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17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邢台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矩阵匹配提出其发展的一些战略对策,即改变思想,用机遇战胜威胁,将劣势转为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邢台特色的生态旅游道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外围,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如表1所示)

表1:邢台生态旅游业SWOT Matrix战略匹配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

作者简介:张曼(1982-),女,辽宁沈阳人,河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借助E-views 3.1软件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对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以及铁路里程等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来研究国内旅游业收入的情况。

关键词:国内旅游收入 多重共线性 逐步回归估计 经济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的美称,它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等其它各种事物。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部门,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撑。因此对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理论综述与因素分析

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旅游者的主观需求因素,包括旅游者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等;二是旅游资源的客观供给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及其设施、交通情况等。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1)居民旅游观念的变化。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GDP指标越高,国民的富裕程度越高,消费观念越强。

(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的居民都有了多余的钱可以用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旅游,无疑是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满足方式。

(3)旅游人数。旅游消费与旅游人数有着一定的关系,旅游人数越多,消费水平通常就越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外出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交通情况。随着经济的逐步增长,我国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铁路、公路的增多,条件的完善,使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居民也因此更愿意到各个地方旅游。

根据我们对影响我国旅游业收入的因素分析,以及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的需要,初步选取了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和铁路里程为解释变量,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

3、数据的选择与收集

4、模型的估计、设定与检验

假设其他解释变量不变,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每增长1元,被解释变量国内旅游收入增加24.3563亿元。

七、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98—2011年之间,影响我国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内旅游人数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除此之外,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与铁路里程也对国内旅游收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需要加快完善旅游景点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与旅游产业结构,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打造;各旅游景点所在省市要不断提升景点的吸引力,来增加旅游人数;我国政府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尤其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旅游需求,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增加国内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完善铁路等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良好的交通体系必然会为旅游带来便利,从而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薛佳. 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需求预测[ J ]. 城市问题, 2009(1) : 68~72.

[2]郭丽君.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旅游收入研究[ J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331) : 16~17. [ 3 ]

[3]李仕柯, 许建国. 对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21(6):172-174.

[4]赵卫亚. 计量经济学教程[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14~122.

[5]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及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分析了西部旅游业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及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制约,并提出大力发展西部旅游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西部旅游 区域不平衡 环境制约

一、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0年初,作为国家区域总体战略的第一步,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启动。经十几年发展,西部地区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

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也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入境市场方面,西部地区在宣传、开发、拓展市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联合促销,使得欧洲、北美、日韩和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大幅增长。除2003年因“非典”导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滑坡以外,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均稳中有升,而旅游外汇收入基本上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年,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达到了1708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26%,旅游外汇收入5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在国内旅游方面,除2003年外,实现了逐年递增,其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至2010年,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11.3亿人次和7925.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3%和29.4%,而旅游总收入为8281.8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9%。

(二)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增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几年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3%—9.5%之间,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的比重(“非典”期间除外)保持在16.89%—25.35%之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这与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布局和发展的侧重点有关,但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三)成为西部地区各省的竞争优势产业

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综合优势产业,从西部12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规划来看,各省基本上都不约而同地把旅游业列为优势产业,四川、云南、西藏、陕西更是明确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址,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因此,与其它产业相比,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潜力巨大,已初具产业竞争优势。

二、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东部地区经济、交通较为发达,原有基础较好,是我国旅游创汇和国际旅游接待的主要基地,国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国内游和出境游的主要客源地。东部地区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完善,观光、度假、商务旅游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较为合理。而西部地区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旅游产业要素处于全面建设过程中,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仍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尽管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础薄弱,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资源开发、市场结构等方面,仍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000—2010年我国三大地带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比较显著,东部地区的旅游收入最高并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少。

就国际入境旅游而言,2000年东、西部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分别为118.06亿美元和12.78亿美元;到2010年,两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分别为419.67亿美元和44.59亿美元。西部地区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约为东部地区的1/10,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致持平。

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总量为11676家,星级饭店数量位于前十位的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北京、云南、湖南、四川、湖北和辽宁②,绝大多数属于东部省份,西部地区只有云南和四川两省上榜。同期,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3690家,旅行社数量前十位依次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河北、辽宁、河南、北京、上海、湖北,上述省市的旅行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6.16%③。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旅行社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西藏、宁夏自治区的旅行社数量增幅最大,超过24%,显示了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平衡

除了东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外,西部地区内各省市旅游业也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西南片区在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及开发条件等方面优于西北片区。

以2011年国际旅游收入来看,西南片区的云南省列全国第10位,广西、重庆、四川也排在西部地区前列。而在西北片,陕西省旅游业处于一枝独秀的位置,在接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等几十个主要指标中,陕西省都占到整个西北地区的40%左右。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基础条件非常落后,旅游接待设施也非常有限,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业发展指标列全国末三位。2011年,云南省旅游外汇收入是宁夏的近260倍。

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利于西部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使西部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严重不足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次,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育能力分配也不均衡。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旅游科研院校共有635所,其中仅四川和重庆的旅游科研院校就高达481所,占西部地区旅游科研院校总数的76%,而内蒙古、西藏、青海和宁夏等西部六省区的旅游院校均不到10④。

(三)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制约

生态环境始终是制约西部地区旅游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是我国许多江河的发源地,江河源头及上游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对全国气候和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同时,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多为沼泽、戈壁、山石、沙漠,相当部分处于高寒、缺水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加剧。

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形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很多地区旅游承载力有限。在这种资源环境下发展旅游业,必须慎之又慎。由于旅游开发不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案例,在西部地区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普遍经济基础差,区位条件相对差,交通相对落后,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各省区市间经济实力不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不同,特别是甘肃、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区投资规模偏小,愈发扩大了区域间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距东南主要国内客源地东南沿海地区较远,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稀疏、机场数量少,吞吐能力有限,对旅游业发展是极大的限制,同时西部航空口岸数量太少,或远离主要航空口岸,国际旅游条件严重滞后,缺乏像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成本也相对较高,对吸引国际游客无疑是个障碍。

针对以上问题与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西部旅游应改进以往粗放式增长模式,走集约发展内涵增长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特别要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发展旅游,同时强化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原住民在旅游发展受益。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设西部大旅游圈,加强大视野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从而打造西部旅游整体品牌,提升旅游竞争力。

注:

①西部地区指由西部大开发计划定义的12个省区市,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②《2011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 http://www.cnta.gov.cn/html/2012-6/

2012-6-28-8-42-36760_1.html

③ 201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http://www.cnta.gov.cn/html/2012-10/2012-10-25-

9-0-71726.html

④中国旅游研究院,http://www.ctaweb.org/html/2010-1/2010-1-1

4-17-37-69350.html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历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3]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

[4]中国旅游研究院,http://www.ctaweb.org

(陈立平,湖南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与公益旅游)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于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治理、驱动乡村发展及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五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调研对象,通过实地与网络调查相结合,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业态生态等5个方面19个二级指标,构建乡村旅游业态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目标,研究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機理。研究结果发现:(1)苏南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排序为常州、苏州、无锡、镇江;(2)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通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个体与群体的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自身特性等形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模型,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驱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通过实证调研,本文试图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业态评价;创新机理;乡村振兴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4031

乡村旅游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旅游休闲方式,其对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城乡发展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乡村振兴是乡村全方位的振兴,其中文化与产业的振兴是基础和核心内容。2019年中央1号文中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期待更高、任务更艰巨、发展理念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乡村旅游较为突出的问题,并成为主要制约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因素之一,如业态供给单一,产品与模式趋于雷同,缺乏创新,要素错配,乡村文化利用不足以及“造村运动”带来结构性过剩等。从乡村振兴视角审视乡村建设,会发现乡村文化功能与价值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利用。基于此,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等问题,对实现乡村旅游平衡充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当前学者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供给研究、旅游业态研究等三个方面作相关研究,这三者也共同构成了文献研究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三十多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众多,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并为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乡村振兴研究可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文献。学者基于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一是辨析乡村振兴的内涵,重点关注当前农村的客观实际,提出乡村振兴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2];二是从乡村为何要振兴、为何能振兴、振兴什么以及怎样振兴[3]、战略核心思想演化[4]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探讨了乡村振兴路径及模式,从乡村振兴要素、振兴主体、治理[5]、复兴[6]、路径及模式[7]等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思路的辨析与论证等展开研究。

这些年,乡村旅游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影响[8-9]、路径[10]、社区参与[11]、供给动机[12]、可持续发展[13]、新型城镇化[14]等方面。 而“业态”源自零售业,学者极少提及“乡村旅游业态”,且主要关注的是旅游业态的内涵研究[15],相关观点主要有三种:要素综合说[16]、经营形态说[17]、范畴差异说。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颇为少见,且大多围绕创新机制[18-19]和创新方式[20-22]两个方面。

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国内外鲜有学者直接提出“乡村旅游业态”概念,对乡村旅游业态的相关论述只散见于旅游业态和新业态研究中;关于旅游业态评价的研究颇为少见,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从乡村文化振兴与供给视角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更为罕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态体系中的一支,应该如何进行业态创新,创新机理是否有别于其他业态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一、案例地概况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五市,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苏南地区经多年发展,培育了一批以禅意小镇、花海为代表的旅游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系列新产品与服务,并开拓创新了以特色民宿、乡村精品酒店、乡村自驾游基地、研学农庄、非遗传承课堂、非遗工作室、房车露营地、乡村主题乐园等为特色的新业态。苏南乡村旅游业态丰富,旅游资源多样,形成浓郁的乡村休闲度假氛围。截至2017年末,苏南地区拥有3家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09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7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江苏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10家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江苏省级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

因此,以苏南地区作为案例地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为其他地区加快乡村旅游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二、 研究设计及结果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基于区域环境与条件因素之复杂性,乡村旅游业态统计数据和资料缺失,各地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状态的度量存在差异。因而,采用了目的地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和认知,运用德尔菲法与综合专家意见,拟定调研的各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苏南地区五市乡村旅游业态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乡村旅游业态研究调查问卷”分为说明调查的内容、调查目的、感谢被调查者的参与和调查问项两大部分。而第二大部分调查问项是问卷的主题,涵盖个人基本情况、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乡村旅游的总体评价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受访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包含其人口学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类别)、出行目的和收入水平等;二是关于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包括受访者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资源、业态及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内容;三是关于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总体评价;四是对该区域内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其他建议。其中,第一、二部分采用选项作答,第三部分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度受访者对相关指标的评价,第四部分是对受访者的主观评价的信息采集。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业态评价指标,经过对比整理,设计调查问卷,构建了19个指标初始量表的指标体系(表1)。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度,要求被调查者表明对调查表所列选项的感知(5=极满意,4=很满意,3=一般,2=较差,1=极不满意,0=无法评论)。

表1  问卷指标及量表设计

[编码 指标解释 指标量化(值) 1 2 3 4 5 0 B11 发展速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滿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2 发展方式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3 市场饱和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21 空间承受力 30 以内 31-50 51-70 71-90 91-100 100以上 B22 经营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1 功能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2 情境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3 情感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4 文化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5 社会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1 区位条件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2 聚集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3 市场需求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4 居民支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1 独特性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2 业态创新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3 业态丰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4 业态融合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5 生态环境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

(二)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前,调查团队在江苏农博园试调查了48份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调整完善。2017年8月至12月以网络调查为主,在网络上发放问卷。同时,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次深入苏南五市(黄龙岘、七坊村、大福村、灵山、茅山镇等)乡村旅游地开展实地调研,并现场回收问卷。此次五市共发放了1 500份问卷,回收了1 230份,样本回收率为82%。团队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处理,剔除了未填写人口统计学信息、整页选择同一数字或未有实效的问卷,获得有效量表为1 203份,有效率为97.80%;并把苏南地区乡村旅游问卷发放、回收、有效率、线下线上分布情况汇总成表(表2)。

(三)层次分析法(AHP)分析

1. 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

本研究在对量表进行SPSS信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根据调查问卷及综合专家意见,发现被认为综合评价比较重要的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和业态生态五个方面,可作为乡村旅游业态主要评价准则;最底层为各地区层,即待评价的区域;最高层为目标层,即综合评价各地区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由此,构建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图(图1)。

表2  样本的发放情况

[城市 发放样本数 回收样本数 回收样本率(%) 有效样本数 有效样本率(%) 在线调查数(%) 现场调查数(%) 苏州 300    270    90      265    98.15 51.70 48.30 南京 300    251    83.67 248      98.80 34.27 65.73 镇江 300    259    86.33 251    96.91 40.64 59.36 无锡 300    223    74.33 218    97.76 22.94 77.06 常州 300    227    75.67 221    97.36 28.51 71.49 ]

2. 构造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

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邀请5位专家评判,基于倒数标度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将两两比较结果写入矩阵,得到下列的矩阵形式(表3至表8)。

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及总排序,五市的优先排序分别为:0.425、0.200、0.155、0.152、0.067,所以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分别为常州、苏州、无锡,最后为镇江。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分析

乡村旅游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这决定了其具有乡村振兴的天然“基因”,是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3]乡村旅游可以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产业资源,集聚乡村人才回流,尤其是通过乡村旅游创新,改善乡村居住环境,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更多地承载乡村振兴之重任。因此,分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是非常必要的。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机理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是内外驱动力、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苏南五市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实际情况,发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还受自身特征如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等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和分析框架,总结了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形成机理(图2)。

具体来说,乡村性特征是指以乡村为根、土地为魂、农耕为本的基本性质,形成独特的地方风俗、本土文化、在地资源、特有风貌和风土人情。社会经济与乡村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也都已经受到了旅游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旅游的特征。地方性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根本,是地方情感和历史传承,在乡村社会构建过程中其吸引力依托乡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素,根植于本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乡风乡俗、民间艺术、农事活动、乡村建筑、家装、传统服饰等。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来自苏南乡村地区独特的地方性,吸引游客通過空间转换与地方发生关联,因而空间转换成为连接地方与游客的重要途径。乡村建筑及遗迹、乡民服饰、乡村饮食、乡村语言及口承文化、乡村节庆及礼俗信仰、工具及乡村工艺品等是影响乡村旅游真实性的主要因素;而真实性亦是对目的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既要满足游客存在寻求“他者”真实文化的心理需求,也要避免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对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产生结构性的影响,从而不破坏其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如乡村文化变迁、乡村社会结构变化、乡村族群认同和乡村情感归属等,有效地推动乡村文化保护、活化与利用。

内、外驱动力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动力源泉,前者主要受到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收益和效益需求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游客价值主张和旅游产业竞争格局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力分析

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财富,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24]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创新要素的整合者;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其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包括了乡村旅游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魄力、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动力体系包括形成和推动这种创新精神发展及实现的各种推动条件和激励因素,是一个在原动力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动力体系。[25]其分为内在动因和环境激励这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相近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后者则包括社会需求和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等。

乡村旅游经营的本质是创造效益,收益的获取亦是乡村旅游业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创新收益因素是乡村旅游内部的创新动力核心要素。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效益获得的需求,既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生动力,也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外驱力分析

游客价值主张是指对游客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即对游客真实需求的深入描述。需求结构根本性的转变与时空的变换使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发生动态变化,只有对乡村旅游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研判,才能为乡村旅游企业拓展新的业态和模式创造机会。游客价值主张的变化是乡村旅游新模式和新业态的重要推进因素;而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也会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又为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拓展新思维、新空间。

乡村旅游产业内的经营压力和市场竞争,迫使乡村旅游企业不断审视自身的业态模式,并寻求新路径,拓展乡村旅游新的业态和模式。乡村旅游产业竞争模式由资本、价格的竞争转向知识、创新的竞争,从而演化出乡村旅游新的业态。

技术进步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外驱动力之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出现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如AR、VR、MR等)与旅游业的融合互动,增强了乡村旅游不同产业链之间以及产业链内不同环节的互动,“互联网+、文化+、技术+”的推动则催生了新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态与模式。可见,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可多举措、多途径地提高乡村旅游业态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因素

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的大小,它指的是乡村旅游内部所储存的知识量,包括乡村旅游自有量、自创获得量及内化于外部共享的知识资源。[26]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知识存量受知识创新量、知识共享量和知识更新量等影响。乡村旅游企业通过投入自身知识,创新获得业态创新资源,增加或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为主导乡村旅游企业和协同方实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目标,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的业态创新知识资源量称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共享量。基于更好地响应旅游市场变化之目的,将乡村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知识存量更新淘汰的量界定为业态创新知识更新量。通过对知识增量累积、乡村旅游生态变异以及业态创新知识势能转换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增强。

(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因素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既是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过程,也是渗透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业态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等。[27]业态创新文化包括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的业态创新观念文化,以及有助于业态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的业态创新制度文化,如业态的开发、研究、创新、传播、推广、效果评估等环节中有利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文化或业态创新所需之文化。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观念文化包括理性的研判精神、以业态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开放协作的竞争意识、不惧风险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制度文化体现为激励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精神家园”。

(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方法因素

创新方法是指乡村旅游在业态创新过程中,用于解决乡村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流程相关的技术、管理与服务创新难题时,采用与提炼出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工具等总称;其具有一定的领域无关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集成和融合领域相关工程技术的“纽带”。[28]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需完善的、科学的创新方法应用系统,并将其导入乡村旅游企业,指导解决业态创新难题,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要包括业态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转化,而最直观的表现主要为业态知识存量的创新,利用原始创新、引进吸收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方法,对知识存量、标准、业种、业型、业势等创新, 进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业态创新发展能力。

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利用区域民俗特色文化,培育乡村旅游的业态创新驱动力与创新文化,加快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的积累,选择合适的创新方法,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可助力乡村文化与产业的振兴。

四、结语

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与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因而,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多维度构建乡村旅游业态测度体系,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然而,篇幅所限,未能涉及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其他区域适用性的进一步验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效果测度等,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智勇.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及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37-143.

[2] Yansui Liu, Yuheng Li.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548(7667): 275–277.

[3] 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1):6-11.

[4]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6):49-55.

[5] 贺雪峰.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 71-76.

[6]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63.

[7]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1-9.

[8] 罗文斌,钟诚,Dallen J Timothy,等.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J].旅游学刊,2017(1):54-63.

[9] 吴吉林,周春山,谢文海.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J].地理科学,2018(5):755-763.

[10]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11] 路幸福,陆林.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1):1054-1056.

[12] 陈丽军.乡村旅游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199-200.

[13] 谢彦君.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J].旅游学刊,2017(1):8-10.

[14] 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1409-1421.

[15] 曾博伟,唐美波. 旅游业态辨析[N].中国旅游报,2009-09-02(11).

[16] 邹再进.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研究,2007(12):156-160.

[17] 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6):135-138.

[18] 袁中许.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旅游学刊,2013,28 (5):80-88.

[19] 严伟.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机理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10):97-101.

[20] Tremblay P.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837-859.

[21] Jackson J, 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 (4):1018-1035.

[22] 郭旸,沈涵.基于生態内生化的旅游新业态的体系构建与规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1(4):120-129.

[23] 舒伯阳,刘 玲.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乡建与包容性发展[J].旅游学刊,2018(7): 9-10.

[24] 郭俊华,白永秀.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及其培育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06):138-143.

[25] 赵薇,杰弗瑞·德登.企业家创新精神原动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91-96.

[26] Mundbrod N, Kolb J, Reichert M. Towards a system support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work [M]//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Workshop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3: 31-42.

[27] 陈依元.试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 (4) :32-36.

[28] 江平宇,张斌斌,郭威.企业实施多创新方法集成与融合应用的LCUE矩阵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2):1-8.

(責任编辑  张月红)

On Evaluation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from the Perespective of Rual Prosperity: A Study of Five Cities in Southern Jiangsu

Ji Genbao1,Guo Ling2 ,Wang Fei3,Tang Jing1

(1.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Cultural,Broadcasting,Television and Tourism Bureau of Zhenjiang)

Key words: rural tourism;innov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eval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innovation mechanism; rural prosperity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2、让村民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人

3、浅谈中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4、财政扶持下的旅游业发展需求分析

5、从目的论视角看徐州博物馆宣传册的英文翻译

6、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策略

7、浅析锦州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8、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9、邮储金融“活水”杠杆撬动美丽乡村建设

10、促进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建议

11、产业发展与理论缺失:修学旅游价值形态研究

12、天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

13、佛子岭酒文化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14、淮南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市场开发探析

15、运用主题讨论法创新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

16、滨州市孙子文化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17、“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旅游志愿者服务项目的研究

18、闽台旅游与福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新探索研究

19、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与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

20、祁东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划

21、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

22、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

23、曲阜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24、东北民歌的艺术特色与发展方向探究

25、民族村寨旅游对社区发展影响研究

26、县域农业深度参与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27、旅游兴县战略的价值所在与实现措施

28、旅游背景下对大理双廊白族村族群认同的田野调查

29、依托地方居民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丁真现象”的反思

30、供给侧视角下商丘全域旅游发展探析

31、奥运年旅游产业有点冷

32、“爱”在镇江:创意文旅,创造发展

33、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回流迁移研究

34、小流域背景下生态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5、茶旅融合构建精准扶贫开发研究新格局

36、衡南县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37、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可持续发展对策

38、浅析皖江地区的旅游开发

39、康县阳坝生态度假特色小镇建设对策研究

40、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探究

41、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43、浅析中职旅游专业与地域特色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改进措施

44、浅析旅游业对农村“空心化”缓解效应的机理

45、齐齐哈尔特色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46、山东枣庄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产业选择分析

47、从朝鲜族民俗文化谈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发展

48、高中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49、基于职业素养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广西凭借自身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和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的战略性发展。這几年正是其旅游业的发展的新机遇,不仅可以提升广西对外的交流水平,使当地的经济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还可以在国际上推广广西的城市形象,实现旅游与其他业态的跨界融合。因此,也可以為我国其他城市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旅游业 市场机遇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关键的一步,因为旅游业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和生产、生活习惯的融合与碰撞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是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以旅游业发展经济的战略为基础,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为前提,深化我国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沟通与融合为目的,是沟通不同国家与地区情感的纽带。

一、旅游业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旅游行业相对于农业和工业,更加易于吸引人民的参与,从而达到不同地区的人民文化交流和情感维系的目的,这一点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且见效较慢的农业和工业无法做到的。所以,旅游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部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容小觑的。为此,国家大力扶持并投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旅游业发展,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波及范围广、囊括的内容丰富,所以该战略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鼓励人民群众出国旅游,为我国与国外经济的相互连通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吸引周边国家游客来华游玩,拉动经济增长。为了保障“一带一路”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不同的政策,大力发展相关旅游产业,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这一举措有利的提高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

二、广西具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旅游开放合作的独特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使广西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地区

由于广西与东盟各国相毗邻,起到十分关键的纽带地位,国家大力扶持广西旅游行业发展,对外旅游行业乃是必然趋势。广西的地理位置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远高于别的省份,其作为连接海上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纽带,更是意义非凡。所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实现广西地区的对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大力修建交通路线;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以旅游为中心衍生出关于不同领域的特色产品。举个例子,从广西通过陆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可方便快捷的到达东盟的一些国家,可以选择火车或者自驾前往越南游玩;可以从广西的各城市机场出发,直飞包括文莱在内的另外九个东盟国家,并且不用担心出现缺票或抢不到票的情况,这些航班每天都会大量出票。正是由于频繁的航班和低廉的旅游成本,从广西到东盟国家的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为顺应市场的需求,广西当地的旅游公司都会定制个性化的旅游路线,以优惠的价格和高性价比来吸引大量游客旅游;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南宁开发对外旅游项目着眼于服务消费者,从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提供不同档次、不同主题的旅游方案供消费者选择;此外,为了深化与东盟各国的联系,扩展旅游业务,广西不断开展深入小众的旅游线路,甚至提供出境自驾游的旅行方案。

(二)广西自身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广西作为经典的旅游地区,通过其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包括著名的桂林山水在内,广西共有大大小小400处景点可供人赏玩。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它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十分吸引游客的目光。广西北部湾一带大大小小的海滩,也给游客多姿多彩的游玩体验,更有不同类型的地质乐园供游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险。

(三)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互动频繁

广西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为当地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为旅游业的开发合作奠定优异的人文基础。目前,广西已经和东盟国家建立了37个友好城市,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东盟十国中的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以及越南,这5个国家已在南宁设置总领事馆,并且马来西亚完成了南宁总领事馆的选址工作。同时,广西众多高等院校已经成为了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热门场所,在多所院校里开设了东盟10国官方的语言课程,并建立了中国-东盟研究院。此外,南宁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艺术节,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贸、文化交流,广西和东盟各国多次筹备文体交流活动,让跨国的特色民族能经常在一起共度欢庆佳节。

(四)获得国家批准实施国外游客出入境免签政策

桂林市于2015 年 7 月 28 日,获得了国家批准实施奥地利等多达51个国家的游客72小时过境免签的旅游政策。桂林市是我国第九个取得该政策的城市,也是广西首个实施该项政策的地级城市。此外,国家还对东盟十国实施了6天入境免签的政策,这不仅简化了出入境程序,还提升了旅游时间的利用率。

三、广西进一步实现旅游业“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合作的路径选择

根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制定了“十三五 ”时期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全区旅游总消费额必须要在2020年达到7000亿元,并使得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 5 次以上,最终让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8%,在以培育出国内外具备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目标为前提下,将广西打造成为全家顶尖的旅游强区。为了达成目标,广西的旅游产业就必须借助“一带一路”发展策略的力量,这样才能取得飞跃的进步。

(一)重视旅游政策的超前服务,并加强对其他产业政策的关注

除了中央制定的政策之外,在实行“一带一路”策略的过程中,广西先后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并大力开展具有旅游特色的专项活动,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广西自治区旅游局还和多家金融企业强强联手,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处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投融资的问题,制定并颁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解决问题创造了优异的政策环境。政策的指导给旅游业的前进有重要的意义,在重视其适度的超前性以及差异性的同时,也应要对其他产业政策的协同性以及关联性有所了解。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的旅游竞争力仅次于新加坡,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原因不只是因为它拥有旅游资源繁多,还因为政府对旅游业大力支持。二战之后,马来西亚的政府一直都很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重点发展将旅游产业,上个世纪末期就已经在国家发展的计划里,明确制定了旅游业发展的计划。马来西亚并没有实行单一发展热带滨海旅游路线的计划,而是加大了会展旅游的发展力度,将旅游业与教育等事业融合,开创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成功。广西要利用地方立法与政府规章,来把握旅游市场的新转变,适度的制定出发展计划。

(二)努力实现国内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为了进一步拓展广西与其它国家的旅游合作渠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旅游发展委员会做了很多的工作。2014年进行台北观光博览会,通过网络渠道与香港进行合作,进行境外推广。在台北设立了自己的旅游推广中心,同时也与国际接轨,与泰国旅游公司进行合作,扩大了广西旅游在国外的认知度。但是广西旅游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地区的合作尚未启动,旅客呈零散性发展趋势。因此推广活动的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为了扩大知名度,注重国际宣传推广模式的创新,从实际出发解决旅游宣传的有效性问题。在“一带一路”策略下进行广西旅游的推广,给予广西旅游形象合理的定位,與国际合作将会变得越发的顺利。

(三)注重旅游基础建设,融合异国文化元素

为推动 “一带一路 ”战略与旅游业的融合,对于旅游当地的基础设施要充分重视起来。让基础设施更加国际化、人性化,同时还带有特色民族色彩。首先,注重旅游咨询服务,让服务更加便捷的面对国际友人;其次,注重专业人才的招募,整个旅游港湾的一切疑难询问都能够给予准确的解答;再次,景区的道路标志要多语言话,让国外友人能够顺利看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其中,这样外国友人操作起来会更加的便利。对于景区的卫生设施,要做到高标准,走在全国的前列。景区还可以添加特色自行车,设置自行车专用通道,以便于旅游消费者骑行锻炼身体,政府也必须对这绿色行动给予大力支持;最后,给予景区旅游规划一定的标准,注重特色农家乐的开发,且服务水平没有达标的景区必须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广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注重旅游市场管理整体性,不断净化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流通性非常强,而且出现的问题也是联动的,所以对于市场的净化必须做到严格的把控。一条环节出现状况,就会影响整个大局的发展。对于市场的管理要更加注重整体性,确保游客的安全,实行观光警察队伍的巡逻,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管理手段,了解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并运用到自身的实行中来。对于旅游出现的突发状况要及时处理、及时调解、及时服务。观光警察必须有着良好的职业和法律素养,可以对他们进行多国文化与习俗的培训,让整个服务更加的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

(五)创新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确定特色的旅游品牌,拓展国外市场,打响知名度。参照之前优秀的模式,在不同的城市设置广西旅游推广中心,结合当地人民,从民俗文化开始入手。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与推广,全面系统的让全球了解广西旅游的特色,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项目推广。同时对于旅游资源也要做到一定的包装,优势互补,从整体出发进行推广。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区域旅游资源发展受阻,强化广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以各种形式进行多维宣传,这样以来,就会拓展广西在各个国家中的印象,从而受到更多的关注。

四、结语

旅游市场在发展中变得越发的成熟,旅游文化内涵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更多的游客选择目的地相对来说都以特色为基准,所以广西旅游形象必须注重这一个重点问题。同时,在“一带一路”策略引导下,广西旅游发展将会更加的国际化、专业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市场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赵佩.“一带一路” 框架下新旅游法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J].法制與经济,2015,(05).

[2]曹秋秀.“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海南旅游新机遇[J].今日海南,2015,(02).

[3]凌常荣.加快旅游业融合升级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N].广西日报,2015-02-17.

[4]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广西战略性支柱产业——2014 年广西旅游发展工作亮点扫描[N].广西日报,2015-01-05.

上一篇:工业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伦理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