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范文

2023-10-07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王静(1987—),女,汉族,河北廊坊市人,会计学硕士,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作为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性举措,对独立审计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审计复杂性的影响出发,结合其计量的前提、层次和特性,基于企业内部、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三方共同构成的审计市场,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审计质量;价值相关性;审计复杂性

随着财务目标的逐步转变、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企业收益表现出极大不确定性,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更关注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变现能力。然而,我国当前的市场体系和实务环境还不够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引,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职业判断,增加了审计的复杂性。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层次和特性出发,研究其对审计市场各方的影响,进而证实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最终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应用情况分析

(一)计量前提

公允价值计量着眼于当前交易,它不是资产在过去的交易中形成的价格,也不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而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相对于历史成本侧重于计量企业过去的投入而言,公允价值更侧重于计量未来的产出,采用公平成交价对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自身的业务性质、市场状况,及其所处行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更要把握潜在的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允价值计量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计量层次

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FAS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中,要求公司披露其公允价值信息的来源渠道和性质,并将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表现为交换价格;第二,市场不够活跃、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时,可将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若不存在活跃市场,或不存在类似市场,公允价值应采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确定。其中,第一、二层级得出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更高、价值相关性更强,而第三层级得出的公允价值因涉及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算,计量的主观性强、价值相关性降低。

(三)计量特性

与我国现行的其他四大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极具特色。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波及面广。我国现行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项已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条件性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操控性差。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引,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强、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很难划定统一的标准进行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围绕由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三方共同构成的审计市场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上三方出发对其影响进行阐述。

(一)基于企业内部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它要求管理层在不同情况下能准确识别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正确选择会计政策,为审计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它要求会计人员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价格信息,恰当地估计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为审计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操作基础。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独立审计的开展提供优越的内部环境。

(二)基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影响

审计市场上的政府监管部门主要由证监会、审计署和各级财政部门组成。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察主要以年检方式进行,监察重点集中于对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的监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急需新型监管方式的调控,政府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对关键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审查和监督,综合证券监管、审计监督和财政监查三项职能,从整体上把握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性,为审计质量的提升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三)基于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加大了审计难度

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影响。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只对公允价值计量和使用范围作了初步定义,未对相关估值技术进行具体阐述。此外,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审计准则尚不能满足实务的需要,注册会计师需在更高的层面上对管理层选择的会计政策恰当与否、会计人员做出的判断科学与否进行评价,审计难度加大、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独立审计的审计质量。

2.公允价值计量形成大量错报与漏报,提升了审计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在于公允价值本身的不确定性与变动性。基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固有的缺陷,公允价值计量为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提供了进行错报与漏报的机会。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变动,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对不同项目设定的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财务报告中错报的可能性。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估计,就会提升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注重对会计事项的评估与预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为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也增加了审计的复杂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涉及更多的判断与估计,审计难度增加、风险加大、成本提高。因此,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下审计质量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确保审计实务的顺利开展。我国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急需建立与当前市场条件相适应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尤其是有关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具体操作指南,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主观判断与人为因素,全面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其次,营造有利的审计环境,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有利审计环境的构建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共同努力。首先,企业内部应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其次,外部监管部门需加大监控力度,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与审计质量意识,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最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推动审计质量的提升。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审计的主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注册会计师应积极参加在职培训与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切实提升审计质量,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贾平、陈关亭,公允价值计量下审计质量的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0,(3):59-66.

[2]董必荣,试论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计量的可靠性[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57-61.

[3]管考磊,公允价值计量与审计复杂性[J],会计之友,2012,(6):32-35.

[4]叶康涛、成颖利,审计质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3):3-11.

[5]孟凡林,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质量影响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通过说明公允价值的涵义,剖析了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指出在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时所面临的障碍,以及为应对这些障碍提出怎样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相关性

1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成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最早出现在会计准则中是在1998年,当时主要用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公允价值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随之在2001的时候,取消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只允许在少数准则中运用。在2006年,公允价值重新回到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并在17项准则中不同程度的提到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2 公允价值的释义

2.1 公允价值的基本涵义

对于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我们中国会计准则分别对其下了定义,虽然文字表述不同,但基本含义却是一致的。可以归纳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易目的是自愿的,交易环境是公正的,交易价格是市场的,不掺杂任何主观色彩和功利因素。并且是基于一种假设前提下,这个假设就是: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并不打算清算或者说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削减其经营规模。此模式下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更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和正确的决策。

2.2 公允价值的特性

公允价值与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净值)相比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六种属性,它是除历史成本外的其它四种属性的重复,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很模糊,在不同的情况下很难说它是代表哪种特性。也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价格,同时未来现金流量的时点、金额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又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公允价值在操作上具有很大的难度。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又是矛盾统一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被认为当前财务会计两个最主要的计量属性。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历史成本注重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把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功能交给了市场,仅对成本和收入进行跨期的估计配比。同时假定市场价格是公允合理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从而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必须是动态的,随时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动。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着不同之处,但深层次研究却发现:它们都试图反映企业真实的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来寻找相对公平合理的价格近似的估计理论上“公允价值”。

3 公允价值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3.1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与期末估值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所谓“投资性房地产”,此次新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二条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并且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另外,期末应将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进行估值。第十一条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2 公允价值对存货的影响

存货计量的合理性不仅影响着收益确定,而且影响到资金流量分析,其计量不仅会受到某个会计期间投入价值与营业收入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以前若干期间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影响。旧的会计准则的计价方法为“成本与市价孰低”,这种计量基础的理论依据是稳健性原则,但其合理性却有待思考:①这种计价概念使得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存货项目有不同的计量基准,从而违背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②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不反映其真实价值,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③歪曲了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按本文的观点对存货进行计量,无论存货是增值或减值,都用公允价值加以确认能避免上述的问题。

3.3 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下,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老准则采用只报忧不报喜截然不同。

3.4 在债务重组的应用

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规定了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当债务转为资本,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有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一做法显然有别于2001年修订的准则中将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在债务重组中, 债务人的收益就是债权人的损失。因此, 债务人能否获得收益及获得多少收益, 并不是债务人一厢情愿的事情。如果债权人不愿意放弃债权或只愿意放弃较少债权的话, 债务人就不能获得收益或者只能获得较少的收益。因此,即使允许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 借助债务重组产生巨额重组增值收益且被债权人所接受, 也是不现实的事情。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债务人通过与其关联方以显失公平的价格进行重组, 获得重组收益。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披露》中规定:“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这意味着上市公司今后难以用债务重组等方式通过显失公平的价格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

3.5 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

在企业合并业务中, 新准则针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常不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 合并对价也不是公平交易的结果, 不代表公允价值, 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交易行为, 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 即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 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 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可见在企业合并准则中, 按照经济的实质确定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是既审慎又科学合理的做法。

以上是对新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的几点简略分析,但其真正的影响远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将会越来越成熟。因此,公允价值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当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4.1 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发达,市场运作有待规范

从公允价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要求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的价格。既然是公平的交易就要求必须存在一个发达的生产要素的流通市场,在这样市场中的价格才是公平的价格。但我国现实情况是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发达,市场还是受到了来自政府等多方的干预,市场中的价格是一种非公平的价格。这对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4.2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管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征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些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制定得再好的会计准则,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也将成为一纸空文,会计准则国际化形同虚设。目前我国企业由于自身或外部因素的驱动,没有按照符合商业惯例的规则来运作,也有一些企业甚至是公然作假,这样以来,适用于一般商业行为环境下的会计规则、方法就难以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反而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不能有效执行会计标准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会对投资者造成直接的损失,而且还会使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信用危机。《会计法》规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只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和有关负责人、相关责任人严肃查处、严厉处罚,真正起到惩戒作用,才能保证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落到实处。

4.3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培训有待加强

资产的实际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因此,在新准则实行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就会涉及到对资产的评估和重估问题,并且影响到多种会计要素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这对我国的财务人员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在新准则体系下的财务人员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还应该是合格的评估师。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增加在评估方面的知识,需要系统学习评估技术和方法。因为评估的综合性技术性很强,对专业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评估还知之甚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主要由专业的评估师来估算会计计量所涉及的公允价值,这对我国的评估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5 关于应用公允价值的几点建议

当然,我们应看到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观念已深入会计理论和实践中。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日趋复杂化与多元化、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公允价值计量必成为迫切需要。面对中国的市场环境, 如何合理的使用公允价值成为关键。

5.1 加快营造完善的会计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会计准则赖以生存的土壤,成熟、发达的市场才能促进会计准则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较差,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易不规范;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没有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金融产品单一,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缓慢等。为了改善这种状况,(1)我们应加强法制建设,使市场经济发展步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形成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局面,最终建立公平的交易环境。(2)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杜绝“自我交易行为”的发生,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减少投资者损失,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活跃我国资本市场。(3)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应逐步实现市场化,这既是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5.2 不断强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公允价值的获取提供配套服务。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提高市场有效监管的水平,搞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制度,发挥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界定清楚财政、审计、证券、金融、税务、会计等监管的职能和作用,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各司其职、严加监管。通过外部惩处机制和内在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双重机制有效地保证财务和评估人员能够自觉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应设立相对独立的企业资产估价委员会,该委员会最好能够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以使公司管理当局或财务负责人无法干预企业的资产定价。虽然新准则明确规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系列使用条件。但是,采用什么技术或方法评估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价值以及如何保证该评估价或协商价是合理的、可靠的, 仍然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管理层应尽快制定操作指南。

5.3 着力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升思想境界。强化法制教育, 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 同时, 切实加强诚信建设, 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 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其次, 加强业务培训, 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判断处理的能力, 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但要熟练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软件操作等新技术,还要不断提高外语水平,精通财会外语,以增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娴,许良虎. 公允价值概念辨析[J].会计之友,2006,(1).

[2]陈美华. 公允价值概念剖析[J].会计之友,2004,(10).

[3]陈玉荣.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析[J]. 财会月刊, 2003,(6).

[4]卢永华,杨晓军.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 会计研究, 2000,(8).

[5]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黄学敏. 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 会计研究, 2004,(6).

[7]孙景翠. 浅析公允价值应用的现实合理性[J]. 商业研究, 2005,(14).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次贷危机建议

0 引言

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因价格以及成交量的直线下降,资产负债率大大增加,使得许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现象,这是次贷危机导致金融风暴的重要因素,并且在金融风暴的背后,公允价值的计量体现在了各个层次,许多企业以公允价值的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急剧缩水,并使得许多的金融资产造成恐慌性抛售,整个市场体系变的非常混乱。公允价值以其特有的评价模式以及充足的理论依据成为一种广泛的会计计量工具,然而,当前国际经济立法面临着公允价值缺失的困境,并由此引发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因价格以及成交量的直线下降,许多企业以公允价值的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急剧缩水,资产负债率大大增加,使得许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现象,这是次贷危机导致金融风暴的重要因素。

2008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总额7000多万元的救市方案,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是针对市场计量的会计准则做出了特殊的规定——要求美国证监会(sec)对按市价计值的会计准则做出调查报告,并且投票表决是否该中止此项会计准则。在美国进行调查的同时,欧盟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则更快一步,他们认为市场可以不完全遵循所谓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允许某些银行将资产重新列为长期投资,这样的变化将使银行的一些金融资产实现损失的最小化。

到底如何正确的对待公允价值是美国、欧盟甚至今后中国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侧重分析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我国如何合理发挥公允价值的作用。

1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争议

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进入会计准则已经是晚近的时代了。虽然在会计准则的构思上,公允价值计量的雏形已经早早地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应用,首次出现还是在20世纪的美国。

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作出如下定义:公允价值是指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

我国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对公允价值作出了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

从二者的定义中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的交易双方是客观公正的,交易方式是有秩序的,并且该项资产或负债已经在市场上存在并且在时间上要连续存在,而且该项资产或负债在交易过程中必须是合法的、自愿的,不属于类似恶意的低价抛售或者恐慌性抛售等被迫交易。从而,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公平交易,那何为公平交易,而交易又如何达到公允是公允价值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公允价值的引进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思维和会计方法,其应用的不断扩展也体现了公允价值正在体现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式而言,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并非能被所有人所接受。

1.2 公允价值的争议 公允价值在美国翻译为fair value,意思是公平的价值。公平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知道其存在的意义,但是作为交易的双方怎样才能做到公平,衡量公平呢?

法律角度看,公平在法律上意为justice,即公正、正义。一切法律都必须按照这样的宗旨为指导思想。因此,在会计法上,公平原则的表现就极为重要,首先要遵循交易主体平等的原则,即双方同为法人或者自然人,然后双方的意识必须达成共识,即不存在舞弊、强迫交易、恶性竞争等问题,如果存在两者的统一,无论市场的波动如何之大,交易就能符合公平原则。因此,公允价值的存在性是公认的,但是如何定义公平交易确是实质性的问题(陶迎迎,许彩燕,2008)。

如果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并且无任何流通问题,那么公允价值交易的公正性并不会受到太大的争议。而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要估计其重置成本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一般演变为“管理层判断+某一估价模型”(于永生,2007)。问题是如果出现资产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其存在流动性,那么交易双方的意识误区就会产生,那么从管理层的判断到估值模型的计量就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使得公允价值的交易存在缺陷,而且这个缺陷并不能靠管理层自身的提高或者企业的不断进步就能弥补的。这就是公允价值存在的最大问题,即交易的双方对资产的价值判断存在不同方面的理解(于永生,2008)。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公允价值的问题所在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就是什么是公平的交易,其二为缺少活跃市场的资产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对于第一个问题,无论是FASB还是GAAP发布的准则,并未对什么是公平交易做出定义(欧阳世芹,朱开,2008),也就是说公平交易他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这是需要人们的理解才能够达到一个共识,这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完善的不止是计量方式,其基本的定义也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应结合法律的角度完善公允价值的定义;对于第二个问题,公允价值的计量还是只能依靠上述提出的模型来实施,但是管理层的判断会造成不同层面的意见,导致其成为双方公平交易的障碍,因此,在市场不活躍的情况下,公司应尽可能多使用可观测数据,尽可能少使用不可观侧数据,通过模型估计未来现金流并折现,褥到的现值可以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当然,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可能计算出不同的现值,具体采用哪个数据是管理层自身的权力。但是无论哪个数据,都无法真正掌握公允价值,从而引发出的计量方式的改进也在所难免(FASB-157)。

正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上述特性,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关键点上,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议论的热潮,并且衍生出了拥护以及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两派势力。

公允价值计量的拥护者们认为,首先,公允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只是财务报表中的一个点,并非能够引导次贷危机走向金融风暴,其次,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方式,并不能够从经济问题上去否决它,不能把所有责任归咎于公允价值的计量,第三,从历史成本的缺陷出发去引出公允价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历史成本虽然在交易的当下能够衡量资产的价值,但却不能够持续地影响,这样会使得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可靠性。

但是作为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一派则认为,历史成本是最好的,最可靠地计量方式,其理由在于历史成本的不会因为资产的价值变动幅度过大,而财务报表的稳定性可使投资者的信心增强,在这种计量模式下,只需要少量的主观判断,降低了企业管理层方面的错报风险,也能使外部审计师明确目标,减少犯错的可能性。此次次贷危机爆发后,许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把矛头直接指向公允价值,认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范围和深度,并且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许多巨额减值的资产被迅速地反应在会计报表中,使得上市公司出现证券价格的暴跌,资产缩水程度加深,造成投资者的恐慌,从而达到一个恶性循环。

2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

2.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对金融工具交易有了更多参与,因此会计计量的方法出现了很多难题,许多在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下计算的价值都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从1999年到2003年期间,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改制的程度都不断地加大。我国也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在会计处理上,如果按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为例,企业在取得投资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交易的金额)

投资收益(交易发生的相关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从中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按照购入时市场公平交易的价格以及相关费用确定的。这与历史成本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如果企業的资产价值出现比较大变动时,则需要确认变动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即公允价值上升时,作以下会计分录: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如果公允价值下降,则做相反分录: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益

根据上述处理方式,可以发现,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时,不但要在账面上反应资产的价值下降,而且还要在当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从而影响企业净利润,。如果资产的市场价值处于不断缩水的情况,公允价值的计量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企业为使资产负债表不过于难看,会被迫出售这类资产,而这样的恐慌性抛售会进一步加剧恶性循环,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加缩水。企业在丧失信心的情况下将会采取极端的措施,走向破产。而如果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无论市场波动性如何的大,其账面价值也不会改变。

2.2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就是次级按揭贷款的违约情况不断地增加。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幅度提高,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2.1 信用消费监管失灵。人们寄予希望的房地产企业首先成为了次贷危机的爆发点。美国为了复苏2000年开始的经济退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包括增加投资、减免税额、大幅降息等。这就加大了美国国民消费的欲望,房贷条件降低,甚至出现了零首付的状况。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大量的投资者入驻房地产行业,并且不断地进行炒作,抬高房价,以至于最后引起过度的价格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在人们进行过量次贷消费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没有做到整体的宏观调控,使得次贷的风险增加。

2.2.2 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为了想要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衍生工具来。并且在不断地通过风险转移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就拿CDS来说,CDS是信用违约互换,如果不出现信用主体违约事件,则CDS卖方没有任何现金流出;而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有义务以现金形式补偿债券面值与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以面值购买CDS买方所持债券。卖方可由主承销商或商业银行等第三方来担任,并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或其他市场进行CDS的交易,从而转移自身的担保风险,使得其成为金融衍生工具,但是随着资产的减值,CDS价值下降,违约情况频繁出现,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贷款无法收回,因此大量的CDS被抛售,并且不断地转移到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引发的次贷危机也就不断地扩大。

在美国政府长期政策扶持、美联储长期的低利息政策,使得美国房地产投资市场迅速发展,刺激社会消费激增。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危机逐渐被积蓄起来,投资市场流动性过剩,引发社会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政府被迫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使得次级信用贷款者还款能力下降,大量的次级贷款无法收回,引发次贷机构的倒闭与次贷投资业务的亏损(苏延春,2009)。

而在美国宽松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下,在房地产市场上形成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造成的危机,继而成为了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当“次级抵押贷款事件”暴发后,冲击波传导到了“次级债券”,又引爆了“次级债危机”(张永鑫,2009)。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金融产品的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这次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公允价值计量也许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由公允价值导致的,不能全面否决公允价值建立。恰恰相反,理论界和有关部门应通过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准则,提高会计准则在揭示、控制风险方面的功效。

2.3 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从上述原因中不难分析,金融危机的根本是在于次贷过度宽松以及金融泡沫的大量产生,其本身并不是由于公允价值导致的。公允价值自身并没有错误,从会计上讲,公允价值反映的企业财产的真实性反而会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如果现在的市场环境是一个有序的、正常的环境,公允价值的计量确实能够指引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下,因为市场的混乱,大量的资产减值,那么公允价值的计量就变成了金融危机的催化剂了,因此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以雷曼公司为例, 其第二季度减计资产接近亿美元,第三季度则粗升至亿美元以上。减计资产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运转,如信用等级下降、借贷成本抬升、担保金不够充足等。因此,每当财报公布巨额减计前后,金融机构都会传出以各种形式融资的消息。雷曼公司就在其第二季度财报出炉之际不得不融资亿美元自救。而如果按非公允价值的传统会计准则,即使市场情况不乐观,银行持有的某些资产价值已大打折扣,财务报表上也不会迅速即时地反映出来(旷野,2008)。

再以美国三大银行的摩根大通为例,从2009年最新出具的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其第四季度的净收入为7.02亿美元,平均每股利润7美分,与之相比的是去年同期的29.7亿美元,每股利润86美分。其表示,在处理了一项价值13亿美元的合资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后,摩根大通的每股收益至少下跌了28美分。摩根大通公布的数据还显示,第四季度摩根大通提供的信贷亏损增加到54亿美元,2007年为85亿美元,而税前的抵押贷款和调控贷款余额只有29亿美元。另外,数据显示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门在第四季度亏损23亿6千万美元,利润仅为1.24亿美元。信用卡部门已经亏损3.71亿美元。坏账率从07财年第四季度的3.89%上升到了5.56%。次贷的相关损失就比同期增加了近一倍的数字,而利润的也比同期下滑了将近一半。

3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3.1 要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经过多年论证的科学方法。无论金融危机多严重,公允价值计量反应的信息公允透明,正是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决定权利。公允价值计量诞生于美国证监会支出历史成本对防范金融风险无济于事的危难之际,这本身说明,公允价值天生具备防范金融风险的性能。公允价值在世界各地的广泛运用使得其展示出了某些领域的优越性,这是历史成本所无法达到的,这也是整体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公允价值应用的有序扩展 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放慢的经济业务并不多,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在国际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我国也要尽量要求使用,并在今后有意识地、逐步地将这类资产扩展。比如:①存在比较成熟交易市场的资产计量和列报。如有价证券、汽车、房地产等长期资产,汽车等固定资产的加入会使得企業的财务报表能展示更加真实的资产价值。②未来现金流量和内含利率基本能够可靠确认会计要素的计量和列报。比如,融资租赁的资产、期限较长的赊销收入及一些长期负债等。现金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评级以及贷款的宽度,因此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能够有效地避免金融风险。③难以用历史成本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的计量和列报。比如,金融资产及衍生的金融工具等业务在条件成熟和必要的时候,都可以尝试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逐步尝试某些特殊领域的资产,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具有存在性。

3.3 企业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立良好的公允价值使用环境。在坚持公允价值的观念下不动摇,同时通过证券监管、银行监管,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认为调控利润的发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普及和运用,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真实的信息作出更大的努力。

3.4 企业自身必须有效地进行管理。企业必须遵守相关制度以建立良好的管理层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各职务间的权利约束,以较好的状态迎接市场的竞争,给于公允价值的实施建立良好的环境,因为公允价值的交易要尽量建立在活跃市场的环境下,这样资产与负债反应出的真实价值才能避免管理层的判断错误。具体说来,管理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以保持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其次企业内部应该有良好的内控机制,使得公司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3.5 要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成为一名具有娴熟的业务能力的会计人员,除了应具备实务知识、会计理论及操作能力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国家监管部门也要从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以及审计部门的作用,严格执行会计法的要求并且在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也要与会计人员充分沟通,提高会计人员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提高判断能力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要求人员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做出判断;二是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公允价值处理方法。

3.6 改进公允价值准则体系。公允价值的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分层推进的过程,先修订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即什么是公允价值如何定义、如何,再将公允价值纳入计量属性体系,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的改变,增加或者改进方法,几个估值方式的运用等,最后再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我国虽然修订了会计基本准则,随着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是必不可少的。

4 结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若金融工具不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能反映其内在价值呢?如果按照历史成本的计量,金融风险就完全不存在吗?在市场交易中,价格是围绕价值的上下变动而变动,正是要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才能给投资者最准确的市场信息。

公允价值的使用是近年来才开始实施的,因此还远远谈不上完善,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水涨船高,有关各方都皆大欢喜,没有人会去挑公允价值计量的毛病,大家都会认为公允价值真正反映了资产的价值。一旦市场急速下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又会随着市场价值的下降而急速缩水。这时,包括公允价值计量在内的一切制度,都成了替罪羊。这就是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真正面貌,计量工具成为了人们利益的牺牲品,但却又引导人们进行不断地改革。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不确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但是,从长远来看,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的方式改善公允价值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开贵.公允价值计量和意义.[J].百家争鸣.2008(6).325.

[2]付智博.从国际金融风暴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J].理论界.2009(65).

[3]胡筱蓓.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工作研究.2009(1).51.

[4]李睿.公允价值计量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1).44-46.

[5]罗兵.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量[J].海外经济.2009(2).33.

[6]欧阳世芹,朱开.次贷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在思考[J].财会研究.2008(12).149-150.

[7]苏延春.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4).74-75.

[8]陶迎迎,许彩燕.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使用[J].财会研究.2009(03).252-253.

[9]王秋月,陈群梅.美国金融危机下我国如何运用公允价值.[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43-144

[10]王泽霞,郑建克.公允价值计量要点及难点分析.[J].经济论坛.2008(2),135.

[11]杨辉,陈敏.金融危机中如何看待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研究.2008(24).37-39.

[12]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会计研究.2007(10).

[13]张红玉,刘爱敏.公允价值若干问题探讨.[N].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2)(3).70-72.

[14]张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我见.[J].管理观察.2008(24).205-206.

[15]张清玉.现行会计中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31.

[16]张荣山,雷振.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98.

[17]张维卿.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利弊.[J].商业经济.2008(3).42-43.

[18]张颖.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素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0).99.

[19]张永鑫.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2).72-72.

[20]周炳伟.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应用的思考.[N].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5-46.

[21]Tony van Zijl,Greffrey Whittington.Deprival Value and Fair Value:A Reinterpretation and a Recon ciliation.[J]..2005(16),135-138.

[22]Zhiyun Liu.Fair valu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n globalization.[J] .2008(3).423-454.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打破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提出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为辅的新计量体系。新计量体系的提出是我国会计准则的进步,然而新计量体系在理论上存在着缺陷,本文主要对新计量体系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但它不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不是同一个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其他四种计量属性是按照计量信息的来源不同进行分类的结果,而公允价值是以计量结果能否如实反映计量对象为依据对计量属性的分类结果。由于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是按不同分类标准对计量属性的分类结果,所以他们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叉关系。公允价值可能是历史成本,也可能是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或现值,历史成本等,四种计量属性也可能是公允价值,也可能不是公允价值。其他计量属性只要符合公允价值的概念特征,就可以成为公允价值,不符合就不能成为公允价值。

新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可靠取得并可靠计量。”从基本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补充的模式。然而,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这种提法在概念依据上是混淆不清的,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列起来,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既然公允价值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将其并列起来,否则会误导会计人员,以为只有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是公允的,其他计量属性的计量结果都是不公允的。事实上资产在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往往就是它的公允价值,难道我们能说资产在取得时按历史成本计量是不公允的吗?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应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模式,在该计量模式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作为其他计量属性的选择判断和标准,其他计量属性作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形

式,公允价值驾驭其他计量属性形式,其他计量属性形式体现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模式下的会计准则构建

1. 公允价值在基本会计准则中的构建。会计实务是在会计规范约束下进行的,而会计基本准则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是制定其他会计规范的理论依据。不同的计量模式要求不同的基本准则内容。虽然我国在2006年对基本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但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仍然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上,导致基本准则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逻辑一致。如决策有用性最重要的两个衡量标准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与决策相关,而历史成本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沉没成本”:可靠性要求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价值往往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因而也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以公允价值基础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基本准则中的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和谐一致,以便更好地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然而,计量基础(计量属性体系中的主要计量属性)在基本准则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可以随意抽换的概念,而是一个与相关概念联系密切,在整个基本准则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个概念,因此,对计量基础的更换需要对基本准则中的许多内容作出相应调整。

就会计假设而言,目前基本准则中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依然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建立的必要前提。需要提及的另外一条长期被人们忽略的假设是“市场价格假设”。市场价格假设是指会计计量数据来自于因交易而形成的市场价格。这里所说的交易可以指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也可以指收入和费用的发生,资本投入与收回。市场价格可以是实际发生交易所形成的价格,也可以是估计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假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所有会计数据均来自市场价格;二是资产负债的价值应随其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不断调整。一般来讲,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依据的市场价格假设只包含第一层含义,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所依据的市场假设则同时具有两层含义。这一假设的设定具有客观依据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包括劳务和技术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而形成,事实上,企业经济活动大多数都表现为市场交易,有市场交易就离不开市场价格。之所以称之为假设,是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市场交易的事实并不存在,如接受捐赠和商品在企业内部转移等,但这并不妨碍这一假设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市场价格假设对会计确认、计量及会计方法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市场价格假设公允价值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就会计要素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对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影响较大。笔者完全同意新修订的基本准则对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概念的调整。因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的资产持有收益也应作为收入。基本准则修订前收入的概念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修订后的概念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基本准则修订前费用的概念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修订后的概念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由于收入与费用要素的调整,必然引起利润的调整,基本准则修订前利润的概念是:“利润是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修订后的概念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新修订基本准则对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概念的调整完全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也能适应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

就会计确认、计量原则而言,“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及“配比原则”是现行的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会计计量基础之后,这三项基本原则应更改为“公允价值原则”、“应计原则”和“配比原则”。其中,配比原则虽然在名称上没有改变,但在含义上却略有变化。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配比原则强调的是收入与费用应按因果关系进行配比,而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配比原则强调则是广义的配比原则,即营业收入与利得应与同一期间的营业费用和损失相配比。之所以要以应计原则代替实现原则,是因为实现原则是以交易发生为收入的确认标准,而应计原则则以事项变动或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为确认标准,也就是说,按照应计原则,不仅要确认因交易而发生的“权责”变动,而且要确认没有交易基础的价值变动;不仅要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而且要确认未实现的收益。

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言,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和会计方法选择和评价的标准。无论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还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都应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清晰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不同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不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可靠性,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相关性。因此,与公允價值计量基础相对应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无须作大的调整,只要适当强调相关性即可。

2. 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后,具体会计准则所做的变动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专门制定一项类似于SFAS NO.15的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二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基本要求,对涉及到公允价值确认、计量、披露的各项具体准则进行修订,以便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基本要求。

(1)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在进行初始计量时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取舍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在初始计时时,哪种计量属性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更接近公允价值,就应以哪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即如果资产是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其市场交易价格就是其初始计量的最佳选择;如果某项固定资产形成于非货币交易,其同类资产的重置成本可能就是其初始计量的最佳选择;如果资产形成于融资租赁,其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可能就是其初始计量的最佳选择。第二,在会计报告日,如果资产、负债的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动,必须按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并对重新计量至公允价值所形成的利润和损失的处理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这里须强调的是报告日资产、负债价值发生的变动必须是重大的,如果是非重大的,也可用原来的历史成本近似代替公允价值。第三,应明确规定某一具体会计准则规范对象所适用的公允价值获取方法和程序。第四,应在具体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披露的内容和方式。

(2)制定专门的具体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应具体规定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及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以解决公允价值运用的技术问题。

(作者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青化砭采油厂)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角度探讨了公允价值引入的意义,并具体阐述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计量问题,提出为了更好地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应在谨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同时,兼顾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并重视会计信息可靠性、重要性,从而得出了双重计量模式更加全面,更便于报表使用者的结论。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金融工具 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重要一步

1、公允价值的介绍

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首先强调公允价值以市场为计量基础,其次计量的交易是假象的交易,最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主要参数的估计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采用的三种估价技术:一级估计,当资产或者负债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随时可取得可作为公允价值估计参数的市场价格;二级估计,有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随时可以取得相似的资产出售价格或负债的转移价格;三级估计则是采用脱离市场的估计技术——估价模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层级划分与上述类似。

2、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公允价值出现时间不长,其最早被应用于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后被逐步引入到表内确认与计量。

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1世纪前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生产经营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相应的企业会计环境发生变革,投资者不断追求预测信息,曾经占据主流的、提供高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历史成本,已经无法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公允价值研究并运用的直接原因却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大量出现,并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而走向高潮。事实上,在各种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是最适合于动态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属性,尤其对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相关性。FASB就明确表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则是唯一属性。

3、金融危机下对于公允价值的再认识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最终重创实体经济,造成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又一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于会计界而言,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事实上,公允价值并不是金融危机的真正诱因,公允价值反映了现有市场条件下持有金融资产的当时市价,并无虚假,最多在缺乏市场公开报价的情况下采用了三级估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下,当金融危机中市场流动性发生变化,使得金融机构不断递增资产减值损失,在市场无法取得外部资本补充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不活跃市场出售所持资产,使得这些资产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跌,引发新一轮的市价跌荡。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允价值加大了市场恐慌,甚至是市价偏离资产内在价值的“助推器”,但是这种“顺周期效应”来自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错误不当的信用评估政策,及其不严格的风险控制和金融监管,甚至是人性本质的贪婪性,因此不应该否认公允价值。

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适度谨慎引入公允价值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无活跃市场,会计信息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因此,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方面的确认和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前提、范围和具体方法。现实中,我国金融创新远不及欧美发达,因此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中运用也是有限的,这也是我国相对于欧美等国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原因之一。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发展趋势,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重要一步。

二、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确认计量的相关规定

金融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且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密切相关,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采用的基础不完全相同。因此,分类一经确认,后续不得随意变更。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能再重分类为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计量将使用三级估计。我国并没有直接定义非活跃市场。一般认为,非活跃市场包括初始后续计量均不具有活跃交易市场,以及后续计量不具备活跃市场的情况。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大量不良资产,上市公司禁售期股票以及应收账款均是非活跃市场需要采用一定估值技术计量的资产。另外,新会计准则并未提供估值技术类似的指南,然而准确合理的估值技术对于非活跃市场资产计量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工具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属性的混合问题。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则根据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分类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人为划分不同类别使得初始计量基础相同的金融工具后续计量迥异,而且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利润表,计入所有者权益影响资产负债表。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出售时相应确认投资收益,这将影响利润表的营业利润。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初始确认时根据此时未来现金流量和实际利率进行后续计量,待出售时损益计入当期利润表。特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体现了混合计量属性,持有期间取得利息或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却被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处置时原先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积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时,则要区分权益工具和债务工具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因此初始入账时的分类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划分之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损益对于利润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将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可避免利润波动的不利影响。根据会计目的,管理者可以利用“出售”转出“资本公积”计入“投资收益”,也可以选择继续持有,将未实现的利润留存以后年度实现。这种基于会计目的的交易,无法正常反映金融工具真实的价值和风险,同样也增加了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理解方面的困难。

三、金融危机后我国公允价值运用趋势与国际趋同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适度谨慎引入公允价值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国际趋同,同时兼顾我国非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同样强调可靠性和履行受托责任的重要性。金融危机过后,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使用的探讨有很多,争论在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实质在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取舍问题。从管理者的经管责任角度,历史成本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重视投资者保护视角,信息的相关性似乎更为重要。为了完善FASB第157号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FASB先后发布了4项立场公告,其中强调了确定公允价值不能简单依靠市场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对于公允价值披露方面,规定在对三级估计进行合理调整时,应披露这一调整的事实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总计影响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体现了在财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上,双重计量模式似乎是必然趋势,因为其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的权衡理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未来修订时也理应如此,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可以在附注中记录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以便于投资者尽可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鉴于前面提到的以金融工具计量为例的运用情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需要继续修订关于确认计量方面的规定,避免会计从业人员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职业判断进行利润操控和盈余管理,以及复杂的准则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在使用财务信息的困难。公允价值层级本身不是估价技术,现实中一级估计不是经常出现,二级估计和三级估计涉及太多的主观判断,因此应重点针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使用二级估计和三级估计予以严格的操作使用规范,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可靠性。

总之,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下相关资产或负债信息的同时,双重计量属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兼顾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强调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同时,也满足了投资者对于未来信息的需求。双重计量模式可以直接反映主体持有资产的不同特点和用途,例如那些长期持有并非旨在出售,且无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的,以历史成本计量。双重计量模式也可以直观反映主体的经营目标,例如持有资产为了在合同到期时可取的确定现金流(本金和利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双重计量模式更加全面,更便于报表使用者。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在以后修订过程中参考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相关变更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双重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2] 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学习,2009(1).

[3] 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4] 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9).

[5]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

(责任编辑:刘冰冰)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

首先,对于公允价值来说,实质的计量属性优势非常的明显,能够迅速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对公允价值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最新最全的市场经济动态,为上级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合理科学的计量资产,从而获得的现金流量。学术界和理论界也曾明确提出,关于价值尽量属性对企业的稳定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这一属性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运营能力以及运营状况,投资者也可以着眼于这一重要的指标了解投资单位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从而保障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的避免利息成本以及过去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以公允价值为代表的各类信息能够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能够有效的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让信息使用者结合个人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通过简单的预测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公允价值信息还具有一定的反馈价值,能够给予信息使用者更多准确的预测结果,积极的纠正前期的失误,保障会计决策信息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公允价值符合资产的本质定义,能够面向过去和未来对不同的历史成本信息进行重新的解读和划分,为决策者提供与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全方位信息,有效的保障未来经济利益的平衡性以及科学性,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实现自身的稳定运作和发展。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缺陷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非常的明显,对企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存在许多的缺陷,这一属性极有可能会成为他人操作业绩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中公允价值之中所涉及的定量因素较小,大部分为定性因素,因此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难以对公允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及分析,缺乏一定的判断经验和基础。外加上我国还没有出台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依据,因此在实践运作的过程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有一部分的信息操作者会直接利用这些工具来操作业绩,严重影响了股东的合法权益。

会计计量信息缺乏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尽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计量之中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来调整后期的决策方向,保障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起点以及要求,同时市场环境也会产生许多的负面影响。如果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基础来源于公允价值,那么就无法保障最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会存在许多的主观判断和影响,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之中操作者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公允价值能够掩盖市场的变动,不断的调整发展方向,但是市场经济以及风险状况的变化非常的剧烈,难以进行有效的预测,因此实质的价值属性波动较大,无法准确的反映财务状况以及盈利能力,严重影响了会计报表使用的准确度。

三、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对策

为了尽量避免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注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提升,了解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内容及要求,抓住体系变革的方向及策略,以此来实现针对性的调整。首先必须要加强提高公允价值可操作性的研究及实践,了解新时代背景之下与计量以及公允价值确认相关的现实条件,通过理论研究来为会计实践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在技术层面上则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公允价值相关的系统化要求以及会计准则,保障实物操作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其次,积极构建完善的资产评估市场,以此来体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之下公允价值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其中评估技术最为关键,只有规范现有的评估业务才能够充分体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为了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技术的重量级优势,技术操作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公允价值计量实施的具体效果,积极的构建完善的市场价值体系,有效的应对来自于时代发展的挑战以及波动,充分发挥会计计量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另外上级主管部门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加强工作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保障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利用公允价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摘要:在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之中,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了解投资者信息的实质需求,着眼于这一现实目的保障后期信息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结合会计计量的核心要求,对公允价值这一重要的属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以期为提高会计计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会计计量,新属性,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新会计,2001,(01).

[2] 金芬.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师,No.102(03):84-85.

上一篇:工期控制工程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刑法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