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15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平顶山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人力资源要素出现了供需矛盾,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开始显现。文章着重分析研究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人力资

源开发的措施,对平顶山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 开发战略 对策

1 概述

旅游人力资源是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旅游业、旅游企业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前期保障。要把平顶山的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市场功能,认真研究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

2 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理念战略、体制机制战略、协调发展策略、人才培养策略和人才储备战略。

2.1 理念战略

理念战略就是要求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理清思路,确立科学的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理念。树立人才就是生产力理念,坚持人才科学开发观念,坚持能力道德并重的培养观念,坚持人才全面协调开发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2.2 体制机制战略

体制机制策略就是健全体制,完善用人机制。要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制度,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为人才提供进步空间和发展环境,要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和忠诚度,留住人才。

2.3 协调发展策略

协调发展策略就是完善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要制定政策和措施,保证人才开发、培训与旅游行业管理相一致,建立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开发机制,建立常规培训、年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达标制度。

2.4 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培养策略就是为提高旅游人力资源队伍素质和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工作。按照旅游业的部门组成,人才层次、区域旅游水平,着重旅游人才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类推进。

2.5 人才储备战略

人才储备战略就是要全面推进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着重旅游后备人力资源的供给。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要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定向培养,加强与旅游企业互动,培养旅游业需要的各类人才。

3 平顶山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纲要》,并结合当前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未来平顶山市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逐步增长的态势。因此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来推动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彻底解决平顶山市旅游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加强领导,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3.1.1 加强重视,推动政策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从旅游业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形成促进旅游人才资源培养开发的文件和意见,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机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运作,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尽快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引进的政策,并协调旅游人力资源的区域合理分布,带动整体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

3.1.2 加强宣传发动 要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旅游行业氛围和风气。

3.2 突出重点,加快急需人才培养,促进行业发展

通过以上对平顶山旅游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在未来几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高层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是平顶山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3.2.1 提升旅游主管部门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好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职能,切实履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认真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开发利用战略,规范市场秩序等。人才的培养主要形式是在岗培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对各级旅游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通过各种方式给管理者提供锻炼的机会,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形成管理有效、业务精干、依法行政的旅游行政领导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高效、创新、廉洁的高水平管理人才队伍。

3.2.2 着重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教育培训 加大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力争克服旅游专业的局限性,加强与国内旅游重点省、市人才市场以及旅游人才公司的合作,积极引进和吸收高学历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积极发展与相关专业人才公司的合作,将人才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平顶山市以外。

3.2.3 增强旅游专业师资力量,完善旅游教育办学机制 目前,在平顶山开设旅游专业的两所本科高校中,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足30人,大专和中专院校的师资力量更是薄弱。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设旅游教育体系和师资队伍,与国内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旅游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3.2.4 实施激励机制,促进行业发展 第一,从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入手,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和表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使旅游人才享受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金等,并尽快设立行业指导性工资标准。

第二,加大对行业优秀人才的奖励。只要在专业领域有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优秀人才,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进行奖励,并且每年都要提高待遇。要让行业的杰出人才享受优越的条件、丰厚的待遇,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以确保在各自的岗位做出更大的贡献;政府要放宽编制限制,实行高薪引进高学历急需专业人才等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灵活处理的方法,对成绩突出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越级提拔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为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打造更广阔的渠道,建立旅游行业高级管理型人才、服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新业态人才等人才库,使其适应职业发展空间,并向旅游企业提供新鲜血液。

3.3 建立、健全旅游教育培训体系,使其更系统化、规范化

3.3.1 首先形成完善的旅游行业教育培训体系 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积极发动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以及旅游专业院校的骨干力量,并将各县、区的旅游职业教育中心、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具有影响力的较大规模的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纳入整个行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中。

3.3.2 扩大旅游院校的招生规模 “十二五”期间,要逐步扩大各类大中专院校、旅游院校(系)本科生、大专生和职业中专生的招生规模,尤其是研究生、本科生等高学历人员;不断壮大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依照目前平顶山市旅游人力资源现状,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3.3.3 扩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 市委、市政府要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一系列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要在全市范围内选择2所旅游院校、5家旅行社、5家旅游饭店、3家旅游景区建立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已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满足对旅游行业各类从业人才有针对性的培训。

3.3.4 充分发动,保证旅游人力资源工作培训的全员性 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全员性就是要对全行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逐步实施培训。要想提高平顶山市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切实抓好各类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强化培训。由于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提高旅游人才质量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开展人才培训工作。

3.4 加强建设,构建旅游信息网络培训平台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平顶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建设旅游信息化网络平台。借助和依托平顶山旅游门户网站和各县区旅游网站,建立能够强化政府、旅游院校、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信息沟通的网络教育培训平台。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魏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罗松.基于和谐理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9(6).

[4]刘宏盈,张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0).

[5]廖萍,朱湘辉.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商业时代,2008(30).

[6]熊剑平,刘承良,王薇.湖北省旅游人力资源结构性评析[J].经济地理,2007(5).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旅游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徐州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旅游业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徐州旅游业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助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徐州更好地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拓宽旅游业辐射范围,整合徐州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2.发展农村旅游业是加快徐州城乡互动的必要举措。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以城带乡”阶段。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提供农民就业的机会,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缓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城市文明向农村的延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和农村转型,有利于形成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

3.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客观需要。徐州乃千古龙飞地,历代帝王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借助两汉文化的羽翼,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密切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徐州的都市农业接轨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推进区域合作。

4.发展农村旅游业是提升徐州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把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旅游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壮大,并推动徐州向国家级、世界级风景旅游城市迈进。

二、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优势

农村旅游业顺应人们更加注重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1.资源优势。徐州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江、河、湖、溪、山、林等各具特色,农村地域特色鲜明,苏北民俗、农耕文明、乡野风情保存相对完好,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2.区位优势。徐州是五省通衢,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位于长三角北端,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经济优势。徐州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发展农村旅游业的经济实力。农村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资金投入机制比较规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旅游业客源市场日益扩展。

4.基础优势。徐州生机勃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农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鼓楼区的九龙湖农业主题公园、徐州经济开发区的观赏鱼生态示范园、云龙区的亚美花木繁育基地、泉山区的泰山农业生态园等一大批先进的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徐州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格局,具备扎实的基础优势。

5.城市优势。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丰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刘邦、项羽、张良等。清代文学评论家张竹坡,史学家萧一山,近代书画家张伯英、萧龙士,当代作曲音乐理论家马可,国画大师李可染,均生于斯而成著名大家,睢宁的儿童画更是享誉世界。

三、发展徐州农业旅游的建议

徐州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应进一步科学规划,扶持开发,突出特色,策划包装,加强营销,规范服务,提升水平,促进农村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

1.科学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多方借鉴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的都市郊区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徐州经济发展和资源特色,论证和编制农村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先行,找准农村旅游业的市场定位,有效防止景点的无序开发。

2.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农村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快速兴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原汁原味的“农”字特色。发展农村旅游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投资者利益与保护资源并重,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当地农民风俗、农业风光、农村风情等特色。

3.加强促销。要加大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发消费市场。重视农村旅游业项目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强化农村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当前,农村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游客需求,因此,宣传促销的重点应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特别是做好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促销,不断提高农村旅游在区域旅游市场的占有率。

4.主动服务。各级相关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做好协调,为农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培育农村旅游业龙头企业,提高农村旅游业从业者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商会,发挥行业商会的行业自律和中介推销作用,推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事情有待理顺和规范,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主动帮助农村旅游从业人员解决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推动农村旅游健康发展。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采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了发展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得出:新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对此我们提出了发展新疆草原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旅游 SWOT 对策建议

一、前言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近年来,新疆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疆的旅游发展迅猛,草原旅游的发展也较快。新疆的草原面积为5 726万公顷[1],约占新疆国地面积的36%,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7[2],新疆的天然草地分布区域广,著名的草原景点有:巴州草原上的天鹅湖、南山牧场、天池牧场、伊犁那拉提草原自然保护区、阿尔泰草原上的喀纳斯湖等。人们十分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的问题,而生态草原旅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3]。

生态旅游的概念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且于1988年被他定义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使游客在欣赏和游览于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受美丽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4]。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经提出,生态旅游在国际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不少地方也建立了生态旅游区。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的生态草原旅游进行分析。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组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即内、外部环境分析,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及threats(威胁)的统称,其中SW 代表内部因素,OT代表外部因素。本文将SWOT方法用于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分析,分析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因缘,对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全面的把握,提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建议。

二、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1)独具特色的气候。新疆草原分布的地区,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气候优势,且新疆草原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夏季,草原几乎可以成为难得的避暑胜地,草原地区日夜温差较大,夜晚可盖棉被,“中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对新疆气候变化真实的写照。冬季,草原可以开发成如滑雪等冰雪风情项目。(2)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海边、农区的人们来说,草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从电影、画报上看到过,即使想象力再丰富,也很难体会出草原蕴藏的无穷魅力。草原植物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特性不同,花色美丽,使人流连忘返。到草原旅游的人们常会看到不同大小的墨绿色圈,这就是草原独特的奇观现象——“蘑菇圈”,在这墨绿色的圈子周围,人们可能找到气味芳香的野草菇。在新疆草原地带,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天山山地垂直带草地的变化,可以观赏到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草原的动物妙趣横生,也会使人感到新奇。长于奔跑的各色野马、盘旋天空中的凶猛老鹰、鸣声嘹亮婉转的百灵鸟、狡猾媚态的狐狸,则是草原上非常有特色的野生动物。当然,各种各样的老鼠更为有趣,草原是老鼠的王国。(3)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景观。新疆草原地区远离重工业区,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绝大部分是人迹罕至,属于原生态景观。草原往往与森林联结在一起,蓝天白云,雪山森林草地,小溪流水帐篷,牛欢羊跳牧人,美不胜收。(4)独具特色的草原民族风情。新疆草原分布的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的文化历史都各具特色,这些对生态旅游者来说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新疆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蒙古包,这种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住房为圆形,冬季下雪,包顶积雪不多,轻便,易于拆装和移动。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极具特点。不少旅游者很喜欢穿上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摄影留念。少数民族的奶茶也别具一番风味,清炖羊肉更是一绝。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热情大方,款待四方来客,能歌善舞,这些对游客都是一种吸引。(5)促进草原地区农牧民收入的提高,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游客旅游会产生大量的消费,比如吃饭、住宿、玩乐等,这些可以带动草原农牧民的收入,生态旅游还会产生一些诸如“农家乐”等旅游形式的草原增殖服务,同时也促进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6)有利于草原的保护。生态旅游会给旅游区带来收益,有了这些收益可以缓解草原草被植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强草原区的保护,避免草原沙漠化,同时也可以大大改善草原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旅游给草原带来破坏。

2.内部劣势分析。(1)导游素质不高。不少人对草原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草原导游的重要性目前并未为人们所普遍认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也并未引起入们的重视,且称职的导游很少很少,不少导游不能阐述新疆草原的独特风景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不能让游客感受到草原生态旅游的意义,这不利于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滞后。草原景点大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导致景点的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满足景区的管理所需,专业管理人才更是奇缺,服务意识淡薄,景区没有专业规划,部分景区管理混乱,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影响旅游声誉。(3)基础设施条件差。新疆草原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差,交能不便,卫生条件差,厕所较少,垃圾桶较少,是草原这些损害了游客去景区旅游参观的积极性,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4)景区分布分散。新疆草原景区多,但分布较分散,一般景区之间的距离都在数百公里以上,驱车也需要数小时,使游客的部分时间消耗在了路上。(5)景区管理水平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游客的大量进入、旅游项目的设置、服务设施及游道的修建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环境。新疆大多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不当,将直接造成旅游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外部机会分析。(1)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有利于促进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年5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强调新疆要“发展旅游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投资将继续向新疆倾斜,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疆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到新疆来投资和旅游的人数也会激增,这会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国家西部大开发。1996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明确了集中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发展、扩大开放五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都为新疆草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机遇。(3)国家扶贫政策。中央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扶贫,历年业,在旅游税收、财政拨款、人才、技术、生产各方面给予大力优惠和扶持,切实推动了新疆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4)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势态良好。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较快,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势态良好,速度迅速,呈现出一片欣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不乏。(5)政府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和新疆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新疆旅游业,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来确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确定为新疆发展的支柱产业。

4.外部威胁分析。当前,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产业之一,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旅游竞争在所难免。在国风,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来发展,西部省份更是将其作为重点来做,新的一轮旅游开发热潮来已经形成,新疆周边的青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旅游对新疆旅游业市场有较多的冲击。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发现,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内部优势明显强于劣势,外部机会也比挑战多,新疆应该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结合前面的SWOT分析对新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提出以下一些建议。(1)大力培养草原生态旅游导游。大力培养具有知识广博、面宽的导游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生态导游的队伍,导游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对少数民族风情的了解。(2)加强草原旅游的规划,大力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大力培养优秀导游和管理人员,加强道路的修建,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垃圾回收站、厕所和指示标牌。(3)大力开展畜牧业试驾体验活动,生态草原一体化旅游。结合草原特色,突出人文风情,开展畜牧业试驾体验活动,开展综合现代科技、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化草原旅游。

参考文献:

[1]马玲玲.新疆草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9,(3):30-34.

[2]陈佐忠.略论中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和对策[J].草原文化,2004,(2):42-45.

[3]朱丽娟,尚杰.中国环境产业的SWOT分析[J].世界农业,2008,(11):55-57.

[4]谢安民,郑小燕,刘洋.中国草原生态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9,(2):15-16.

The SWOT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Xinjiang Grassland Ecological Tourism

RENA·abdukelimu,LI Rui-nian,SHAWULIE·shabihan,ZHANG Hui-hui,MALIYA·ersibieke

(Grass and Science Institute of 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

Key words:grassland ecological tourism;SWOT;suggestions[责任编辑 安世友]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颜鹏飞,1946年生,湖南益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经济思想史评论》主编,以及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界政治经济学论坛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代表性论著有《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大变革-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基本经济思潮概述》、《近代西方经济学》、《中国保险史(1805-1949年)》等。曾主持由福特基金会和欧盟资助的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

2016年7月17-19日,颜鹏飞教授出席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举办的“中国第八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期间,就“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观”这一主题,接受本刊采访。

王廷国(本刊记者,以下简称王):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观的重大飞跃?

颜鹏飞(以下简称颜):发展观、人民观和历史观三者是统一的。以前讲统一是讲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方法三者的统一。列宁就把逻辑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相统一。马克思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唯物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发展观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讲。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把实践引进哲学,讲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历史观、人民观和发展观统一起来,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这种新发展观不但与马克思的发展观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对中国化的发展观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的继承,又是对中国化的发展观的继承和超越?

第一,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脉相承性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句话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本质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观,归结点和落脚点是共享。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质内涵。也就是说,新发展观的本质仍然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继承性。

第二,从中国化的发展观在我国的历史源流来看。中国化的发展观源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实践上具体表现为毛泽东提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在《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老三篇中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发展观点,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把它系统化;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在此前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同时提出很多相关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发展观思想,但还未完全把它系统化。

对于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精准的评述,特别指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于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实践的审视和思考,是对多种发展理论的合理借鉴、创新和超越,是最富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国家治国安邦的第一要务,这是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基本上还是围绕“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来讲的。从内容来看,我认为科学发展观重点是在讲协调,主要是以协调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它既较少提及创新,也没有把共享放在突出位置。当然这样的理论总结与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

战略扫描颜鹏飞: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观解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开篇,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思想,为习近平新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依据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过去中国化的发展观,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加进了创新发展,强调了绿色发展,突出了共享发展,使发展观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观的提出是时代使然。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时代性使然,是现实性使然。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需要理论来推动。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们的伟大实践,一个是国内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一个是国际发展形势比较严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把发展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显然是高瞻远瞩。

从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出发,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新常态,处在一个既是和平又是发展,且发展具有很大挑战的时期。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和平发展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讲韬光养晦。因为从现在的时代和环境条件来看,你想要和平发展,别人却不让你称心如意地和平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海问题。我们要韬光养晦,可是别人就是不肯让你“韬光”,而是非要逼你亮相,逼你表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新发展观,显然是实践和时代使然。

从上述几方面来看,习近平的新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凸显其“中国话语”和“中国智慧”、“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是对于马克思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规律性成果的提炼和总结,是对国内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争论的解答和升华,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由谁来享受发展成果,以及如何以改革促发展、如何规范发展、发展如何对接世界,以及发展需要怎样的政治领导等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发展观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

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科学体系?

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从发展动力到发展目的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可分割,也不可或缺。

这个体系以创新为开篇。中央有一个提法,说的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就是说,在这个新发展观体系中,创新是龙头。关于创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等讲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讲过,但都没有提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篇就讲创新,把创新放在第一位的高度,这是五大发展理念科学体系的一大特点。而且是第一次把“创新”引入发展理念,深化了我们对新形势下发展动力的认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初期,一心一意引进外资,引进市场技术,这是可以的,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都不提自力更生,不提创新,推崇所谓“市场换技术”,这就不行。引进固然不错,但引进以后我们要懂得内化,懂得在引进中创新,不能只讲引进,不讲创新,这样只能受制于人。以前我们就是没有把创新放在第一位,所以吃了很大的亏。

我们再来看看协调问题。我个人认为,协调是确保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但从实践上来说,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先富后富的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就需要协调。先富后富应该同步进行,不能讲先富一段时间以后再讲后富。虽然先富后富存在差异性,有些人由于先天禀赋、知识结构等可能先富起来,但是不能说先富已经搞了一二十年,再搞后富。我们要对这个政策进行修正,比如说,“效率要兼顾公平”,在当时针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是一个突破,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当时提出这样的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相对严峻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所致。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协调又有了更深的内涵,强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促进协调发展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一带一路”的协调,是一个全新的协调观,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统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关于绿色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能不能以牺牲环境代价来发展呢?习近平坚决否定这样的发展方式,指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截止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不敢想象,脱离于全球经济之外的中国经济会是怎样的景象。某种意义上来说,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在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夯实根基,清除阻碍。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每一根神经,都牵动着我们。从当前的实践来看,融入全球经济,对我们是机遇远大于挑战。所以,通过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将继续深化各项领域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体系是以创新开篇,以共享压轴。实现共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观的目的和归宿。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之一,就是突出强调了共享的发展目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发展原则。

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其落脚点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即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就是三大分配差距,一是微观方面的分配差距,即个人、居民,他们的基尼系数现在比较突出,原来的警戒线是04,现在已经逼近05了,这是违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所以要重启“以人民为中心”。二是中观方面的差距,即地区之间的差距,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距还在逐渐扩大,尤其是东北地区(东三省)与其他省区的差距逐渐增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特殊政策的支撑,正在逐渐崛起。另外就是城乡差距,虽然农民工工资有所提高,但很多现实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工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三是宏观方面的差距,即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差距。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国家手中的资金相对较多,而人民手中的资金相对较少,这样一来就不符合国强民富的要求。宏观的国民分配差异、中观的地区差异和微观的居民个体收入差异,这三者成为阻碍共享较严峻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而言的。

总体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规律性成果的提炼和理论总结,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摈弃了过去简单的以生存型为主或者单纯的以GDP为中心的的发展观,抛弃拼资源拼投入、竭泽而渔、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观念,杜绝与民争利、忽视民生,抛弃以忽视公平和影响稳定为代价的畸形发展,并且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应该强调指出,我们既要看到五大发展理念各自都有雄浑的理论张力和深刻内涵,同时也要从差异性中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协调性、绿色化、开放性、共享性等都要从整体性和统一性中予以引申、衍生和阐释,必须由“要素发展论”进入到“整体发展论”即要素间、阶段间的关联性。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王:“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贯彻新发展观,应抓住哪些要点(或关键)?

颜: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观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它抓住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如同“指挥棒”、“红绿灯”、“导航仪”和“指路灯”,为未来发展指向引路、谋篇定策。要贯彻好新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都必须要掌握,都要严格贯彻落实。在这五个要点中,关键在创新,落脚点在共享,这两大要点一头一尾,一个开篇,一个结尾;一个龙头,一个龙尾。搞活龙头龙尾是最大的要点。

总之,贯彻新发展观,重点是搞好“一头一尾”,即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崇尚创新,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把“共享”发展作为最后的“压轴”理念,彰显发展的目的、归宿、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王:贵州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观?

颜: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观要在贵州贯彻落实,生根发芽,第一,必须注重绿色发展,搞绿色贵州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知道,贵州的长处就是绿水青山,这正是其他省区所缺少的。贵州要牢牢抓住绿色发展,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我认为,云、贵、川三省都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功能区规划,抓绿色、抓旅游、抓无烟工业,这更为合理些。第二,贵州要发展,必须抓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有了创新,各方面的工作才有生机与活力。贵州注重创新发展,主要是引进信息产业。贵州目前做得较好是大数据发展,这就是很好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一种高技术产业,不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大数据产业能够在贵州孵化,这是一个很重要而远大的决策,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的战略眼光。贵州发展还可以发展军工产业。军工产业如雷达、飞机叶片等属于高科技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性不大。贵州要抓住绿色产业、抓住高新产业。第三,贵州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贵州开放发展,先行的方向就是发展大交通战略。贵州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将成为发展的瓶颈。无论是旅游业、物流业等,交通都是关键。贵州大交通战略,南下以广东、广西为主,同时辐射西南地区,北上以北京、上海为主,覆盖全国,其大交通战略已初步形成,但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第四,贵州要发展,必须把贵州人均总体收入搞上去,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把百姓工作做好做实,落实共享发展才能水到渠成。第五,把新发展理念转化成为实践行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周期性、总量性和结构性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线,必须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突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总体说来,贵州贯彻新发展观方向是对的,路线是明确的,只要认真加以践行,贵州实现跨越发展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王廷国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云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较大的部分,也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为旅游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面向国际。该文重点对“一带一路”下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1所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是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带一路”是一条旅游之路,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云南省处于我国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成为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对象。云南旅游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加强“一带一路”下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优势,从而带动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1 云南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拥有的旅游合作优势

1.1 区位优势

云南位于我国的最西南地区,而且处于边境地区,其旅游业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还可以实现对外交流。当前一些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国家泰国、缅甸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每年接待大量的中国游客,而云南不仅连接东南亚,还与非洲、南亚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旅游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机遇与优势。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其不仅是云南旅游的重点城市,还是重要的经济枢纽,有着较强的经济交流功能,一方面对外输出,另一方面向内流入,对经济的流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可以更好地带动云南旅游业的对外发展,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方面更好地提高与发展。

1.2 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云南的工业生产力是比较低的,目前的发展还是以手工业为主,环境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还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云南昆明有着“春城”的美称,一年四季如春,其气候条件很适应居住。云南的气候是比较多变的,一年之中没有明显的季节分明,温度比较舒适。在云南近些年的发展中,环境条件是比较好的,有着绿树白云,还有洱海碧波荡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多地出现了气候反常现象,夏天高温,冬季严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云南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了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圣地,2017年调查显示,云南昆明为第二大避暑城市,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云南地区风景优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每年迎接着众多的游客。尤其是大理的古城、苍山、洱海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承载着许多人旅游的梦想。如图2是云南旅游的重点地区。

1.3 多元的人文旅游资源

云南地区的文化积淀是比较浓厚的,大多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而且也有着不同的交流方式。在大理,白族人居多,其房屋建筑多为白色,而且房屋建筑有着很独特的风格。在云南大理的一些地区还是“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女性外出劳动。云南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居多,其民俗节目也比较丰富,如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佤族的摸你黑等都是有着浓厚气息的民俗文化,其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在云南的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走婚”的风俗文化。云南有着多元的人文旅游资源,不论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还是对传统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了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云南对于民族文化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可以进行更好的学习。在一些云南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文化,手工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发展中的优势,手工文化是我国所特有的,其精细的做工与魅力是一种传统智慧深深的体现,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因此,云南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云南旅游业大力发展的重点,也旅游业取得很大发展成效的优势,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云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2.1 旅游市场规范化不够

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且也获得了政府大力的支持,成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点。在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重点体现在旅游业的不规范化,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首先,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旅行社也层出不穷,增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压力,给旅游市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旅游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使旅游市场的发展较为混乱,一些市场价格不合标准,而且以不合法的手段谋取利益,造成了游客的不满心理。其次,在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一味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导致旅游市场发展问题较为严重。在云南旅游业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旅行社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往往忽视了服务品质,而出现了一些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如不注重文化的宣传与交流,而是通过购物的方式增加游客的消费,导游从中赚取提成,一方面没有达到旅游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游客的厌烦心理。云南旅游业的兴盛,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商家,旅游旺季有着严重的“宰客”行为,在日常的购物中还会出现强制消费。对于这些严重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缺乏严格的规范措施,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

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云南地处边境地区,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由于地区环境的限制,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大力的开发,使得发展处于落后的阶段。在云南地区,虽然有着较为发达的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而且还有着国际化的机场设施,但是其交通还是存在很大的不便,交通方式有着较大的限制,使得一些沟通与交流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2017年云南昆明通行了第一辆“沪昆高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云南的交通条件,為云南旅游业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地区地理条件是较为复杂的,其不仅有很多高山,还连通着很多水资源,一些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大的难度。复杂的地理条件也是造成交通不便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建设高架桥或铁路隧道,需要较大的投入。在云南一些较为落后的山区,其交通不便开发,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医疗设施条件难以满足基本的需求,使得景区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一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难以满足正常的需求,一些基础设施的老化,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景区的开发、宣传与发展。

2.3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

云南地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也较为落后,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云南地区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有着多元化的民俗活动与发展形势,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使得一些资源流失,而且也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建设资金存在较大的不足,一些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也不够,相应的也就无法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条件。在云南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习惯与文化逐渐流失,对于文化的研究无处可寻,发展也就缺乏优势。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极大的带动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云南旅游业提供了建设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云南旅游业建设的宣传,给云南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优势,也给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实现跨国发展与交流。

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一带一路”战略在发展中重点强调一体化,建设旅游“一条路”,将各个地区的旅游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一体化的同时,也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更为规范化。“一带一路”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国内各省之间,加强省内旅游业的合作,推动国内旅游业的整體发展,二是面向国际,实现跨境旅游合作。云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有着较大的发展优势,其可以与四川、西藏之间共同加强对香格里拉的开发,从而推动其整体性的发展,还有效地解决了地区管理纠纷问题。云南既是交通枢纽中心,又与东亚、东南亚等国家相连接,跨境交流合作是较为便利的,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建立中国与东盟之间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从而更好地带动自身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一体化、国际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优势。

3.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服务

云南地区的发展是较为落后的,但是其有着旅游资源优势,其在发展中需要国家与政府提供制度与资金上的支持,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服务的完善提供条件。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服务的完善都需要较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金融等企业可以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贷款措施,改善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制度,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建设,可以引入先进的交通建设技术手段,根据云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的研究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以服务为主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条件都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需要对教学设施、医疗设施等进行提高,改善当前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提高对人们的思想教育,使得人们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实现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3.3 大力拓展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

云南地区与东南亚的连接是较为紧密的,而且与东南亚有着较为相似的发展特点,两者的资源都较为丰富,但是发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云南地处边境,加强与东南亚的交流、合作有着很大的优势。“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促进旅游业发展一体化,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来拓展东南亚市场,实现中国与东南亚资源的输出与输入。将云南作为发展的重点对象,大力拓展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可以很好的带动国内资源的流动、经济与生产力的提高。通过“一带一路”的推动与政府大力的支持,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也将更好地带动我国整体发展的国际化,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3.4 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内容,也是云南地区独有的发展特色。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创造更具有价值的资源。云南的民族文化是比较丰富的,而且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因此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文化资源的流失,也可以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依据。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行为规范,使各方面工作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

4 总结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我国整体的提高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出,也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要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旅游发展策略,从各个方面加强对旅游业的引导,推动旅游市场更加国际化,充分发挥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德斌,马亚华.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 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

[2] 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3] 林民旺.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42-57+157-158.

上一篇:旅游业发展计划下一篇:社会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