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范文

2023-09-21

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范文第1篇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梦想。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对历史新课程的要求是:“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才的教学时间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的淋漓尽致,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历史课件,在各个历史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在历史知识框架中包含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根据\"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促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它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网上资源并获取大量知识。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 网络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网络可以当作一个虚拟的世界,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了网络,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开展起来。网络让学习面临海量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真正感受了历史的丰富性。网络引起历史教学的变化。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每一个历史工作者或学习者都会面临着海量的资料。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本人认为利用信息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 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和历史学习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性原则: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一致,体现教学和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

(2)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3)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满足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还要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过高形成的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实现了三个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应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和空间。作为当代的教师,我们有信心、也有义务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新课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范文第2篇

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 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知道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 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是运用语言的描述, 文字的说明和实验的演示来完成的。语言的描述具有不确定性, 可信度低、变动性大的特点, 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乏味, 实验的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 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克服了这些缺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 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不再把学习当负担。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发现学习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作用。在交互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通过电脑来讲解某些知识点, 还运用它来汇总资料,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来获取知识。这时,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已不止是传播的媒介和认知的工具, 而是能够给师生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 从而体现了多媒体教育功能中的工具化和网络化。在主题型课堂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一个主题,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因而营造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 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的一个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学习有了动力, 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 并将知识外化,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 在实践中学。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各科查找资料, 到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 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还可帮助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业务的水平。如利用工具软件记录、下载各种相关的教学信息和优秀课件, 管理自己的电子教案及教学体会, 并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研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丰富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和途径,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整合的关键是教师, 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 整合将无从谈起, 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无疑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而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持续成长是实现信息技术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必要的人力资源。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种教学模式对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但因其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 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上有缺陷。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 现代化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构成, 它们彼此联系, 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要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已开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 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媒体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 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 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 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2 不能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在“实用价值”, 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 认为技术越高级, 会的人越少越好, 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 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 而这实际上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4.3 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 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 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 看似丰富多彩, 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 不去思考, 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 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一节课下来很热闹, 但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 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 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总之,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 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同时, 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 是运用系统方法, 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 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 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 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摘要: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而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但在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 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进而得到纠正。

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范文第3篇

1 整合应关注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真实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现行的教材也多以实例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 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中, 应该严格按照数学学科的要求, 与学科内容相适应。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在概念教学、思维方式培养、数学知识的运用上发挥其他媒体不能实现的功用, 发挥它虚拟真实情境, 可重复等优点。在学科方法的培养上, 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完全符合数学学科方法的要求与步骤,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能切实达到培养的目的。也就是说, 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整合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和学生的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创设的情境和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在此过程中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解决数学学科教学系统中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传统手段难以很好解决的问题) ,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对于整个教学系统的影响:教师的教有何变化、学生的学有何新的特征、学生的能力发展有何新的特点。这些还需要我们大家的深思、探索和研究, 这也是课程整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2 课程整合应关注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中定义, “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 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能够从中发现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看出, “数学思考”是指学生与数学相关的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 是普遍的。这是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时刻都必须要面对的, 具有普遍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数学思考”才是数学学科的最终目标, 它使学生的发展可持续, 真正体现了“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这一特点。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 在《标准》中规定:“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以保证学生均衡、可持续发展。

“数学思考”的具体目标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统计观念、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意识。而数学教学现实中教师真正关注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并不多。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上,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缺少引导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和手段。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 课程整合应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机整合, 要在数学学科的背景下,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展示、资料搜集的重要工具, 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实践基础和扎实的现代教学手段操作使用技术, 并充分了解传统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并进行合理的信息化改造, 使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与认知特点;要充分研究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这四个教学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改革教学组织架构, 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实际;要充分利用当代教育、学习理论来研究教学,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教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样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系统、更细化, 让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与学科教学之中, 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全方位、深层次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可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思索和总结才能发现两者整合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的整合首先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当、适时, 再者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达到有效的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学科方法。要在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 并积极吸取别人的理论成果, 在数学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实践与理论探求, 寻找出一条自己的整合之路。

4 课程整合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采取何种教学手段, 是传统的讲解、展示, 还是采用信息技术的辅助, 关键取决于数学教学的内容、小学生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与学习方式、数学的思维方法。随着我们认识的加深和实践、研究的深入,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手段。

4.1 顺应时代潮流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以几何级倍数增长, 传统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育急需寻找突破口。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广泛应用的程度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料, 也已经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在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突破口时, 很自然的选择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技术。用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其产品越来越智能化、性能越来越先进、价格越来越低廉, 操作也越来越菜单化, 为我们实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无一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 各国还投入了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近二十年来,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 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政策的实施。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 要用5年至10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 经国务院批准, 从2003年9月开始, 我国又以很大的力度和上百亿元的投入实施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13年底, 基本实现“班班通”, 偏远山区也开通了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 使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提供了物质可能。

最近几年还改革考试制度, 淡化中、高考“指挥捧”的作用;给中小学生提质减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师继续教育, 建设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等。

4.2 具备了所需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的各种思想和方法, 像结构主义教育心理理论、知识结构教学论、建构理论等, 逐渐被介绍到我国, 并被接受、实施和研究, 推动着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 同时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指南。

4.3 拥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出现以下几项令人振奋的变化:我国中小学 (包括农村中小学) 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逐渐普及;广大教师 (包括农村教师) 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全国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这就使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也使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从2008年前后开始由关注硬件建设逐步转入关注“教学应用”的阶段——强调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有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备基础和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 加上正在实施的“班班通”工程, 这些都为整合的常态化应用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应该多学习新的理论, 多实践、探索, 努力提高整合的层次与水平。

5 课程整合应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采取何种手段与方法, 都要以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 而不是图新鲜, 搞“花架子”。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 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都可以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上一条卓越、高效的发展之路。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已经凸显出它的巨大功效。实践与思考的深入开展, 对数学学科的整合提出了新要求:整合应关注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 只有这些方面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形成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整合能起到很好地作用;整合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整合的落脚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展学生能力,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学科,有机整合,发展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邵万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价值和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 .

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范文第4篇

答:信息技术植入学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进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系,相应的提高其能力。做为学生应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有效帮助我们学习。下面是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①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作为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动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要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能力,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电子邮件等)和office软件的使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广泛的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

③教师应提高对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利于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使教学内容生动的体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学习中要敢于大胆的提出问题和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出自己的意见。 ②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严谨、发散的思维方式。

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范文第5篇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因素作用下, 学生如何选择技术工具, 帮助自己及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 并娴熟地表达自己的信息产品, 这样的语文学科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是有效的。

在二者整合的过程中, 一般有两个指向, 一是纵向的即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语文一门学科;二是横向的即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语文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

这样, 对传统的课程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传统的稳定的语文课程结构将被破坏, 而代之以面向过程的课程框架, 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中, 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支撑、对学习过程的支持, 真正实现了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些重在过程的活动, 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学习的合作。既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 也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建构。语文学科由于具有独特的个性, 即“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 在实际整合的教学设计中, 围绕主题单元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成为现代语文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主导型的模式。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语文的研究, 尤其是在青年时代, 是应当和事物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对于客观世界与语文的认识, 这就是说, 我们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 才能同时进步。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课程框架, 改变了面向内容的课程模式, 课程的设计不再以内容为核心, 而是面向学习过程, 围绕主题、问题、项目等而展开学习活动。而传统的语文课教案, 面向的是教学内容, 无法展现这种过程性, 更无法提供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条件, 包括技术工具的支持积资源、环境的支持, 配套评价策略的支持等等。因此,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有如下要素: (1) 整合语文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 (2) 学生作品规范/范例; (3) 评价量规; (4) 教学支撑材料; (5) 单元实施方案。

整合以后的单元教学设计, 应该是面向主题的、问题的或任务活动的学习单元详细描述。从设计这个单元教案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充满创意的工作:教师需要精心地选择跨学科的主题或问题、任务, 在这个主题、问题或任务中, 要设计综台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信息获取、合作探讨、同题解决或者操究活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上述的学习活动, 教师还需要设计多种学习支持材料, 包括学生作品范例、评价量规、学生支撑材料。

学生作品规范/范例, 为学生提供将要达到的产品规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学生通过信息获取、合作探讨需要完成预定的任务, 并且提交完成任务的产品。在设计的时候, 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设计作品的范例, 以此作为学生达标的参照。工具, 指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开展各个方面, 以及对最终学习成果的评价。将评价的标准作为教学设计的部分, 使学生能够参与评价, 并且对照评价标准调整自己的学习。

教学支撑材料, 包括参考资源、信息调查模板、实验报告模板。虽然是学生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但是教师所提供的支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学习过程的指导,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包含必要的学习支持, 比如提供一些活动的范例, 或者一些学习产品的模板。范例和模板成为学生参照着开展活动的起点。另外, 教师也需要指引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必要的其他参考资源。

单元实施方案, 为课程的实施做好安排。跨学科的整合课程单元, 打破了原有的课程框架。必定需要对课程的实施做相应的调整。比如, 课时的安排就是最大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涉及到功能实验室的调整。另外, 因为是以主题、问题或任务开展的学习活动, 会有一部分学习活动需要在课后展开, 课后学生的合作如何开展, 也需要教师做些调节和安排。制订详细的单元实施方案I也将有利于课程单元实现共享。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我们把主题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起点, 使其成为信息化教学开展的线索。主题在信息化教学中具有核心的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来看, 不管是为学习提供超越语文教材的资源, 抑或作为学生探究的工具, 还是作为知识建构和展示的工具, 或者作为交流平台的工具, 在二者的整合中需要的是更大的施展空间。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除了精心设计在教室空间 (人为设计的物理空间) 的学习活动外, 还需要考虑虚拟空间 (由信息技术支持的) 和现实空间 (社会的和自然的) 中的活动设计, 进行全空间的学习活动策划。

以主题作为设计的基本单位, 一方面, 可以将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以主题及专题的形式, 进行有机并且有意义的组织;另一方面, 单元层面上的教学设计, 也突破了课堂空间 (即物理查问) 的限制, 单元中的不同专题, 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这些多样的学习活动, 可以相应地安排在课堂空间、虚拟空间及现实空间, 进行全方位地展开。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 可以作为问题或任务的情境、问题解决的资源、学生探究的工具、知识建构和展示的工具, 以及作为交流合作的工具, 在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时间中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的对话, 似乎要回到教师的有效“提问”中来。有效的“提问”, 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 而这种回应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更好地和教师、和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钟启权在《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中指出:“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 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 重读, 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中针对所谓的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作了两条界定:第一, 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二, 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

正因为提问是一种艺术, 所以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学科相整合的时候, 就必须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这里成了信息加工的主体, 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成了“导师”。

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 主题 (或问题, 项目) 是学生学习或探究的对象, 是建构的指向.是思维聚焦的核心。这在实际上就是语文学习目标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在进行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把当前的所要学习的知识中的基本要素, 转换为主题 (或问题, 项目) 。所以, 主题构成学习的基本内容, 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摘要:通过理性的思考, 把语文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整台做以梳理。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论阐发, 作者针对当代最前沿的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台理论, 既有合理辩证的吸收, 又有独到精辟的刨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我们把主题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起点, 使其成为信息化教学开展的线索。主题在信息化教学中具有核心的作用。以多样的学习活动构成的语文学科主题学习单元, 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主导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实) [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宵技术——促进多元智托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劳动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范文第6篇

1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进行整合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和实验, 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 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同时观察和实践也是检验物理规律真理性的标准。很多情况下物理现象不便于观察, 有些物理现象速度过快或过慢, 有些效果太强或太弱, 涉及宏观和微观领域的物理现象也不便于观察。通过计算机多次模拟, 对这些现象人为控制, 运用模拟程序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弥补现实实验中的不足, 结合现实物理实验, 使学生更生动灵活的掌握物理概念, 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学习物理知识, 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2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主要形式

物理教学大体分课堂和实验两个方面, 针对不同教学情境采用的辅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物理课堂上应用投影仪, 计算机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 将文字、图片、实物放大或缩小展示到屏幕上, 可以将很多无法在课堂上展示的实验呈现给学生,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较为枯燥抽象的物理学习变得情趣盎然。

2.1 利用动态课件辅助演示教学

动态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学习起来较传统教学更直观更具体, 掌握知识更快捷。例如学习万有引力的应用, 利用课件对星体运行的椭圆轨道进行描述, 对人造卫星不同的宇宙速度对应轨道进行演示, 对发射轨道, 运行轨道等不同轨道进行分类。这种教学应用能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运动形式和过程。再如光的干涉、衍射现象通常条件下演示较困难, 传统都是用教具模拟演示, 效果一般。通过动画动态的光波干涉、衍射现象展示, 模拟它们的发生过程, 使教学简化明了, 生动活泼。

2.2 运用投影仪加强实验教学

投影仪可以展示图片并放大, 将细微的形态变化放大使观察更直观, 原有的实验经过投影仪巧妙运用使实验效果更显著, 例如研究波干涉现象时可在底片放一浅水槽, 在底片水槽两侧加两个相同波源可研究相同波的干涉现象;又如学习弹力研究物体微小形变时, 可利用投影仪的“放大”来形象观察形变量和力的关系, 这些实验都是有效利用投影仪的结果。

2.3 运用高精测量和计算设备辅助教学

新型计算仪器的测量和计算机光电与传感技术的应用, 可以加强物理实验中复杂的测量和运算的精度, 并且通过计算软件函数的运算验证, 使实验误差大大降低。例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能量守恒定律验证等实验时, 运用光电传感技术实验台可使验证结果更准确。

2.4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创先进的教学模式

网络为我们搭建了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声光电多位一体的多媒体资源库丰富了教学案例。网路教学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主对实验过程未理解透彻部分, 用演示、回放、暂停等操作以求得结论, 并可接受教师、小组内辅导与提示, 同时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学生基础状况因材施教。

3 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信息学科的整合可以对物理教学产生质的提高, 但是在整合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3.1 应从基础做起, 切忌操之过急

学科间的整合需要长时间的实验探索和论证, 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两个学科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在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中, 要从基础做起, 从点滴做起, 不能贪多冒进, 否则学生可能不适应, 造成反效果。应不断探索并善于总结整合经验, 并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条件量力而行。

3.2 应以促进教育教学为主旨, 切勿脱离主题

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不能赶时髦摆样子。应以适用性为原则, 整合不是强加, 要考虑到整合的必要性, 不能事事整合。不能不顾教学需要, 盲目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使课堂信息过多过滥, 花里胡哨, 不但于事无补, 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3.3 应主次分明, 切勿本末倒置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 要以物理教学为主, 避免受计算机的约束, 以致教学不够灵活, 放不开手脚。切记我们只是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 而不是我们服务于计算机, 决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3.4 避免教学中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物理是真实的, 是学生最可信赖的事实, 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是虚拟的, 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 是物理实验的补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 也不能由于信息技术的新颖, 过多、无限制地使用。“过犹不及”是个普适性规律, 任何东西见多了、用多了, 就会令人生厌, 课堂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如此。

3.5 整合过程要从学情出发, 量体裁衣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 教学信息资源的选取也应有所不同, 原则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学情。整合过程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寓教于乐。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整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总之,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探索过程。它是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圭臬, 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宗旨,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 力求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 吸纳人类先进科技成果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武装课堂, 改变传统教学套路是它的始终追求。

摘要:本文分析了物理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 并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就整合的形式及问题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物理,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孙子彪.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1) .

[3]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2) .

上一篇:财产继承权范文下一篇:财务审计沟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