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2023-05-06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学习流行病学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成就。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第二篇: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

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

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

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

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

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

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

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

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

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

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

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

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

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

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

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

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宏观泛指。

2、 对比前后版本的教材,“具体诊断(如是风温还是春温)-证型论治”以及“诊断(如是温热类还是湿热类温病)-证型论治”的思维模式哪一个更好更适合临床,两者是否有矛盾?

3、 温病学在现代传染病中的运用是否是温病学现代发展的契机或者潜力所在?

当然,温病学是以指导急性外感热病的治疗为最大目标。温病学中虽然对具有致病性强、传染性强的病型阐述不在最大篇幅,但也包括了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以及治疗。结合包括温病在SARS疾病等现代新传染疾病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用,是否可以窥见温病学在现代流行病传染病中的运用潜力呢?

二、对《温病学》教与学的几点建议

1、要重视对温病源流著述的学习

只有“崇古远志”才能做到“汲古求新”。对比伤寒与金匮,前二者教学上将条文选列并按照条文逐文解说,而温病学则先阐明温病学的病因病机治病特点辨证论治以及临床运用,将前人的总结糅合在其中,结合现代发展用现代语言来阐述,二者各有其特点。但是,个人认为从本学期温病学的学习过程来看,教学上对于温病学相关条文相关古籍的学习并不放在其重点,这一方面也间接使同学们对条文的学习有所忽略。当然,这与本专业的教学时间安排等客观因素也有关。仅建议教学上同学们也要重视学习温病源流著述,才能更好掌握温病学的内涵。

2、在课时压缩的限制下、充分发挥在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

温病学的教材不断更新,其教材内容并不多的那是温病学的内涵却很丰厚,而课时不断压缩,给教学带来很大限制。

3、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

目前同学们能了解到的或者在课堂上认识到的温病学在临床的运用都比较有限。虽然老师也竭力为大家介绍很多自己的临床经验,但是在科目或者病种上相对也比较局限。故建议在教材或者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以便同学们的学习。

后话:感谢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教导与付出!

第三篇:学习温病学的体会

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医学的中医学生。承认着每天对着枯燥的课本的无聊,也知道所谓先死后活的道理。学习温病的体会,我想这不该是论文吧。但是话又说回来,两年多了,我自己也会发现温病学是笔记记得最多最认真的。

首先,说说温病吧。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燥化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从概念上讲,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大致的范围,包括温病的病因、症候及性质。如果单单只是把课本翻到这里,那只能说还差的很远。我在学温病学之前认为它仅仅是伤寒的一个分支,只不过区分与病因上的不同,应该没有很多症候类型,学起来会比较轻松,起码背起来会很传统化。但是当讲到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温病学不再是自己想象中那般简单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体会——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后的温病学不仅有了完整的学术体系,而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把中医外感热病的诊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温病有着自己的基本理论,指导其诊治。例如对四时温病与瘟疫的概念、温病与伤寒的统

一、新感与伏气的争论、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辩证的关系、温病与温毒的区分等。突然想到同时所学习的伤寒。不管怎么讲,这两门学科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很简单的伤寒的阳经腑证就相当于瘟病的气分证,由此我们在区分其不同的时候还得有效的联系。这让我觉得很麻脑,不是说不喜欢联想到,必须得承认联想学习会让你更好的记住其相同和不同点,而是因为伤寒和温病两门课程在太多地方有着不一样的观点。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体会——在学习温病的时候,请尽量忘记伤寒。

作为一门还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支撑的学科,温病在基本的辩证治疗的时候还是离不开四诊合参等中医基本程序。但是个人觉得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发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当代温病学教材偏重于温病的各种症候讲解,而忽视了对于温病的察舌等传统诊断方法及治疗。我们的确讲到过三焦辩证及卫气营血辩证的各种症候表现、病理特点及辩证要点,但是却连戴天章在《广瘟疫论》提出积粉苔是瘟疫的重要标志这样的话只字未提:我们也的确讲到过热在胸膈时候会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口渴,咽燥等证候,也讲到所用方药为栀子豉汤。凉膈散。但是从具体的辩证上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用栀子豉汤,什么时候用凉膈散,该怎么用。我不得不想起仲景老先生连热粥凉粥都会在不同时候喝的文字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体会——头大脚小,这应该是现代教材编版问题吧。

大家都知道西医是很单一的,我这里的意思是治疗手段是很单一的。头痛绝对不会给你治疗肝脏。固定的模式,输液,手术。但就目前学习来看,我们所学到的温病貌似也是在一个固定的圈圈里面了。我们的热盛动血就一定是身灼热,躁扰不安,甚至昏狂谵妄,或斑色紫黑,或吐,便、尿血,舌质红绛,脉细数,相应的我们治法就是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给的方药就是犀角地黄汤。可是偏偏我们同时学习的伤寒里会告诉我们脾阳虚会有4个方药证型,还会告诉我们类似“如若素体脾虚”这样的话。这就是我要讲的第四点体会——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咱牛角尖,觉得温病学在某些程度上过于死板,欠缺因人而异。

最后说说我们的温病老师吧。作为一门学科的领路人是不得不说的。激情,负责,博学,风趣,经验丰富,我想这是我对李老师的好的评价吧。课堂上你给我们梳理知识的同时还灌输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请你再和蔼一点,不要给我们的感觉是你让我们惧怕,或者说不要给我们的感觉是你是拿着我们的平时分在让我们学习。其实一直想让老师给瞅瞅我脸上的痤疮。哈哈。

我想不管怎么样,我会努力的。

09本科中医一班083号何智强

第四篇:综合性学习流行歌曲的歌词

【教学构想】

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责任。尽管我们说综合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但是他们的学习成果必然要用某种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写研究报告上。

只要是流行的,就是学生喜爱和关注的,流行歌曲更是成为了中学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大部分学生关注的仅仅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外部形式因素,如歌手的嗓音、歌曲的曲调旋律等等,而很少会思考、品评其内在核心因素,即歌词的内涵,所以很容易在学习成果的展示时,学生会过分强调其视听的效果,不用文字,而只看画面,听曲调的成果,使其看起来更像是音乐课的作业。所以在研究主题和资料的选定上,我们更强调真正触及歌词的思想内容、字词句的欣赏、各种写作手法的探究,使本次的综合性学习更贴近语文的内核,有了语文的生命力。

其次,八年级学生对于围绕主题查找资料的技巧已经非常熟练,例如利用网络查询,查找图书馆现、过期刊、图书等,但学生对于如何充分调动多元化参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书面走向更为灵活的人群,展开调查研究这一方面还显得缺乏勇气。在本次综合性选题中,书本上有一个方向是:不同的年龄、不同身份、性格的人喜欢不同的歌曲,如果做这一专题的研究,学生就必须大胆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教师就必须对此进行帮助与指导。

第三,面对大量收集、下载的文字资料,很多学生喜欢偷懒,资料未经仔细阅读和筛选。甚至带着网络上常见的硬伤便直接上交,使得学习成果严重缺乏学生的独特体验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成为资料的搜集者。所以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强调在搜集完资料后,指导学生以独特的经验,对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个性化的认识,达到提高学生认识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目的。使每一份上交的研究报告中都有学生自己的观点,而所有的资料都将成为学生论证自我观点的有效论据。

同时,在撰写研究报告时,我们还要求重视标出资料的来源、引文出处,强调摘引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指导学生学会区分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最后,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和分享。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正式开始之前,我自己先撰写一份《从罗大佑歌曲歌词的思想内涵探究其人生理想》的研究报告,准备给学生以示范,并和学生展开交流、分享。在学生选好主题,搜集好资料,研究报告形成初稿之时,花1课时的时间给学生自主交流,提出困难、互助解决的契机;同时,在研究报告完成且评出奖项后。再用l课时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分享、交流、总结、反思的机会,例如,优秀的、有创意的研究报告是如何写出来的,我是如何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等。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不太成功的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建议,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学习、反思的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对流行歌曲的歌词从其思想内容、字词句欣赏、各种写作手法的探究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究。

2.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互助下,初写研究报告。

3.学会大胆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充分调动多元参与,充实自己的研究报告。

4.培养学生从大量资料的阅读中辨别、筛选资料以及形成观点的能力。

5.要求学生在写研究报告时标明资料的来源、引文的出处,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助、分享中,提升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贴近语文的内核对“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究选题。

难点:指导学生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明确研究报告的基本写法,撰写好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安排]四课时

因为撰写研究报告需确定主题、搜集整合资料、形成文字、修改,并且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因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安排一个月的活动时间,正规课时为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动员,指导研究报告基本写法,讨论选题,布置任务。)

一、导入

引<马加爵心理报告>一文中马加爵与其姐姐对话时引用流行歌手王菲一首歌中的歌词,来表达他对自己行为反思的材料(该材料可在网上找到),以此说明流行歌曲歌词的内涵有时是非常深刻的,也能体现很高的思想价值,并能给青少年以影响。

(在教师的指导下强化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把歌词研究贴近语文内核的学习目标。)

二、展示教师自己的研究报告——《从罗大佑歌曲歌词的思想内涵探究其人生理想》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研究报告应包括的内容:

1.研究的背景与目的;2.研究的内容和你的主要观点;3.对研究内容的分析和论证;4.得出结论;5.标明注释、援引资料和引文的出处。

(范文指路,具体可感。)

三、讨论选题

根据阅读教材上的提示,以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讨论出以下选题:1.新新网络歌曲歌词特点研究。

2.家庭三代人喜欢的流行歌曲歌词探究。3.周杰伦歌曲歌词研究。4.唐宋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5.经典歌曲歌词探究。6.流行歌曲歌词的50、80、90年代。7.校园民谣歌词特色研究。8.自创歌词写作技巧。

(在学生讨论选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选题时把握以下几条原则:1.选题要小。2.切入口要小。3.选题要有一定研究价值。4.便于查找资料。)

四、布置任务

1.确定选题后,学生自主分组,也可排除这七个主题外自己另外申题立项组成小组。

2.布置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根据选题广泛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

3.指导学生用半周时间仔细阅读分析资料,形成观点。

(重点强调在阅读、分析资料之后形成观点的过程,请同学们记录下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和困难以便于第二课时进行交流、互动,并允许小组在提出观点时有不同观点。)

第二课时

(分小组展示资料,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一、搜集、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分小组汇报选题名称、人数、分工情况,展示一周以来搜集的资料或社会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所形成的观点。

(通过这种形式很好地对每一小组成员自主探究的过程进行检验。为后一环节的交流互助提供基础。)

二、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组织学生对每小组所形成的观点进行探究、品评。对与资料提炼不符的观点提出修改意见。

2.组织每小组交流查找的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将形成观点时遇到的困难进行交流,互帮互助进行解决,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做研究报告准备时的心得体会与学生交流。

(主动创设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形成团结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强调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

1.写作研究报告的时间为一周。

2.每小组内部如根据资料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允许根据不同的观点写成两篇或多篇研究报告。

3.每小组安排一位同学执笔完成初稿,其他组员对初稿进行修改。

(把撰写研究报告的要求明确下来,便于初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实践操作。)

第三课时

(召开研究报告会,展示研究报告成果。)

以报告会的形式展示各小组研究报告的初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班的讨论交流,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以促成各小组研究报告的完善。

(展示成果的环节是各小组展示学生自我思考、语言文字表达、综合资料运用能力的极好机会。各小组都要将研究报告展示在大屏幕上,其余小组甚至可以从读错、写错的字和病句上进行纠正,使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加强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各小组间的互助,也很好地鼓励了学生之间沟通。)

一、公布评价报告的具体奖项

1.整体水平最高奖。2.最佳观点奖。3.最佳资料论证奖。4.最佳研究报告制作奖。5.最佳科学精神奖。

(奖项的设立是以鼓励、保护学生初写研究报告的热情为主。“最佳科学精神奖”的设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的认识,以及培养标明资料去处的习惯养成。)

各小组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对研究报告的修改,并制作成文上交评奖。

第四课时

(表彰,心得体会交流、分享、总结。)

一、表彰

通过对各小组制作成文的研究报告进行评奖,在这节课上进行表彰。

二、交流、分享、总结

请获奖的小组派代表对该小组获奖的经验进行交流,使得这一经验在全班推广,为以后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水平的提高作准备。

(表彰注重对观点创新、鲜明,善于利用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内容完整、充实的研究报告的关注。)

【教学后记】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面对初写研究报告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充当的是学习和活动的先行者。这次在综合性学习开课之前,我花了几天时间完成了我自己所感兴趣的歌手罗大佑歌曲歌词的探究。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好的,给了学生真切直观的感受,拉近了自己与学生交流的距离。我深感:教师只有先行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学生初写研究报告时的困难,才能更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其次,教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第二课时上,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如何整合、筛选资料,并如何通过整合过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等等。教师此时就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灌输者和批评者,而是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作为学生的朋友: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克服出现问题时的焦躁心理,使学生及时地得到感染和鼓励。

第五篇:络病学心得体会

络病学——一个古老又极富创新魅力的理论,千百年来一代代华夏中医英才在络病理论研究领域探寻、追求,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疑难病治疗注入了生机。 200百多年前清名医叶天士:“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的感叹被终结在今朝的《络病学》一书上了。它是以吴以岭为主编的编者们多年关于络脉与络病理论思考、研究的心得与体会,是全体编委专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我还记得非典期间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通道进入药审的治流感,抗非典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的国家级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及治疗心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它们都是运用络病学指导研制的。 古老的中医出现新的突破,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医伟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经络”是中华国粹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但近200年来,谈“经”者多,论“络”者少。“络”是什么,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好络病学,还要要学习吴以岭教授的学习创新进精神,要对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有信心,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奋斗。篇二:络病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络病学

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

2、久病入络

久病入络,是古代医家提出的一种病机理论,外感六淫或者七情内伤入侵人体,久而不治,邪气从表而及里,由皮毛而及脏腑,自气血而达经络,于经络之间产生血瘀,而至久而不愈,临床表现为患处刺痛,固定不移,舌暗,脉涩不畅等等,医家以虫蚁搜络治之,就是用土鳖虫,蜈蚣等等这类药性猛烈的虫类药莱治疗,活血(破血)祛瘀,以达到通利经脉,迫邪外出的目的。

3.气络和血络的区别与联系

气血与经络既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凡各种疾病皆由经络不畅、阴阳失衡所致。经络不畅则为经络之中气血运行不畅。血乃有形之物,气必须以血为基础,气属阳本主动,但必须依赖血以济,方可表现出它的机能活动。因此血就成为气血中的主帅。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指二者相互为用,除了强调前者的功能,又切不可忽视后者的作用。因为气之所以能行血,是由于血能载气,气的活力虽很强,但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于体内。当气附存于血中时,血可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气旺又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 4.三维立体网络

“三维立体网络”是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对网络全身的络脉系统进行高度概括: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之间的网络系统,虽庞大复杂,却具有明显的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全身,按一定的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气血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络病的病机特点。

由于络脉具有与经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气血循行特点,当致病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伤及络脉导致络病时,表现出与其结构和气血循行相适应的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

2、何谓“络息成积”?

“息”即时停止,阻滞的意思,络气郁滞或虚滞为脉络病变始动病机并贯穿病变全过程,伴随着气机紊乱与气化异常而产生痰、瘀、毒等继发性致病因素,导致痰瘀阻络、脉络绌急或热毒滞络等均可致血行壅而不通,进而引起脉络阻塞或闭塞。

3、何谓“络脉绌急”?

“绌急”就是屈曲挛急的意思

4、简述络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疼痛是络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络病主要病理机制是气血运行障碍,络脉失于通畅,络病引起的疼痛,其机理有虚实寒热四端,一般而言,络虚之痛,痛势绵绵,动后痛剧,休息痛减,喜按喜揉,乃络中气血不足,失于润运温煦,络脉不畅所致; 痹症痹症也是络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于络脉将由经脉线性运行的气血面性弥散濡灌到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发挥温煦濡养作用病积延年,久病不愈,由经人络,由气及血,络中气血流通不利,津血渗灌失常,津凝为痰,血滞为疲,痰癖混处络中,“血络之中,必有癖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故久病人络常有痰癖红阻的病机存在,痰疲既是致病邪气侵袭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癖阻滞络道,气血不能通行成为痹症的发病基础; 病毒从口鼻而侵犯人肺,毒热雍肺,疲滞肺络,咳嗽少痰,稍延可发生广泛肺实变而致肺纤维化狭义之痹为痹证或痹病,。

5、论述题

试述用络病学理论分析通心络胶囊的临床适应症的证候病机 通心终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究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病理机制,选用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等十二味益气及虫类通络药物为主研制而成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制剂,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通心络胶囊以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组方原则,从组方来看,通心络胶囊通络力强,标本兼顾,遵守“络以通为用”的原则,既能通在里之深层之络,亦可通在表之浅表之络;既有入血分之药,亦有入气分之药;既遵守中医方药理论,亦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有效针对心血管疾病中以气虚为本,络脉瘀阻的病机变化。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篇三:络病学上篇

上篇

络病学总论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建立“络病证治”对形成系统完整络病理论体系,提高上述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络病理论肇始于《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才形成重要的病机理论及治疗用药,但叶氏也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惜的是,叶氏批评的现象在其身后并未引起充分重视,虽屡有验案,不乏善陈,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体系。近年来,随着应用中医络病学说治疗疑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取得的临床显著成效,特别是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的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因此系统整理深入研究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加强络病发病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的研究,建立“络病证治”,对中医络病自身学术体系的发展,对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临床疗效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络病学概论

(一)络病学的研究范围 络病学主要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及络病发病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并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理论及治疗的科学内涵,建立“络病 证治”新学术体系,提高多种现代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促进络病学这一临床学科的建立。

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临床应用医学,而且具有学术性极高的理论体系,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以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基础。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是具有其内在规律性的,探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其学术内涵并把握其发展的历史趋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络病学科建设中系统回顾络病学说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梳理其学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对在继承基础上创建新的络病学术体系必要的。

络病学要重视络脉及络病的理论研究,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指经脉,有路径的意思;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则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从经脉分出的支脉称为别络,从别络分出逐层细化的络脉称为系络、缠络和孙络,遍布全身,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性弥散,从而发挥对整个机体的渗灌濡养作用,构成生命机体功能活动的内环境。络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的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络病学说之络系指广义络脉;从狭义的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络脉作为经络的组成部分在运行气血、络属脏腑等主要功能方面有其共性,但络脉作为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化的网络,不象十二经脉那样具有明确的起止循行路线及发病演变过程而易于被人们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这也是尽管在秦汉时代就有络脉及络病的论述,清代名医叶天士疾呼重视络病,而络病学说始终未能系统建立的原因所在。因此加强络脉与络病病机演变特点及其诊断治疗规

律的研究应当是络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所阐述的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正是就中医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而提出的,“络病证治”则是运用于络病临床的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学术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对络病学说这样一种应用理论研究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由于络病并非一个独立的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复杂性和多样性更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络病研究要紧紧抓住络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用药规律研究,深入探讨络病的发病特点,病机演变规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建立络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逐步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更应结合临床各科的疾病特点,探讨发生络病这一病理阶段的证候学特点,在疾病发展过程的纵座标和络病产生的横座标的结合点上探讨该病在络病状态下的治疗特殊性,并归纳总结各种疾病发生络病病理状态时治疗的普遍性,探索其异病同治的规律性。

由于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容易找到和现代医学的结合点,在络病研究中要注意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数字语言来阐述络病学说的科学内涵,加强对经络之络运行的经气之温煦防御、信息传达、调节控制功能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相关性,对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中小血管乃至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加强络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客观性研究,加强络病治疗及入络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促进最终建立中西医结合关于各种难治性疾病诊断及治疗规律的“络病证治”体系。

(二)络病学的研究性质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确定络病学的临床学科性质对于明确络病学的研究重点及学科发展方向是必要的。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 系统地研究络病发病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对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是有益的。尽管络脉及络病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建立络病学说是中医学说体系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但络病学研究要紧密结合提高难治性疾病疗效这一重点展开,避免络病学说研究走入单纯理论研究脱离临床诊疗实际的倾向。

络病学主要目标是寻找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建立指导临床诊断及用药的辨证论治体系,对络脉及络病理论的研究都应从属于这一主目标。要避免走入既往运用还原分析的方法寻找经络实质的误区,要知道中医经络学说的形成既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又是古人在长期医疗活动中对病理反应和治疗实践的总结,且是为了建立完善的中医学术体系而赋予其某些功能结构概念。尽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脉的实质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加深我们对络脉实质及络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但络病学说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建立“络病证治”这一指导难治性疾病临床辨证治疗的学术体系,正象张仲景“六经辨证”并未追求六经的实质是什么,但却是具有极高临床指导意义的外感病辨证论治的方法,“络病证治”也是基于目前所能知道的解剖学知识,并从中医学关于络脉及络病发生演变及治疗规律的理论研究中,归纳提高形成为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去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与用药。

(三)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对络病学研究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中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

评价。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经络学说一出现便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络病学说形成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时代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临床证治基础,其外感重六经,创建“六经辨证”,成为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纲领,内伤杂病重络病,创旋复花汤、大黄蛰虫丸等络病治疗名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可见内伤疑难杂病“络病证治”具有和外感“六经辨证”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代叶天士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千古名言,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学说。叶天士作为临床大家对络病辨治非常重视,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见络病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是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现代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逐渐被控制,而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成为目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

一。近年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充分证实了络病学说的重大临床价值。相信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的广泛运用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篇四:络病学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

对络病学研究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中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经络学说一出现便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功能,脏腑虽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说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络病学说形成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时代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临床证治基础,其外感重六经,创建“六经辨证”,成为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纲领,内伤杂病重络病,创旋复花汤、大黄蛰虫丸等络病治疗名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可见内伤疑难杂病“络病证治”具有和外感“六经辨证”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代叶天士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千古名言,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学说。叶天士作为临床大家对络病辨治非常重视,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见络病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

术地位,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是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逐渐被控制,而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成为目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充分证实了络病学说的重大临床价值。内伤疑难杂病与外感重症中普遍存在的络病这一病机状态,其发病与病机特点、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疗原则及方药,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疾病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相信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的广泛运用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容易找到和现代医学在难治性疾病研究上的结合点,运用络病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出络病特征的多种疑难疾病的病机演变及治疗,将有可能产生新的病机理论并开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要注重络病理论研究的物化问题,即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出有效新制剂,并通过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阐述络病和现代医学难治性疾病的内在关系。如选用入络药物为主组成的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上取得显著疗效,深入研究

证实该药在升高一氧化氮、降低内皮素、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上具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脉络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中西医学专家高度关注,从络病入手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

总之,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病研究也是近年中医学术理论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并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建立了国内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络病实验室。保持中医学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思维特色,借助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充分吸取现代实验技术和科技进展,创新发展络病证治。 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近年来通络药物的研制成功和显著疗效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又兼具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整体观念、形神合

一、天人相应的理论显示其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特色。络病理论体系构建继承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又吸取了现代科学关于生命与疾病认识的最新进展。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必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纵观中医发展史,莫不是中医重大学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带动着临床各科发展,没有《黄帝内经》这部划时代的理论奠基之作便谈不到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没有《伤寒杂病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的创立便不能为中医临床证治奠定基础,同样,正是由于脾胃学说、肾命学说的发展带动了历经数百年的以温补为特色的易水学派的形成,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史上

最为辉煌的一页。由于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络病学说没有象脏腑理论、脾肾学说那样发展成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并被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及广泛应用,但由于近年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成功而使其重新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通络方药在心脑血管病治疗上取得的显著疗效,充分显示络病学说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 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如经络之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关性、脉络之络与小血管及微循环的相关性、络病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充分显示络病学说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的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深入整理、挖掘、研究、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对促进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创建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新病机学说,提高临床各科多种难治性疾病的疗效并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对促进中医学术理论的自身发展也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篇五: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一) 网络教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世界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 为了紧跟时代的脉搏,参加工作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 钻研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也曾参加过财务专业的自学考试, 而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孚日立体化自动仓库的建立,给 在任的保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虽然能够熟练操作立体化 仓库的wms 操作系统,但是对软件操作系统却所知甚少,自己 所学的微机、英语、专业和管理知识远远跟不上信息发展的速度。 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孚日组织的山东大学网络教 育学习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契机,感谢山东大学,感谢孚日,让我 能有机会为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 我。 网络教育的各种资源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 成为开放式教育。承载的信息量大,学习资源丰富,共享互动性 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 课程,五个任何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它为我们节省了时间, 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回家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利用空余 时间也可以学习所学课程,充实了自己,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影响工作,比较适合于我们这些结了婚、生了 孩子的上班族。因为我们工作都很忙,能专门用于学习的时间少 之又少,合理利用空闲时间,达到学习的目的。 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网上学习为主、结合自学为辅。开放式学习是我们通过网络平台自主的学习,所以除了学习中心组 织的学习外,我们要结合我们的家庭、工作等因素,制定一个合 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更有效地利用 业余时间按照课件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制订了学习计划,我的日 常生活就围绕着我的网络学习的主题展开。每天上班我都抓紧 间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 网听课查阅资料,认真看书,并带着问题再听老师讲课,课后整 理每门功课的笔记,并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学以 致用。 充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学习。网络学习平台为我们开设了 课程介绍、教学要求、课程讲解、文字材料、常见问题、课程答 疑、课程串讲、课程作业、模拟试题等资源类型。我经常在孩子 和丈夫睡后和早晨查阅这些东西,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在精力 最好的时候学习需要记忆的课程,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同 学们一起探求好的、先进的学习方法,坚持不懈的消化吸收学习 内容。 选择了网络教育,就等于挑战自己。十几年的工作,已把 以前的辉煌忘得差不多了。每当自己气馁退缩时就想起了七匹狼 服饰企业精神的这段话,“在精神上,挑战表现为勇往直前,永 不言败,不断催人奋进;在学习上,挑战表现为刻苦进取,减少 无知,不断完善自己;在工作上,挑战表现为>克服困难,战胜自 我,永不满足,始终争取做得更好!从而为自己的人生不断地增添光彩,从中挖掘到生活的精髓,铺筑起成功的道路;挑战其实 就是一笔财富。只有接受挑战,不断追求,才能有充实的生命, 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妙绝伦。”这段话耐人寻味,始终激励着我 锲而不舍的挑战自己、工作、生活和学习 。 学习给我带来了精神的快乐与充实,也给我带来了同学们的 友谊和帮助。学习中心学习时,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方法,交流 学习经验,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工作这么多年,没有想到又结 交到难得的同学友谊。积极参加学习中心组织的拓展训练,感受 到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半年的学习之路艰辛而充实 艰辛而充实艰辛而充实 艰辛而充实。 ?? 。回想这半年多来的学习生活, 既有酸甜和苦辣,又有成功和喜悦。我克服了不少的困难—— 夫 上三班,大部分家务、接送孩子就落在我身上;我在公司也从 出口调往内销,工作岗位的调换,业务的熟悉,使我累的不可开 交,可是我没有退缩;儿子刚上一年级需要辅导,占用比以前更 多的时间。半年来,娱乐时间少了,人也瘦了,但有得必有失。 这也是我这一生来最充实的半年,>收获最多的半年。我战胜了自 己,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并且我还一如既往地保持已经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迎接人生更大的挑战,面对将来,无所畏惧, 完成自己的学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 中去,使知识化为能力!

人生因有朋友而酣畅,因有事业而从容,因有成就而自豪, 因有家庭而温馨,因有爱人而强大,因有希望而奋发,因有健康而快乐。祝愿我们所有的网络教育学员都能够拥有, 祝愿济南奥鹏直属网络教育学院越办越辉煌!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二) 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把学习的钥匙。这是一把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思想素质的钥匙。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信息化、全球化的思想,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e环境下的新型教师。通过此次培训,我收获很多,体会深刻。具体想就有关网络学习浅谈几点体会:

1、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 大家知道,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的规模,一般地,教育受经济的影响是从二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教育设施上,教育技术和设施的改良,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二是从教育的规模上,麦克风和音响可以让几百人聚集在一起上课。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网络学习可看做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内扩大劳动规模的典型形式,劳动力因素(教师)被网络所替代,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是多余的,相反,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或设备维护者,其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2、自我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

网络学习不是让学生,而是让课堂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这种学习方式下是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网上课件自由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

3、按需进修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成人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传统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讲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动性。然而,好的教师是极少的,如果教师缺乏能动性或素质不高,传统教育的优势将消失。远程式学习中,每门课程一般由优秀教师主持(现在多数采用课程主编与主讲教师合一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好课程的精髓。学员在选择课程的同时也选择了教师。

网络学习对我们教学观念,思想模式的转变很大,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

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在信息时代,教师既不会被技术所替代,也不应该再作为传递知识的权威。教育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替代教师角色,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教师能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以人育人。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将会从广播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以人育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特别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学生应该被看作为待点燃的火把,学生地位应该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夜深人静时,我坐在电脑前,登上继续教育网,已成为多年来的一种自然习惯。“继续教育网”像一本磁力很强的教科书,里面共享信息内容丰富,各类课件制作精良。网上资源中,不只是知识的储存和播放,更为我们提供了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诸多方法。而且,这里有着良好的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比如在线答疑、教师论坛、等栏目,让我们的协同学习和自主学习相得益彰。 对知识的贫乏,就会产生对知识的无知。一位名人说:“认识到我们知识上的不足,便向成功走了一大步。”懒汉最容易做出的辩解,是没有时间学习。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托辞罢了。有一个着名的“三八理论”说,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都一样,非常公平。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业余时间怎么度过。

当今社会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们选择生活的方式,也变得千姿百态。就说网络吧,有人借助这一现代科技手段,学知识,用信息,长才干,出成果,助推了自己的事业。可是也有不计其数的人,把大好时光“网”费了。有的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恋世界”,有的彻夜迷失在所谓“新新人类”的网络游戏之中,有的热衷于与天下网友“狂聊”得天昏地暗,有的甚至“借网”实施各类违法犯罪。这些不是网络本身的错,错的是“入网者”把握不够好。

我把网上学习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抽点时间光顾继续教育网,或调阅课件,或与人交流,或完成作业,或自我检测,或搜寻信息。网络学习的关键还在与相互的参与。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强调自主学习和讨论式的学习,网络就给我门这样一个机会,今天在坐的老师们能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对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体会,这本身就已经体现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这个团队的协作学习精神。

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三)

入学以来,在廖老师和杨老师的耐心教导上,虽不敢说小有所成,却自认初窥门径,下面就来讲讲一些体会与感悟。

一、勤学苦练是厨艺成功的基本条件。厨师是现今社会为数不多的勤能补拙的行业之一,其他的一些行业,有时你不管怎么努力,却不见得能成功。比如电工,你没有进入各种现场环境的机会,你学的再好,再努力,便始终不能提高。又比如科研,没有人>投资,没有项目,自然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行商贸易没有关系没有资源,不管你如何努力,也许将血本无归。而厨师则不然,成功只需要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勤奋!刀工、菜

式、红案、白案专精勤练其中厨艺任何一门则必然能劳有所得。

二、对于学员,如果想成为好的厨师,这“师”字的含义必须要理解与执行。我的理解就是师含着对工作平台的管理与执行。杨老师讲课时讲过很多案例,比如优秀的厨师,即使是一个站墩子的,也能清楚地知道冰箱里还存放着什么原料,它们摆在哪个位置,什么时间进的货。常见一些厨师配菜时找不到原料,而过段时间清理冰箱时,又丢来一大堆不能用的废料。实际上,很多厨师都是传菜单进了厨房之后,才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原料。厨师做事情很注意细节,就连“随手”—块抹布的叠法都有一套规矩。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做好了每一个细节,才能把整件事情都做好。再来看我们一些厨师,“随手”抓来抓去,把抹布都弄成是一张油水玷污的“万用布”。调料缸和放料头的码儿,好的厨师每天下班后都会仔细清理一次,及时添补缺料。而一般的厨师则把这等事情放到第二天早上才去做。下班嘛,比谁都跑得快。

四、不怕麻烦,认真对待每件作品。同样是做菜,可是有些厨师只追求表面功夫——盖在面上的原料大小整齐,厚薄均匀,而里面垫底的原料就不一样了,不是渣就是砣,反正稀里糊涂地一堆,就看你爱吃不吃了。而你再看那负责的厨师做菜,就是不一样,连边角余料都会加以认真对待,让菜式表里如一。多数厨师杀鱼时,都是把鱼“啪”一声摔到地上,再顺手将其抓起来,三五刀刮去鳞片、开膛破肚了事。然而好厨师杀鱼,会小心地把鱼摁在案板上,从鱼鳃后面小心运刀,一边划一道口子后,再把鱼放回清水盆里游动放血。搞这么复杂的放血程序为的是让鱼肉雪白细嫩,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去除腥味。 作为学员,目前你可能没有别的厨师刀工熟,菜式记得多,厨艺文化理解的透,但是我们也应该把上面这些方面在厨师的每个阶段都认真对待,相信一定会收获人生最多的财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习两个法规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