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和原子结构习题

2023-05-31

第一篇:原子核和原子结构习题

化学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中考网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达标自查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则不能再分。

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能力提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B.分子数目C.原子种类D.原子数目

10.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拓展探究

1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中考网

第二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所以对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是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但对其现象透析本质形成,想象表象形成概念,迁移引用,表达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讲述同学们喜欢吃的烤鸭。问:同学们有时我们走在街上没有看到烤鸭店为什么还能闻到烤鸭的香味呢?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老师通过展示课件讲述一些身边的类似现象从而引出科学家的设想: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分子。

提问:为什么能闻香味却看不到呢? 投影展示

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探究一: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并展示课件 学生观察并讨论完成课本表格

分子基本性质: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问:分子运动的速率与什么有关呢?

演示实验(由学生操作):把品红加到热水和冷水中,看扩散的速度 学生观察并讨论:

据此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学生活动:请学生回答刚开始提出的3个问题 活动探究二:分组实验(由学生操作) 学生观察并讨论 投影展示

分子基本性质:3.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不同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学生实验 据此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问: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受什么条件的影响不? 教师:同学们通过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可以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所以物质有三种状态,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气态、液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问:水和酒精(液体和固体)是否都能燃烧?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液体酒精和固体酒精都是由酒精分子构成,都能燃烧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与酒精分子不同,说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基本性质: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课堂小结: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作业练习与布置:P51-52 1.(1) 2.(1)-(5) 板书设计: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教学反思;

第三篇: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2. 知道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与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3. 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

2.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大家都知道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板书】

一、物质的微粒性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过渡】那么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展示】在表面皿上倒些浓氨水,让学生闻到浓氨水的味道 【讲解】这是氨气的味道,有强烈的刺激性。

【提问】为什么你离得那么远却仍能闻到氨气的味道?

【分析】这是因为氨气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有氨气的味道,一旦它运动到你的周围,刺激你的嗅神经,你就闻到了氨气的气味了。氨的这些微粒就叫做它的分子----氨分子。

图3-6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图3-7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提问】那么分子,原子有什么特征呢? 【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讲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就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分子还具有什么特征呢?活动与探究 1.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 现象:A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为什么A烧杯中的溶液会变红呢? 【回答】氨气使酚酞变红

【提问】可是氨气并没有与酚酞接触,为甚么还是会变红呢?

【回答】这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所以酚酞溶液变红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分子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 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举例】比如湿衣服在太阳底下晒比较容易干呢还是在阴凉处晒比较容易干? 【回答】太阳底下

【分析】在太阳下温度较高,使得湿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加快,能较快的运动到空气中,所以在太阳底下晒比较容易干。

【讲解】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像氨气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以及水的挥发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展示】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板书】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讲解】就如1L黄豆和1L大米混合,其体积必然小于2L。有比如: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我们能将空气压入轮胎,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是有一定间隔的。利用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物质会有三态的变化,固态,液体,气态。这主要是因为物质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其中气态时物质分子之间间隔最大,而固态时,分子之间间隔最小。这也就是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不易压缩的原因。同样的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在受热时增大,遇冷是缩小的缘故。 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讲解】1个水分子由1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板书】4.分子是有原子构成的。

课本51页讨论1:水的蒸发是指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的化学性质不变,没有新的物质生产,因此是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氧分子,由于生成了新的物质,因此是化学变化。而水在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板书】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课本51页讨论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这个过程中,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氯气分子破裂成氯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氯化氢分子。氯化氢分子是由氯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反应前是氢分子和氯气分子,反应后是氯化氢分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不变。

【板书】

四、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其实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讲解】又比如: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氧气和汞,在这个过程中,氧化汞分子破裂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大量聚集成金属汞。在这个变化中,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板书】

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且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是有间隔的,且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的微粒性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 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其实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六、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基础上,作为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2.教材处理

为了促进学生对分子性质有更深的认识,我在课堂上增设了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探究及酒精与水混合的分组实验,并且对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进行了改进,并将本课题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我只对分子的性质及其概念进行了探讨。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其概念,并能够运用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③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与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节课的难点是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时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课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有关分子的性质,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分子的概念和微观想像能力,从而突破学习难点,我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1.采取更为开放、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

2.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三、学法指导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内容,主要采用了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本节课所学习的分子是一种很小很小的粒子,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由于我们看不到它,所以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不太好理解。因此在学习中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并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现象,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及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分子的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有关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呢?

2、春天里,走近花园,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呢? 【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引导】以上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2、实验探究,探求新知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物质是由不可见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教师板书】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请学生观看一滴水的图片,并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具体数据和对比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学生由于惊奇展开议论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教师板书】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探究1】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摇匀,观察溶液颜色。

2、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烧杯中的溶液,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装有浓氨水的小瓶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用小瓶代替小烧杯,可以在平行班内多次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药品的习惯。)

【教师引导】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分子的运动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学生观看动画,分子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跟宏观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设计意图:用动画的形式表示微观粒子的运动跟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实验探究2】酒精和水的混合 请学生分别取5ml水与5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10ml ?讨论交流: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知识入手,拉近生活与化学的距离。通过对实验观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探究3】取两支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比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验到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间隔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提问】既然分子间有间隔,那么,气、液、固三种状态下的分子的间隔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气、固、液分子间隔图片。 【学生活动】总结出分子之间的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教师板书】

3、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使学生形成分子间间隔表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3.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 A.湿衣服晾一段时间变干了。 B.秋天校园内飘着桂花香。 C.2005年3月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 D.食盐在水中自然溶解。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观点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 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小

3.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4.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①25升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0.024升的钢瓶中。

②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 ③一些物体为什么受热会膨胀,受冷会缩小呢?

④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什么? ⑤铁路上的铁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而且两根之间还要留有缝隙?

4、交流总结,体验成功

1、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分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看课件,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彼此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5、布置作业,实践新知 【课后作业】

1、预习本课题后一部分。

2、优化设计课题1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第五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例2 实验、想象,感受微观世界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因此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这个过程分为两步走,首先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以日常生活现象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探究讨论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为主线,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

目标定位

用粒子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能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能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但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点。

一、知识目标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二、能力目标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方法阐释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问题导思、联想推理、实验探究、模型展示与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

环节一: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湿衣服能晾干,一盆水放一段时间后变少了,糖放到水中水变甜了? 2.仔细品味名篇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呢?

3.感悟实验无穷魅力

铁树开花:在铁丝上扎几朵用酚酞溶液沾过的棉花,下面放一小烧杯浓氨水,很快“花儿”就变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发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环节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交流讨论:氨水能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2.动画模拟:1.花香粒子运动的过程。

2.氨分子从水中向空气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

氧分子

水分子

氢分子

氧化汞分子

氧原子

汞原子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激发产生新的思维。通过物质极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活动与探究二:粒子的特征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设计意图】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探究活动1.分子的运动

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要求:1.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2.交流展示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 3.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部分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多思维、多角度思考、交流、讨论、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真切感受微粒的客观存在,感受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问题思考: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2: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实验:品红在凉水、热水中的扩散实验。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迁移应用: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识,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探究活动3:分子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演示: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问题: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

播放动画: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NO2分子不断运动,O2分子不断运动,上瓶颜色逐渐变深,下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颜色一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问题思考: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讨论、展示实验方案: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

学生实验1: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学生实验2: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迁移运用: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探究活动4: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 实验探究: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结论: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问题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分子的哪些特性来解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问题思考:1.水蒸发与水电解是否相同,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动画模拟:水蒸发与水电解的过程。学生观看、理解和感悟。 巩固提升:1.用图示表示水电解和氢气燃烧两个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情况。

2.提供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模型。练习和实践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 3.归纳小结:分子、原子的概念。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借助计算机、分子模型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

环节三: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1.总结归纳

思考、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2.激疑思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引导分析: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设计意图】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3.拓展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课外搜索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共享。

【设计意图】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培养自学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化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邮政储蓄银行笔试真题下一篇:营造和谐校园管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