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电子信息论文范文

2024-03-19

产学研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大数据时代给我国电子政务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电子政务管理的发展,提高政府工作的实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政府收集、分析信息资源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对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电子政务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审视目前存在的不足,实现自身改革创新。

【关键词】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电子政务;运用

引言

政务建设是衡量政府高效廉洁、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政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与传统政务相比,电子政务在优化办公流程、提升办公效率、节约管理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研究了融合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相关技术,能够为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1电子政务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后衍生而来,即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及思维,在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前提下,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从2018年的0.6811提高到2020年的0.7948,排名比2018年提升了20位,取得历史新高。作为衡量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核心指标的在线服务指数上升为0.9059,指数排名提升至全球第9位,国家排名位居第12位,在线服务达到全球“非常高”的水平,而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大力推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决心与行动。

2电子信息安全技术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成为各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安全在各个行业尤其是社会、军事方面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因此保障信息安全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电子信息安全技术营运而出。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包含了信息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处理、防火墙策略与实现等不同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成熟的电子信息安全技术一般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以及合法使用性。数据完整性是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任务,主要是保证数据数据单位序列完整性和单元完整性;数据可用性就是保证数据无论是传输过程中还是经过修复之后都不能使得数据不受损坏,信息必须是可用的;数据保密性是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必须要保证的,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只有得到信息持有者的许可才能够将信息公布;合法实用性就是要保证所有合法用户得到正常的服务和信息使用权。

3电子政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3.1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有待加强

俗话说:“没有網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尽管近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针对互联网安全性的法律法规,软件公司也推出了大量保护性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来保护网络安全,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加上技术上的难题,仍有许多不法分子经常性地对政务网站进行大肆攻击和破坏,严重干扰到了“网上政府”的正常运行,加上地方政府平台的安全技术相对薄弱,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危害了群众的利益,给信息化安全建设设置了重重阻碍。

3.2内部管理松散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时常发生主页被篡改、信息泄露等问题,政府门户网站也经常遭到攻击。经过分析发现,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较差,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泄露一些信息,从而导致门户网站的信息安全指数下降。因此,只有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才能有效规避政务系统的安全隐患。

3.3信息内容威胁

信息内容威胁主要是一些不知名的网站利用淫秽信息或者赌博信息的广告或者邮件吸引人们点开,进而对这些用户的信息进行窥探,并依赖这种违法手段牟利。当然这种威胁一般不会出现在电子政务系统界面中,但是我们还是要对这种信息内容威胁提起足够的重视。

4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

4.1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体系

应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数据安全体系。第一是结合当地实际,加强现有数据安全体系建设,规范数据资源采集、传输、整理、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行为,严厉打击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为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第二是进一步加强数据软、硬件保障。推广应用保密存储介质,提高数据安全度;通过日常数据攻防演练,提升应对网络入侵的软硬实力。第三是要不断加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技术研究开发,鼓励相关单位研究开发和掌握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项目,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相关企业研究开发更先进的核心技术,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为中国电子政务提供坚实可靠的“防火墙”。

4.2加强政府间信息共建共享,打破信息壁垒

在推进电子政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制度间存在的障碍和不同部门的利益纷争成了政府间数据互通的最大障碍。各有关部门应改变传统的封闭思想,提高政务服务的共享意识。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不同地方的政务信息进行整合与梳理,以此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加大对政务信息数据的开放程度,实现数据的充分流动,强化信息资源的附加值。

4.3逐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要有效地提高电子政务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应用安全技术,但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完善这些安全措施的实施;了解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法律不仅是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重要防线,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威慑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最终手段,而潜在的犯罪心理也是对违法行为进行法庭审判的证据之一。当今,影响信息安全的社会、文化、人际互动、政治事件、政党等因素,往往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如果电子政务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网络秩序一旦受到破坏,就会直接成为现实社会的发展阻障。在此基础上,必须确保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在以下方面得到完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地方电子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方部门应该进一步优化升级基层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苏芹.数字时代下电子政务治理方式研究[J].农村青年,2019(12):73-75.

[2]靳瑞敏.浅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内网安全保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12):134-136.

[3]潘思伟.电子政务系统风险分析及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6):268-269+274.

[4]郭兵.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方案设计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36.

[5]刘春.大数据背景下政务平台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9(12):87-89.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产学研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根据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确定对学生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具备牢固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这其中,电子信息教育也不例外,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点。该文首先阐述了教学中的问题;其次指出教学的改革方向;最后提出优化电子信息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 电子信息 改革 优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信息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所以社会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也就推动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优化。电子信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融合了计算机、存储、通信等内容,方便了学生对科技专业课程的学习[1]。但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对于电子信息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采取措施优化和解决。以下对此提出个人观点。

1 中职电子信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方面

一方面,中职学校在教学决策上出现失误,会影响课程教育方案的实施,从而导致教学成效不高。另一方面,学校在电子信息课程的教学上,支持条件不充足,一是体现在观念上,对课程的重视性不够,教学过程没有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此认识存在偏差。二是体现在设备上,资金投入少,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教育。

1.2 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水平决定了最终的教学质量[2]。而目前中职教师存在的问题如下:其一,教师的专业技能落后,跟不上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引导效率不高。其二,电子信息课程属于科技专业,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学方法必须具有多样性,这在中职学校一般是实现不了的。

1.3 学生方面

学生是课程教育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要发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电子信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导致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举例来说,学生因自身的学历水平失去努力学习和就业的信心,或者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对电子信息课程存在偏见等。

2 电子信息教学的改革方向

2.1 流程改革

选定电子信息课程的教学方案以后,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优化,从而实现教育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执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保证教学方案落到实处。通过改进教学流程,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举例来说,在学习电子信息技术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电路知识、通信原理等,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电子信息的时候就会减少阻力,提高效率。

2.2 方法改革

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上,未来的发展改革趋势是能够让学生自己设计连接电路,并且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独立进行实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在创新教育手法的基础上学好专业知识。举例来说,带领学生参观大型的电子和信息处理公司,引导学生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还可以以学生的就业趋势为依据,为其开发设计电子和通信器件。

2.3 方案改革

电子信息的应用,体现出来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因此专业课程的教育要严格进行。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在这其中,教学方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优化教学方案,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效[3]。因此,教师在拟定教学方案时,要事先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方案。举例来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传统教学方法或新型的网络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使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期。

3 优化电子信息教学的措施

3.1 选择合适的学习教材

学习教材选择得当,能够起到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反之则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是电子器件和电路在科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发展和研究,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科技的发展情况。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习兴趣。

3.2 课堂教学要精简实用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要坚持精简、实用的原则,在不影响总体教学成效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大胆的创新,融入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4]。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复杂的、无用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化甚至直接剔除,使学生把精力放在真正有用的知识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 增加实验和实训力度

优化电子信息课程体系的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5]。为此,应该做到:第一,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突出实践操作的地位。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它和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具有特色的实践操作性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增加电子专业培训,加大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建立规模化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专业实践教学,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来说,模拟实验室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

3.4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参与到更多的教学活动中,且具有自主选择性。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校内网站、网页,来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电子信息课程的教学上,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观念和模式进行创新,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情况的出现,教学改革应该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行不断创新。总结来说,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敢为人先、大胆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晨光.探究中职电子信息教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2):314-315.

[2] 刘俊先.浅析如何提高中职电子实训教学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9):188-189.

[3] 陆凤娇.中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通讯,2013,18(13):71-72.

[4] 石楠.提高中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职教通讯,2013,21(15):34-35.

[5] 刘立基.谈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S5):132.

产学研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學与技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彭光含(1973-),男,湖南洞口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常德415000)

质量工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实现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是“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1,2]这就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显得犹为沉闷。因此,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时主要参照国内重点大学来制订自己的方案。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该专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和特色。湖南文理学院为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打造特色专业,把2011年定为“课程建设年”。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全面打造和升级,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综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3-9]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及“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1.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扩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湖南文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倾向于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及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等四个课程体系平台模块。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课程。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针对社会职业需求,更新设置相应课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强调“基础与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对接进行甄选,重在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2.调整课程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对接。近年来,物电学院光学学科获得了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并计划申请筹建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打通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与物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起构建了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学校建立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设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完整的课程建设文档,要求优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手册、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从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进行的综合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以及校外进行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校内基本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和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并与广东、江苏等地多家电子企业达成实习、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意向。

3.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按照实践教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与创新思想相融的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融合。为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三分之二以上的实验是创新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校设立项目导师制,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项目研发,或者申请学校的质量工程立项和产学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办学实践,物电学院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近几年来,学生获得各种省级以上电子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奖励数十项;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学校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成绩评定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实验、实践报告等多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求为导向,走专业知识适应企业科技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按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了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对教学内容修订与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内容要添加前沿性、实用性等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旧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以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责任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了学与教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分阶段实践的办法。课程实践主要是系统建模、电子装配、计算机程序应用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以及到企业实践训练实习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实践。从基础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再到综合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分阶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设计实践按照项目要求模式安排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教师只做服务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了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优化了基礎理论与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融合了专业口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好、理工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构架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明显提高;扩宽了学生在光、电、计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使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一种被动获取,严重阻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课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动态显示法、引导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的教学采取项目课题教学法与企业顶岗实训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电子信息课程知识具体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堂讨论与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触发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题,除此之外,改革和完善课堂外的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程多人参与备课的讨论;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考试考核的方法;采取基础知识与实践考核并重的系统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也进行系统的评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学生获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各种立项明显增多;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国家专利、以及学校和省级以上电子竞赛获奖数明显增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考上研究生的比例稳步上升。电子信息本科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本学科充满活力与生机。笔者也将继续努力,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与教育规律探索,凝练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孟然,刘淮霞,杨岸,等.以电路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推动电气信息类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80.

[2]董兴法,仲嘉霖,付保川,等.电子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20-22.

[3]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4]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1999,(2):71-74.

[5]刘蓉,李欣,侯宏录.电子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556.

[6]熊幸明,邓居祁,张文希.浅谈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5,(2):67-80.

[7]李国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6,(3):30-33.

[8]裴留庆,姚力,孟丽艳.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一种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1-114.

[9]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05-107.

(责任编辑:宋秀丽)

产学研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航空电子领域的入门者而言,拥有一本有助于他们理解现有的和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的航空电子系统的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地,对于这个领域的从业者而言,在进行设计时拥有一本阐述该领域成熟方法的概论性手册也是十分必要的。航空电子系统导论至今已是第3次修订出版,在全球各地受到工程师的广泛喜爱,被许多大学定为航空电子学领域的教材。吴文海等本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努力服务我军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为航空装备研制和技术保障尽一份微薄之力的目标,曾将本书的第2版译为中文,在中国读者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是,从第2版发行的2003年至今,元件级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技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因此作者在第3版中进行了详细的修订,介绍了自第2版出版以来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革新。

本书阐述了现代民用和军用飞机的核心—航空电子系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涉及到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数据输入和控制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惯性传感器、大气数据系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仪和飞行管理系统等方面。为了满足高度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这些系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集成。本书运用诸多专业领域知识,使航空机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电子(控制)系统成为一门引人入胜、充满挑战的学科领域。本书第3版对诸如直升机飞行控制、电传飞行控制等方面做了修订和更新,并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改进,增加了系统的覆盖面,直升机飞行控制中增加了新的一节。

本书共分10章:1.绪论,包括航空电子学的重要性和任务、航空电子环境和单位的选择等;2.座舱显示和人机交互,包括平视显示器、头盔显示器和显示技术等;3.空气动力学和飞机控制,包括空气动力学基础、飞机稳定性和飞机动力学等;4.电传飞行控制,包括电传飞行控制的特点和优点、控制律和数字实现等;5.惯性传感器与姿态控制,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计和姿态测量等;6.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7.大气数据和大气数据系统;8.自动驾驶仪和飞机管理系统;9.航空电子系统集成;10.无人机。

本书工程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辅以严谨的解释,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和应用。本书既可用作航空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与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作者R.P.G.Collinson致力于航空电子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个人努力完成了这本紧跟技术前沿的权威性著作。

孙培培,博士生

产学研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发达的社会,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等字眼越来越成为人们乐不思蜀的交流内容。网络的出现,让信息技术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经济市场的发展中越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电子信息软件工程所占的比例尤为巨大。现在,人们的各类生活活动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辅助,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应用更是到处可见,甚至已经设计到了各种大小企业上,为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本文致力于研究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发展,指出了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 电子信息 软件工程 网络技术 发展现状

一、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计算机的发展越发快速,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叹为观止,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的发展主要趋向于这几个方面:第一,电子信息越来来高效化和快捷化。第二,电子信息更倾向智能化和集约化。第三,电子信息面向网络,实现数字化网络时代。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给人类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供实用性帮助,为人类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让当前的信息资源交流共享能够近距离进行,提高人类生活,促進社会发展。因此,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发展方向逐渐向着电子学方向发展,就目前技术来说,电子学和光电子学是当今信息软件工程的主要发展技术趋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不断地提高,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电子技术的加入,能够使得电子信息技术记载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能量,促进了市场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让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发展前景越发广阔。例外,信息技术逐渐想着多媒体和人工智能方向发展,这两种技术让计算机涵括多种领域的技术内容,让计算机处理器变得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此外,电子信息软件工程逐渐向着实用性进展,所设计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实用性提议。

三、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安全问题

由于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忽略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例如,很多用户的身份信息被黑客盗取用来做违法犯罪的事情,用户各种账号因为使用的时候不注意而被别人盗取了账号密码,造成了金额损失和被盗用等等。因此,对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软件工程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里保存的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除了对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安全管理之外,软件工程数据库本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这些存在的隐患,都应该要引起用户和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例如在数据库硬件上,要实时监测硬件的使用情况,若硬件出现损坏,一定要及时处理,以防出现数据泄露。与此同时,技术人员和网络维护人员要对软件工程数据库进行保护措施,设计防火墙等技术和其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防止被他人盗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部门要严格完善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同时,用户应该要有对信息备份的思想,若计算机在使用中出现故障,数据不会跟随消失不见。

四、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电子信息软件工程只有用于面对挑战,让挑战成为抓着每一个新机遇的奠基石。同时,电子信息软件工程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应该加强自身的应用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研究,并對其进行开发,让这些对人类社会进步有帮助的应用特征物尽其用,发挥出最大的用途,服务社会,服务人们生活活动,服务经济市场的运作和生产,让社会的发展需求得以满足。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存在于高科技人才的手中,普通老百姓家里拥有计算机也已经是一件十分寻常的事情。尽管计算机网络已经涉及广泛,但是很多人还是对电子信息软件不甚了解,只关注了网络应用带来的积极作用,在使用的时候忽略了正确的使用,让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相继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意识的不足,会给用户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除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漏洞进行严格修改,设计出一个能让人们安全上网的应用,用户也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使用意识,提高自身的辨认能力,杜绝不良事情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邵洋. 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与现代化技术[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5):182.

[2]吴梦杰,周青青,李小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发展方向及自主培养体系构建[J]. 电子世界,2016,(07):135-136.

[3]孙迎春,徐建东,蒋野. 计算机辅助软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103-106.

[4]肖攸安. 案例教学法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2-13.

产学研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6篇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重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时空视域下重庆市取得的成效体现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等各个方面,其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展望未来,重庆的发展大有可为。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两年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成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惟一的直辖市。1999年12月,重庆市成立西部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重庆发展历史证明,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西部大開发二十年重庆市取得的发展成效

(一)经济发展成效

第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基础设施必然涵盖立体交通、网信、能源以及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等的相关设施。依据交通运输理论,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能用“可达性”来解释。为此,重庆在努力。200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要加速以交通、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在国家的支持下,重庆轻轨项目、渝怀铁路入选国家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重庆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较场口-新山村段)正式开工,重庆成为西部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2018年,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名列中西部之首。2019年7月,重庆铁路投资集团成立,助推重庆构建“米”字型高铁网。1999年,重庆江北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为245万人次,2004年,江北机场扩建工程竣工启用……2018年,江北机场以全年旅客吞吐量4159.6万人次排全国第9位;2019年8月,巫山机场正式通航;如今重庆正在统筹规划建设第二枢纽机场和货运机场。2019年9月,重庆获批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同月,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

第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体的健康、稳定、高效、长远发展,一般需具备两个条件:数量之壮大、质量之提升。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使西部大开发持续迈上新台阶。2000年3月,重庆市政府决定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2000年6月,重庆市成为首批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2003年9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重庆设立其在中国的首个专业常设机构。十八大以来,重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工业强市建设,着力在转型升级中建构起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双驱动”、其他支柱产业“多点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并作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实现“两高”目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专门指出,“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比如重庆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重庆大力推进创新发展,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2018年智能产业增长19.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1.4%;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3.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之贡献率超过70%;全市生产笔记本电脑4250万台,占全球总量之25%。全市GDP总量2001年为1976.86亿元,2006年为3907.23亿元,2018年达到20363.19亿元。

第三,城市招商引资活跃。招商引资已然成为地方政府不可或缺的一项经济职能。西部大开发需要坚持以开放的心态招商引资。2001年4月,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美国福特汽车等世界著名企业当年落户重庆。2002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采取七项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2003年12月,世界银行发表《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报告,重庆投资环境在中国西部城市中居于首位。2005年,广东工业园落户重庆江津,200多家企业成立重庆市广东商会。2005年9月,惠普全球软件开发中心重庆分中心落户重庆。2012年9月,霍尼韦尔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建航空产业高地。2012年9月,新加坡在华最大投资项目——重庆朝天门来福士项目开工。2018年,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西南地区总部落户重庆。截至2018年底,累计有287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重庆实际利用外资已连续八年达到百亿美元,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2.7亿美元。重庆的外商直接投资连续四年保持中西部第一。2019年9月,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发布会举行。如今,重庆主城已成为千万人口的开放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二)文化发展成效

第一,文化事业进步。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证明了西部大开发社会效益明显。1999年12月,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0月,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开幕,以后每年一届。2001年7月,重庆市新增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文化部授予酉阳县“中国摆手舞之乡”称号。2003年3月,重庆市首部通史著作——《重庆通史》出版。2005年6月,新建成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2006年1月,重庆市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首批推荐名录。2018年10月,《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开机仪式在“中华诗城”奉节举行。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昌正在打造长江经济带“非遗之城”。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级、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设施网络逐渐完备,图书馆、文化馆一级馆率分别达到81.39%、75.6%,居西部首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获“微博2018读城最具人气博物馆”大奖。2019年9月,全国美展油画和雕塑展区在渝开幕。

第二,文旅融合发展。从纵向维度看,西部大开发视野下的重庆文旅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1月,重庆市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7年,大足石刻和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获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吸引力是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重庆致力于以“诗”和“远方”结合的大文旅增强城市发展能级,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连续两次被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评为全球旅游增长最快城市。2018年,重庆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强调“行千里·致广大”的价值定位;举办了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全球旅行商大会。2018年9月,在首次“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奖”颁奖仪式上,重庆获“发展潜力奖”。2018年出台的《重庆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强调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19年3月以来,重庆在全市开展了区县“晒文化·晒风景”的大型文旅推介活动,以全媒体的形式展示了文旅资源精华,促进了重庆文旅融合走深走实。2019年9月下旬,市城市照明中心如期完成“一把闸刀”集中控制终端安装任务,上演的主城区“两江四岸”灯光秀提升了城市文旅知名度美誉度;10月1日,“魅力重庆”彩车展示了立体城市文旅特色;10月1日-7日,全市旅游接待喜人,文旅融合成为新亮点,重庆被网友称为“最欢迎游客的城市”。

第三,会展繁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会议、展览、节事等各种方式日益丰富并融合,带动了相关业态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国际性会议会展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同时进行引智引资,促进经贸人文交流发展。2000年6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举办的重庆·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交流广泛。2002年4月,由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主办的重庆直辖与西部大开发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8月,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在渝举行,习近平總书记专门发来贺信;由此“智博会”成为重庆一个新的城市节日。近年来,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等会展实现升格或扩容,在助推重庆打造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上有了新作为。从实践看来,会展行业会产生较强的关联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周围区域的发展。2019年3月印发的《重庆市会展业创新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将重庆建设成为内陆国际会展名城,围绕文化、旅游、体育等分批创建和提升一批会展项目。

(三)社会发展成效

一方面,民生建设推进。一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历史。2001年,重庆将“实施民心工程,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纳入本年度西部大开发十件大事之中。2002年,重庆将“实施八大民心工程”纳入本年度西部大开发十件大事之中。200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实施八大民心工程,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00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号“民心工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强调,“促进西部地区民生不断改善”。2018年以来,重庆着力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左右用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卫生机构数量2012年17961个,2018年20524个。2018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覆盖率达到95%;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普惠率分别达到87%、80.2%。重庆聚焦群众办事堵点热点问题,推出“渝快办——重庆政务掌上办”,体现了“渝-快办”“愉快-办”“愈办愈快”。

另一方面,社会大局和谐。2002年,重庆人均GDP800美元左右,解决了温饱,迈进了基本小康的门槛。2003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出台。2006年l1月,重庆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批准《关于构建和谐重庆的决定》。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1元。2019年2月,央视发布信息,重庆入选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成为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数最高城市之一。市民群众在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总书记要求重庆用好“四大优势”、发挥“三个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是新时代重庆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重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重庆发展的殷切期望、对重庆人民的关怀厚爱。

(四)生态发展成效

一方面,集中精力办大事。西部大开发之初,重庆面临“四件大事”,即按期完成三峡库区移民任务(三峡工程百万移民,重庆占了85%)、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四件大事”都事关生态发展,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重庆成功打好“库区牌”,破解了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2001年,重庆启动三峡库区环湖百万亩绿色屏障工程。2001年11月,《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获得通过。2002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2006年12月,重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宣布2007年启动重钢环保搬迁工程。2007年6月,武隆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近年来,重庆进一步健全了由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等组成的公园体系。2019年,重庆三峡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地区,试点建设工作被列入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年度任务。

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西部大开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200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4月,《重庆市主城“蓝天行动”实施方案(2005-2010)》发布。2007年1月,全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强调重庆将大力推进“宁静行动”。2012年10月,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将全球首个“世界温泉之都”称号授予重庆;同年,重庆甩掉“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帽子。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直辖之初的20.98%提高到48.3%;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0年的187天增加到316天。2018年12月,重庆武隆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2019年起,重庆实施横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重庆市彰显的发展经验

(一)崇尚创新

第一,实施创新工程行动。创新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动力。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必须在创新上有新作为。2000年4月,重庆市启动“2345”创新工程,加速建设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4年6月,重庆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2018年以来,重庆着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两位数增长,人脸识别、镁合金研发等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5月,中国首枚自主研发的民营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号发射成功。

第二,拓展创新发展平台。西部大开发越深入,越要注意创新发展平台打造,拓展新空间,增强新动能。2001年,重庆北部新区挂牌;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重庆经开区形成一区两园格局。2002年,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2018年,两江新区获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庆自贸试验区形成11项全国首创制度成果。2019年6月,重庆市召开高新区干部大会,强调高新区要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努力成为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在2019年“智博会”上,重庆提出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

第三,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这体现了西部大开发砥砺奋进中历史、现实和未来辩证统一的长远眼光。200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努力开发人才资源。2001年6月,重庆市委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科教兴渝战略。200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实施好“人才强市”战略。2018年以来,重庆着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出台“双一流”建设专项支持政策,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科院大学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研究院)。依靠智库、学术、科普的“三轮驱动”,2018年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8位。2019年,实施了“重庆英才计划”。

(二)注重协调

一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庆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基本市情,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全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2003年6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酝酿电力体制改革,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市城乡居民用电同质同价。2005年1月,重庆在西部率先全免农业税;5月,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2007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6月,重庆获批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8年以来,重庆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着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城市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试点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地,要坚持协调协同,促进有序开发。200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外引内联力度,扩大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推进川渝合作,共同谱写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篇章。2000年4月,《北京市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合作座谈会纪要》签署。2000年9月,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在渝召开。2002年5月,六省区市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在渝举行。重庆市大学城于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建设,成为西部新城的中心区。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建设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2018年,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经济总量均比直辖初增长15倍多,协同发展格局日益形成。2004年2月,川渝双方签订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2007年4月,双方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2018年6月,双方签订《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2019年7月,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等“2+16”合作协议。这有利于在协调协同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三)倡导绿色

一方面,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摆在重要位置。西部大开发要坚持绿色永续,建设美丽西部;重庆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2000年5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2004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重庆市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10月,亞太城市市长峰会在渝召开,通过了峰会举办以来的首个宣言——《重庆宣言》,诠释了峰会主题——“城市·人·自然”和谐共生。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总书记还主持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明确指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另一方面,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关乎西部大开发长远发展。2004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强调,“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2005年4月,重庆入选国家首批绿色GDP试点城市;10月,重庆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6年,《重庆市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出台。2012年6月,重庆市创建“世界温泉之都”温泉旅游重点项目授牌仪式举行。2018年6月,《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与《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出台。重庆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着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2018年10月,中国气象局授予重庆“国家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品牌。如今,重庆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潼南柠檬、石柱莼菜等一系列生态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2018年巫山脆李品牌估值13.34亿元,居于全国李品类首位。

(四)厚植开放

一方面,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内陆开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赋予西部大开发新的理解视角以及新的叙事语境。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重庆出口加工区奠基。2002年,重庆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成立。2004年10月,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创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重庆城市形象短视频播放总量排全国首位,成为惟一一个短视频播放量超100亿的城市。“2018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发布,在全国338个城市中,重庆海外网络传播力位居全国第七、西部首位。如今,重庆已拥有1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其中西永、江津、涪陵3个综保区以及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的作用日益突出;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的示范作用日益增强;重庆和21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截至2019年7月底,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2.9万户,其中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515户,占全市比重23.8%。

另一方面,加快物流通道发展。200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2005年7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12月,西南出海快速大通道——重庆至湛江的快速通道1314公里全线开通,可容纳70万标箱的西部第一大集装箱站——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奠基(填补了西部无现代化铁路物流枢纽的空白)。2012年4月,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指出,“近年来,重庆、广西等西部省(区、市)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国家经贸合作,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持续推进,通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五)推进共享

一方面,不断健全政策举措。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始终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实践的旨趣。2001年9月,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涉及50条具体政策,体现了民生为本。近年来,重庆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进一步健全政策,统筹解决好同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养老、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着力做好民生建设。《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2018-2020年,全市计划新建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018年,国务院通报重庆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的4省市之一。重庆市推行的“马路办公”,建立了“发现问题——交办问题——处置问题”的运转机制,使城市管理工作更接地气、更近民心、更增效率。“2018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将“马路办公”评为“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佳管理创新范例”。截至2019年9月,全市已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3116万平方米、25万户,直接惠及群众约88万人。

另一方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珠海、厦门与重庆部分贫困区县开展扶贫协作。重庆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2001-2010年)》与《重庆市2002-2006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重庆在武隆仙女山、云阳四十八槽和黔江蒲花河流域实施片区扶贫综合开发试点,探索出了“综合开发,成片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开发路子。2018年底,18个贫困区县已有14个摘帽,累计实现171.2万人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7%。武隆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2018》中国12个旅游减贫典型案例。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0.56亿元,落实市级财政补助资金32.63亿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94.66万户,受益贫困群众340余万人。2019年4月,奉节、石柱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重庆市可期的未来展望

(一)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第一,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努力在西部内陆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重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贯彻《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重庆果园港铁水联运网络等已覆盖滇黔川陕甘新等地,将更好发挥“世界中转站”作用。到2020年,一批重大铁路、物流枢纽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庆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初步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對西部大开发的支撑作用将开始显现。到2025年,重庆内陆口岸高地基本建成,通关便利化水平和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将更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深入推进城市提升。重庆将按照“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的思路提升城市品质。重庆将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高新区将以西部槽谷地带为核心载体,形成“一区多园”格局,为高标准打造重庆科学城夯实基础。重庆将按照《科学技术部、重庆市人民政府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3年)》,着力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推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支撑西部地区共享智能成果。重庆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芯屏器核网”产业集群。这将有利于重庆在西部地区构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中发挥支撑作用。

第三,合力推进成渝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重庆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互联互通协同,发挥成渝承东启西、接南转北之优势,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川渝两地将携手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落实一系列合作协议,面向“十四五”加强规划对接,着力在设施联通、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这将有利于重庆携手四川在西部地区积极探索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新途径中发挥支撑作用。

(二)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重要作用。可运输性、中介机会、互补性是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重要条件。“西部陆海新通道”就具备这些条件,在深化“一带一路”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必将产生重要带动作用。重庆将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带动东盟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协商共建发展通道,共享通道资源,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等通路。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深入打造,重庆将在互联互通方面作出新贡献,加强陆海新通道与中欧重庆班列、长江航运等对接,充分发挥通道衔接东盟和中亚及欧洲的桥梁纽带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形成“一带一路”共建共享新格局。

第二,打造枢纽。枢纽意味着重要节点,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重庆将统筹东西南北四向、铁公水空及信息通信等多种方式,高标准建设出市出海出境大通道,用好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重庆将充分发挥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重庆将推进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鱼嘴铁路货运站等运输场站升级改造,加快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建设。重庆将着力建设物流枢纽自动化场站、智能型仓储等智慧物流设施,培育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重庆还将着力强化临空经济示范区牵引带动作用。依托枢纽功用,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贸易合作将持续深化,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第三,八方商客宾朋来渝“行千里·致广大”。重庆将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融合的开放体系,构建面向全球的、聚集现代要素的开放产业体系。重庆将着力实施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做强做靓国际旅游目的地,促进民心相通。显而易见,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人文交流互动将不断提升。

(三)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第一,规划建设管理好广阳岛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重庆将科学制定实施广阳岛片区规划,构建“一岛两湾四城”总体空间结构,使其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重庆在加强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时,将注意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广阳岛片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庆将着力把广阳岛建设成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

第二,规划建设管理好主城区“百公里两江四岸”。主城区“百公里两江四岸”是重庆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地,也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依据《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的安排,重庆将着力把主城区“百公里两江四岸”建设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品牌的典范,形成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

第三,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抓好大保护,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担当“上游责任”。重庆将统筹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着力实现见山见水見乡愁,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城乡生态文明。重庆将发挥支撑绿色发展的资源禀赋较高之优势,努力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机制、培育绿色文化,促进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作者简介

王资博 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外贸易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价值及实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