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有关知识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川剧的有关知识范文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上述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

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

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在四川号称川剧变脸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

【流派】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在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脸谱】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分、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烂熟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心并可有改变。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

学苑版《中国戏曲脸谱-川剧脸谱》,共归集几百位川剧老艺人历史上的演出脸谱1000多种,涉及剧目几百出。该谱具有珍贵而丰富的资料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作者龚思全先生生长在重庆合川,从19岁起到退休,一直是重庆合川川剧院的资深舞台美术设计师,他具有美术功力,又是川剧票友。合川位于川渝交通要道,物产丰富,其民间文化发达繁荣,清末民初,当地剧团和外地剧团云集,好角众多、好戏众多。合川川剧院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龚先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存,民间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他穷毕生之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收集绘制川剧脸谱,所绘脸谱曾达2000多种。可惜,“文革”期间大部分脸谱毁于一旦。到七八十年代,龚先生又重新寻找川剧老艺人,再一次走上了收集、整理、绘制的道路,只不过这一次,他的使命感已不全然建立在喜爱的基础上,川剧演出的减少、剧目的流失、老艺人的悄然离世,让他惋惜和痛心,自觉地承载起保护民间文化的重任。

本书所收脸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照音序排列的人物脸谱,其二是按照专题排序的人物脸谱,两者并不交叉涵盖。其中,重要戏曲人物的脸谱有多个,显示了不同演员对戏曲人物不同的理解,表现川剧脸谱艺术的多样性。比如三国人物曹操、关羽、张飞等等,他们的脸谱谱式,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过程。

学苑版《川剧脸谱》的特点在于:该《脸谱》是目前惟一最真实保存历史上川剧演出脸谱谱式的本子,是目前国内唯一归集川剧脸谱谱式数量最多的本子,也是惟一力求真实反原作者绘制脸谱所用色彩的本子。

《川剧脸谱》的出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历史资料的真实留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用色定调

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调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根据的。

例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姜维;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或好勇斗狠而又凶残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二、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

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其贬其褒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

例如,包拯的黑脸膛上绘有山字形笔架、朱笔、寿字、月牙、太阳等图案,象征他官高极品、执法如山、一生廉洁。关羽的红脸膛上绘有卧蚕眉、三柱香、品字图案,表现他英武忠诚、信义必守。赵匡胤也是红脸膛,龙纹双眉表示他是一代帝王,印堂或眼皮上勾画的那一笔白,则表现了他为人猜忌阴险的特征。项羽黑白分明的脸膛上勾绘有七星北斗、寿字形龙纹、宝剑、虎豹眼等图案,表现了他得天威曾为一代强霸和兵败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

三、动物图案的使用

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杰马俊,人称“玉蝴蝶”,于是就在马俊脸上勾画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绿鸭道人的脸上勾画有展翅的鸭子;蛇精的脸上勾画有盘曲的蓝绿色长蛇,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动物图案的绘制,需要完全符合演员面部肌肉的分布特征。比如,蛇的头嘴画在演员的嘴部,蛇身盘在两颊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这样,演员嘴巴的张闭刚好表现了蛇嘴的张闭,整个面部肌肉的运动正好带动了蛇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将,一只大蟹螯勾画在演员的嘴部,嘴肌运动表现的刚好是蟹螯的张合运动。

设计勾画带有动物图案的脸谱,绝不是把动物图形生搬硬套于脸上,而是需要经过变形、夸张、巧妙安排的艺术处理,不论是用动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画人物特征为前提。动物脸谱的绘制,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装饰美,还要充分考虑剧中角色各个行当的规范,这也就是说,勾画动物图案脸谱也要有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及霸儿脸的区别。

四、霸儿脸

霸儿脸又叫霸儿花脸,是剧中人物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特点。霸儿脸延续角色中老年脸谱的特征,不带口条,一般以鼻为界,只勾画脸的上半部分。霸儿脸还有隐含表现人物后代形貌特征的作用。

例如:红脸关羽在《步月杀熊》中还是个青年,其脸谱是半头红的红霸儿脸。

黑脸包公在《判双钉》中初次为官,还是个性急耿直的青年人,便给他开黑霸儿脸。《波罗花》里的青年英雄石应龙,开鸳鸯霸儿脸。张飞的儿子张苞开黑霸儿脸、牛皋的儿子牛通开白霸儿脸,他们都秉承父豪,又年少气盛。

五、文字脸谱

川剧脸谱中还有以文字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段。将书法汉字勾画在角色面部的显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装饰图案。文字脸谱多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舞台上。本书中的文字脸谱是根据资深川剧艺人的口述反复勾画而得到的,大约可以分为简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两种,并有篆、隶、楷、行、草等书法形式。

例如,牛皋脑门上写隶书“牛”字;李逵脑门上写隶书“李”字;阎王脑门上写楷书“阎”字;魁星脑门上写楷书“斗”字;据说杨七郎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霸儿脸上就草书了一个“虎”字。人们常说“脸就是招牌”,文字脸谱起到了介绍剧中人物的招牌作用。

六、变脸、扯脸、擦暴眼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

变脸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擦暴眼是让脸谱局部发生变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员将事前涂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烟迅速将眼睛周围涂黑。

例如,《治中山》中的乐羊子,当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亲生儿子时,演员使用嘴吹金粉的方法,让乐羊子粉底本色脸突然变成了金色的脸,口条也由黑变白。这一变脸,刻画了乐羊子心灵受到的强烈刺激,“面为心变”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断桥》中的青儿要报复薄情寡意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仓魔要追食书生宁采臣,演出中,他们的脸都一变再变,强烈展现了青儿的法力和陈仓女魔的凶恶残忍,渲染了演出气氛。《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饶钵要降妖收伏白蛇,双方交战斗法可谓惊心动魄。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演员使用“扯脸”术,让紫金饶钵的脸在瞬间出现红(喜)、蓝(怒)、白(哀)、绿(乐)等各种颜色,刻画了紫金饶钵能够瞬息万变的神威和法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复杂个性。《情探》中的新科状元王魁,新婚洞房之夜被前妻焦桂英的鬼魂前来索命,此时演员使用了“擦暴眼”的手法,以表现王魁丧魂落魄的丑态。《坐楼杀惜》中,为表现宋江瞬间突然升起的杀人之念,演员也使用了“擦暴眼”手法。

【川剧之变脸】

何谓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脸谱演变: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经改良,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

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变脸绝技的飞速发展,制作脸谱的材料也发展成为现在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大的方便了演员的表演。

脸谱造型: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

手法: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即

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需摇变整张脸,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一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扯脸: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剪好的绸子上,然后按顺序贴在脸上,每张脸谱都系有一把丝线,丝线的另一端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依据剧情的需要,在巧妙利落的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望娘滩》的聂龙、《白蛇传》中的钵童都使用的是“扯脸”。

【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

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

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角色 】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乐器 】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现状】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第二篇:川剧变脸表演

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一环,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它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情感的变化。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转折,人物的情绪也相应变化,川剧变脸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及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川剧艺术中用于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抽象主义手法。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川剧变脸近年来炙手可热,蔚然成风。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的表演绝活,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名角辈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年-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来,当今风靡演艺圈的”扯线变脸”绝技,便是在他两人艺术竞赛与交流中催生出来的。

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

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变脸艺人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白脸、花脸、红脸、人脸、鬼脸,唰唰 唰十几张脸就能变出来。有报道说,变脸艺人最快的速度就能达到,270分之一秒就能变出一张脸,或威武正气,或狰狞可怖,或滑稽逗乐,任观者如何凝神定睛也看不出丝毫破绽,看过之后,无不惊叹。田汉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看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变脸之于川剧,有如喷火之于秦腔,皆属招牌路数、看家绝技! 在成都川剧变脸表演的地方很多,鉴于很多地方表演质量都不高,推荐几个比较正宗的表演地:

蜀风雅韵该剧场的前身是民间的一个川剧戏曲班,前些年为了旅游文化的需要、开发旅游,该剧场聚集了川剧行业中数位名角,展现川剧的各种明间绝活,有较强的观赏性,在川剧行业中有很好的口碑。

锦江剧场的特色就是经常有传统的川戏看,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看场川戏,喝上一杯茶,真的是一种享受啊。演出很精彩,变脸喷火都有了,非常值得一看,很有特色的。川剧变脸秀,效果非常好,剧情完整,高潮跌宕,舞台效果唯美。

成都锦里三国茶园以表演传统特色节目川剧变脸和茶艺见长,园内游客络绎不绝。芙蓉门川剧表演演员长期在该地表演特色川剧变脸,他们的表演很正宗,剧情跌宕起伏,舞台效果逼真,川剧氛围浓郁。在观赏川剧变脸的同时还能同时看到长嘴壶茶艺表演,喝上一杯芙蓉门创制的特色茶品“芙蓉绿雪”,不仅是享受了一场视听上的盛宴,也是一场味觉、嗅觉上的享受。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於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著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

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 1987年,文化部又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惟一一项国家机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条例,故意或者过失泄露,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川剧变脸总是让人感觉神秘莫测,那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究竟是如何被一层一层揭开的呢?揭下来的脸谱又是如何被变走的?变脸是魔术吗?还是绝技呢?

琢磨变脸绝技从学习制作脸谱和衣服开始。对变脸人来说,服装和道具至关重要,都是特殊制作的。脸谱是变脸的第一件道具,一张好的脸谱不仅要美观,而且还要毫无破绽。但是要想变脸,没有脸谱是不行,可是如果脸谱不合适不贴脸,既影响变脸的美观,又影响变脸的速度。有一种取模的方式可以制作脸谱,在模具上画脸谱,这样画出来的脸谱就像是在自己脸上画的一样。再戴上这样制作出来的脸谱竟然是那样的严丝合缝。

变脸的道具除了脸谱,还有就是衣服,变脸的秘密也就藏在这衣服上。

变脸到底是什么?脸谱、衣服、衣服上的机关,再加上手上的一些道具。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就像魔术师一样,都是靠千锤百炼练出来的娴熟的手法。因为手法非常快,快到你无法看出破绽才显得它神秘。十几层脸谱神不知鬼不觉被扯走,变脸暗藏机关。

川剧化装,其精致与艺术性,不亚于京剧,净和丑都有脸谱,丑角的脸谱是在鼻梁上涂上白色方块,人们称为“化鼻梁”,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寓庄于谐。净角又称花脸,脸谱造型丰富多彩,忠奸分明,黑色代表刚毅正直,白色代表奸诈狠毒,红色代表忠勇性烈,绿色代表侠骨义肠,蓝色代表刚强坚毅,黄色代表残忍暴虐,金银脸代表神圣威严。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吸引观众注意。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

现在经过调查,川剧变脸这项艺术的民间传承人较具名气的有以下几位:

1、康子林

一作芷林,名学清,别号二蛮。四川邛崃县人。8岁学艺,10余岁入老庆华班,相继受业于名旦彭元子、名小生傅莱生、何心田。12岁登台,曾先后搭明珠、翠华、长乐、燕乐、宾乐各班,为观众所喜爱。1912年初与杨素兰、萧楷成、唐广体等发起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自任会长。并成立研精社,致力于川剧改良工作。把昆、高、胡、弹、灯几类剧目综合在一起,对川剧的发展和艺人的团结起了促进作用。又开办升平堂培训科生。能戏很多,文、武、唱、做,高、昆、胡、弹无不擅长。功底深厚,嗓音清脆,吐字清晰,行腔委婉,韵味隽永,声情并茂。刻画人物细致真切,性格鲜明,形神毕肖。尖子、翎子、变脸等各种技艺俱佳。在《评雪辨踪》中饰吕蒙正,着重刻画其冷、窘、酸态,有“活蒙正”之誉。饰《八阵图》中的陆逊,困阵时有耍翎、飞冠、甩发等绝技。时人赞他“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代表剧目还有《三变化身》、《情探》、《三难新郎》、《醉战雍州》、《白蛇传》、《红袍记》、《彩楼记》、《琵琶记》、《刀笔误》、《离燕哀》、《情天侠》等。平日好读书、作画,喜唱扬琴。作风俭朴谦和,奖掖后学。热心公益,名噪剧坛,川剧界尊为“康圣人”。晚年带病坚持演出,辛劳过度,殁于重庆。

2、王道正

四川省川剧院年近花甲的著名演员王道正。他具有变脸的先决条件:自幼主攻武生,有扮相,有嗓子,有硬功夫,曾在《白蛇传》中饰演男青儿,《吕布与貂婵》中饰演吕布,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唱做双美。他还擅演《江东桥》、《打瓜招亲》、《凤仪亭》、《扫华堂》等一大批传统武生戏,这就使他的表演具有一股“帅”气,举手投足,台步身段,皆焕发出一种狞厉美和造型美。他曾随同剧院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东西方国家以及港、台地区,1996年10月,王道正赴香港参加香港各界人士庆国庆、迎回归文艺晚会,演出川剧变脸绝活,被香港《大公报》称作“变脸王”。

3、彭登怀 在央视版《笑傲江湖》中余沧海应该说是最具亮点的人物之一,川剧中变脸绝活的运用,不仅令金庸原著中的余苍海锦上添花,神奇的变脸表演也让许多观众一饱眼福。彭登怀是四川省川剧学校讲师,自幼酷爱川剧,尤其钟情于川剧变脸。他的变脸术炉火纯青,快捷神奇,天衣无缝。1993年首推九张脸谱,独领风骚。1996年他的绝技轰动了东南亚,马来西亚巨商曾出重金购买他的“版权”,被他断然拒绝。1999年2月,应新加坡、台湾电视台邀请,彭登怀赴新加坡演出。22日,在狮城克拉码头剧场,彭登怀以25秒变14张脸谱,变回本脸后还原回4张的成绩,打破了1998年以25秒变12张还原3张的纪录,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4、康勇

他是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一个偏远小镇上的山里娃。他是国家一级特技演员,川剧青年表演艺术家。擅长变脸,吐火绝技。康勇不仅创造了20秒钟变完15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还拓宽了变脸的领域,不但能变各种传统脸谱,还能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变脸。他在进一步提高变脸技艺的同时也研究同时改变服装。年轻的康勇先后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了“巴蜀怪客”“川蜀骄子”“青年变脸王”等称号。

5、陈万华

他是导演,也是川剧变脸的开拓者;他为了振兴传统川剧,力求后继有人,为立志攀登高峰的青年提供苦学变脸绝技的平台。他就是乐山市川剧团被戏迷们誉称“变脸魔鬼”的国家二级演员陈万华。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1991年春,陈万华应邀随乐山市川剧团赴日本访问演出。

在川剧《白蛇传》水漫金山寺一场戏中,陈万华担任“紫金铙钵”的角色。当白娘子统率众水族鱼兵虾将水攻金山寺,法海和尚传令“紫金铙钵”与白娘子鏖战之时,陈万华一个跟斗,闪跃登场,上下翻飞,转瞬间接连变出4张红黄蓝紫色的脸谱,顿时惊得日本观众连声呼叫“魔鬼”。此后,陈万华就有这个“变脸魔鬼”的誉称。

2001年秋,韩国举办“四川美食艺术节”,陈万华随四川代表团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他施展川剧“变脸”才艺,连续在首尔新罗饭店的豪华舞台上表演川剧“变脸”功夫,长达6天。每次变出各种“赤橙黄绿青蓝紫”演变的不同脸型15张。韩国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数万人观看表演后,连连鼓掌叫绝。当地8家报刊电台连续报道,赞誉陈万华是“中国川剧变脸最佳者之一。”

7、刘昌伟 成都芙蓉门创始人,12岁随祖父刘忠贵学习川剧武生、变脸,舞狮,掺茶,师承祖传。其祖父刘忠贵从小耳濡目染并习得一身江湖技艺。后将这些面临失传的绝活全部传授给刘昌伟。刘昌伟为了将祖父的传统技艺传承下来,又有感于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而创立了芙蓉门。

在长嘴壶功夫茶艺上占有一席之地后,他又另辟蹊径专研川剧变脸,第一次川剧变脸的圆满成功使他坚定了追求艺术的决心。他坚持通过创新来改变原来比较死板的变脸动作与手法,在传统变脸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刘昌伟的变脸动作干净利索,手法精湛,步伐矫健,每变一张脸都是精彩绝伦,刘昌伟的精彩表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征服了无数的观众。刘昌伟在川剧变脸和长嘴壶壶功夫茶艺这两个行业潜心研究已有15年,亲授门徒200余人,遍及世界各地。

第三篇:川剧《变脸》观后感

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90后可能和我一样对中国戏曲文化还是相当的不了解,通过戏曲选修课,我发现其对习惯现代剧的我们也具有极大的魅力。观看川剧《变脸》,其情节同样波折感人,意味深长。

川剧《变脸》不是单单讲述中国变脸绝技的戏剧,而是更侧重于情节、人物情感、内涵的表达,更蕴涵层层深刻的变脸含义。本剧主要讲述了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的艺人水上漂的一段波折经历。水上漂老年膝下无子,孤单一人,在观音会上,偶然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人称活观音),活观音目睹了水上漂的变脸绝活,恳请他投身梨园,被他婉然拒绝,但俩人诚投意恳的交谈,使水上漂萌芽了收留后代以传绝活的念头。渴望绵延子嗣,传承技艺的水上漂又从人贩子手中花大价钱买下狗娃,狗娃聪明伶俐、孝敬长辈,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是个假小子,不禁大失所望,又不忍心将其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狗娃则以‘老板’代替爷爷,留在水上漂身边,依旧相依为命。

好景不长,狗娃勤奋努力,习得除变脸外的所有技艺,但生性好奇、对水上漂的重男轻女不服气的狗娃,暗中偷看“老板”变脸秘密,不小心引发出一场火灾,酿成大祸,不得已内疚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拥挤时拐走高家孙少爷天赐,而狗娃在流浪乞讨中,又落入人贩手中。在人贩子破旧的阁楼上。她结识了三岁男孩天赐,并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不料水上漂反惹出一桩绑票案,狗娃的报恩之举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水上漂被以“拐卖儿童罪”锒铛入狱,拒绝高价保释后,警察局便把本县十几起未结的儿童案全算在他头上,他被判以死刑。狗娃闻讯痛悔不已,去找梁素兰帮忙,恳请他去救爷爷,梁素兰求告护国军师长,却断然遭到拒绝,狗娃情急之中在护国军师长寿宴上亲身上演了一出〈舍身岩〉,为了为爷爷洗刷冤屈,纵身跳崖,感动了军部师长,水上漂得以昭雪,但此刻狗娃却要永久的告别爷爷了。

观看这部剧,我们不禁联想到‘变脸’的深刻含义。通过这部剧,我们看到

了那个年代官场混沌,水上漂有冤无处伸,人欲横流。那样的年代,心术不正的官员不上演着一出出变色龙的戏份,他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逮着机会就像百姓伸出贪婪的双手,只可怜了那些被冤枉的穷人。水上漂这样一个年迈艺人便是那个时代挣扎在底层民众的一个缩影,高价的保释金缴付不起便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冠以各种罪名。善变的贪婪的官员像吸血鬼一样压榨着劳苦大众,官官相护,置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水上漂的情感变化也可说成是另一种“变脸”:一开始以为狗娃是男孩时,娇宠万分,一则自己有了后嗣,二则变脸绝活后继有人;但发现其为女孩时,大失所望,更断绝祖孙关系,要将其逐出‘家门’,当狗娃为其送来天赐时,原本就已思念狗娃的水上漂更加感激万分,然而到最后,狗娃为救爷爷纵身跳崖,爷爷为此深深忏悔、抱着狗娃紧紧不放,水上漂情感的变化又何尝不是一种变脸呢?

在表演过程中穿插了慈航观音为救父命而在舍身崖前割断绳索跳崖的情节,也许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为了接下来发展天赐在戏院丢失的剧情而铺垫的,但到最后,我们明白,这是为了讴歌狗娃——这个十岁左右、生性善良的小女孩如观音一般。小女孩狗娃虽然被爷爷赶出家门,但仍时时刻刻牵挂爷爷,再又一次被人贩子关起来时,想到天赐正符合爷爷的希望,便攀爬着、经过重重困难将天赐送给爷爷,又默默的离开。后来狗娃为帮爷爷洗冤,纵身跳崖,只求换爷爷的清白,最后我们欣慰地看到人性的真善美终将战胜狭隘落后的传统观念。这样的舍身精神堪比观音救父。所以戏剧在安排慈航观音救父的情节时,就把拥有善心的小女孩比作观音。

也许身在这个富足的年代,我们无法设身处地的去感受那个年代人的艰难。但看了这部剧,仍冲击了我们的心灵。在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像小女孩这样有着善良心肠的人,也有着漠视他人的悲惨遭遇而不伸出援手的人们,我们不难发现人性的善良是与地位没有关系的。剧中即使小女孩不小心烧毁了爷爷脸谱,内疚离开之后虽然爷爷表面装作平淡,但仍旧牵挂着狗娃,正想狗娃所说“刀子嘴,豆腐心”;而狗娃虽然经常被爷爷嫌弃不是个男孩,不能授予变脸技艺,还甚至断绝了祖孙关系,只能称水上漂为老板,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女孩狗娃在外流浪的日子里也时时刻刻牵挂着爷爷,送来天赐,报答爷爷,也便了却爷爷的心愿,更甚为爷爷洗冤舍身跳崖。在戏剧最后我们仿佛听到躺在爷爷怀里的狗娃

在一遍遍地嘶哑地叫着爷爷、爷爷、爷爷.......而此刻,爷爷哭喊着狗娃与狗娃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相信此时爷爷已经抛弃“男孩是个宝,女孩是根草”的思想,若狗娃还能重新活过来,爷爷一定会将变脸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个曾经与他朝夕相伴、然而又被他嫌弃到最后却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自己清白的小女孩。

第四篇:锡的有关知识

关于纯锡材料及工艺解读:

1、关于纯锡材料:

锡,是继白金,黄金,白银之后的第四种贵重金属。其材料的特殊性与贵重特质,是显而易见的。锡器向来有盛水水甘甜,盛酒酒香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集美观,实用,品位,高雅之气质。

2、关于纯锡工艺:

(1)所有锡器其产品材料构成为:97%纯锡原料+2%铜+1%锑;(注:低于95%含锡量,不能混称为纯锡产品) (2)锡器产品加工环节里,不包含任意形式的外在色泽加工,即产品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及光泽,为纯锡原料抛光打磨后的色泽。

(3)产品类别主要包括:茶叶罐,茶具,酒具,酒壶,锡盘,烟具等。

3、关于“纯锡坊纯锡”产品特色:

(1)全世界最闻名的锡器是产自于泰国及马来西亚,而世界顶级锡器品牌”雪兰莪”则出自于马来西亚;

(2)“纯锡坊”品牌锡器,源自马来西亚,其技术,锡原料,工艺及加工设备均源于马来西亚,属国内唯一一家采用进口料的生产厂家。

4、纯锡材质功能:

(1)具有杀毒、测毒、不易氧化、不生绣的特点,因对人体无害,被尊为“绿色金属”材制。

(2)自古以来素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之美誉。实用价值得天独厚。 (3)因物以稀为贵,尽显珍藏价值。

锡制茶叶罐特点:良好的密封性和透气性,保持茶叶的鲜美芳香。(具除潮湿,耐碱,防紫外线,不生绣等功能。自古为贮茶之极品)。

锡制杯具特点:有测毒功效,可以净化水质,吸收杂质。(锡和亚砷酸,氢酸等化学物质容易产生化学作用,故有一定的测毒功效)。古时候人们已懂得在井底放上锡板来净化水质。 锡制酒具特点:有良好的传热效果。盛酒冬暖夏凉。有凉性和散热导性,用作温酒传热速度快。盛冷饮倍觉冰凉可口。 锡制花瓶特点:因锡制有吸收不纯物质的功效,保持水质鲜,不易变浑或发臭。鲜花可保持长久鲜艳

锡器有问有答

1. 锡是甚么材料呢?具测毒功能,锡和亚砷酸,氢酸等化学物质容易产生化学作用,故有一定的测毒功效。

- 具耐碱,防紫外线,除湿,不生锈等功能。

- 具良好传热效果,盛冷饮倍觉冰凉可口,用作温酒亦见效神速。

3、纯锡坊锡器有何特色?

- 纯锡坊的锡制品,采用马来西亚优良传统的锡器生产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精心打造而成。既利用了先进技术提高质量,亦保留了人工制作的艺术性,那独具匠心的设计,不仅瑰丽多姿,高雅大方,图案精美,而且风格古朴典雅。做工精细绝伦,造型美伦美奂,摆放桌上更是精致夺目。

- 纯锡坊所有茶叶罐,食用或饮用器皿都采用不含铅材料铸造而成,材料沿用英国配方配制,符合国际食用标准。如客人需要,我们可按要求做特殊包装(如在包装盒上烫金,烫银,还有丝印)。

锡器的产地分类:

市场上锡产品主要有马来西亚锡,泰国锡,和中国本土锡器(主要集中在云南),而以马来西亚的锡器最为著名,品质最好!

我司自2004年开始,原装引进马来西亚制锡工艺技术,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97%纯锡做原料,生产高品质的纯锡制品。商标已在马来西亚注册。属马来西亚皇家顶级制锡工艺。 我司锡产品的几大优势:

1 采用马来西亚工艺和技术,产品品质好!

2 所用材料为具有国际标准的97%纯锡,真材实料,并配有检验证书! 3 特制产品打样周期短,一般为12天,出货时间快!

4 价格适中,适合团购。

5 产品品类齐全,工艺成熟,设备先进。(有最新的精雕机若干台)

6 大部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适合中国消费市场! 锡制品工艺流程(主要有十一道工序)

产品设计——3D制图——模具加工——烧铸坯件——车床加工——效果处理(喷沙或发黑)——水磨(表面纹理处理)——焊接——喷油(产品表面保护)——质检——成品包装

第五篇:有关知识的名言

1.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

2.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3.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4.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5.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6.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

7.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9.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11.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12.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13.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

14. 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

15.知识与科学领域里的豪情,是世上任何其他豪情都无法与之相似的。

16.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17.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8.知识,当智慧无力驾驭它时,会像一匹倔犟的马掀翻它的骑手

19.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故,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的母亲。

20.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人们增长才干。

21.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22.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

23.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24.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25.没有知识的生活,就像没有香味的玫瑰花。

26. 如果无情的岁月曾把青春消磨,朋友,知识可以填平你额头的沟壑。

27. 在知识大海的岸边徜徉,只能得到一丝泡沫,一簇浪花。只有不畏风浪投入知识的海洋,练就驾驭风浪的本领,才能获取大海中取之不尽的宝藏。

28. 离开了人才荟萃的中心,呼吸不到思想活跃的空气,不接触日新月异的潮流,我们的知识会陈腐,趣味会像死水一般变质。

29. 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故,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的母亲。

30. 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任何工作都要人去做,都要靠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仍然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材料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茶楼做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