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2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结合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工程实例,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区别于普通景观设计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河道景觀设计是一项结合水利、生态、文化、功能等因素的综合性设计。

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和谐宜居理念应用

导读: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大要素,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以还原河道本来的“水清,岸绿”的风貌。同时,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采。

关键词:南淝河 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通过对河道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上海苏州河、成都府南河、太原汾河等河道的改造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南淝河河道空间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设计理念出发,结合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提出景观设计理念和策略,以促进南淝河健康稳定运行,还原南淝河“水清,岸绿”的景观面貌。

一、南淝河河道空间现状特征

(一)南淝河水系现状

贯穿合肥市区的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全长42.1km,河面宽22~170m,是合肥市的母亲河。由于受长期的水质污染,南淝河河面散发出阵阵腥臭味,严重影响了两岸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控制和治理南淝河的污染,改造河道两岸的滨水环境,成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中之重。

(二)南淝河河道空间特征分析

由于河道所处位置和两岸用地特征的不同,沿南淝河自西向东,河道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形成四段空间分区。(见表1)

二、南淝河现存弊端与发展机遇

(一)南淝河现存弊端

1、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近年来,大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河道,使南淝河的排污量远远超出河水的自净能力,造成河道蓝藻年年暴发。虽然政府实施了河道清淤、生态补水、截流排污等工程措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河道整体环境的改善程度却不容乐观。

2、城区内河道大量采用传统护岸形式,忽视了河岸的生态效应

传统硬质护岸隔离了水和陆地的联系,使水中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如何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成为河道综合整治和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3、岸线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城市与水的关系不够密切

流经市区的河流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河道空间可以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堤岸景观设计,保护河道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既契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又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空间。然而目前,南淝河的岸线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其河道空间尚未与城市生活产生密切联系。

4、河道沿岸缺少景观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市民对于南淝河环境治理呼声很高,既表达了对于和谐人居环境的向往,也反映出不断高涨的亲水要求。但是由于水质污染、环境恶化、传统型护岸对生态功能的损害、堤岸空间的单一狭窄、生态绿化用地的缺失等原因,南淝河未能给人们带来足够的休闲游憩场所。

(二)南淝河的发展机遇

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合肥提出了迈向巢湖的设想。南部滨湖新区的快速建设,勾勒出城市“通江达海”的战略意图和向“滨湖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展的趋势之下,南淝河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与城市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由于滨水环境的恶化和景观设计的缺失,南淝河并未发挥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如何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满足人们对“水清,岸绿”的人居环境及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日益高涨的需求,成为南淝河环境整治和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南淝河景观设计理念

南淝河景观总的设计理念:结合南淝河污染治理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积极梳理河道空间,创造一条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融入生活、体验丰富的城市河道,为市民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具体分为:一是景观设计与河道自身环境融合,为市民提供观赏自然和休闲运动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融合,使河道呼应城市的发展,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三是景观设计与驳岸形式配合,结合河道不同区段的水力特性和环境特征,优先选择自然型和生态型岸线。对于不同的驳岸形式,采用不同的河岸构筑物组合和设计方式,设计多样性的休憩空间。四是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结合,打造“城市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的绿色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自身特色。

四、南淝河景观设计策略

在以上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南淝河分区差异和线型变化特征,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并各有偏重:“面”层面主要控制河道风貌和功能定位;“线”层面主要控制河道线型和规范驳岸设计;“点”层面主要控制节点的选点及其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亲水环境。

(一)“面”控策略

1、因地制宜,分区定位

根据“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综合考虑的原则,在符合河道生态效应要求、城市发展趋势以及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等要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对南淝河现有四个区段进行分区定位和景观设计控制,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见图1)。

(1)区段A:绿色港湾。围绕“绿色港湾”,重点保护和恢复河岸制备,并结合森林公园建设设置沿河步道和节点,营造亲水空间,形成展示合肥山野林趣的自然岸线。

(2)区段B:城市舞台。定位“集中创造城市魅力的展示舞台,营造市民旅游休闲的温馨港湾”。利用环城公园北段现有景观、空间条件,重点设计环城游憩带,使此区段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城市生活的绿色岸线。

(3)区段C:码头水岸。围绕“码头水岸”,通过对滨河工业及老码头的改造,打造现代的工业码头水岸,形成亮化城市水岸形象的工作岸线。

(4)区段D:河滨田园。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的绿色纽带”概念。利用市郊近巢湖流域的生态农业特色,建设沿河滨湖田园景观,使此处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阡陌纵横的田园岸线。

2、文化提升,注重特色

通过景观设计,融合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形成城市文化的“面”状空间载体。既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又能提升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四种岸线区段的划分,分别突出山野林趣的自然文化,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文化,水岸码头的工业文化和阡陌纵横的田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差异性放大,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体验感受,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合肥素有“三国旧地、包拯故里”之称,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尚存有历史文化遗存。要在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地区,恢复古旧建筑,建设民间博物馆集群,集成和连接合肥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南淝河历史文化长廊”,即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合肥和南淝河的历史文化风采。

(二)“线”控策略

1、保持河道生态化

(1)河道线型生态化。河道岸线景观不但向人们展示河流的自然美感,同时,也应确保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景观设计中要避免传统驳岸工程“截弯取直”的做法,保持河道生态线型,“易弯则弯”,特别要注重保留河道自然河湾。

(2)岸线设计生态化。在岸线设计中应用生态护岸的材料和构造设计方法,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的特性,兼具驳岸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形成丰富的组合形式和具有韵律的纹理特征,既利于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又利于淤泥附着,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3)河网群落生态化。植物群落是河道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和培育的基础。河岸植被由堤顶到河床形成多个植物群落序列,从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湿生挺水植物群落,再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在河岸植物群落的重建修复中,要考虑河岸的水文水力特征、土壤特性和不同的航运、景观休憩等功能,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方式。在区段A、D的自然岸线内,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序列;在区段A、C的城市水系和园林水系不具备培育完整植物群落序列的岸线中,则要根据不同的滨水环境,选择适应的植物种类和相应的群落结构形式;在河道水体污染的岸线内,优先选择抗污染和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

2、河道驳岸分区分类设计

根据空间尺度和所处区段的不同,对于河道驳岸进行分类设计:(1)对于河岸腹地较大、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可采用自然原型护岸,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2)对于河岸腹地较大、坡岸较陡的易造成冲蚀的河段,可采用自然型驳岸以巩固河道,种植密度较高的耐湿性灌木和水生植物,构建立体层次的植物群落,恢复河岸的自然状态;(3)对于河岸腹地较小的,要对人工驳岸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同样在驳岸上配置植物,形成自然人工型驳岸;(4)结合河段的功能分区,对于亲水活动多的岸线,要开发成人工景观型护岸,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兼顾河道的生态效应,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融合。(见表2)

驳岸设计中还涉及对已有传统硬质驳岸的改造。传统驳岸重防洪固岸,将断面渠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功能,且绿化较为单一,景观效果不佳。对于已经渠化的驳岸,改造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河岸带绿化层次,改善景观环境。二是对护岸自身结构进行改造,通过植被培育和景观设施设置,形成良好的滨水环境。如在坡面处进行堆土处理,种植耐水植物,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在驳岸处设置亲水平台或在坡脚处堆石,形成良好的亲水空间等。

(三)“点”控策略

1、结合景观视线控制设置节点

两岸的景观要素设置要彼此呼应,形成通畅感。设计时要考虑河岸现有条件,确定主要视点,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其他节点的布设。节点设置分为桥头节点、景观节点和码头节点三个层次。(1)桥是河道的跨越结构,具有纵向分隔和横向连通的作用,通过设计形成节点空间,满足通行和交往的需要。(2)景观节点即一定范围内景观的核心,设计时既考虑河道的整体空间形态,同时也要与城市的道路和绿化轴线结合,形成视觉通廊。(3)码头为满足游人观景休息和工业生产之用,按照使用功能,选择合理的空间尺度和景观设施。

2、结合生态技术设计节点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南淝河水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情况较为严重,这使得河道景观设计不仅要具有美化环境的美学功能,同时要具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的作用。在对南淝河节点设计中,积极运用生态技术方法,改善滨水人居环境,主要策略包括:(1)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在河岸空间内,建设湿地公园。利用湿地的净化能力,改善水质,美化环境;(2)在河道内铺设人工浮岛,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同时通过对浮岛的景观设计,形成多样的河道空间,丰富景观效果。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2008ZX07316-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625);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参考文献:

[1] 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河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 东长红.川道型城市河道堤岸空间景观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苏州河的功能定位与综合整治目标[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6-7.

[4] 上海市城市规划协会.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简介[J].上海城市规划, 2004(4): 18-26.

责任编辑:欧阳忠伟

作者:贾淑颖

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篇2:

浅谈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

摘要:结合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工程实例,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区别于普通景观设计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河道景觀设计是一项结合水利、生态、文化、功能等因素的综合性设计。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堤防;生态;文化;功能;轩辕湖湿地

16721683(2015)002011402

城市河道景观广义上是指城市河道水域本身以及与城市河道毗邻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与其相关的自然、人工、人文因素都应划为其景观范畴之内。城市河道景观具有公共开放性、自然生态性、历史文化性、空间连续性等特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自然水,由原来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功能,逐步转换成满足人们对美化城市环境需求的功能,穿越城市的河流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每一条河流都是一连串的景点,传统的水利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水文化的追求。城市景观工程既能具备河道防护及城市绿化休闲的功能,又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观赏的功能,具有城市独特的象征,这才是现代城市水改造的手法。

2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项目背景

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综合治理工程位于新郑市黄水河轩辕湖水库至郑风苑之间256 km的河道内,地处中心城区,是新郑市城市形象、文化发展核心区域,占地面积54 hm2(其中水面面积约为307 hm2,绿地面积约为233 hm2),是一项集防洪、排涝、弘扬历史文化、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治理工程。它的建设,是展示城市形象,弘扬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工程位于黄水河的河床、河漫滩和阶地上,地貌单元属黄水河的河流阶地地貌。地形起伏不平,沟岭相间分布,河床与河岸的高差约60 m。

3城市河道景观与堤防、生态、文化及功能

3.1景观与堤防的结合

河道堤防是我国防洪排涝的重要保障,城市河道的堤防更是避免灾害的重中之重,我国在《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中对河道堤防的重要性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城市河道堤防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特点,服从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1]。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必须是在满足城市河道堤防要求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统筹设计。

传统的河道景观,习惯将堤防与景观设计分开设计,也就是先从水利方面考虑,做出满足堤防功能的标准河道,然后在堤防外侧做景观,这种设计方法,虽然很好的解决了设计中各个不同专业之间交叉设计的麻烦,但是不利于充分利用滨水的优势,不利于将河道的水美化处理。景观与水利的统筹设计,可以将堤防变有形与无形,将河道的水体多样化、美观化。河道设计应根据天然地形,随行就势,自然的河道,也能让城市的形态更加完美,让城市的空间更加丰富。

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设计中(见图1),充分将水利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在水利设计堤防的基础上,对堤防进行景观化处理。隐形的堤防,非常有利于景观效果的展现。

[FK(W]

图1河道堤防与景观地形结合

[FK)]

3.2景观与生态的结合

传统的河道整治,往往只考虑河道的实用性,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与修复。硬质的河道方便了设计与施工,但是不利于展现好的景观效果,不利于保持河道生态系统。河道景观工程中,应根据河道的现状及功能,因地制宜,尽量保持天然的河道形态[1]。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规划,生态型的河道,是体现城市河道景观价值的保障。河道的生态工程技术,一般是从三个方面进行:(a)修复河道形态;(b)修复河床断面;(c)修复丧失的河岸生态系统。

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河道形态保留了原始河道的形态,在河道疏挖后,对岸坡进行生态修复,岸坡生态修复有两种,一种是硬质岸缘,另一种是软质岸坡(见图2)。硬质岸缘主要是生态植草砌块挡墙,软质岸坡包括格宾石笼护坡、椰纤毯护坡、生态植草袋护坡等形式。在河道的断面形式中,增加了浅滩的设置,在主要节点处,布置了大片人工湿地,营造不同深度的水环境,营造城市滨水植物生态群落[2],以增加河道水环境的多样性。

3.3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

一个城市的景观,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城市文化与理想的载体,是弘扬城市文化的有效途径。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与支撑,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因此,河道景观设计中,应特别强调文化内涵,没有城市特色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生气的。城市河道景观效果不仅仅是物质景观,还应当包含人文景观[3]。新郑市轩辕湖湿地文化园将新郑的文化融合在景观设计中,包括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结合景观的具体内容体现文化的内涵。郑韩文化是新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以郑韩文化为核心,打造现代城市湿地公园。保留河道现状的荷花等现有自然景观体现了新郑的自然文化,而景观雕塑是轩辕湖湿地文化园中体现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法。

3.4景观与功能的结合

城市景观,是城市与自然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河道景观,应该是为人服务的。轩辕湖湿地文化园治理将脏乱差的原有河流变的生态美观,改善了新郑市的城市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见图3)。

[FK(W]

图3市民在新建成的公园内游玩

[FK)]

4结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也越来也重要,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设计,应结合堤防、生态、文化、功能等因素统筹设计,才能有一条美好的河流服务于城市。[HJ1.5mm]

参考文献:

[1]徐国宾.论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8).

[2]余玉龙.解析现代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J].中国水运,2008(8).

[3]冯肖莲.浅析把握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效果的方法[J].科学之友,2009(11).

作者:苟占涛

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论文 篇3:

浅析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摘要】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来更好地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服务,是目前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也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提高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质量的措施,希望为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有效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道路景观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人为建构积累起来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不仅要满足通行需求,还要美观环保,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道路绿化通过种植各种各样的植被,形成色彩鲜明、错落有致的城市道路景观,可以美化环境,起到衬托城市,柔化城市建筑硬环境,通过道路、植物和建筑的协调衬托,为道路增添色彩感。同时,道路绿化可以遮挡道路两旁的不雅建筑,如高架桥墩、破旧房屋、挡土墙等,使城市的整体面貌改善,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其次,通过道路绿化,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的作用,还可以释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环境质量。未来景观生态设计将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主流趋势。

1.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原则

1.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相统一,把自然景观巧妙地应用于道路景观,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城市道路中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

1.2个性化原则

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国的园林不仅是自然佳景的集合之地,更是性灵寄托之所。所以在道路景观设计上,更应该将中国的园林文化融入其中,将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使各个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具有特殊风格和悠远的意境。在整个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大至道路布局、空间处理和体形组合,小至城市道路的一石、一水、一山、一木的选择和设置都能区别于其他城市,体现出本城市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人文修养,将本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文明程度、道德涵养等反映出来。

1.3创造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道路的格局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过程,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含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所在。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应与本地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性, 并考虑时间变量因素, 充分展现城市特色。

1.4安全性原则

优秀的道路景观设计能满足人、车辆、道路和环境的要求,将人、车辆、道路和环

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个道路景观设计中,要时刻将安全原则融入到景觀设计的每一步。道路景观小品、游憩路径和模式等不应构成人身安全的潜在威胁。设计者应对景观设施的安全性、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人车关系等因素进行充分的思考与探索,使整个设计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和漏洞。

2.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措施

2.1种植不同类型的植被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应以乔木为主,使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同时可以增加植物的种类,比如增加观花乔木、灌木植物种类和观色叶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效果。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植被形成高低有序、错落有致、色彩变换以及季相变换分明的城市靓丽风景线。种植攀援植被和地被植被,形成覆盖范围广、形态变化多样、植被花期不同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要引入一些有欣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外来物种,科学合理的将其分布在道路两旁。对于部分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段,要选用抗力强、适应力强、耐修剪的植物。尽量种植春季早发芽,秋季晚落叶的植物,以免出现秋黄冬秃的现象,使城市失去色彩。

2.2使用绿色材料

对于绿色材料这个词,人们比较认可的解释为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利用可再生材料、利用回收材料、重新使用旧材料。如今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沥青混凝土材料,色彩单一沉闷,高温下产生强烈的热反应还会影响人们生活与出行,同时这样的路面会增加地表径流,造成城市街道排水不畅。所以选用合理的绿色材料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重复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3车行道景观生态化

车行道指的是高速路,又被称为快速路,具有车流量大、行车速度快、运输效率高等特点。所以,高速路的景观绿化独具风格。高速路景观属于大地自然景观的一种,自然属性较为突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构成空间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生态性和一定的人文性。在高速路景观的处理上,应该考虑到观赏者是身处在高速行驶、不断运动的环境中,相对于静态环境,景观主体对景观客体的尺度感发生了变化,对景观客体整体轮廓的认知感更强。高速路的景观设计应该做到形体连续、线型优美流畅、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不宜具有太多变化特点、以大尺度景观绿化为佳。植物的选种应具备常绿、耐寒、耐旱等特性,坚持适地适树原则,要始终与周边各环境要素相协调,使沿线绿化景观完全融入到大自然景观中。高速路沿线路段野生保护动物多,应在相应区域设立高架桥或者动物通行区,提供生态网络的穿越空间,车和动物各行其道,减小道路系统对周围地区各物种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原生态景观的保护,使本土的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

2.4道路景观体现城市特色

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既要体现共性,更要体现个性,因此,要重视城市特色的展示。可以种植一些城市的市花或当地特有的植被作为基调树,应用灵活的景观规划设计方式,尽量保持当地的湿地和植被类型等自然景观,保护好植被的枝叶,让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和韵味深厚的文化特色。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道路景观显得十分重要,创造美观环保的道路景观一直都是人们的追求。道路景观生态建设要倡导生态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导方向。应运用生态学理论,针对不同城市道路景观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化设计,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一个生态良性循环、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景观,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娟.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绿化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20: 10494 - 10496.

[2]吕志宏.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的新思考———以温榆河景观大道绿化设计为例[J]. 农学学报,2014,06: 87 - 93+ 119.

作者:朱胜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律霸权主义社会论文下一篇:影子银行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