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范文

2024-01-25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无论是在会计工作还是在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都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很重要的概念。但在两个专业领域的工作实践中,公允价值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阐述公允价值在会计和资产评估两个领域的应用,试图对此进行差异比较,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会计

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公允价值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公平交易市场的一种价值确认,它能及时、动态的反映各项资产、负债的变化,给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公允价值日益受到会计技术界和资产评估界的广泛关注。

1 会计中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应用

公允价值是现代会计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计量属性,是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允价值计量观念逐步引入会计,并于90年代开始在美、英等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运用,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之下,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

关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和应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1.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该委员会1995年发布公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自愿的、熟悉情况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同时规定:“生物性的资产、金融工具和以股权支付的报酬必须用公允价值计量;存货、资产减值、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和无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为出售而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和终止经营等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减值测试;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准则可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可见,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1.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美国会计界起步最早、研究成果也最为突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6年正式颁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正常交易中,售卖资产将收到或转移负债将支付的价格。”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观念逐步深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逐步从金融工具扩展到资产,再到负债,越来越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1.3 中国财政部

中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但我国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是谨慎的,只有在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18项具体准则中允许有限度的使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同时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也是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虽然上述关于会计中公允价值概念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对公平市场交易的确认,同时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建立在交易双方信息充分、持续经营和自由平等三个假设前提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在会计领域应用空间十分巨大。

2 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应用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面临的市场条件合理的评估价值。也就是说,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自身状况及其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对被评估资产交换价值的客观估计值。其显著特点是,它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状况及所处的市场条件相吻合,且公平、公开、公正。

资产评估中常见的公允价值包括:

(1)市场价值。它是指资产在公开市场上应该实现的价值,即理性的买卖双方在地位平等、信息公开、交易成本时间成本足够低的市场上最终达成的一致价格。

(2)投资价值。投资价值是以资产的收益能力为依据确定评估价值。体现的是评估价值对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反映。

(3)重置价值。它是指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按功能重置资产的并使资产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作为资产评估价值。它是从投入角度对资产进行的评估。

(4)清算价值。它是指资产在非正常市场上限时变现时的价格。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的活动,它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相对公正合理的价值,而市场价值是公允价值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他价值形式统称为非市场价值。非市场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仅在于市场条件,非市场价值是在特殊市场条件下的公平,是一种有限制条件的公平,也属于公允价值的范畴,否则评估行为就失去了公正性。

3 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与会计工作中应用对比

从以上公允价值的概念上看,两者之间好像区别不大,都是评价对象的价值评估,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具有动态可变性等特点。但是从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与会计工作的应用来看,两者确实存在以下不同点:

(1)两者面临市场条件假设前提不同。

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公允价值是一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是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这个会计前提之上的,它的作用是客观反映企业持续经营中各要素的客观价值。由于持续经营是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所以运用公允价值的确认也是要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既是一种行为目标,也是—种价值目标,它的作用在于明确资产评估的行为方向和工作目标。资产评估是在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清算假设四个基本假设前提下进行的中介活动,从大的方面讲,资产评估的各种结果应该与评估的各种假设前提相匹配,而不仅仅是与资产的持续使用或正常市场条件相适应。

(2)两者面临的市场条件和市场主体假设不同。

会计工作中公允价值产生的市场条件一般是正常的公平市场,市场主体双方完全熟悉情况并自愿进行交易,而且双方均有能力也有意图长期持有所欲出售的资产或所欲转移的负债。

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面临的市场条件可以是较为完善的公开市场,也可以是尚未具备完善交易条件的非公开市场。资产评估中的当事人双方不一定全是自愿的。例如,当一家企业进行破产清算评估时被评估方就不是自愿要求变现或销售资产者。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只是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一种情况,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比会计的公允价值宽泛的多。

(3)两者的交易类型或交易性质不同。

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是资产或负债在预期的公平交易中实现的价值,即交易的双方必须了解标的情况而且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是双方自愿的,一致同意的,而且在计量日之前这种资产交易已在市场中出现过(有序交易)。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根据市场条件的不同,价值类型也不相同。在公开市场条件上,当事人双方本着自愿原则进行平等交易,这种情况下的公允价值与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基本相同。但是在非公开市场上,情况就比较复杂。首先,资产交易可能发生在关联方之间,因而交易中有可能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母公司要出售一座楼房给其下属子公司,这种交易是典型的关联交易,存在不公平交易的可能性。另外,资产交易的标的物不存在于公开市场上。例如,当被评估资产是历史文物或古老建筑,标的物具有稀缺性,这类资产没有公开市场的明确的售价,也没有可参考的价格,因此公平价值的确定难度较大。但是,不管哪种情况下,评估人员都必须根据特定资产面临的市场条件得出的资产公允价值。

(4)对同一资产而言,会计的公允价值变化不大,资产评估则不然。

会计工作中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是资产销售时市场价格,该市场价格就是该资产在活跃市场存在的公开报价。在相同条件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等),相同资产的公允价值不会有太大变化。

而在资产评估中,在相同条件下,相同资产的评估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是资产评估公允价值存在非市场价值,评估结果的价值类型包括在用价值、清算价值、残余价值、投资价值、课税价值等,由于评估结果中价值类型多样,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仅仅是这些评估结果的一种。因此,在资产评估中,由于评估目的不同,资产的评估结果即其公允价值也可能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资产评估领域内公允价值内涵和范畴比会计工作中要宽泛,面临的情况要复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又有共同之处。公允价值的推广使用是资产评估业在会计工作中的最大推动力。因此在实务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黎展辉. 浅谈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及影响[J].商业会计,2008.

[2]许瑞范.资产评估与会计中公允价值关系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

[3]蒋北 白冰. 关于资产评估公允价值与会计公允价值的对比研究[J].商业文化,2007,(10).

[4]韦群. 会计与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1,(1).

[5]黄珍文. 论公允价值应用的保障——资产评估[J].会计之友,2008,(15).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

目前,最权威的公允价值定义是FASB于2006年发布并获IASB认可的、“以脱手价为计量目标” 的概念: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会计”是关于“公允价值”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具体应用情况的会计,包括对企业某些资产或负债计量公允价值并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金额等内容。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当资产价值降低或负债价值上升时企业要报告损失,这些损失减少企业的权益或降低企业的净收益;当资产价值上升或负债价值降低时企业要报告利得,这些利得增加企业的权益或提高企业的净收益。基于上述认识,“公允价值会计”可定义为: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或权益。其特点是,动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动,使企业财务报告与市场对接。因而,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如果经济和市场环境不稳定,企业财务报告的损益和权益数据会有较大幅度波动。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8)的“市值会计研究报告”中对市值会计进行了阐述。SEC(2008)认为,“市值会计准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定义公允价值和(或)要求或允许在财务报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收益的相关会计准则。依据SEC(2008)的上述解释,“市值会计”可界定为: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它主要应用于金融工具,包括:证券投资、衍生工具、金融资产服务和其他混合金融工具等。

“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者含义和金融资产计量实务两方面进行阐述。“公允价值会计”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或权益;“市值会计”要求或允许企业对财务报告中某些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损益。两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动的处理上,“公允价值会计”包括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和权益两种情况,而“市值会计”仅指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情况。很显然,“公允价值会计”涵盖“市值会计”。从金融资产计量实务考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相关核算方法基本一致(见表1)。金融资产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核心领域,但该领域的应用实务十分复杂。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不同类别,据此确定后续计量是选择“公允价值”还是“摊余成本”;即使同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也截然不同,有的计入损益、有的计入权益。这种复杂的处理方式给金融机构操纵财务数据留下许多空间,是金融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激烈博弈后的权宜之计。对于财务报告数据的波动,金融机构也区别对待,尤其抵触损益数据波动,因为它影响盈利和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直接影响其股票市场价格。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投资的价值变动划分为“计入损益”和“计入权益”两种情况,表面上看满足了SEC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要求,但实质上仍给金融机构留有很大利润操纵空间。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市值会计”存在的意义是将影响损益的公允价值计量证券投资与影响权益的公允价值计量证券投资区别开来,便于金融机构正确评估其证券投资对损益的影响,及时采取恰当应对措施。从这个角度讲,“市值会计”是为金融机构服务的,而不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这可能是“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的本质区别所在。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指出,如果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要确认减值损失;可收回金额指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的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与其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使用价值指预期从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中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SFAS144)指出,如果长期资产的账面金额无法收回且高于其公允价值,则发生了减值,减值金额为账面金额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依据IAS36,只有在资产发生减值且“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大于其“使用价值”时,减值会计处理中才需要真正使用“公允价值”。在SFAS144中,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使用公允价值的限制条件也比较多。可见,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公允价值应用受到许多条件约束。

IFRSs和美国GAAP关于金融资产的减值规范与其他资产不同。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减值的根据是发行人或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或违约概率,不是公允价值;另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金额按账面金额与其初始实际利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量,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金额按账面金额与以类似金融资产当前市场回报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进行计量。IAS39中的金融资产减值规范较少涉及“公允价值会计”。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4号《债权人对贷款减损的会计处理》和第115号《对某些债务和权益性证券的会计处理》,贷款发生减值时,应以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按实际利率贴现的现值计量;以摊余成本核算的证券投资发生非暂时性减值时,其账面金额减计至公允价值。

夏大慰等(2005)依据IFRSs和美国GAAP的资产减值规范,阐释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关系,指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未来可回收金额或者价值低于账面金额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它虽然涉及公允价值,但是单向的,即在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金额时确认资产的减值,而在可回收金额高于账面金额时不确认资产的增加,所以不是“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强调客观性,反映资产持有期间价值波动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是双向的反映。资产减值会计蕴涵会计稳健思想,它仅反映资产持有期间无法预料因素对其可回收金额的负面影响,是单向的反映。“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和理念具有显著差异。

三、结论

“公允价值会计”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是计量日或报告日模拟真实市场交易出售资产、清偿负债,从而推导企业当前市场价值的过程,是企业继续持有资产和承贷负债,同时又急于获取市场对其评价的一种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宗旨是将企业与市场对接,使财务报告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持有资产和承担负债的价值变动。“市值会计”从属于“公允价值会计”,它的存在说明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变动是计入损益还是计入权益具有敏感性,暗示公允价值应用所导致的财务报告波动是其遭遇抵制的主要原因。“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和理念与“公允价值会计”不同,它仅在特定条件下应用公允价值、单向反映资产价值变动,因而不属于“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可用表2来直观表达。

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国金融机构将贷款减值损失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是一个严重的概念性错误;《2008美国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将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值会计混为一谈也是荒谬的。这样粗浅的概念性错误出现在市场成熟、会计制度完善的美国,值得深思!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批准号:11BJY018)]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编辑 园 健)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财务会计作为经济市场的核心内容,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的完善。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中引入公允价值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有利于更好的推动财务会计的发展,而且对于财务会计各项工作的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从公允价值的主要特点入手,分析了公允价值在财务会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财务会计;特点;市场经济;监督;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推动我国财务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则需要引入公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不断改进,确保财务会计更加真实和可靠,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

一、公允价值的主要特点

在将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进行应用,我们需要深入的对公允价值的特点进行掌握,针对于公允价值的特点来合理对其应用进行设计,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平自愿。公允价值首先要求的是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双方在公平自愿下进行交易,交易双方需要对市场和对方的相关信息进行完全了解,然后在自愿情况下进行交易。

2.持续经营。在公允价值下,需要交易双方的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都具有持续经营的趋势,任何一方都不存在破产的可能,从而满足公允价值的要求。

3.动态时点。公允价值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市场交易中由于处于时刻的变动状态下,所以需要具备动态时点,即表现价值的实时波动。

二、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我国财务会计中进行应用已经有较长的一段在较多不足,对我国财务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财务会计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对我国财务会计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景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所以需要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进行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在资本市场环境发展不完善

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允价值的应用和推广。但对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来讲,其还在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部分体制和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整体发展现状并不是很理想,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影响了市场经济环境的健全和完善,还无法满足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

2.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对计量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资产评估基本上在任何一个领域或是环节中都会涉及,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资产评估也具有不可或缺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资产评估的要求更高。但由于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还无法实现良性、快速的发展,这必然会影响到公允价值中计量的准确性。

3.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可能会给公司运作带来一定的漏洞

公允价值在企业财务会计中进行应用,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都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给企业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可能性。

三、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应用的建议

1.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充分的发挥制约作用,有效的避免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应用过程中一些违规操作的发生。同时需要加强当前市场诚信建设工作,建立诚信体系,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有效的确保市场效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做好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际应用的必要支撑,只有将理论研究透彻后才能将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应用中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利用相关理论的加以解决,从而有效的将公允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通过完善的培训机制,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样会计人员自身操作能力和道德修养提升后,才能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避免出现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降低違规操作和造假现象的发生。

4.加强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督检查力度

当前市场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在相对混乱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监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应用过程中,监督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可以有效的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更好的体现出公允价值的优势。

5.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财务会计信息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颇为重要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一般说来是比较高的,而为了确保这一点的要求,需要在财务的报告和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加强必要的审核,做好公允价值的披露和审计工作,保障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事务处理过程中,公允价值的合理利用确实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和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人们在今后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进行处理和解决,只有真正使用好公允价值,才能够真正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如.论公允价值在新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09(10).

[2]高小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6).

[3]彭海燕.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具体运用分析[J].中国外资,2011(12).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通过对公允价值内涵的进一步剖析,进而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比较,得出公允价值运用的优缺点;同时,本文探讨了公允价值与我国会计准则的结合,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国际趋同;企业会计准则

近年来,IASB和FASB加快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趋同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运用范围的规范方面。为此,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趋同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这套新准则体系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等项目上。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本人重新审视和理解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再认识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在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某一交易或事项,在活跃市场中,独立参与交易的双方在交换资产或者清偿负债的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自己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情况和各自预期的价格,最终在双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成一致的金额

(二)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即对资产负债进行初始计量之后,不再根据其市值的变化进行后续计量,这无法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造成相关性较弱,进而影响到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实质上历史成本只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真实反映,缺乏预测性,难以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价值。相比之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优点与局限性

在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不断创新涌现的背景下,公允价值因其真实反映交易实质的优势,在金融工具的核算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以市价为基础,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进而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做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客观的信息,但它却不能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原因在于公允价值是以市价为基础,而活跃市场情况复杂多变,造成公允价值的取得和确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会造成估价成本过高、估价出现偏差,因此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缺少或者不存在相似交易的情况下,通过估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为管理当局和利益集团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创造了条件,这也加大了公允价值的监管难度,降低了可操作性。

二、公允价值与中国会计体系的结合

在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我国06年新颁布的准则的一大亮点,其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准则中适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改善了我国会计计量主要局限于历史成本的局面,适应了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需要,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应充分考虑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公允价值有时需要估算,这就对会计人员及相关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尚不完善、资本市场运营不规范、监管体制不健全、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实践经验和指导等问题,因此还不具备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条件。所以在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要清醒认识到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内外部制约因素。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准则中应用前景和几点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已经迈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今后还会加深趋同的程度,因此国际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得影响我国准则的发展。我国的客观环境要求,在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不能盲目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因此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中国应主动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使IASB能够顾及到到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提高我国准则趋同的契合度。公允价值更多的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但是又具有较高的估计性,对此建议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下,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制定出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操作示例和应用性指南,同时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指标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和列示的监管力度,以此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2006.

[2]葛家澍.關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不利于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对此,本文将从阐述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价值展开,就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有效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实务;公允价计量;合理应用

引言:

在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其有效实施有利于提升会计实务水平,提高会计信息的应用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并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在我国会计准则并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应用效果不佳,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公允价值计量作用的发挥,相应的会计实务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对此,应当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性,高质量完成会计实务,为其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一、会计实务中公允价计量金融工具的应用价值分析

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以公平和自愿为主要原则进行商品和资产的交换价格。在会计实务中,通过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从而向企业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条件。这表明,会计实务中有效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二)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促进企业良好发展,需要企业客观的、真实的、合理的掌握企业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如此企业才能制定合理的经营决策,降低财务风险,有效落实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对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促使企业财务状况清晰化、真实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提供依据 。所以,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二、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素质差

在会计实务中,要想切实有效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相对比较缺乏。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在实际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素质差的会计人员,未按照相关规定来展开价值计量,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效果不佳;还存在一些专业水平低的会计人员,未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会计信息分析和价值计算,导致会计工作效果不佳。因此,面对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效果不佳的情况,应当注意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基础和维持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但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不佳。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约束机制来说,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无法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公允价值计量工作。公允价值计量监督约束机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其一,监督约束机制中并没有详细的、全面的说明赔偿方面的内容。

其二,监督约束机制中没有说明如何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其三,监督约束机制没有树立足够的行政处分威慑力,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过于随意。

三、会计实务中公允价计量合理应用的对策

为有效解决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使其可以在会计实务中充分发挥作用,应当通过有效落实来改善现状。

(一)完善市场信息体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金融衍生产品出现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而此种背景下,要想使企业能够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的维护和监督,可以使企业会计实务中切实有效的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债务计量,从而掌握真实、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调整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企业良好发展。

(二)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上文已经提及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法律的缺失,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随意性增强,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注意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从而真正实现会计行业相关规定和操作规定的完善、健全,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法律支持,促使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合理、有效的落实,从而计量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会计信息。

结束语:

在会计准则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实务中所应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对此,笔者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市场信息体系或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的实施,解决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使其在会计实务中发挥作用,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栾淞婷.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76.

[2]王泽茜.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35):70-70

[3]包栩.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4,(18):88-88,89.

[4]孙碧荣.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实务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7):105.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套期保值会计是会计准则设计中难度最大的内容之一。2013年11月19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最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将一般套期会计部分纳入其中,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整设计。鉴于此,本文研究了2006 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设计缺陷,并借鉴国外最新的会计准则调整方向,提出了改进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制度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套期保值会计 制度缺陷 改进建议

IFRS 9套期保值会计是会计准则设计中难度最大的内容之一,也是保证企业能正确披露与反映其运用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效果的关键所在。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下称《准则》),对套期保值的定义、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和套期保值会计具体处理方法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这一准则的制定是我国在衍生工具会计计量领域的一项突破,标志着我国套期保值会计框架的基本形成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接轨。然而,随着套期保值业务的深入开展,现有的国际、国内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均显露出设计方面的不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称IASB)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发布了《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称IAS 39)中套期会计的部分进行全面改进,并于2013年11月19日正式发布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下称IFRS 9)。尽管IASB没有规定新准则的具体实施时间,但鼓励提前采用。为此,本文将在比较中外套期会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套期关系的认定标准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强调被套期项目必须对应相应的套期工具,要求企业对套期关系有正式指定,并确保该套期在套期关系被指定的会计期间内高度有效。这些要求尽管可以抑制从事套保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转向投机性的衍生工具交易,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容易造成套期关系无法调整,调整后不被审计认定的困扰。例如,我国的《准则》规定,套期工具展期或被另一项套期工具替换,且展期或替换是企业正式书面文件所载明套期策略组成部分的,可不作为已到期或合同终止处理。但套期保值企业在面临外部审计时,往往受到质疑。审计师受审计规则所限,会认为套保活动的调整不符合准则要求的对应关系,因此常常不予认定。除此之外,企业在开展买入(卖出)套期保值时,也会面临会计处理的审计难题。对于买入套期保值而言,有两类业务关系。一是签订远期销售合同后买入套保,二是针对未来要购入的商品或资产开展买入套保。由于未来需要购进的现货缺乏购货合同,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自然会以缺乏正式的书面确认文件,而不将其认定为套期保值。对于卖出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而言,也会存在同样的套期关系认定的审计难题。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详细规定各类套期的适用条件,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经营中的特殊情况,尽可能详细地列举符合套保原则的所有情况,为企业运用套期保值会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对于跨品种套期保值、期货中移仓展期的操作、经管理层签字批准确认的对未发生的预期事项套期保值等问题,《准则》应予以肯定。同时,明确企业在指定套期保值类别及其关系上的权利和法律效力,从而有效避免外部审计师和企业在套期保值认定上的分歧与理解上的差异,保证套期保值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套期种类的界定方法

就套期保值种类选择而言,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存在对现金流量套期和公允价值套期的种类定性界线不清的问题。最突出的体现是,对于未确认的确定承诺进行的外汇套期,到底应该归入公允价值套期,还是归入现金流量套期,仍然没有定论。在IFRS 9中把未确认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套期作为现金流量套期,而在我国的准则中,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核算。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对于同样的套期保值交易,往往会有选择地指定不同的套期关系,以不同的套期核算模式来达到预期的财务效果。如,企业为保障资产负债表结构的相对稳定往往会采用公允价值套期;而为了灵活安排现金流计划和维护股东权益,则会选择现金流量套期(梁维升,2010)。

考虑到以上问题,建议在修改《准则》时去除套期类型指定不明晰、模棱两可的部分,细化相关规定,以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降低企业借套期保值操纵利润的可能。提供套期保值会计的实务操作指导手册,对套期业务类型指定可能出现分歧的情况(例如被套期风险在既影响现金流又影响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应具体归属或划分为某一类型处理)做出示例,以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来规范企业。从准则和操作指南两方面进一步明晰对未确认承诺的套期类型指定,不给企业留有过多选择的余地,防止企业利用可选择性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三、套期有效性的范围评价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套期会计的设计思想是,套期预期要高度有效,套期有效性能够可靠地计量,并且企业应当能持续地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为此,《准则》严格规定套期的实际抵销结果必须保持在80%至125%的范围内。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认定套期保值活动为高度有效,进而才能运用套期保值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然而,这一规定在会计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监管体制和市场发展落后,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现象,引发了期现货价格之间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套期保值过程中很难持续满足这一有效性标准。其次,即使不考虑市场的落后性,在会计实务中,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价格变动幅度抵销比例也会呈现波动,经常会超出80%-125%的区间。再次,评价套期有效性的统计分析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张明霞、郭晓雨(2011)认为,对于那些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的主要条款不相配的情况,就只能采取统计分析法。而统计分析法需要被套期风险和套期工具价值变动的时间序列数据,获得这些数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且评估套期有效性需要从套期开始日进行持续评估。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动态评估体系,这些要求无疑会增加套期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综上,我国应加快会计准则的修订,及时调整现有套保会计中较严苛的有效性标准,以提高套期会计的可操作性和效用。具体而言,可以参照2013年IFRS 9的新标准,去除现有规定中的定量标准对经济上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采用套期会计的条件限制,取消80%-125%的有效性量化标准和回顾性追溯测试评价,改以目标为基础进行评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设计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是,只要满足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之间存在经济关系,套期比例体现企业实际经济风险管理中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相对权重,实现二者的盈亏相互抵销的实质,套期就是有效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监督,我国应借鉴IFRS 9的建议,在制定准则时严格规定企业必须披露实际存在的套期无效部分。

四、预期交易的会计处理

我国《准则》对预期交易的规定在会计实务中存在主观性强、利润易被操纵的问题。首先,《准则》对预期交易的现金流量套期,要求预期交易极有可能发生,并且企业在最终面临影响损益的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时才能认定套期关系。但是预期交易是否可能则完全依赖于企业主观评估,变动风险也是企业预测的结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只要依据企业的套期意图和主观认定,就可以对没有可靠履行保障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会计处理(张敏,2012)。如果企业捏造对预期交易的套保,那么确认其不发生时,套期工具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利得或损失就会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纵报表利润。其次,预期交易与确定承诺存在动态联系,当预期交易可以转变为确定承诺时(如签订购货合同),企业对预期交易的套期会计后续处理有选择权,然而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报表盈余波动的影响不同。《准则》规定: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的预期交易形成了一项确定承诺时,该确定承诺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应当选择下述两种方法之一处理: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在该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将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相关利得或损失转出,计入该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可见,在预期交易转化为确定承诺时,企业对于原先采用现金流量套期的会计处理是否改用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又有选择的余地,可根据企业自身的判断与需要自主选择。

要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不能仅依赖审计来判断与监控企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从不同方面深入细化处理方法。首先,既然预期交易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被借以操纵利润的缺陷,那么准则就要从报表披露的层面强制要求企业必须详细列示与其有关的所有信息,使报表的使用者清楚地看到预期交易对损益、所有者权益的影响,自己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其次,借鉴IFRS 9的新规则,删除对于预期交易确认一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处理方法选择权,明确规定:企业对一个预期交易进行套期,并随之确认一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时,只能将现金流量套期累积的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相关利得或损失调整至该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换言之,《准则》应简化相关规定,直接将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相关利得或损失一次性转出,而不是任由企业在两种方法之间自主选择。

五、套期会计的终止与重新平衡

我国现行《准则》设定了套期关系终止的若干条件。其中一条规定,企业撤销对套期关系的指定时应停止套期会计。这一项界定意味着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或者在企业有需要调解利润时终止套期会计,使得套期所形成的损益变动或所有者权益变动影响当期报表。被授予主动撤销套期关系的权力会造成企业不顾实际需求随意指定套期关系并借以安排财务效果。另外,在套期关系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按现行准则,对于不再符合运用套期会计条件的套期组合,企业只能先将其全盘终止再重新指定一项新的套期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实践过程的繁琐程度,有悖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初衷。因此,在会计准则的设计过程中是不是应该考虑给企业提供重新平衡套期关系的机会值得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我国的《准则》修改终止条件,并加入重新平衡的理念和相关规定以增加其灵活性。参照2013年新修订的IFRS 9对套期会计中套期关系的终止和重新平衡所做的调整,删除“当只有部分套期关系发生变更时即正式终止指定并重新指定一项套期关系”这一规定,并说明:企业不能主动撤回原先指定的套期关系,只有当套期关系的风险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或者不再符合套期会计的使用条件以及套期工具到期、被套期的预期交易不再有效时,才能终止套期关系。其次,当套期关系发生变化时,允许套期关系中符合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存续而非全部终止。对于仍然满足风险管理目标的套期关系,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的权重,修正套期比例使之符合套保的经济意义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当然,过于频繁地进行重新平衡,也会增加企业核算的负担。套期关系的“重新平衡”在实务中还没有特别广泛的运用,其实际推行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和观察。

六、套期保值业务的报表披露

在套期保值会计的报表披露方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 号——金融工具列报》提供了相关的披露要求。虽然列报规定在细节上与IFRS 9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整体看来仍然不够全面,无法让报表使用者看清企业套保业务的全貌及其对报表的整体影响。比如: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策略只是在正式的书面文件里有要求,但在报表上却没有要求企业予以披露,报表使用者无从得知企业参与套保的具体目的;准则也没有要求企业从总体角度充分解释套期会计对主体资产负债表的财务状况、综合收益表的利润变动以及权益变动表的变动影响;再有就是主体的套期活动怎样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总额、时间和不确定性也没有要求说明。此外,具体实践中,套期保值交易的实际披露情况离国际标准也相去甚远,几乎没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套期保值的相关信息予以披露,报表使用者也无法从企业财务报表中直接获得套期保值业务的相关信息(谢莉萍,2011)。

为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全面的反映、套期保值实践效果得以真实展现,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准则》在列报方面予以修订,可以考虑补充以下披露事项:主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套期会计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以及套期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同时,也建议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仅限用于套期保值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直接对应于表内列报的相关项目。在这个注释中披露所有套期信息,包括预期交易在内的套期政策以及套期关系等具体内容,不因套期类型不同而分别披露(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司,2014)。此外,监管部门要继续敦促企业完善并提高列报披露的质量,使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主体风险管理活动的效果。

总之,本文以实务和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分析总结了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希望我国主管部门尽快借鉴IASB对套期会计准则的最新修订结果和修订建议,结合国内市场发展和会计处理需要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风险管理原则导向的情况下,全面修正现行会计准则中不适用的条款和实施细则,使之更具实用性。此外,我国还应针对套期保值运用最为广泛的商品期货,制定套期会计实务操作指导手册,对套期业务各环节的各个会计要素做出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和规范,从初始确认到套期的终止以及最终的报表披露全程,以实例辅助企业理解并准确运用套期会计准则,保证会计信息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套期业务对财务及经营状况的实际影响。Z

参考文献:

1.梁维升.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的会计处理及对股东权益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0,(15).

2.张敏.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02).

3.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司.金融会计动态[J].金融会计,2014,(01).

作者简介:

林雅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安毅,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期货与金融衍生品。

上一篇:安全运行下的机电设备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财务危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