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病理学论文范文

2024-03-06

细胞病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患者, 女, 44岁。部位:左眼眶外上象限。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4个月。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左眼球突出伴眼涩。临床超声及影像学资料:MR影像学示左眼外上象限占位, 大小为2.4cm×2.6cm×1.6cm、眼球受压向移位、腹部CT示肝右叶实行占位, 大小为95mm×76mm、腹膜后多发低回声团, 考虑淋巴结肿大。左眼超声:左眼眶外上象限近泪腺处见一不均质肿块, 大小为30mm×15mm×14.4mm, 边界清, 肿块内探及条索状呈放射状高回声区, 其旁有放射状动脉血流信号。

1.2 方法

含骨标本经5%硝酸脱钙, 水洗后同软组织标本一起经10%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3nm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肉眼检查

灰红灰褐色软组织及含骨组织数块, 其中软组织中最大体积为1cm×0.5cm×0.2cm, 余软组织体积为0.7cm×0.7cm×0.3cm。含骨组织体积共2.5cm×2cm×1cm。组织均无包膜, 软组织质中、含骨组织内骨样组织呈薄片样骨。

2.2 显微镜检查

软组织镜下表现:纤维结缔组织内见散在小圆形肿瘤细胞, 瘤细胞呈多边形, 梭形, 部分细胞胞浆少。细胞有轻度异型性, 核深染, 核居中或偏位, 未见核仁, 核形圆或卵圆。间质内散在钙化。细胞排列散乱, 有成排倾向。含骨组织镜下表现:组织为成熟性不规则骨小梁。骨小梁内浸润大量肿瘤成分。瘤细胞呈柱状, 多边形, 核圆或卵圆形, 核偏位。细胞大小较一致。未见核仁。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或小梁状结构。瘤细胞见少许纤细纤维组织。

2.3 免疫组化

Desmin (-) CD34 (-) F8 (-) Vimentin (-) Actin (-) LCA (-) insolin (-) CD (-) S-100 (-) SyN (+) CgA (+) CK (+)

3 讨论

3.1 前驱病变

胰岛细胞瘤没有前驱病变, 伴高胰岛素性低血糖患者的B细胞增生 (B细胞增生和胰岛母细胞增生症) 不能认为是胰岛细胞瘤的前驱病变, 因为在遗传学是不同的[1]。

3.2 组织发生学及常见发生部位

成人胰岛内主要含有4种细胞, 即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分泌高血糖素的A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和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据认为能分泌VIP样活性肽的D1细胞。分泌生物胺的嗜铬细胞。分泌促胰泌素的S细胞, 各种胰岛细胞均可发生肿瘤。亦可能此组所有肿瘤均起源于导管内原始多潜能干细胞, 而非胰岛起源[2]。肿瘤多位于胰体、胰尾部, 头部较少见, 偶尔在异位胰岛中发生。

3.3 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一些形态变化较大的慢性胰腺炎伴胰岛细胞显著增生, 镜下不易诊断, 免疫组化染色, 可见各主要类型的胰岛细胞。一般慢性胰腺炎有反复发作史, 可结合ER-PR或超声检查等鉴别。淋巴瘤:各对应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阳性可鉴别。类癌:免疫组化可证明类癌肿瘤中存在5-羟色胺。

3.4 关于本瘤的诊断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早期诊断很困难,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考虑此病。恶性胰岛细胞瘤必须结合病史、组织切片、特殊染色、免疫学方法、电镜等, 证实其神经内分泌颗粒加以确定。在胰岛细胞瘤中, 约10%~40%属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同时伴有其他内分泌器官的肿瘤, 如甲状旁腺腺瘤、垂体腺瘤、肾上腺腺瘤、甲状腺腺瘤等, 部分有明显家族性。临床上出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除胰岛功能紊乱的症状外, 还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肾上腺功能亢进, 肢端肥大症或甲亢等。部分腹内的一些其他肿瘤, 偶尔可出现低血糖综合征, 如较大的神经纤维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间皮瘤等。胰腺内分泌肿瘤均有明显的相应临床表现。当疑有内分泌肿瘤时需进一步定性和定位的诊断。所以, 在诊断胰岛细胞瘤及恶性胰岛细胞瘤时, 一定要全面加以考虑。

摘要:目的 观察眼眶转移性恶性胰岛细胞瘤病理形态, 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眼眶转移性恶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眼眶转移性恶性胰岛细胞瘤的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小细胞性瘤细胞, 呈管状、梁状等排列结构。结论 恶性胰岛细胞瘤与其他良恶性疾病需要鉴别诊断;诊断恶性胰岛素瘤时要全面考虑。

关键词:转移性恶性胰岛细胞瘤,临床病理,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 伍汉文, 齐汉文, 等[总主编].池肇春, 马素真[主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91.

细胞病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训课程 创新能力 细胞 生物技术

【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

生物技术的应用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细胞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发展前沿。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以细胞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进行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该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創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根据国家、社会行业领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创业/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我校于2019年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开设2年来,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以下对基于该课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初步总结和探索。

1.立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设计

实训类课程通常是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部分专业如工业工程、医学、药学和师范专业等的必修课程,在本科院校大部分理科专业如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南京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较早开设了《生物发酵制品技术实训》和《植物生物技术生产实训》两门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典的生物技术部分[1]。鉴于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和生物医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我校于2018年开始组织教师进行本门课程的筹建,2019年春季学期正式开课。据我们了解,在国内师范院校中, 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立足于细胞生物学的实训课不多。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实训课较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和研发训练、企业实训和综合论文等[2]。本课程基本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首先确定了“立足我校教学科研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并确定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内容举例:

高等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为理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相比有显著的区别。

高职院校人才侧重于高技能、应用性;而高等院校理科生则要求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创新能力,毕业生能够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3]。课程内容必须服务于本专业这一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首先确定了本课程的开课时间定于大三下学期。本专业的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动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等课程,系统掌握了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能力。因此,学生具备了综合应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技术进行科研项目实践的初步能力。其次,确定课程项目研究内容。我们确立了“依赖我院成熟的科研平台,设计适合学生的科研项目”的基本思路。此外,本课程的科研项目需“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课程团队首先设计的研究项目是:利用骨骼肌前体细胞系C2C12为模型,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对于该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研究。基于以下原因:(1)干细胞临床应用广泛,是当前再生医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2)成年骨骼肌组织中存在干细胞,肌肉受损后可利用该类细胞进行修复;(3)骨骼肌干细胞是研究机体干细胞功能调节的良好模型,其研究结果对于机体其他组织干细胞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C2C12是常用的具有骨骼肌干细胞特征的模型细胞[4],其增殖、分化的研究方法较简单,研究试剂材料价格相对较低,适合本科生操作;(4)C2C12细胞分化过程本身设计凋亡、细胞融合等细胞生物学过程;(5)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中医药研究是医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6)任课教师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成熟的科研平台[5-7],容易转接到本科教学中。

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中药单体对C2C12增殖的调节作用研究;(2)中药单体对于C2C12肌分化的作用研究。首先选择了应用广泛、药理作用清楚的抗肿瘤、抗炎中药单体,如大黄素、苦参碱、粉防己等6种。对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包括药物处理24小时和48小时后细胞的活力测定,采用MTT法和CCK8试剂盒检测;肌分化诱导1天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学生在光镜下观察,在肌分化诱导3天和5天后观察肌管的变化,采用显微镜明场拍照和细胞固定后进行化学染色、荧光染色再拍照[8]。课程进行中,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该中药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等相关背景知识;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并完成实验,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研究总结,撰写论文;课程最后,同学们在课堂上将研究结果进行口头交流,老师进行现场点评。

2.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有开放模式、线下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等[9-11]。根据课程特点,本课程全部采用线下模式,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程不设置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安排讲授内容。课程的项目研究部分除了少量的集中讲授外,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不少于36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程内外全程互动,互动内容可以是生物学研究热点、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课堂内面对面交流,课堂外通过微信群无限沟通。

根据项目特点,本课程的实验研究部分集中在一个月内完成,实验连续进行。在项目开始前,要求学生了解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案等;查阅相关资料,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课题的背景知识、将要采用的研究技术等。针对目前的课题,学生需要复习或查阅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骨骼肌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药单体的来源、化学结构、提取方式、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等。这样,在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课后教师先讲解重点和难点,从C2C12细胞的培养方法开始。研究过程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药物浓度和处理时间。从溶剂的选择、药物储存液和工作液的配制到细胞的加药,细胞活力测定、肌管的分化诱导、细胞的固定、染色和拍照、图像及数据的处理等全部过程,均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结束后,学生以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总结,包括前言、研究的材料方法和结果、讨论等。课程最后,还要在全班进行课题研究汇报。

3.过程性考核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必须进行严格考核。项目研究部分考核的依据主要包括三方面:(1)研究过程的整体表现包括课程讨论的参与度、研究结果、操作能力等;(2)论文撰写的质量;(3)研究口头汇报的质量。

综上,本课程的课题研究部分基本模拟了科研工作的实际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能力。

4.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基本分为高等文理、高等工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三种,三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3]。实训课程是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科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对于医学、师范等理科专业,实训课程也承担了崗位能力(如临床能力、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是其培养计划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等理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没有明确要求开设实训课程,但是,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对于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师范院校生物技术陆续开设了实训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早在本世纪初就开设了“生物技术产业化”,西北大学开设了“综合实验”“创业实践”等实训课程或实训课程类似的大实验等[2, 12]。我校近年开设的“生物发酵制品技术实训”“植物生物技术生产实训”,取得了较显著的育人成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沟通等能力,扩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受到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1]。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发展前沿学科,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技术和方法在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动物细胞生物技术实训》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在我校开设两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今后将继续丰富,更多的细胞模型将用于课程教学,例如肿瘤细胞模型、平滑肌细胞模型等,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华,梅艳珍,戴亦军等.生物发酵制品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酿酒.2018,45(2):11-15.

[2]骆静,向本琼,尹燕霞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2-135.

[3]冯杰.也谈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区别及其应对建议[J].物理与工程.2018,28(1):89-95.

[4]Yaffe D,Saxel O.A myogenic cell line with altered serum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 1977(7):159-166.

[5]Wang L,Chen X, Zheng YY. et al. MiR-23a inhibits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down regulation of fast myosin heavy chain isoforms[J].Exp Cell Res.2012,318(18):2324-2334.

[6]许艳华,刘津,陈华群.雷公藤红素抑制C2C12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3):93-96.

[7]李粉,王丽,郑艳艳等.C2C12成肌细胞诱导肌性分化过程中miR-101a的表达[J].生物技术通报,2012(1):116-119.

[8]Veli?a P, Bunce CM. A quick, simple and unbiased method to quantify C2C12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J]. Muscle Nerve. 2011, 44(3):366-370.

[9]刘允涛,刘悦.高职计算机公共实训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6):243-245.

[10]魏岩岩.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食品检验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开发[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6):79-80.

[11]韩丽,褚文凤.高职院校轨道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6):79-81.

[12]王卫卫,赵桂仿,苏晓红.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4-6.

作者简介:

陈华群(1968年2月-),女,四川人,研究生学历,教授,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

细胞病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本文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主要采用课上设置问题情境即时探究、课外阅读探究、项目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对于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 探究式教学 课程中实践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来研究制造药物,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由多学科综合而形成的崭新学科,是目前生物技术研究最活跃的领域,给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制药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生物药物的特点及分类,生物原料的保存与处理,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的原理及设备,生物药物的检定,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植物细胞制药、动物细胞制药、海洋生物制药等。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单纯理论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难免流于形式化和空洞化,难以培养出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一些教学环节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融合相关科研课题的研发情况,具体的研究实例、实验操作等,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制药整个“研究开发—新药申报—生长管理—市场”有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在教学中最早提出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ming)是以模仿科学家研究自然的方式用于教学的一种模式,也可以直接称为“科学探究学习”。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可见,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

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围绕考试团团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无论是在形式、方法和实施方面都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探究式教学中既包含了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去“学”,也包括了教师用探究的方式去“教”,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中的实践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及其丰富的素材。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四种模式。

2.1 课上设置问题情境即时探究

教学活动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只有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自觉地去思考。问题探究法的核心是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相关知识。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感兴趣的现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展开探究[2]。课上设置问题情境即时探究的教学模式按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师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有:文字、图片资料,动画设计、录像、视频,模拟生物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等。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利用学生原有的生物学知识、生活常识,以及平时收集、积累的有关资料作为背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继而想问个为什么?设置的问题应由简入繁、层层推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绪论一节讲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时,以“2003年我国人民与非典型性肺炎作斗争的情景视频”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的过程有哪些疑惑?”“关于SARS病毒你知道些什么?”“预防及治疗SARS病毒的药物是如何研究和开发出来的?”等问题。从而讲述“生物技术新药研究及设计思路”的流程,以及相关的先进技术,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引导探究,分析问题。

以问题为主线,层层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由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特点,鼓励其自圆其说,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人源化抗HER-2的抗体药物Herceptin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实验中假设是什么?推论是什么?他是怎样进行设计实验方案?深入思考科学家的研究思维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经过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学会梳理提炼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形成概括性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并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通过寻求相互间的联系,用知识网络的方式表示出来,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这就是理解能力的升华。

2.2 课外阅读探究

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教材很难跟得上发展,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的机会,怎么能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阅读分析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识记、能力形成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技术制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熟悉各国关于生物药物的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兴趣与学习能力,我们给学生预留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如RNA干扰技术与新药开发、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前景、蛋自组学与新药发现等,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查阅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知道如何获得相关信息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或者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书、国内外专业文献、专业网站和网络论坛,如丁香园、生物通等,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开阔视野,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搜集信息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利用阅读材料解答自己的疑问[3]。

我们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探究,如在介绍生物制药发展趋势内容后,要求学生查阅“印度生物制药产业的独特优势”的相关文献,并在课堂上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如在讲授完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后,我们提出了“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乐于探究。

2.3 项目式探究

项目式探究模式是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并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实践的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依据项目提出问题并作出可检验性的假设,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协商可以选择的实验方法,设计完整实验方案及预测实验结果,使每一位同学能充分认识其他同学的长处,又可以弥补其考虑不周全的欠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和进行文献调查,从而开展个性化学习,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也有利于教学互动和补充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实践中尝试开展了项目探究式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胃癌,肝癌等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开发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疫苗、相关的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是目前生物技术制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根据最新的科研进展设计抗肿瘤药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生物技术制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恶性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的药物、相关诊断试剂的开发思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基本知识的理解,如PCR,基因治疗、兔疫酶技术、兔疫荧光技术等,增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制药的动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4]。在《药品注册与生产质量管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以一种生物药物为例完成新药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学生进行全面文献调研后,自主制定从研究立项、实验室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到注册、申报全过程计划[5]。在教学中,教师把握总体研究方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运用实例进行药物的开发,如一些学生选择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蚓激酶、胰岛素类似物、喜树碱、青蒿素、禽流感抗体检测试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为例,一组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每个小组分配代表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全体同学讲解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并由教师实时点评,解答疑问并总结,加深了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和互联网技术掌握能力,并且锻炼了学生团队精神[6]。

2.4 实验的探究

教师在讲授验证性实验时,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一切为学生准备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实验步骤去完成实验的模仿式教学模式。如何让验证性实验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关键实验步骤设计巧妙的思考题,多问为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照着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动手操作前,要求学生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表格。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实验结果的阐述,要求学生尽可能使用图、表。实验结束时让学生提出他们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下做进一步探究。如我们开展了“重组人乙肝疫苗细菌内毒素的检查”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分析供试品干扰试验的必要性,思考该实验的可能结果及不同实验结果说明的问题,并在课后阅读《中国药典》与该实验相关的内容。

3 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而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较好提高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和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强化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认为口头表达能力显著加强。在以后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摸索更多知识点的探究式教学,尝试更多的模式,另外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摸索,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也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并逐步让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模式,锻炼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慧玲,程玉鹏,刘莉莉,等.浅析《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实践[J].黑龙江医药,2008,21(1):56-57.

[2] 王娜,潘治利,庞凌云,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208-210.

[3] 时小燕.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0,5(20):90.

[4] 彭方毅,姜海蓉,陈忠敏,等.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40-241.

[5] 吴凤麟,黄树林,邵红伟,等.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13-15.

[6] 曾浩,罗萍,郭刚,等.药学专业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的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630-631.

细胞病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育生物学家Yukiko Yamashita曾认为自己很了解果蝇睾丸。但5年前,当她在这个器官上做了一系列实验后,结果却让她很困惑。

Yamashita团队一直在研究果蝇如何维持精子的供应,并设计了特定细胞在该过程中以产生特定的蛋白质组。但是,一些蛋白质似乎已经完全转移到另一组细胞中,而不是在人工细胞中出现。

Yamashita和同事Mayu Inaba将这一现象称为“不可思议的交易”。他们相信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却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们把这个项目束之高阁,直到一年后,Inaba向Yamashita展示了一些纳米小管的照片。这些小管从一个细胞延伸到另一个细胞,它们可能就是“非法交易”的黑手。

一开始,Yamashita对此表示怀疑。但她决定从12年前自己的博士后项目中挖掘图像。果然,细长小管向目标细胞延伸。Yamashita说:“这真让人大开眼界。”

细胞“走私”路线

该团队在2015年发表了这项研究,指出这些小管可以帮助睾丸细胞精确地交流,并向它们的一些“邻居”传递信息。“我们认为这个蛋白质被‘走私’了。”Yamashita说,“但我们不认为这有一个真实轨道。”

Yamashita的管道加入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细胞间神秘通道目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更长的管道似乎不仅传输分子信号,而且传输更大的“货物”,例如病毒粒子、朊病毒,甚至是细胞能量“发电机”线粒体。

德国海德堡大学神经生物学家Amin Rustom说,这些观察表明了细胞之间未曾预期的连接水平。他在20年前首次发现了这类管道。他提到,如果正确的话,“它将改变医疗应用和生物学的一切,因为它将改变我们看待组织的方式”。

但北卡罗莱纳大学细胞生物学家Richard Cheney并没有准备好开始修改教科书。Cheney一直在关注这一领域,并与Rustom的博士导师进行了合作。他说,毫无疑问,长而薄的突起在这个地方到处都是。但问题是,它们在做什么——当细胞相互接触发送简单的信息,或打开一个缺口促进大规模运输?

他说:“我可能会赌是基于接触的信号,在那里你不需要大量的分子副本,并且不会像州际高速公路发生的情况那样。”

无论如何,难点在于这些小管很难研究。人们辨识它们的存在就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证明它们确实有功能。Yamashita借助新工具发现,在果蝇中,这些管道是通过直接接触来发送信号的。但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寻找小管的研究人员却没有这些資源,来自哺乳动物组织的相关证据甚至十分稀少。

尽管如此,最近还是有人对这些管子产生了兴趣。其中一个是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新兴平台负责人George Okafo。他认为这些小管可以解释为什么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病、疟疾、艾滋病和朊病毒感染这样的疾病很难治疗。“有一种特征并不是很多常规疗法的目标,即疾病从细胞扩散到细胞的方式。”他说。

功能更复杂

科学家已经知道,有些细胞将丝状延长物作为将自己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临时据点。但1999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家Thomas Kornberg提出,它们可能会参与一些更复杂的事情。

Kornberg在观察苍蝇幼虫翅膀发育时,看到从翅膀上伸出的一大片丝状纤维向对其生长至关重要的信号中心延伸。他创造了“细胞线”这个词用来描述这些细丝。他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由扩散而产生的细胞颤振,实际上可能是由细胞线策划的。这一想法令人吃惊,而且进展缓慢,但现在它正在向教科书“迈进”。

2004年,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发表了一些更激进的观点: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纳米管似乎将诸如细胞器和囊泡之类的“货物”来回移动。Rustom发现了一种细直管连接着培养皿里的老鼠细胞,因为他在实验中忘记了洗涤步骤。

Rustom及其海德堡大学导师Hans-Hermann Gerdes,设计了能制造荧光蛋白的细胞,观察到分子从一个细胞流动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他们在发表于《科学》的论文中,把这种结构描述为“纳米管高速公路”。

同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Daniel Davis小组描述了“膜纳米管”网络:这些细胞的外膜被拉伸到几个细胞长度,以连接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由一个细胞产生的脂质出现在另一个细胞表面。

“关键不是我们看到了它们,而是决定你要挖掘和调查的东西。”Davis说。该团队接着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纳米管,其中一些里面有小泡和线粒体,另一些有细菌“冲浪”。

与此同时,其他实验室也报告了神经元细胞、上皮细胞、间质干细胞、几种免疫细胞和多种癌症的细胞连接管。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更多形状的细管。

2010年,Gerdes和同事报告说,一些管道在缝隙连接中结束:这些通道可以通过肽和RNA分子。Yamashita推测,这种联系可能比神经元突触更具有概念上的联系。“首先,薄膜突出物可能已经进化了,而更高级的生物体可能已经开始升级它们,以便有更复杂的功能。”她说。

大多数研究人员更关心的是这些细胞管道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2015年,由癌症专家Frank Winkler领导的海德堡大学团队得出了最有力的证据。和其他人一样,Winkler团队一开始没有计划研究细胞突起,他们想测试一个检测人类神经胶质瘤生长的系统。研究人员将从肿瘤细胞中提取的细胞注入老鼠大脑中,以便观察这些细胞。

癌细胞入侵后,它们会在其前部出现管状突起,许多管子通过缝隙连接细胞。结果相互连接的细胞成功地在辐射下存活,但孤立的细胞被杀死,原因可能是缝隙连接帮助细胞将有毒离子扩散给“邻居”。

而当辐射杀死了相连的肿瘤细胞时,这些细胞的细胞核有时会沿着管道向下移动,然后管子就会扩张到“干净”区域,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癌细胞。这些“肿瘤微管”也被发现于病人的活检中,而密度更长的导管与更耐药的癌症及较差的预后相关。

怀疑主义强大

当细胞的传统定义处于“险境”时,毫无疑问怀疑主义依然强大。明尼苏达大学癌症研究人员Emil Lou表示,他提议的对人类癌症纳米管研究提供拨款被嗤之以鼻,因为评审者不相信这种结构的存在。

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确实存在,但只藏身在培养皿世界里。英国牛津大学免疫学家Michael Dustin说,他有过培养皿中的细胞结构不会发生在生物体致密的组织中的经历。例如,准备产生抗体的白血球能在培养皿中产生一个“漂亮对称”的眼睛图案,但它们在体内却是混乱和不对称的。

然后,还有一些机械学问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管子两端都是开着的,以便货物进出。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家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认为,这将导致细胞质混合,并使细胞融合。“认为这样的联系存在的人需要和一些生物物理学家谈谈。”她说。相反,她认为膜管可能进行了最小接触,只足够让受体细胞接触并吞噬管内货物。

这些分歧可能导致该领域缺乏严格性。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家Chiara Zurzolo发现朊病毒和其他神经退行性蛋白质能穿越纳米管,并提到很多论文不应只试图评估管是否关闭或开放,甚至是否允许囊泡或类似物质运动。而且,管子类型的增殖,以及它们的不同名称,使连贯讨论变得困难。“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对这些结构的称呼,而现在很混乱。”她说。

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细胞生物学家Ian Smith说,获取活细胞的清晰图像胜过语义统一。“这个领域真正需要的是细管运输的直接可视化。”他说。即使是在培养的细胞中,大多数显微镜技术也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些结构的作用。

Lou回忆说,起初人们告诉他,这些管子是人工制品或视觉错觉。“之后人们又说,‘嗯,仅仅因为它们生长在一个盘子里,并不意味着它与生物学有任何关系’,或者‘好吧,你可能是错认了这些或歪曲了它们’。”

细胞病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著名的细胞学家E.B.Wilson(1925)说过:“每一个生命科学问题的关键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是生命科学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一门核心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中,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作为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知识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 课前备课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艰苦的劳动过程,而且是一种带创造性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精选出讲课的内容,组织成条理化、系统化、通俗化的教案及讲稿。认真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多数通过网络或者专业书籍获得答案。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编写教案时,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容易混淆的概念,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确定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生长点和各大分支学科的交汇点,反映了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在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师应广泛阅读相关的专著及学科资料,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门学科学生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三个因素:兴趣、付出的精力以及所花费的时间。而兴趣,则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首要前提和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多是安排在本科第五学期进行,作为考研常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如今浓烈的考研氛围下,一部分学生因为考研动力而认真学习,但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须的。所以在本学期开课的第一节课上,在简单介绍了本门课之后,我通过一个小视频《The inner life of cell》的展示,非常形象生动的动画将细胞内部的复杂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普遍认为是一个比较震撼形象的细胞世界,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生命体。尤其对于其中的一个动力蛋白沿着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的情节尤为深刻,而这使以后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将十分轻松并且大家也饶有兴趣。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辅助工具。细胞生物学不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发展迅速,而且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已到亚显微、分子等微观水平,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已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教学实践中,博采众长,吸收许多国内外优秀教材中的精华,同时,大量采用外文细胞生物学图书及国外网站上的细胞生物学图片,把优美逼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及图表转移到教室,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情景化。

4 善于学习,重视反思

虽然教学的知识是相同的,但每次传授的方式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为了让自己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会看一些关于心理研究等类型的书籍,使得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例如,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将教学重点安排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段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减少相关干扰,使学生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在学生遇到较多的学习方法感到混乱,努力了也难以取得进步而感到非常困惑时,我告诉他这是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不要太担心,只要努力跨过这个关就会豁然开朗了。当学生感觉总是记不牢知识时,我指导学生根据心理遗忘曲线来进行记忆,使学生记得好,记得牢。

对于反思来说,首先是对教材的反思。其次对学生的反思。我每周都会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做法。可取的记下来,不可取的想办法改进。

5 积极尝试教学模式改革

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借鉴了王金发教授的“开放式、研究式”教学模式。本学期对本门课向学生提出下列要求:(1)每章过后写一份内容提要和总结;(2)读书报告;(3)命模拟题。其中细胞读书活动,要求参与学生根据细胞生物学内容,通过关键词从英文科技期刊上选读相关论文(1~3篇),并写以微型综述,最后做一次10分钟的演讲。

在教学过程中,我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努力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深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不能照搬单一模式。为实现《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和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宏.细胞生物学教学与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0(4):84~85.

[2] 李波.教学互动模式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J].高师理科刊,2001,21(1):80~83.

[3] 李莉,杨建一.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学版),2005,7(1):5~7.

[4] 李士怡,周一荻.多媒体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合理使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145.

上一篇:医学图像论文下一篇:工程材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