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范文

2023-09-21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1篇

《 儿童权利公约 》 中阐述: 儿童享有游戏权这一项基本权利。 但在我国,对于儿童游戏权理论缺乏、观念落后、实践薄弱, 儿童游戏权被侵害时而发生。 我们再也不能对儿童游戏权忽视下去,这反映了我们对祖国未来的一种态度。

2儿童游戏权的内容

2.1游戏自由权

什么是游戏的探讨由来己久,对于它的定义说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唯一达成共识的就是,游戏是自由的而不是强制性的。 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儿童游戏权的核心必须是游戏自由权。 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任何人不能限制和剥夺他人的自由来换取自己的自由。 下面从游戏自主权和儿童参与权这两方面来阐述。

2.1.1游戏自主权

儿童是游戏的主人,即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对自己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游戏自主权的核心是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 我们不应该规定儿童该玩什么,儿童应该可以从自身需要和兴趣出发来决定玩什么游戏。 也就是说,儿童“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和谁玩就和谁玩”、“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幼儿园老师费尽心思设计出的游戏活动到头来只是孩子们心目中 “老师要我们玩的游戏”。 当然我们也不能让儿童无限制的自主和放任,对自主权的限制将在成人介入权中予以说明。

另外, 我们要为儿童行使游戏自主权提供必要的可能性。 如果只对儿童提供单一的游戏活动材料,那游戏自主权便无从谈起。 有这么一项研究,如果提供儿童的游戏材料不可选,那无所事事的儿童比例是最高的。 如果儿童可任选游戏材料,无所事事的儿童比例最低,儿童们之间交往的频率也最高。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活动中游戏材料可选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参与的积极性。 所以,提供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材料,让他有充分自主选择的可能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游戏材料越多越好,选择过多会导致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某项游戏中,进而影响游戏效果。

2.1.2儿童参与权

儿童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 在面临自身利益问题的时候, 通常是很难作出有效决定的。 但这并不能成为剥夺儿童自决权利的理由,我们必须要承认儿童是积极权利的主体,儿童是有尊严且具有独立价值的个体,他们在遇到涉及自身的事务中可以自由地表明自己态度、表达自身感受、发表自身见解。 这即是对儿童参与权的承认。

但我们不能忘了,儿童是一个非理性群体,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做出危及自身以及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破坏游戏规则导致游戏无法进行,当诸如此类的情况发生时就需要成人的介入。 但是成人介入的目的只是为了保障更好地实现儿童的游戏自主。 因此,成人在处理游戏自主权和成人介入权这对矛盾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把握好知介入和退出的时间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的游戏自由权。

2.2游戏社会权

社会权是更高层次要求的权利。 在我国, 各地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各地儿童的家庭、所在幼儿园以及社区的游戏条件优劣明显。 只谈游戏自由权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游戏权利平等。 游戏社会权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

2.2.1请求使用现有游戏设施的权利

儿童具有平等地使用家庭、幼儿园、社区中现有的游戏设施的权利。 这当中又分成两部分: 一是要求平等的游戏机会的权利;二是要求平等地使用游戏条件的权利。

平等的游戏机会的权利包含平等和合适的游戏机会。 首先, 成人应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其次,成人应给儿童提供合适的游戏机会, 确保儿童玩到的游戏是他们自己想玩的游戏。 如果提供给儿童选择的游戏活动不够充分,就会导致儿童选不到自己适合的游戏。 还有,如果在一个游戏活动中没有给儿童平等的选择机会, 就可能会导致在后面选择的儿童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

平等地使用游戏条件的权利就是: 儿童在幼儿园里有平等使用一切教育教学设施的权利。 这些设施通常包含,幼儿园里的游戏场地、游戏材料、玩具等等。

2.2.2请求创设必要游戏设施的权利

如果现有的游戏设施不完备, 儿童有权利请求政府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游戏设施。

在我国,由于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性的,政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学前教育发展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的比例仅占1.2-1.3%。 因此,我们要呼吁国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儿童的游戏设施。 在游戏设施不完备或甚是缺失的情况下,儿童有权向国家请求创设游戏设施。

2.2.3请求保障游戏设施安全的权利

有了完备的游戏设施还不够, 国家有义务保障游戏设施的安全性, 儿童有请求国家提供安全且符合卫生标准的游戏设施的权利。 许多法律法规都对该项权利有相关规定。 《教育法》第44条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幼儿园管理条例》第19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防护制度,严禁在幼儿园内设置威胁幼儿安全的危险建筑物和设施, 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 ”该条例中还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能范围,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27条规定,对于有“园舍、设施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威胁幼儿生命安全”情形的,给予停止办园并且限期整改的行政处罚。 第28条规定,对于有“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情形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以警告、罚款的行政处罚。 如果情节特别严重, 司法机关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可见,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幼儿园内游戏设施的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定还是较全面的。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儿童游戏权内容的解读, 使得读者对于儿童游戏权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笔者也是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尊重和维护儿童的游戏权, 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游戏权保护提供宝贵参考。

摘要:本文从游戏自由权、游戏社会权两方面探讨了儿童游戏权的内容,旨在使人们对儿童游戏权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2篇

一、健康教育处方是以医嘱形式提供的健康教育材料。

二、自制健康教育处方由医院健康促进办公室负责编印,内容及数量以人群多发疾病为依据,并以满足不同人群健康需求为原则,编印不同病种的健康教育处方。内容涉及疾病诊治、护理、康复、保健及医院医疗信息、咨询热线等。要求科学、完整、新颖,可读性强,每年有计划的增加编印种类,不少于5种。

三、有计划的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由医院健康促进办公室负责。根据本院各科室不同性质,发放相关宣传处方,发放科室有医护人员签收。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登记表记录真实、完整。

四、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特点免费为他们提供相关内容健康教育处方,进行针对性的防病知识、用药、及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对口头教育内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3篇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很易出现思想偏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曾有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通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周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年。五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也很一直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则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一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倒地就打滚。妈妈问奶奶,奶奶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哄哄他就好了。妈妈心里很难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来和父母彻谈了一天,让年迈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严格教育。并且给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儿子媳妇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留守儿童王小虎,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语言课上老师教写“会、写、认、识”四个字,多数小朋友写完出去活动了,而王小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写着,老师督促他们写字要专心。一会儿,那两个小朋友也写完了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个孩子,开始着急了,低头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老师知道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写字。老师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今天你写字很用心,还有两个字就写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写得快一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多一会儿,王小虎也写完了,开心地和伙伴们玩了起来。以后的日子老师只要发现他写字有一点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发现他有问题就耐心地帮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写字了,写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冲动的儿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4篇

2012年秋中一班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计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把未成年的孩子寄养在亲友处,造成了“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留守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我作为一个幼教老师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档案,家校及时沟通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制定具体详细的幼儿信息采集表,认真摸清记录好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留守幼儿和单亲幼儿。其主要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是否单亲)、家长姓名、幼儿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家庭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留守幼儿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营造关爱留守幼儿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排上工作日程,加强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幼儿交流、沟通。如:和幼儿打电话、鼓励幼儿等。多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让幼儿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用爱关注、用心呵护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好像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我就特别留意这些孩子,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根据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例如:我园中班有一个留守女孩,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边上,每当这个时候,我

就会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也去做游戏,好不好?比如玩老鹰捉小鸡,首先带领她参加游戏,以后慢慢有意识的让她当妈妈或是老鹰,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存在,同是也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慢慢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三、视同己出,真心关爱

爱幼儿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幼儿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关注。所以,我把留守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特别留意他们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头发凌乱,就会把他们喊到一边,蹲下身子亲切的问早上谁给梳的头发?老师再给你梳个漂亮的发型好吗?或者有衣服没穿整齐的幼儿,也会去帮他拉拉衣角,把衣服整理好,并且用适当的话题轻轻的与之交谈,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同时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觉得老师像妈妈。

四、关爱信任,树立自信心

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本班的嘉怡小朋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看人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不敢举手发问,更不敢亲近老师。因而,我经常对她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她说说话,聊聊天,让她为我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其他小朋友分发书和笔记;在班上开展唱歌和讲故事比赛,遇到嘉怡上场的时候,带领全班幼儿为她鼓掌,并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她(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时候嘉怡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她提出一点要求,她都尽力办到。现在她可以大胆地和其他幼儿交谈、唱歌和做游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5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

这学期作为培智六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

七、八岁的智障孩子。工作更加繁重。本学期,我在班级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我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制度:

1、奖罚制度。每一周的周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物奖励,奖他们一些小食品,在班级“数星星”加五角星,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采用借你一棵五角星,下周表现好的措施。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对那些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在A生辅导下完成。

3、卫生互评制度。我们班的学生不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因此,久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让学生对昨天的打扫情况进行评一评,评出一周内哪几个同学打扫的教室最干净,就把“爱卫生小红花”奖给他们。这样可促进学生们相互比赛,从而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地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二、运用疏导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摆正老师与学生的位置,特别是学生的位置。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心里特点等都有所差异。但不管那个学生,他来到学校,都希望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有优生有差生,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年级智障学生年龄小,在严格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但切记不能表扬过了头,一定得注意火候。记得有一个学生许洋爱打闹别人,我批评了好几次都有不管用。我想:这样看来是不行了,干脆给些“表扬”他吧!我就让他帮同学打扫卫生,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结于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没以前那么爱打闹别人了,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建立民主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们民主一些。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我们班刘畅畅总是上学迟到,我先问清她迟到的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找以后不迟到的方法,这样她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有眼睛盯着你、仿着你。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而要教育学生不打人,自己首先就不许打学生;要学生安安静静地上课,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敲着桌子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即使你能使学生暂时停止吵闹,也无法平息学生心中的烦燥。

五、取得家长信任,建立服务意识

智障孩子教育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3个孩子,家里用的是坐便式马桶,与学校的蹲式不一样,家长们很着急,有的家长甚至买到了痰盂生怕学生不会入厕,每到上课铃响了还迟迟不想离开,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三个学生并没有肢体上的残疾,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放心,然后对这三个孩子利用课间,生活课进行入厕方面的训练,并加强防护,学期末这3个孩子都能自己上厕所,家长们看到他们的进步都非常高兴。

以上是我班主作工作这学期总结,我知道是班主作工作是长期,繁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积累,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至诚

下午 5:36:30 最低也是800了,另加版面费1008,共1808 阿年

下午 5:36:24 在体育康复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

一、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活动兴趣的概念,体育活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活动兴趣和较无体育活动兴趣的活动效果更好。人的体育活动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培智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怏然,不知疲倦,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变得广泛,但易变化。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分化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兴趣,而且,从追溯性研究中发现,学生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智障学生就多数就处于这个阶段,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个时候就尤为重要。

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能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

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所以,它的结构也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能认识体育对强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要不相之。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的并不协调一致,例如:能认识体育活动的好处,但就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不卖力;而对体育活动好处缺乏认识却对体育锻炼有好感的人往往锻炼会全力以赴。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最重要的成分。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感情的感染与熏陶。

三、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途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法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弊,帮助学生理解困惑,消除压抑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健康、融洽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真正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课堂情谊氛围——感染法

如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是压抑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样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而投入体育活动中。

3、循循善诱,处处引导——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通过时间和思考去发现探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并且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健康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保健所收治的88例患儿进行对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44例,接受常规干预,对比两组儿童保健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8、2.089、2.178、2.060、2.994、2.875、5.375、5.676,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4、4.007、5.659,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状况,促进患儿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儿童保健门诊;应用效果

在儿童保健服务中,儿童心理健康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之后,儿童接触外界不良思想的概率大大提升,外界的诱惑也不断增加,出现儿童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因此,儿童保健门诊还需要更加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给儿童灌输积极向上的情绪,帮助调节儿童的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儿童成长发育。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儿童保健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保健所门诊收治的88例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0.5岁,平均年龄(6.98±1.03)岁。对照组44例,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0.8岁,平均年龄(6.91±1.08)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性高。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了解儿童的症状,做好相关介绍和药物指导、营养指导等。实验组接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1)1岁以下儿童的护理。1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沟通能力和自主表达能力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的家长,科室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然后结合儿童家长的情况,选择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讲解健康体检相关知识,让儿童家长了解定期健康体检的重要性;讲解哺乳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讲解常见儿科疾病知识,包括疾病的类型、临床症状、病因等,让儿童家长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并且尽早的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在平时生活中,也需要注重各种儿科疾病的预防,降低儿科疾病发病率;讲解儿童营养知识,提高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从而科学的喂养,保证日常饮食中能够满足儿童营养需求。2)1到3岁儿童的护理。在这个年齡阶段,儿童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与其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并且表达自身的想法。所以针对1到3岁儿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分为家长和儿童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室人员需要主动与儿童沟通交流,取得患儿的信任,选择儿童喜欢的方式做好健康指导,并且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以及关注儿童的述求,做到回应性照护,当儿童有了明显的情绪变化之后,及时进行安抚,以免因为不良情绪影响儿童的依从度。另一方面,科室人员也需要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多于家属沟通交流,让家属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指导患儿家长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保健技巧,从而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与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科室人员同时为儿童建立生长发育健康档案,将儿童的各项数据详细的记录到档案中,并且主动了解儿童平时在家里的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引导,让儿童家长了解更多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更好的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3)3岁以上儿童的护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这种情况下,科室人员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注意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将重心便宜到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上,通过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儿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分析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帮助更好的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其中心理状态包括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健康知识包括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30.0软件处理,心理状态评分、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8、2.089、2.178、2.060、2.994、2.875、5.375、5.676,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4、4.007、5.659,P<0.05)。

3讨论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当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后,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患儿无法正常的融入社会。因此,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儿保科的医生首先需要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认识到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加强自身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性,保证能够更好的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需要根据儿童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关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更好的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最后,需要加强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平时注意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然后尽早的进行干预和治疗,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健康,减少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选择88例儿童保健门诊收治的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患儿干预后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更高,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也明显更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提高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水平,该研究结果与李三妹在健康教育的实施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状况,促进患儿临床恢复,临床保健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利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J]. 家庭保健, 2020, 043(002):39-40.

[2] 孙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心理医生, 2019, 025(003):326-327.

[3] 刘文进.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011(023):75,174.

[4] 苗金燕, 李芳芳.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046(012):87-88.

[5] 李三妹. 健康教育的實施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家庭保健, 2020, 029(025):178-179.

上一篇:光伏发电技术创新范文下一篇:人生失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