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2023-09-15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1篇

摘要: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平顶山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人力资源要素出现了供需矛盾,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开始显现。文章着重分析研究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人力资

源开发的措施,对平顶山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 开发战略 对策

1 概述

旅游人力资源是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旅游业、旅游企业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前期保障。要把平顶山的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市场功能,认真研究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

2 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理念战略、体制机制战略、协调发展策略、人才培养策略和人才储备战略。

2.1 理念战略

理念战略就是要求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理清思路,确立科学的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理念。树立人才就是生产力理念,坚持人才科学开发观念,坚持能力道德并重的培养观念,坚持人才全面协调开发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2.2 体制机制战略

体制机制策略就是健全体制,完善用人机制。要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制度,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为人才提供进步空间和发展环境,要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和忠诚度,留住人才。

2.3 协调发展策略

协调发展策略就是完善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要制定政策和措施,保证人才开发、培训与旅游行业管理相一致,建立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开发机制,建立常规培训、年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达标制度。

2.4 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培养策略就是为提高旅游人力资源队伍素质和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工作。按照旅游业的部门组成,人才层次、区域旅游水平,着重旅游人才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类推进。

2.5 人才储备战略

人才储备战略就是要全面推进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着重旅游后备人力资源的供给。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要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定向培养,加强与旅游企业互动,培养旅游业需要的各类人才。

3 平顶山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纲要》,并结合当前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未来平顶山市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逐步增长的态势。因此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来推动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彻底解决平顶山市旅游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加强领导,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3.1.1 加强重视,推动政策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从旅游业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形成促进旅游人才资源培养开发的文件和意见,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机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运作,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尽快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引进的政策,并协调旅游人力资源的区域合理分布,带动整体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

3.1.2 加强宣传发动 要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旅游行业氛围和风气。

3.2 突出重点,加快急需人才培养,促进行业发展

通过以上对平顶山旅游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在未来几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高层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是平顶山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3.2.1 提升旅游主管部门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好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职能,切实履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认真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开发利用战略,规范市场秩序等。人才的培养主要形式是在岗培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对各级旅游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通过各种方式给管理者提供锻炼的机会,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形成管理有效、业务精干、依法行政的旅游行政领导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高效、创新、廉洁的高水平管理人才队伍。

3.2.2 着重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教育培训 加大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力争克服旅游专业的局限性,加强与国内旅游重点省、市人才市场以及旅游人才公司的合作,积极引进和吸收高学历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积极发展与相关专业人才公司的合作,将人才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平顶山市以外。

3.2.3 增强旅游专业师资力量,完善旅游教育办学机制 目前,在平顶山开设旅游专业的两所本科高校中,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足30人,大专和中专院校的师资力量更是薄弱。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设旅游教育体系和师资队伍,与国内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旅游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3.2.4 实施激励机制,促进行业发展 第一,从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入手,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和表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使旅游人才享受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金等,并尽快设立行业指导性工资标准。

第二,加大对行业优秀人才的奖励。只要在专业领域有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优秀人才,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进行奖励,并且每年都要提高待遇。要让行业的杰出人才享受优越的条件、丰厚的待遇,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以确保在各自的岗位做出更大的贡献;政府要放宽编制限制,实行高薪引进高学历急需专业人才等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灵活处理的方法,对成绩突出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越级提拔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为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打造更广阔的渠道,建立旅游行业高级管理型人才、服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新业态人才等人才库,使其适应职业发展空间,并向旅游企业提供新鲜血液。

3.3 建立、健全旅游教育培训体系,使其更系统化、规范化

3.3.1 首先形成完善的旅游行业教育培训体系 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积极发动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以及旅游专业院校的骨干力量,并将各县、区的旅游职业教育中心、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具有影响力的较大规模的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纳入整个行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中。

3.3.2 扩大旅游院校的招生规模 “十二五”期间,要逐步扩大各类大中专院校、旅游院校(系)本科生、大专生和职业中专生的招生规模,尤其是研究生、本科生等高学历人员;不断壮大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依照目前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现状,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3.3.3 扩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 市委、市政府要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一系列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要在全市范围内选择2所旅游院校、5家旅行社、5家旅游饭店、3家旅游景区建立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已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满足对旅游行业各类从业人才有针对性的培训。

3.3.4 充分发动,保证旅游人力资源工作培训的全员性 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全员性就是要对全行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逐步实施培训。要想提高平顶山市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切实抓好各类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强化培训。由于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提高旅游人才质量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开展人才培训工作。

3.4 加强建设,构建旅游信息网络培训平台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平顶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建设旅游信息化网络平台。借助和依托平顶山旅游门户网站和各县区旅游网站,建立能够强化政府、旅游院校、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信息沟通的网络教育培训平台。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魏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罗松.基于和谐理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9(6).

[4]刘宏盈,张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0).

[5]廖萍,朱湘辉.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商业时代,2008(30).

[6]熊剑平,刘承良,王薇.湖北省旅游人力资源结构性评析[J].经济地理,2007(5).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2篇

一、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旅游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徐州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旅游业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徐州旅游业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助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徐州更好地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拓宽旅游业辐射范围,整合徐州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2.发展农村旅游业是加快徐州城乡互动的必要举措。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以城带乡”阶段。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提供农民就业的机会,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缓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城市文明向农村的延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和农村转型,有利于形成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

3.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客观需要。徐州乃千古龙飞地,历代帝王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借助两汉文化的羽翼,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密切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徐州的都市农业接轨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推进区域合作。

4.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把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旅游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壮大,并推动徐州向国家级、世界级风景旅游城市迈进。

二、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优势

农村旅游业顺应人们更加注重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1.资源优势。徐州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江、河、湖、溪、山、林等各具特色,农村地域特色鲜明,苏北民俗、农耕文明、乡野风情保存相对完好,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2.区位优势。徐州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位于长三角北端,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经济优势。徐州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发展农村旅游业的经济实力。农村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资金投入机制比较规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旅游业客源市场日益扩展。

4.基础优势。徐州生机勃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农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鼓楼区的九龙湖农业主题公园、徐州经济开发区的观赏鱼生态示范园、云龙区的亚美花木繁育基地、泉山区的泰山农业生态园等一大批先进的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徐州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格局,具备扎实的基础优势。

5.城市优势。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刘邦、项羽、张良等。清代文学评论家张竹坡,史学家萧一山,近代书画家张伯英、萧龙士,当代作曲音乐理论家马可,国画大师李可染,均生于斯而成著名大家,睢宁的儿童画更是享誉世界。

三、发展徐州农业旅游的建议

徐州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应进一步科学规划,扶持开发,突出特色,策划包装,加强营销,规范服务,提升水平,促进农村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

1.科学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多方借鉴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的都市郊区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徐州经济发展和资源特色,论证和编制农村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先行,找准农村旅游业的市场定位,有效防止景点的无序开发。

2.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农村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快速兴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原汁原味的“农”字特色。发展农村旅游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投资者利益与保护资源并重,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当地农民风俗、农业风光、农村风情等特色。

3.加强促销。要加大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发消费市场。重视农村旅游业项目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强化农村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当前,农村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游客需求,因此,宣传促销的重点应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特别是做好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促销,不断提高农村旅游在区域旅游市场的占有率。

4.主动服务。各级相关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做好协调,为农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培育农村旅游业龙头企业,提高农村旅游业从业者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商会,发挥行业商会的行业自律和中介推销作用,推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事情有待理顺和规范,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主动帮助农村旅游从业人员解决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推动农村旅游健康发展。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3篇

摘要:大湘西地区山同脉,水同源,民俗相近,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互补性强。但地域偏僻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财源聚集,其关键在于致力发展旅游产业。湖南西部落后地区应该大力推进大湘西旅游一体化,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这是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对建设旅游大省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旅游产业品牌;一体化发展战略;大湘西地区;区域经济

一、引言:大湘西,即"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北地区的统称。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广大地区,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这里多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发展滞后。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承接东西部、联接长江和华南经济区的枢纽区,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的战略地位。2004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湘西地区开发,作出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编制引发了《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开发范围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共32个县(市、区),面积7.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人口1345万人,约占全省的20%。

二、大湘西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湘西旅游业走“文化旅游”,与张家界的“山水旅游”形成互补关系,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柱产业,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下面我就来分析这些问题。1、是旅游供需矛盾。即旅游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与大湘西旅游市场供给单一化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已逐步由单一的“观光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度假游、探险游、商务游”等形式转变,而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供给还停留在“观光游”,品质不高,属“低端旅游”。

2、是企业发展矛盾。即社会化、规模化、集聚化大旅游与大湘西企业的“小、散、弱”的矛盾。大湘西旅游市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旅 1

行社多属于接地社,等客上门,缺乏走出去的市场竞争力;从宾馆服务业来看,星级旅游宾馆较少且级别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低。

3、是区域协调矛盾。第一是湘西州旅游资源优势区与资源非优势区协调发展的矛盾;第二是与张家界、怀化旅游区的矛盾;第三是与长株潭旅游区的矛盾。因为这些地区,既是我们发展旅游的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我们大湘西地区应该紧抓“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大市场机会,成为它的“后花园”。

4、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转换难。近年来我们的“文化旅游”虽然发展迅速,但还没找到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品转化的最佳模式。

5、旅游商品开发难题。有特色没品牌、有产品没产业、有发展没规划。6、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难。旅游景区多采用“一次性买断经营权若干年”的体制,多影响村民的利益,容易造成村民闹事,处理不当,会妨碍旅游发展。

7、旅游创新型人才缺乏。学校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主要缺乏能独胆一面的中层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创意能力强的人才。

三、大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为提高大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旅游富民,旅游强州、市。构建大湘西“125146”的旅游空间布局,即“一个龙头、两个中心、五个支撑城市、一条廊道、四条精品带、六大功能区”。着力建设张家界旅游龙头、凤凰和崀山两大旅游中心,依托张家界、常德、吉首、怀化、邵阳五大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黄金走廊,形成大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沪昆高速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四条精品旅游带,打造大桃花源山水田园休闲度假、张家界奇山异水遗产、湘西文化生态风情、怀化古城古镇古村、大崀山原生态文化、中华瑶乡民俗文化等六大旅游功能区。大力构建大湘西旅游产业品牌。调整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实现由“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发展。现提出五条发展思路:

一是创意发展思路。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意是人类利用才华、知识、智慧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国内目前有很多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取得很大的成功,如丽江大型歌舞“丽水金沙”、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刘

三姐》等等。用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可以解决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转换的难题:创意挖掘旅游资源、创意创造旅游产品、创意拓展旅游消费。

二是融合发展思路。孤立片面发展大湘西的旅游业是不行的,要强化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打造大湘西旅游的“复合产业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融合:第一是促进优势资源的融合,大湘西各地区的优势资源互补,促进各地协调发展;第二是强化地区产业关联融合;第三是协调产业功能融合,即大湘西地区在建设其它产业和项目,特别是进行城镇建设和大型项目建设之时,要尽量考虑旅游元素,注意培养新的旅游增长点。

三是链条网络发展思路。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垂直相关链条”和拓展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的“横向相关链条”;构建价值链联系的区域旅游网络,如常德-张家界-凤凰旅游路线,用打造都市-山水-民族文化旅游,龙山与里耶之间,用打造秦文化旅游。用大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来精细化链条和网络上的每一个环节或节点,把它们做精,质量高。

四是协调发展思路。包括:建立“竞争合作”的旅游空间协调机制,以解决大湘西地区与周边旅游空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基于“制度和谐”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用来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或村民的矛盾,“制度和谐”的关键是当前要改革过去的“一次买断经营权若干年”的融资体质,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合适于大湘西各地区客观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资制度,采用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形式,来协调各方利益。最终实现大湘西地区旅游业与自然生态协调,与区域经济协调,与民族传统文化协调与各方利益者协调的理想局面。

五是集群发展思路。既然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资源存在“小、散、乱”的局面,那么旅游发展就应该集群发展。首先,以板块集聚和条带集聚来整合旅游资源;其次,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集聚旅游资源,形成集群竞争优势。

结论:

大湘西是湖南的后花园,湖南要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过渡。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并具体落实,我们相信,大湘西旅游业会得到更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带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相信大湘西旅游圈一定会成为国内甚至国际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1]李清泉.区域经济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肖胜和.论我国贫困发展旅游业的基础[J].云南大学学报.1997

[3]毛新.湖南西部民俗旅游经济战略思考.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6年08期。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借助E-views 3.1软件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对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以及铁路里程等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来研究国内旅游业收入的情况。

关键词:国内旅游收入 多重共线性 逐步回归估计 经济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的美称,它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等其它各种事物。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部门,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撑。因此对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理论综述与因素分析

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旅游者的主观需求因素,包括旅游者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等;二是旅游资源的客观供给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及其设施、交通情况等。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1)居民旅游观念的变化。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GDP指标越高,国民的富裕程度越高,消费观念越强。

(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的居民都有了多余的钱可以用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旅游,无疑是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满足方式。

(3)旅游人数。旅游消费与旅游人数有着一定的关系,旅游人数越多,消费水平通常就越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外出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交通情况。随着经济的逐步增长,我国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铁路、公路的增多,条件的完善,使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居民也因此更愿意到各个地方旅游。

根据我们对影响我国旅游业收入的因素分析,以及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的需要,初步选取了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和铁路里程为解释变量,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

3、数据的选择与收集

4、模型的估计、设定与检验

假设其他解释变量不变,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每增长1元,被解释变量国内旅游收入增加24.3563亿元。

七、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98—2011年之间,影响我国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内旅游人数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除此之外,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与铁路里程也对国内旅游收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需要加快完善旅游景点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与旅游产业结构,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打造;各旅游景点所在省市要不断提升景点的吸引力,来增加旅游人数;我国政府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尤其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旅游需求,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增加国内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完善铁路等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良好的交通体系必然会为旅游带来便利,从而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薛佳. 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需求预测[ J ]. 城市问题, 2009(1) : 68~72.

[2]郭丽君.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旅游收入研究[ J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331) : 16~17. [ 3 ]

[3]李仕柯, 许建国. 对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21(6):172-174.

[4]赵卫亚. 计量经济学教程[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14~122.

[5]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5篇

从解放前的抗日红色基地,到80年代的农业特色乡镇,再到如今着力打造的旅游文化名乡,近年来,靠着“旅游”和“农业”两张名片,原村乡的香菇种植、薯类种植、黄芩茶等特色传统产业远近闻名,全域旅游也在长平大地崭露头角,原村“本色”初步显现。

传承红色基因

原村乡陈山村是高平抗日县委旧址所在地,战火纷飞年代,高平人民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七庄河民兵连就是其中一支十分英勇的部队,在连长张建业的带领下,他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让日军闻风丧胆。原村乡窑则头村村民张海民深情地为我们讲述着父亲张建业的故事。他说,父亲张建业当时是民兵连长,他们的民兵连在七庄河很有名,经常夜里去破坏日本人的交通和电线,还制造了水雷、地雷等多种武器,日本人根本不敢来这里扫荡。

如今,高平抗日县委旧址已经被晋城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这里感受顽强抗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在读大二的薛锰钊就是趁着放暑假的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前来参观,感受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参观过后,她内心触动非常大,并激动地说,“通过参观,我感觉抗日的艰苦历史不仅仅是在书本上,都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会珍惜。”

发展特色农业

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是老一辈革命人留给后人朴素的发展理念,也是原村乡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的红色基因。70年来,原村乡党委政府坚持想民所想,为民所需,他们依托有利的地理优势,立足原村实际,找准优势和定位,开辟了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路子。

高平市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原村乡特色香菇种植的典型,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让老百姓受了益。原村乡常庄村村民王瑞英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告诉我们,从2015年开始,她在金田公司承包了两栋香菇棚,一年一栋棚可以赚两万至三万元钱,两栋棚一年能挣六万左右,公司负责技术、销售,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不出家门就能把钱挣了。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户生产经验不足的问题,金田农业还承接了国家农业部“2018年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香菇“智慧菇房”,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财致富。

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不仅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也让原村的特色农业远近闻名,并形成产业集聚。千亩香菇种植基地、千亩红薯种植基地、千亩黄芩种植基地……这些新发展起来的基地都为原村“本色”的绘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造农旅小镇

人们常说原村风景美如画,不仅是这些农业基地的功劳,更与其境内的名胜古迹密不可分。近年来,原村乡党委政府从古建修复入手,相继完成了国宝万寿宫、陈山抗日县委旧址、国民革命军陆军十七师纪念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并启动了明公源亲子农旅小镇项目,打造一流的研学旅行基地。今年年初,原村乡又积极策划和打造了“过大年来良户”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央视等多家媒体多次对良户村进行报道,良户古村也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和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现如今,“旅游+农业”已成为原村乡的两张名片,原村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全力发展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确立了“一环一轴两翼五区”的产业融合空间格局,倾力打造农旅小镇。

上一篇:职业院校下一篇:地区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