涉及到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各部门,要求各部门及时提供各类信息,为管理层对目标成本的监控提供支持,并针对目标成本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优化,分析目标成本管理优化的方法,调动全体成员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成本管理活动中,往往是在产品设计之后才开展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视角下,成本管理的参与者不仅要求研发设计部门参与,还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充分参与,实现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并针对目标成本执行的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反馈,针对成本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不断探讨解决措施,从而改善目标成本管理机制,调动全体成员参与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帮助企业达到既定的目标利润。例如产品的设计阶段,采购部门就需要将各零件设计的构思及目标采购价格和供应商沟通,与供应商协商价格。如果供应商能在保障质量与交货速度的前提下符合企业的目标价格,那么企业就可以和该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

4结语

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目标,是通过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高的经营效益,帮助企业获取成本优势。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帮助企业分析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目标成本管理机制弥补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更多考虑企业的各项成本管理工作,关注市场的供求关系,制定更为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本文对制造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成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目标成本管理的措施,认为企业开展目标成本管理是制造业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方式,制造业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目标成本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对企业的各环节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实现对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睿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目标成本管理应用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0(21):163-164.

[2]张妍.企业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5):114-115.

[3]李赞.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21(05):115-116.

[4]江梅.企业经济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2):44-45.

[5]李文婷.目標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0):167-168.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为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所得税法专门规定了针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鼓励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上的投入、研发,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给予政策性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研发费用核算和归集是否准确、政策把握、具体执行难度较大的问题。本文针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费用归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剖析并提出整改建议。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

为了大力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相关的规章制度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而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75%摊销。推动了企业针对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性支持。

一、当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存在的主要问题

准确核算和归集研发费用,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前提条件,目前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有三个口径,一是会计口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口径;依据是《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195号);三是税收口径;主要由财税〔2015〕119号,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第97号和2017年40号等相关规定来规范。几个口径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共用的人员及仪器、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要求的问题

现如今,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的研发活动基本上全部是由企业的生产工作者来完成,与此同时,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时所需要运用到的仪器、设施以及无形资产均来自于企业生产时所运用到的仪器、设施及其无形资产。但是,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一边进行生产,一边开展研发,很难准确界定企业员工、仪器、设备究竟是从事正常生产还是开展研发。就是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企业账面的研发费用归集和核算方法是否准确很难做出正确合理判断。

(二)人员人工费用问题

税收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明确的人员人工费用指的是:完全参与科技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酬劳及其对外招聘的研发人员的相关薪酬费用;而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人员人工费用指的是:企业参与科技研发的工作人员的工资酬劳,及其企业对外招聘的科技研发人员的薪酬花费;会计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科技研发员工的薪酬、奖金、生活补贴、津贴、住房公积金以及社会保险费用等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关花费,及其对外招聘科技研发工作人员的薪酬花费。

会计进行核算的范畴显然比税收的核算范畴更大。科技研发工作者则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人工花费归集的目标。在人员的界定上,从字面看,工资薪金的范围已经列举得很清楚,但在哪些人员属于“研究开发人员”的认定上,企业却各有各的理解和理由,政策上的相关规定也不够明确,企业一般把只要从事过与研发活动有关的人员如:各个副总、主任、班长、财务人员、电工等都列入研发人员,所以此类情况在人员界定上极为混乱。

(三)直接材料问题

直接材料归集的范畴为:企业为了能够进行技术的研究直接使用或是购入的原材料、动力、燃料及其经费。看似罗列得很清楚,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界定。企业在具体研发与产品有关的立项时,有的是为了提高现有产品的总成品率,有的是为了新产品专门从事的技术开发。而在研发具体涉及的相关会计期间,是把所有投入的原材料都计入研发支出、按提高的那部分成品比率所占用的原材料计入研发支出、还是按产品的成品率与废品率进行分摊、分别计入产品成本和研发支出,现行税法并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企业与企业归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二、加强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政策,加强政策的指引作用

企业所得税当中一种税基优惠方式就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计算的过程中按照实际发生额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比例,计算出明确的数额在汇算時扣除,这部分便是企业研发支出的加计部分。

现在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简化为事后备案管理,虽然简化了程序,减少企业的工作量,但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企业既要保证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又要保证留存资料的完整性,并且还需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政策进行会计与税务处理,以保证会计核算规范性的同时,降低税务风险。

(二)加强部门配合,明确相关职责

从企业外部因素看:从研发立项的审批、到研发结果的确认,这不单只是看似复杂、烦琐的程序问题,更有专业的高科技成分参与其中,加之高新技术企业是由科技部、财政部和税务部门共同认定的,但最终税务机关却承担着落实优惠、减免税款的责任和税收执法风险。

从企业内部因素看:这一工作是需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在研发之前需要对具体的研发费用进行确定,核算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明确研发的各项资料也是准备工作的任务之一,需要明确公司决议、研发合同、会计账簿以及科技成果等等众多部分,由此可见这一工作并不是单独一个部门可以实现完成的,需要企业中的多个部门进行紧密的配合,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三)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日常辅导

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政策要求,定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时,应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的办理方式,在年度申报及享受优惠前无须备案手续、不用再报送备案资料。企业对优惠事项留存的备查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法律责任。在这个政策的前提下;企业需加强日常管理;以避免在享受政策时的税收风险。税务机关在日常辅导的前提下,把日常监管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同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费加计扣除两项税收优惠的企业应进行重点审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

[2]《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外贸企业外部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导致企业内部经营结构、内部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企业的后续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如何顺应供给侧改革,实现国有外贸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管理理念的调整,已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考评体系、薪酬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套和经营目标相结合的内部改革策略,以实现国有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思路

企业改革不仅是实现内部高效运行的前提,更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最大保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供给侧背景下进行企业改革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其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投资、消费以及出口,核心内容在于劳动力、资本以及创新。供给侧改革为国有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企业内部改革是一个相当困难且复杂的过程,企业对改革的目标越高,受到的限制因素也就越多,除了企业的基本经济承受能力之外,还涉及到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经营战略和人才定位等因素,因此,国有外贸企业要想实现内部改革,就需要从规避资金投入风险、降低运营成本以及解决产能过程等方面出發。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供给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主要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改革目标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的核心力与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迅猛提升,一跃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国,但在“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逐步进入新的阶段,即经济“新常态”。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存在着诸如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增加但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而且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组织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提出了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即“供给侧改革”。此外,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2017年10月18日第十九大报告,2018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均提到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制度创新、财税改革等视为改革的重点内容。在供给侧改革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对我国未来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史无前例的促进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有助于加快国有外贸企业结构的调整

对于国有外贸企业来说,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指导,除了提出了积极把控国有外贸企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要求,而且对企业现有的机制和体制进行优化创新,使其企业发展概况与市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此外,供给侧改革在国有外贸企业中的渗透与实施,既可以帮助企业剥离其社会职能,加快企业的重组速度,而且可以引导企业主动减量,科学、详细规划资金投入,并结合实际所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2.有助于国有外贸企业混合制改革

实践研究表明,提高国有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活力以及实施企业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国有企业混合制。但在现实中发现,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混合制所占比例较高,混合制改革的过程中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在众多的策略中,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不仅可以推动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进程,增加整体国有企业的上市几率,而且可以帮助上市的国有外贸企业引进优秀的合作伙伴,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供给侧改革还提出了实施混合制管理的建议,即与私企进行混合管理,这样可以使国有外贸企业对私企的资产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运用,同时结合社会及国际发展所需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和手段,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其克服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境。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外贸企业内部体系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够完善

部分国有外贸企业缺少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当下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没有制定出长期人力资源发展的计划,且并没有根据外界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需要企业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时根据市场规律,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方式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具体规划,最大程度上让人力资源的规划满足当下市场的要求。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原先的规划和配置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这同样会对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较大影响。

2.绩效考评机制存在缺陷

供给侧背景下部分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缺乏对部门运营者绩效考评的重视度,导致其在进行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缺少合理的整体规划,且绩效考评机制的执行力较弱,流于形式,难以解决运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由于绩效考评的相关标准不合理,导致经营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没有将考评的结果和运营者的实际经济效益相结合,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在薪酬激励制度上面,当下经营人员获得的实际薪酬并未和员工的实际技能和绩效进行结合,没有体现出绩效对于薪资的决定性作用,导致运营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也是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

3.目标管理理念落后

供给侧背景下很多国有企业的投入运营者薪酬兑现、年度考核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目标管理方法上存在缺陷,部分部门还在沿用着传统的管理考评和薪酬机制,把旧的、过时的管理理念和年度绩效评价方案运用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此外,外贸企业目标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标管理是门系统科学,本身存在发展渐进的过程,需与时俱进适应其形势变化,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原有的国有外贸企业目标管理模式相对粗放,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目标制定阶段,以往的做法是将目标制定的主动权交到各部门手中,由各部门根据部门情况制订目标;二是部分目标的层级结构不清晰,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的目标架构体系;三是目标的分解与展开缺乏关键影响因素支撑,分解则以“指令式分解法”的方式进行,只是责任的分解,使得上下级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沟通不充分;四是企业目标绩效和部门工作绩效结合度不够,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不能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得不到认可,因此,供给侧背景下国有外贸企业的目标管理体系还需要一定的完善。

4.资金管理体系存在风险

资金管理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的资金安全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各个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只有完善的安全资金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营,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因素。然而就当下的情况而言,国有外贸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流动过程中没有针对资金使用信息进行精确记录,导致流动资金和实际运营资金出现出入,再加上外贸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并未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导致实际业务程序和内部监督间出现一定的差距,意识理念上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

5.生产成本过高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与纳税额度逐渐提高,生产成本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企业经济收益与综合实力的提升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若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要注重拓展融资渠道与简化交易流通层的合理运用。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新思路探讨

1.制定出完整規范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点在于包含了组织发展、制度发展以及人才发展,企业要想在新时代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企业的整体视角出发,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真正落实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引进人才,运用员工的实际付出和回报相匹配的原则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让优秀员工能够积极安心地工作,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员工,则需要企业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让其能在指导和实际工作当中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在人才的引进方面,需要从不同途径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引进,以此来全面让企业获得同步性的提升,此外,还需要企业进一步推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竞争力,让员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充分发挥其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2.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国有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发达企业进行交流,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微调薪酬策略。如企业考评体系方面比较欠缺,就可以注重网上资料搜寻,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适应自身情况的薪酬管理体制。此外,外贸企业还要加大对国内薪酬制度调整的关注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制度相适应。其次是建立考评工作小组,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当下薪酬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下一阶段的应对措施。其次,为了能够更好地留住高端经营人才,不让人员跳槽,企业在根据大环境进行薪酬调整时,还要根据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改变,必要情况下,对一些优秀的经营者给予适当的补贴。

3.目标管控与绩效考核相并重

供给侧改革下的目标管理对于国有外贸企业而言十分关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月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目标的制订、实施,是保证年度目标达成的“路径”和重要保障。为改变以往月度工作目标与年度工作目标缺乏关联和相互支撑的状况,需要重新对月度目标报送表进行设计,要求每个部门围绕着年初目标措施分解,将目标分解的措施融入到月度工作目标中。以月度工作计划来保证年度目标的完成。对目标的实现情况的监视和测量,除按照策划的周期进行监视测量外,增加了职能部门的月度监督考核、目标绩效考评组季度抽审等措施,实现目标推进全程动态监控。对未达成目标,制订改进措施加以实施验证。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动态提升国有外贸企业目标水平。在绩效考核方面,依据精准考核驱动目标实现,促使绩效管理向“精细、精准”转变。明确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分配的范围和比重,形成以目标绩效为主,其他专项考核为辅的分配模式;在月度绩效考核时,邀请部分部门参加绩效评审会,监督目标绩效考核组进行月度综合评价,以保证考核过程的规范,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公平、公正。重视年度目标策划,建立精细目标。年度目标既是战略规划中的具体里程碑,又是国有外贸企业绩效的具体考量指标。从目标指标中,可以审视目标指标是否能够反映出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主要的工作业绩能否被测量,是否具有长期的可比较性,是否能客观地进行评价。因此,在策划年度目标时,国有外贸企业需要在目标策划与分解的层级和逻辑关系上下功夫。一是将目标的策划与措施的策划相配套。在策划目标的,同时策划实现目标的具体对策,并将落实主责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责任一一对应,既明确了重点工作措施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又能使目标的实现有过程措施保障,在年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突出目标的引领性。将国家局创优对标指标、企业关键质量指标、战略规划指标、公司下达目标纳入年度目标中,并运用“精益管理”理念,设置责任目标、发展目标、跨越目标,提升标杆,确立赶超的目标,引领各部门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三是引入课题制管理,梳理和制定出年度工作重点,将围绕国有外贸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性目标指标作为课题纳入目标管理。

4.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管理是供给侧改革下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又一重点内容,资金安全管理除了一些不可控制因素,其他可控制因素不管它的权重程度如何,都可以加以控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国有外贸企业组织专门的风险控制组,这些小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当下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下一阶段的应对措施。并利用风险评估模型在每个时间段内对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做出评价,以对企业资金安全管理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将风险高的因素牢牢控制住。(2)在网络上寻找相关资料,认真研读最新出台的法律规定,时刻关注国家的法律规定动态,并在国家政策的英明指导下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制度。在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员工要做好自我监督工作,避免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3)为了能够更好地留住员工,不让员工丧失积极性,国有外贸企业在根据供给侧改革大环境进行考评体系调整,还要根据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改变。(4)增强对相关资金监管人员的培训。为了真切地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国有外贸企业应该组织资金监督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可以是当面谈论,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来提升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水平和经验。

5.解决产能过剩

由于国有外贸企业的体制性和结构性,导致供给侧改革下的产能过剩问题难以有效解决,需要从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出发,降低投资风险的发生概率,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1)采用科学、规范的手段对国有外贸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整理和统计,同时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行业产能过剩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其目的在于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了解行业信息的便利条件,消除或减少投资风险的发生;(2)将传统的GDP考核制度进行改变和优化,增设经济质量、能源消耗以及群众生活状况等内容,避免政府因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追求盲目和无效的投资,从而使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3)综合考虑实际产业类型与国有外贸企业产能过剩情况运用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比如说,如果国有外贸企业存在生产过剩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探寻有效的生产策略,合理运用先进的生产策略。

6.根据不同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改革方针

据了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影响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因素包括制度、产业和质量。对于制度而言,只有在科学、规范的政策下促进政府部门与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国有外贸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产业而言,国有外贸企业要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对供给结构进行优化,然后对内部的关键要素比例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强化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质量而言,国有外贸企业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除了要注重产品的优化与创新外,还要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要对产品的服务质量进行完善,只有实现产品品质、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才能够提高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7.降低国有外贸企业成本

生产经营成本过高或持续升高均会阻碍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进程,而造成生产经营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价格快速增加和税费过高。国有外贸企业若想降低成本,将生产要素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设生产资料大交易市场,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资料进行整合与统一,以市场标准为主进行定价,结合社会生产需求对生产要素价格进行制定,避免出现人为垄断等不良操作;(2)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市场,拓宽国有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国有外贸企业还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创造出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或衍生品,并对现有的资本交易市场进行完善;(3)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并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原料选购、生产等环节,这样有助于减少交易、采购时间,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升。

五、总结

供给侧改革体系的提出给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就国有企业当下内部运营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人力资源及管理体系不完善、考评模式流于形式及投资安全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对国有企业内部改革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整顿、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视度,采取有效的资金风险防控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并建立长效的目标管理体系,全方位促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1]戴晓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9(10):55.

[2]周娜,庄玲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2):51-56.

[3]梁敬华,安云亮.对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再思考[C].2004年对外经济财会论文选论文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04:30-37.

[4]聂高民,王金城.关于深化國有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战略问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01):30-34.

[5]赵天唯,吕津,陈春艳.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制约因素[J].技术经济,2002(02):14-15.

[6]沈红刚.供给侧改革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00(010):163-164.

[7]张艺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创新思路[J].经营者,2019,033(006):21-22.

作者简介:杨洪滨(1969.03- ),女,汉族,籍贯:厦门,学历:本科,单位:中国烟草福建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文范文第6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目前,我国企业理财的目标有很多种,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说法没有统一,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对其现实目标的选择加以分析。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当前较有代表性的若干企业管理目标,并通过分析从中选出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合理选择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财务系统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达到或追求的境界或目的。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研究财务管理目标这一基本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财务管理是一项组织公司财务活动,协调公司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理财目标的作用首先就在于为各种管理者指明方向、树立目标,使公司按照既定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运作。

(二)激励作用

目标是激励公司全体成员的力量源泉,每个职工只有明确了企业的目标才能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能力,尽力而为,为企业创造最大财富。公司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当内部各级利益主体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达成利益一致,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企业在竞争中才会更显活力。

(三)凝聚作用

企业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只有增强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公司才能发挥作用。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目标。企业目标明确,能充分体现全体职工的共同利益,就会极大地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献身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四)考核作用

目标是企业绩效和各级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利于评

价公司职工工作的好坏,推动各部门改进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以明确的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就能按职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进行评价。

二、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四种,其观点分述如下: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以边际

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来确定企业的产销量,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并以利润最大化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业绩。

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的优点是:它强调了资本的有效利用,可以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如何理性增长的,同时在实务中它容易被人理解操作性也很强。它的缺点是: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片面的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它忽视了企业每天都要面临的两大因素: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还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利润最大花忽视了成本的投入与利润的比例关系。

(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量的收益,

它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我国理财目标的总思路是有客观依据的。我国企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应体现这一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企业的基本目标。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定性要求是合理的,但经济效益本身并不是具体经济指标,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经济指标才能表现出来,在实践中难以计量,缺少可操作性,而具有可操作性是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约束条件。所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一种定性要求或理财目标的总思路,却不能作为具体的理财目标。

总的说来,传统的理财目标主要是站在企业利益主体的立场,从追求直接经

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更突出直接地反映了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和生存的

基本要求。他们存在的一个共同缺点在于:这类理财目标都过多的强调企业本身追求的直接经济利益因而忽视外部环境对它的影响,忽视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必然决定其将被现代理财目标所取代。

(三)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是资本的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

一理论。资本强权理论认为,资本的专用性,非流动性,稀缺性和信号显示功能等,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劝”或所有权天然的归资本所有者所有,“资本雇佣劳动”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因此企业的财务自然也应当以股东利益为基本取向。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理论认为,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赚取钱,就能极大的增进社会福利

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优点是:它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它注重企业利益的长远性;它和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有一定的一致性。它的缺点是:随着产权的交易,股东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侵犯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时有发生,平等保护各产权主体利益的要求则不容质疑,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原则,因为它忽略了利益相关人的重要性。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西方经济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逐渐由追求

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近现代最为流行的理财观点,被当今理论界视为最优的财务管理目标,受到高度评价。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理财目标,具有其合理性。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社会公众对企业总价值的市场评价,它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

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应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优点:①它更强调风险与报酬

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②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③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④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凡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⑤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上有较高的投入,不断通过推出新产品来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⑥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塑造与宣传;⑦关心政府有关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或法规。但一旦通过立法形式颁布并付诸实施,不管对自己是否有利,都必须严格执行。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衡量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应更注

重员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更加注重协调各方的利益;更加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另外,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的状态,如果片面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则会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风险增大。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我国当前的产权制度

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结构具有多元化、分散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企

业将成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紧密相联的一员。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兼顾产权主体利益和其他关系人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旨在把体现企业整个经营成果价值的蛋糕做大,保证利益关系人各方应分得的份额, 符合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再只强调企业当前的微观经济利益,更注重微观经济利益

与宏观经济利益协调一致;更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更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保持企业销售收入长期稳定增长。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了股东利益

在企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股东的权利必须受到其他关系人权利的制约。只

有在各方的参与和努力下,才有可能将体现企业经营成果价值的蛋糕做大。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股东在追求自己财富的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关系人的价值也最大化。

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选择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认为在我国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

合理选择。因为只有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投资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但是,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强调的是在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

对大部分管理者来说,长期稳定发展也许只是个概念。三十年前,IBM公司

就几乎垄断了商用电脑市场。那时,操作系统和芯片让他们烦透了心,他们认为这是个既费神又没有收益的买卖。于是他们作出了放弃的决策。这个决策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内来看并没有错,但现在看来他们放弃的是核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是说他们放弃了未来。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兼顾相关者利益

企业与其相关者组成一个利益集团,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集团内部

如何进行利益再分配?这不仅是投资者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会发现他们在做决策时,经常要面对各种要素的权衡,实践证明,利益相关者没有能够得到公正的报答,企业会产生困惑、冲突、效率低下,甚至竞争失败。实际上,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告诉一个组织的所有参与人,他们唯一目标就是价值最大化,那么我们是无法得到组织价值最大化的结果的。管理者必须向参与人阐明价值的逻辑结构,以使他们理解价值最大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能够以此为指导,并有机会来真正实现它。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效应的重要性。

企业及其利益集团在追求价值最大化同时,必须充分考虑非相关群体的利

益。我们看到许多污染型企业,在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后,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灾难,其结果是这类企业在发达国家已无立足之地,在

发展中国家也是人人喊打。为什么?因为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把庞大的治污成本省下了。再看,目前房地产企业哄抬房价,获取高额利润。应该说任何暴利都是侵占了另一方利益。这种侵占不可能长期存在。目前,国家已对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主要参考资料】

【1】常兴华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济师》2011(11)

【2】赵庆新论财务管理目标《现代经济信息》 2011(24)

【3】龚丽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模式《中国城市经济》 2011(29)

【4】杨东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初步构建《职业》2011(36)

【5】饶峰旭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实现《技术与市场》2012(01)

上一篇:浅谈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供应链管理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