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城南新区规划图

2022-08-25

第一篇:滁州城南新区规划图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解读

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奋力实现“双超”目标,是市委、市政府为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大滁城”建设的快速启动,给滁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需要更好地组合。2008年11月,省政府批准了我市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新版《滁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了滁州中心城区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城南新区作为三大片区之一,是滁州市的行政、商务、文化及体育中心。随着行政中心的建设,城南新区的开发条件日趋成熟。为进一步形成滁州市“山、水、城”的空间结构特色,营造具有文化底蕴、功能有机、环境宜人、交通便捷的城市新区形象,市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城南新区进行整体的空间环境概念性设计。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是在滁州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以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针对新区的三维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等进行的城市设计。概念性规划强调中心区内职能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和完善,发挥新区对于城市功能的统领与服务作用,充分提升新区的土地价值,使新区在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强化中心的积聚作用,延续和构建城市发展轴线,并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范围:西起丰乐大道,东至金陵路,南至醉翁路,北至龙蟠河(撇洪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人。

根据城南新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全市。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核心区外围根据用地性质布置商业、居住等功能,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三线、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一核是指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

1)行政中心:位于东西向主干道同乐路和龙蟠大道之间,南北向主干道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是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在行政中心附近还安排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

2)体育公园:位于行政中心的北侧,花亭路和同乐路之间,与新区北侧的龙蟠河公园有机结合。体育中心可承办省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赛事。

3)商业中心:位于行政中心的南侧,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与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共同构成新区核心。主要功能有购物、休闲、娱乐、宾馆酒店、商务办公等。

三线是指:东西向的景观大道——龙蟠大道,南北向的城市景观大道——南谯路和中都大道,这三条主干道构成城南新区主要的路网骨架。

田字廊道是指:城南新区四周有绿化和公园环绕,贯穿新区的东西向龙蟠大道、南北向南谯路和中都大道是新区景观骨架,构成田字型景观廊道。

绿带环绕是指:新区北侧有龙蟠河带状绿地公园,最小处宽度达150米,东侧金陵路两侧为30米绿化带;南边醉翁路两侧为20米绿化带;西侧丰乐大道绿化(两侧各宽25米)和水系相结合,四面绿带相连成环。

两轴是指:以龙蟠大道为主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和以南谯路中都大道为依托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

新区内的水系规划:城南新区有着大量的湖面和水体,水系规划结合城市公园进行设计,强调水系的景观生态性。结合新区北侧撇洪沟设计的龙蟠河公园与区域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相结合,根据西撇洪沟防洪规划的要求,将西撇洪沟水面从西到东分五个标高逐级跌落,跌水处设置堤坝,以调节水位,使水位常年稳定,从而将西撇洪沟由一条防洪沟渠变为城南新区重要的景观河道和城市生态绿廊。东北角的田园农庄和东南角的渔人码头规划建设为湿地公园。

道路规划:新区城市道路网采用“方格网”结构,规划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50-60米)有丰乐大道、龙蟠大道、醉翁路、南谯路、中都大道、金陵路等,

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24-32米)有儒林路、永乐路、同乐路等,城市支路(红线宽度15米)有龙山路等。

新区教育医疗设施布局:结合教育设施布点规划和医疗设施布点规划,在中都大道与同乐路交叉口西北侧规划建设一所高级中学(滁州中学城南新校区),另在新区内还均衡布置了四所初高级中学,五所小学。在中都大道与醉翁路交叉口西北侧规划一个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总用地约80亩。这些设施的配套建设,将为城南新区居民提供极为便利的就学就医条件。

建筑高度控制及风貌特色: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从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四个方面提出城南新区风貌控制要求,充分体现滁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力求未来城南新区风貌是时代的又是滁州地方的。沿城南新区丰乐大道、中都大道、龙蟠大道、南谯路、儒林路、永乐路等主次干道,建筑规划以小高层、中高层为主,以多层为辅,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空间组织有序,功能设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化山水新城区。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专家点评

市政府顾问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仲德崑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强调中心区内职能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发挥新区对于城市功能的统领与服务作用,充分提升新区的土地价值,使新区在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城市用地结构的整合,强化中心的积聚作用,延续和构建城市发展轴线,并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 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于全区,并配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新区功能更加完善。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四区、三线控制、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从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四个方面提出城南新区设计原则,力求未来城南新区是时代的又是滁州地方的,体现了滁州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新时期滁州市飞速发展的整体形象。

第二篇:城南新区新都街道办事处娱乐社区简介

娱乐社区位于市中心区域,东至府西路,西至盐城路,南至第一沟,北至娱乐花园、高力家居港北侧,面积0.86平方公里,住宅小区有宏都花园、新都花园、娱乐花园、商业街、农贸小区、丽都怡园、盐渎名城、金鹰新天地等九个,在建的楼盘有凤凰置业、驿都世贸中心、丽都怡园二期。有常住和新入住户2560余户,12300多人口,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有高力家居港、金陵驿都大酒店、全聚德、毕华丽、市第三人民医院、金鹰新天地、盐渎名城等三十余家,社区共有中共党员139名,社区党总支下设六个支部,新都党支部、新宏党支部、新城党支部、高力党支部、宏都党支部、娱乐花园支部。

娱乐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一核心,服务居民,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宗旨,带领广大居民不断完善和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建立了为民服务大厅和党员活动中心、居民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先后投入210多万元对居民住宅小区设施配套,增设健身器材,绿地,亮化景点,倡导低碳生活,改善人居环境。目前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管理模式基本建成,下设党群服务中心、共青团、妇联、民兵、综治信访维稳、劳动保障社区等机构。社区两委8人,平均年报酬6万余元,社区年收入66.06万元。社区有2830平方的综合办公大楼一幢,主要用于对外出租,增加社区积累。

近几年来,娱乐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积极整合辖区资源,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狠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社区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敬老模范示范社区”“江苏省文明社区”“江苏省绿色社区”“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市文明社区”“市平安家庭示范社区”“市廉政文化示范奖”“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工作时间:每周一至周六 上午8:30-11:30 下午2:30-6:00

第三篇:在北景观路拆迁安置城南新区建设奠基仪式上的发言(精选)

在北景观路拆迁安置城南新区建设

奠基仪式上的发言

桥南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方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朋友、父老乡亲们:

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隆重举行北景观大道拆迁安置城南新建设奠基仪式,心情无比激动。之前,我们得到了市委、政府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倾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桥南村两委及全体村民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桥南村发展的各级领导,来宾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侯! 作为今年市委工作会议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北景观大道东延工程全面实施,将给桥南村跨越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将对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该工程的启动,涉及拆迁200余处宅院、一个企业,今天我们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以此为标志启动的城南安置新区建设工程,在保障安置占全体村民三分之一人口的拆迁户的同时,让80%的村民搬迁新村充满希望。这是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实现街道打造“四大强区”奋斗目标的新机遇、新任务。为此,在北景观大道东延建设工程中,我们将发挥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和带

领全体村民,继续发扬旧城人民行孝仗义、包容大气、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的传统与精神,大力弘扬“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力保工程如期实施。在安置新区建设中,我们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力争建成一个廉洁工程,惠民工程,让每户拆迁安置户乃至全体村民能够在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中共享和谐幸福。

最后,祝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预祝桥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龙华新区规划情况

《龙华新区综合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初稿最近已出炉

按照龙华新区“三规统一”的思路,新区管委会联合深圳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经贸信息委和科技创新委,高规格成立编制领导小组,整合各类规划资源,打破部门分割、地域限制,同步编制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此三大规划基础上整合提升为新区综合发展规划。

因此,龙华新区规划体系的最终成果是“1+3”,“1”即指《龙华新区综合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是集空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是龙华新区未来8年发展的总纲,作为指导新区政府行政决策、确定重大项目以及编制城市发展单元、法定图则修编等重要依据。

◎定位从“两区一城”到强化深港合作枢纽地带

对于龙华新区的发展,综合规划给予了更高的定位,在社会各界早已耳熟能详的“两区一城”之外,即深圳转型升级典范区、特区一体化的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还定位为协调珠三角、强化深港合作的枢纽地带。

与这一规划目标相适应,新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90万,实际管理总人口控制在300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内,较2011年净增4平方公里。通过建设用地清退成农用地和其他用地9平方公里后,新增建设用地可达到13平方公里。另更新改造12平方公里,其中拆除重建7平方公里。

到2020年,新区要建成在珠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强区;代表特区形象的现代化宜居新城;特色鲜明、开放多元、诚信友爱的人文家园;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龙华。

◎策略“五五三一”打造高端服务支撑区

规划指出,新区紧紧围绕“中轴提升、双核驱动、生态人文、城产互促”总体发展策略,全面综合对新区在空间、产业、交通、民生等方面提出策略指引,包括优化空间结构、集约节约土地、构建产业体系、提升环境品质、强化综合交通、改善民生福利、保障城市安全七项策略。

新区将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深圳重要先进制造基地、珠三角生产组织中枢区、华南地区高端服务支撑区。

总体来说是“五五三一”。第一个“五”是指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互联网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个“五”是指培育壮大商贸流通、现代金融、专业服务、服务外包、休闲旅游等五大现代服务业;“三”是指巩固提升电子信息、高端汽车、装备等三大先进制造业;“一”是指大力提升时尚创意产业。 同时,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环境营造等四大工程,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全面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引导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实现由单一租赁型向实业投资经营型转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深圳北站为核心,力争到2015年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总部经济企业集团2个以上,初步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重点2个核心7个功能片区实现全覆盖

(来源:南方日报)根据发展目标、策略指引,新区的发展重点地区分为战略发展地区、重点建设地区和生态改善地区三种类型。规划确定了深圳北站周边商务发展区、横坑水库周边地区及观澜河沿岸地区为战略发展地区。确定了长安标致汽车产业发展区、富士康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浪服装基地、华南物流片区为重点开发地区。确定了羊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观澜河流域水源涵养区、茜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为生态改善地区。

近期,新区按照“中轴提升、双核驱动、生态人文、城产互促”的空间开发策略,带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根据“特色分工、分区发展”的原则,将新区规划范围划分为南部商务核、北部科技核等2个核心、7个功能片区,实现城市规划对辖区175平方公里的全覆盖。

◎保障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

该规划对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以及社区转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创新思路。

首先,新区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完善政府服务购买机制,实现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转变。完善新区内部互联互通的行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按照管理幅度、管理层级和管理资源相统一的原则,探索推进人口、面积较大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的区划调整,促进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转变。推广网上“一站式”审批和并联审批,探索帮办、领办和代办服务,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其次,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引入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竞争机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公建民营”和“公办民营”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升公共事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资质检查、第三方评估监管以及居民满意度评价制度,强化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五篇:兰州新区产业规划

1、生态农业:以现代科技农业生产为主,依托新区生态资源,打造生产、观光、体验、休闲和防护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区。

2、石油化工:石油储运、炼化、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制造、石化物流。

3、装备制造:高端专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

4、新材料制造:新能源装备与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5、生物医药:“特色中藏药”、“新型生物医药”等特色医药产业。

6、高新技术:依托兰州市国家级高端基础科研基地和高等教育机构优势,打造兰州市科研成果转化、先进技术引进、信息产业提升基地。

7、第三产业:行政、文化、商业、旅游、科研、教育、体育及临空总部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旅游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在服务业。

8、生态林业:以生态林业为主结合山区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观光型和体验型旅游业等生态休闲业。

9、轻型制造业:纺织、皮革、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

10、临空加工与物流产业:依托铁路、公路、空港等交通优势条件,规划构建临空物流园和临空保税加工园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村支部七一党课讲稿下一篇:村庄规划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