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报告范文

2024-01-03

体育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

2010年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其核心词语‚包容性增长‛在国内立即引起更为广泛地关注,其内涵也被进一步挖掘。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同样,中国体育也需要包容性增长。中国体育目前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称为体育大国,与我们现在的举国体制息息相关,接下来,以乒乓球、足球及网球的现状与改革为例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体育与包容性增长。

一、中国兵乓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乒乓球得到了广泛发展,在世界上崛起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新的一代运动员迅速成长起来,使得中国在乒乓球项目上继续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在1981年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上,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夺得了7项冠军,创造了乒坛历史上的奇迹。在80年代的5届世乒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牌总数的80%,中国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吸引了各国加强对中国队的研究,中国队的优势受到潜在的威胁,直接造成了90年代初中国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的结果,在第41届世乓赛上男队成绩跌至第七名,女队也在决赛中败给朝鲜南北联队。之后随着以邓亚萍为典型的新一代运动员的崛起,继续保持世界强国地位。进入21世纪,我国的乒乓球事业仍旧蓬勃发展,在女子乒乓球方面,继邓亚萍时代之后,小将王楠再次担起了女单一姐的责任,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夺得女团冠军后,王楠以19个冠军头衔超越邓亚萍,成为中国夺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乒乓球选手。尽管在2004年之后就将一姐的王杖交给了更年轻的张怡宁,但是王楠在场上的霸气和定海神针的作用让她仍是中国女队不可或缺的大姐大。在男子方面,也涌现了一大批名将,如刘国梁,王励勤,孔令辉,马琳等等,这些运动员为我国夺取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乒坛的中华盛世。

中国乒乓能够在世界上始终保持霸主地位,在80、90年代偏向于依赖为国争光的信念,到了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体制下,更依赖于利益的提高,尤其是国手的收入提高。 在非奥运年里,乒乓球国手们的收入主要分为三块,乒超薪水、国际比赛奖金以及广告收入。其中最大头,也是最好赚的当数乒超的薪水。2010年,乒超联赛改革中对运动员的薪水作出了明确限定:特级运动员年薪80万至120万,一级运动员年薪30万至60万,可运动员实际拿到手的甚至还不止这个限定。有的一线国手每年仅3个月的联赛,税前收入达到近350万。以江苏男乒的当家球星陈玘为例,特级运动员,年薪在80万-120万之间,而且每场赢球,奖金也会达到上万元,总年收入不会低于100万。这与邓亚萍时代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那个时代的收入是相当有限的,并且广告收入也绝大部分归属于体育总局而非个人。

乒乓球领域做出收入体制的改革类似于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路线相类似,就目前而言对调动运动员积极性,保证比赛成绩有推动意义,但从长远看,按照胡总书记包容性增长的思想,还需要使更多人更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不仅高水平的运动员有收入,其他幕后的‚陪练‛也应该得到相对公平的经济利益。

二、中国足球

2009年国庆节前夕,沈阳警方经过长期侦查,端掉了一个利用赌球非法牟利的团伙。虽然这不是中国警方破获的第一个赌球团伙案,但随着案情的不断深入,警方发现涉案嫌疑人不但涉赌,且利用赌球来操控国内联赛。随即一场来势凶猛的扫赌反黑风暴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0月16日,前广东雄鹰俱乐部总经理钟国健被南下羊城的辽宁警方控制,成为中国足坛扫赌反黑风暴中落马第一人,从而拉开了2009年中国足坛扫赌反黑事件的序幕。随着调查的全面展开,传出包括青岛海利丰、成都谢菲联、广州医药、山西路虎、陕西国力等多家俱乐部涉嫌打假球。同时调查和刑事拘留相关涉案人员如俱乐部官员、裁判官员、足协官员多名,公安部掌握的涉赌‚黑名单‛有超百人之多。特别是2010年1月27日公安部宣布南勇、杨一民、张建强三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3月17日陆俊、黄俊杰和周伟新被依法批捕,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此次反足坛反黑行动有几个特点:一是小小的辽宁公安机关某项目组干警来到京城就能‚带走‛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这样的高官,而9年前袁伟民(正部级官员)却办不到,且一带就是三大员,即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南勇、副主任杨一民、足协裁判委员会主任张建强,个个堪称‚呼风唤雨‛的人物;二是总局反应之快前所未见,仅一周之隔,就把仍称为‚协助警方调查‛的南勇等人解职,属于‚未错先罚‛;第三是后续动作惊人之大,在宣布撤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宣读了等同声讨赌球的檄文,洋洋洒洒近千字,包含‚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赌球‛这样近乎正部级单位向辽宁初级公安机关表态的内容;包含‚成立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组成的‘全国足球联赛赛风赛纪综合治理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外公布了办公地址和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的举报‛等措施。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特点,有其一定的背景。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副主席,以及刘延东国务委员等高层集中高频地论及中国足球为反黑运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政治基础,此外,2009年9月中国足球世界排名从历史最高39位降到了有史最低的108位,全民愤然,为反黑风暴提供了社会舆论基础,中国足球此次反黑运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正是推动全面包容性增长的一部分,包容性增长的核心之一就是发展中包含公平,前些年中国足球的盲目发展忽视了公平、公正,不仅没有把中国足球发展好,还使得赛场变成了赌场,反黑运动正是为了保证公平地竞技环境与良好的足球氛围,不让巨大的财富聚集于不法分子手里,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收益。

三、中国网球

中国体育往往是女队先出成绩,先是孙甜甜/李婷、郑洁/晏紫相继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中夺得双打冠军,而后李娜在2011年夺得法网冠军,而男子运动员在这方面还至今仍没有突破。相比乒乓球与足球,网球在我国的普及度相对较低,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高,这与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相关,同样是女子运动员,双打组合与单打也不一样,尤其李娜的成功,为中国网球包容性增长提供参考,中国网球人才的培养需要包容多种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网球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传统的通过体制内从县、市、省到国家队各级别的选拔培养;二是网球学校的培养;三是私人教练。最常见是体制内的培养模式,最见效果的是私人教练培养模式,最难的是网球学校培养模式。

中国各类网球学校的兴起始自上世纪末,但大多带有一些专业队背景。本世纪初,中国的网球学校发展进入到一个高峰期,各官方、半官方、私人性质的网校接连兴起,以适应中国网球不同需求的成长模式。但在成才周期长、成才率低、花费高的现实冲击下,很多网校并未能坚持下来,即便是有官方背景教育资质的中国网球学校亦未能幸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球学校其自身网球水平有限,出不了成绩没有生源也就没有收入;二是来自体制内的干扰,以办的相对比较成功的保定超达国际网球学校为例,为了能够让其学校王璐瑶、宋晓溪等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城际运动会,不得不在河北省队注册,然而注册之后,湖北省队就不愿再放人,王璐瑶是超达网校一手培养出来的,郭涛在他身上的投入接近百万元。在郭涛的计划中,准备将王璐瑶送到西班牙,锻炼两年后进入职业圈。而现在,关于王璐瑶、宋晓溪的任何决定都受到了限制。

李娜的成功是从其脱离体制外之后才开始,那时李娜已经28岁,自从转入私人教练模式之后,其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虽然已经退出了国家队,但是其同样也是受到了来自体制内的‚干扰‛,其收入的一部分必须交予体育总局,其公众行为也得到了限制。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中国网球的人才培养应该有更多的包容性,给及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更为公平、公正的待遇,而不是想尽一切方法插足,为其自身发展制造困扰。

体育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体育工作督导检查自查报告

区教委: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基本规章制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重庆市XX区教育教育委员会、重庆市XX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全区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呈报如下:

一、加强教育管理。

1、开齐开足体育课。我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在中心校和村校均开齐开足体育课时,其中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7——9年级每周3课时,开足率达100%。

2、认真落实大课间和一小时体育活动。我校于2007年4月29日上午举行了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要求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计划。每天上午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后安排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3、定期召开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分别于2007年秋期和2008年春期召开了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参赛对象涉及面广,参赛项目分组合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加强体育师资的培训。我校共有20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

1 现有体育教师5人,其中取得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的专职体育教师3人,兼职体育教师2人,体育教师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3人,教师学历均已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学校重视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升,在本学年度中,先后派出3人次到区外学习体育教学管理经验,促进我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强体育设施设备建设。我校于2007年投资1万元重新硬化了学校的旧操场。2008年修建了1个羽毛球场,人均活动面积达10平方米/人。按照要求基本配齐了体育器材。体育场面平整、整洁,设施布局合理,器材有安全保障,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

3、教室布局合理。学校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例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各班配齐课桌椅,规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需要。教室窗户全部更换为铝合金玻窗,外界光线好;室内四壁和顶棚刷白,教室荧光灯的安装率达80%。

4、加强卫生工作。学校设置学生食堂1个,学生服务部1个,均按上级卫生部门要求取得许可证,从业人员定期体检,身体健康。学校安全饮水达标。定期对学校厕所消毒。积极接受公共体育卫生服务,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体检,受检率达90.5%。积极接受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对学校的食堂,饮用水进行检测,以保障学校的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

三、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学校坚持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学生视力,监测率达100%。并与当地卫生部门衍接,做好新生入学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查验率

2 达86%。

四、学生的体质状况良好。

一年来,我校高度重视体育卫生工作,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学生的教育管理,因此学生的体质状况良好,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我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把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和测试工作纳入对体育教师的常规考核之中,明确每个年级的测试项目。通过测试,全校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为92%,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为3%。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因受体育师资及基础设施设备的限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2、根据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不够合理,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等工作没有纳入工作量之中。

3、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设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的需要。

体育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对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区分不清,在学术界是各唱各调,在高校体育专业上是各自办学,这不利于休闲体育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休闲体育发展上重视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研究、重视休闲教育和休闲体育的开展、重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重视培育发展休闲体育的中坚力量等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提出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出路:一是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并存发展,二是在融合过程中休闲体育取代社会体育。

关 键 词: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中国

世界正在穿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时空,跨入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新的文明对社会的体制、制度,政府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1]序1,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构成了激烈的挑战。正是在这一新文明的进程中“休闲”日益引人注目,也正是在这一新文明的进程中“休闲体育”来到中国。

1 休闲及休闲体育

1.1 休闲

“英文‘Leisure’一词源于法语,法语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这种涵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至今还存在,并将有社会价值的娱乐区别于其他娱乐。可见,英文‘Leisure’(休闲)中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明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1]序3。人文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如哲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也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赋予休闲以不同的内涵。鉴于休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少中外学者都探讨过其内涵,并做出了界定。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2]11田松青[1]序1指出:“休闲和空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我们却习惯于把他们等同起来。人人都拥有空闲时间,休闲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真正达到的人生状态,因为休闲不仅是一种方式,而且涉及存在状态和人类共存的环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休闲生活起步较晚,休闲文化研究不很发达”[3]146。我国对于休闲的研究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相对于西方100多年的休闲研究历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休闲在我国是一件“舶来品”[4]。

1.2 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s)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伴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西方,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一般意味着休闲体育消费。

休闲产业是伴随着人类休闲活动产业化发展而正在兴起的一种经济形式。“休闲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笼统地讲,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3]144-145。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休闲体育”[5]。

2 老百姓体育、社会体育、中国学者眼中的休闲体育

2.1 老百姓体育

概念是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概念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大众体育乃至休闲体育等一系列概念,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老百姓体育”这一客观存在的抽象概括。表述“老百姓体育”的概念的变化,标志着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老百姓体育”的变化,标志着人们对变化了的“老百姓体育”认识的提高,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体育需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变迁。

2.2 社会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建设美好家园的现实需要,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老百姓体育”的“群众体育”这一概念。群众体育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并蕴含一定的政治意义,高度集权的政府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行政手段是群众体育开展的主要保障,单位体育是群众体育开展的主要形式,被动参与是群众体育开展的主要特点。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这一概念已经很难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老百姓体育”。于是,“社会体育”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替代了群众体育。“我国使用社会体育这一概念,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产生的社会变迁,是社会体育这一概念缘起的坚实社会基础”[6]。为此,社会体育是以“老百姓体育”发展的客观实践为基础,由传统的群众体育转化而来的,它是本土概念发展变化的结果。“大众体育”概念的出现,则是为了与国际通用的sport for all接轨。目前,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大众体育3者之间可以互相替代的关系,已基本为体育学术界所认同。

2.3 中国学者眼中的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西方发达国家对“老百姓体育”的表述。该概念驻足中国后,我国学者对其所做出的诠释与界定,实际上是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理解来认识和表述中国的“老百姓体育”。

3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现实困惑

3.1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主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对休闲的关注,体育界一些学者开始用“休闲体育”来表述中国的“老百姓体育”,即在以往表述“老百姓体育”的“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休闲体育”。特别是近年来,“休闲体育”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关休闲体育研究的成果也在逐渐增加。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08年6月3日,共发表有关休闲体育的论文545篇;截至2012年7月19日有1 331篇,4年间增加了1倍多。截至2012年7月19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立项的课题中,以休闲体育立项的5项,与休闲体育相关立项的4项;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课题中,以休闲体育立项的多达32项。此外,我国还出版休闲体育方面的专著和系列丛书,举办国际、国内休闲体育专题研讨会,部分院校还成立了休闲体育系,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休闲体育驻足中国,颇有取代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之势。

3.2 舶来概念与本土概念的纠结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现实困惑,主要体现在其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等本土概念的纠结上,或曰在表述“老百姓体育”上受到了本土概念的“顽强抵抗”。因为,外来概念和本土概念所要表述说明的对象是同一个“老百姓体育”。这使我们想到了我国曾“对休闲娱乐持批判态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7],想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今日之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纠结,从现象上看是概念之间的纠结,其实质反映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这一纠结的具体表现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休闲体育的研究是单向度的,鲜有对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学术界是各唱各的调;在高校体育专业讲坛上两者同时面向学生。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两者的关系,体育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我国对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种:

1)等同关系。由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功能、特点、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健身与娱乐性、闲暇和主动性、多样与灵活性、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趋同性、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互动性(两者的项目内容及形式,可以为学校体育提供教学的素材,而学校体育又可为两者的发展起到教育、传播和承继的作用;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可以休闲化、教材化、社会化,而两者的运动项目也可以竞技化)。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休闲体育就是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代名词,表明了对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等同关系的认识。

2)并存关系。本文认为,由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在一些重要方面还存在不少差异,因而不可等同,两者是一种并存关系。

(1)消费:从休闲体育的本源上讲,它具有产业化的特征,即人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一般意味着同时发生体育消费,为此,参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体育则无严格的消费特征,人们在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时可以选择消费性的体育经营活动场所,也可以选择免费的活动场地(公园、广场、房前屋后等)。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在此并非陷入了“休闲即消费”的误区,只是缘于休闲体育的客观消费性质。

(2)性质:休闲含有教育的意义,休闲体育又是一种产业,具有明显的赢利取向;而社会体育则是一项事业,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

(3)边界:虽然休闲体育主要是表述“老百姓体育”的,但其教育的含义和产业的性质使其边界超越了“老百姓体育”的范畴,延伸至学校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的观赏(观众);而社会体育则是严格按照其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相对应的外延划定边界的。

(4)组织:休闲体育一般是非强制性和非组织化的体育活动,参加者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而社会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组织化色彩,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政府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要行政法规,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多开展组织化的体育活动,甚至农村体育的开展也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5)体验: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虽然都具有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但休闲体育更侧重于休闲娱乐的体验,“提倡体验‘休闲感’,其特征是:从容的纳取而不是能动的‘努力’,有些休闲体育者甚至不把‘身体健康’作为活动目标”[2]30,因为“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3]69。而社会体育则主要是缘于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价值诉求。

(6)人群:由于休闲体育的消费性特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参加者主要是社会中中层以上的人群,即中产阶层应该是参加休闲体育的主体;而全民性与普及性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体育的参加者遍布于当代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

(7)区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特征以及休闲体育的产业化特点,休闲体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社会体育的发展虽然也存在着区域差异,但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城乡。

(8)运行机制:鉴于休闲体育的产业化性质,休闲体育实行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市场是发展休闲体育的主体;社会体育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由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政府是发展社会体育的主体。

3)大于或包含关系。在李建国等[8]主编的《社会体育》一书中,休闲体育被纳入了社会体育的范畴,休闲体育“对增进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是进入小康社会后发展较快的社会体育领域”。在这个种意义上,社会体育是个大概念,而休闲体育是个小概念,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体育大于或包含休闲体育。

4 发达国家休闲体育发展的启示

4.1 重视深入研究休闲和休闲体育

记得恩格斯曾经说过,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一旦进入学术领域,便会遇到惊人的变故。休闲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概念。很多人也许会以为理解休闲何难,不就是闲暇休息吗,不就是在空闲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吗。其实不然。休闲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获得了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定义,“这许多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也涉及到它同自由(freedom)以及快乐(pleasure)在概念上的冲突。我们所说的“休闲”有着诸多历史渊源”[9]。在现代社会,“‘休闲’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内容,经济学家想要把休闲所花费的时间(free time)、金钱和消费动机纳入一个巨大而又合理的函数之中;同时,各类职业化‘休闲’产业的出现,也对‘休闲’的观念构成影响(Meyersohn,1958)”[3]85。当然,还有城市文化、社会改革、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都与休闲直接或间接相关。在当代社会,休闲已经成为一个人生命中的一种状态,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尺。对于这样的一种休闲和基于这种休闲基础之上的休闲体育,我们确实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依据中国国情和民意,如何使休闲体育沿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是体育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议题。

4.2 重视休闲体育教育

发达国家重视开展休闲体育教育,为休闲体育在西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休闲教育的国家之一,休闲体育在美国学校体育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即“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10]。“美国体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一般竞技项目外,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课和体育理论课。其中,户外运动课包括许多休闲项目,比如爬山、攀岩、旅游、生存训练等。教学内容分为健身类和竞技类。两者平行,同等重要”[10]。美国的体育院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体育专业的名称往往与健康、余暇研究(Leisure studies)和运动研究(Sport Studies)等词语相联系。在日本,许多大学体育院系都开设了终身体育、余暇体育、室外休闲和野外体育等运动休闲相关专业,旨在培养跨学科发展的新型人才。在英国,也有很多大学开设了休闲娱乐专业,如大学体育系的课程设置中,为保证学生和社会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把娱乐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使学生出路不局限于学校的范围,还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市场[11]。发达国家重视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3 重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西方的休闲体育是伴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的休闲体育即休闲体育产业,西方积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过程促进着休闲体育的发展。“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 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2]。“美国的体育休闲产业更偏重于以商业为基础的法律规范的建设,每当各种有关于体育休闲产业的项目将要实施,政府都会出台各种法案或者条例规范实施过程”[13]。英国“政府在培育、规划和扶持发展休闲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力求使最广泛的群众获得体育休闲的机会;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投人,扶持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计划引导者,必须通过制定一整套政策、法规来明确指导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4]。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4.4 重视培育发展休闲体育的中坚力量

“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15]。据统计,英国1931年作为“新中产阶级”的白领人员占到活动人口的23%,1940年美国新中产阶级白领人员占到活动人口的25%,到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人口已达到60%以上,其中美国已达到80%[16]。中产阶层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13]。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体育的发展是与其庞大的中产阶层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总比例不超过中国就业人口的15%[17]。“所谓‘小康社会’,所谓‘共同富裕’,其实就是建设一个中产者的中国,有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所说,‘扩大中间收入者比例’”[1]225。休闲体育的发展是需要休闲体育消费支撑的,“如果说,中国的体育产业距离成长为支柱产业的路还十分遥远,那是因为它还缺少一个庞大的现代中产阶层体育消费群体来支撑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只有现代中产阶层才能构成一个有钱、有闲、有休闲消费欲望的庞大群体”[18]。因此,不断扩大中产阶层比例,塑造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5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出路

5.1 在并存中发展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如果说群众体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社会体育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结果,那么则可以说,休闲体育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指完全意义上)的结晶。目前,中国尚未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还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中国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力水平不很发达,工业化尚未完成,国际一流企业过少,环境透支严重,区域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仍然较大,每年有600万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农村有3 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有将近2 000万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1]175。从“休闲不仅是一种方式,而且涉及存在状态和人类共存的环境”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只具备了休闲时代(社会)的局部特征,休闲体育在我国还仅仅是一个雏形,覆盖面有限,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体育人口微乎其微,社会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还比较突出,发展社会体育仍然是我国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在这一时期,休闲体育将会和社会体育在并存中发展。

5.2 在融合中取代社会体育

西方未来学家预言,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逐渐步入休闲时代,休闲将逐渐演变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虽然,中国距休闲时代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们就实现了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奋斗才拥有的‘自由时间’的量,表明中国正进入休闲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这标志着人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的模式”[3]10。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和休闲时代的逼近,乃至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时代的到来,在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将会在交叉、重叠、融合中走向一体化。届时,休闲体育将会在完全意义上取代社会体育。

参考文献:

[1] 田松青. 休闲经济[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许宗祥. 休闲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 马惠娣. 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邱亚君. 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J]. 体育科学,2008,28(1):71-75.

[5] 刘平. 中日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8.

[6] 吕树庭,王伯超. 再论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1-4.

[7] 胡小明. 体育休闲论[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7.

[8] 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 社会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6.

[9]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3.

[10] 于文谦,牛静. 中美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32-35.

[11] 曲宗湖,杨文轩.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36.

[12]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39-43.

[13] 胡笑寒. 国外体育休闲产业的组织管理比较[J]. 体育科研,2008,29(1):49-51.

[14] 叶浩彬,徐红罡,相阵迎. 浅谈英国体育休闲产业及对我国的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06(8):69-72.

[15] 李强. 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17-20.

[16] 马丽娟. 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J]. 前沿,2006(4):217-221.

[17] 李强.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 经济界,2006(1):35-42.

[18] 吕树庭. 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93-98.

体育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本依据,牢牢把握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服务。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以“突出群众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搞活体育产业,改善体育设施,深化体育改革”,全面实施《体育法》,努力实现体育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为思路,深化体育改革,扩大开放,立足实际,尽力加快我县体育事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榆中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体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体育产业和体育基础设施变化不大,城市和农村群众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场地少,体育人口增长较慢,群众体育开展不够广泛,人们坚持从事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强,业余训练有所滑波,竞技水平不高。

(一)在“十一五”时期,要以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根本任务,把群众体育放到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和《榆中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发展规划》。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通过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活动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为全县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认真抓好“三个环节”,即: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突出“三个重点”,即: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使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全县国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0%以上。其中,城镇人口达到50%。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高,形成注重效益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格

局。体育基础设施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在“十一五”期间,下大气力,努力完成“榆中县体育健身训练中心”的配套设施和“榆中县体育馆”工程、“榆中县游泳馆”工程、全县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等基础性项目10个以上,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的基础上,以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资金为引导,多方投资,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使全县体育基础设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基本适应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训练比赛的需求,缩小与全市兄弟县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加强体育法制和道德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水平,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使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体制,符合我县实际的体育管理运行新机制,使体育真正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体育工作者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事业为已任,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在“十一五”时期,全县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开展,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国民体质普遍增强。竞技体育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在全市乃至全省体坛上有较高的竞争力。积极发现和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努力开发扩大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使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高。努力实现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普遍化、产业化、法制化,实现体育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三、任务与指标

(一)群众体育

全面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坚持以青少年为实施为重点,通过更加广泛、多层次、多形式地宣传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经常性的从事科学的健身锻炼。大力促进体育消费,普及体育科学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建立起符合榆中实际,政府调控组织,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众体育工作新格局,在全县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良好风气,使全县国民体质状况有明显提高。

1.体育人口在“十一五”时期,达到全县人口的3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人数增长15%;到2010年达到全县人口的40%以上,国民体质普遍增强。

2.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更加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2—3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全县中、小学施标率100%,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按照《学校体育场地器配备目录》逐步

配齐体育器材,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每年举办1次以上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有条件的学校组建2支以上不同项目的运动队,搞好课余体育训练。根据条件积极创办九年义务教育体育班。

3.积极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以乡镇和经济条件好的村为重点,积极开展以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和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有条件的乡镇至少每4年举行1次全乡镇性的农民运动会,每年举办1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和单项体育竞赛。要充分利用农闲和传统节假日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比赛和文体表演。有条件的乡镇硬化篮球场1块并配备器材、各村民委员会要建有简易篮球场或文化体育活动室1处以上。

4.加快县城体育发展步伐。社区要构建起日常、双休日和长假三个体育生活圈。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构,积极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每个社区开辟建设1块群众健身场地,组织开展各类健身竞赛活动。要引导群众更新观念,积极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遇,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理念,向“小康体育”迈进。每年要利用“全民健身月”活动和节假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各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的健身竞赛活动,县上每年举行1次社区运动会。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以工间操为主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努力做到全面普及,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社区”活动。

(二)竞技体育及业余训练

要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巩固提高”的思路,以全市运动会为目标,切实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作用,以发现和培养输送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为重点,尽力提高全县竞技运动水平。

1.运动项目保持在3—5个,其中参加市级竞赛的重点优势项目2—3个,参加全市运动会所设竞赛小项,力争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2.竞赛成绩:力争每年坚持参加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名次在“十一五”期间争取排列前四名,中学生篮球保持全市前三名、全省前四名的位次,参加全市运动会,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名次在“十一五”期间争取达到中上等水平。

3.在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中,要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不断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少年儿童体育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

4.县级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要紧密配合,继续抓好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点(学校)的业余训练工作,走好体教结合的路子,力争有条件的县属中、小学校和初级中学都能开展1—2个特色业余训练项目。要积极恢复县业余体校,开展业余训练,抓好1—2个传统优势项目的训练。

5.要积极拓宽业余训练渠道,抓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及个人自办或资助兴办业余训练。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竞赛训练休系。

6.“十一五”时期,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基础上,再新增加1—2个重点项目的少儿比赛。恢复全县综合性运动会的举行,并形成每四年一届的竞赛制度。

(三)体育产业

1.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发挥体育多功能带动作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把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到全县经济建设上来。

2.要按照“以体为本,多业助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依靠体育特有的潜力和优势,发展以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培训咨询、技术服务、体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

3.做好体育彩票的销售工作。要继续抓好宣传、网点建设,电脑体彩销售在目前7个点的基础上,再扩点3个,在目前每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额度70多万元增长到100万元以上。正确树立体育彩票品牌,不断壮大体育彩民队伍,为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积极筹集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体育设施建设

1.在“十一五”时期,要按照“合理布局,功能完善,设计新颖,建造精美,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尽快的完善“体育健身训练中心”的配套设施,在2008年以前建成“体育馆”和“健身训练房”,到2010年完成田径场观礼台及看台的建设工程和“游泳馆”工程。

2.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按照全县统筹规划、区域均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切实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并大力协助协调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新建居民小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在“十一五”时期,力争在县城4个社区各开辟一块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并配置健身路径1条。

3.积极指导企事业单位,机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规划和建设,使体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到2006年争取每个乡镇有一块硬化的篮球场和建有一处文体活动室,条件好的小城镇建设1条健身路径;全县50%以上的村委会建有乒乓球活动室;企事业单位、机关有条件的建修硬化篮球场或乒乓球室;学校普遍有田径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场地及器材。

四、对策与保障措施

发展新时期体育事业,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关系到全县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

(一)要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抓紧抓好。作为体育主管部门,充分运用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主动的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真正把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一并落实。发改、财政、人事、教育、规划等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和规划时,根据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我县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对体育事业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

(二)要主动会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结合各自的优势做好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特殊功能,加大对我县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热爱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要切实增加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体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确实严格执行法律规定,落实体育事业经费的增加和投入。

(四)坚决杜绝任意削减和挤占体育经费的现象。同时要管理使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专项资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要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研究制定有关方面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发挥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体育事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切实工作。从青少年是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出发,抓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之机,确立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狠抓落实,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切实改进思想作用和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衡量全县体育工作的标准。凡是有利于榆中体育发展的大事,有利于提高榆中体育整体实力的事,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全县人民健身活动的事情都要敢于拍板,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七)努力提高体育队伍素质。体育工作要不断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体育管理人才队伍,要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作风教育、

体育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一)全力抓好十二届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一是咬定目标任务不放松

。紧紧围绕“争四保五”这一中心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层层分解落实指标,做到队队有指标、人人有目标。加强参赛备战工作管理和分类指导,按照十二届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整体计划部署,制定冬训、预赛、决赛分阶段工作方案,提高备战工作组织水平。加大金牌攻关力度,以提高组织程度和联合攻关效能为重点,强力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做好对重点项目、重点人员的科研医疗和体能康复保障工作。二是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不松懈。始终坚持赛风赛纪“高压线”和反兴奋剂“零容忍”,严格遵守运动会各项规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获得精神文明代表团荣誉,展现江苏体育的良好形象。三是推动转型升级不停步。认真贯彻全省竞技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提高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优化结构等问题,改革管理体制、竞赛制度、训练方式,尽快出台《竞技体育优化项目结构工作方案》、《省市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省校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加强篮排足球项目工作意见》。扎实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

(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整体设计我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标准、责任主体和实施步聚,使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标准化、科学化。一是以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为抓手,构建面向城市社区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新城区体育设施建设和老城区体育设施改造配套,主动融入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健身步道建设,加强体育公园广场长廊、全民健身户外营地以及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确保今年70%的城市社区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各类体育组织或机构建设,经常开展有组织的健身活动或竞赛并形成制度。增强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建成并开通电子地图,为群众提供体育场馆设施查询、健身咨询等服务。二是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更新换代、提档升级为抓手,努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深入调研、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加强乡镇一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拓展健身活动功能和体育服务内容,确保公共体育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在充分听取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村级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向较大自然村和集中居住区延伸。积极推进镇、村两级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确保每个行政村或晨晚练健身点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要扩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送培训下乡。三是大力加强基层体育社团组织发展。大力发展个人和团体会员,积极发展协会所属健身俱乐部。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和管理,发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切实做好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免费培训、发放服装和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四是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省市县争取建立分管领导挂帅的多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强基层老年人体育设施、健身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健身活动。统筹安排好全年节假日体育活动,形成以晨晚练健身点为基础,以贯穿全年的节假日体育活动为平台,以各类体育社团为主体,充分展示体育在促进民生幸福、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和形象。办好全民健身网,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三)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发展方向扎实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消除公办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划和经费“两纳入”死角,抓紧研究出台“名校办名队”相关政策,促进更多业余体校文化教育向教育部门转移,做好运动学校学生升学“直通车”招生工作。促成有条件学校体育场馆和省属基地对学生开放。继续推进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办好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与省教育厅共同推进高中联赛试点,提高中学生足篮排球、田径等项目普及度。二是切实加强业余训练阵地建设。加强三级业余体校和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规范管理,促进创建标准与常规管理深度融合。研究出台“教练员进校园”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加快改进业余训练教练员

轮训模式,坚持集中培训与分项培训相结合,并向县市区业余体校教练和省级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延伸。三是扎实推动业余训练开展。认真研究十八届省运会竞赛规程总则,特别是参赛资格等改革措施,进一步调整业余训练项目布局。坚持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强化后备人才培养输送。高度重视省级竞赛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营造和谐的业训环境。

(四)

努力提高体育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工作全局,立足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坚持整体谋划、重点培育,努力把体育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切实加强体育产业布局谋划和结构调整。重点扶助体育健身市场发展,鼓励以各类体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竞赛表演市场发展。推动“三带两圈”产业空间布局,制定分片推进实施计划,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制定体育产业集聚区(或功能区)指导意见,继续创评一批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并择优推荐国家级基地,有条件的市县都要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二是切实做好体育产业扶持引导。落实好我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省级引导资金投入以健身服务业、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改革为重点,同时出台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绩效评估办法,跟踪了解项目执行、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等情况,力争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应。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体为本和公益属性,引入先进管理方式,整合优质资源,采取委托、连锁等多种经营方式,盘活现有本体产业这笔最大资产。三是体育彩票工作稳中求进。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销售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体育彩票品牌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筹备虚拟足球、手机在线即开新玩法,争取早日先行先试,加强培训工作,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体育彩票持续健康发展,为体育和公益事业提供更大支持。

(五)扎实做好亚青会竞赛组织和青奥会竞赛筹备工作。一是全力做好亚青会竞赛组织和青奥会竞赛筹备工作。一方面加快体育场馆维修改造,确保按时保质完工。亚青会场馆核心团队在组建完成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编制好场馆团队运行方案。另一方面加强竞赛组织工作,抓紧编制第二版单元竞赛训练日程,确定各项目亚青会技术官员,做好竞赛注册报名和竞赛器材采购等工作,精心组织好比赛,确保亚青会竞赛顺畅、精准、安全、精彩。二是扎实推进十八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抓紧成立省运会筹备工作协调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省有关部门及省体育局部门职责分工和工作推进重要时间节点,加强与承办地的联系沟通和业务指导。三是实施“竞赛品牌工程”。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重点打造水平高、影响大、效益好的品牌赛事,组织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

(六)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体育强市强县创建工作力度,督促具备创建条件的市县主动查找薄弱环节,弥补缺项不足,争取2013年再创建一批体育强市强县。二是继续推进市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督促尚未建成“两个中心”和“新四个一工程”的市县,早日开工建设,已经立项或开工的,争取按时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创造性地做好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导第

体育发展报告范文第6篇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名 称: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的分析院(系):体育学院专 业 班 级:体教10902学 生 姓 名:宋 星 宇指 导 教 师:辅 导 教 师:开题报告日期:2012年 5 月 1 日

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的分析

学生:宋星宇体育学院

指导教师: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一、题目来源

舞蹈训练实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之所以能风靡世界,有其独特的功能,除了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自娱性之外,还可以将这几种特点组合,从而显示出体育舞蹈的多功能性。它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如今,体育舞蹈已经成为当代娱乐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增强人们的体制,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在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体育舞蹈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并且体育舞蹈的各个价值正好迎合了当代体育发展的脚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舞蹈向前发展。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庆国,殷恒婵.大学体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2] 李春文.体育舞蹈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 吴谋,张海丽.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光红.体育舞蹈读本[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5]宋文利,李建国,思维.浅谈体育舞蹈的作用[M].1999,35(8).

[6]张瑞林.体育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7]王珂,王家彬.体育舞蹈与流行交际舞[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8]黄邓军.体育舞蹈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M].赤峰学院学报,2009,10,10.

[9]刘青戈.中西方舞蹈史[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8.

[10]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2]资华筠,刘青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3]于平.中国舞蹈思想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由于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展现了强烈的时代信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体育舞蹈的价值与作用,就在于给人以真善美的教育,不断陶冶情操,吸收美的真谛,提高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舞蹈表演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为人所喜爱,亲切感人。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人际交往,感情交流,沟通心灵的工具,而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它具有感情基础。对于舞蹈家来说,它始终是毕生追求的目的。所以,体育舞蹈之功能,就在于真,善,美的教育,它可以教育人们去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医治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

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在引入我国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蓬勃发展,在结束的2008年奥运会上也列为表演项目。目前,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正在积极争取将体育舞蹈项目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她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相济。这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疏理和谐,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一个人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

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共10个舞种,其中摩登舞(标准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狐步舞、探戈;拉丁舞包括:恰恰、桑巴、伦巴、斗牛舞、牛仔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舞蹈自1987年进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普及与推广,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势头很快。当前,中国拥有最大的体育舞蹈市场和消费群体,全国以此为健身手段和职业的人数已有几千万,这其中的经济利益也吸引了许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因此,应努力培养并不断开发体育舞蹈市场,充分发掘其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有效促进体育舞蹈的发展。

青少年由于在学校学习时间紧,一般选择在周末和假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也不会太长。而成年人由于工作时间忙,更多的会选择在晚上和周末学习,学习时间也不是固定的。老年人则更多的在早晨和晚饭后锻炼。美国体育学者古里克指出: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经常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肌肉结实线条流畅,韧带的弹性增加,身形挺拔,对培养优美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和润泽的肌肤是十分有益的。所以,体育舞蹈中的礼仪性审美倾向于体态端庄,对舞者的外观形象美、风度气质美,表现和欣赏美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体育舞蹈在表现过程中始终以塑造人体美、姿态美、精神美为主要内容,在塑造健美体形和 良好身姿的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体育舞蹈教师是体育舞蹈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对提高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推动体育舞蹈的普及与提高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规定动作、套路学习外,还应加强男女反串、舞蹈编排、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教师的经验交流以及国内外信息的传播。

五、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是属于文献类研究,在总结前人对体育舞蹈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和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进行深一步了解和探析。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

2、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的分析

3、体育舞蹈在社会中的作用

六、完成毕业论文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办法

1、到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查资料

2、市场调查

3、经费投入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首先,确定论文题目,然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动态;随后,找辅导老师了解情况,并综合整理。提交文献综述。再次,提交开题报告,最后提交初稿并修订。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半年,2012年12月开题,研究进度分别为查找文献资料,阅读与理解文献资料,收集数据整理,撰写开题报告,最后总结四个阶段。

2012年11月23日——2012年12月7日查找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12年12月8日——2012年12月30日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2013年1月8日——2013年4月10日完成论文初稿。

2013年4月10日——2013年5月10日修改毕业论文并定稿,

上一篇:铁路工务信息范文下一篇:涂料企业名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