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和谐教研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26

民主和谐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连接学校和班级并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对保证班级的教育质量,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面对的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两者存在着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叫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地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班队文化建设。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否取得好成效的关键。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做法。

一、班主任要在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施行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我想不能没有适当的“灌输式”教育,从我们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必须把适当而有效的“灌输式”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但这种“灌输式”教育必须要以民主平等为前提,摆脱传统的“私塾”式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居高临下,我训你听的教育方式。就拿对学生灌输集体主义观念来说吧。我们都知道建立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班主任应该把自己视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发展的目标。让这些目标成为他们学习的奋斗目标,而不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如果班集体出现重大的问题时,班主任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同时在班会课上把问题公开化,然后集体进行民主讨论。从这来看这种“灌输式”教育并不是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劝导,而是通过教师和同学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而顺其自然地灌输到每一位学生的脑海里,这比苦口婆心的灌输教育更有效,更有力。

同样,这种“灌输式”教育也适用于班主任的教学上。所谓班主任的身份,首先是一位教师,然后才是班主任,只不过教师除了要教学一定的学科外,还担任了班主任的工作。就拿我教学的语文课为例:在语文课堂上,“灌输式”教育仍然少不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下,课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不能像以前一样,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了。如今,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努力的方向。这里我所讲的“灌输式”教育并不是以前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而是以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上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取学科知识。这种“灌输式“教学不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增厚,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完全投入到这种“灌输式”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好,也更让学生记忆犹新难以忘记。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灌输式”教育方式仍然是少不了的。作为班主任在灌输集体观念时,如果没有没有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做法是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工作必要时也要采用一些“暂时性”的强制措施,但施行这种措施时,班主任一定要说明充分的理由,言之有理,并尽量缩短强制性的时间。这样做才不致于让学生认为失去与班主任“平等”的关系。

二、教师要实行民主的方式进行班委班风的建设

据有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班主任要组织一个班风好、学风好的班级,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选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我是这样进行班干部选举的。在“班委会”即班干部的选举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包办代替,这样会使班干部失去学生支持的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但话又说回头,单纯的所谓“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又是不可取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还要严格把好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很简单:在选举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日后在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民主后集中的办法,即先让学生进行民主投票选举,再由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权衡定夺。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有代表性,班会上我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推举15位同学上来,然后再按所得票数的多少来进行排列,前时10名的同学始得当选。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有话敢说、有主意敢进、有意见敢提,而且选出的班干部往往又是比较理想的。之后,再根据所选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工,以达到优化班委会的组合。

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是会得到同学的信任和拥护的,它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这样的班委会有利于在班集体中孕育团结有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大家庭。

三、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平等与学生尊师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并把它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优劣的标准之一。但是,强调学生尊师并不能失去教师要平等相待学生的态度。反之,学生越尊敬教师,教师就越要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因为尊师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如果只有学生尊师而没有教师的平等对待,那么我们的教育就纯在着一定的缺陷。

比如,在我们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搞“唯我是从”的教育方式。对于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独立见解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并表扬。这过程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和态度。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这种变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提出一些教師也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教师以自己的自尊心为由,大声批评学生这种不良的想法或“强不知为知”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也会导致学生的求知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不利于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

由此可见,“平等”与“尊师”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自然地得到全体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就如虎添翼了。

四、教师要处理好师生民主平等与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

我认为: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学,也不管是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没有理由把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对立起来。恰恰相反,教师要正常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就要坚持师生的民主平等性。从教育角度的理解上看,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率作用。师范作用、引导作用等。而这些作用能否有效地、充分地发挥则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愈是体现出民主平等性,教师的这些作用就愈能发挥好,班主任工作就越有成效。

我曾经看过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这样写道:“教育着充满民主的爱心,必然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并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的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没有民主平等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平等的教育便没有民主的未来。所以,坚持师生的民主平等性是极其重要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规律等。从一些教育理论得知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概可以分为知识水平、智能水平和教育水平三个层次。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班主任,不仅能注意开发学生的智能,也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教师在学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和境界,没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不好或做不到的。因为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对教师的认同并不完全取决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智能水平。学生只知道在学科学习中感受教师对自己是否循循善诱、是否民主平等,才会对教师主导地位产生认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也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记得我的班级曾经有过一位这样的学生,他叫陈国瑞。有一次,他偷了本班同学的一只多色圆珠笔,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采用民主说服在班上适时委婉地提此有此现象,但不公开的点名的批评方法来保护小瑞同学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课后,我先与其家长联系。原来呀!小瑞同学对这种多色圆珠笔渴望已久了,他多次向父母提出要买此笔,但父母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加上又怕他拿着钱去网吧打游戏。为此,我对小瑞的父母进行思想教育的劝说,告诉他们应该多花点时间与孩子交流,不能束缚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会影响孩子形成健全的、正确的人格,也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阻碍他们良好意识的发展。然后,我再找小瑞同学单独谈话。当然,我与小瑞同学要在平等的对话中确立良好师生关系才能进行。经过一番对话,小瑞同學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教育。后来,小瑞同学再也没有发生过偷东西的坏现象了,而且还懂得助人为乐、尊敬师长,我的语文科学习成绩进步的特别快。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教师的作用自始至终都起着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与家长联系的纽带,没有教师从中搭桥,这件事是不可能有这样好的结果。我想只有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做到民主平等,才能更好地在自己教育教学中发挥主导地位作用,小瑞同学也不会进步那么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下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只有树立好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在实践中建立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提高工作成效的关键。

民主和谐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加强班组民主管理,依法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落到实处。从近几年开展的班组民主管理建设中不难看出,班组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矿井生产和管理工作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红柳煤矿班组民主管理工作在矿井发展建设过程中,需不断改进,逐步建立一个“民主”的自我价值实现平台,员工可通过此平台充分的展示自我,并创建内部的管理环境,逐步提升管理水平。

[关键词]创新;管理;班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59

1 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不断夯实班组民主管理的基础

为保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加强专业管理的同时,要切实实行班组民主管理。要建立各项民主管理的相关责任机制,在员工参与管理中,行使好自身权利,履行好自身义务;在管理权责的分化中,建立分层管理机制,逐级管理,逐级落实,环环相扣,紧密连接,保证企业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的正常行使。其次,根据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拔优秀的职工代表投入管理班级中,为班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避免班级内部的闭门造车,保证员工意愿的有效“发声”,进一步促进员工知矿情、参矿政、议矿事等诸多权利的正常行使。再次,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逐步规范管理制度,以制度作为班级内部议事的约束准则,保证各类事宜参办流程的公开化。最后,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需建立督办和监察小组,其他全责人员不得担任,在班级各部分行使权利时,督办和监察小组作为监督部门独立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班组民主管理的内容。一是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对班组职工制定各自工作职责,做到职责分明,工作到位,建立健全班组长岗位责任制和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了能够纵向比较,评价班组业绩基础数据每月统计上报制度,基础数据包括生产、质量、设备、安全、成本等各项内容。三是建立班组基础管理台账,班组台账要体现整个班组状况,真正反映班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四是班组民主管理的公开化、规范化。

2 班组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由于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组织职工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小单位。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方针目标和工作任务、企业内部的改革措施,最终都要依靠班级的研究探讨才能得以落实,因此,班级组建的整体质量要求较高。仅依靠班长的组织,难免在思想上过于局限和单一,即使实际的政策是正确的,也会因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淡薄,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此外,“一人建议”更难面面俱到,在内容上也容易产生“掩耳盗铃”“闭门造车”的现象,只有实行班组民主管理,才能达到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和谐统一,班组的民主管理自然也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途径。

3 创新载体,不断丰富班组民主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的方式,是一种有实效性、针对性强,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神宁集团主力生产矿井之一,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日常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和坚持不懈地开展班组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创新民主管理载体。在班组民主管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以人企和谐为目标,不断提高班组民主管理水平

3.1.1 加强班组民主管理,使其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手段

坚持“以人为本、人企双赢”的理念,在班组建设提升管理水平过程中要突出班组民主管理的内容,注重员工民主权利的有效行使,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中,无论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奖罚制度的确立与实施环节、工资发放环节、晋级评选环节及优秀员工评定环节中,都能通过参与、监督的全过程,确保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坚决抵制不平等待遇的流传和发生,每个员工都具有享受同等待遇的权利,同时也有遵守各项规定的义务。民主管理的班级建设,能有效发挥企业内部员工自我意愿和价值,通过自身价值的实现,使企业内部空气得到净化,共同建立和谐、凝聚、团结的企业管理机制。

3.1.2 延伸日常民主管理触角

在日常的企业民主管理中,班级内部的管理人员,要具备组建班级意识以及将班级逐渐壮大的能力,应成为企业发展的监督者,深入企业生产的诸多环节以及员工生活娱乐的场所中去,了解员工生产生活中的切实问题,并做好问题的核实,确保问题的真实可靠性,将已经核实后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在区队班级召开问题研讨会,将问题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然后认真听取意见,解答问题,并把结果落实和传达到各个职工岗位中去。

3.1.3 拓宽日常民主管理渠道

职工是企业最基层的劳动者,企业最末级的执行者,也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不断加强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可设立独立的谏言投票箱,以不记名的形式,给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创造机会,有效提升企业民主基础建设水平。首先,要将职工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一切工作需建立在员工的实际需要之上,要注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答复和落实,为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扫清一切障碍。其次,针对员工所提出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应定期地走访,并针对每次整改的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记录和备案。再次,需建立明确的奖罚制度,注重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以提高生产能力、参与创新材料能源辅助生产、以新的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的提升等问题,组建研发小组,有效激发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和长效生产提供合理化建议,定期组织创新征集和技术研发活动,调动员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给员工提供有效的展示才艺的平台,促进企业的民主建设。

3.2 坚持班组民主管理与区队各阶段的生产经营工作重点相结合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培养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和归属感,积极调动员工参与班级组建和管理的热情,通过各类激励政策,让员工感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地为管理班级注入新的生命力,促使企业的对外“发声”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唯有如此,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区队班组,而班组的活力在于班组的民主管理与和谐,在于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班组的民主管理工作一定要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在促进企业经营生产任务完成中彰显作为,为企业的发展出力。其中劳动竞赛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能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使职工有效地融入企业重大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来,对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劳动竞赛围绕矿中心工作在班组民主管理中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才能勃勃生机,持续发展。同时,在班组的民主管理过程中,既要提倡埋头苦干,也要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来调节职工的身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建立和谐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3.3 坚持班组民主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在坚持班组民主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中,一是抓示范班组的民主管理工作,一个企业没有班组的品牌,这个企业是一个沉默的企业;二是班组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班组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三是把企业精神融入到班组工作中;四是在矿和区队两个层面强化劳动认同,在班组民主管理中突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引导;五是制定文明班组、文明岗位(窗口)、文明职工和岗位操作明细的创建标准并坚持开展争创文明班组和文明职工活动,每年对活动进行评比表彰。

3.4 坚持班组民主管理与分配考核体制改革相结合

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建立有效的班组激励机制,使文明生产、现场管理、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目标,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与价值创造和科学分配有机结合,增强班组的生命力。矿支持各区队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正确运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对职工进行考核,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职工的业绩,由此激发职工的潜能,实现职工价值。

3.5 强化民主管理与建立有效的班组民主管理推进机制相结合

首先,班组与科室建立联系点,指导推进。其次,抓两头,正面推进。班组民主管理同其他的工作一样,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应用好的典型班组去激励指导较差的班组,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这样才可以使班组民主管理平稳、协调稳步发展。再次,组织现场观摩,示范推进。在推进班组民主管理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立体感和实效性,使职工明确民主管理的内容和标准。

班组民主管理是基层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最直接、最好的形式。切实加强班组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主人翁积极性,使人人参与企业管理,人人为企业献计献策,从而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振兴发展。

民主和谐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管理是供电企业“人才兴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密切相连。从劳动合同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前提,社会保险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员工档案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实施综合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供电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员工档案管理

作者简介:孙晓杰(1972-),女,辽宁普兰店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普兰店市供电公司办公室,经济师;高云(1979-),女,辽宁普兰店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普兰店市供电公司办公室,经济师。(辽宁 普兰店 116200)

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关系管理、教育培训、绩效管理等方面。其中,劳动关系管理是指企业为建立和维系劳资双方的良好关系,充分体现体面劳动的人性化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所做的各种努力和活动。事实证明,和谐的劳动关系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不当的劳动管理将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不稳定,同时也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近年来,绝大多数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有的企业还获得上级部门颁发的“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荣誉称号,但是并不是说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就是无可挑剔了,纵观一些不稳定事件,其中相当比例是由不当的劳动关系而引发的。因此,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管理,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尊重和保证人权的重要内容;对于基层供电企业和员工本身而言,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是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是维护双方正当权益的需要。总之,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管理是供电企业“人才兴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密切相连。笔者根据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实践,并不一定完全结合本单位实际,就基层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课题作以阐述。

一、劳动合同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前提

劳动合同制是企业全体职工与企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责、权、利,以法律形式确定劳动关系,依据合同进行法制管理的新型用工形式。继1994年7月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6月29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应该说,在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里的法律法规还是比较健全的,不仅如此,国家电网公司、省市电力公司以及当地政府对企业劳动关系也做出了各种具体规定,其中劳动合同管理业已成为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的强制性规定。

劳动者最根本的权益就是劳动权益,没有劳动就业权,其他的一切权利都是“零”。劳动合同为员工的劳动就业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有力地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前提。企业必须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规范劳动行为,保障劳动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结合企业实际,对新招收录用、调入人员、国家统一分配人员都应该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即由企业与员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及“岗位合同”。凡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就应该视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均由企业统一管理。企业应由人力资源管理归口部门建立员工劳动合同管理档案和各种台账,及时准确地记录劳动合同执行情况。劳动合同到期,应及时终止执行,如生产、各种需要,经双方协商一致,应及时续签劳动合同,并办理劳动合同签证。

劳动合同签订率是考察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长期员工;一类是农村配电营业工(以下简称“农电工”)。长期员工要依法签订集体合同,由代表员工利益的所属工会与企业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要依法与农电工签订个人劳动用工合同。员工人数台账齐全,各类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统计报表真实,原始合同资料齐全。

当前,尽管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一般都能达到百分百,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基层供电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在签订合同上而是在解除劳动合同上。近年来,供电企业经历了诸如“三集五大”等体制改革,员工的劳动岗位发生了种种变化,但不论变化多剧烈也决不允许侵害员工的劳动就业权,而必须根据每位员工的具体情况来安排适当的工作,使留者安心,走者满意,或者说,任何改革的目标都不是对准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夺取劳动者的就业权,“打破铁饭碗”的确切含义不是使员工失去饭碗,而是打破僵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人力资源的流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以往有的企业“实行竞争上岗”,却以“末位淘汰”的名义使员工变相地失去了工作岗位,这就是严重违反了劳动合同,伤害了劳动关系,因此必须吸取这一严重教训。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不仅要建立用人机制,还要建立留人机制,留住优秀员工和核心人才。无论是员工辞职还是企业辞退,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即由人力资源部门初步审核后提交企业领导班子讨论通过,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程序,有效地保护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

二、社会保险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

法定社会保险办理率是考察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是因为社会保险管理是构成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是国家赋予每个员工的一项最基本劳动福利权利,是对每个员工遇到社会风险时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物质帮助,是国家进行再分配的一项公共政策。

为了确保员工利益,保障企业利益,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要求员工个人、企业按照各自不同的比例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由政府统一管理。这些法律、法规不仅规定了各类员工不同保险费的具体计算、缴纳办法,而且规定了这些保险费的具体管理办法。

在劳动合同期内,县区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和员工需按照国家及上级有关规定,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金的“五险三金”。要按照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规定,县区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为农电工办理社会保险,一般不应少于“工伤、养老、医疗”三种保险,并为农电工提供必要的劳保用品。因农电维管费不足而影响农电工劳动待遇的县区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要利用自有资金进行补贴,各省公司要通过农电维管费平衡机制来调剂解决。通常而言,县区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电工方面,个别企业农电工的社会保险办理率仍未达到百分百,甚至险种少于以上提及的三种,或许可以从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找到借口,但是没有把社会保险当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却是根本的主观因素,这是决不容允许的。

三、员工档案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

员工档案是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集中保存起来的关于员工个人经历、德才情况、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员工档案记录的信息包括员工基本信息、个人信息、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家庭成员、个人特长、培训经历、晋级、所受奖励与处分等。

县区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保密规定,制订科学的员工档案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档案管理和档案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员工个人档案,及时收集归档员工信息资料,完整保存员工成长、发展痕迹,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薪酬变动、退出提供真实、准确、原始的依据。同时,要加强员工档案管理,严格员工档案复印、查借阅手续,结合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保护员工档案的安全,不得私自销毁档案的内容。

员工档案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大量事实证明,员工档案对于明确劳动关系,厘清劳动争议,维护企业与员工的权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往往一些劳动争执案件,由员工档案中的原始材料一锤定音。应该说,人力资源管理优良的企业必然是劳动关系管理优良的企业,而劳动关系管理优良的企业也必然是员工档案管理优良的企业。从反面来看,一些劳动关系的纠纷、争执乃至对簿公堂往往起因于员工档案管理的混乱与缺失,给本该和谐的劳动关系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实施综合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环节

以上三点,是指县区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所应该履行的职责,但是劳动关系管理绝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实际上,劳动关系管理如同企业管理一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事情。

如厂务公开表达了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和谐劳动关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工会组织应该坚持职代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协同企业行政部门做到厂务公开顺畅规范,做到公开内容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明确具体,让广大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状况,特别是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能够得到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只有坚持广大员工的话语权,在企业中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平等协商来确定企业工资水平、工资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办法,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另外,员工的教育培训管理同样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效益,从而使员工享受到企业中的这项最大福利,为和谐劳动关系推波助澜。

当然,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建立健全困难员工的帮扶机制以及落实向一线员工倾斜的优惠政策,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依法维护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权益等,都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息息相关。县区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勇于担当职责,消除一切不稳定因素,坚定不移地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放在突出位置,让员工享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孙晴)

民主和谐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在的公共管理是新公共管理模式时期,新公共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出弊端和漏洞。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新型公共管理制度的和谐化构建是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 和谐理念 和谐行为 和谐化构建

1 公共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公共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

1.1 前传统模式 在19世纪末官僚体制理论尚未健全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政府这一概念以及文明的兴起一样历史悠久。前传统模式体制是“个人的、传统的、扩散的、同类的和特殊的”,存在严重的低效率。

1.2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在19世纪末期,另外一种模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行政模式。传统的行政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官僚制。政府应当根据等级、官僚原则进行组织。②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全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以供行政人员遵循。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为组织运行提供最好的方式。③官僚服务。一旦政府涉足政策领域,它将成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④在政治、行政二者的关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认为政治与行政事务是可以分开的。⑤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务员个人的惟一动机,为公众服务是无私的付出。⑥职业化官僚制。公共行政被看做是一种特殊活动,因而要求公务员保持中立、默默无闻、终身雇用以及平等地服务于任何一个政治领导人。⑦行政任务的书面含义是执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担由此而致的个人责任。传统行政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为全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采用。与以前腐败盛行的制度相比,它更具效率,而且职业化公务员的思想对个人以及业余服务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该模式现在也暴露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该模式即使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也可以说即将过时。

1.3 新公共管理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公共部门出现了一种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传统模式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部门运转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认为实现某结果有一条最好的途径。管理者在被赋予责任之前并没有被告知如何获得结果。决定工作方式是管理者的一个职责,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者对此应当承担责任。

1.4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批评家越来越多。他们的批评涉及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方方面面。有人认为没有什么范式变化,也没有发生国际范围的变化。批评家们认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是对民主的攻击,是意识运动,是一种流行时尚,在已经尝试过的公务员变化中导致了士气低落。这些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而另外一些则完全不着边际。确实,反对者和批评家难于就争论的焦点达成一致。有无范式变化问题是公共管理改革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

2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

2.1 公共事务的社会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对绩效决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是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

2.2 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性内涵、基础性内涵。我们应从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上去准确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内涵,并以其为一个重要依据,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包括构建严谨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

3 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公共管理从提出到实践一直面临着众多的批评,这些批评总体上由理论上的批评和实践上的批评构成。理论上主要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与价值提出批判性的分析和见解。实践上主要针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承诺与具体操作规则的真实效果之间的反差和距离而提出。

3.1 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和价值的批判。对此的批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对新公共管理的人性假设的批判。②对新公共管理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市场价值的批判。③对新公共管理主张私营企业管理理论适用性的批判。

3.2 对新公共管理的操作规则与手段的批判。首先是对市场化方案的批判性审视,公共部门市场化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民营化,二是签约外包。民营化和签约外包可能使成本提高,私人组织在没有竞争和没有市场的情况很难有很高的效率。其次,私营企业的技术运用于公共部门存在许多自相矛盾和弱点。新公共管理“接受一种超组织的视角,没有注意到不存在控制的情况下如何让协调共同的目标”。新公共管理“沉迷在目标管理当中,忽视了信任的重要性”。最后,新公共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在实践中的效果“尚未得到验证”在实际当中新公共管理的方案推行和执行并不像政治家所说的那样一帆风顺,遇到了众多难题,对于难题的解决和实践效果的检验还需要一个过程。

4 公共管理的和谐化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面临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4.1 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

4.2 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

4.3 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

总之,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很好地实现与人的和谐,建立一恶搞和谐的制度体系,最终才能取得和谐的社会绩效。基于此,公共管理制度也才能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有效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3]周志忍.公共选择与西方行政改革[J].新视野.1994(6).

[4]张璋.新公共管理:典范还是交响乐[J].公共行政.2001(2).

民主和谐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防止权力滥用,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规范与监督。加强权利保障,必须建立有效权利救济机制。由于现行法律对高校学生管理权规定不明、界定不清,使得本处于优势地位的高等学校在行使学生管理权时,极易伤害既处于不平等地位又缺乏有效救济机制的学生权益。因此,对高校学生管理权力的性质进行界定、权限进行限制与制约,建立有效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是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防止高校滥用学生管理权力,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权力;行使;界定

随着中国社会法治进程的加快,学生的法治观念、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给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提出新的挑战。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新旧价值观念的矛盾和现实学生权利与学校权力的冲突,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高等学生管理权力的范围与权限。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与高校学生管理权力

学界对高校学生管理权有不同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是一种行政管理权力。高等学校处于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最低层级,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代表国家行使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权力。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在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中,教育演变成为一种服务。高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高校与学生形成的法律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教育服务合同关系。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均不切合中国现实。前者受中国计划体制影响,过于保守;后者受市场理念的影响,过于激进。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实质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和约束的行为或活动。它既包涵以隶属性为主要特征的纵向性行政管理行为,又包涵以平等性为主要特征的横向型民事管理活动。前者,高校充当教育行政管理主体。后者,高校充当民事行为的民事管理主体。高校学生管理权,既具有行政管理权力特质,又具有民事管理权利特质,是一种复合性的管理权。

高校学生管理权力仅是高校作为教育行政管理主体享有的行政职权的体现。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权力的属性及其权限与扩张试作阐述,以求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权力的限定与行使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力行使的主体应是法律授权的高等学校

行政权力行使应当由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实施。现行国家政府及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等行政机关是法定的行政主体。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法定教育行政主体无法也不可能完全实施高校学生管理权力。因此,国家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授权高校行使部分学生管理权力,以达到国家“简政放权”之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权延伸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力,隶属于行政权力。非法定授权的主体,不享有高校学生管理权力,不能充当教育管理行政主体。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力行使的范围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作为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行使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时,也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自由裁量范围是有边界的,应严格限定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不能任意扩张。即使是在法定的范围、幅度内,也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纵观现行法律、法规之规定,法律明确授权高校行使的国家教育行政权力只有《学位条例》第8条规定的学位认定授予权。其他如《高等教育法》第31、32、33条,《教育法》第28条所规定的被普遍称之的招生自主权、教学组织实施权、学生的奖励处分的决定权等有关高校学生的管理权在性质并未像学位“授予”权那样明确清晰。这些“权”究竟是法律的授权还是高校作为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规定比较模糊。所以在现行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有学校超越法律、法规制定对学生较为苛刻的内部规定,严重剥夺、限制和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有高校借行政权力之名,滥行民事权利的现象。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高校学生管理权规定模糊、界定不清,从而导致司法实践难以操作,许多案件被排斥在法院的大门外,造成学生诉学校管理侵权的纠纷游离于诉讼这一底线的救济程序之外,形成“权力缺监督,权利少救济”的不良现象。

无庸置疑,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高校学生管理行政权力,成为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中必要环节。纵观现行有关的高等教育法律和法规,结合高等教育实际情况,高校学生管理行政权应该限定在与学生毕业证、学位证的颁发与获得直接相关的管理权。并且,这种行政管理权应体现在学生的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首先,学校对学生的招生自主权;其次,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籍管理权;第三,学校在学生学业结束时对学生毕业证、学位证的授予权。

(三)高校学生管理权力的行使必须坚持以合法、合理为原则

第一,高校行使学生管理权力要合法。“无法律即无行政”。高等学校行使作为行政权力延伸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力,也必须坚持行政合法原则。高校学生管理权力的行使,不仅行使的主体要合法、而且行使权力的内容还要合法、行使权力的程序更要正当。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正当,是高校行使学生管理权合法运行的必然要求。

第二,高校行使学生管理权力要合理。高等学校行使高校学生管理权力,还必须坚持行政合理原则。高等学校行使学生管理权力,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自由裁量不是任意的,是有限度的,应当以合法性为基础,努力做到客观、适度和符合理性,并在一定的范围和幅度内,坚持平等、比例,不得滥用学生管理权力、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合理原则的要求:首先,高等学校在运用学生管理权力、实施学生管理行为时,应当给予作为管理相对人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其次,高等学校在实施学生管理行为时,应当在学校利益、公共利益与学生利益之间全面平衡,采取对学生权益造成限制或损害最小的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最后,高校在行使学生管理权力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作为相对人的学生有获得通知的权利、陈述权利、抗辩权、申诉权等权利。合法运用职权,合理裁量职权,是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权行使的应有之义。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机制

正是由于高校具有行政主体与民事主体的双重法律地位,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为防止高校在学生管理权力行使时,假借民事权利,滥用管理权力,损害学生的利益,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限定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权力范围,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并建立与教育行政行为有关的特殊的救济机制。这种特殊救济机制的建立,笔者认为应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行政救济机制

“无救济则无权利”。诚然,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明确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权等实体权力时,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申诉救济程序,对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促进高校法治建设起着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一次巨大的飞越。但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毕竟是教育部的部门规章,位于较低的法的效力等级,而且也未明示学生能否提起行政诉讼,从而导致对高校学生管理权力仍缺乏有效监督。

权力的扩张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否则极易被滥用。高校学生管理权力也不例外。为此,引入正当程序和司法监督,建立相应的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和教育行政诉讼制度至关重要。

首先,引入正当程序原则,建立完善的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行政复议制度,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通过立法在明确高等学生管理权力权限的前提下,进一步建立和规范高校学生管理权力行使的程序,尤其是高等学校内部行使学生管理权力的行使程序与学生权利的救济程序建设。

其次,引入司法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诉讼制度,制约高校学生管理行为。通过教育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引入司法审查机制,既有利于进一步限制和规范高校学生管理权力行使,还有利于学生权利的外部救济程序完善,更有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司法终局制度的建立。

(二)争议的诉讼选择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双重性,决定了高校在角色冲突中极可能为实现自己的最大的利益,混用或者滥用高校学生管理权,损害学生的合法利益。因此,赋予学生对学校管理行为不服之争议解决的民事与行政程序的选择权,并保障这种选择权有效行使,对于监督高校学生管理权行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不知是具有行政权力属性的行政行为还是具有民事权利属性的民事行为时,宜从保障处于“低位阶”的被管理的学生的权利出发,只要管理行为确定地作用于学生,均可以先假定为行政行为。当学生认为这种管理行为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至于是否是行政争议,由法院来最终审查认定和受理。当为行政纠纷,法院应通过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该争议;当为民事纠纷,应主动告知学生可以重新向法院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解决争议与纠纷。一般而言,法院只能在这两种性质的纠纷中进行选择,不得以不是法院的主管范围而拒绝受理。从而在司法程序上,有效地引入司法审查机制,建立起对学生权益保障的司法终结机制。

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是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两个重要宗旨。然而,准确认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权力性质,正确界定高等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行政权力属性,明确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教育行政权,并引入复议和诉讼救济机制,正是实现这两个宗旨之根本和保障。

民主和谐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企业在获得良好发展机遇和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急需做出有效、积极的应对,以此提高企业发展的动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工会管理作为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强化工会民主管理,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基于此,文章以贵州化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会民主管理为例,探讨了和谐企业的建设目标以及强化工会民主管理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工会民主管理;和谐企业;意义;目标;措施

工会作为企业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群众组织,对于和谐企业的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沟通群众、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重担,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贵州化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等,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和谐企业建设的目标,同时要充分理解工会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以此强化工会民主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工会民主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发展。

一、工会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工会是为职工谋福利、解决现实困难的组织,在开展工会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企业职工的现实困难,做好人性化的管理,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落实工会民主管理,将企业职工的问题作为企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进而保证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1]。企业的和谐建设离不开职工的共同努力,所以,工会民主管理必须把职工的幸福放在首位,以企业职工的日常发展需求为切入点,找到企业职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平衡点,将职工的力量团结在一起转化成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维持企业的和谐建设与健康发展[1]。

二、和谐企业建设目标

(一)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企业内外协同一致,将企业的深化改革落实到实处,对企业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工作管理制度等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革,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全面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企业工会民主管理可以通过职代会或者企业内部管理会议等公开的民主管理形式,向企业员工介绍企业发展形式,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等,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状态的理解和认识。另外,企业工会民主管理为企业基层员工提供了向上级领导部门反映工作情况的平台,有助于企业基层员工释放工作压力,减少工作阻碍,进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与质量[2]。

(二)丰富员工业余生活

企业工会民主管理要以加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核心,通过电话、工会组织QQ群以及微信群等建立企业员工有效沟通的平台,进而促进企业各级工会的互動交流,切实了解企业各个部门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现实问题等,进而做出有效、积极的应对。企业的和谐发展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努力,需要将所有员工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以此才能有效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为此,企业工会民主管理要立足于实际,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现状,并以此为基础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和领导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工作效率[2]。

(三)切实解决员工现实困难

企业工会民主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员工,所以,强化企业工会民主管理,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切实解决员工的现实困难,打消企业员工工作的后顾之忧,以此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企业工会民主管理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管理特点和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员工的发展上,尤其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困难员工的关注和照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将企业工会民主管理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切实解决员工的现实困难。

三、强化工会民主管理的措施

(一)丰富工会民主管理内容

员工工会是企业落实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为企业员工提供基础服务、解决现实困难的合法组织,对于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企业工会民主管理要从企业员工的发展方向入手,不断丰富工会民主管理内容,将企业员工的现实利益落实下去,切实解决企业员工的现实困难。例如,要做好企业员工亲人过世的慰问工作,给予其足够的关怀和关心,并且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要组织人员到企业基层慰问一线工作人员,让企业基层员工感受到来自企业领导的关怀,以此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另外,企业工会还要做好日常的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工作,在疫情期间做好防控排控工作,保证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工会与员工的互动交流

企业工会的民主管理工作核心就是为企业员工谋发展,切实解决企业员工的现实困难,所以,在全面落实企业工会民主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加强工会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以此帮助工会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其有效的帮助和照顾,打消企业员工的工作顾虑。企业工会相关管理人员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出企业全部员工的智慧,集思广益,全面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和深化改革。企业工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听取企业员工的意见,并且提案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讨,最终做出准确的判断,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案[3]。

(三)创新工会民主管理方式

企业工会民主管理方式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符合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为此,企业工会在开展民主管理活动的时候要对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要与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相辅相成,提高企业工会民主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现阶段,企业的和谐建设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获得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企业工会民主管理要注意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见,同时需要要求每一个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发挥出集体的智慧,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企业工会要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有效收集企业发展情况和员工工作情况等,并在科学的计算方法下做出准确的预估,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进而提高工会民主管理效率与质量[3]。

(四)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也是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切实提高员工整体的素质,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提高企业的职业化水平。企业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优化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晋升平台和机会,促进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有效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先进技术参观和指导等方式,促进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从而将企业工会民主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实下去,提高管理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工会是联系企业基层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纽带,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以此才能提高企业工会民主管理效率,强化对企业员工的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员工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工会管理人员要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全面了解企业工会的民主管理重要性以及管理目标,并且以此为基础强化工会民主管理措施,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充分发挥出企业工会民主管理的作用,有效完成工会的管理目标,将管理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位,进而全面推动和谐企业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冰玉.企业建设中工会民主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5):138-139.

[2]邵宁.加强工会民主管理,促进和谐企业建设[J].智库时代,2018(22):29-30.

[3]曾旖荭.新时期强化工会民主管理的途径及保证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8(S1):120.

上一篇:听说教学高中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增长质量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