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范文

2023-09-15

职业院校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结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对目前职业院校分析化学的课程学习目标、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做了分析,并阐述了分析化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了探索,现就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交流和探索,旨在促进今后分析化学的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院校;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分析化学的学习目标

分析化学在学科中与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环境科学、无机化学一样是一门专业课。学习好此门课程不仅要将高中数学知识、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掌握物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职院校都在提倡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以实践和导向性为主体,鼓励教师少讲或只做引导,学生多做多动脑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来说,就我校的学生情况来看,理论课程的讲授不能太少,原因包括:其一,在此门课程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其二,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略懂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就连初中化学也是一知半解,没有最基本的概念性的认识;其三,掌握此门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构架,要求学生要系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才能为以后从事分析工作打好理论基础。若将实验教学单一的某种测试技术设定为主体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向性教学,将达不到分析化学教学的目标,结果是:学生一知半解,只能生搬硬套,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找到分析关键过程或关键控制点,学生还不具备自学的基本知识储备,所以要加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

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强化

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学习分析化学实验不仅是让学生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认识过程,在实验教学中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且能够训练学生应用基本理论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只单一强调在实验教学中总结、研究规律和理论,虽然在实验教学中新增加了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但若没有理论基础,那么对学生来说即使按规范操作,其结果也只是照猫画虎,学生不能应对环境或其他样品差异性等变化做出科学的综合分析,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再进行操作实验分析,才能对过程及结论得出科学的分析,所以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强化。另外,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实验过程危险性比较大,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的教学还不能完全转化为导向性和学生自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还不能自主学习研究和完成实验过程设计,所以要加强老师的实践过程指导作用,打破了以往同组同学1人操作,其他学生等、看的现象,减少学生在操作过程环节的压力和心理障碍,鼓励和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每一步骤过程中感到有所收获和提高,培养自信,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需要两学年以上的培养,才能使学生能适应导向性教学模式和具备自主学习基本能力。

四、分析化学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组织

1.分析化学的教学模式应是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结合的方式。分析实验教学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理论讲授过程中课堂讲授要重点突出,对重点、难点讲透。理论讲授还应完成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设问、讨论、启发的方式进行;在实践教学中,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大家分析讨论,提高大家的分析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如何分配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比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笔者通过以往的教学发现,我们不应严格划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比例,而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不应该根据班级人员的多少设计课时分配量,总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标准。比如学生总数比较多时,大部分人认为需要完成总体目标,如让所有学生都懂怎样规范操作,由于存在学时有限等局限,这时必然选择牺牲大部分理论课时,以补偿实验分组教学的要求。针对以上情况,此时最好的解决方法示增加一个课前的或是课堂演示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点。优点有:其一,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音、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改善授课环境,若实验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讲解正确操作的理由和违反操作对个人和环境的危害,使学生做到操作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可以节约药品;其二,还可以节约重复讲解的时间和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还可以使教学直观,简单明了,缩短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提高学习热情。这样就把实验课分成了实验基本操作知识多媒体教学学习、过程训练和任务完成部分,前一个阶段可以减轻教师讲解的劳动强度,此时再将学生分组训练,教师参与过程指导,就比较省心省力了。

3.成立实验合作小组。采取循环式实验方式,这样既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操作训练,也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对于学生平时实验成绩的评定,如第一次实验某学生在获得的分数来自三个方面:小组打分95分,大组打分90,教师打分85分,定好小组、大组、教师分值权重分别为0.15、0.15、0.7。那么这个学生本次实验的综合实验成绩=95×0.15+90×0.15+85×0.7=87.25(第一次),若一学期共做了四次实验,实验综合成绩按照如上方法计算为87.25(第一次)、85.21、75.15、91.25,本学生学期平均实验成绩=(87.25+85.21+75.15+91.25)/4=84.72。

五、建立合理分析化学的考核制度

本课程考试应该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模式。

1.对理论和实验考试内容的设置。第一,理论考试应以基础知识的测试为主,同时附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试题,用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二,实验课考试则可采用更灵活的考核办法,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公布几大项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随后要求学生自行看书查资料,设计实验,考试时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步骤实施实验。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考试成绩的评定。成绩考核模式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平时和期末考核部分,评价分配标准和权重如下表。

本文从分析化学的教学目的出发,首先,阐述了分析化学的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强化,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其教学内容特点,转变教学观念,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其次,还对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和组织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目的是改变分析化学教学行为,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服务水平;最后,建立合理分析化学的考核制度,从考核的模块划分以及成绩的判定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以上对笔者在分析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在实践应用中发现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起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运春,许金生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21(1):24-26.

[2]郭祥群.分析化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厦门大学化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增刊,教学论文专辑:117-119.

[3]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2002,(6).

职业院校范文第2篇

【摘要】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忽视,重视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的内化;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患者,学生成长,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谐社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营造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大环境,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来加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大学生;患者;德育教育;社会大环境;改革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目的。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基础卫生医疗保健的执行者,是基层群众的健康守护神,他们肩负着保护社会成员健康和生命的使命,提高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在选取人才中存在着重视技能考察,忽视道德考量的情况,致使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在有限的学生学习时间内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的院校甚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改为见习课,这种情况下,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思想道德无所谓的认识,不重视道德的修为,忽视道德的修养。高等卫生职业院校轻视职业道德教师的学习和提升,很多教师多年封闭于校内执教,没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与社会出现脱轨,很难系统的获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使教师在面对年轻学生时,力不从心。

(二)重视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的内化

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塑造人的教育,就是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品德,又外化成为道德活动的过程。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学形式单一,以说教为主,照本宣科,重视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职业道德课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化,忽视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对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职业道德课的考核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应对考试,学习过程中重视知识的识记,忽视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内化的动力,致使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二、加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患者

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他们未来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命致重,贵于千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部分器官不可再生,我们的学生因为职业道德的缺乏,会忽视生命的尊严,会疏忽大意,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大多是不可逆的。因此加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让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事故。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医务人员被赋予了保障人民健康,防病治病的使命,这就决定了医务人员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应该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医德,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让医务人员有着对患者极大的同情心,有救患者于痛苦的责任感,在实际的医疗过程中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基本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再就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一旦造成对患者的伤害,后者比前者对于医务人员心理伤害更为巨大,他们一定会陷在深深自责中,内心一直会有阴影,影响到未来的生活。

(三)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医德已成为医疗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医疗质量的高低,只有具备了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医务人员才会自觉自愿的为患者服务,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心和挽救患者生命与健康的责任感,自觉自愿的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良好的医疗质量,高尚的医德作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这对于降低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和谐医患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构建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

医疗行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行业,医务人员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患者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在他们获得疾病的治疗的同时,还获得了医务人员生活的照顾,精神的慰藉,在他们治疗好疾病的同时,也会受到良好医德感染,在自己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会以医务人员为榜样,克勤克俭,为构建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

职业道德对于社会,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如何加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呢?

三、加强高等卫生职业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大环境

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是未来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关注他们的成长就是关注人们自身未来的健康。舆论要坚持正面宣传,弘扬正义,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事迹,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树立道德楷模,为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的潜规则,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医德环境。

(二)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改变观念,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等卫生职业院校要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不能简单的把职业道德教育归为德育课教师的职责,每个任课教师都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学校各个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协作,认真履行本部门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职责,把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的执教水平,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明确教师职责,增强教师的使命感,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应该有的职业道德责任感,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三)进行教学改革,改变教学形式,增加考核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渐悟的过程,职业道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可以采取开讨论会、组织演讲,观看收听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事迹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看到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观点,更好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请优秀的毕业生来校进行演讲交流,让他们高尚医德感染学生,这种身边人的事迹会让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德育课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德育教师要深刻认识德育课的实质,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获得德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的提高了职业道德素养。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也影响到了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升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这项研究,作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把自己的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把自己的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加以提炼,形成理论指导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加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江惠英《医护伦理学基础》[Z]科学出版社2012。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cpc.people.com .cn/GB/33832/33855/2922165.htm l 2004年10月15日。

作者简介:

温俊轶(1972 -),女,河北廊坊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大学城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邮编:065001。

职业院校范文第3篇

摘 要: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价值态度和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较大。高职学生由于年轻阅历不足,文化底蕴单薄,文化涵养不够,往往表现出浮躁的性格特点,在价值取向上更容易偏好一些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积极主动的宣传和传播儒家文化精髓,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够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 价值取向 影响 反思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0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被世人奉为“经典”,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儒家文化传递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信条,这些信条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

一、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

(一)克己修心的人性品质

《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之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则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阐述了什么是仁,以及如何做到仁。“仁”,从人从二,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古代代表了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最初的“仁”是指人与人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仁是克制和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他将“仁”定义为爱人,与人相处时需要遵循互存、互助、互爱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尊重和友善。他要求不仅是“我”,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都要有博爱心和包容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崇尚仁术和仁心。“仁”并不是小仁小义,而是为人为民造福、克己复礼的大仁大义。

(二)宗法制度下的伦理道德

《礼记·大传》里记载“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这段文字传达了儒家文化坚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伦理关系高于一切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礼治”讲究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等级。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两个伦理原则就是“亲亲”和“尊尊”,即“孝”和“忠”,其思想倡导君权父权至高无上,子弟必须孝顺父兄,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家国同构。个人是群体的附庸,被约束在家庭和宗族里,一切以家国为中心,没有自我和个性。虽然封建王朝在不断更迭,但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做人的道德规范无论何时都要遵守。

(三)天人合一的生命价值

《孟子·尽心》中精辟地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描述了一种人与自然朴素而和谐的哲学关系。认为天人皆有徳,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世界,也同是生命、精神和道德的领域,既肯定了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也强调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价值。

(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阐述了儒家文化的宇宙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一方面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指个人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自我奋起、顽强不屈、自力更生的精神。儒家文化强调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和进取精神。我们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民族危难之际,在中华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它激发民族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支撑和推动着中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五)贵尚中和的行事态度

《中庸》讲到“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心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而不同,不偏不倚,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配合而统一起来就能形成“和”的效果。在我们的价值理念里贵和尚中是与礼尚谦让的行事态度相联系的。我们崇尚以宽容、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和为贵成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

二、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注重个人道德修行

儒家文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修养身心看作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儒家思想强调通过心灵反省和克制欲望来保持平常心,言语谦恭,行为合乎规范,做到言行一致、身心合一。他们认为“修身”修的是内心。只有每个人都修身心,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才会成为文明社会。“修身克己”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服从意识的养成

儒家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制度,被统治阶级认同并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儒家理论强调社会有阶级之分,地位低权利小的阶层要服从地位高权利大的阶层,位高权重的阶层掌握主权和领导权。自上而下的尊卑等级制度使人们养成了对权威服从的意识和习惯。服从是一种美德,是对上级认可和尊重的表现,不能服从他人的人也学不会领导别人。

3.与人为善和谐共处

儒家文化里讲和谐,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包含了相互关爱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让我们敬畏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和尊重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下,我们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和整体,养成了与自然为友、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消极影响

1.理性思维方式培养较少

儒家思想比较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思辨的学习方法,理性思维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核心,而儒家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较少,甚至不太重视。孔子不谈科技,墨家思想虽涉及了一些科学技术的传授,但是其思想不能撼动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无法改变人们固化的轻视科学技术的思想观念和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家本位束缚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对家庭的无条件牺牲是应该的,对家长无条件地服从是孝悌,忤逆则是不孝,对权威的质疑更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家国同构,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否定了个人的价值,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不利于个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完善。

三、学校教育发挥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的价值取向

自尊和自爱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和肯定。在培养学生的认知上,学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教会学生对不公说不,教会他们认同自己、支持自己。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当中平等的一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就业岗位上,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树立自尊自爱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倡导“孝”和“敬”,学校教育在平等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坚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们经常会抱怨孩子不求上进,长大之后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个性要强不懂事,与家长的关系紧张。针对这类问题,学校教育需要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父母、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通过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这样的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三)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讲爱己爱人,发展互尊、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建立积极的朋友圈信念,在朋友之间,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上下级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互惠互利,友好往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道法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价值取向。

(四)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进取的价值取向

自强进取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对于完善个体人格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强进取是建立在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强进取精神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即培养他们经济和人格独立;二是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品质,即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态度;三是培养学生尊重竞争规则,凭自己的实力平等参与的竞争精神。

(五)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结合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以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发展的潜能和优势、自身的特点,促进全方位和谐发展。

儒家文化的價值内涵意义深远,我们应该汲取儒家文化的精髓,传播儒家经典中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另外,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释注》,中华书局,2006年。

[2]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职业院校范文第4篇

[摘           要]  通过对新疆职业院校现存的制约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疆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阐明了新疆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六重维度”,即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核心、关键、载体、保障及抓手,以期在“文化润疆”战略工程视域下为构建新疆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有效范式。

[关    键   词]  文化润疆;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内陆,向西直通中亚地区,是我国西部边境的要塞,是丝绸之路经济的重要战略要地。新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边防建设、祖国统一和稳定的重要历史使命。新疆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和传播、为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班级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单位,文化建设很重要。新疆职业院校的班级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风俗等多文化交叉。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保持校园稳定和团结的基础,要开展新疆各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不断提高新疆各大学班级的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水平。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和构成体系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自古以来,文化的定义就很复杂。但是,我认为,从范围来看,文化是人类所有文明的成果,而且文化能熏陶人、促进人的发展。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班级风貌和班级成员价值的一种形式展示。职业学院中的班级文化和普通班级的文化不同,除了有普通班级文化的共同属性外,也有职业文化的属性,这是由专科学校的教育和职业属性决定的。学生入学的专业选择以及大学三年的知识储备期间,为了毕业后走向职业生涯,需要确立学生关于专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所以在建设班级文化之前要强调职业文化的属性。

(二)班级文化的构成体系

班级理念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班级最重要的价值体系,是其他班级集体最根本的部分。只有确立适合自己班级的文化,才能形成强大的集体,打造出鲜明的品牌。班级理念文化主要包括班级核心理念、班级教育和班级理想等。

二、新疆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青年一代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承载者、传播者,而对青年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培育,是靠家庭、社会、学校、班级这些主要渠道来完成的。新疆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思想认识的特点,对高职学生思想认识进行细致的疏导,强化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班级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形式上,都要严格把关,筑牢高职学生思想认识的铜墙铁壁,高职学生是利用互联网最多的群体,当前新疆高职学生面对的网络环境尤其复杂,因此应当强化高职学生的网络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新疆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职业院校现阶段的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意识、形式、目标和后劲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部分班主任老师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缺少班主任工作必需的职业技能、专业素养、社会历练和工作经验,对于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部分班主任不是专任班主任,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部分工作时间,班主任工作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加之存在对学生“敢不敢管、能不能管”的顾虑,导致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透,缺少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二)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多为名言警句、励志故事、黑板报等“上墙”方式,虽然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意义,并且营造了一定的班级文化建设氛围,但存在未考虑到学生能否将班级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众多“00后”个性张扬、接受情况参差不齐、个人成长环境迥异等问题时,存在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班级文化缺少创新性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接受效果不佳。

(三)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清,缺乏导向性

一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缺少預见性、必要的导向性和规范化指导。往往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更有甚者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广告栏”“通知栏”。班级文化育人功能目标不清,学生找不到班级文化建设方向,找不到班级文化归属感、认同感,使部分学生脱离了班级、脱离了同学,甚至脱离了教师,因而清晰的班级文化建设整体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四、新疆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疆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传播整合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文化领域的交流也与日俱增。国外的文化以各种形式流入,一方面促进新疆的社会文化繁荣,丰富新疆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冲击新疆社会主流文化地位,会让年轻人分不清主次,丧失对本土主流文化的信心,崇尚外国文化思潮。

(二)新疆学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人要成长,就离不开自己的家庭。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个人兴趣、性格的培养、思想认识、道德规范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最深层次的感情来源于他的家庭对他的影响。大学生在家接受的教育不同,思想、价值观也不同。大学生把家庭教育受影响的办事态度的价值观带到学校和班级,影响班级舆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消除不和谐因素,降低家庭教育差异带来的阻碍。

(三)新疆高职管理机构的影响

新疆高职管理制度以适合学生健康发展为原则,以服务学生为理念,统一目标,统率学生。一是教育的管理,二是校规的管理,三是基于学生活动的管理,四是基于成员的竞争与水平的管理。高职制度对班级活动影响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高职在管理体制上充分发挥班级各项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创新,鼓励进步,使班级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四)新疆高职学生自身能力的影响

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并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的成员各自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不同。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长,才能构建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文化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学生的特长,建设班级文化。

五、新疆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六重维度”

新疆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文化润疆”战略工程的重要维度之一,只有厘清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核心、关键、载体、保障及抓手,才能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浸润作用。

(一)目标: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故而,“立德树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重要环节。具体而言,“立德树人”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为“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一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培育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鼓励其成长为社会上的好公民的“公德”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应在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上的“私德”方面下功夫。第二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也成为必然,即使其成长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和有益于国家的“德才兼备”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完成“树人”目标,并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和“职业人”的顺利转变。

(二)核心: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所在。与此同时,“五个认同”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具体表征,更是加强新疆职业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题中之义,理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之所在。客观而言,对于“五个认同”的内涵部分学生存在认识模糊的情况,仅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例,究竟何为“中华民族”,很多学生和教师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为了强化班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笔者在所带班级提出了“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之《弟子规》诵读”活动,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提高了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打通了实现“五个认同”的最后一公里——“语言关”。笔者还在所带班级组建了“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包干组”,即由一名掌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好的学生,带领本班国家通用语言交流沟通不畅的学生共同学习,努力营造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氛围。

(三)关键:队伍建设

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新疆职业院校班主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之班主任作为重要的德育力量身份之所在,特别是在新疆职业院校中,探究出一条符合新疆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班主任队伍建设道路亦成为必然的选择。其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在班级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不但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班级建设的指导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由此可见班主任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其二,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班主任个人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日益多元化的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有关,而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专职化也终将成为一种现实回应。

(四)载体:班级口号

笔者所带班级组建之初,随即查阅相关资料并在紧密结合班级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了属于本班的班级口号:“爱党爱国、自律自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我四班、我爱四班。让老师放心,让家长放心。”首先,这一班级口号层次明确,即分为国家层面上的爱党爱国,个人层面上的自律自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并将“团结同学”引申为“民族团结”“班级团结”“宿舍团结”),既有班级层面的“爱我四班”的话语表达,还有“我爱四班”的行动体现,最终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到“让老师放心、让家长放心”的原则上来(最初的为“让老师放心、让父母放心”,因考虑到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故将“父母”改为“家长”)。其次,这一班级口号指向性明确,通过班会、自习课、重大集会等时间段的口号诵读,使学生逐渐明晰“班级口号”的价值指向,即简单明了地告知学生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班级口号形成了将班级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动力,提高了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组织力。

(五)保障: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应该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因而在构建班级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基本情况,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班级制度的规范、约束学生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的正常效用。同样在笔者所带班级组建之初,笔者制定了“班级行为‘十不准’”,分为“课上行为‘五不准’”和“课下行为‘五不准’”。“课上行为‘五不准’”具体内容如下:(1)不准迟到、旷课、早退;(2)不准玩手机;(3)不准说话;(4)不准睡觉;(5)不准随意走动。“课下行为‘五不准’”具体内容如下:(1)不准乱丢垃圾;(2)不准胡乱打闹;(3)不准破坏公物;(4)不准吸烟、喝酒、打架;(5)不准私自离开学校。班级之内再无其他班级制度,通过近三年班级管理工作,可以说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因为考慮到部分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识读水平不佳的特殊情况,在班级张贴版本中标注了拼音,以方便学生识读、强化理解并执行。

(六)抓手:“三进两联一交友”

所谓“三进”,指的是进班级、进宿舍以及进食堂;“两联”指的是与学生联系、与家长联系;“一交友”指的是和学生交朋友。“三进两联一交友”作为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形成家庭、社会、学校联动,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特别是由吐鲁番市教育系统开创的“住家式家访”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增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密切了师生之间感情;另一方面夯实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石。客观而言,只有走进班级与学生同听一节课,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走进宿舍与学生同睡一间宿舍,才能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只有走进食堂,与学生同吃一桌饭,才能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内心,最终才能与学生成为朋友,进而把“家”“国”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之中,进一步增强班级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构筑起班级文化建设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习近平.在全国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

◎编辑 鲁翠红

职业院校范文第5篇

摘 要: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成都成功举办,本次比赛的情况给各个参赛院校带来了极大的触动,特别是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本文基于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的参与指导、经验总结,着手分析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对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旨在促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影响

1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旨在检验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生会计岗位通用技术与职业能力,展示人才培养成果;促进专业建设,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服务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提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锻炼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企业会计岗位真实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发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会计基本技能竞赛环节采用团队竞赛方式进行,岗位职业素养考核穿插于团队竞赛中,这正是体现了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

2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的情况

2.1专业知识面广

会计基本技能竞赛环节涉及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出纳业务操作、企业财务会计、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经法規与会计职业道德、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综合实训、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制度设计以及相关会计基本技能。多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要求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团队具备广阔的知识面才能有效应对。

2.2职业素养要求高

会计基本技能竞赛以工业企业为主体,除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组合的团队赛外,还有这四个岗位职业素养的竞赛。出纳岗位主要考核现金存储业务,培养严谨准确的精神;成本会计岗位主要考核领料单原始凭证的汇总业务,历练快速高效的作风;总账会计考核的是银行对账业务,培养客观诚信的工作态度;会计主管岗位考核的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灵活应变的能力。

2.3团队协作能力强

会计基本技能竞赛的团队赛是由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的同学在3小时内共同完成。每个岗位完成各自工作内容后传递下一个岗位,并且还要协助配合审核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这要求每个选手应具备大局意识,团结协作能力。

3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基本技能竞赛环节涉及课程内容较多,相当于整个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学生的培养时间有限。第一学年被基础课程占用了2/3以上的时间,第二学年专业课程培养有限,第三学年随即是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导致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运用时间不足,每门课程独立完成理论和实践,缺乏课程体系的关联,每门课程的技能训练没有得到强化应用,使得会计课程的教学无课程特色,无法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3.2改革转型的滞后性

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有很多院校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整体看各个院校的水平并没有完全达到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中对应成绩的水平。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是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很多院校为取得优异成绩对参赛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设施等资源有限,无法就所有学生进行改革转型的培养,很难与时俱进,难以实现在取得奥运金牌的同时达到全民健身。改革转型的滞后性无法普惠所有会计专业学生。

3.3综合素质培养不到位

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比拼,更是对心里素质、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差,心里承受能力越来越不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不够,在紧张的比赛环境中很容易失控,影响比赛成绩,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4会计基本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

4.1重构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市场情况,区域特色,行业前景,学校定位来合理科学的重构课程体系。在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动态调整课程先后顺序、课时分配等达到最佳状态。如新生入学有企业和专业认知实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点钞、速录、逻辑思维等专业技能。专业认知有助于后期培养的逐步深入和强化。增加会计文化通识课程、礼仪和口才、电子数据处理能力等课程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会计技能大赛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加大改革转型的步伐

随着大智移云的时代来临,会计专业由传统的核算型会计转向管理型会计,那么传统的授课内容、模式已不再适用。授课内容应逐步向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过渡,根据学生层次采取分层教学,定位到基础财务、业务财务、战略财务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应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翻转课堂,深化职前课程,把企业搬进校园,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传递思想和技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加大改革转型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即用型人才。

4.3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的团队赛和个人赛深刻反映了企业对财会类岗位能力的要求,如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植入责任心、主动性、自信心、团队精神、受挫能力、全局观念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此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5结语

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基本技能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应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全国职业会计基本技能大赛为指挥棒,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落实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输出的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戚丽霞.会计技能大赛对于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纳税,2018(16):68.

[2]冯田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1):160.

上一篇:绿色发展战略下一篇:旅游业发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