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笃行厚德博学

2022-07-23

第一篇:励志笃行厚德博学

“厚德笃行励志修身”主题团日活感想

今天,我们12级民政班在学校举行了十分热闹的团日活动。民政三个班一百多个人相聚在一起,开展了一个主题为“厚德笃行 励志修身”的团日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传达大学生应该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树立大学文明之一活动思想。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文明行为当做一种自觉行动。文明不是一个我们应该去完成的任务,而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这次团日活动带给我做生的感受就在于此。

下午2点30分,我们期盼已久的团日活动开始了。这次活动的主持人都是班里优秀的同学。他们为我们讲解了这次团日活动的主题。我们被组织起来合唱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一句句歌词十分嘹亮。这一声声高亢的歌声,也是表达了我们每个同学心中最真实而又最简单的想法,作为一个共青团员,我为自己身为中国共青团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我为我能参加此次团日活动而感到光荣。活动中我们观看了由院学生处为营建文明校园而拍摄的宣传片。片中播放了校园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比如:打饭插队、在公共场所吸烟、带着早餐进教室等。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得不文明现象。看完视频,我对此感触很深。内心开始检讨自己,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是不应该让这些时发生的。以后我一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决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

团日活动的高潮在组织游戏时出现了,我们民政班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在游戏中,大家热情高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团日活动逐渐进入尾声。

游戏结束后世大合照,所有嘉宾和同学们一起用光影留住了团日活动的精彩。合影结束后主持人宣布本次“厚德笃行 励志修身”主题图日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陆续离场,活动的后勤人员留下来打扫卫生。

从本次活动中,我认识到了很多问题。无论是在修身,还是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以后我一定会把今天的决心付之于行动,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第二篇: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为人与为学的统一。 也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 意为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博取众知,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乃求精、求深的基础。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不仅意味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而且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慎思”意为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 “慎思”是“博学”的升华,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不思不能学以致用,不慎思不能由表及里、融会贯通、通达事理。博学与慎思,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不思只会简单地照搬,不能创新知识;而光靠苦思冥想,往往会流于空疏。 ---- “审问”、“慎思”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不畏权威。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辨”意为明辨是非、明辨真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明辩”为第三阶段。

“笃行”意为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朝“明辨”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明辨是“博学慎思”的结果,是“笃行”的目标和方向; “笃行”是“明辨”的延续和最终的实践,不“明辨”无以“笃行”;无“笃行”,“明辨”也失去现实意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明辨”和“笃行”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所以,“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践行“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学生要“博学”,学习本专业、跨学科的知识和社会知识,还要通过“慎思”,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创新、创造能力;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抵御侵蚀,达到“明辨”之并坚定不移地“笃行”之。

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

一、相联互动的过程。

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孙中山先生把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 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 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 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 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 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 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 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 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第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第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 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

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 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敬”意为尊敬师长尊敬同学,就是教育孩子们要懂事。虽然他离开校园,但每到春节,他总能收到学生们寄来的贺年卡,这与尊敬师长的教育理念是有关的。“静”是安静,学校教育需要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处于小学成长期的孩子们。“净”是要求校园和教室环境整洁,这也是保证教学秩序的保障。最后的“竞”,是教育孩子们从小要学好知识,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第三篇: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

明德至善,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

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第四篇:博学笃行 积淀力量[最终版]

博学笃行

积淀力量

近日,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时,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对于我党更好的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深入领会学习该讲话精神内容,加强理论学习,做到博学笃行,提升自身素质,力求积淀力量,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我党的活力永驻,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抓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重要保障,为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汉朝哲人王充曾说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先哲们用一条条经典警句为今人诠释了学习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革,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得到爆炸式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也日益显现,人民贫富差距日趋扩大、地域间发展严重失衡、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突发事件屡屡发生等问题极大的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强化自身素质水平,努力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才能有效破解社会转型期中的种种难题,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健康稳步发展,为我国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一条通途大道。

第五篇:厚德博学

关于厚德博学的思考

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2级:年级201211000104:学号周娇:姓名

关于厚德博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是辽宁师范大学的校训,同时,厚德博学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发展要求。所以对厚德博学的思考、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明确厚德博学的含义,及厚德与博学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厚德博学之所以被许多高校定为校训的原因,也就是厚德博学价值观的意义;最后,要明确如何使厚德博学得到践行,常驻每个人的心中。

关键词:厚德,博学,价值观

一、“厚德”与“博学”的关系

“厚德”与“博学”源于古训。“厚德”出自《易经·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是阐述才能与德行的关系,意思是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法则运行和影响世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使自己具备超凡的济世本领。大地以其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有才能的人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高尚品德、奉献精神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为学之先,要广泛猎取,厚实知识。然后,有所不明的就要追根问底,问过以后,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分析,考察,这样知识越学越多,道理越辨越明。最后,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终有落实。“厚德”主要是对人才素质的规范要求,后者则反映了一种教育理念。

“厚德”与“博学”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比较赞同孔子的观点。孔子认为,“本立道而生。”(《论语•述而》)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会自觉学习做人的方法和途径。学会了这些就是为人的根本,自然可以达到博学所需的品质和要求。也就是“厚德”是“博学”的根本,同时,也不能忽视的就是“博学”亦可有利于“厚德”的积累。能够广泛猎取,厚实知识,凡事一探究竟,勤于思考,善于批判思维,这样是会有利于培养道德的。

二、立“厚德博学”为校训的意义

“厚其德,博其学”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这在如同辽宁师范大学一样的师范类大学中尤显重要。厚德博学,应该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厚德博学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钱穆先生把中国的学问传统分三个系统:“人统”即如何做人的学问,“事统”即学以致用,“学统”即“为学问而学问”。这三个系统中都有德性要求:做人讲品德,做事讲职业道德,做学问讲学术道德。这正是当代高校教育所强调和力争达到的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必须兼顾这三种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才能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厚德博学的教育功能对于高等教育,尤其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从厚德博学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看,厚德博学不仅表现为厚人之德、

2

博人之学,还表现为厚社会之德、博社会之学。在社会功能上,厚德博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影响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都是巨大的。所谓厚社会之德,这表现为通过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大学以及所培养的人来传承和弘扬人类美德,并以超然的姿态对社会道德进行批判性评价,为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做出贡献。而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拥有厚德的教师将会更有利于下一代的道德培养,从而达到极大的社会功效。所谓博社会之学,表现为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和应用高深学问的场所,在知识创新、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社会组织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作为未来教师的学子们,越博学,将越有利于对下一代对知识的渴望的满足,将越有利于对下一代不断扩充知识,实践知识的引导。

最后,厚德博学是对时代强烈要求的反映。培养厚德博学的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使命。从大学发展史来看,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大学社会职能进一步拓展,随之出现了大学庸俗化、功利化倾向,大学守望社会的职能、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开始淡化。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如何避免庸俗化等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厚德博学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支撑。而作为师范类大学的辽宁师范大学更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更加注重对校训“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学习与探讨,在学习交流中,使每一个师范生明确什么是厚德博学,厚德博学的意义,如何才能使自己厚德博学起来,将更加体现到校训的意义,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厚德博学的育人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三、“厚德博学”的实践

“厚德博学”源于古训,在现代社会被各大高等学校广泛应用,作为校训,既是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的训诫,又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督导。厚德博学的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包括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两部分。在实践厚德博学上,我们应该做到:既要将厚德博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办学理念之中,又要将厚德博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融入到育才之中。

要将厚德博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办学理念之中,就要根据办学定位将厚德博学的要求具体化,尤其要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活动等方面贯彻厚德博学的要求,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落实厚德博学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开发模块课程、活动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求教师厚德博学,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人教育、做事教育和做学问教育三者相结合,并重视实践环节。

要将厚德博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融入到育才之中,从高校的角度,应该广泛的交流探讨厚德博学的价值观,进行宣传,使厚德博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使之成为每个学生及老师心中的追求,目标,从而使厚德博学的价值观发挥最大的效用。作为高校教师,要时刻将厚德博学作为自身发展的向导,努力使自己厚德博学,而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亦以厚德博学为目标,向理想的人格迈进,从而实现育英才的目的。这其中,尤其强调,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不但要做到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更应将厚德博学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就是将来的老师,他们要肩负的是明天的未来。所以做为师范大学的教师们任重而道远。将厚德博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掌握,从而引导自己的人生,这将不但是对学生个人的培养,更将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

3

参考文献:

[1]王汉青: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当代大学应追求的品格[J],中国教育报,2008(1)

[2]张壮强,石惟有:“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孔学渊源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6)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十月第三次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廉政准则全文解读下一篇:廉政建设警示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