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的稳步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民族自信心也越来强烈,文化自信更能在当今的年轻人身上找到。文化的自信一直都是我国民族自信心最深刻的底蕴,将公共艺术设计融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将我国的数千年的文化元素表现在城市市容之上,使得我国的文化可以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城市变成了我国文化传播的载体,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思想。本文针对于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雕塑

引言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进行的最主要的场所,因此,将城市的公共场所建设好,对于提升人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将一些文化蕴意深刻的艺术品在城市的公共场所进行展示,例如城市的绿化场所,交通道路以及娱乐场所等地方。通过增加对外展示文化产品的力度来提升民众对于艺术的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平均文化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对于公共艺术的传播,来进一步的增进人民的文化素养,带给人们艺术上的享受,将公共艺术的作用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出来[1]。公共艺术最大的亮点,便在于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一个城市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艺术产品,能够更好的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乐趣。

1 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公共艺术具有非常多的特点,其中比较鲜明的特点包括公共艺术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广泛的参与性,以及极强的地域性等[2]。针对于不同的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所发挥的作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城市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艺术设计的类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于一些城市会根据自身城市的历史背景,塑造特定的艺术设计,这在我国的众多城市中显得十分普遍。如果每个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内容以及形式都毫无差别,展现出来的信息也是无法吸引人们的关注,那么这种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更不能很好的体现一个城市的特点。

由于公共艺术的创造的开放性十分之强,因此,只有完美的契合本城市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底蕴,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3]。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是通过艺术品来传达的,艺术家和民众则是创造以及欣赏公共艺术设计的两个主体,只有民众广泛的参与城市艺术设计的文化欣赏中,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发挥出来。此外,针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其城市的城市艺术设计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不同,则塑造出来的城市形象不同,文化是城市的一张明信片,将城市自身独有的文化底蕴通过艺术设计体现出来,能够幫助城市在民众的内心打造出不一样的城市形象。

2 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

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是其大致可分为公共性建筑,公共壁画,景观雕塑或者雕塑性景观。公共性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加上雕塑以及户外雕塑两种,其中户外雕塑占据公共性雕塑的大多数,我国的户外型雕塑一般会放置在公园,绿地,街道等场所。户外型雕塑分布广泛的原因便在于其优异的表现力,以及与群众的密切性,真是由于可以与群众广泛的接触,使得户外型雕塑饱受群众的喜爱。公共壁画没有户外雕塑那么普遍,公共壁画一般只适用于建筑墙壁的表面,真是由于这个因素使得公共壁画的普及受限。不同城市中的公共壁画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其壁画的风格特点也会有诸多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的壁画来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雕塑性建筑是建筑师将公共艺术设计与建筑充分融合得到的产物,雕塑性建筑在拥有极高的美感之外,还兼具传播文化以及艺术的功能,更是能够成为一个城市地标性建筑。在当今社会,建筑不再只是仅仅满足于居住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建筑的功能可能是实现居住之外的功能,雕塑性建筑就是将人文情怀,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合,以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看到,将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在最大程度表现出来。

3 公共艺术的具体应用

随着我国民族自信心的不断的提升,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在仅仅满足衣食住行,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城市艺术节的兴起。艺术节不仅仅只是向社会传播一个城市的社会属性以及文化背景,更是加快一个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发展速率的一个催化剂,艺术节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专有的明信片,为城市的创新型活动提供新的来源以及思路。

公共艺术可以将公民美学结合起来,设计师在保障科学以及正确的设计理念的前提下,加大对于城市历史背景,文化沉淀等因素开发,打造21世纪全新的文化城市,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加强城市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与民众之间的良好的发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最大的价值。

4 结语

21世纪,我国的城市的发展,需要借助更大的推动力,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普及和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当地城市历史文化与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并能够积极的推动城市走出去,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金世强.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介入与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05):76-77.

[2]雷依雪,杨卫华.探索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与应用[J].西部皮革,2021,43(08):22-23.

[3]肖杨.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与应用[A].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中外设计研究院、中国创意同盟网.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8-2019论文集[C].:成都蓉城美术馆,2020:4.

作者简介:刘芳 1987年 女 满族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这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理论蕴涵;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高聪颖,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区空间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人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因此,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使城市成为人民的宜业宜居的乐园,增强人民群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蕴涵和实践基础。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机理,对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理论研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创新

城市空间的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配置的弊端:“任何一个公正的观察者都能看到,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应地越要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2](757)马克思揭露了空间资本化的危害,对反思当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在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政府和资本,政府通过规划划分空间边界,资本则加速了公共空间商品化,广大民众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处于失声状态,对空间生产、塑造和分配很少有发言权。在资本追逐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不合理、供给不平衡、分配不均衡、空间脱离人民的实际需求、空间活力不足等现象,影响人们生活,引发社会不公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未来城市还要容纳更多的人口,空间、资源等面临巨大压力。寻求城市空间利益分配均衡,将城市空间资源惠及人民大众,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其中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论述,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宜居性和公平正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重视和主张城市空间规划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规划理念。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活力降低的问题,简·雅各布斯关注街道生活,强调要从人们的需要出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使得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形成良性互动。[3](160-169)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历史逻辑: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道路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迅速建立了高度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单位为基础,将人员组织在单位内,单位不仅仅是工作职业场所,还是兼具了思想教育、生活保障和社会管理功能。它为个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个人依赖和从属于单位,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居民的住房大多是由单位提供的,单位住房相对集中,居民在单位从事生产工作,回归家庭生活、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以单位同事为主,生产与生活空间产生重叠。各个单位为了满足成员生活需要,都建有自己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但彼此的公共空间几乎不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囿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居民對娱乐休闲等空间的需求不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反映在空间上,对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加。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多追求经济效益,城市不同类型空间的分配和生产出现了不平衡,很多城市追求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忽视绿地、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供给力度不大,空间类型不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舒适程度和人性化设计也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我国城市空间分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城市与人民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城市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

(三)实践逻辑: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论述,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城市数量、规模有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5],有超过8亿人生活在城市。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制约城市高质量运转,一方面影响人民城市生活品质。因此,只有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人民,城市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为平衡城市空间利益分配指明了方向,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促进生活品质的提升。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体察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学论断,具有丰富内涵,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经历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两个阶段,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尤其是在反思旧城中心衰败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商业建筑公共属性,聚集娱乐休闲和购物旅游功能,复兴城市中心区,获得经济效益;通过整治绿色公共空间、滨水步道等,注重城市景观塑造,获得环境效益;通过重新塑造城市街道和保护历史建筑,创造人性化公共空间,增强舒适性和城市活力,获得社会效益。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特别是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低碳、生态、宜居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的差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建超大型的广场、超高的楼宇等政绩工程,而是建设更多的真正让人民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民生工程。

(二)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人们进行公共性、社会性活动的重要场所,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糟糕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冰冷的建筑让人们窒息,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人们从“城市病”中解放出来,对提升生活质量作用明显。有品质的城市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亮眼,更多的是和谐宜居,有很强的人文吸附能力。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事情。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不仅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还要有优质的自然人文景观。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融于一体,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在创造景致,而是借助景观传递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情怀。优质的公共空间是干净整洁的、是创意特色的,是人性化的,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更以人为中心,方便人们生活,建立人与城市的连接,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让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眷恋感。

(三)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157)毫无疑问,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外,休闲、娱乐和健康等需求已提上日程。在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看得见山水绿地、品得了历史文化,拥有更惬意的生活。更宽敞、舒适、类型丰富和人性化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满足人民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所生活城市的环境质量、便捷程度、安全与否、是否宜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因此,努力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共同需求,是不断创造美好幸福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空间的具体应用,从根本上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强调空间规划,建设复合型城市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他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6]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提高城市宜居性,要求“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北京市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北京,并主持会议研究首都发展问题,站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高度上规划布局首都城市功能,提出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既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产业集群相匹配,又要与人民生活需求、活动规律相适应,城市公共空间既能展示城市形象又能满足人民日常需要,通过精细化的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手法,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资源,让公共空间复合叠加历史、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做到功能复合、互联互通。

(二)强调尊重民意,建设均衡型城市空间

城市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绝不是人为设定目标朝夕之间就能完成。近年来,在城市竞争锦标赛的刺激下,一些城市政府和官员盲目追求发展短期效益,违背城市发展规律,把个人意志代替人民利益,盲目追求高楼、广场和道路建设,忽略了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另外,城市中优质公共空间诸如湖、江、河等水岸线被商业会所、工厂企业、富人住宅区等占领,这种人为造成的空间阻隔直接影响了人民进入空间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带来较差的空间体验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利益群体众多。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对城市空间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空间建设,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空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许多城市文明的兴衰验证了这一观点,比如“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7](232)。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7](233)。城市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0)城市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过去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为此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建设中,让城市天蓝地绿水清,从而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注重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型城市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决定着城市的品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过度追求效率,包括“地标性建筑”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缺少整体布局,陷入“千城一面”,空间建设重复、簡单,毫无美感。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时,就非常注重保持城市个性,强调城市建设开发时,要注重吸收传统建筑语言,之后主政浙江、上海,再到多个城市视察,非常关心城市规划,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采用“绣花”功夫精细化改造,让城市留下记忆。这就要求城市空间建设要注重城市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把城市文化意象融合在城市空间建设和改造中,强化城市辨识度,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新时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出发,通过对城市化批判性反思,在科学把握我国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处理好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各种关系,提升城市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6]习近平.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0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伟民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通过对国外屋顶农业景观发展历史的回顾,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并总结出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点,阐述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屋顶农业景观上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案例研究进行总结与思考,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业景观 都市农业 屋顶农业 景观 城市化

1.基本概念辨析

借鉴CAST(The Council on Agri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组织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在这里将屋顶农业景观定义为:“基于传统的屋顶农业概念,屋顶农业景观是结合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技术、先进设计理念而形成的新型城市屋顶绿化。是一个与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循环经济以及社区邻里等多方面密切联系的复合体。

2.国外研究综述

屋顶农业景观是现代城市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屋顶绿化模式,同时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农业景观在很多历史时期都曾出现,但多数为偶然或自发行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结合都市农业及屋顶绿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从4世纪以前的古埃及陵墓壁画开始到18世纪后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在整个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都是实用性和观赏性兼而有之,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中致使其功能和形式上的变化。18世纪中叶以后,园林逐渐体现出民主的思想内涵,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及普通大众的生活发生更为联系紧密。随着城市化问题不断加剧,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受到农业景观影响,逐渐出现相关理论的探索: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对城市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模式,主张城市与乡村融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认为应该将田园引入城市;“斯德哥尔摩学派”(stockholm School)主张在城市中创造田园风光;米歇尔·高啥汝(Michel Corajoud)提出应该唤起人们对农业景观的关注;施罗墨·阿龙森(shIomo Aronson)则主张传承本土的农业文化等。如果说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是最早都市农业的萌芽,那么1919年德国建立的“市民农园”则是其最早的雏形,在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直到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随后,一些学者及国家机构相继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屋顶农业景观便是在都市农业的概念下提出来的,但它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出现,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用拱券支撑的高台建筑,屋顶形成庭院,种植果树、蔬菜、花卉及其他观赏作物,形成一个非常宜人的居住环境。它是园林、建筑和植物结合非常早的案例。随后的古希腊阿多尼斯花园(Adonis Garden)、法国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新建筑五要素》提出的“屋顶花园”概念以及1959年由塞·奥斯蒙得松(T.Osmundson)设计建成,被认为是现代屋顶花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奥克兰港市凯泽(Kaiser)中心屋顶花园”,它将现代技术、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绿色屋顶技术在欧洲各国广泛开展,到20世纪末已经逐渐成为一项产业,随着技术和观念的更新,关于屋顶农业景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一些发达国家之间逐渐展开。美国是屋顶农业景观实践的领导者,在西雅图、纽约、芝加哥等地有着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2007年启动的“PlaNYC 2030”——“规划纽约”项目,将减免建造绿色屋顶者的税收,这将为屋顶农场的建立带来更大的动力。德国在屋顶绿化技术上属于领先的国家,1982年,德国政府开始立法,强制推行屋顶绿化。200]年开始实施的2000年东京规划(Tokyo Plan 2000)以及2002年开始实行的屋顶农场计划,种植果树和蔬菜,为人们提供所需食物的同时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加拿大蒙特利尔1995年成立的santropol Roulant厨房使用社区屋顶花园的产品为超过90人提供外送食品,这是一个慈善性质的义工计划,食品都供应给社区的老年人和穷人。由于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发达国家在政府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资金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常以商业贸易形式发展,与经济利益挂钩,同时伴随着一些非营利社区服务计划,在保障城市食物安全和体验自我种植乐趣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在特殊时期下政府的一种缓解手段或一些市民自发的种植行为,它是一种提供食物保障、解决温饱和城市减贫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区的实践活动多采用简易种植方式。古巴在上世纪90年代的“特殊时期”为应付食物危机进行非传统的食物供应计划,旨在提高地方食物自给自足的能力,减少交通运输、冷藏、储存和其他资源消耗活动。可以说,无论从市民的个人参与还是政府的战略支持,古巴都可以作为都市农业解决解决食物危机的最成功案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首都雅加达政府于1998年3月9号颁布了题为“将大雅加达特区私有的闲置土地用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第184号政府法令”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短期策略。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地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屋顶农业景观项目带有各地特色和明确的发展导向性。

3.案例解析及小结

3.1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Japan Shibuya Omotesando roof farm)

位于日本东京银座商圈的屋顶农场——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成立了银座农园株式会社进行统一管理,进行本地生产和本地消费。它是住宅公共屋顶农场的典型代表,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大家共同经营的种植场所。管理者在屋顶上开辟一块集中的地块,分成若干小地块,每个小地块租给社区周围的居民进行种植,这些小地块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由租用者自行管理,居民可以在公共屋顶上按其爱好种植喜欢的蔬菜瓜果、香料及药材等。住宅公共屋顶农场不仅具有生产及绿化功能,让周围居民能够体验自给自足传统农耕文明的乐趣,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促进邻里交流的绝佳场所。

3.2布鲁克林农场(Brooklyn Grange)

纽约皇后区的布鲁克林农场由Ben Flanner创办,是美国纽约目前最大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场,农场面积40000平方英尺,它利用仓库的屋面,铺设7.5英寸厚的多空隙的富含有机质的轻质土壤Rooflite soil,种植了100多种蔬菜。农场中采用不施农药化肥的有机种植方式,一年种植期为9个月,冬季采用传统农业中作物覆盖的方式,保证土壤肥力。生态、有机的种植模式受到周围社区居民和附近的各大餐厅的青睐。布鲁克林农场的农夫们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市民们在吃上健康优质食物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其中,体验最原始的劳作,参与定期举办讲解农业知识的免费课堂,为城市人提供放松心情、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建立城市与农业、社区居民与农夫的桥梁。此外,他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来证实都市农业是可以在城市生存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业保障了其正常有序的运营,同时增强了社区邻里的凝聚力,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课外学习的机会,有利于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the Gary Comer Youth Center Roof Garden)

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是由美国芝加哥Hoerr Schaudt Landscape Architects设计的一个都市农业项目。这个总面积为8160平方英尺的绿色屋顶,利用了传统上我们容易忽视的建筑空间,营造出一个屋顶农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休闲场所,为周边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户外学习与实践的公共场所。2010年ASLA专业奖评委会对它的评价是“这个项目是如此简单、直接,显然是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之间良好合作的成果,成效显著”。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屋顶农场概念,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是一个集生产、艺术、生态及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屋顶绿化形式。在建成后的第一年就生产了近1000磅的有机食品供学校学生、本地餐厅和咖啡厅食用。屋顶土壤层为18-24英寸,可以满足多种农业作物的生产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国传统的农业形式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花园中线性的小路是由可回收材料铺设而成,同时,建筑屋顶形成了一个与周围环境有很大差异的微气候环境,减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成本控制。穿插在花园里的环形设施,为楼下健身房和咖啡厅带来自然照明的同时也给整个线性、规则的布局带来不一样的节奏感。在设计之初,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学校教师密切合作制订了一个屋顶花园的生产、管理和维护计划,保证其正常有序的运营。

3.4小结与思考

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是住宅公共屋顶农场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传统意义上的屋顶农业,由社区统一管理再出租给个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管理模式;布鲁克林农场是在公共建筑上建造的大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场,它是一种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则是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密切合作,给人们提供户外学习与实践的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集生产、艺术、生态及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屋顶绿化形式。以上三个案例从设计理念到技术措施有其相似与不同的地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屋顶农业景观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可行性,引发了我们对新型城市绿化从形式到功能的反思:在设计中除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景观,赋予更多的综合功能,包括用来加强城市与社区内部间的联系,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等。在城市居民对可持续生活的诉求下,实现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规划与设计,从设计以人为本的视角,回归设计的本源。

4.对我国发展屋顶农业景观的借鉴意义

据估计,世界城市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55亿,其中80%将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心。随着土地稀缺、能源匮乏、粮食危机、食品安全等城市问题愈演愈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此外,我国近年来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失业和过早退休常常意味着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屋顶农业景观的理念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地域性特征,屋顶农业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缓解当前社会问题的手段。相较于传统的农业景观,节约城市用地,发挥景观生态性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发挥城市失落人群对社会的责任感与热情,让他们帮助建设与管理城市中的灰空间,美化城市的同时他们也将从对社会的贡献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提供给小孩们一个体验自然的课外学习场所;促进了城市社区邻里间的交往,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也给一部分失业人群带来就业机会等有效补偿;此外,当国家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问题时,它能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要真正实现城市屋顶农业景观的构想,还要解决当前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几个问题:一,需要政府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二,提升我国屋顶农业施工技术和材料的成熟度。三,建立一些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机构。四,需要打破农田与城市对立的传统观念。

5.结论

农业曾是带领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在人类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比重开始下降。城市社会的到来,特别是体验经济的兴起,给农业地位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屋顶农业景观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不是一个能够彻底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方法,应理性地将其看成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手段,纵观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屋顶农业景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和城市居民的需求,不断发展出新的模式。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从一个社会改良者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共绿地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如今, 一些公共候车亭的设计并不能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满足城市环境的需求, 只是简单的公共候车亭的基本功能, 只是象征人们等车的空间的标识, 这样就忽略了公共候车亭的满足人们情感需求, 象征这个城市面貌的重要作用, 如何设计出一个在造型形态既能满足其功能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感, 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使公共候车亭很好的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同时又满足人们对于候车亭的需求。

公共候车亭, 何谓“公共”, 公共也就是说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 其接触的人较多, 接触的人群并不单一, 因此对于公共候车亭的设计也不能过于单一。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公共性要求其配套设施也要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的特点, 要灵活的对空间进行规划, 营造一个充满情感性的空间, 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

公共候车亭的使用者有老年人、青年人、中年人、小孩等, 每天接触的年龄阶段的人不尽相同, 那么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的特性也是不同的。如果空间没有太大的局限, 可以在候车亭的设计上分不同的区域, 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区域不一样, 相应的设计的造型功能也不同, 对于老年人因为其腿脚不太便利, 可以在老年人的候车区域多设置些座位供老人使用, 在色彩的应用上可以选些稳重不要过于张扬的颜色。青年人或中年人站立的空间可以加大, 因为中年人或者青年人上班上学的较多, 等候区设置太多座位也不能满足人多量大的现状, 反而过多的座位会占据太多的空间, 可以多设置相应的站立区容纳更多的人, 色彩的应用上可以加些亮色, 学习工作劳累了看些亮丽的色彩可以提提神。对于小孩的区域设计, 因为小孩比较调皮, 好奇心也是比较强的, 但等候公共汽车如果消耗时间过长的话会产生反感的心理, 因此在小孩等候的区域可以设置一些小孩比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或者雕刻绘画一些卡通形象,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吸引他的注意力, 这样就避免小孩因等候过长时间而产生耍闹的行为, 色彩的应用上增加些趣味的卡通性的色彩, 这样公共候车亭也有一定的趣味性。无论是老年区、中青年区还是小孩区的设计规划虽然都具有自己的特性, 但也要符合这个环境的公共候车亭的整体性, 也就是说特性是包含于整体性当中的。

公共候车亭是城市的公共设施, 不仅可以供人们使用, 为人们提供便利, 同时能够对城市的环境与风貌起到重要的作用, 使城市的使用功能更加的完善, 是城市形象的一道风景色。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 人们的生活质量, 情感性的公共服务设施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优秀的公共候车亭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例如日本的以水果为主题的公共候车亭的设计, 许多公共候车亭有不同类型的水果的造型, 加上水果亮丽的色彩, 为整个城市增添了一笔亮丽的风景色, 可爱的候车亭满足了人们等车所在空间的基本的功能, 同时减少人们在等车时产生的焦虑的心情, 烦躁的情绪, 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功能。

公共候车亭在功能设计上可以拓展一些便利的功能要素, 如报刊亭、环保厕所、取款机等等, 这样人们在等车的时间可以看看报, 周围无厕所可以应急, 取款机也为人们取款提供了便利, 这样多功能的公共候车厅的设计不仅具有候车亭供人们等候公共汽车的基本功能, 同时拓展的其他功能要素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利用同样的占地空间, 设计规划更多功能的设施, 不仅可以规整城市中过于零碎的设施, 同样可以节约空间, 避免造成空间的浪费, 整个城市会具有一定的规整性、整体性。

公共候车亭的设计要满足当地的区域文化特征,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及文化, 根据当地的城市的文化进行公共候车亭的造型形态的规划设计, 不仅能够象征城市的形象, 同时能够对城市的文化起到一定的宣传性作用。例如中国的南方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地区, 一些地区在公共候车亭的设计上以传统性为出发点, 做了传统的系列设计, 不仅能够让当地的居民感到骄傲与自豪, 同时能够象征本地区的形象, 游客们对其印象更加深刻, 对于本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因此公共候车亭的设计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要根据当地的特色进行设计规划, 反应所处城市的地域特征, 城市风貌。

公共候车亭的设计规划要根据人们的需求, 有需求才有设计, 如果人们并不需求, 过多的设计反而是画蛇添足。所以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需求是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调查的。

公共候车亭的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无论什么样的设计形态都要满足人们对于候车亭基本的候车、休息、安全的功能, 同时不能忽视一些特殊群体的需求, 如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等等。多一点关注多一点人性化的理念会让整个候车空间更加的舒适, 人们的情感需求会有更大的满足, 生活质量会有更大的提升, 城市的形象也会有所改善。

总之, 城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带, 城市公共设施是连接人与城市间的纽带。公共候车亭设施的设计发展对于整个城市起着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设计规划好公共候车亭既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也代表了城市的形象与风貌, 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城市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活动的空间, 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衣食住行等都在此空间进行, 那么城市的环境要配有相应的设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日常出行有许多种交通工具, 例如公共汽车是人们出行普遍选用的, 既环保又安全。那么公共汽车的配套设施公共候车亭扮演着人与公交车关系的重要媒介, 公共候车亭也由最初的遮风挡雨遮光的基本功能日渐改善, 其设计的形态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功能性, 同时兼具审美功能, 满足人们的情感性需求。

关键词:城市,公共候车亭,设计,功能性

参考文献

[1] 杨小军.环境设施设计与运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现代城市居住区为满足人们定居生活需要的空间地理单位。广义称居住社区、社团。城市社会学家西蒙·戈特查尔克将现今城市社会所存在的社区分为四个类别, 分别定义为“生长的社区”。典型的“生长的社区”, 是工业革命前“乡土社会”它包括了社区体系中的血缘和地缘的双重属性, 有较强的社会凝合力, 在上述几类社区类型中, “设计的社区”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最为常见。现代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最首要的目标之一, 在于加强社区的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因此, 在设计的社区, 唯一能够强化社区作用的社会网络是其共同拥有的居住社区环境。虽然, 通过对社区环境规划设计尚不能确保真实意义上的社区的浮现, 但运用空间形态的手段来促进人们的交往、交流和认同, 是促成社区建设目标的重要方法,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 在促进人们的交往、交流和认同, 是促成社区建设目标的重要方法。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 在促进社区建设以及形成环境的个性特点方面, 重要的手法应包括以下几点。

(1) 重塑社区感:社区感是物质一社会环境为载体所组成的一种集体心理环境意象, 它反映了使用者的归属感, 心理认同感等社会心理的需要。环境设计的感染力量其前题因素是使用者对环境的认知评价。在居住小区和邻里单元这一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加强社区感的手法应包括: (1) 努力塑造反映社团向心凝聚力空间, 环境的整体个性意象、领域感; (2) 环境设计的组成要素, 要反映出为使用者所熟知的社区环境的符号以及传统文脉因素; (3) 要创造出高品质的物质空间环境。

(2) 促进交往:交往是促进居住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居民社会交往包括提供良好的景观条件, 供人们休息、交流、谈天的场所及环境设施, 环境场所的向心、围合。

(3) 复合空间环境的创造:有机融入自然环境因素, 创造丰富多变的景观, 供人散步、游憩的小路、开放空间有利于形成安全祥和的邻里社区气氛, 为休闲、交往活动创造条件。点、线、面多路绿地组织手法应该相互结合运用, 组织多层次的绿色空间环境。

2 城市中心公共空间设计

(1) 中心CBD空间:中心CBD, 商务区,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高密度地区。城市地理学家B.贝里曾指出三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职能的分化, 布局控制及交通因素。城市中心区CBD一般为高层办公建筑比较集中分布的区域, 它们的产生及风格化, 印证了当代城市设计者对于城市的开发模式及设计的风格、式样的认识理解。在认知城市中心区CBD建设环境组织模式与特点, 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多种内、外因素相互影响下产生的, 因城市的CBD区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产生的问题, 如缺少合理的外部空间秩序, 环境景观过度冷漠和缺少情境与活力, 用地缺少多样性及灵活性, 以及各类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问题等等, 城市中心区CBD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个性、尊重使用者的行为活动, 重塑富有活力与城市生活特色的中心区外部空间环境。 (1) 高层区的外部空间应妥善处理交通流线与相对静态的生活、行为活动的关系, 应能更多开辟出富的城市生活特征、文化象征意义的市民以共活动空间。 (2) 混合土地利用, 塑造步行者活动网络。 (3) 扩大外部空间, 同时为消除垂直感会给使用者心理带来的压抑感, 塑造立体联系流通有秩的新型环境景观形象。

(2) 零售购物空间的组织设计:与城市的购物设施相联的街道、广场空间则城市生活最为繁忙, 以及在功能复合、行为活动模式呈现现丰富多样性的空间场所, 构成内部购物空间使用上的户外沿伸。作为购物综合用途的城市公共空间, 客观存在的规划设计手法包括: (1) 创造步行化的空间, 形成满足人们的安全、社会交往、休息等多功能场所; (2) 提供多功能、能遮风避雨, 又能保持购物街区原有自然特性的公共空间; (3) 转达城市购物空间所需的情境意境, 适度引进自然环境要素, 创造良好景观质量的空间。

(3)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广场, 成为城市里供集会、举行节日庆典等各类大型公共性活动以及使用者游憩、交往的空间。市民广场通常与城市中重要的城市建筑相配合, 构成一个城市政治、社会及文化中心的空间。 (1) 要塑造出鲜明的场所感, 集中反映城市文化的特色, 城市的文明传统;应能反映出城市居民的城市归属意识与自豪相关的环境蕴意及新美学形式特点; (2) 结合绿化美化及环境小品的设计组成多种功能相融合的行为场所; (3) 从环境整体设计入手塑造具有具确的向心围合、界面连续的三维空间整体, 以及创造出丰富、适宜的环境艺术气氛及环境形象; (4) 注意软质景观及硬质景观的相互配合, 酿成场所的开放感以此为荣及活力。

3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以自然因素为主基调城市的开放空间, 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及多样性的生活方式, 美化城市的环境具有突出的价值, 为当代城市建设所充分认识。

(1) 综合性公共公园、郊区公园的设计问题:游历于闲适、牵情的天然野趣之中, 是当代城市人于紧张、忙碌之余的最好回酬。而在现代城市, 缺少天然趣味的公共公园、郊外公园, 不能不令人产生极大的缺憾。我们的城市应该多拥有一些能够促进人们接触自然、满足人们集体性、公众性的大众娱乐文化要求的公共环境, 以满足人们渴望健康、闲适和悦慕自然的审美心理需求。因此, 城市发展应该十分重视运用自然环境作为母题的城市公共园林规划开发和建设。

(2) 开放空间和城市生态环境:开放空间构成了城市环境组织型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意义应该在于改进城市的生态, 创造具有生态美学的自然环境景观。运用生态环境系统的概念来更新城市规划设计、开放空间设计概念构成了设计领域的一场革新, 一种新的发燕尾服观的挑战, 需要职业工作进出应答。

(3) 景园艺术设计问题: (1) 多样化的环境景观。景园无论大小, 多样性构成了景园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之一对各类自然环境要素进行最大限度的配合, 能给人带来最大限度的愉悦与兴致, 同时增加了人们活动的多选择性。 (2) 组织景园艺术。关于景园艺术在东西方各有分野, 原因在宇宙观、申美观及各自文化土壤不同。伴随着文化的交流, 这种分野正在日趋缩小;新变化疆域的交错、共融亦为景园艺术创造提出了一个新的继承和创造的问题。人的审美经验以及创造出能给人们带来最佳的艺术感染力的景园艺术作品是景园艺术创造的根基;景园艺术应以满足和充实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 塑造出更加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城市开放空间。 (3) 天然谐趣的景园设计。现实生活里, 人们不仅仅需要典雅, 亦需要不拘一格、疏阔与洒脱。大自然的开工神斧是景园设计重要资源。规划师、建筑师在塑造城市空间的过程中, 应该为广大的使用者设计出更多有趣味的特色天然景园, 丰富城市人民的生活。

4 结语

公共空间是城市人共同拥有的外部环境, 是城市规划与设计, 建筑构思创作的重要的源泉之一。合理规划一座城市的公共环境组成部分, 无疑正在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性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 如何才能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是规划师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性问题。为此, 本文作者就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手段进行了初步探讨供同行参考。

上一篇:建筑节能技术下一篇:品牌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