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文

2023-12-07

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一)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反比例 )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不成比例) (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正比例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走的路程和时间。(正比例 )

(二)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小组相互检查)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140÷2=210÷3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三)解决问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解:设生产360套服装需要x天。 160︰4=360︰x 160x=360×4 x=360×4÷160 x=9 答:生产360套服装需要9天。

2.一列火车行驶360km。每小时行90km,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km,要行x小时。

(四)教师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学生理解题意,口述内容。

生:已知条件:张大妈家用了8 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水。 要求问题: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师:用算术法如何解决

生: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钱。 (1)每吨水多少元? 28÷8=3.5(元) (2)10吨水多少元? 3.5×10=35(元)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2.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 )和( )的( )相等。 (2)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1)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根据: 张大妈家用的总钱数:张大妈家用水的吨数=李奶奶家用水的总钱数:李奶奶家用水的吨数。即:水费:吨数=每吨水的单价(一定)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28 : 8=χ:10 8χ=28×10 χ=280÷8 χ=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5.变式练习

(1)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42元可以用几吨水?. 每吨水多少元? 28÷8=3.5(元) 42元可以用多少吨水? 42÷3.5=12(吨) (2)用比例来解决。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28X=42×8 X=42x8÷28 X=12 答:王大爷家上个月用水12吨。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

(3)知识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二、教学例6(课件情境出示)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用电量, 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4.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5.回顾与反思: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 6.追加问题: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7.学生独立尝试用比例解答。 8.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学习致用(课件出示)

1.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 ) 2.我会分析:

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想:

(1)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 数量 )和( 总价 )。

(2)( 单价 )是一定的。所以( 数量)和(总价)成 (正)比例关系。

解:设要用X元。 6︰4=X︰3 4X=6×3 X=6×3÷4 X=4.5 3.做一做 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只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支?

解:设如果只买单价2元的,可以买x支。 2x=4×1.5 x=4×1.5÷2 x=3 答:可以买3支。

4.只列式不计算:

(1) 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x个。 189︰3=X︰9 (2)小红8分钟走了5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用了14分钟,小红家离学校大约多少米?

500︰8=X︰14 (3)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米,这棵树有多高?

解:设这棵树有x米 4 : x = 2.4:1.5 (4)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解:设14周用x小时 x:14 = 10.6 : 6 (5)一个晒盐场用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

解:设可以晒出x吨盐 585000 : x = 100 : 3 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 解:设x吨海水可晒9吨盐 9 : x= 3 : 100 (6)华南服装厂3天加工西装180套,照这样计算,要生产540套西装,需要多少天?

时间 = 每天生产的工效(一定) 工作总量 ÷180 :3 = 540 : X (7)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平方数 = 每平方米用块数(一定) 总块数 ÷618 :18 = X :24 (8)我能解决(用比例解答)

a.某农场要收割小麦140公顷,前3天收割了84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才能收割完?

时间= 每天工作效率(一定) 总公项数 ÷解:设剩下的x天才能收完

(140-84):x = 84 : 3 b.每天跳绳600下,2分钟跳了240下,照这样计算,还要跳多少分钟能完成计划?

时间= 每分钟跳的下数(一定) 总下数 ÷解:还要跳x分钟能完成计划. (600-240):x = 240 : 2 c.小明家用收割机收割小麦。如果每小时收割0.3公顷,40小时能完成任务。 (1)现在想用30小时收割完,那么每小时应收割多少公顷? 解:设每小时应收割x公顷。 30x=0.3×40 x= 0.3×40÷30 x=0.4 答:每小时应收割0.4公顷。

(2)每公顷产小麦8t,这块地共产小麦多少吨? 0.3×40×8=12×8=96(吨)答:这块地共产小麦96吨。 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课堂小结

用比例解这类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设要求的问题为x;

(2)用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列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作答。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

2、例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3、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面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94.53:8=15:40=1.60.8

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5、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什么叫解比例?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的第1-3行。

(2)提问: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什么来解比例?

学生小组议一议,汇报。

2、教学例2:出示埃菲尔铁塔图片。这是法国巴黎著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理解:“1:10”。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模型的高度:原塔的高度=1:10。

(3)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师: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谁上来做做?

(4)质疑: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5)指导检验:

1、算比值是否相等。

2、看外项的乘积和内项的乘积是否相等。

(6)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课件出示)

3、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1.56= 2.5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 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师生小结解法,指导规范书写解题格式。(板书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35“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解决问题:练习六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五、布置作业

p37第7题、p38第10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模型高度:原塔高度= 1 : 10例3:1.56= 2.5x

2.5×6 1.5未知项(x)320米1.5x=2.5×6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x=

X:320=1:10

10X=320×1x=10

X=320÷10

X=32

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在乡“二十字”教学模式验收中,我讲的内容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的意义与判断的一些应用。本科知识点多,但不难理解,我在设计课时本着问题习题化的思路,以练代讲,用题组的形式,重点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我选取了课本习题。课始,主要是针对问题小组交流完成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在交流中学生能针对个别同学的不同意见进行补充,直到完整。

接着自学完成书上例4在交流(1)问题时,孟慧铭同学和张毅同学由于意见的不一,争论的很激烈,其他同学也对张毅持反对意见,但是,孟慧铭同学讲解的很清楚。整堂课学生在不段的补充中得到完善。孩子们说的很细致,哪怕一点小小的细节都直言不讳的给别人指出来,评价的很到位。

在老师方面,由于是一节复习课,我只想量大点,知识点较多,还有点评环节不到位,但是孩子们的表现是让我值得高兴,让我真正体会的课改带来收获。

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了一片烂泥湿地,你能解释他们

2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

(1)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2)当木板面积为0.2m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国象. 课堂小结:

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 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难点:正确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①京沪高速公路全长为1 262 km,现有一辆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

回答下列问题:

(1)若汽车每行驶100 km油耗为6.8 L,则汽车行驶了x km后的耗油量为Q L.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Q,并指出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2)若这辆汽车驶离上海时油箱中有油150 L,则汽车行驶了x km后油箱的剩油量为P L,请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P,并指出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 关系.

(3)设汽车的速度是匀速的,速度为v km·h,该车从上海到北京所用时间为t h,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表示t吗?

②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 000 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单位:m),宽为x(单位:m),用含x的式子表示y.

③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km2,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km2/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请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S.

2、提出问题

上面问题.1的第(3)题及问题

2、3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是什么?这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叫正比例函数吗?可以叫一次函数吗?试与问题1中的(1)(2)比较.

3、探究新知

126210001.68104(1)三个函数表达式:t=、y=、S=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你

vxn能用一个一般形式来表示吗? (2)对于函数关系式y=

1000,完成下表: x当x越来越大时.y怎样变化?这说明x与y具备怎样的关系? (3)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给上述新的函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4、讨论交流

(1)反比例函数y=

k中自变量x在分式的什么位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x(2)你能再举出两个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实例吗?写出函数表达式,与同伴进行交流.

5、解决问题

例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z=4时y的值.

总结:要根据题中所给的函数关系设出函数关系式(若y是x的反比例函数,设y=

k,x若y是x的一次函数,则设y=kx+b,再利用已知中所给的x、y的值求出系数值,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回顾与强调待定系数法)

6、巩固练习

7、小结、说说你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8、作业设计:

反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本课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数学第九章《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

(2) 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

(3) 会判断反比例函数。

2、 能力目标

(1) 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能力。

(2) 在思考、归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3) 让学生会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4、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关键:如何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 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一反比例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

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

三、 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为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举例,讨论总结规律,抽象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

为了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牢牢掌握和深刻理解,启发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并与之相类比,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主地体会出反比例函数的真正内涵。

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让学困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再次强调函数和重要性,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教师板书)。

(一) 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因而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1)我校车棚工程已经启动,规划地基为36平方米的矩形,设连长为X(米),则另一连长Y(米)与X(米)的函数关系式。

让学生分析变量关系,然后教师总结:依矩形面积可得

XY=36 即Y=36/X

(问题2)昨天在放学回家时,小明的车胎爆了。第二天,小明的爸爸骑摩托车送小明来学校。中午放学小明不得不走回家。(小明家距学校2000米)

(1)、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交通工具?

(2)、两种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速度一样吗?来去的路程一样吗?时间呢?

师生共同探究,时间的变化是由速度所引起的,设时间为T,速度为V,则有T=2000/V

(二)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XY=36 即Y=36/X和T=2000/V 两个式子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一般地,形如Y=K/X或XY=K(K是常数,K不为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在此教师对该函数做些说明。

(三) 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对例1的观察、讨论、交流后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一个矩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相邻两条连长分别为X厘米和Y厘米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移动滑片时通过变阻器的电流I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

(3)、某地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4)某乡粮食总产量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五、 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课本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课件展示

(巩固练习:)

(口答)下列函数关系中,X均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的K的值是多少?

Y=5/X Y=0.4/X Y=X/2 XY=

25)Y=-1/X(给学困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五)突出重点,提高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特意把书中的练习题设计为例题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给出一道类似的题目以加强巩固

T=24/V

例3 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X-2-1-1/21/123Y2/3-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A、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B、 反比例函数的判别;

C、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七)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后思考:

上一篇:二年级识字组词范文下一篇:儿童观和教育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