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专业实训的探讨研究

2023-01-14

一、产教融合对物流实训课程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根据各个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 将各个专业的教学与相关产业进行紧密的结合, 使教学与相关产业所需求的技能进行相互融合, 达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目的, 形成企业需求与学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企业与学校的产教融合, 能够使学生提前熟悉物流各个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内容, 同时为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前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并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一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此外通过产教融合提供的课程和实训经验, 能够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利用学生的好奇和提问本质, 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提出新的改进流程、完善现有的WMS存在的缺陷、采用新的操作方法等。并且通过产教融合平台的实训课程, 学生提出的这些创新解决方式能够更加贴切实际, 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 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目前, 许多物流专业的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以后就直接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 虽然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 然而这些教师往往缺少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 对物流实训课程的理解层次不够透彻。因此对于职业学校而言, 由于老师缺乏工作经验, 因此很难提高物流实训教学的水平。通过实行产教融合以后, 这些老师可以借助产教融合这个平台, 走入企业一线, 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 使老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增强老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师对物流实训教学的业务水平。

(三)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职业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很大的贡献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 能够让职业院校及时了解到当前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 可以让学生在毕业以后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 减少物流企业对新员工进行招聘和培训的相关费用, 从而提高相关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产教融合平台下物流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够主动

许多人都认为学校是一个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而工厂是学生学习完以后进行工作的地方, 所以从逻辑顺序上来讲应该是先学校再工厂。而产教融合是将工厂和学校进行有机的融合, 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工作。虽然国家曾经颁布多项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 在这些文件着重强调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然而这些政策条件只有一些相应的职业学校才会进行关注。对于企业而言, 除了一些较大的物流国营企业或专门从事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会关注这些信息以外, 绝大部分的企业还停留在以往等学生毕业以后再去招聘的模式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积极主动的与相关企业进行接触, 宣传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 以及产教融合给学校、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带来的益处, 从而让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二) 学校对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产教融合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的合作平台, 企业应当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 让学生在毕业以后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在产教平台的建立过程中, 一个学校的物流专业需要与多个企业进行合作, 而每一个物流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制度, 所以在进行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学校往往采用一种制度, 这样会将很多企业拒之门外。同时,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 签订产教融合平台的相关协议以后, 往往没有考虑到每一个物流企业的具体需求, 并对合作的各项制度进行细化, 从而造成了产教融合平台在实际的推广中没有太多的可行性。

(三) 企业只是一味的关注人力成本

物流企业在与学校进行产教融合合作的过程中, 往往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 因为他们想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找到人工成本较低的劳动力, 所以他们将产教融合平台单纯地看作了是一个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平台, 没有能够从战略合作的角度来培养企业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在这种动机下, 企业往往将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进行校企合作, 因为这样可以让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获利。如物流企业在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购物节前后, 才会去认真关注产教融合, 给学生进行实训的机会, 以解决这段时间物流量猛增的需求, 等这一时间段过去以后, 就会恢复到往常一样。这些物流企业和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往往不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三、产教融合平台下物流实训课程优化的相关建议

(一) 加强物流实训师资建设

在产教融合的平台下, 需要加强物流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 对于一些缺少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 需要到产教融合企业接受相应的岗位培训, 然后在企业的相应工作岗位上进行轮岗工作, 熟悉企业的相关业务, 从而培养老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其次, 从产教融合企业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培训, 从而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最后, 通过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考核, 根据学生实训完成的情况及时发现师资力量中存在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从而让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善问题, 从而提高物流实训师资力量的总体水平。在师资水平总体提高的前提下, 再对相应的实训课程进行不断地完善, 从而提高产教融合物流实训课程教育的质量。

(二) 物流实训教材的编制

根据产教融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制具体的产教融合教材, 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 使教材具有实际的可行性。如教材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哪部分内容需要理实一体, 哪部分内容需要进行现场的实际操作。在现场实训操作部分, 更需要明确哪些内容可以在校内实训平台上完成, 哪些需要在校企合作企业内部完成。此外在课时的制定方面, 需要根据实训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如集中进行还是分散进行, 都需要明确。另外在实训的效率方面需要打破以往一个学生在实训, 几个学生等待, 然后等一个学生实训完成以后, 其他学生再进行实训的局面, 因为这样的实训过程一个学生可能一天只有10%-20%的时间在进行实训, 其他时间都处于等待过程。所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 减少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等待的时间。

(三) 学生培养实训课程的设定

虽然目前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 从政策上大力支持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 然而每一所职业院校以及每一企业都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在产教融合平台下培养的学生, 其物流实训课程都是按照相关企业的要求进行开设的, 并且每一个企业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产教融合平台方面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实训课程。如一些规模较小且成立时间不是很长的企业, 其公司内部的操作要求相对而言会比较简单, 所以学生的实训课程培训时间较短, 而对于一些集团型的大企业, 其公司内部的操作流程、运营模式会相对比较复杂, 其实训课程培训时间会相对较长。对于实训课程相对较短的这部分学生是让其到企业里顶岗实训, 培养工作经验, 还是继续学习较大企业的相关业务知识, 这些情况都需要在产教融合平台建立的过程中进行考虑, 并且通过学校、企业、学生、政府这几个部门进行共同的协商, 将这些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制度化, 从而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实训课程。

(四) 安排好物流实训课程校企双方的对接

学校和企业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制, 有着不同运营模式, 一个运作效率高的产教融合平台是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完善的, 所以在产教融合平台的对接方面, 学校和企业在双方的对接过程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 并且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对接。在学校方面, 由于进行校企合作具体对接的大多都是某个专业的负责人, 而专业负责人平时需要进行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科研、组织教研室活动等工作, 那么真正能够运用在产教融合平台对接方面的时间将会非常有限, 所以学校需要从实际情况着手, 安排专人进行产教融合的对接。此外在企业方面也如此, 需要安排专人进行对接, 这样才能及时对一些实训课程细节方面进行完善。

结语

虽然国家这些年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 并且这些政策得到许多职业院校的响应, 就物流专业而言, 许多院校运用了现代学徒班、订单班、将部分企业搬入校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任重而道远, 离一些西方国家, 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育, 英国实行的现代学徒制, 美国实行的合作职业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继续深挖其中的原因,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流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

摘要:从产教融合对物流实训课程的意义进行分析, 发现产教融合平台下物流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产教融合平台下物流实训课程优化的相关建议, 从而提高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实训课程的效果。

关键词:产教融合,物流,实训课程,培养

参考文献

[1] 项缨, 李颜娟.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双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论坛, 2018 (11) :51-55.

[2] 王金婷.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 2018 (11) :50-51.

[3] 蒋满华.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N].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8 (21) 23-25.

[4] 赵珂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问题解析-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 (10) 36-39.

[5] 李玉山.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01) 218-2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力势能的辨析及解题研究论文下一篇:贝克莱的哲学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