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3-11-13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也意味着创业教育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后可知,现阶段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更好地改良创业教育,必须要将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耦合。在理念上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区别开来,在课程设置上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操作实践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后备保障中将孵化器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创业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耦合。

[关键词]创业教育 理论教育 实践教育 耦合

[作者简介]马成成(1986- ),男,江苏铜山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DXS04-YB07)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方面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梳理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即可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诸多亟待完善之处,其中紧要之处便是将创业教育中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柯林·博尔博士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翻译为“创业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逐渐从一种解决就业的方法转变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90%以上高校已实施创业教育,开设了1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近85%的高校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创业基地。可以说,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得到认可,并取得了相关成效。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产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创业教育带有“功利性”目的,即要么将创业教育视为让学生创办企业的技能培训,要么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就业的一种补充手段。其实,与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相比,创业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将创业教育中的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契合贯通便是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创业教育的内涵所在。

创业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创业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基础的创业理论知识,有助于夯实基础,为创业实践做准备。实践教学则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是对理论学习的验证和强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业实践教育是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检验,是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或者真正进入市场来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步骤,学生们所学的创业理论教育必须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二、创业教育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但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

(一)课堂理论教育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之中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总体来说不够深入。在现阶段,由于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其他现实层面原因,一方面,对于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并未能够在高校教育的现实情境下引起足够重视,这让少部分的学者对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很难维持。此外,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与国外其他高校相比,缺少实证研究的基础,这也导致了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欠缺深度。

在理论教学方面,我国并未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培养目标不清,导致出现“不懂创业的老师在教育不想创业的学生”,创业理论课程成为学生完成学分的手段而已;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中,仅是作为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许多高校创业课程的内容陈旧、广度不够,或者用邀请部分企业家做报告、收看创业故事等形式代替理论课程,并未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等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尚未形成完成的课程体系。

(二)课外实践教育现状

从现阶段创业实践教育的形式来看,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种类单一。目前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策划大赛等,少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高校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培养,极少部分学生能够创办企业实施创业。由于实践教育的种类比较单一,导致了本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变成了面向少数人的课外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实质上是用理论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实践教育,很难达到动手操作、实践锻炼的目的。

从现阶段创业实践教育的效果来看,仅有的实践教育形式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拿涉及面相对较为广泛的创业竞赛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参赛仅仅是为了争取一个奖项,对实施创业也没有什么想法,也缺乏专业人士的相关领导,很少能走上创业之路。拿实践性相对较强的高校创业园来说,由于资金等各方面限制,创业园区只能吸引少部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而且园区内的学生企业流动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就离开了原本进行的创业实践,本应成为孵化器的创业园区并未“孵化”出可观的成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投入比例不均衡。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创业理论教育的投入明显高于实践教育。从创业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教育要比理论教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土壤,也是锻炼学生创业能力的舞台,而现阶段的投入反而未能达到理论教育的水平,因此实践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就像有学者曾说,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

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未能同步开展。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很难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相衔接,学生也没有实践平台去深化或验证所学知识。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相脱节的表现,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学生们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或者是在实践中没有理论进行指导,更为深刻的是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的改良:理论与实践的耦合

为提高创业教育实效,对现有创业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针对性地纠正。其中,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耦合,切实达到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对于提高创业教育实效大有裨益。

(一)理念更新:创业教育不等于创业培训

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过程中,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关键所在。在更新创业教育理念过程中,首要的便是去除创业教育功利性的一面,明确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业培训,突出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

不可否认,我国创业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被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并没有进入高校主流教育体系,因此很多高校便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简单等同。这种庸俗化的理解,使得创业教育原本蕴含的创新创业理念荡然无存,只停留在创造利润的表层。在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下,这种观点必须尽早更新。

邓小平曾经说过,“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我们不能把创业教育简单视为创业培训,而要将“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我们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教育手段,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当中,将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从理念上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厘定,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能够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人文氛围培养结合起来,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课程设置:创业教育需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程度有所欠缺,大部分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中,更未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而这正是现阶段需要整改的。

我们不能将创业教育简单视为一次竞赛或者一个活动,也不能简单视为一场讲座或一次课程,而需要设立完整的创业教育方案和创业课程体系,所有的这些都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取得成效。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有机契合,创新精神需要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教育依托于专业教育来生存发展,专业教育业借助创业教育来深化改革,二者能够形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引领学生将创新理念运用于专业领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深化专业研究领域,探索专业领域内的创新之处,这样既拓展了专业研究深度,也内化了专业知识;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创业实践行为,审视是否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检验创业行为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区别于其他创业者的最显著特征和优势所在。大学生必须将这种优势充分发挥,才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而这种优势具体就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三)操作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到实践层面,创业教育的目的也落脚于创业实践,因此必须将创业实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如果能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那么创业实践教育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在第一课堂教育层面,要加强教务处的核心作用。教务处除了要组织研究并设立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于全体学生的学习体系之外,还需要将各专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则进行技术转移或者进入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同时,还可以设立相关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者研究站点,鼓励师资力量进行创业理论研究或创业实践锻炼,提高学校的创业教育能力。

在第二课堂教育层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兴趣是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的重要前提,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大为有益的。研究表明,活动加训练、亲身实践最受学生的欢迎,这为我们今后推进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比较务实的,可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向。因此,在邀请成功企业家做报告时,要增加互动环节;在参加创业竞赛活动时,要鼓励学生自己组队研究问题;在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时,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与帮扶,利用各种类型的孵化园给予具体支持;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要及时针对学生团队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在这些过程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练,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愿意去接受创业教育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从而更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锻炼。

(四)后备保障:孵化器和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的直接落脚点在于创业实践,高校创业孵化器是学生创业活动转化为社会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健全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两项内容是创业教育重要的后备保障。

高校创业孵化器建设需要依托优势学科,吸引更多学生入驻。高校创业孵化器作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的对接平台,作为将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成果转化的载体,需要有效吸引和整合政府、社会和其他各方资源。如果能够获得相关资金投入,便能够给予学生更为有力的支持。同时,高校创业孵化器还应该尽可能面向更多学生,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如果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入驻,形成集群效应,也能够进一步完善孵化器自身建设。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实现激情与理性的结合。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健全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创业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创业激情,这样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深入创业实践,并能够在创新创业理念传授过程中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必须重视理性思考,既需要理论上的支撑,也需要实践中的锻炼,更需要将二者融会贯通,指导学生能够理性看待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就像创业教育中“温州模式”的倡导者谢志远所说,“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大学生马上创业,而是培养其创业的能力、素质和独立意识。”这种教育是贯彻于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教育,更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切实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进行耦合,创业教育才能够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瑜,陈俊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0(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侯慧君,林光斌.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李玉春.六轮驱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导刊,2011(7).

[5]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谢志远,吕一军,邹良影.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曾流,曾国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广泛开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近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从教育内容和教育的目的上,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着重从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创业教学模式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创业实践基地与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融合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 融合

一、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广泛开展,很多高校设置了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开设了创业教育文体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极大缓解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从现实意义上,创业教育主要是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也就是说,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经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且在大学生富有创业精神的时候,创业行为与创业活动会时有发生。

职业教育是立足于职业需求,向受教育者传递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它针对某一特定的工作种类或者工作岗位,更侧重于职业技能或者工作能力的教育,可操作性强。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通识性。职业教育对从业者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教育,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

基于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着重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职业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到职业的实质和基本要求,从而对社会中各职业种类和岗位的了解更丰富。更重要的是,在大学生通识能力的教育中,二者殊途同归,有很好的契合点。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融合必将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必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及特点

李克强总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我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高等教育也积极响应号召,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来自人民网的消息称: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常务会议有近20次提到大学生创新创业。2015年以来,国家多次发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比如在2015年1月,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要继续深化KAB创业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切实强化师资队伍,推行创业模块培训、创业案例教学和创业实务训练等培训方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允许高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以来,休学去创业,不再是大学生们“不能说的秘密”。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国有20多个省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等关键词,在这些政策中高频出现。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从目前情况看,现阶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以培养创业意识为基础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预期,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萌芽的基础,只有大学生具备了要创业的意识,才能在个人努力中走向创业。当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若干改革,但大学生走出高校之后就要到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就业意识,仍然深深影响了大学生,而通过创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意识则相对较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765万毕业生就业面临结构性难题 创业意愿下降》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意愿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早在2014年7月,“探索教育创新之路”2013教育行业领导力圆桌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各位专家与大家一同探讨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何实现教育创新。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赵钦老师认为:中国学生的自我创业精神,相比国外来讲差距是很大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的教育并没有对学生创业做出很特别的指导。

(二)以传授创业知识为核心

创业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够完成的,它是创造新工作岗位的复杂过程,需要创业者掌握市场分析知识、岗位分工与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多种知识,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传授创业知识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业必备硬件是创业知识的储备,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因为他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匮乏。大学生要靠参加创业教育和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为自己充电,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以提高创业能力为关键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的关键因素,表现为较强的创业意识,在适时的机会中,综合运用多种创业知识,开创性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如果不具备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都将无用武之地,或者屡屡失败。李开复先生曾撰文称:我们可以从如今已經成功的创业者身上去寻找一些共性,只有具备十项创业能力的人,才适合创业。而且,他指出,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每一项素质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缺少哪一项素质,将来都必然影响事业的发展。有些素质是天生的,但大多数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如果大学生能够从现在做起,时时惕厉,培养自己的素质,你的创业成功一定指日可待。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

(一)从教育内容上:二者具有一致性

1. 职业教育中包含创业教育。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以解决就业困境为主,帮助求职者更好地选择社会提供的“现有”职业或者岗位,并通过就业技能获得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就业指向性,甚至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强调,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还应该是创业教育。原因在于,当社会“现有”岗位不足,或者现有岗位不适合求职者自身发展时,求职者需要通过创业为自己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2.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升华。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要结合经济社会的需要开展,顺应社会潮流,这也必然会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明显从属性、地域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是引领社会的。创业教育是开创社会发展新领域的,创新创造出“现有”社会中没有的新职业或新岗位,具有很强的社会引领性。基于此,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升华。

(二)从目的性上:二者合目的于解决社会就业矛盾

社会就业矛盾有市场人才的结构性原因,更有人才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的现实性原因。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解决人才质量不高的重要举措,势必为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职业教育成为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忽视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致使大学生有文凭,无技能,受教育,没工作。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即将走出校园,就业前夕,进入职業教育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回炉”,说明了职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2015年4月16日发表在新华网的文章《专业不对口工作难寻 大学生“回炉再造”好就业》称,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量不大或自身技能状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使得他们在短时期内难以就业,最现实的办法是“回炉再造”,让学生重新认识市场,学习实用技能,找回市场,实现有效就业。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通过开辟新领域、开设新岗位,不仅仅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也能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岗位,接受更多的从业者,从而解决社会就业矛盾问题,这也是时代和现实的迫切需要。据《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份报道称,据介绍,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做好创业指导和孵化服务对接,以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四、二者融合的路径分析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教育和改革的实际,充分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时代背景,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敢于突破陈规,善于借鉴职业教育发展中好的理念、方法和措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业人才,拓宽大学生就业新视野,推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职业精神的融合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精神是其重要内容。2014年,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大建撰文指出,“发展职业教育需重视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神等。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具备创业的敏感度和敏锐的眼光。但,大学生创业绝非易事,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过多次尝试和失败,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因此,这些都是创业者所具有的职业精神的体现。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职业精神融合,把职业精神中的宝贵财富充实在创业教育中,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1. 持之以恒的创业信念。一个成功者在最初创业开始时一定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在这个前提下,他才能努力追求、积极争取,富有创业永不言败的信念和精神,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变不可能为可能。但事实上,创业初期的心态和信念是“高温烈火”,但当对创业有更真实的感觉后,不用说教,无需言传,即可让创业者亲身体会“商道”与人生的艰难。无论当头棒喝也好,积攒经验也罢,它能让人趋于理性,寻到一份真正有参考价值的答案。创业应鼓励,但更要呼唤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要太乐观地认为所有的创业都轻而易举地成功。

2. 良好的责任担当。一旦做出创业的决定,并为此付出了努力,就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团队负责、对社会负责。事实上,选择了创业就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公司每做一个决定,不但会影响到创业者自己,还会影响团队成员,影响投资者、合伙者等。从某种意义上,创业不是让人获得自由,相反,而是将自己跟公司、同事们捆得更紧。

创业者必须有使命,就是帮助跟随你的人实现梦想!曾经破产的史玉柱,负债过亿,但是核心团队不离不弃,继续一起二次创业!马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有十八罗汉跟随。最终,正是因为这帮兄弟,成就了马云和史玉柱的成功。所以说,个人成功需要好的团队,而团队领导人必须有伟大的使命——带着兄弟们成功,实现他们的梦想。

3. 吃苦耐劳精神。大学生自主创业,它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这里面离不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因为创业的过程布满荆棘,有时前途未卜,一片迷茫,有时面临机遇,触手可得,创业者要相信,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吃苦耐劳是必经之路。尤其是缺乏足够启动资金的白手起家大学生,更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与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相比,白手起家者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只能靠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亲力亲为。

4. 顽强的创业意志品质。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困境,会消磨创业者的意志,顽强的创业意志品质会使创业者坚持到底。意志品质是创业成功的一大秘密武器,有了坚定的决心和良好的自控能力,无论难度多大,创业者都能克服重重挑战,赢得期待已久的回报。事实上,对创业者们来说,意志品质不仅是一种自控的能力,也是一种克制恐慌的能力,更是能承担风险与应对挑战的能力。有意志力的人,能够有效管理思想、情感,以及一些不良习惯,他们会为获得长期的利益而选择克制一时的欲望。

5.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业是一个开辟新渠道的过程,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创业者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冒风险,在新目标面前不断追求。首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有辩证创新的思维。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既要善于看到自身的优势,更要善于发现不足。只有将各种资源、要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实现优势更优,短板补齐,创新发展的质量才能迈上新的台阶,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其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有大胆创新的气魄。当前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大学生创业要顺应社会的快节奏,谁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谁发展的步伐也就更快,也就能赢得发展机遇、占领发展制高点。

(二)创业教学模式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中,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大多从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无非是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幾门课程或者减少几门课程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指向性不够科学。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较少。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完备,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使创业教育的功能性更强,实效性更好。

1. 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一个没有动手操作、没有经过严格的操作训练的学生是不合格的。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实质上,创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教育,其衡量标准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而不是掌握多少创业理论知识而无用武之地。因此,在创业教育中,要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当增大实践教学的分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2. 建立课上和课下的联动机制。课上和课下的联动机制,实质是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课上,通过结合商战案例,展开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建立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做”起来的气氛轻松热烈的课堂模式。在课下,创业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商业计划书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启发创新思维和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创业教育是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升华。

(三)创业实践基地与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融合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但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还不完备,而且这项工作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较大,短时间内很难取得很大的成效。但职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在规模、运行模式等方面都较为成熟,值得创业教育借鉴。

1. 在相关企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在相关企业建立创业实习基地,让大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岗位的设置及要求,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结合岗位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预演平台。

2. 建设孵化性创业项目。依托相关企业,让大学生参与创业过程,或者参与一些孵化性的创业项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创业的艰辛与付出,明晰创业过程,领会创业精神,善于抓住创业机会,成功创业。人民网2015年4月23日转载了来自《赣南日报》的文章《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创新创业》,提出从2015年起,通过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在全市(指赣州,下同)打造一批创业孵化基地,树立创业孵化基地样板,引导各地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力争三年内,全市打造5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争创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0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在驻市高校打造3个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用、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管理规范的省、市、县(区)三级创业孵化基地,全市创业孵化企业(实体)达到1万户以上。说明,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孵化性创业项目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小辉. 创业教育的生态文明[J]. 教育与职业,2014(20):95-97.

[2] 赵毅. 对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J]. 成人教育,2013(12):97-98

[3] 汪琦,张国宝.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05):57-59.

[4] 石家驹,张金燕.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 延边党校学报,2014(06):84-86.

[5] 王春玲. 引进创业理念构建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培训,2015(06):11.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院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还有有一定的差距。该文从职业院校发展的现状、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方面,进一步展开了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 融合 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1980年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还有一定的差距。2010年5月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诸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因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进入了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要求是一致的,这就为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搭建了平台。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如何融合,对此策略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1989年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教育部及与会专家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中提出: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后几年来对高职中创业教育的研究,认为高职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目前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1.2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但仅仅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创业教育可以单独开展,表现为各类创业活动,比如说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培训班、创业竞赛活动等;对于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例如:如何将创业教育列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列入学院的整体育人体系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还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管理,各高职院校还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例如:专业教育归教务处管理,而创业教育归学生处或思政处管理等,这样导致创业教育的课程以选修课或者学生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数量很少,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不明确,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严重脱节。

2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2.1 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改革要求是一致的,专业教育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表现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与别人的交流能力,与企业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创业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2.2 扩大学生的就业路径 当前,高职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日显突出,学生的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自主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更创造了就业机会。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有着首创和企业家精神,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不会完全依赖于现有的企业。如果在现有的求职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学生就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路径,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2.3 提高高职院校持续的生存发展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更需要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人力资源的需求,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业教育,才能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高职院校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3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要在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中融入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职教育要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要求之一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创业教育的培养最终应成为专业学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而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构性融合。

3.2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重要策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教务部门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灵活多样地开设不同岗位需要的创业培训课程,实施按需施教,在各专业现有的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的社会中创建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工作岗位。

3.3 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的领导首先要重视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对专业教师和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整合,要让教师先明白创业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学院生存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要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灌输于学生的意识中,培养学生创业的理念与精神,并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顶岗实践活动,多开展教师与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的交流活动,引导高职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如果每一个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都融入创业教育的知识,经过几年的教育与实践,我们的高职学生将来会有很强的创业意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

3.4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校内外的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使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引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真实项目,让学生以生产性实训为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实训计划,提高实训内容和过程的真实性。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在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典型创业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成功创业的经历鼓舞同学,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同时让他们明确创业的艰辛。比如:在校生中有一些学生通过项目代理、网上开店的形式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尝试。

3.5 引导校园文化氛围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而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酿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市及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和社团活动,学校要对成绩突出的同学予以奖励,校园的宣传栏、广播、校报要积极报道在技能大赛、社团建设等实训活动中获得奖励的优秀学生,以鼓励全体学生树立主动创业、创业光荣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融合渗透。

3.6 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以确保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其次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参加顶岗实践的时间、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与企业合作学生参与的横向课题的数量等等,这些都应与教师的评聘、报酬等直接联系起来,采取鼓励政策和良性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包括学生参加实训课程的数量、到企业实践的课时、参与技能训练的成绩、自己创业的成绩等,注重考评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把对学生的评优、奖学金的获得等与这些联系起来,制定与创业教育相联系的考评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创业能力。

总之,高职发展历程让我们懂得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

[2]仇志海,洪霄.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范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9-50.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2010:37-38.

[4]刘康生.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0(7):199.

[5]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46-47.

[6]陈璐.连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3):79-80.

作者简介:范琳,女,副编审,硕士,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处,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谢继延,男,副教授,硕士,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示范办公室,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本文为2012年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普及式发展,对于各个科目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科目知识涵盖较多行业领域的高等数学而言,通过探究高等数学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间相融合的必要性,发掘其中的影响因子进而加以有效利用与针对性设计,有助于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向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關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创新;创业;影响

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扶持与推动下,成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及力量来源.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及形式的发展,其逐步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与各个科目,其中对于高等数学而言,也深受其影响.然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必当紧跟时代发展之步伐,更新教学观念,适当地构建与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数学相结合的新路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塑造与培养,为学生学习及参加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高等数学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之必要性

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除了开展基础教学之外,还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之符合社会的需求.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来说,其核心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在面临社会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还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之必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结合现阶段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有关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这样成为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高等数学本身而言,其知识渗透于许多行业,同时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认定也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问题,而更关注的是其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对此,需要突破传统,构建创新创业型高等数学教育.举例来讲,基于微积分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组合式分析,来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状况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与预判.

最后,作为自然学科当中的基础学科,在高等数学教学当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创造、创新、创业”之“三创”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以相关教学实践来推动教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今后学习以及工作实践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

二、积极发挥高等数学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有利影响作用

我国各个高校必须切实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我国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必须正确把握时代方向,紧跟发展步伐,通过彻底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学生各个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以确保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及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及能力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从最终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开始,到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使之有效跟进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及其模式的禁锢,加强学习以转变教学观念,将陈旧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切实注重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地位及其作用的切实保障与充分发挥,在高等数学教学当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能动性,而教师在此过程当中应扮演着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并发挥相对应作用.举例来讲,如在课堂教学当中,选取一些针对性数学应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研究.这样一来,基于为学生所创设的自主学习环境,以集体讨论与研究的形式,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知识的掌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改进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新时期素质教育内涵标准下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对于高等数学而言,同样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而这同样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讲,高等数学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举例来讲,比如,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对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交由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来分析、讨论,进而得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改进传统考核方式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高等数学而言,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对现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其中的有关比例加以调整.具体来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平时成绩、期末笔试成绩以及小论文与实验课成绩,所占比例按先后顺序分别为20%、50%、30%.其中,相较于传统考核方式,新设定小论文与实验课成绩并将比例定为30%,其他两个传统项目比例相应下调.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围绕某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报告与论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同时对于提升其高等数学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三、综 述

目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就需要应用到创新创业的发展模式.因为高等数学的分支非常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非常多.所以,对高等数学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教育行业的里程碑.高等数学教育如果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自然就能够取得很大的成效,也能够让高等数学教学行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祁玉海.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探讨[J].文理导航,2014(15):16.

[2]魏国祥.创新创业教育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8):166-167.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网络时代,互联网思维日益影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平等开放、共享互联、创新突破、常态竞争等特点正是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行为的内在精神需求。本文基于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在创业意愿、创业素质、创业类型、创业合作模式、对学校服务政策的认知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依托互联网思维,在組织、课程、平台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路径,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创业教育   互联网创客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进步的体现,给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模式带来了颠覆性改变。以创新和实践为特征的创客教育加上信息技术的助力,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模式和新思路。

“互联网+”颠覆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不断衍生新模式、新业态,给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国家进入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强起来的必经之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互联网+”加速教育系统进化和学校组织变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20岁—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1]。加入互联网创业群体的大学生人数逐步增加,体现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创客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创业形式较为单一、创业持续力较弱、创业意志较为脆弱等。本文在互联网思维下从培育机制角度思考对策。

二、广东高校“互联网创客”的发展特点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高校通过各类渠道与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给大学生提供指导与服务,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达到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目的。笔者使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结构性访谈,对广州、东莞两地共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现状。调研分两部分内容展开,一是在广州、东莞两个城市的15所高校进行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9份,有效率为98.9%;二是以某高校为个案,扎根田野,访谈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学生,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数据。

(一)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的意愿及素质。

1.当前高校中具有互联网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占一定比重(如表1),男生有意向的数值高达60%。从性别上可以看出,男性较女性更具备创业热情,占受调查者的60%,女生有互联网创业意向的只有32%。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有一定的热情。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但是囿于经验的欠缺和资金的不足,对于个体而言,难以迈出第一步,持观望态度。

表1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创业的意愿情况

2.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动机集中体现为“追求财富”和“自我实现”。如表2所示:大学生期待通过创业获得生活的保障和财务独立,25.8%的学生创业是追求财富,24.3%的学生把创业当作一种人生的社会经验或个人的历练,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15.6%的学生是受到身边的人影响和带动,有从众心理,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17%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通过创业可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来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实现财务独立。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不难发现,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目的明确、有倾向性。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或创业大赛正向引领创业动机,使大学生“互联网创客”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大学生创业中。

表2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动机情况

3.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素质的自我评价不高。一名优秀的互联网创业者需要有专业技术知识、创新意识、持之以恒的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和规划能力等素质。调查结果显示,61.5%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容易“跟风”,受限于经验,缺乏长远规划。创业时把项目作为首要考量因素,项目的优劣决定创业时间的长短。如果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劣势,就考虑退出或另选项目。调查显示(表3),从时间上看,学生创业持续时间较短。

表3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持续时间情况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类型与创业合作模式。

1.“三低”的传统创业项目受大学生青睐。学生创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成本低、技术含量低、风险低,甚至零技术、零风险的传统创业项目,例如快速消费品行业、批发零售业,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如表4)。首先,食品类因货源充足、不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受到大学生创业者的欢迎,选择此项目的人达到41%;其次是化妆品类的创业项目,占26.5%,女生选择此创业项目的是男生的两倍多;再次是服装类的创业项目,有25%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了服装类的创业项目。由此可见,在选择互联网创业项目中,大学生所选的项目类别具有同质化特点,市场较为饱和。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电子软件行业鲜有加入。从访谈中了解到,首先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的价值诉求是带来生活保障、经济独立;其次,大学生囿于创业资金有限、缺乏对市场的判断,会选择相对保守、风险低的创业项目。

表4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的类别

2.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模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共青团组织、创业学院等相关部门资源整合力量较为单薄。65.2%的大学生选择独立创业,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决策自由”,可以自行决定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起始结束时间,不会受到外界太多的拘束。选择合作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合作模式减轻创业压力、降低创业风险。选择家庭创业的大学生主要期望在创业起步阶段有家庭给予人力资源和资金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在团队创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创业和与他人(非家庭成员)团队创业都是约13%。还有7.5%的人选择其他创业方式。

个人创业在互联网创业方式中占主流,团队创业具有经营困难、任务复杂等特点,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往往偏好于自主决策、个人创业的模式。团队创业模式对于大学生互联网创客来说,限制条件多,团队成员磨合需要时间。事实上团队合作模式成功率更高,由此可见,共同决策或强而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创业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表5   大學生互联网创业合作模式的选择状况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对学校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了解非常有限。各高校由于职能机构的设置区别,对接创新创业政策工作的部门有所不同。有些高校因设置了创业学院,该校团委只负责创新工作;有些高校的团委全盘负责创新创业工作。工作量、工作内容的精细化程度出现权责不明的状况,导致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如表6所示,有55.8%的受访者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说明当前高校在宣传推广大学生创业政策工作中存在不足。

表6   大学生对学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情况

大学生创客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如表7),政策缺失、经验不足排在首位。

表7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面临问题情况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选择上表现为“入门容易”但“毕业难”。对于适应与接受新兴事物较快的大学生来说,一般创业的“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十分明显”。因此,大学生在创业选择上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服务支持。

三、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的问题反思

新时期,“95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思维模式及个体行为均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特征。全面认识和把握“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把“互联网+”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中,开辟出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道路。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运用互联网的多维度运行模式思考的方式,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及互联网对生活和企业影响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2]。这对高校创业教育在组织结构、课程设置、项目选择、资源整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大数据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日常,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类资源,从观念、内容、模式、手段四个维度创新,使其内化服务于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行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对服务政策的认知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的创业素质有待提高。其次,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项目类型和模式单一。个人行为较多,团队协作较少,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强,缺乏专业指导和实训平台。第三,缺乏相关扶持政策了解渠道。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假设,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靶向引领与实践,推动大学生的双创工作。例如,有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挂靠在二级学院(例如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名下;有的高校成立创业学院将其实体化;有的高校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承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赋能学生创新创业;有的高校通过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对接市场提高项目融资实力;有的高校通过创业类学生学科竞赛平台提升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总体而言,在实践方面存在宣传不够到位、合作平台不够多样、参与层面不够延伸、实践效果不够显著、层次和水平不够提升等情况。

以上高校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实践分析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短板。一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混乱,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缺失,受这一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标准“一刀切”现象。一些高校在建校之初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或学生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等同,狭隘化创业教育内涵,将“就业”作为创业教育失败的衡量标准。高校需要转变思路,正视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面向的群体是打算创业的学生,教育内容不仅局限于创业技能,还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是一种普及化的教育行为。因此,高校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及时调整创业教育理念。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欠缺,缺乏榜样的靶向引领。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实际创业率不高,创业成功率较低,难以挖掘创新创业的标杆和榜样。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毕竟不是青年学生身边同龄人,他们的成功案例在学生看来有距离感,因此这类榜样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弱化了。三是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指导。虽然当前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也开始设立创业管理等特色专业、初步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等,但“双创”师资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层次性、系统性,与专业教育不够融合。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缺少真正的平台和机遇,例如有些创业孵化园规模小、硬件差,有些创业园流于形式。四是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有限,缺乏畅通渠道。当前创业教育有点窄化,教育对象仅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四、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靶向实践探索

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高校要实现“精准供给”,需要改善供给结构,分析并结合供给侧教育需求端的短板,主要从组织、课程、平台三方面进行改革,减少教育过程中的供需错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组织结构改革,优化组织动员方式。

推进供给侧改革首要的是组织机构的改革。按“系统、平衡、共享”的理念,高校在优化创新创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专门的统筹供给侧改革的工作部门,全方位融合协同。通过优化高校内部结构,专门的创新创业工作部门发挥主体建设作用,统筹工作一体化,例如打造一站式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实训平台、创新经费管理使用、搭建资源互通的校企合作共享平台、信息搜集和研判等。通过统一指导,形成创新创业的工作共同体,在耦合共容、多元共生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和机制保障。梳理和协调学校教务、学生、科研等部门和创业学院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职能和分工,整合力量,群力合作。支持和鼓励二级学院围绕创业流程、行业特色等主题开设创客空间或企业沙龙,传递产业前沿资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阔学生创业视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

(二)改善教学课程改革,强化互动交流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希望通过这一路径推动双创工作,积极寻求与外部资源合作办学。创业学院通过改革创业课程建设,优化创业课程资源,改革创业教学模式,聘请公司高管担任讲师,设置创业方向专业,推进“互联网创客”训练营项目,组建学生创业团队,由“孵化公司”的企业选择优秀创业团队提供服务:办公场地、创业资金、管理咨询、技术开发和市场渠道。此外,部分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和拓展课程,按照“互联网+素质拓展”的模式,打造集登记注册、数据导入、信息反馈、考核登记、积分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校素质拓展系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快速注册、及时登记、定时审核、积分及时“兑现”、信息查询透明可视、参与效果随手评价,素质拓展的供给效能大大提升[3]。

(三)推动平台结构改革,加强实践理论协同。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趋同,互动乏力,未能与本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存在“强理论、弱实践”“强过程、弱实效”的现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第一,高校要摒弃“照搬套用”的模式,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关注服务对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按知行合一原则,实现学生的分层分类指导;第二,重视实践育人,多元搭载,层级递进。高校在搭建平台、创建基地的基础上,深化科技引领、项目驱动、园区孵化的实践锤炼,对应产业,有机嵌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高校、企业与政府间通过优势互补、耦合共容,实现高效精准的服务供给,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创业教育既不是“纸面授课”又不是“专业实训”,是一种从笼统化到精准化的教育过程。例如依托创业园区,共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电商平台营运管理及电商培训等机会,共同把学生培养成顺应互联网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意型创业人才。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首先要重视理念和精神的植入,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互联网创客”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平台,要以扎实的创新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思维”创业为先导,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拓宽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其次,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校要树立“跨界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搭建“产学研”平台。第三,打造高素质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導师既要有创业的理论素养,又要求有创业的经历。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支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师资队伍,高校间甚至可形成“创业导师共享链”。第四,构建共享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实训实践为导向,重点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创客的综合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共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htm,2015-06-4.

[2]吴勇.互联网思维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运用[J]. 教育与职业,2017(3).

[3]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的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7GXSZ018)阶段性成果。

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重构之所以如此紧迫,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旅游酒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重构后的教育模式应当具有关联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高职院校只有以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体,并辅以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创业学习模式改革,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改革经验,方能有效地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青(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和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政策完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重构的紧迫性

(一)旅游酒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中國旅游酒店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重构。早在2009年7月,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曾博伟就在《中国旅游报》上撰文指出:“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由于内外条件的变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说,旅游业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当前,我国旅游酒店业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进入高速发展期。有些地方注重巩固发展商务观光型酒店,有些地方重视快速发展方便经济型酒店,有些地方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型酒店。会议酒店、主题酒店、绿色酒店等新型酒店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仅如此,据专家对2011-2015年中国酒店业的预测分析:可持续发展已是酒店经营管理的趋势;酒店市场正在向品牌化竞争发展;定制化服务是未来酒店致胜之道;酒店营销的网络化、酒店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酒店产业组织的集团化和酒店管理的人性化日益彰显。由此可见,旅游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重构提出新的需求。

(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需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重构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必然需要。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其自主创业的需求极为旺盛。但在现实中,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却很低。“2009年相关部门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个地方政府部门、117所高校、15922名高校学生(包括部分已毕业学生)、309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所提出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虽有75%的高校毕业生渴望自主创业,但最终真正创业者仅占1.94%”。[1]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育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以促进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使他们不再是求职者,而应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高等学校毕业生不仅越来越少地被称为求职者,而且相反他们将成为创业者。”[2]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必须进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重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对广大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保护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已经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的促进作用。这一理念所要求的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的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树立新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领域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和学校育人模式,创造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成功经验。”[3]作为从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绝对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当成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教育,应当创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并构建相对规范的教育模式。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系统性、中介性、典型性和模仿性等。现就当前急需厘清的三个特征予以说明。

(一)关联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关联性。学者查有梁所论述的“大教育”,其内容和形式相当广义,如有全民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等。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至少可以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集合。因此,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众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关联性。查有梁认为:教育模式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其一是宏观层次,研究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模式;其二是中观层次,研究一所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的办学模式;其三是微观层次,研究各级教育教学过程模式。[4]根据这个观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属于微观层次的教育模式。因此,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模式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结构的关联性。微观层次的教育模式,即各级教育教学过程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有学者称:人才培养模式介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之间。还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么教学模式则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5]根据这些假设推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包括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创业学习模式。因此,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内部多种子模式之间的相互关联。

(二)多样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多样性,不仅可以表现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如有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创业学习模式等,而且还可以表现在对这种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活动之中,如有学分制模式、学年制模式和学年学分制模式等。现试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子模式为例。

首先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模式第三层次即各级教育教学过程模式的下位概念。它必然受到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教育模式的影响。譬如,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创业教育等先进理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自身非平衡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及其生存发展需要的影响等。由此相应产生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具体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等。这就要求教育决策者必须因地制宜地组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使之构建成为适应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需要,适应不同类型和层次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多样性。影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也是影响其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的根本依据。关于课程模式的种类,学者王斌华认为:“关于课程开发,曾经出现过四个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动态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6]学者简楚瑛在其《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专著中介绍了泰勒、塔巴等提出的八种课程发展模式。由此可见,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模式各有体系、各有利弊,但并无优劣之分和主次之分。它们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最后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学习模式的多样性。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学习模式既是教师教学的模式,也是学习者学习的模式。“乔伊斯等人认为,从个人或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不是使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他们希望学生能从多种教学模式中受益。”[7]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学习模式的构建应当分其类型按其构成多角度来构思,以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不同创业学习的需要。

(三)独特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具有独特性。如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吕育康教授认为:“职业岗位特性和对人才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思想品质等)的要求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类型的职业人才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8]由此可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具有独特性。不仅如此,当把创业教育嵌入高等职业教育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众不同。魏小琳教授认为:“尽管各国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分歧,但从学者的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包含了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9]由此可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因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同,而产生自身的独特性。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企业家培育与大众化创业能力开发相结合的模式。[10]这一切似乎在告诉各个高职院校: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或者趋同的,但是由于创业教育目标不同,其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程度、水平和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成功的决定因素,就是独特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独特性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重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重构涉及到诸多事项,如建构的类型、途径、程序和方式等。现仅对模式的建构、创新和变革略叙己见。

(一)模式建构:一体两翼

查有梁教授认为:“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应该从三个方面审视:其一,他们是否对教育理论有深入研究;其二,他们是否针对实际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模式;其三,他们是否在教育实践中有整体的、长远的打算。对许多学校的校长、教师来说,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建立教育模式(包括各种教学模式)的自觉意识。”[1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现状正是如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学会针对所教专业和所教学生的实际问题建构微观层次的教育模式。

人类是与生俱来的模式建构师,能对自己在世界上遇到的一切事物进行模式建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结合创业教育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构相应的“一体两翼”的教育摸式,即一是为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建构模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中,创业教育要覆盖整个培养过程。这对探索和确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相当重要。二是为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建构模式。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课程的结构样式,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一整套环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当贯穿这“一整套环节”,致力于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创业需求。它是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支撑着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三是为大学生创业学习过程建构模式。学习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并在一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支持下,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诸多要素所设计形成的学习组合方式和学习活动顺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学习模式应当适合于大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开展协作对话和谋求个性发展。它是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它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模式创新:三大原则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孙霄兵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12]由此可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这三大原则也应当是创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

注重学思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思考”。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就必须坚持学思结合的原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运作时需要注意:一是要在行动中学习与思考。即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启发他们创业,探究和讨论如何创业。二是要基于问题进行学习与思考。即让学生把每一次创业学习活动都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因为问题解决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与思考。

注重知行统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中,重知轻行,比比皆是。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就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运作时,陶行知在八十年前的论述特別值得注意:一是“行是知之始”。“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考,思考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的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二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议、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13]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会创业。

注重因材施教,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就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具体运作时特别要注意: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人选择。这就要求,创业学习的需要尽可能由学生自主决定;创业教育课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商量确定;创业学习经历要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等。二是要采用多元智能,鼓励个性发展。这就要求,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身体运动和人际交往等其它智能的发展,充分运用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模式变革:CDIO理念

影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决定因素。任何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变革,最终都会引起其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模式的变革是教育模式探索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其特征“是由价值判断走向事实判断,由思考走向行动,由提出问题走向解决问题。”[14]因此,当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培养高素质创业型技能人才时,其创业教育模式的变革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了。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呢?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高校正把CDIO理念应用于整个学校或专业的人才培养,这是众多微观层次教育模式变革中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几所大学在wallenburg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于2004年创立的工程教育模式。《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一书,对CDIO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和实践的关键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主要内容包括CDIO的基本原理、改革背景、教学大纲与标准,以及实施与发展过程等。它是MIT等几所欧美大学实施CDIO教育改革的总结,“对于在中国实施CDIO教育模式再创新和创造21世纪先进工程教育模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1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CDIO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涉及创业教育方面的具体教育教学要求,如“认识到技术创业的机会”、“描述创业融资和组织”、“确定由新技术或潜在的需求所带来的机会”、“实践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并解决问题”、“具有敢于为坚持原则而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有自信、有激情、热爱事业”等[16],这些要求极为有利于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变革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局部性变革,另一种是整体性变革。局部性变革常常是涉及寻找更好的方式以满足相同的需求,改变的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性变革通常是对整体结构作出改变以回应新的需求,承载的是一个整体的根本变化。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海建.草根创业:大学创业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1(07).

[2]王晓辉.全球教育治理—国际教育改革文献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钱丽霞.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与实践的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11]查有梁.教育建模(修订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5]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的中国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9]魏小琳.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09).

[10]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

[12]孙霄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N].中国教育报,2010-9-15.

[13]陶行知纪念馆等.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4]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5][16]EdwardF.crawley,等著.顾佩华等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上一篇:博物馆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德育因素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