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2022-11-01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的治疗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 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59例, 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人均为住院病人,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59例, 男96例, 女63例, 年龄38~82岁, 平均60.2岁, 按NYHA心功能分级, Ⅱ级35例, Ⅲ级86例, Ⅳ级37例, 其中冠心病82例, 风湿性心脏病1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43例, 扩张型心肌病15例, 先天性心脏病3例;对照组159例, 男90例, 女69例, 年龄36~80岁, 平均60.5岁, 按NYHA心功能分级, Ⅱ级32例, Ⅲ级90例, Ⅳ级37例, 其中冠心病80例, 风湿性心脏病1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46例, 扩张型心肌病16例, 先天性心脏病2例。

1.2 方法

治疗组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60mg加生理盐水24m L, 以3m 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 7d为1个疗程。对照组除不用多巴胺外, 其余与治疗组相同。

1.3 疗效判定指标

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 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

治疗组显效120例, 有效30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显效93例, 有效44例, 无效21例, 其中1例因出现室颤死亡, 总有效率85.8%, 2组有效率比较, 有显著差异 (χ2=4.28, P<0.05) 。

3 讨论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 (94.3%) 与对照组 (85.8%)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优于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的疗效。多巴胺激动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和位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脑动脉的多巴胺受体其效应为剂量依赖性。

(1) 小剂量时 (每分钟按体重0.5~2μg/kg) , 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 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 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

(2) 小到中等剂量 (每分钟按体重2~10μg/kg) , 能直接激动β1受体及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自储藏部位释放, 对心肌产生正性应力作用, 使心肌收缩力及心搏量增加, 最终使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可能增大, 舒张压无变化或有轻度升高, 外周总阻力常无改变, 冠脉血流及耗氧改善。

因此多巴胺既可引起血管扩张, 又引起血管收缩, 其主要作用取决于用药剂量。小剂量[2μg (kg·min) ]兴奋肾血管、肠系膜血管及冠状血管等多种脏器的多巴胺受体, 引起其血管扩张, 可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 从而减轻肺瘀血, 增加心排血量, 有利于心衰的控制;尤其是肾脏入球小动脉的扩张, 可使肾脏血流量增多, 明显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 可增加50%, 故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尿钠增加, 与利尿剂有协同作用, 有利于水肿的消退。多巴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多巴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31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9例, 给予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治疗组159例, 予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 7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4.3%, 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5.8%。2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多巴胺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多巴胺,充血性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 袁凤肾, 吴可光.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9, 19 (3) :140.

[2] 陈灏珠, 主译.心脏病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33.

[3] 陈炳海, 吴金.硝普钠并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3 (6) :58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下一篇:对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