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

2023-09-23

六盘水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需从全局出发,重新考虑发展思路,明确权责,构建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一整套有别于城市金融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经历6年的潜心摸索,浙江丽水的局部改革终于获得高层认可,成为人民银行确立的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今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发文,决定在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意在为未来的农村金改探索出可供复制的新路径和模式。

在中国高层集体换届之际,各类地方金融改革遍地开花,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确立并未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但部分资深金融界人士对此则颇为看重。国务院参事夏斌曾对记者表示,丽水改革的意义甚至大于温州金改。

与温州、深圳前海金改不同,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开端实为2006年。其特色项目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在经历多年摸索后,目前正在由单一点的实验向全市推开,并形成农村金融的区域综合体。

丽水金改由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下称人民银行丽水中支)牵头,改革总体方案初稿已形成,正在修改和完善中。人民银行丽水中支金改办主任吴振勇称,方案最快于明年初上報。

10月10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携同相关司局负责人前往丽水调研,对金改给予很高期待。而这场自下而上的局部探索,能否推进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业界在抱有期待的同时,亦不乏担忧。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当前丽水金融改革推行的各项举措,其本质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和技术产品的创新,是在现行政策框架范围内的制度整合和有限探索,鲜见真正意义的“重大突破”。

丽水金融改革的现状恰恰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缩影。

工行、建行等国有银行启动商业化改革后,全面撤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城乡二元金融格局逐渐加深并固化。为打破这一格局,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2004年以来历届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重要会议,都将农村金融改革列为重要议题,2008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具体要求。

但近几年改革成效有限。银监会金融空白乡镇覆盖计划已流产。在金融服务最薄弱的县域以下农村地区,农信社高度垄断。伴随着农信社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推进,农信社亦出现服务上收迹象。而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一直未能实质性放开,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过度倚重商业性金融,忽视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培育,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层级混乱。中等偏低收入农户金融服务孱弱的现状未见根本改观。

一位长期参与中央农村金融政策制定的人士认为,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需各方从全局出发,重新考虑发展思路和路径,明确权责,构建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合理分配金融监管职责,丰富和创新监管手段,建立一整套有别于城市金融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搭建基层金融网络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近90%土地面积为山区,农村人口占80%左右,属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探索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新方式是此次金改试点的重要内容。

基础金融服务即“存、贷、汇”业务。2000年前后,随着四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启动,大型金融机构集体撤并县域以下网点,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逐渐衰落、金融服务短缺现象加剧。

丽水试点则首先着眼于偏远山区农民取现难。据人民银行丽水中支行行长孔祖根回忆,2008年在山区村庄调研期间,发现农户距最近的金融机构物理网点较远,农民各种涉农补贴种类繁多、分散、额度小,取现不便。

于是, 2010年上半年人民银行丽水中支将改善“取现难”的试点方案报至总行,后获央行支付结算司批准。申报方案中将这项试点内容称为“小额取现”,但总行出于和银监会业务交叉的考虑,将其改名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

该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为:由中国邮储银行丽水分行和丽水农信社分片包干,在辖区内行政村指定商店安装POS机终端,持卡农户刷卡后,其卡内资金转入商店老板账户,商店老板再以现金垫付给取款人,实现了脱离传统商业银行网点的小额取现。目前,由于商铺老板每天预留现金数额有限,每张借记卡限额一周最多取现三次,每次最高额度为1000元。

据人民银行丽水中支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共在2114个行政村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小额取现49.3万笔,金额9291.66万元,实现农村全覆盖,小额取现“不出村、零成本、无风险”。

这项业务本质上是支付结算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延伸,有效改善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据了解,自2010年起,人民银行先后在重庆、山东、浙江、湖南、陕西等地组织开展试点,当前已在全国范围推开。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励跃近期向媒体表示,希望2013年实现助农取款在全国乡镇、行政村基本覆盖。

按照中国银监会的一贯思路,满足农村地区“存、贷、汇”基础金融服务,必须依托物理网点辐射。但银监会的这一思路是否符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则值得反思。

对此,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国际金融组织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无网点银行最大的技术障碍已经解决。摆脱传统物理网点全覆盖的陈旧思路,发展低成本、广覆盖的无网点银行,并合理拓展金融服务的种类,是解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主流趋势。

打通信贷供需通道

支付结算渠道的延伸仅能满足农村地区有限的基础金融需求。一直以来,贷款难是农民金融服务的核心难题。目前,丽水金融改革的另两项重点即在探索农民有效抵押物创新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打通信贷供需双方之间的“任督二脉”。

据人民银行丽水中支统计显示,近三年,丽水市涉农贷款平均增速4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孔祖根说:“这得益于林权抵押贷款开展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基础金融服务工作。”

丽水市林权制度改革始于2006年。丽水市林业局副局长朱国桥称,当时丽水市林权管理比较落后,改革初衷是解决农民致富资金来源难题。为此,丽水林业局等部门相关人员先后前往福建调研,并研究制定改革方案。

改革刚一启动,便遇到山林面积大、林业资产评估难的困境。为此,丽水林业局将实测和估算相结合,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每家农户山林资源。按照不同类型林地不同价格进行评估,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

丽水市林业局林改办主任李秀旺透露,起初商业银行并不认可林权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为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政府成立了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分别提供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和林权流转交易平台。

相关配套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得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由2008年年底的2.8亿元增加至2012年9月底的29亿元。目前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信用+林权抵押”的方式核定最高贷款额度,提供小额循环贷款;二是林权直接抵押贷款;三是林权收储中心担保贷款。

当前29亿元存量贷款中,90%左右为第一种类型。受制于林权流转困难和林权收储中心担保逐步退出,后两者贷款模式遭遇瓶颈。近几年,林权抵押贷款最早开展试点的丽水市龙泉县,便出现林农违约,银行无法处置抵押物的案例。泰隆银行丽水分行副行长丁业强坦言,林权抵押并不像城市房屋抵押,银行能按照信贷合同处置抵押物,其实为“假抵押”。

在林权抵押制度尚在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丽水金融改革的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其看来,土地是农民最核心的资产,若能将其盘活,将对解决农民贷款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了解,人民银行已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简称中农办)进行沟通,希望消除中农办对于农民失地而带来农村地区社会安定的担忧。一位中农办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农办之所以态度谨慎,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偿获得的,其流转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制度调整,不能单纯视为一般抵押物;二是《担保法》《物权法》明文限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法律底线尚难逾越。

制度阻力尚未消除,但丽水市已开始行动。近日,丽水金融改革相关部门已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层面的法律、制度研究,同时调查丽水市农民收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为开展此项试点积极筹备。

重构金融组织体系

在孔祖根看来,经过这几年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丽水农村金融“三级公路”已提升至“一级公路”,未来要建成“高速公路”,通过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农村。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丽水市下辖1区8县,县域地区四大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已经设立网店,其中共计5家村镇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泰隆银行和稠州商业银行也陆续在县域设点,不过县域以下仍然为农信社一家独大。上述银监会丽水监管分局副局长称,当时在县域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希望产生“鲶鱼效应”,促进县域及以下区域金融服务延伸。但是事与愿违,村镇银行因为各种原因,缺乏活力,未达到预期效果。

可见,丽水金融改革在金融组织方面仍倚重商业性金融,忽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发展严重不足,这也是几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早在2008年中央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2009年前后調查显示,中国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但只有32%的农户能获得正规渠道贷款,在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有40%以上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同时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为填补银行商业化带来的金融空白,2007年人民银行主推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破土而出,银监会也提出了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服务空白乡镇的政策目标。经过几年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已达到5600家左右,村镇银行已超过1000家,数量和贷款规模快速增加。不过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却偏离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即集中在县域开展业务,进一步下沉乡镇等农村地区缺乏动力。

显然,总结2007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在机构布设和服务方式上,相关部门侧重发展商业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最大的特点是追逐利润,其效益考核机制和服务“三农”目标相互对立,这加剧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抽水”效应。长期以来,商业性金融机构县域以下网点主要任务是吸收存款,放贷权限小,大量存款资金通过高效率银行体系,几乎毫无限制地转移至经济发达地区,这成为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主要通道。

而从国际成熟经验看,在任何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解决农村地区相对弱势信贷需求主体主流方式,甚至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40%左右的份额。合作性金融的特征是自发和民主,有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且带有互助、服务、互相救助的特征。但中国合作性金融现状是发展滞后、无序混乱、监管缺失。国际金融组织专家认为,中国合作金融之所以曾出现大面积风险,与农民知识、经验水平有限和民主的有限性有关,政府也没有为合作金融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土壤。

他认为,泰国经验值得借鉴,即首先成立主管农业合作金融机构的相关部门,提供合作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并定期进行严格审计,违规经营者可提交司法部门处置。

除了合作性金融,中国农村金融政策性边界切分不清晰。凡是商业可持续的,应该放宽金融准入,留给商业性机构。商业化经营无法提供服务的,如果确实需要金融服务,要通过财政的方式解决,这属于政府职能。

“温州因危机触发改革,而丽水改革水到渠成。”孔祖根说。2011年人民银行丽水中支在总结丽水农村金融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提请丽水市政府,提出争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设想,多次制订、修改和上报改革相关方案。

后经人民银行研究局现场调研和研究,基于前期点状试点已取得一定成效,人民银行同意丽水的申请。可见这次改革试点并非人民银行自上而下推动,亦非最高决策层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统筹安排。上述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坦言,人民银行启动这项工作,而金融改革涉及很多部门,不同部门要从各自角度推动。

推行差异化监管

要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必然要求配套监管制度的改革。而现实中,监管政策及制度已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不适应性。

以村镇银行监管为例,为顺应国务院开放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政策,银监会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比例由20%降低至15%,但同时仍旧对村镇银行实行并表监管。这意味着主发起行持有15%股权,需承担100%责任,进而造成村镇银行决策链条较长,经营活力受限。

业内人士评价,这真实反映了相关部门“重风险,轻发展”的思路。

而在丽水当地,尽管农村金融改革已搞得轰轰烈烈,但县域金融监管仍基本缺失。一位银监会丽水监管分局中层人员坦言,随着县域及以下金融机构数量逐渐增加,监管压力与日俱增,人手紧张、矛盾突出。

丽水面临的金融监管难题实为全局性难题。目前,基层监管力量的不足已反向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上述中央农村金融政策制定人士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监管和发展职责由同一部门承担,相关部门必然因为忌惮风险而限制发展。解决之道是,将监管和发展职责赋予不同部门,制定一整套有别于城市金融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首先,在监管制度方面,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有着本质的差异,目前农村金融监管套用城市金融监管制度,错位明显,要根据不同金融活动的特质制定不同监管制度。其次,对于监管人手不足的难题,一方面可以着力增加人手;另一方面不妨尝试将县域及以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监管责任集中统一归入人民银行系统,由人民銀行代为监管。此外,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一定要辅之以市场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这两条缺一不可。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认为,不能因为监管力量不足而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另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也是一种监管的补充,可以减轻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刚刚启动,局部性的改革能否成为推动全局性农村金融改革的样本,尚需进一步观察。一位决策层人士总结称,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相关部门改革推进迟缓,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改革不尽如人意,甚至尚未“破题”。可见未来农村金融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用人民银行丽水中支行行长孔祖根的话说,目前,丽水农村金改 “只是在自留地里面自行摸索,尚未突破现有的政策和法律”。金融改革停留在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域性改革的共性,亦是此类金融改革遇到的最大瓶颈。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增长方式、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阶段,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农村金融改革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村经济改革成效。如此看来,决策层及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全面梳理和权衡政策得失,重新调整改革思路和方向。

六盘水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生态和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 发展历程

赤水市曾是一个以伐木为主的林业市 (县) , 1998年森林禁伐后, 仍然拒绝发展高污染产业, 而是以“生态立市”战略谋发展。2002年被批准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8年《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人大批准, 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实绩考核内容, 建立一票否决、责任追究、监督通报系列考核机制, “生态立市”战略正式有了具体倒逼路径。2015年, 赤水成为贵州省首个获得环保部技术评估通过的国家级生态市 (县) 。

(二) 目标定位

赤水市坚持以“生态立市”为战略,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绿色城镇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面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 围绕特色资源价值链、环境良好生态链、集约发展产业链、城乡共融互动链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三) 发展现状

赤水市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2018年, 赤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9亿元, 同比增长11.5%。一是以生态农业为统领, 竹原料采伐52.6万吨, 乌骨鸡出栏1045万羽, 生产生态鱼养殖6600吨、石斛栽种5000吨。二是以生态工业为统领, 建成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9家,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0%, 工业税收突破3亿元。三是以生态旅游为统领, 生态景区5A级创建有序推进, 创新开发农旅一体化园区2个, 生态旅游超180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超200亿元。四是以生态城镇建设为统领, “城镇双修”取得成效,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序推进,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 城镇化率提升到48.1%。

二、主要做法

(一)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赤水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 一切发展都以保护生态、发展生态为前提, 以四项机制推动战略的实施。一是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机制, 成立书记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将任务细化到乡镇、部门, 逐级签订责任书, 层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二是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机制, 科学制定《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并经市人大审议颁布, 成为贵州省第一个生态建设地方法律性文件, 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法治层面。三是推行生态文明改革机制, 赤水市作为全省第一批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两个试点县 (市) 之一, 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项目负面清单管理, 划定生态功能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探索落实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河长制”, 探索建立资金、技术、人才“三下乡”机制,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四是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人大监督、政协调研, 建立生态文明督查通报、“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 将生态建设纳入年度考核, 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二)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赤水市作为贵州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域, 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一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石斛种植十万亩, 生态竹林培植百万亩, 林下乌骨鸡养殖千万羽, 生态鱼养殖万亩。山上种竹, 林下养鸡, 石头上种石斛, 构建立体种养殖循环经济体系, 农业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生态农业成为农户的绿色银行, 工业的食粮。二是以生态工业为主线,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重点打造以竹浆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特色食品药品、新技术新材料为主的五大绿色新兴产业集群。以典型示范引路, 在原料选择、生产工艺、产品消费、有效回收等各个环节, 统筹推进绿色发展。三是立足赤水旅游资源禀赋, 以生态旅游为特色, 大力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 建立三产企业2千户, 市场主体2万户, 解决就业人员5万人, 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体系。

(三)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

赤水市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 重点保护和治理好山体、水体、森林, 多渠道投入做好“三废”治理。一是政府投入治理, 2001年以来, 投入3.5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投入1.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二是市场投入治理, 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厂,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6%, 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型材料工厂, 每年消化建筑垃圾60万吨, 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6万多吨。三是群众投入治理, 城区天然气和电等清洁能源使用, 投入3亿元在农村建成建设沼气池1.25万口, 多方投入太阳能的安装使用。另外还联合周边地区商讨赤水河流域保护, 围绕着“环境有价, 损害担责”理念, 共同投入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

三、生态和发展成效

(一) 实现了生态和发展齐头并进

将生态文明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 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明显增强, 全市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面积增至1330 km², 占全市国土面积73.4%。2001年以来,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作, 退耕还林新增竹林67万亩, 全市竹林达130万亩以上, 成为全国竹林面积和人均竹林面积最大的县市, 森林覆盖率高达82.77%。同时, 2001年以来,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以17%以上速度增长, 高于全省和遵义市, 到2018年, 人均GDP达52915元, 农民人均收入达12303元, 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 实现了生态和发展的双赢。

(二) 成为了长江中上游的生态保护屏障

赤水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 赤水河和习水河穿境而过汇入长江, 由于丹霞地貌土质松散, 易碎易塌,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 平均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 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8.45%上升到今天的82.77%, 地质灾害数量比退耕还林实施前减少40%以上, 每年排入赤水河泥沙量减少500万吨以上, 降低了70%, 赤水河国家三类水质入境提升到国家二类水质出境, 成为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屏障, 贵州省第一个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市称号。

(三) 培养了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赤水市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 尊重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理念已植根群众心中, 爱竹、扶绿已成自觉, 栽花、种草已成群众的生活习惯。建设“四季常绿、四季有花、色彩缤纷、五彩斑斓、村村是景、处处休闲”的“美丽赤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获得的“中国长寿之乡”“洗肺天堂”“天然氧吧”的美称已成人们守望的未来。

四、经验启示

(一) 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了典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水市坚定生态与经济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边经济发展高歌猛进, 生态经济年均增速13%以上, 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 另一边生态环境的日臻改善,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巡视组到赤水视察后认为:“赤水是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最好的县市之一, 发展模式值得推广”。

(二) 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赤水市依托特色自然资源, 提出“旅游上山”“竹业富山”“富民兴山”的山地经济学创新方式, 实现一产生态化, 高质产出“绿色资源”, 为二产提供“绿色原料”, 实现产销链接, 同时又为三产建立了“绿色环境”, 构筑消费支柱。生态产业实现了农业变“农行”, 产品变“粮食”, 工业变“钱袋”, 消费促“市场”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 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建设、共发展的生态经济崭新路子。

(三)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探索, 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赤水市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在以生态经济为统揽, 生态产业为核心的思路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同步推进,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 通过生态品牌优势, 依托市场创新,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加快了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提供了生态经济建设的高效模式。

摘要:赤水是贵州省首个获得环保部技术评估通过的国家级生态市 (县) , 作为贵州省生态经济绿色模式的先行区域, 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以生态经济引领全面发展, 突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全面发展新路子。

六盘水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1 我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现状

1.1 购书经费使用情况

由于购书经费不足, 购书数量下降, 致使图书馆功能难以发挥。近年来, 我市市 (县) 两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基本保持平稳, 购书费支出总额变化不大, 2 0 0 8年丽水9市县公共馆购书经费累计1 3 3万元, 其中购书费较往年略有增加的只有丽水、缙云等几家。由于购书经费的相对匮乏, 书刊价格的上涨, 使单个图书馆的采购能力日趋紧张, 购书策略不能与时俱进, 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购书理念上仍追循着小、偏、全的采购模式, 除了农村送书下乡活动的专指性稍强些外, 文学类、历史类文献仍是占了极大的比例。重藏轻用的现象尚未完全改变 (如电子书籍和视听资料只求全, 不求实效) , 仍以藏书量来决定馆务实力, 至于书籍利用率并没有放在第一位。有些馆由于地方财政供给不足, 办公经费缺口太大, 只能在购书等专项经费里动脑筋。

1.2 资源建设情况

目前全市公共馆藏书量达1 0 3万册, 平均年购新书27380册, 年接待读者453000人次, 年图书外借323000人次。我市市 (县) 两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各自为政, 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自给自足、自行其是的状态。通过省共享工程网络下载的各类数据库, 虽然已在市图书馆网站上链接成功, 但由于受到技术维护和资金短缺等各类因素影响, 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文献入藏数量明显不足, 而品种又大量重复。决定服务品位的特色馆藏也只有云和馆的玩具文化和丽水馆的家谱文化能凑上数。由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和共享不尽如人意, 网站建设除市馆外其余皆为空白。各馆普遍存在藏书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 文献载体多以印刷型文献为主, 电子文献的收藏屈指可数。这些特点使得我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性差, 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 读者服务总体处于一种低层次的水平上, 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因资源的局限性和网络技术的低水平, 也未能有效的开展。

1.3 对外服务情况

在开展对外服务方面, 各馆采用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以送书下乡活动为载体, 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 建立图书流通站点, 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等方式实现万册图书进农村, 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需求, 利用投影仪、宣传版面等设施, 通过集中播放经典老电影等形式, 提供特色服务, 把服务触角延伸至馆外更为广泛的领域。按照省文化厅的要求, 各馆组建了以电子阅览室为平台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 从省共享工程中心下载了总量为2 0 T的信息存储为读者使用, 依靠市 (县) 委组织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 将共享工程的丰富内容提供给农村社区群众使用, 其中年接待读者3万人次以上的有缙云馆 (3万人次) 、丽水馆 (4.5万人次) 、遂昌馆 (5万人次) 。

1.4 网络共享情况

各公共馆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3 4 5.3 8万元 (其中省拨资金1 7 3万元, 地方级财政补助资金1 7 2.3 8万元) , 采取各项措施组建以电子阅览室为平台的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和力博图书管理系统, 全市公共馆现有共享工程客户机1 7 5台,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业务机8 2台, 服务器、存储器1 7台等硬件设备。目前由于受到经费、技术、人才和观念意识等条件的重重制约, 至今未能形成有效的文献资源共享网络。虽然每个馆都建有各自的馆藏数据库 (比较有特色的有云和馆的抗日文化和旅游文化以及龙泉馆的剑瓷文化数据库) , 但只限馆内使用, 不能向馆外读者提供服务, 不能与其他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2 目前开展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障碍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事业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合理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源, 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直是我市图书馆界同仁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但是, 受管理体制和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我市各级图书馆如何真正实施资源共享, 还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才能使资源共享落到实处。这些障碍主要体现在经费上、体制上、素质上、技术上等四个方面。

2.1 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不足, 资源共享进展不利

市级馆作为一级财政预算单位, 多少能够享受些利好的政策扶持, 但财政也是看全市的预算安排, 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才予以适当的补助考虑, 尤其是近年来, 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 财政收入大幅缩水, 只能勉强考虑市级馆的经费核拨事宜, 保障当年信息资源建设的勉强运行, 但要想与发达地市公共馆的成效相媲美, 那简直就是奢望之举。作为二级财政预算单位, 由于没有直接跟当地财政申拨经费的权力, 许多县级馆所需经费均须通过县级主管局, 需要申拨多少专项经费还要看脸色行事。还有部分馆的建设经费没有纳入财政专项资金, 挤占了本身就少的可怜的经常性经费, 这使得各级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顺利开展得不到有效保障。

2.2 管理体制滞后, 限制共建共享的发展空间

由于图书馆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成系统、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资源建设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各馆都习惯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对资源共享不太积极不太热心, 有的受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 只愿共享, 不愿共建, 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 缺乏沟通合作精神, 文献资源建设存在分散作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形不成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大局。

2.3 技术力量薄弱, 馆员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工作人员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 由于员工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知识的“不适用”、“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只能适应馆内简单基本的业务操作, 一旦他们在接触到外文信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时, 表现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差, 不能胜任图书馆现代化工作的需要。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能够进来的又以领导裙带为多, 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造成障碍。人员素质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4 数据库建设严重匮乏, 信息资源网络化进程严重受阻

各馆在开发和建设数据库过程中, 馆藏数据库整体质量欠佳。在采用ILAS2.0、立博图书借阅系统后, 书目信息采用C N M A R K格式著录, 简单著录者多, 并不能详细反应整体内容而不便于进一步查阅, 二次开发者寥寥;能够组建反应地方特色的信息数据库并且在网络上能够得到公认好评的基本上没有。虽然一些地方史料在经过扫描排版后能进入数据库中, 但其在超链接过程中往往因断层而不能有效阅读;网站建设由于受到技术力量的严重阻碍而只是多年来的老面孔, 内容更新根本不及时, 点击率少至又少。人员、经费和技术的共性问题阻碍了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进程。

3 公共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对策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图书馆, 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我们应该采取适宜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以提高办馆效益为目的, 达到互惠双赢, 共同发展的目的。

3.1 加大投入力度

信息资源建设既是一项文化建设项目, 也是一项政府工程,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需要必要的、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 图书馆的投入中, 政府投入应占主导地位。实践证明, 哪里的政府重视, 投入得到保障, 哪里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就快。因而在做资源建设的投资概算时要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 加在投入力度。一是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在市、县建立信息资源建设专项基金, 制定出符合基层实际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充分考虑资源建设基础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更新换代, 建立健全设施设备损耗的财政补偿制度, 将之作为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以此来判断下一年度的资金拨付力度;三是对应中央、省的投入, 市、县财政应有一相应的配套投入比例;四是因地制宜, 探索多种方式建设基层服务点。各地经济基础不同, 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 各地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 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筹措经费, 建设基层服务点。

3.2 加快立法进程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现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则和条例大多有着明显的局部性、微观性、临时性, 不符合文献资源共享法规应具备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即将出台的《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 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图书馆法》的出台, 使我们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走上一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稳定规范、良性持续的发展轨道。

3.3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支素质优异的专业队伍。在政策与资金作保证的前提下, 共享共建能否持续性发展, 已开通的市县馆能否正常运转, 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决定于人才。不迅速采取有力措施, 改变目前市县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和技术水平是难以提高服务水平的。因此, 图书馆领导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改变那种人员素质满足于传统作业, 业务工作只求应付的被动局面, 采取措施切实有效、持久地加强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继续教育与业务自学的相统一, 进行培训是最直接、最具实效性、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以市图书馆为基地, 有计划对市县级馆的资源工程点的建设和维护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通过讲座、轮岗、自学等培训方式, 引进竞争机制, 设立奖励措施, 做到培养一批带动一批, 鼓励馆员学习进取, 不断钻研, 一专多能, 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炼、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素质优异的基层队伍。

3.4 拓展特色服务

充分利用本馆的特色馆藏, 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建立能反映本地区历史、文化、科学、教育等内容的各种专题数据库, 有区别, 分层次地开展与读者要求相适应的各类文献专题服务, 形成本馆独有的服务项目。同时, 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层次, 积极研究和探索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和新方式, 构建新的服务平台, 开设新的服务项目, 在搞好常规服务、阵地服务的同时, 开展特色服务、专题服务、流动服务。在这方面, 云和馆的特色服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的云和县图书馆, 开辟了Toy Library (玩具文化研究室) , 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文化产业, 采用市场经济模式, 用知识深层服务, 推陈出新, 随着仿生拼画、环球通用日轨等新概念作品相继问世, 图书馆与企业联手研发, 获得专利和订单, 给企业带来商机和利益, 展示云和图书馆切入当地主流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有效服务。

3.5 加速网络建设

为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考虑到各市县馆网络化建设的资金短缺, 重复建库的现状, 宜采用虚拟专网技术, 架构联接市县各馆的虚拟专网。目前这是种切实可行的网架结构, 技术成熟、可靠。

虚拟专用网 (V P N) 是指在公共网络中建立专用网络, 数据通过安全的“加密通道”在公共网络中传播。接入单位只需要租用本地的数据专线, 连接上本地的I n t e r n e t, 各地的机构就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同时, 还可以利用Internet的拨号接入设备, 让自己的用户拨号到I n t e r n e t上, 就可以连接进入专网中。使用V P N有节省成本、提供远程访问、扩展性强、便于管理和实现全面控制等优点, 每个馆可将自己的特色文献存储在与V P N相连接的本馆服务器上, 全市各馆都可拿来调用, 这样告别了以前要么是听到别人有去问, 要么是想可能那个馆有再去问的情况, 可以减少因为馆员知识面的局限性而找不到读者所要的资料、资源情况的发生, 这将会成为今后图书馆网络发展的趋势。以此为依托, 形成以省馆为中心, 市级馆为骨干, 县级馆为基础的全省公共图书馆基础网络系统, 从而V P N实现省、市、县图书馆的实时数据共享和传输。利用此基础网络系统, 可以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高度共享,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做到以前要几年 (周期) 才成达到的效果, 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 节约了建设资金, 达到1+1>2的效果。

4 结语

新时期给公共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今天, 随着文献信息量的迅猛增长, 图书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购买齐全所有的文献, 传统的办馆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 图书馆之间开展协作, 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图书馆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从技术上为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是共建共享, 合作共赢的结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丽水市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着的发展障碍, 提出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对策思路, 在经费投入、立法保护、提高水准、网络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以此达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合作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吕俊生.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保障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2) .

[2] 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1) .

[3] 刘彩虹, 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1) .

[4] 张怀涛, 黄健.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J].图书与情报, 2001 (1) .

[5] 李嘉琳.中外图书馆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1 (1) .

[6] 陈惠民.带蜜的山花[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7, 8.

[7] 严峰, 查婉玲, 方炜.关于推进南京市市、区、县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调研报告, http://www.ccmedu.com/bbs9_24502.html.

六盘水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天水市秦岭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部、秦岭山脉西麓, 距天水市市区37公里。境内地势山峦起伏, 西北高东南低, 因地处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而得名秦岭。最高海拔1912.4米, 最低海拔1677米, 年最高气温34.4℃, 最低气温-23℃, 年无霜期151天, 年平均降雨量695.7毫米, 属高寒阴湿山区。

近年来, 乡党委、政府紧抓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有利契机,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精心打造“中药材种植之乡”, 着力破解群众收入难问题。全乡累计种植冬花、连翘、半夏、防风、紫菀、黄芪等中药材达98000亩, 其中连翘4300余亩。根据市场调查和本乡地理条件优势, 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大力发展中药材连翘种植产业, 扩大面积, 壮大规模, 建立了高标准的中药材连翘种植基地, 使秦岭真正成为中药材连翘之乡。

根据实际调查, 石家河村内仍然具有部分闲置土地和人员, 对山坡地大多数未能耕种, 部分耕种土地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佳;在充分分析基础上, 完全满足其旅游开发及特色产业的种植。例如:种植特色中药材、花卉等;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并从中发展以花卉、中药材为主的旅游文化发展之路。全方位提高农民收入。因此, 将产业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联系起来, 规模化、产业化统一协调, 使其经济发展走向新的历程。

二、深入开展脱贫之路的策略

在深入开展脱贫的策略中, 充分调研石家河村地理区位优势, 分析气候、土壤、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提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深度脱贫的方案策略。

通过分析秦岭乡石家河村与天水三牧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联合, 成立“牧正源特种养殖农业合作社”, 重点发展特种养殖、加工、销售及乡村特色旅游。综合石家河村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状况及周边贫困村脱贫情况, 从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及田园综合体形成多方面入手, 全面进行对石家河村的产业开发规划。使其发展从现代经济型产业到现代特色旅游小镇进行整体的综合开发。最终形成特色养殖、旅游开发、中药材种植、特色小镇等综合性发展的致富之路。

特种养殖产业的发展, 主要依据其地理环境、气温等自然条件, 该地区最高气温34.4℃, 最低气温-23℃, 年无霜期151天, 其独特的秦岭山脉气候环境, 能够在特色养殖中起到较好的作用。计划发展土鸡、蓝孔雀、梅花鹿、鸵鸟等具有高经济效益的特种养殖产业;在养殖的同时, 可以进一步开发观赏、认养等形式的旅游发展策略;并相继发展相关的加工业, 对养殖产品进行深度加工。

部分产品为农业土特产, 部分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加工, 充分利用中药材、养殖物的产品特点, 形成旅游、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合理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合理进行产业规划, 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利用自己的土地及劳动力入股, 合作社带头发展的形式, 全面进行脱贫攻坚、发展致富。

三、产业发展组合形式

秦岭乡石家河村是村民全员参与和受益的农业经济合作体。现有农业资源作为资本, 充分激活现有资源。全面推进石家河村集体产权的制度改革, 整合石家河村土地资源、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等。依据目前石家河村区位特点, 发展特种养殖、创意农业、旅游观光等综合性发展项目。合作形式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 推动石家河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 盘活石家河村现有各种资源要素, 形成资源叠加效应,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现有农民及周边贫困村建档立卡户首先进入合作社, 从事劳务或免费承包养殖、种植区域, 合作社按一定市场价格回收的形式, 快速提高农民收入。 (如图1)

石家河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 使石家河村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 多渠道的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合作主体经营、由村集体或农民个人通过与合作社股份制合作, 共同进行生产经营;第三方面是由村集体或农民将现有资源作为股份, 相关主体企业或合作社开展经营按股分红。

四、特色产业的组合

发挥地理优势、多种产业组合, 利用特殊的土地资源, 合理配置开发项目, 有的放矢精准发展。 (如图2)

(一) “连翘鸡”是本区域规划打响的土鸡主要经营品牌, 也是重点推出的特色品种天水地区及周边发展农家乐以及大量的餐饮企业对土鸡的使用率提高;更有“月子鸡”“保健鸡”等各色独特的养殖特色品种。土鸡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将养殖产品塑造其独有的价值观念。连翘鸡就是该地区特色品种的发展方向, 也是主打品牌。

(二) 特种养殖区

利用养殖资源, 逐步增加特种养殖品种, 鹿、麝、孔雀、鸵鸟等特色养殖品种。特种养殖一方面是增加区域性宣传效果, 并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观赏;另外一方面是特种养殖的特殊性, 其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差距, 使得更多优势争取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石家河村知名度和观光知名度。

(三) 庭院生态功能区

农家乐是天水地区最为主要的旅游文化形式, 依靠天水当地独特的山野菜、气候环境等。规模和数量极其庞大, 并且是天水旅游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也是天水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庭院生态功能区域的发展是在农家乐基础上将生态餐厅与农家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是农家乐的升级版本, 补充了农家乐受季节影响大、规模小、接待能力低、不易于打造品牌化的短板。全面提升农家乐餐饮文化的主要方式;并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将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及时联系在一起, 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将旅游新观念、新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发展中。

(四) 花海区域

花海旅游, 也称花卉旅游, 是以观花为主要目的的旅游。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花海旅游形成了四季兴旺、春秋爆满的局面, 成为旅游热点。石家河花海景观主要为景观特色, 吸引两区五县及周边游客观光;并与养殖区域畜牧残渣等制作有机肥料、循环利用、保护环境;形成统一有效的资源配置, 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

(五) 特色小镇

石家河村特种养殖及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 就是将石家河村特定的村庄环境进行特色打造, 完善其服务功能并与养殖、旅游等特色产业相结合。具有“小”又有“特”;将村庄外观与花海景观相结合、将庭院生态休闲与村庄相结合、全面形成特色旅游文化村镇。

(六) 农村电商

主要针对特种养殖及农产品销售为主, 进行区域化配送服务, 运用日趋完善的电子商务, 为农产品买卖建立网络信息服务, 意在解决石家河特种养殖项目农产品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网络化程度较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不畅通而导致农产品产品交易困难的现状。通过网络技术, 让农产品销售摆脱中间商盘剥与市场信息不畅通的问题。

五、发展计划

(一) 市场投入期 (1-3年) 主要投入建设

花海观光区域、休闲娱乐区域、庭院休闲区、园艺观赏、旅游购物、生态养殖等为主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市场策略主要基于逐步培养消费者的认知度, 通过花海及庭院休闲区域、特种养殖区域, 吸引消费者参观、游览, 并通过此方式扩大消费者的知名度。

第一、二年:初步投入, 进入旅游业市场, 依靠特色种植、养殖, 大力宣传石家河种养殖特色, 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游览。让消费者初步对该地区特色产业有所了解, 并具有良好的传播口碑。建立一部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 为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三年:树立并提升品牌形象阶段, 在第一、二年的宣传基础上, 增加媒体广告等渠道的正规传播, 并将已具有的农产品附带在宣传内容中;通过口碑宣传、媒体广告等, 有效的将旅游、种植、养殖、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告知消费者;并能够建立品牌形象。

(二) 发展成长期 (4-5年)

在产业规模及业务相对稳定, 进一步提升石家河村旅游开发及特种养殖几大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并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打造特色小镇的同时, 筹备新业务的开发工作。使项目在天水市场知名度达到80%, 天水周边地区知名度达到45%, 巩固已有市场, 扩展潜在市场。

六、石家河村脱贫发展总结

(一) 增加就业岗位

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各个环节都是需要大量劳动力, 而产业发展将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石家河种植产业、特种养殖、庭院休闲、电商等等, 综合产业开发中, 所产生的就业岗位远远大于村现有劳动力人数。通过石家河村特种养殖及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建设, 既可以解决石家河村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还能为当地建档立卡户提供一个就业机会, 积极形成产业扶贫。

(二) 改善人民生活, 扩大对外开放

石家河村特种养殖及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建设, 可以吸引大量天水市及周边游客, 更可形成天水麦积山、伏羲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副接待中心, 有效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而加速其脱贫致富的进程,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乡村投资环境, 提高秦岭乡石家河的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具有良好的效应。

(三) 产业扶贫的巨大贡献

石家河村特种养殖及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规划为特种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电商流通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和庭院休闲等几大产业发展区域。

其养殖以农户免费承包养殖, 合作社回收产品、劳务用工等多种参与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可有效吸纳周边建档立卡户从事特种养殖及旅游服务等, 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提升产业扶贫的快速发展。

【相关链接】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 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 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 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

2014年3月, 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实施精准扶贫, 瞄准扶贫对象, 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 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石家河村中深度脱贫发展战略, 是综合其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充分发挥当地农业发展优势, 引进现代农业科技, 以多种农业形式、多种生态模式、扬长避短、协调发展。以石家河村脱贫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 探讨甘肃天水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李小红.贵州毛南族乡村治理困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30) :311-312.

[2] 闫翅鲲.走出农村贫困治理困境的对策探讨——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 12 (2) :34-37.

六盘水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我县商贸企业发展现状

1、总量快速增长,发展主体不断壮大。随着存量商贸企业的做大做强,国家惠民政策的拉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入驻,以及对市场主体的全力服务,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迅猛。截止xx年xx月,我县新增商贸企业xx个,其中个体户xx个,法人企业278 个,全县商贸企业累计达到xx个,其中个体户11435个,法人企业506个;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88个以上,法人企业34个以上。

2、经济贡献增大,主体地位不断提高。2012年我县商贸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16.3 %,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12.7亿元,同比增长21.9%;xx年我县批零住餐商贸企业共实现税收9520万元,同比增长 45%;xx年全县商贸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约1.9万个,同比增长5%。商贸企业在财政增收、提供就业、居民致富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推动我县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增长,构建和谐远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品质明显提升,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一是人才培养力度得到加强。三年来,我县xx餐饮公司、鸣凤宾馆、国酒等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参加了我县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工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及全县企业管理创新培训,通过与知名教授、业界精英交流互动,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市场走向,培养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决策者战略规划与掌控全局的能力;二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全县90%以上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人才进入企业核心领导层,涌现出一批以远安国酒、中百仓储为代表的龙头型商贸企业和以聚凤鸾餐饮、鸣凤宾馆为代表的成长型商贸企业;三是品牌创建力度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县商贸流通企业不断重视自身发展,加大对商贸流通品牌的创建力度,涌现了聚凤鸾、马婆等知名品牌商标;四是提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我县国酒、鸣凤宾馆2家商贸企业已达到四星级标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拟建五星级标准企业项目1个,目前正顺利推进之中。五是知名零售企业不断入驻。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引进知名零售企业进驻我县,已成功引进中百仓储、雅斯、世纪华联等购物广场,即将引进武商集团、北山超市等知名零售企业。通过知名品牌的创建、大型企业的引进以及本主企业的提档升级、理念更新等举措,将为我县商贸企业的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更好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4、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商贸市场中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城乡市场呈现出以大型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存的竞争新格局。在城镇,大型、较大型超市数家鼎立,服装、电器以专卖形式形成“一条街”的经营规模。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全县新建成商品配送中心2家,日用品销售店88家,农资销售点40家。随着邮电通信业和快递业的快速发展,网购消费规模正迅速扩张。这些市场的规模和经营品种与本地经济结构及生活消费水平相匹配、与交通状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构成了信息通畅、网络齐全、品种繁多、供货及时的物流及销售系统,极大的满足了城乡居民需求,方便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二、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出台政策扶持

(一)制定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xx年,我县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共有包括实施商贸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商贸企业,鼓励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商贸企业的融资环境,优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加大商贸流通业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商贸企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九项具体扶持政策。

(二)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xx年,市人民政府也出台《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共有包括完善政策规范体系,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信贷资金支持,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发展,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宽限延长出资期限,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健全企业信用制度,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搞好企业要素保障,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完善成长激励机制,强力推进治乱减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十九项具体扶持政策。今年,我县也出台了从鼓励个人创业和集体创业、扶持科技人才创业,鼓励本地企业吸引外地企业来远安设立法人机构,鼓励企业在我县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加大金融支持,实施税收优惠,优化准入环境,强化创业培训,强化社会保障,支持农业市场主体加快发展,规范收费行为等十一个方面对发展市场主体给予扶持的政策。

对于市县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县也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细化措施强化贯彻落实,有力确保了商贸流通业的更好发展。

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根据《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对年度内新进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大个体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截止目前,我县共有限上企业89家;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是专业市场发展卓有成效。根据政策,对新建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商贸企业,在用地上,县政府按土地纯收益的30%支持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县级服务性收费按下限的30%收取。安泰建材市场在用地上享受到了该条扶持政策的建设资金33.9万元。目前,星河水岸、鸣凤水岸、盛世广场、矿山设备专业市场以及聚凤鸾旧城改造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或前期准备中。

三是连锁经营发展成效显著。根据《意见》中对连锁企业新开设经营面积在1000平米以上的直营店,每开设1家,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先后有宜昌万福超市、宜昌东方超市、世纪华联购物广场、聚凤鸾餐饮服务公司等共获得奖励资金18万元。

四是商贸企业茁壮成长。根据《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对年实缴税金首次超过100万元、3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由县政府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对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按实际销售规模、缴税规模及增长幅度等主要指标进行“优强企业”评比活动,对“优强企业”,由县政府进行表彰。

三、加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经营观念,探索企业发展新思路。各商贸流通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企业自身实际,正确审视企业的发展环境、重新定位企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注重资源投入,苦练基本功,扎扎实实的选准项目、运作好项目,为企业谋求持续健康发展的空间。

(二)强化学习,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一是企业业主要带头学习。企业负责人要充分挥表率带动作用,培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二是要搭建学习平台。要积极为全体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创建学习平台,加强实践锻炼,满足干部员工的学习需要。三是要重视员工培训。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专业化培训,重视与兄弟单位的互动交流。极大地提升员工的胜任岗位能力和素质修养,为企业的发展储备深厚的内生动力。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

六盘水市未来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① 五年内成为市级连锁内装公司,成立四家分店;

② 拿到装修行业三级资质,争取拿到装修行业二级资质;

③ 五年后公司单年总销售额达到1800万,分店最低单年销售额达到150万。

具体规划:

第一年:总店完成200万年销售额。

第二年:总店完成400万年销售额;年底办理三级资质。

第三年:总店完成600万年销售额;年底确定两家分店(A、B)地址,以及分店管理人员。

第四年:总店持续600万年销售额;A、B两家分店各完成150万年销售额;年底确定另两家分店(C、D)地址,以及分店管理人才。

第五年:总店完成800万年销售额;A、B分店各完成300万年销售额;C、D分店各完成200万年销售额;年底公司筹备二级资质相关事宜。

--上海XX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2011/01/06

2011年全年月份业务额分布表

注明:2010年0

2、0

3、04三个月为首批业务员实习期(之后业务员实习期均为三个月),实习期工资中不包含“薪金标准”中的“特殊薪金”部分,过了实习期工资按公司分配个人业务额达标程度,评定是否加入“特殊薪金”这一部分。

--上海XX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上一篇: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范文下一篇:煤矿大型设备检修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