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20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 体育运动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1.1 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1.2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1.3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1.4 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1.5 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因为经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强,感觉敏锐、视野开阔、判断空间、时间和体位能力增强,因而能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1.6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好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早在1930年的一份白宫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界说为个体以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纳的行为,面对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个体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能对社会作出良好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心理状态。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含义,虽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是深化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2.1 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机制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 “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 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 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文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德国的K.Bos与F.Grobe (1991) 统计73个相关实验的研究结论(其中30%是实验研究,其余是准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形成共识,即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承。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而且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功能有促进作用。

2.2 体育锻炼缓解心理疾病

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等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根据Ryan (1983) 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North (1990) 等人对1969~1989年的80项研究进行运动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结果支持两者间的正相关,特别指出剧烈运动与缓慢运动有效地降低临床抑郁;他认为长期的身体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更能够分散注意力,同时更有效地达到运动的愉快感。拉方丹 (1992) 等人对1985~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氧运动可以降低焦虑、抑郁,对于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运动者参加运动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 收益于体育运动的程度也越大。Petruzzello等的元分析表明,有氧锻炼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与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 (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 具有降低效应。Bosscher (1993)调查了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最新一期的《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

2.3 坚持体育运动可使人体格增强、精力充沛,增进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体育运动常以竞赛的形式,竞赛中获得成功可以提高信心,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诸如健美、跑步、游泳、打羽毛球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项目,效果更好。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摘要:健康的生理及心理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先决条件。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现代人不仅要具备高智商条件, 还要有非常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 个体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 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 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运动与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运动,生理及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很易出现思想偏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曾有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通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周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年。五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也很一直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则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一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倒地就打滚。妈妈问奶奶,奶奶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哄哄他就好了。妈妈心里很难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来和父母彻谈了一天,让年迈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严格教育。并且给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儿子媳妇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留守儿童王小虎,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语言课上老师教写“会、写、认、识”四个字,多数小朋友写完出去活动了,而王小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写着,老师督促他们写字要专心。一会儿,那两个小朋友也写完了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个孩子,开始着急了,低头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老师知道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写字。老师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今天你写字很用心,还有两个字就写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写得快一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多一会儿,王小虎也写完了,开心地和伙伴们玩了起来。以后的日子老师只要发现他写字有一点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发现他有问题就耐心地帮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写字了,写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冲动的儿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认真贯彻落实,并特别指出对贫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县要给予重点扶持。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是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公募基金会,在基金会原理事长、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以及现任理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的相继领导下,在救灾、扶贫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号召,认真贯彻落实陈昌智理事长的指示精神,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定于2011年12月27日在湖北武汉隆重举行“心系老区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 共和国将军、书画家、企业家迎新年慈善书画会”,为湖北革命老区红安县的贫困留守儿童捐赠100万元善款。

一、活动主题

凝聚每份爱 温暖每颗心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27日

三、活动地点

酒店会议厅

四、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教育厅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

2、承办单位

思源博爱基金 武汉鑫海盛置业有限公司 红安县教育局

3、支持单位

爱心企业若干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于台湾,我们总会想到政治、经济、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识形态的桎梏。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识形态差异的,除了历史政治等原因,还难免思维方式的差别,而造成思考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台湾教育的历史

正如尊学尚贤的中国大陆,台湾也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越发地深入全面,于是学校的质量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湾的教育政策

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总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社会制度的产物,也必然是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巩固其社会制度、发展经济等服务的。台湾的教育发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约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维护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党政府退台后,检讨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对学校控制不严所致。台湾当局1950

年6月颁布所谓《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1970年8月通过所谓《复国建国教育纲领》,实行了40年的戒严时期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训导制度、学生军训制度,实行"党化教育"(指三民主义教育),即所谓的党义、党治、党办教育,对学校严加控制。经济上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工业,力求稳定财政经济,发展教育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台湾当局规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沿袭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的教育方针,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方针也有所改进。

而台湾的现行教育制度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正规教育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个阶段。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学院组成。现行学制依据法规施行。

这些都不需赘述,我想要说明的是台湾教育的两个特殊的制度:联考和兵役制度。

联考。台湾的第一次联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时只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招生,考生近万人,但就是这次规模不大的考试,开启了台湾长达四十八年的联考制度。

台湾现行的联考制度主要特点包括: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校方大体上不必为招生事务烦心。考生们都是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考虑专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

联考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众多弊端。从事教改运动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英说:“大学联考是当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噩梦。”因为联考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都已很深,现在老师不是在教学生钻研学问,而是在帮学生应付联考。

“公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对联考最直接、中肯的评价。大学联考制度培育了无数精英人才,对台湾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试定终生”的升学制度也

让台湾高中教育目的受到严重扭曲。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联考这个“怪物”。社会上很多人也相信,文凭主义是造成台湾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最近十年,民众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点。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陆军服役期为2年,海军和空军的服役期为3年。这种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兵役法。当时的兵役法明文规定:国民党政府征兵采取义务役和志愿役两种并行体制,其中军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士兵则采取以义务役为主、志愿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基本沿袭了这一兵役制度。现在的台军采取义务征兵制与志愿募兵制两种方式,但总体上是以征兵制为主,所有与兵役有关的事务都由台军“人力司”负责

台湾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制度。规定每个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处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之后,都必须服兵役,陆军兵役时间为2年,海、空军为3年。服完兵役后,虽未在军营服务,需要时可随时动员回营。

而最近几年台湾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义务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转变——2002年,台军开始试行募兵制,到2006年,台军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军官、士官、士兵比例达到1∶2∶2,实现“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

调整目标。

我认为兵役制应该可以算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因为台湾青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为主动和直观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尽管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学生通过服兵役,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应该也可以算是融入到台湾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台湾教育的阶段特点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体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是形式,更多的则是一个长久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比死气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倾向于对于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塑造。而台湾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幼教体系

台湾的幼教体系, 从根本上讲就是引导学生该如何自己选择,亦即你觉得怎么样 ,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不告诉你该怎么做 ,用引导的方式) 你有权利去问老师,有权利说出你的看法,老师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不会漠视或是处罚)主题式的教学就是很明显的做法。

2国民义务教育

这个时段,所有人都会告诉学生:你有你应尽的责任,也有你身为国民的自由跟权力,你可以为自己发声,因为这是你的权力,没有不能说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骂是两码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告诉你 ,好的大学不缺会背课本分数高的学生,不缺会念书会考一百分的学生,所缺的是会创新、有创意、有独创力的学生。

3大学和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有的思想,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轻人说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须学会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须知道在台湾的社会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人有资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审核你部落格的内容。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权力,我们有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须学会,尊重对方,但是不一定要苟同对方。

4.社会视野教育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将社会里的人放开,让他们置身于更大的环境去思考

——你开始学会去质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将你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跟政府做提问, 而他们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你认为的事实,只要你没有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人有权力去阻止你的言论自由。你手上握有决定台湾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资格有义务参与,因为台湾不属於几十个人的地方,是属於两千三百万个人的家。你可以选择,在选择间也有一条叫做放弃。

这样四个阶段之后,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当然,做的永远都没说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执行上总会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与大陆的教育做个对比。

就课业来看,台湾的学生或许没有比大陆的学生看起来那么聪明,成绩可能也不会比大陆的好,但他们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一定更轻松更自然,而台湾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胜过大陆学生的。

台湾学生大环境的竞争并没有大陆那么激烈, 所以他们可能不是课业优秀、知识丰富的那种“三好学生”,但是因为环境上自由开放,所看所闻所接触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台湾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跟想法理念的机会很多,因此在创意方面,相比大陆的“三好学生”,台湾学显然更有优势。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 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 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绘画水平等等。但是, 谁都知道, 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 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 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 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

首先, 要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在看儿童绘画的时候, 往往忘了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 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 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 在这片净土上, 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 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其次, 拓宽儿童美术视野, 让儿童热爱美术。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 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 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 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 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 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而应该注重过程, 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 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 自由发展。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 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 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 经历的多, 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 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 想象无穷。教师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 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 用积极的语言, 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 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作为执教和教导者, 要让孩子热爱美术, 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 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 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第三, 美术教育的美与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 陶冶美的情操, 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 到处都蕴藏着美, 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 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 生活情趣高雅, 积极向上。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二、健康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精通本职专业, 力求全面发展。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 善于与儿童沟通。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 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 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 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 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 发展很快,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获取最新信息, 更新固有观念, 才能使自己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 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 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 能听懂儿童的心声, 知道儿童喜欢什么, 需要什么, 他们怎么想, 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 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 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 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 具有关爱之心, 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 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 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 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 在美术活动中, 至始至终, 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 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 同时, 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 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 发展自身, 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 陶冶情操, 促进个性发展。丰子恺先生说“世间的大人们, 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 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 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 不要误解他们, 虐待他们, 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新世纪的儿童, 比以往更聪明, 更具有探索精神, 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 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与人文教育结合;同时, 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教育。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农村地区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农村地区儿童教育方面的特殊性。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将“乡村少年宫”的效用发挥出来,并且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发展动力。本文将主要从乡村少年宫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以供业内人士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少年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在我国,少年宫是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政治教育和集体文化的活动场所,其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最终促进新式人才培养。但是,少年宫方面的资源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的,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无法充分享受少年宫优秀资源。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就乡村少年宫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意义展开全面研究。

一、乡村少年宫有利于巩固特殊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地区,特殊儿童主要是以留守儿童的形式而存在,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就会直接导致这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频率过低,所以自然就会导致亲情关系的淡化。基于互动、沟通比较少,这也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比较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多会产生自卑心理,并且表现出比较内向的性格特点,这就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乡村少年宫的出现就克服了这一方面存在的弊端,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交流提供支撑。我们会将城市少年宫的建设模式引入到乡村少年宫中,借鉴其活动形式,比如亲子科普展览、亲子运动会等,这样就可以让儿童與其父母共同参与到项目中来,实现其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乡村少年宫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与父母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促进其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产生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少年宫还弥补了农村学校教育的短板,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可能会受互联网的影响比较大,这就导致其对网络游戏的抵抗力比较低,加上父母的家庭监管缺失,最终就会使其心灵受到负面影响。总之,我们必须要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策略,尤其是对于巩固感情方面要加以注意。

二、乡村少年宫有利于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城乡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种种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面临着比较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农村的社会环境也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事实,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基本的监管,其比较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将其推向不良的发展环境。再就是,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主流的价值理念导向,这就可能会产生偏激、片面的价值观,这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极其不利的。另外,学校教育是提升留守儿童文化素质的主要支撑,但是很多的农村学校具有比较多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我国的农村经济、教育状况都有所改善,但是这些传统问题还是依然存在的。在其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坚持应试教育的理念,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很多的学生并不能达到老师预期的标准,这就会使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僵化的状态,进而使学生产生忧郁、苦闷、恐惧、烦躁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乡村少年宫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

就农村少年宫的本质来讲,其还是以公益性项目而存在的,这也就会使其公益性目的进行扩充。我认为,其最基本的作用还是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逐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均衡。开展农村少年宫项目,这也就成为了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体现。农村少年宫对于这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传播文化、提高留守儿童的素养、增进他们之 间的情感交流,还能丰富这部分孩子的课余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将更好地教育资源融入到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这对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四、乡村少年宫有利于推进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尚未解决,这也就制约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基于此,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急切想解决的问题。但是,受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移,从而投身于城市建设中。但是,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照看,这就催生出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的成长是表现出矛盾特征的,父母监护方面比较缺乏、学校监管不全面、社会监护不力等,都可能会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负面状况,比如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一般来讲,农村地区时没有少年宫的,这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依托农村学校建立起农村少年宫,这会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并且还能够将城市教育资源补充到农村地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能够将社会注意力集中到留守儿童身上,从而更好地发挥少年宫的德育功能,有效推进农村教育的公平。

五、乡村少年宫有利于拓展特殊儿童知识空间

对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来讲,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但是,课堂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使其在获取知识方面处于劣势。同时,他们的活动空间也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学校内部空间和村庄内部空间。所以,农村少年宫的推行,可以让留守儿童增加更多的知识渠道,也能够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将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并且可以将新奇的知识传递给少年儿童,这会极大的扩展他们的视野,这也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书本知识进行接受,从而为后期的文化学习和道德修养产生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儿童以留守儿童为主,长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就更决定了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必要性,这对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要从全方位的发展方向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最终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明.浅谈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策略[J].四川水泥,2018,(1):193.

[2]叶荣源.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探讨[J].低碳世界,2017,(32):173-174.

[3]厉建飞.谈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18,(1):243.

本文是2017年度全国少先队研究课题《乡村少年宫助力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号:2017LX93。

上一篇:关于舞狮子的作文范文下一篇:达蓬山主题公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