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相容岗位的定义

2023-05-26

第一篇:银行不相容岗位的定义

不相容岗位分离说透

终于有人把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说透彻了!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概述

即经济业务的授权者和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站要分离,物资财产的保管者和使用者与记录者要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

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不相容岗位是指设置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一个人担任。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等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必须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无论各行各业,从总体上看,不相容职务主要分为五种:

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稽核检查职务。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

内部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彼此联结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不相容职务岗位相互分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保障的首要措施和手段。科学界定和设置职务岗位,明确不相容职务岗位相分离,将有效保证经营管理合法、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实现发展目标。管理层和决策层,在积极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把这种现代管理理念和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做到不相容职务岗位相互分离,那么,制定的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目前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的现状

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足,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内部牵制的理念许多企业受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限制,管理方面的视野和境界相对较弱,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和内部牵制制度的认识不成熟,有的甚至不了解不相容职务的相关概念,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工作,信任谁就让谁干,没有考虑到对员工进行监督和限制,更没有考虑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管理。

(二)不相容职务设置不完善部分企业能够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不相容职务,但设置的不规范、不完善。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有的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不当,业务交叉太多,会计人员兼职过多。有的企业不相容职务设置缺乏系统性,不能覆盖各类资产和各种业务事项,管理效应也层层弱化。

(三)授权批准控制程序存在漏洞。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授权批准控制,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和相关的审批程序、责任等。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授权批准制度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审核批准的控制上,就是要求企业的各个岗位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复核和审查相关经济事项或经济业务的合规性、真实性以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授权批准控制不健全的现象,例如:授权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授权批准的程序不够完善等,这些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乏力现阶段,国内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不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例如: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是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表面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在生产经营中落到实处。另外,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把精力都放在了产品更新换代或者开拓市场上,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搁置起来,只是在企业经营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才想起实施内部控制。

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必要性

不相容职务既可以在事前规避舞弊行为发生,也可以在事中纠正财务舞弊。

一方面通过设置不相容岗位,严格执行定岗定位定操作。不相容职务分离措施严格执行,能够预防有意的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公司各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相容职务相关人员在岗位上相互制约,在工作过程中相互监督。并保证相关权利的制衡,从而彻底消灭舞弊滋生和繁衍的环境;对于比较容易发现的财务舞弊,不相容职务应该及时制止并实现实时控制。而对于没有发现或者很难发现的舞弊,则应在阻止舞弊后果扩散的前提下,尽快消除舞弊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账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隔,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匿这些行为。记账人员不能担任经办人、审批人,不能保管企业财务。在生产业务方面,保管要和物品使用相互分离,出纳要和会计相互分离。

我国法律上也有规定:会计岗位不能兼任出纳岗位。在职务定期轮岗方面,当不相容职务员工暗地勾结、徇私舞弊时,就使不相容职务分离失去意义。对此,需要在关键岗位进行定期轮岗。例如财务负责人进行5年制的轮岗、物资采购人、仓库管理员、审计、会计、出纳也要进行定期轮岗,移交工作也要有部门负责人监督。定期轮岗可以避免员工懒散、散漫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全面素质,在预防了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减少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让员工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

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或者人参加,只有这些人员和部门不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内部控制措施中首要和重大的控制措施,对于发挥控制作用和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不相容职务是指哪些由一个人担任,极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或舞弊行为的岗位。对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我们必须按照“不能由同一个人完成两项作业、不能由同一个岗位同时履行两项职责、不能由同一个部门同时负责两个岗位”的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科学界定和设置岗位,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那么在实际的业务活动中,到底由那些岗位是不相容岗位呢?

01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当包括:

(一)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

(二)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

(三)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02企业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请购与审批;

(二)询价与确定供应商;

(三)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核;

(四)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

(五)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03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存货的请购与审批,审批与执行;

(二)存货的采购与验收、付款;

(三)存货的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

(四)存货发出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

(五)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

04对外投资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当包括:

(一)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

(二)对外投资的决策与执行;

(三)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

(四)对外投资绩效评估与执行。

05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

(一)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

(二)概预算编制与审核;

(三)项目决策与项目实施;

(四)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

(五)项目实施与项目验收;

(六)竣工决算与竣工决算审计

06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审批与执行;

(二)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

(三)固定资产投保的申请与审批;

(四)固定资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

(五)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07销售与收款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当包括:

(一)客户信用调查评估与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

(二)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与办理发货;

(三)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

(四)销售退回货品的验收、处置与相关会计记录;

(五)销售业务经办与发票开具、管理;

(六)坏账准备的计提与审批、坏账的核销与审批。

08筹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筹资方案的拟订与决策;

(二)筹资合同或协议的审批与订立;

(三)与筹资有关的各种款项偿付的审批与执行;

(四)筹资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09成本费用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成本费用定额、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二)成本费用支出与审批;

(三)成本费用支出与相关会计记录。

10担保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担保业务的评估与审批;

(二)担保业务的审批与执行;

(三)担保业务的执行和核对;

第二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概述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概述,概括而言,即经济业务的授权者和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站要分离,物资财产的保管者和使用者与记录者要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相容岗位是指设置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一个人担任。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等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必须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无论各行各业,从总体上看,不相容职务主要分为五种: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稽核检查职务。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

内部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彼此联结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不相容职务岗位相互分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保障的首要措施和手段。科学界定和设置职务岗位,明确不相容职务岗位相分离,将有效保证经营管理合法、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实现发展目标。管理层和决策层,在积极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把这种现代管理理念和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做到不相容职务岗位相互分离,那么,制定的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目前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存在的现状

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足,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内部牵制的理念许多企业受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限制,管理方面的视野和境界相对较弱,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和内部牵制制度的认识不成熟,有的甚至不了解不相容职务的相关概念,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工作,信任谁就让谁干,没有考虑到对员工进行监督和限制,更没有考虑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管理。

(二)不相容职务设置不完善 部分企业能够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不相容职务,但设置的不规范、不完善。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有的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不当,业务交叉太多,会计人员兼职过多。有的企业不相容职务设置缺乏系统性,不能覆盖各类资产和各种业务事项,管理效应也层层弱化。

(三)授权批准控制程序存在漏洞 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授权批准控制,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和相关的审批程序、责任等。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授权批准制度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审核批准的控制上,就是要求企业的各个岗位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复核和审查相关经济事项或经济业务的合规性、真实性以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授权批准控制不健全的现象,例如:授权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授权批准的程序不够完善、等,这些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乏力现阶段,国内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不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例如: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是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表面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在生产经营中落到实处。另外,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把精力都放在了产品更新换代或者开拓市场上,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搁置起来,只是在企业经营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才想起实施内部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必要性

不相容职务既可以在事前规避舞弊行为发生,也可以在事中纠正财务舞弊。一方面通过设置不相容岗位,严格执行定岗定位定操作。不相容职务分离措施严格执行,能够预防有意的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公司各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相容职务相关人员在岗位上相互制约,在工作过程中相互监督。并保证相关权利的制衡,从而彻底消灭舞弊滋生和繁衍的环境;对于比较容易发现的财务舞弊,不相容职务应该及时制止并实现实时控制。而对于没有发现或者很难发现的舞弊,则应在阻止舞弊后果扩散的前提下,尽快消除舞弊产生的不良影响。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账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隔,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匿这些行为。记账人员不能担任经办人、审批人,不能保管企业财务。在生产业务方面,保管要和物品使用相互分离,出纳要和会计相互分离。我国法律上也有规定:会计岗位不能兼任出纳岗位。在职务定期轮岗方面,当不相容职务员工暗地勾结、徇私舞弊时,就使不相容职务分离失去意义。对此,需要在关键岗位进行定期轮岗。例如财务负责人进行5年制的轮岗、物资采购人、仓库管理员、审计、会计、出纳也要进行定期轮岗,移交工作也要有部门负责人监督。定期轮岗可以避免员工懒散、散漫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全面素质,在预防了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减少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让员工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 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或者人参加,只有这些人员和部门不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第三篇:银行保险的定义及起源发展

银行保险是一个集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为一体的综合体,从产生到发展变迁,都是实务领域领先于理论研究。即便如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还是致力于银行保险的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的理论界定和产生动因两个方面。本节将分析银行保险的概念界定。

一、银行保险的定义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是一个法语词,初始意义具有明显的“银行”与“保险”融合特征。什么是银行保险?是一种销售渠道还是创新产品?是一种业务形态还是新型组织?正如众多的经济学概念一样,银行保险的概念界定也是多种多样的。业内学者分别从销售渠道、经营策略、组织形式、业务流程等不同角度对银行保险进行界定。本书将各种定义归纳为三种:渠道说、产品服务说和经营策略说。

1.渠道说。渠道说是对银行保险最为直观的理解,也是银行保险发展早期的主要定义方式。从银行保险的最初形式来看,所谓的银行保险指的就是利用银行等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寿险产品)。多利萨?K.弗勒(Dolisa K.Flur)就得出这样的结论:“Bancassurance is a term for selling of insurance by banks.”寿险营销与研究协会(Life Insurance Marketing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 LIMRA)所编写的保险词典中认为银行保险指的是“通过银行与建房互助协会下属全资分支机构,而不是保险公司提供寿险服务。”我国台湾学者也对此作出类似定义:“透过银行将保险产品销售给银行客户。”(凌氲宝,1999)在世界著名的瑞士再保险公司2002年发表的《亚洲的银行保险》报告中也认为,从最为简单的形式上看,银行保险就是经由银行销售保单。Swiss Re, Sigma, Bancassurace Developments in Asia-shiftinginto a high Gear, July,2002.经合组织(OECD)在2000年的报告《世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前途与问题》中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通常指银行销售保险产品或保险公司销售银行产品”(most commonly refers to banks selling insurance products and usually vice versa)。

2.产品服务说。产品服务说是将银行保险界定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学者Alan Leach在其出版物《欧洲银行保险中的问题及2000年发展前景》一书中提及:“银行保险是包括传统银行、储蓄银行和建房协会在内的,对保险产品进行制造、营销和分销的服务。”英国保险业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的一种经营行为,即银行销售通常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美国学者Michael D.White博士,将银行保险定义为“由银行或其分支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交叉持股的机构,经营具有资产管理功能的保险类产品、交叉营销或销售银行和保险产品所能带来的任何产品或服务。”Michael D.Whit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Bank Insurance, the National Underwriting Company, 1998. at p.XXV.在德国,银行保险也被视为由保险公司和银行所能提供的满足客户需求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我国的学者郑伟、孙祁祥也从产品提供的角度来理解银行保险,认为“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达成的一种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安排,其中,保险公司负责产品的制造,银行负责产品的销售。”

3.经营策略说。经营策略说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与其主业经营相关的商业策略。瑞士再保险公司1992年发表的《银行保险: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竞争的调查》中,将银行保险界定为“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旨在金融服务市场以一种或强或弱的一体化方式经营的策略”。根据慕尼黑再保险集团(Munich Re Group)在2001年的报告《实践中的银行保险》中的论述:银行保险是指“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同时(或者)向一批相同的顾客提供保险与银行产品和服务”(Bancassurance is the provision of insurance and bank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rough a common distribution channel and/or to the same client base)。Munich Re Group, Bancassurance in Practice, 2001.经营策略说强调银行与保险公司两个不同的金融部门联手进行产品开发、营销和分销。在我国,学者栾培强(2000)对此定义为“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银行既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直接销售保险产品(Start-up),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中介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Venture)经营保险产品。”(栾培强,2000)张洪涛则将银行保险视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张洪涛,2003)

通过上述三种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经营策略说比渠道说、产品服务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银行保险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渠道说还只是停留于对银行保险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初期表现的归纳,无法反映银行保险所具有的建立销售联盟、合资企业、新建企业等其他高级经营模式的特征,而且还容易使人产生银行保险就是在保险代理人、经纪人销售以外的第三条补充性渠道的误解。其实,随着银行保险的逐步发展和深入,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银行保险可以创设和包容更多的银保合作,而不仅仅是借助银行的分支网络销售保险产品这种银行保险早期的模式。产品服务说更注重的是银行、保险两大金融部门联手开发、营销和分销保险产品的特性。此时的银行保险,已经拥有更多银行和保险相融合的特点,银行不再是单一的分销渠道,而是参与保险产品的前期设计和开发,此时的银保产品具有更强针对性、更适合银行销售的特点。这种说法显然比渠道说更进一步,但还不是全部,一个成功的银行保险经营还包括诸如文化、技术、渠道整合等其他因素,因而产品服务说也失之偏颇。经营策略说强调的是,银行、保险的结合是双方的一种策略选择,根据不同的市场条件,双方间的策略选择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在相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模式。策略选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有效地实现各自资源的整合,这就要求双方不仅要在渠道、产品方面实现整合,而且要在技术、文化等方面实现融合,因而经营策略说比渠道说、产品服务说更全面地反映了银行保险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

在归纳汇总并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对银行保险的几种定义之后,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普遍接受的“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定义方式,还是有失宽泛,并未将合作双方、全部内容涵盖其中。因为从金融一体化的角度来看,银行不仅仅可以销售保险产品,而且还参与到保险产品的制造环节,向客户提供的银行产品同时具有保底、保障、投资等几种功能〔一般认为,保险业务可以划分为保险产品的制造环节(manufacturing)和销售环节(distribution),其中制造环节包括产品设计、承保和理赔,传统意义上只有保险公司才具有制造环节的专业性;而销售环节可以外包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来做,并非保险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所在〕。

我们认为,银行保险是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资金互动、工具复合和业务交叉的“全方位融通”。对此,本书理解的是广义的银行保险概念,特提出如下定义与读者探讨:“作为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服务融合和创新的产物,银行保险是指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相互融合渗透的战略,是充分利用和协同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兼备银行和保险特征的金融产品,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一种综合化金融服务。”

二、与银行保险相似概念的区别

在理论探讨层面,有几个概念与银行保险相类似,在理论研究中经常相互借用。但实际上,下述概念具有较大的差异:

1.银行保险与保险金融

根据Sigma的理解,银行保险并不仅仅意味着银行单方面进入保险领域(bancassurance),也包括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领域,即保险公司出售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关的产品,后者被称为保险金融(assurfinance)。也就是说,广泛意义上的银行保险不仅仅局限于银行经营保险业务,还包括保险公司经营银行业务,实现的是交叉销售和相互渗透。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银行产品由银行提供的理念深入人心,银行保险往往是指银行进入保险领域,本书也是基于这个理解为出发点。相反,保险金融在实务领域中少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专用性,由于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领域的成本往往高于银行进入保险公司的成本,因此保险金融远远未发展到银行保险的程度。

2.银行保险与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是国内的“专有名词”,在英文中并无特别的术语与之对应。一般情况下,银保合作是指银行和保险公司所能够从事的所有业务合作。与国外发展银行保险的经验有所不同,国内处于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下,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是两方主体,难以到达银行保险最高程度——一体化的程度。因此,在国内“银保合作”是较银行保险出现频率更多的一个词,主要涵盖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多方面的合作内容:一是代理合作,主要有代理销售、代收保险费、代理支付保险金及理赔金等,即银行保险的初级发展阶段;二是互补合作,主要有协议存款、资金汇划结算、一般性融资和信用式融资、保险资产托管、购买银行代销基金、电子商务、银行卡业务以及固定资产投保和员工保障计划等,这主要是基于银行在资金结算和保险公司在风险保障方面的优势;三是深层次合作,包括数据库连接、人力资源合作、产品的联合开发等。可以看出:银保合作是基于两方独立主体之间的业务合作,而银行保险则是基于共同的利益、使用共同的业务平台、为共同的客户提供经双方共同研究的银保产品,在发展的最高阶段有可能合二为一。

3.银行保险与代理保险

所谓代理保险,是指银行作为兼业代理人,代理保险公司向个人、公司、机构客户销售被代理公司的产品。从上面对银行保险的几种定义比较中可以看出,代理保险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是进行产品方面的合作。而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逐步由初始阶段的代理销售、到资本渗透、到银保一体化(即银行同时实现了保险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并将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有机融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的高级层次)。因此,银行保险是更为宽泛的概念,代理保险只是相对狭义的理解。

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银行保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银行保险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已经由最初的保险公司产品向银行单向流动、发展到银行和保险相互交融的双向流动。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均可向对方渗透,通过资本、工具、业务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局面。

三、银行保险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事实上,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结合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例如,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La Caixa以及法国的CNP等公司,自19世纪就开始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了。但真正意义的银行保险,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开始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银行保险的发展遍及全球,不仅仅是欧洲保险业的主要销售方式,更成为美洲、澳洲、亚洲等地区金融机构拓展全能型集团的重要模式。伴随着花旗集团将旗下的旅行者财险和寿险相继出售,现阶段的银行保险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书在梳理了全球银行保险的发展脉络之后,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银行保险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的银行保险是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保险仅仅局限在银行充当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insurance agent)角色,即银行通过向保险公司收取手续费介入保险领域。严格意义上说,银行保险尚未真正出现,因为银行只是介入到保险领域的分销环节。这一阶段,银行尽管也直接出售保险单(银行信贷保证保险),但只是作为银行信贷业务的补充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减少银行承受的风险,例如当时许多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时要求借款方必须对其所抵押物进行保险。在这一阶段的银行保险,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关系纯粹是合作关系,不存在保险产品制造环节的竞争,但为银行以后介入保险领域积累了一定的销售经验。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银行保险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开发出与其传统业务的不完全相同的资本化产品,如养老保险年金产品(投保人在银行按支付保费,在约定的某一固定期限之后,一次性或分次归还定额年金,并附加保障功能),从此开始全面介入保险领域。银行涉足资本性保障产品的开发,被认为是银行保险的真正起源,因为客观上银行已经涉足保险领域的生产环节与保险公司展开竞争。但这一阶段,银行保险的发展主要是银行为应付银行业之间的竞争而扩展业务范围所致,并非主动地进入保险领域的生产环节。欧洲是这一阶段发展银行保险的主要市场。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银行保险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银行保险的主动发展,银行主动参与到保险领域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二是银行保险开始向全世界扩散,包括美国、拉美、澳大利亚、亚洲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本阶段,银行为应付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采取了新设、并购、合资等措施,将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结合起来,不仅推出的保险产品较上一阶段大大增加,银行介入保险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在银保产品的更新方面,银行逐步介入了保险产品的制造环节,推出了复杂多样的保险产品。如英国的银行开始直接提供纯保障的寿险产品,西班牙的银行也推出了终身寿险产品。在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方面,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机构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在原来代理销售的基础上,探索出银行保险的几种方式:(1)协议合作,即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或非正式的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销售联盟。(2)合资公司,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结合双方优势,由新的机构经营银行保险业务。(3)兼并收购,通过并购将两个独立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4)新建模式,银行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银行。可以说,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或银行逐步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不仅能够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而且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该阶段,首先是欧洲掀起了银行保险的热潮。在金融、税收和立法产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更加快了各国金融立法的统一,使不同的金融业务逐步融合。而且,银行随着同业数量的增加,其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纷纷寻求包括保险业务在内的新业务的发展机会。1999年初,欧元的启动使这一趋势更为显著,商业银行借助于其特有的资源与网络优势,使得通过银行销售的保费收入占保费总额的比例大幅上升。在银行保险相对发达的国家(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奥地利)中,其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约60%;而在另外一些国家(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荷兰、德国、英国、瑞士、芬兰和爱尔兰等)这一比例在20%至35%之间。2002年,寿险市场保费收入按照销售方式划分的比例为:银行保险65%,代理人8%,经纪人5%,保险公司职员13%,电话直销8%。

随着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到来,欧洲、美洲、澳洲的商业银行在发展注重批发业务的全能银行和注重零售金融业务的银行保险方面各有建树。 

1990年荷兰保险公司(AMEV)与荷兰银行VSB合并,并与比利时银行AG合并成立的富通集团(Fortis),成为欧洲第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专注于银行保险事业的发展;1991年荷兰银行、荷兰邮政银行、荷兰国民保险公司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ING),业务范围涉及批发银行、零售银行、ING直销、美洲保险、欧洲保险和亚太保险;1995年瑞银集团(UBS)与瑞士第一大寿险公司瑞士人寿(Swiss Life)缔结合约;1997年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与丰泰保险(Winterthur)合并、组建瑞士信贷集团。1998年11月花旗公司兼并旅行者集团后共同组建花旗集团,更是将银行保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开创了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为一体的金融集团,成为全球架构“集团混业、法人分业”全能式金融保险集团的典范之作。在这股风潮之下,2000年英国大型商业银行与劳埃德保险集团公司收购英国第六大寿险和年金公司——苏格兰威德斯保险公司,形成英国最大的金融集团;2001年德国安联保险(Allianz)并购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组建了德国版的花旗集团,等等,都是通过并购案实现银行保险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

在亚洲,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的银行保险逐渐占据鳌头,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银行销售保险更是方兴未艾,对引领国内银保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近年来银行保险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各家保险公司争先推出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银行保险主要以银行代理保险的形式出现。

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了银行保险的后成熟阶段,也被称为专业化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银行保险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化趋势:一种是向银行保险一体化的更高形式迈进,如欧洲的富通集团、安联集团、荷兰国际集团等,这些集团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实现了高度的融合,不仅在产品开发、销售支持能够运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平台,而且具有很强的开发银行客户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客户资源的共享,能够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另一种则是将保险制造或承保业务与银行主业相分离,实现银行主业的专业化经营的同时,银保模式转为协议销售或战略联盟。近几年,由于保险市场的饱和,欧洲的一些金融保险集团开始剥离风险承保活动的交易:1999年2月瑞银集团出售了保险的风险承保和理赔业务,瑞士人寿回购了其25%的股份且完全控股了合资公司UBS SWISS LIFE;2001年德意志银行将其下属保险控股公司75.9%的股份、与在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寿险公司的全部股份,出售给苏黎士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丰泰保险寿险和非寿险部分的净收入仅占集团的9%和3%,瑞士信贷集团也拟于近期将其剥离上市。但上述案例都没有给银行保险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直至2005年1月31日,曾经为全球开创了银保混业经营金融新潮流的全球最大金融保险集团——花旗集团,宣布将旗下旅行者寿险、年金业务以及国际保险业务(墨西哥除外)售出,才引发了银行保险市场的不断争论。对于花旗集团放弃保险业务的制造,认为其又开创了一个专业化经营甚过全能化经营的新时代的评价似乎为时过早,但是应该承认,花旗集团对于保险业务的变迁,为银行保险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对银行保险发展阶段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银行保险的发展历史,就是银行保险从初级阶段走向银保一体化高级阶段的渐进史,也是在销售协议、战略联盟、合资公司和建立金融化集团四种基本模式中,不断博弈和选择的结果。不同国家面临不同的金融监管环境,甚至在同一国家的金融机构也有不同的金融发展需求,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可谓层出不穷、方式各异,本书后文将在分析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基础上,对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此处不再详述。

近期,泰康人寿推出《泰康金满仓B款年金保险(分红型)》,这是一款银保渠道期交分红型产品。

据介绍,“金满仓B”在保险期满时一次性返还客户累计缴纳的全部保费。同时,每年会返还一定比例的生存金,客户投保5年在保险期间内每年可获得年交保费的4%,投保10年则每年可获得年交保费的10%;每还会根据经营状况派发红利,且生存金和红利均可以复利累计生息。此外,客户投保“金满仓B”即可获得相当于保额1倍非意外身故保障、2倍意外身故保障、3倍公共交通意外保障和高达5倍航空意外身故保障。

据了解,该产品购买人群为出生30天~60周岁的人,每份1000元,3份起售 犹豫期内退保要扣掉10元钱的工本费。

回到家中仔细研读,将相关内容列出,分析对比一下各家的长短。希望能帮到那些打算去银行存款,保不齐被说动心的用户们,能冷静分析一下考虑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产品。

【泰康金满仓两全分红保险】

保障+理财,高达4倍的意外身故保障。最低500元的标准,让普通家庭也能进行理财。其保单具有分红功能。但未提及保单贷款功能。

《点评》本产品收益一般般。意外身故4倍保障是个亮点;500起步,走平民化道路。

【平安金玉满堂万能两全保险】

趸交型,1万起售,3-65岁的人可买,保障到70周岁。该保险可转换成年金。 保障保证年利率1.75%,按月公布利率并按月复利。

《点评》保险保障一般;亮点是保险期限到被保险人70周岁,且50周岁时如果缴费满5年,可转换成年金领取做养老之用;保证回报率1.75%不算高。

【英大元宝B款分红两全保险】

趸交型1万起,30天-65岁人可买,保险期限5年。提供高达4倍的意外身故保障。保单贷款为现金价值余额的80%。

《点评》5年确保收益为8.4%+分红;意外身故4倍赔偿及保单贷款功能为其亮点。

【中国人寿鸿泰分红保险】

趸交或年缴,1千起售,30天-75岁人可买,保障期限

5、

10、

15、20年(最多保障到80周岁)。急用现金时可申请退保。趸交型5年确保收益为3.5-4.8%(按年龄不同)+复利红利。 《点评》几无保障可言;确定收益偏低;急用现金时只能退保;唯一亮点是投保年龄放宽到75周岁。

至于

3、

5、10年缴费的保险,随后整理完毕再一一列出。

中国人寿济南市分公司推出的一款集理财与保障于一身的新型银行保险产品——国寿鸿丰两全保险(分红型)在我市各大银行网点及邮政门市全面上市,这是自去年银行调高存款利息后中国人寿推出的首款分红保险产品,该产品不仅给保户的“钱景”带来更大的投资空间,而且更加突出了保险的保障功能——三倍意外身故保障和一倍疾病保障,使这款银行保险产品在投资理财的基础上更加回归了保险保障功能,极大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据悉,此款保险一推出,就受到百姓的热烈追捧,仅元旦三天,保费收入就达到300多万。

据了解,此产品集投资理财、保险于一体,且保障功能突出,集中表现在:保障期间,被保险人如因意外身故,按保单载明基本保险金额的3倍给付;一年内因疾病身故,返还所交保险费,一年后疾病身故,按照保单载明的保险金赔付。这是目前为止银行保险市场上提供风险保障最高的险种。投资鸿丰保险,意味着客户将得到四部分回报:本金+固定收益+分红+风险保障。此外,该保险还是一款纯趸交险种,即只提供一次性交费方式,不再提供分年交费,这在大陆寿险市场可是首开先河。由于鸿丰保险最短只有5年,一次性交费的定位不仅避免了市民后期交费的麻烦,更便于闲散资金集中理财。

第四篇: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定义、使用及开具条件

票据在线 http://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定义、使用及开具条件

一,产品定义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商业汇票贴现的一种,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合法持有人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之前,为取得资金而将票据转让给我行的票据行为.

二,产品功能

能满足单位持有的商业汇票快速变现的需求,手续方便,融资成本低.

三,适用对象

1,对象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具备贷款资格的企(事)业法人,其它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

2,贴现申请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在我行可立基本帐户,一般帐户或临时帐户.

与出票人或直接前手之间具有真实合法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关系.

持有尚未到期且要求完整的银行承兑汇票.

四,操作流程

业务受理,票据查验(票据查询,票据审验),信贷审批,帐务处理,到期托收等环节,其中信贷审批环节按照低风险信贷业务流程办理,实行部门或岗位分离. 五,开办条件

经营行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经上级行授权或转授权

2,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健全

3,贴现总量控制在上级行规定的经营计划之内.

第五篇:大家都说现今是浮躁的社会“浮躁”该如何定义呢?历史上有过“不浮躁”的社会吗?

大家都说现今是浮躁的社会,“浮躁”该如何定义呢?历史上

有过“不浮躁”的社会吗?

【诺铁的回答(28票)】: 浮躁就是不沉静。原因是因为看不懂这个时代,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是靠努力吗?靠智力吗?靠权力吗?靠暴力吗?靠运气吗?今天的成功之道或许明天就失效了,今天的正道或许明天发现是歧途,道没有了,寻道久了后,目的都忘了。

当发现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达不到目的,不浮躁还能干嘛?

一个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找不着道,那就是浮躁的社会了。 想摆脱浮躁,期望,也争取,浮躁社会的管理者多开几条道让大家走,少干点设卡收费,堵路造墙的事。

作为个人,还得要沉静,要知止,知止然後有定,

定然後能靜, 靜然後能安, 安然後能慮, 慮然後能得。 能得什么呢?能得一条新的道,可以再试试。路总是堵不光的。 有时候还得想想那个抽象的哲学问题:我到人间这一遭是来干嘛来的?

【天山的回答(14票)】: 只是一种抱怨而已,就像中学课本里分析悲剧的时,总是说“万恶的旧社会”一样。 许多人,总是习惯于找到一个对象,然后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它身上,这样自己就解脱了。这个对象可以是“社会”,可以是“体制”,可以是“今天”,可以是“这个世界”……反正,问题只可能是外部环境引起的,百分之一千的不能是自己引起的。 所以,当你身边的朋友向你这样抱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此人可能有推卸责任的习惯。 【wind_fringe的回答(10票)】: 也许说这话会得罪人,但是我觉得如今社会的“浮躁”有一部分是由互联网中所存在的大量信息引起的。这其中有好的信息也有垃圾信息,但是人们为了去获取和鉴别这些信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静下心来去研究其中的一两个领域。这就好像现在有这么一种现象:很多人喜欢在网上下载大量的信息,电影、音乐、电子书等,但是往往是下载了以后就丢硬盘里了,根本不会去好好的利用起来。再或者就是一直忙于去浏览信息,却无法给予自己思考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时间。长此以往,大部分人就丧失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陷入信息的沼泽里。

所以,所谓的“浮躁”是一种“被浮躁”。 【vaygant的回答(9票)】: 金钱至上、生存压力巨大、前景黑暗,特别是严重的拜金主义,让大多数人生活在苦苦压抑自己的社会里,生活的目标只剩赚钱和发泄,后果便是道德的沦丧和人群的暴戾,人们变得冷漠、自私,急功近利。本身竞争和压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东西,但当压力过大,便只会摧毁系统中的个人,使之扭曲,更何况在一个充满了谎言和怨气的社会。所谓浮躁,大抵如此

【张亮的回答(10票)】: 不浮躁的社会很多,现在去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基本都不浮躁。

中国的浮躁,是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却高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投机社会+缺乏职业精神及道德约束吧。

【任桂超的回答(6票)】: 个人见解:浮躁是一种对于成功极度渴望的一种暴发户心理。现在这个社会,浮躁的心态充斥与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当下缺少对成功的多样化定义。人们将成功等同于钱与权,有些要求不高的人甚至将成功等同于一处房子,而忽视了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我觉得这是造成当今社会浮躁的本因。除了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这个根源之外,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这些东西诱因也是从根源导出的外因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刺激了浮躁心理在社会上的传播。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浮躁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安心地、脚踏实地地做自己的事情了,整个社会中从低层到高层的通道被关闭,人们找不到“晋升”的出口或者很难找到“晋升”的出口,于是开始膜拜高层次的人,然后就是羡慕嫉妒恨,开始不择手段道德沦丧,为了实现“晋升”步入高层绞尽脑汁。这样看的话,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王朝的末期,必然是浮躁的。判断一段时期是否浮躁,我们或许也可以从那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上来给予评判,因为若是科技文化足够发达,那就说明有很多人是能够安心做该做的事的。如此看来,个人认为历史上不浮躁的时期,可能有两个:一是两宋时期。二是明朝中前期。 【樊易的回答(4票)】: 太多的人向外看,而不是向内求,以致导致心灵的缺失。宇宙是无限的,但这个世界的资源是匮乏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是非常局限的。一再关注别人的所谓闪耀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利等,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于是导致了浮躁的产生。 【赵研?的回答(4票)】: 有国有家者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当今的浮躁,我的理解就是一切都以经济收益为前提,而忽略了对做人做事的追求。而造成这种浮躁的原因,我认为是因为最上面的那句话。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尚且不能保证,这些活着的因素都被某些利益集团当做渔利的工具而有关部门又和他们同流合污,老百姓也只有为了“均”和“安”而奔波劳累,甚至不择手段了。 【董超的回答(2票)】: 现在的社会浮躁吗?什么是浮躁?或许古人也每天在说自己所处的社会浮躁呢。。

若你内心笃定,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不浮躁的。反之,这个世界在你看来就是浮躁的社会。 【李春雷的回答(2票)】: 个人认为,这里的浮躁就是指大家普遍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现状,空于指责;急于改变,却又未能给予自己和大环境准确定位,好高骛远,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以致情况愈演愈糟。这种浮躁轻则使人深陷迷茫,终日怨天尤人,不思进取;重则思想偏激,将不如意完全归咎于社会,更有甚者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 【heatweb的回答(2票)】: 社会多元化发展产生的一个必然吧。其实应该说是国内现在畸形发展的必然。

人们没有信仰,金钱和权力被赋予了人们成功的标志。对金钱的追求,对权利的追求,这两个带来的畸形社会价值观,让人们,其实也是大部分人产生了现在的浮躁的心。 对比一下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去一百多年里面,经济大发展时期,他们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出现,而且也浮躁了好长一段时间,急于求成的事件常常可见。而今他们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部分向 个人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贡献靠近,而不是个人能从社会获得多少靠近。说明这个浮躁,有经济发展的时间的原因,究其原因的话,我想还是因为国内现在的医疗卫生,生活经济环境的问题,各方面的不均衡发展,还有某些人们深恶痛绝的现象横生,某些特权人员的办事便利性,等各种原因致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极大的偏差。 假以时日,或许真会变好,但是应该要时间,要很长时间。 【王元元的回答(2票)】: 在机关工作时,一位老先生对我说这个社会现在是个没思想的社会,原因如下:

1.不懂得用孔子,老子,庄子武装自己,老先生每天叫他闺女背庄子,后汉书,文心雕龙这些古籍,说以后会懂得里面的道理的。

2.现在的人普遍缺吃苦的精神,像日本人因为一幅海报得知大庆油田准确位置的事情很少了,这些事情对国人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3.造一些大众不懂的的生僻词出来。

思想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了卢梭的思想,才开始了法国大革命,塑就了拿破仑。

有了尼采的思想,爱因斯坦才会说写出那些大逆不道的论文。 有了春秋诸子百家,才有中国的封建历史。 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见一斑。

【paradise89的回答(2票)】: 我觉得所谓浮躁,就是慌了。 为啥会慌呢?

首先是节奏太快,很难跟上,跟不上就落后,然后就慌了。 然后是信息太多,觉得自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突然就变的无知了,而且想要变得不无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就慌了。

像古人们,信息都是由极少数的精英创造的,而且更新速度慢,也很容易掌握,所以活的悠悠然。 我认为历史上大多 【none的回答(1票)】: 沉稳型的社会?欧洲一些国家,什么德国/瑞士之类的。应该属于沉稳型的吧,从工业制品,到文化产品。俄罗斯也不错,也属于那种民风不浮躁的国家。这只是大概其的印象,社会是一种圈子,也许大范围浮躁,小范围沉稳。

另外,信仰解决不了浮躁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刚上班就看老板不爽于是辞了工作,这样可能是一种浮躁,但是耶稣也不会因此让你良心受到拷问。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DNA.... 【陈小样的回答(1票)】: 信息大爆炸,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不愿意去好好的看一篇文章,连吃个饭都太匆匆,很少有人愿意去沉淀,去思考,大家更愿意搏出位,为了出位博丑也在所不惜,所以社会很浮躁。

【唐冬的回答(1票)】: 来看百度百科对于浮躁的解释:

“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

社会万象,抢红绿灯,抢生意,抢地盘,抢市场,抢人才,抢资源,.......很多时候忘记了为什么要去抢,只是为了求得心中的一种不安。财富,时间,资源都不是靠抢能得到的,因为“抢不到”的案例数不胜数。

很多时候人们忘记了自己要什么?只是看到了很多人在排队,就盲目的跟着排队。曾经有这个笑话:有个哥们看到很多在排队,他一下子就急了,赶快抢了一个位置插入,排到头一看才知道是女厕所。

浮躁的人们,不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跟着嘈杂的人群,心中不安的前行。 【南八的回答(0票)】: 贾平凹有本书《浮躁》,我感觉他把那个时代的浮躁诠释的很好。

【负二的回答(0票)】: “浮躁社会”的主要表现是急功近利和道德沦丧。 后一个问题回答不了…… 【韩云的回答(0票)】: 与其说是浮躁不如说是青春燥动。表现为想要快速成功不要慢慢积累。同时又干劲十足 【贺亚奇的回答(0票)】: 都是现实所迫,假想下,如果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谁不愿意过那种悠闲自得日子,整日奔波的,还不都是为了生存现状得到些改观~ 【唐雷的回答(1票)】: 浮躁=浮+躁

浮=部分人群的职业道德底线整体下探与震荡过程中,松动了获利链条中的既有规则,可规则的有效调整与制约却总是滞后的,于是利益的分配结构不再是相对锁定的而是因人而异地“浮空”着。

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则空当下潜在利益,并身不由己or迫不可待地加入到这场瓜分利益的角逐中,于是乎利益格局不再稳定,起初本分本职的人也不得不躁动起来,加入到那些更加有利可图的“事业”中。

不浮躁的社会,都有赖于在职业道德的维系、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达到了均势,这使得做很多事的道德风险足够高。 【殷远超的回答(1票)】: 简单来说,就是更愿意通过多分蛋糕,而不是做大蛋糕来获得成功。

【吴华辉的回答(1票)】: 这个问题比较个人化,大家见仁见智

我的理解,这个国家现在出现的集体浮躁的现象很多,比如成功学、厚黑学的泛滥,插队现象,博丑出位现象等等,当然这么多年都没出过一个真正的学术大师,也算是一个问题吧,我认为一方面和文革以及49年至今的一些破坏信仰,文化倒退的种种事件有最直接的关系,也与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物欲方面的极大刺激以及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有关系。这些拜物教、犬儒主义等现象和集体浮躁都是互相作用的。 简单来说,我认为浮躁就是除了相信钱和与钱相关的权力,别无其他真正信仰,并通过各种手段追逐之。 【赵旭的回答(0票)】: 和尚们说过一句话:心中有佛,我就是佛。浮躁,沉稳不过是一种外在评价,并不是一种事物的表现。问题是你的心是否也浮躁,抑或沉稳。 【李智慧的回答(0票)】: 我理解为急功近利,没有人能安下心来去做长远打算。一个表现就是纯利率居高不下,糙工滥活遍地,整个社会产不出有文化沉淀和独具慧心的东西。

当然有。譬如古代农业文明国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地主乡绅田产受保护,文化从业者为少数衣食无忧的精英分子,如碰上相对安稳的盛世之类的,自然会“沉静”下来。 但浮躁显然不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它的真正缘由是人身、财产权利无保障。所以,即便在古代农业文明国家,若逢乱世,也会浮躁,浮躁得鸡飞狗跳,小命都保不住鸟。而西方国家至今都在迸发着生生不息的创新文化,这就是“沉静”的例子。当然不是说西方社会就没有浮躁现象,但要看到这些浮躁现象也同样源于对生活无保障的恐惧——信用货币制度和整套金融体系对人们的财产神不知鬼不觉地收敛。 【程驰的回答(0票)】: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放弃什么,只是一味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利益最大化...还有就是盲目的攀比心理... 【卞俊杰的回答(0票)】: 中国的浮躁归根到底是不公平。 【蒋中博的回答(0票)】: 心无定所,身无定所 【陈剑的回答(0票)】: 社会的浮躁就是缺少对社会人文的关注,集体迷失,缺少自省的环境。投影到个人身上就是大多数人生活方式有悖于社会沉淀下的价值取向。 【赵大刚的回答(0票)】: 当今社会浮躁,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 我能力比他强,他也看不上你,甚至没有谦虚向你学习的精神; 为了他好,给他讲些道理,一脸不在乎、不满意的表情,好像你就是圣人; 一副天下只有我最好的完美主义。 不说了,心痛...... 【张合昌的回答(0票)】: 我坚信一个时代的弊端都是带着隐藏在背后的契机而来的,关于这种观点的辩证法实例不胜枚举。但我坚决反对盲目的辩证法式的乐观,从而面对问题无所作为。试想当代社会的浮躁如此泛滥(包括我的浮躁),然而这盛大的泛滥洪流之中,正有理想之士心怀忧国忧民之心,酝酿大禹治水式的万古良策,将这股洪流疏导到正确的流向,转变成改革的动力。而也许,知乎网上就有答案。 【孙世伟的回答(0票)】: 浮躁就是过马路等不了那几秒的红灯

然后忍受着几个小时的堵车

【许志君的回答(0票)】: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浮躁了点,我觉得浮躁的定义就是冲钱看,没能安心下来做好身边的事,渴望一步成功。我想这跟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快,而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能跟上有关系,造成精神生活方面的一定欠缺,所以有些浮躁,有些不理智的行为

【徐聚民的回答(0票)】: 无须辩白,我们几乎生活在一个肆无忌惮的年代。许多成年人用资本运作的术语谈论尊严、灵魂和自由,似乎这一切都可以折价变现。他们口口声声用平日里连自己都嘲讽讥笑的普世价值和社会公平来教导我们年轻人。道德与现实的鸿沟让我们的价值观与判断力愈发分裂,悬在一念之间。我们的浮躁,源自于我们对未来的惶惑和恐惧。 【刘晓婷Shelley的回答(0票)】: 浮躁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高任平的回答(0票)】:

浮躁,我自己也觉得我自己很浮躁,而且我同学大部分都很浮躁。

我自己也是遇见一件事,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很烦躁,干不下去,不能静下心来。

要沉静,要知止,知止然後有定,

定然後能靜, 靜然後能安, 安然後能慮, 慮然後能得。 【王萃的回答(0票)】: 现在的社会确实浮躁,但我觉得这个社会不会一直处在浮躁之中。虽然美国、欧洲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但一百年前那里的人们也是身处浮躁之中。这也许是任何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Lxjunaic Dus的回答(0票)】: 我觉得浮躁这个词本身就是基于这个时代而言的,过去不存在这个词,所以怎么可能有什么浮躁。急功近利、道德沦丧、缺乏信仰,这些也许都会有过。但我们现在所说的浮躁一定不是那个时候的急功近利。

而浮躁这个词,又是对比于过去没有浮躁这个词的时代的。简单地说,是时代的特征,多少年以后,这根本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了。因为那个时候会有一堆新的,我们现在所没有的词来描述那个时代。然而,那样一个时代,在过去可能有么?

【清净平等觉的回答(0票)】: 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观,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价值观,大家都按照自己心中的原则做事,你说这个社会能不浮躁吗? 【郭锐的回答(0票)】: 对于新的事物没有充分理解和领悟就去接受,对于旧的事情没有坚定的拥护和执行,没有彻底的反思和内省就去抛弃 【卢方芳的回答(0票)】: 这是社会价值观给误导的,大家都致力于发掘财富,时间就是金钱,时间都被挤出来去淘金了,一个个前赴后继的,那还有时间沉淀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 【孙鹏的回答(0票)】: 浮躁最起码说明想要一些改变。有些国家富得流油,人们只能享受生活,不需要做太多的改变,谋求太大的进步。浮躁源于人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畏惧,这种畏惧本身说明了浮躁者是渴望了解未知事物的。所以浮躁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浮躁的时候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是迎难而上还是畏缩不前,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回避。 【一葉蘆葦的回答(0票)】: 心性无法决定一切的,我可以闭上眼睛,可我无法闭起耳朵。 【端木忧伤的回答(2票)】: 如果把浮躁定义为急功近利、道德沦丧、缺乏信仰。 那么,历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是不浮躁的。

在一定程度上,五胡乱华时期的中原,有可能是浮躁的。 【Chyi的回答(0票)】: 矛盾和不正常现象比较多。 【yangyh的回答(0票)】: 不能脚踏实地,而是投机取巧,而这些投机分子却成功了 原文地址:知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大堂经理现场管理下一篇:优秀班主任就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