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范文

2023-09-23

细胞因子范文第1篇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1.说教材

1.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教材高中生物必修本第6单元第3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中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因此,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细胞衰亡机制的研究与生物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细胞衰亡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细胞的衰老及凋亡是细胞必须经过的阶段,因此,本节内容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1.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2.1认知目标: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2.2能力目标: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1.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培养学生关爱老人、关注社会问题

1.3说教学的重、难点

1.3.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1.3.2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比较容易混淆,因为我把教学难点定为: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细胞坏死的区别

1.4课时安排:1课时 1.5教具:多媒体课件 2.教材处理

2.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内容,对本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本节的内容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2.2教学策略

由于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衰老和寿命有关,学生易感兴趣。可以通过调查人体衰老的特征,讨论如何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可围绕这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为讲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作铺垫。比如通过比较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外形区别,引入到细胞衰老的特征。通过对老年人“老年斑、皱纹和白头发”的分析,共同归纳出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至今有多种学说,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处理为选学内容,因此在讲到这一部分时点到即可,可适当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有兴趣的也可以在课后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最后从生物的寿命引入,探讨细胞的死亡。强调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由特定基因控制的主动性死亡。并对他们的区别加以强调。

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的情感教育,应鼓励学生课下完成教材中的“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的活动。

2.3教学方法 2.3.1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2.3.1.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直观演示,比如在讲到细胞衰老的特征时,可用图片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3.1.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比如在第一部分讲到个体衰老时,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说说老人身上与我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培养学生的总结组织能力等。

2.3.1.3集体讨论法

针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在比较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总结,而不是单一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观点。

2.3.2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比较,归纳对比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成员间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从而创设一个自主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认真思索,充分体现主体作用。

3.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并对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思考及小组内部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小组对“问题探讨”的讨论结果 (3)由“问题探讨”引入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4)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

(5)运用讲授法讲解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从而加深两者间区别的理解

(6)练习巩固,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进行书本中的关于社会老龄化相关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4.教学设计 4.1课前准备 4.2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细胞因子范文第2篇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临床上的关键问题, (1) 是消除病毒, (2) 是阻止病情进展, 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转变。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干扰素配伍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为主。

本研究对100例慢性丙肝患者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前后测定了血清白细胞介素2 (IL-2) 、干扰素-γ (IFN-γ) 、白细胞介素-4 (IL-4) 、白细胞介素-10 (IL-10) CD4/CD8水平, 旨在揭示Thl/Th2细胞失衡在慢性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这对于深入研究丙型肝炎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预测抗病毒疗效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其诊断标准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 (1) 年龄性别比相近; (2) 血清抗-HCV阳性超过或等于6个月; (3) HCV-RNA阳性; (4)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高于正常值1.5~10倍, TBil小于正常值2倍以下; (5) 近6个月内未接受抗病毒免疫调节剂治疗; (6) 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 (7) 非妊娠期及哺乳期; (8) 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9) 无其他合并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前查心电图、血常规、肾功能均正常。其中男性61例, 女性39例, 年龄为18~57岁, 平均年龄为 (37.5±18.35) 岁。20例健康献血员 (NC) 做正常对照。所有病人于干扰素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内于清晨空腹肘静脉采血5mL, 2h内分离血清并于-20℃以下冰箱保存, 集中由专人检测。随访1~2年。

1.2 治疗方法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 (PEG-IFN-α-2α, 180μg/0.5mL/支, 上海罗氏) :体重65kg以下者, 每次180μg;体重65kg以上者, 每次135μg。每周注射1次, 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清ALT、TBil及血清抗-Hcv、HCV-RNA的变化。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尿素氮、肌酐、心电图, 尿素氮1个月1次, 肝胆B超、甲状腺功能测定3个月1次。同时日服利巴韦林依体重不同给予800~1000mg/d口服。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5

注:A治疗有效组;B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P<0.05

1.3 疗效判定[3]

疗效的判断标准疗程结束时应答 (ETA) : (1)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ALT、AST复常, HCV-RNA阴转; (2)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ALT、AST复常, HCV-RNA未阴转; (3)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4 检测方法

1.4.1 (1) IL-2、IL-4、IL-10、IFN-γ检测采用ElISA方法 (试剂购自北京晶美公司) , 用美国产Red-Rio酶标仪, 按试剂盒说明检测。 (2) 抗HCV采用ELISA法。 (3) HCV-RNA采用定量PCR法检测.使用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公司PE5700型实时荧光PCR仪和该公司试剂。 (4) 肝功ALT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4.2 T细胞亚群测定采用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试剂间接法。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PEG-IFN-α-2α干扰素治疗效果

100例丙肝患者, 用PEG-IFN-α-2α干扰素治疗后, 治疗有效 (ALT复常, HCV-RNA转阴) 41例, 有效率41%。随访1~2年, 治疗有效组10例复发 (HCV-RNA转阳, ALT复升) , 复发率10%。2.2 PEG-IFN-α-2α干扰素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IL-2、IFN-γ、IL-10比较由表1可见, 慢性肝炎患者CD4+/CD8+比值、血清IL-2、IFN-γ水平降低, 而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干扰素治疗后, CD4+/CD8+比值、血清IL-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IL-10则下降 (P<0.05) 。IL-4变化无统计学差别。

由表2可见, 干扰素治疗有效组, 治疗后CD4+/CD8+比值、血清IL-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 IL-10明显下降 (P<0.05) , 而治疗无效组, 治疗后仅IL-2较治疗前增高, 而CD4+/CD8+比值、血清IL-10、IFN-γ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治疗有效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 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效组CD4+/CD8+比值、血清IL-2显著高于无效组, 而IL-10水平则低于无效组 (P<0.05) , IL-4、IFN-γ水平在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2.3 药品不良反应 (ADR)

2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流感样症状, 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随着治疗的继续, 上述症状均有所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现象,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给予口服升白药物或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后,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达到治疗要求水平。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 (PEG-IFN-α-2α) 组有3例出现脱发现象。

3 讨论

干扰素是抗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 但只有50%的患者对治疗有反应, 而且持久应答率低, 易反跳, 且存在副作用多、费用昂贵等缺陷。因此在临床中期望根据患者早期治疗的某些血清学指标预测干扰素疗效, 从而制定及调整有效且价廉的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H C V R N A的血清学转换率。

对于丙型肝炎疗效的判断, 目前多认为:慢性丙肝患者干扰索疗效与治疗前ALT及HCVRNA病毒拷贝数密切相关, 但仍有部分慢性丙肝患者即使治疗前ALT>80 U/L、HCV-RNA病毒拷贝数为中等滴度水平, 干扰素治疗仍无应答。本文结果也显示:慢性丙肝患者干扰素疗效与治疗前ALT水平无明显相关, HCVRNA病毒拷贝数与慢丙肝患者完全应答无明显相关, 但与治疗停止后持续应答有关。这与有关报道不一致,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观察数进行分析[4]。此结果说明判断慢丙肝患者干扰素疗效, 单靠ALT及HCV-RNA尚有不足, 故迫切需要增加新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的预测指标。细胞因子是目前肝炎研究的热点之一, 细胞因子分为Thl、Th2两类。已有研究表明, Thl/Th2细胞平衡失调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的发生和病情的转归密切相关巧[5]。研究证实, 丙型肝炎患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 Thl应答增强宿主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Th2应答则与感染的持续性慢性化有关, 干扰素能够调节Thl/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从而发挥其抗病毒效应。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 停止治疗随访半年后, 干扰素持续应答的慢丙肝患者其IL-2水平明显高于无应答者, 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应答者。显示IL-2、IL-10水平可作为判断干扰素是否持续应答的预测指标, 但本研究病例数尚少, 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进行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 (PEG-IFN-α-2α) 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前后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长效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 为长效干扰素治疗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方法 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100例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长效干扰素治疗前后IL-2、IL-4、IFN-γ、IL-10进行了检测, 同时观察了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100例丙肝患者, 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后, 治疗有效41例, 有效率达到41%, 随访1~2年, 10%复发。干扰素治疗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D4+/CD8+比值、血清IL-2、IFN-γ水平降低, 而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有效组CD4+/CD8+比值、血清IL-2、γ-IFN显著升高, IL-10明显下降治疗有效组IL-10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 (P<0.05) , IL-4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无效组, 治疗后仅IL-2较治疗前增高。CD4+/CD8+比值、血清IL-4、IL-10、IFN-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可以明显提高CD4+/CD8+比值, 使T细胞活化, 促进TH1因子的产生, 抑制TH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的检测可用于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和疗效监测。

关键词:长效干扰素,慢性丙型肝炎,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

[1] Sansonno D, Lacobelli AR, Cornacehiulo V, et a1.Detection of HCV protein by immunofluorence and HCV RNA genomic sequence by nor-isotop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bone marrow and PBMCs or chronically HCV—infected patients[J].Clin Exp Immun01, 1996, 103:414~421.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传染病信息, 2000, 13 (4) :141~150.

[3]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毒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游治方案[J].肝脏, 2000, 5:257~263.

[4] David LT, Jaequie AD, David V, et a1.Determinants of the quantity of hepatitis C vinls RNA[J].The J Infect Dis, 2000, 181 (3) :844.

[5] Lozach PY, Lortat-Jacob H.de Lacroix.et a1.DC-SIGN and L-SIGN ale high affinity binding receptors for hepatitis C Vires glycopmtein E2[J].J Biol Chem, 2003, 278:20358~20366.

细胞因子范文第3篇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英语: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S, T)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Y(前两年总发文量)。 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细胞因子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至2010年收治的住院患者36例, 男30例, 女6例。年龄14~66岁。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 再障3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2 仪器方法

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采取患者静脉标本2m L注入真空抗凝管中, 在25℃室温下3h内检测完毕。严格按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程序进行。使用AC-9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严格按照操作规范, 冲洗、调零、定标。

2 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在10×109/L以下者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 白细胞在10×109/L以上者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取均值与仪器检测结果进行比较。36例检测对象中30例仪器检出的占89.3%。使用血球分析仪中性粒细胞均在80%~90%之间, 很少高于90%, 而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下时, 差异不明显。

3 讨论

人体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根据粒细胞胞浆中所含的特殊颗粒, 将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机制消灭病原体, 消除过敏原及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等异物的主要防线。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血液分析检查的重要内容, 其结果的准确性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当前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加稀释液将血液标本稀释一定倍数后加入溶血剂, 红细胞被溶解, 有的还可使白细胞的胞浆经细胞膜渗出, 细胞脱水, 细胞膜皱缩, 紧裹在细胞核和颗粒的周围, 因此这类溶血液中自细胞体积是由胞体内有形物质的多少决定的, 与其自然体积无关。在进行白细胞体积分析时, 仪器计算机部分可以将白细胞体积从35~450n分为256个通道, 每个通道为1.64fl, 细胞根据其大小被分别放在不同的通道中, 从而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的直方图。经过溶血剂处理后的白细胞可以根据体积大小初步确认其相应的细胞群:第一群 (35~90fl) 是小细胞区, 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二群 (90~160fl) 是单个核细胞区, 也被称为中间细胞 (MID) , 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当核左移或白血病时可有各阶段幼稚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第三群 (160n以上) 是大细胞区, 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GRAN) 。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的百分率, 如果与该标本的白细胞总数相乘, 即得到各类细胞的绝对值。可以看出, 电阻法只是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 将白细胞分成几个群体。在一个群体中, 可能以某种细胞为主 (如小细胞区主要是淋巴细胞) , 但由于细胞体积间的交叉, 可能还有其他细胞的存在。

中间细胞 (MID) 是三分群血液分析仪指标, 一般包括正常时的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病理时的各种原始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故中间细胞群计数异常或报警, 需特别注意进行血涂片复查。因各种仪器使用的稀释液和溶血剂白细胞膜作用不一, 故中间细胞群的确切细胞组成并不明确。如MID异常, 必须进行复检。未成熟粒细胞 (I G) 主要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 但不包括原始粒细胞[3]。有助于筛检和监测白血病反应、严重或慢性感染、炎症、肿瘤、骨髓异常增生性疾病、组织坏死。血培养阳性、IG高于血培养阴性者, 其价值高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 反映了生物学和临床相关现象, 但灵敏度尚不足以用于预测感染或菌血症。IG超过3%, 对指示败血症非常特异, 有助于微生物检测评价。造血祖细胞是反映以CD34阳性的造血祖细胞为主的参数。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定量检测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的变化, 特别适合于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 监测供体在接受药物作用后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的变化, 便于选择采集时机。血液分析仪HPC检测与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动员后的HP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血细胞分析仪是以大批量多参数检测标本, 完全由仪器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进行测试, 因此要求必须具有高素质技术人员和建立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制度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摘要:目的 分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分析。结果 准确性取决于仪器的性能及工作状态, 故使用前须按NCCLS规定的方法对仪器进行校准, 且须认真坚持日常质控工作。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法操作简便, 效率高, 重复性好, 适合于大批量的标本集中检测。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

参考文献

[1] 从玉隆.当代血液学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2.

[2] 丛玉隆.现代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9 (6) :118.

细胞因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训课程 创新能力 细胞 生物技术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

生物技术的应用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细胞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发展前沿。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以细胞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进行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该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創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根据国家、社会行业领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创业/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我校于2019年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开设2年来,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以下对基于该课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初步总结和探索。

1.立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设计

实训类课程通常是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部分专业如工业工程、医学、药学和师范专业等的必修课程,在本科院校大部分理科专业如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南京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较早开设了《生物发酵制品技术实训》和《植物生物技术生产实训》两门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典的生物技术部分[1]。鉴于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和生物医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我校于2018年开始组织教师进行本门课程的筹建,2019年春季学期正式开课。据我们了解,在国内师范院校中, 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立足于细胞生物学的实训课不多。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实训课较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和研发训练、企业实训和综合论文等[2]。本课程基本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首先确定了“立足我校教学科研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并确定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内容举例:

高等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为理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相比有显著的区别。

高职院校人才侧重于高技能、应用性;而高等院校理科生则要求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创新能力,毕业生能够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3]。课程内容必须服务于本专业这一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首先确定了本课程的开课时间定于大三下学期。本专业的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动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等课程,系统掌握了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能力。因此,学生具备了综合应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技术进行科研项目实践的初步能力。其次,确定课程项目研究内容。我们确立了“依赖我院成熟的科研平台,设计适合学生的科研项目”的基本思路。此外,本课程的科研项目需“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课程团队首先设计的研究项目是:利用骨骼肌前体细胞系C2C12为模型,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对于该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研究。基于以下原因:(1)干细胞临床应用广泛,是当前再生医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2)成年骨骼肌组织中存在干细胞,肌肉受损后可利用该类细胞进行修复;(3)骨骼肌干细胞是研究机体干细胞功能调节的良好模型,其研究结果对于机体其他组织干细胞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C2C12是常用的具有骨骼肌干细胞特征的模型细胞[4],其增殖、分化的研究方法较简单,研究试剂材料价格相对较低,适合本科生操作;(4)C2C12细胞分化过程本身设计凋亡、细胞融合等细胞生物学过程;(5)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中医药研究是医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6)任课教师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成熟的科研平台[5-7],容易转接到本科教学中。

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中药单体对C2C12增殖的调节作用研究;(2)中药单体对于C2C12肌分化的作用研究。首先选择了应用广泛、药理作用清楚的抗肿瘤、抗炎中药单体,如大黄素、苦参碱、粉防己等6种。对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包括药物处理24小时和48小时后细胞的活力测定,采用MTT法和CCK8试剂盒检测;肌分化诱导1天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学生在光镜下观察,在肌分化诱导3天和5天后观察肌管的变化,采用显微镜明场拍照和细胞固定后进行化学染色、荧光染色再拍照[8]。课程进行中,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该中药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等相关背景知识;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并完成实验,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研究总结,撰写论文;课程最后,同学们在课堂上将研究结果进行口头交流,老师进行现场点评。

2.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有开放模式、线下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等[9-11]。根据课程特点,本课程全部采用线下模式,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程不设置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安排讲授内容。课程的项目研究部分除了少量的集中讲授外,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不少于36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程内外全程互动,互动内容可以是生物学研究热点、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课堂内面对面交流,课堂外通过微信群无限沟通。

根据项目特点,本课程的实验研究部分集中在一个月内完成,实验连续进行。在项目开始前,要求学生了解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案等;查阅相关资料,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课题的背景知识、将要采用的研究技术等。针对目前的课题,学生需要复习或查阅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骨骼肌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药单体的来源、化学结构、提取方式、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等。这样,在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课后教师先讲解重点和难点,从C2C12细胞的培养方法开始。研究过程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药物浓度和处理时间。从溶剂的选择、药物储存液和工作液的配制到细胞的加药,细胞活力测定、肌管的分化诱导、细胞的固定、染色和拍照、图像及数据的处理等全部过程,均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结束后,学生以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总结,包括前言、研究的材料方法和结果、讨论等。课程最后,还要在全班进行课题研究汇报。

3.过程性考核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必须进行严格考核。项目研究部分考核的依据主要包括三方面:(1)研究过程的整体表现包括课程讨论的参与度、研究结果、操作能力等;(2)论文撰写的质量;(3)研究口头汇报的质量。

综上,本课程的课题研究部分基本模拟了科研工作的实际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能力。

4.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基本分为高等文理、高等工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三种,三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3]。实训课程是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科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对于医学、师范等理科专业,实训课程也承担了崗位能力(如临床能力、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是其培养计划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等理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没有明确要求开设实训课程,但是,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对于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师范院校生物技术陆续开设了实训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早在本世纪初就开设了“生物技术产业化”,西北大学开设了“综合实验”“创业实践”等实训课程或实训课程类似的大实验等[2, 12]。我校近年开设的“生物发酵制品技术实训”“植物生物技术生产实训”,取得了较显著的育人成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沟通等能力,扩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受到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1]。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发展前沿学科,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技术和方法在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在我校开设两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今后将继续丰富,更多的细胞模型将用于课程教学,例如肿瘤细胞模型、平滑肌细胞模型等,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华,梅艳珍,戴亦军等.生物发酵制品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酿酒.2018,45(2):11-15.

[2]骆静,向本琼,尹燕霞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2-135.

[3]冯杰.也谈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区别及其应对建议[J].物理与工程.2018,28(1):89-95.

[4]Yaffe D,Saxel O.A myogenic cell line with altered serum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 1977(7):159-166.

[5]Wang L,Chen X, Zheng YY. et al. MiR-23a inhibits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down regulation of fast myosin heavy chain isoforms[J].Exp Cell Res.2012,318(18):2324-2334.

[6]许艳华,刘津,陈华群.雷公藤红素抑制C2C12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3):93-96.

[7]李粉,王丽,郑艳艳等.C2C12成肌细胞诱导肌性分化过程中miR-101a的表达[J].生物技术通报,2012(1):116-119.

[8]Veli?a P, Bunce CM. A quick, simple and unbiased method to quantify C2C12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J]. Muscle Nerve. 2011, 44(3):366-370.

[9]刘允涛,刘悦.高职计算机公共实训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6):243-245.

[10]魏岩岩.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食品检验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开发[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6):79-80.

[11]韩丽,褚文凤.高职院校轨道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6):79-81.

[12]王卫卫,赵桂仿,苏晓红.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4-6.

作者简介:

陈华群(1968年2月-),女,四川人,研究生学历,教授,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

细胞因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薯蓣皂苷元;宫颈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Influence of Diosgenin on Cell Proliferation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

ZHANG Wenxiu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Jining 272100, China

[Key words] Diosgenin; Cervical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cycle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降血脂、抗衰老、抗氧化、抗关节炎、保护胃黏膜、祛痰、溶血、脱敏、灭钉螺、抗肿瘤、抗艾滋病、抗血小板聚集、增强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抗动脉硬化、改善微循环等多种药理活性[1,2]。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对化疗在宫颈癌的应用进行基础和临床方面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观察薯蓣皂苷元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其对治疗宫颈癌的可能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人宫颈癌细胞株购自上海瑞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含10%新生牛血清(NBS,Gibco,USA)、100U/mL青霉素和100μg/mL链霉素、2mmol/L谷氨酰胺的DMEM培养基(Gibco,USA)培养;细胞培养孵箱内培养条件:5%CO2,95%空气,温度37℃,湿度98%。细胞在培养皿中密度达到70%~80%时,进入实验干预。

1.2 薯蓣皂苷元贮存液配制

原粉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按照说明书要求,溶于酒精配制100mM贮存液,无菌分装-80℃保存备用。工作液酒精浓度0.5%。分组实验,无菌吸取贮存液加入饥饿培养液中,稀释为15μM、20μM、25μM、30μM。

1.3 细胞活力的测定

细胞密度培养至70%~80%,消化后转至96孔板(每孔细胞数约1×104),含10% NBS的DMEM培养基培养2~3d,含0.2% NBS的DMEM培养基培养(同步化)24h,之后进入实验干预阶段。对照组与薯蓣皂苷元15μM组、20μM组、25μM组、30μM组,分别作用24h、48h和72h;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中国凯基,MTT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Dilution Buffer将5×MTT稀释成1×MTT;每孔加1×MTT 50μL,37℃孵育4h,MTT还原为甲臜;吸出上清液,每孔加DMSO 150μL溶解甲臜,平板摇床摇匀;酶标仪在550nm波长处检测每孔的光密度。

1.4 细胞增殖的检测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以每孔6000~10000细胞接种于96孔板,置培养箱培养过夜;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药物处理,对照组与25μM薯蓣皂苷元作用6h、12h;采用EdU试剂盒(中国锐博,C00031 Apollo®567)检测细胞增殖,荧光显微镜下所有细胞核显示蓝色(Hoechst染色),增殖中的细胞核显示红色(EdU染色)。

1.5 细胞周期检测

对照组与25μM薯蓣皂苷元作用24h、48h;细胞干预消化结束,PBS洗后离心,0.4mL PBS重悬细胞转至Tube中轻轻吹打(防止细胞破碎),加50μL PI至终浓度为65μg/mL,冰浴中避光染色30min;300目(孔径40~50μm)尼龙网过滤,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1.6 Cyclin D1、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对照组与25μM薯蓣皂苷元作用6h、12h;细胞贴壁生长于直径4cm的培养皿,分组培养不同时间后提取蛋白,测定蛋白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抗体:小鼠单克隆β-actin一抗(Abcam,6926),小鼠抗人Cyclin D1单克隆抗体(sc-8396),兔抗人Cyclin B1单克隆抗体(Abcam,4138),山羊抗小鼠-HRP标记抗体(ZB2305)购自北京中杉公司,小鼠抗兔-HRP标记抗体购自Cell Signaling公司。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重复3次以上,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t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MTT结果

20μmol/L薯蓣皂苷元作用24h后,开始明显抑制宫颈癌Hela的细胞活力(P<0.05),呈现量效和时效的影响,随着薯蓣皂苷元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明显增强。根据MTT结果和参考文献,选用25μmol/L浓度的薯蓣皂苷元进行以下实验。见图1。

图1 不同浓度薯蓣皂苷元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EdU结果

EdU阳性细胞数(即增殖期细胞)在薯蓣皂苷元处理6h和12h后明显减少;作用12h EdU阳性细胞数减少更明显。见图2。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5μmol/L薯蓣皂苷元阻滞细胞在G0/G1期,S期细胞减少(P<0.05);G2/M期细胞没有明显变化。作用24h和48h,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1。

2.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25μmol/L薯蓣皂苷元作用6h后对Cyclin D1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作用12h后降低Cyclin D1蛋白的水平;Cyclin B1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见图3。

图3 薯蓣皂苷元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B1的影响

3 讨论

子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案认为宫颈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仅在晚期和复发患者中将化疗作为综合治疗一部分。近年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化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对局部治疗手段不能控制的肿瘤周围、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转移灶以及可能存在的全身亚临床转移有一定疗效,进而确定化疗在治疗宫颈癌的地位。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起到抗肿瘤作用,因此寻找新的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的药物,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新策略。

国外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元具有显著抗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体内抗肿瘤的效用方面,Malisetty等[3]报道在啮齿动物结肠癌模型中,薯蓣皂苷元在起始、始发、进程中能够抑制结肠癌前病变,表明它可以有效推迟和终止结肠癌前病变的出现和发展。Raju等[4]研究也证实,薯蓣皂苷元阻止结肠癌变早期阶段的进程。此外,体外抗肿瘤效用方面,Shishodia等[5]检测体外的薯蓣皂苷元对60种人类肿瘤细胞系/株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薯蓣皂苷元的细胞毒作用可对抗NCI人类肿瘤的白血病、实体瘤等大多数细胞株。MTT结果提示薯蓣皂苷元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活力,15μmol/L薯蓣皂苷元作用24h后不能明显抑制细胞活力,20μmol/L薯蓣皂苷元作用24h开始明显抑制宫颈癌Hela的细胞活力,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呈现量效和时效作用;根据MTT和其他文献结果,采用25μM薯蓣皂苷元进行EdU实验及下一步实验,进一步证明其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株增殖的作用。

Cyclin D1在G1/S期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细胞DNA合成以及通过G1/S期检测点的正向调控因子;Cyclin B1是典型G2/M期周期蛋白,促进细胞从G2期进入M期完成有丝分裂。研究结果表明薯蓣皂苷元阻滞细胞G0/G1期,减少S期细胞;25μmol/L薯蓣皂苷元作用6h对Cyclin D1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作用12h和48h后Cyclin D1蛋白水平降低;薯蓣皂苷元对Cyclin B1蛋白水平影响无明显差异,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薯蓣皂苷元能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株增殖,通过降低Cyclin D1蛋白表达而引起G0/G1期细胞阻滞,薯蓣皂苷元抑制增殖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影响。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所限制没有进行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我们将在下一步实验,重点研究薯蓣皂苷元影响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1] McAnuff MA,Harding WW,Omoruyi FO,et al. Hypoglycemic effects of steroidal sapogenins isolated from Jamaican bitter yam. Dioscorea polygonoides[J]. Food Chem Toxicol,2005,43(11):1667-1672.

[2] Turchan-Cholewo J,Liu Y,Gartner S,et al.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of ApoE4 neurons to HIV proteins and opiates: protection by diosgenin and L-deprenyl[J]. Neurobiol Dis,2006,23(1):109-119.

[3] Malisetty VS,Patlolla JMR,Raju J,et al. Chemoprevention of colon cancer by diosgenin, a steroidal saponin constituent of fenugreek[J]. Proc Amer Assoc Cancer Res,2005,46:2473.

[4] Raju J,Patlolla JM,Swamy MV,et al. Diosgenin, a steroid saponin of Trigonella foenum graecum (Fenugreek), inhibits azoxymethane-induced aberrant crypt foci formation in F344 rats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HT-29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4,13(8):1392-1398.

[5] Shishodia S,Aggarwal BB. Diosgenin inhibits osteoclastogenesis, invasion, and proliferation through the downregulation of Akt, I kappa B kinase activation and NF-kappa B-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J]. Oncogene,2006,25(10):1463-1473.

(收稿日期:2011-08-01)

上一篇:爱的奉献范文下一篇:缴纳社保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