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半月评论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半月谈半月评论范文

《半月谈》半月评论2008——2009

2008 ~2009【半月评论】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半月谈》2008年第1期 【半月评论】

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显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基本方向,当务之急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关键之举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根本之策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突出亮点;长远来看,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始终是“三农”工作主调。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过去几年成为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干群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但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滞后,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效益偏低,农民与市民相比收入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持续出现结构性上涨。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必须稳定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中央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表明中央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农业自身发展来看,现代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必须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装备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必须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成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必须保障13亿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并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

- 1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指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什么,而且指出了应该怎么抓。中央强调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体措施是“五个加大力度”,即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讲明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向,又讲明了投入的要求。

———完善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中央继续强调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等;特别强调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

干部换届要树正气刹歪风

《半月谈》2008年第2期 【半月评论】

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在今年上半年将换届完毕。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开展市、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为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新近印发《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省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对换届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还联合召开严明换届纪律做好选举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个严禁”的要求。包括严禁采取打电话、发短信、请客、送礼等方式拉选票;严禁托人说情、打招呼,搞串联、做工作;严禁私自散发各种宣传材料,赠送纪念品;严禁以同学、同乡、同事、战友等联谊活动的名义,搞拉帮结伙;

- 3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模范执行党的纪律,严格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各级组织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禁令”一旦定出来,就要坚决、严格执行,做到“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各地在执行中央规定时,不妨再规定得更详细、具体一些,比如说,什么叫“跑官要官”、什么叫“拉票贿选”,查出来“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应如何处理等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规范。

做好这次换届工作,最为重要的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是中国历朝历代惨痛经验的总结。在封建社会中,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要想在用人上不腐败也是不可能的。而今,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用人腐败与共产党的宗旨水火不容。

从根本上说,要使这次换届真正做到树正气刹歪风,提高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社会对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常态化。

冰雪无情人有情

《半月谈》2008年第3期【半月评论】

暴雪、冻雨、低温„„连日来,近50年最严重的雪灾席卷我国南方诸省,受灾人

- 5中的大救援在不断上演,乘车返乡的旅客邓坚一家被冰雪封堵,这时孩子突发重症,一辆正在巡查的警车马上将孩子紧急送往湖南省儿童医院救治,在许多好心人的关照下,孩子得救了;湖南省公安厅与湖南省通信管理局协调,每天定时向全省100多万台大客车、大货车的驾驶员免费发送路况信息,省公安交警总队还紧急制作30多万份《恶劣天气安全行车手册》,发放给各个服务区、收费站、执勤岗亭,提醒过往司机注意安全。

“爬冰卧雪,为的是万家灯火”。在千里铁道线上,在条条公路上,在崇山峻岭间高高的塔架上,在漫天风雪中,战斗在抗灾第一线的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官兵,为了每一个旅客的安全,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批批支援人员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一车车抗灾物资驰援灾区,特别是有的受灾省份和地区,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以大局为重,把电力和大批物资输送到更困难的省份和地区,书写出团结协作的动人篇章。

危难之中有真情,大灾面前见精神。当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我们总是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的精神;总是迸发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种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总是洋溢着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高扬起互助友爱的精神。这一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当前抗击冰雪灾害、夺取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所在。

随着灾情的发展,已经在抗灾一线奋战多日的干部群众依然需要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打好抗灾救灾的攻坚战。

“雪凝血热”、“抗凝冻、保民生”、“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冻了我一个,温暖千万人”———这样一些豪迈口号,响彻在风雪严寒中。在巨大的自然

- 7心态会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执政绩效,进而损害我们的事业。

那么,什么样的执政心态才是我们事业所需要的、领导干部应该去努力培养和保持的呢?

首先,良好的执政心态应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处的环境很复杂,担负的任务很艰巨,面临的问题也很棘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此起彼伏,要想实现改革的深化,发展的健康,事业的拓展,领导干部一定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像广东、山西等省的领导干部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向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越来越影响科学发展、越来越阻碍事业进步、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些观念、做法、行为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与强烈的抨击。这充分反映了积极进取的执政心态。

其次,良好的执政心态应该是一种清醒稳健的心态。中国社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开始进入了盘点调整期。我们固然希望还能一如既往地快速发展,但面对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没有经济结构的根本调整,发展最终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停滞乃至倒退;面对日益凸现的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没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应跟进,经济建设不可能永远一枝独秀。对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养成并保持清醒稳健的心态,不急于求成,更不好大喜功。前一段时间,云南省省长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护好云南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省长强调,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否则百姓健康都不保,还谈啥为民造福?这反映的就是清醒稳健的执政心态。

再次,良好的执政心态还应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心态。我们的事业就像一场接

- 9的老“毛病”依然相当严重,而且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发作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不安全的新“毛病”也日益严重。其次是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遭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社会冲突增加等生态环境、贸易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的阻碍。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非转不可。

客观地说,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患的这些老“毛病”,跟过去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长期“紧运行”和人们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有关系。在一个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人口大国,不可能不要高速度,在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不靠高投入、高消耗进而也难免高污染。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进入了经济宽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些老“毛病”就必须要改了。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也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惯性依然严重,从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的倾向还相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从投入和消耗来看,投入大、消耗多仍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例如,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而消耗的资源总量却达到了15%以上。特别是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拥有38个,亚洲占有11个,而我国却没有一个。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芯片大都依赖进口。我们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

- 11价的核算体系来衡量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这“四个关键”一起抓,才有利于解决部分地区发展方式转而不变的问题。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一场革命

《半月谈》2008年第6期 【半月评论】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高票通过,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越来越清楚,这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把转变政府职能提到如此的高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现实需要。

政府只有转变职能,才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谈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是否认现有一些政府职能的历史合法性与历史必要性。只是政府职能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必然对应着不同的政府职能与职能的侧重点。

以经济建设为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发展手段不多、发展主体缺乏的情况下,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集中精力做大GDP,为之去招商引资,去争取项目,是必须做的工作。这也是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主体的发育与壮大,政府如果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搞经济建设,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运行,就会产生与民争利的现象,就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时,就要求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到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去,把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尤其是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这并不是说政府就完全不关注经济发展,只是不要再去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要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而是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经

- 13坚决不去管,不能因为有利益就去与民争利。值得指出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当政府把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满足了,在城乡范围内、在全体群众中逐步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自然会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革根植于政府工作人员头脑中不合时宜的思维观念的命;革依附于政府工作人员身上多少年来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命;革虽是不自觉形成但已经让政府工作人员不当受惠的利益格局与利益框架的命。这就势必会有阻力,有障碍乃至有交锋。要化解这些矛盾,除了靠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保障。我们要通过法律的建设,让政府不能发生“错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缺位”———有什么不想干的就不去干;更不能“越位”———为部门利益和官员利益所驱使。这就是为什么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同时也是法治政府的原因所在。 新时期领导干部要有新作风

《半月谈》2008年第7期 【半月评论】2008年04月10日

在3月18日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坦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哪儿?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增多,难在物价上涨过快、通胀压力增大,难在如何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多重困难和突出矛盾,中央近一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措施更加灵活、有效。尤其针对南方冰冻灾害和华北、东北干旱对当前春耕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出台了一项项惠农政策,无疑会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中央的各项精神、任务、要求已十分明确,

- 15的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经验、新知识,并转化为行动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促进事业的发展。

第三,树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工作作风。领导干部不仅要当运筹帷幄的指挥者,还要当身先士卒的实干家。新时期改革发展建设任务繁重,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控制物价上涨,要破解一系列民生难题,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促进社会和谐,等等。这些工作中央有明确的要求和部署,领导干部必须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能让既定目标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而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树立民主、亲民的领导作风。领导干部是决策者,要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必须虚心听取下属和群众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只会祸害工作。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的领导权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必须亲民、爱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带领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五,树立艰苦朴素、情趣健康的生活作风。一个人的生活作风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反映,生活作风与其他作风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已不是个人的私事。领导干部是社会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头人,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在社会上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16个字,应成为我们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行为准则。

总之,领导干部的作风不仅关系到干部自身的形象,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力量;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各项工作,完成目标任务。

- 17展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当然,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承受着自然灾害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要提高中国农业“见风使舵”的能力,在中国的现阶段,既要靠农民自身,靠合作社与协会,也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

美国农业生产者今年对种大豆、小麦“感冒”,是因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期货市场这两项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期货具有规避风险与发现价格的功能,是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对改变中国农民“去年什么涨今年种什么”的传统习惯为“未来什么涨种什么”将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初步形成了小麦、大豆等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让农民得了实惠,但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还未正式推出,不利于避免生猪市场大起大落。因此,加速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刻不容缓。

即使知道种什么、养什么赚钱,一些农民还是顾虑重重。见了“风”不敢使“舵”,是怕风险太大容易翻船。例如生猪养殖,前年价格大跌,去年大涨,但是很多农民不敢养,担心价格跌,担心猪瘟,担心饲料涨得没边,忙乎一场后大亏。我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向农民发放多种种粮补贴,今年更是大幅度提高,而且坚持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价,对化解农民的种粮风险、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功不可没。然而,这和欧美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强力培育发达的农业保险相对照,还有很大差距。

提高农民“见风使舵”的能力,仅仅靠他们自身是不够的。今年南方发生冰冻灾害,交通堵塞,贩运户没法进出,导致湘西农民近来调整结构、大栽特栽的椪柑大面积滞销。尽管当地政府在找市场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相当多的椪柑无法采摘,眼看着烂在地里,农民损失惨重。湘西农民的痛楚,实际上是当地椪柑加工能力弱、产业链短酿成的苦果,

- 19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有如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如今,这种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并赋予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新的内涵,新的活力。

———爱国主义不再是弱者的抗争,而是一个站立起来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宣示。

翻开中国近代史,经济落后、国力衰微,中国始终处于一种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这使得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一种以弱抗强的态势。而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空前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面对一个欣欣向荣、和平发展的祖国,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因此,当 “藏独”分子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奥运“圣火”传递之机侮蔑中国时,就从根本上伤害了中华儿女的感情,进而引发了一波波强大的爱国浪潮。

正如一位在伦敦亲历圣火传递的中国留学生的表述:“我们挥舞着国旗,内心从未像今天一样骄傲;高唱着国歌,声音从未像今天一样响亮。想到这里,又想到温家宝总理讲的那句话‘你们在外面记挂着祖国,祖国也记挂着你们’,就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很值得。”

———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清醒的责任和理性。

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热情如何表达?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热情与理性怎样结合对国家更有利?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的爱国行动,是那么的睿智、那么的清醒、那么的理性和务实。他们的行动给人鼓舞、令人赞叹。

在护卫“圣火”、与“藏独”分子抗争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并未诉诸暴力或卷入冲突,而是通过“旗海”和辩论等和平方式表达对北京奥运的支持,对干扰

- 21

《半月谈》2008年第10期 【半月评论】 天灾无情人有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这一刻,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这一刻,以汶川为中心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栋栋房屋被夷为平地,一个个城镇村庄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这次大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吞没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毁坏了无数家园。但是,它摧不垮中华民族凝聚不屈的力量与勇气,摧不垮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战胜灾难的斗志与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迅速成立了以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设立由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组、治安组、宣传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其后又根据新情况成立了水利组。

地震发生后不到5小时,温家宝总理就抵达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当天晚上,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大家“紧急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在灾区展开,近两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当天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多支专业救援队和医疗队也同时赶到了灾区。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抢险救灾的重大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全国各方的救援力量奔赴第一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这表明,我国自施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后,快速应对突发灾难的机制和能力空前加强。

- 2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中,从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中,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难使人悲痛,灾难也能激发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一位网友说得好:“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都心系灾区。大家的心在一起跳动、泪在一同流淌。来自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捐赠款物,其数字每天都在刷新。救灾还在进行,捐赠还在继续„„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们坚信,有党中央沉着冷静、卓有成效的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 《半月谈》2008年第11期

废墟中,又见炊烟袅袅升起;道路旁,晾晒着刚下场的金黄麦粒;田野中,新栽插的秧苗透出一片生命的绿意。劫难过后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历经生离死别的父老乡亲,一双双曾经大悲大难的眼睛里透出的是坚毅,是信念:迎接新的一天,重建美好家园。

在刚刚过去的20余天里,面对一场罕见的地震灾害,中华民族进行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世界见证了中国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殷殷深情,见证了灾区人民面对灾难的坚忍、镇定和勇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抗震救灾中迸发出的精神,已经成为全民族永恒的记忆,永远的精神财富。这是支撑我们重建家园、争取一个更好明天的信心所在。

如果说,地震灾难的生命救援是一场速决战,那么,涉及约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 25望。损失严重的东方汽轮机厂复产了,从废墟中站起的东汽人,新接收了100亿元的订单,向世人昭示了灾区人的责任和力量。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妇女吴红,这位失去了至亲的丈夫和儿子、失去了家园的坚强农妇说得好:“我现在只想多做事,咱将来的大水村,一定要建得比从前更美、更富裕。”有这样自立自强的人民,什么样的灾难不能克服呢?

有对灾区重建的科学评估、科学规划、合理运筹、精心建设,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人们相信,震后的灾区,必将如浴火凤凰,在重建中新生,人们期待一个更加安全、更有活力、更富生态文明的新汶川、新北川、新青川„„而这一切,有赖于灾后重建的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统筹安排。现在,国家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已经展开,将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人们希望,这样的规划和重建,要充分汲取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要充分采纳民众的智慧和建议,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有公开透明的全程监督,阳光赈灾,阳光重建,这场硬仗一定能打赢。这场抗震救灾全程的公开和透明,尊重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稳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彰显了中国党和政府的自信和坦诚。在今后的重建中,这种公开和透明,也是救灾资金安全有效运用、保证灾后重建干净进行的最有力保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胡锦涛总书记,在灾区一所小学的小黑板上,写给孩子们的这16个字,正是灾区重建家园的要旨所在。有全国人民的爱心和支援,有灾区人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变成美好现实。

- 27 什邡市蓥华镇镇长梁忠平失去3位亲人,但面对全镇95%的居民房垮塌,近万名群众受灾的重大灾情,他心里最先想到的是群众,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地震发生后,正在上课的什邡龙居小学党员教师刘继军从容面对,沉着指挥,使全班80%的学生得以安全撤离,最后刘继军和几名学生被压在了废墟下,3名被刘继军以身护卫的学生得救了,可他却永远离开了„„

这一组组镜头,令心灵震撼;这一幕幕场景,让泪眼模糊。地震中的每一处废墟上,鲜红的党旗为什么能够高高飘扬?共产党人的臂膀为什么能够力挽抗争?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坚强信念。抗震救灾战斗中,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央领导的亲临前线,体现着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在抗震救灾这一特殊战场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列,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群众,真正在抗震救灾中成为排危除险的先锋队。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四川全省各级党组织先后组建各类支援抗震救灾队2.68万个,其中受灾地区1.82万个、总人数151.9万人(党员118.3万人);非受灾地区组织各类支援抗震救灾队0.86万个、总人数56.3万人(党员52.8万人)。在受灾地区抗震救灾一线的党员干部176.59万人,其中副县级以上干部8.29万人,普通党员干部168.3万人。

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先锋,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冲在最前面;哪里有困难,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以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质,诠释着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对党的无限忠诚,书写下无愧历史的合格答卷。 87年岁月如歌、信念如山;87载英雄辈出、风范永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只有五十几名党员的党发展为今天拥有7000多万

- 29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著名品牌。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要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快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优

- 31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

- 33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

奥运见证中国

《半月谈》2008年第15期【半月评论】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在“鸟巢”点燃。这一刻,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圣火照亮了北京的夜空;这一刻,东方古都吸引了来自全世界惊叹的目光。 从刘长春孤独一人跑进奥林匹克赛场,到今天中国组成639人的庞大军团参赛;从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奥运三问”,到今天中国人真正实现百年梦圆,奥运见证着中国一步步由弱变强,从闭关锁国到全面改革开放,从彷徨失措到坚定自信的整个过程。

“国运衰则体育衰,国运兴则体育兴。”虽然体育运动成绩并不能和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直接画等号,但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在中国百年奥运史上,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奥运见证了中国的觉醒和崛起。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全面走向世界的起点。从那时起,几乎在所有领域,世界都能看到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东方面孔,人们惊呼“中国人来了”!

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重返奥运赛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甫一登场便显示出新兴体育强国的风采。许海峰手起枪落,获得那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一雪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 奥运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决心和努力。

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以来,举办奥运会,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赛,给各国人民提供了体育、文化、不同思想和观点、不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交流机

- 35曾遭遇过不解和疑虑。面对抢夺火炬的暴力行为,美丽的中国女孩金晶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护佑圣火,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力量,也传递出我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灾难和不幸。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5月19日至21日,奥运火炬暂停传递,举国哀悼。3分钟的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国旗在人们手中飞舞,汇成红色的海洋,“中国加油”的声音连绵不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迅速转化为筹办奥运的实际行动。

奥运也见证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与贡献。

在中国举办奥运会,不仅使奥林匹克精神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得到空前普及,也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新的内涵。

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从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大众参与,人们都能看到奥林匹克精神闪耀光芒,深入人心。

2001年北京申奥时,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申奥报告的评语是,“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体育运动留下一笔独特的遗产,国际奥委会也相信北京能组织一次出色的比赛”。而现在,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留下一笔巨大遗产的同时,也为奥林匹克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兑现了庄严的承诺

《半月谈》2008年第16期【半月评论】

经过百年期待、7年艰苦筹办,8月8日~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和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文明和奥林匹克文明令人瞩目地“握手”,

- 37开放包容中不断接纳西方文化的先进因子,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人在精神面貌、思想观念上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北京奥运会能够成功举办的内在动力。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充分体现。北京奥运会是体育的盛会,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会。经济全球化令资本和技术在全世界的空前自由流动逐渐成为现实,让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世界正在成为“地球村”。然而同经济因素相比,文化交流更会让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变得活跃、持久和有效。古老的东方文化在盛会中大步走向世界:历史悠久的都城、幽静的四合院、蜿蜒的长城,令人震撼的开幕式———四大发明、五音中国古乐甚至《论语》,中国的民族音乐、戏曲、饮食、建筑、绘画„„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不仅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和中国人,而且用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世界和谐的价值观,给这届奥运会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

北京奥运会精彩落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奥运口号已深入人心,中国通过了“世界大考”,奥林匹克精神广泛传播,东西方文化广泛交流。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的激情相拥,让世界对北京和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北京奥运会形成了“五种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精神保证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必将促进全国人民今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丰厚的“奥运遗产”,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奥运会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举办,是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属于国际奥

- 39就提出了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大同”思想。这一传统美德,深深蕴藏于民族精神之中,虽历经岁月沧桑而薪火不绝。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人权保障事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保障和制度安排,致力于维护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鼓励、帮助、组织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就是中国改善、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既能帮助他们康复,也给了他们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促进交流与理解的机会。

残疾人体育,无疑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坐标”。自1984年以来,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先后举办了7届,并已正式列入国务院审批的大型运动会系列。在国际赛场上,自1982年起,我国组团参加了6届夏季残奥会、2届冬季残奥会、7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6届夏季特奥运动会、4届冬季特奥运动会、4届夏季聋奥会和多项世界锦标赛。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不畏困难、奋勇拼搏,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也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目前,我国残疾人业余运动员超过200万人,其中参加残奥运动的有150万人,参加特奥运动的有70万人,参加聋奥运动的有60万人。

包括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在内,国家为改善残疾人状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通过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摸清了基本情况;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制定实施残疾人事业的5个五年规划和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设立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建立新型、统一的残疾人组织;进行宣传和公众教育,发展残

- 41长预计将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趋冷的苗头,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考虑到目前买房需求的变化,油价提高和用车条件的变化对家庭买车需求的影响等,应该注意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链条很长,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比较长时间的调整。

在重视需求总量的同时,还要重视需求的结构,这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可以提高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能力,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当然也要看到,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是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客观表现之一。我国当前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还要高度重视外需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形成生产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形成收入;消费则形成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二者之间能否保持动态协调,对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2000年为61.1%,2007年降低到50%。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的共同演变规律之一是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阶段,投资率提高,消费率降低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要注意到,我国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中,投资增长率一直很高,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25.8%。

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的情况下,投资扩张的冲动十分强烈。加之财税体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投资反弹的压力始终很大。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投资增长高位攀升,引起总需求加速扩张、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就会出现经济过热。还要注意到,历史上多次投资扩张的结果,往往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和产业发展出现严重困难,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因此,对脱离消费支持、导致经济较大波动的投资反弹,必须始终予以高度警惕。

目前,扩大消费的重点首先是保持必要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要注意把握好总量政策的力度,针对出口增长的回落,要注意适时调节投资增长速度,稳定总需求增长;要注意企业困难的发展,努力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其创新升级的政策、市场和体制条件,注意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另外,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各类社会公共事业,构建基本生活保障线,减少后顾之忧,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

总而言之,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互为条件、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其比例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考虑,当前的重点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进而提高我国经济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进一步理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中国农业迎接“资本时代”

《半月谈》2008年第19期【半月评论】

在粮食主产区并购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合股建立柑橘果园基地、兴建农场、收购养猪场„„近期以来,国际资本在中国农业领域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 43产业,控制重要农产品定价权。近几年,跨国公司已掌握我国植物油定价权,教训深刻;下一步,在粮食流通流域也有类似风险,必须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比如规定其股份份额、进入领域等多种办法,防患于未然。

30年来,我们在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税费制度、乡镇机构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稳定的基本农村制度;今后,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研究农业如何开放,向资本开放、向人才开放、向管理开放„„向一切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的要素开放,则是一篇值得认真探索的大文章! 三看新一轮农村改革

《半月谈》2008年第20期【半月评论】

2008年金秋10月,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嘹亮号角,随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吹响,给广袤的田野带来希望,给亿万农民和全体国人带来憧憬。

和30年前的农村改革相同的是,这一轮改革将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施惠广大农民;所不同的是,改革目标已经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上升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并全面维护其各种权益。

推进这场改革,对于执政党而言,既是实践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兑现其实现全面小康,将中国带入现代化的执政诺言。尽管这场改革充满艰难险阻,但中国展现了自信姿态,因为30年农村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家财力来支付改革成本。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这一轮改革的目标、原则、关键所在,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现在,国家层面的改革蓝图已定,人们非常关心、期待的是实践中各方如何参与、探索,可概括为“三看”:

——新一轮农村改革能否大力推进,要看各级地方政府如何落实中央改革要求。

农村改革初期流行一句话,“上通下通中不通,中间有个顶门杠”,意思是说在中央支持、农民拥护的情况下,“中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脑海里“姓社姓资”的筋没转过弯来,惧怕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成为改革的绊脚石。现在,少数地方政府有没有可能再度扮演“顶门杠”的角色呢?人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是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可是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粮食安全是中央的事,总是琢磨着把耕地腾出来办工厂、搞地产。据国土资源部调查,近年来非法批地案件中,地方政府和涉及政府为违法主体的案件占80%。

比如,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已是人心所向的改革共识,但是有的地方领导还只是专注于城市如何靓化,有钱往城市堆,贪大求洋。有的地方全市一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还不及市区一条大马路多。

——新一轮农村改革能否大力推进,要看社会各界是否充分动员起来。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各群体利益平衡而不是巨大失衡的社会。农村改革之初,主要是农民和政府在唱戏。现在的有利条件在于,经过30年改革发展,“三农”问题的化解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和城乡各阶层的利益紧密联系,而农民之外社会各阶层的财富、智力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各界参与这场需要足够资源的改革提供了机会与基础。

在这场改革面前,社会各界都可扪心一问。我们的大中小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自问,是否为农村履行了培养合格劳动力和人才的职责?我们的媒体可自问,是否把版面、镜头、页面更多地对准了“三农”? 我们的金融部门可自问,是否按照国家要求创新农村金融,改变过去从农村“抽血”的做法?

- 45不重走东部地区的弯路,在高水平、高起点上承接产业转移,同样是坚持科学发展,对产业在转移中实现提升这一发展规律的尊重。

———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检视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其实这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因地制宜,走出了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科学发展的好路子。去年以来,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国18个地区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这18个地方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科学发展的成果,就在于所走的发展路子都有各自鲜明特色。他们有的率先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的发挥后发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崛起,还有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埋头苦干实现脱贫致富,也有的以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重围、实现经济振兴等等。我们仅举两个例子:

浙江省温州市,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促进就业推动全民创业,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从贫穷落后的海港小城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市,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

山东省寿光市,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上述两地的做法可以说是迥然不同,但说明的就是一个道理,反映的就是一个事实,这就是科学发展可以通过因地制宜来实现,科学发展也只能通过因地制宜来实现。

———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现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中央提出这次活动关键在于突出实践特色。如何突出,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发展的实践中。人云亦云,照抄照搬是对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我们鼓励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因地制宜地体现出来。

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看把中央文件的条文背得有多清楚不拗口,也不是看对典型地区的做法模仿得有多逼真不走样,而是看是否真正吃透了本地区的特有情况,找准了本地区的特殊问题,用足了本地区的特别优势,顺应了本地区的特定需要。而所有这些“特”,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去实现、去解决。

所以,能否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检验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是否真正动了脑筋、真正见实效的试金石。

《半月谈》2008年第22期 【半月评论】 坚定信心保增长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个目标,是贯彻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 47百分点。如次集中、大规模,以政府投资作引导和示范,无疑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一记重拳,向世界发出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加快扩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在好中求快,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上述7个建设重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和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对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实”就是要抓好落实。

抓好落实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以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抓好落实还要加强协调。把中央确定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落实到位,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加强督查,切实抓出成效。要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保证资金用好,发挥效益。

抓好落实更要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敏锐地发现和把握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 49

第二篇:半月谈2012年第1期 半月评论

心态也是一种力量

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

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我们还当看到,产业“空心化”现象日渐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向资本家靠拢,逃离实业投机暴富扭曲着创业兴业的社会心态。

实体经济的健康和繁荣,始终是国民财富和国家强盛的根基。我们不是不要发展虚拟经济,但是,首先要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必须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应当紧紧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来发展虚拟经济。

看一看楼市: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开发商牟取暴利的契合中,房价被一再推高,终于积聚起风险重重的市场泡沫。看一看股市:上市公司圈钱无度,不知回报股民,恶化股市生态,挑战监管制度,导致市场炒作风气盛行;创业板时闻高管纷纷闪电辞职疯狂套现,演绎转瞬间千万富翁的“造富”神话。看一看钱市:击鼓传花的炒作游戏和食利人群的急剧膨胀,先后衍生出一个个民间借贷的危机。不知何时,我们的心底都多了一个气泡,都想把它尽快吹大,不惧吹暴。财富路径的扭曲,加剧贫富分化,污染社会风气,戕害创业精神,将使得经济与社会变得愈益脆弱起来。

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市场和政策、改革和调控更多地向中小企业着力,向民营经济着力,向新兴产业着力,真正为实体经济拓展发展环境、未来市场和利润空间,让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专注于实业,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吸纳就业,造福社会,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更广阔的前途还在于创新,在于转型。

可是,历经30多年发展,路径依赖已经成了不少地方政府领导的心理定势,经济形势越是严峻,这一心态越是强烈。

资源约束愈来愈紧,不少地方恨不得一个早上把它全部开发成一个个闪着金光的数字。可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又靠什么来发展呢?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当年的“宁可毒死,不可穷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权益的扩大,这样的口号还能再喊下去吗?招工难度愈来愈大,为了保住劳动力廉价优势,一些地方政府想尽办法限制职校生外地就业,组织实习生无偿打工,甚至直接补贴企业主用工成本……释放比较优势,依靠要素驱动,这条路子已经越走越窄。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城市已铿锵明志:壮士断腕,义无返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回望改革之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没有事先的蓝图设定,我们正是凭借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才创造了高速增长奇迹。如今,积累更丰富了,实力更雄厚了,一些地方怎么反倒背起了包袱,束手束脚,患得患失,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风险?打破路径依赖,需要直面深层矛盾,承受转型阵痛。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难得契杌,这“机会之窗”不可能永远向着我们敞开。我们错过了,耽误了,流失了,那就是危险降临的时刻。

心态紊乱失衡的深层,是制度激励的倾斜,是社会价值的误导,是利益关系的纠结。如何在改革的勇敢前行中,在文化的整合创新中,在社会的公正追求中,保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一份定力,一份锐气,一份智慧,是在更严峻的2012年里一道更沉实的日常课题。

半月谈2011年第24期半月评论:超越感动

一个个朴素的故事,抒写看美丽人生的传奇,我们被久久地感动;一颗颗平凡的良心,映照看人间美德的光彩,社会在热情地歌颂;一波波深刻的反思,表达着道德失落的焦虑,媒体正急切地寻找。

然而,当感动的潮水漫上堤坝,当歌颂的激情澎湃而过,当寻找的脚步来来去去,我们是否已经从中积淀了更为丰厚、更具活力的道德资源,是否已经从中开辟出更为清晰、更其宽阔的进步路径,是否已经从中深化出更加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的核心价值?

生活就是选择。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价值诉求,是人把握社会、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力量。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状态、生活方式,就在于我们的公民素养、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面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伦理底线的下滑,我们心情沉痛地去感叹、愤懑;面对道德尺度的紊乱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我们理直气壮地去质疑、批判;面对生活秩序的失范和世道人心的冷漠,我们满怀希望地去等待、寻找。但是,假如当这一切过后,还是习见的庸常和喧哗,甚至或心甘情愿或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追逐其中乐此不疲,那么,谁来填补价值的虚空,谁来祛除心灵的魔障?唯一能救赎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

礼失求诸野,礼失求诸己,寻找平凡的良心,征集善良的感动,已经成为媒体争相展开的系列主题活动、是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会有这一份良知,都会有这一份感动正如无数网民所言:不是生活中没有善良,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是,一双双眼睛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生活中的善良,却常常遮蔽、忽略了自我内心中的尘垢

我们在赞美美德人物的同时,不能让渡自己道德的选择,回避自己道德的担当。

当下最紧要的,是从一点点平凡的闪光中,从一次次虔诚的感动中,唤醒我们内心的道德自觉和伦理自信,凝结共同的道德文明和价值信仰,提升民间的道德力量和公民素质。

平凡的良心感动着社会,社会也为之献上美丽的光环、动听的赞颂和真诚的祝福,还有政府有力的号召、组织隆重的表彰和媒体连翩的传扬。

其实,这些普通的人物,原本并非为着这响亮的掌声和颂歌,并未奢求这热烈的倡扬和感动,,他们只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展示自己的本真:他们只是顺应人性的自然,去实践自己的良知。他们以平民的思维和逻辑,诠释朴素的生活真谛,演绎简洁的人生故事,生发淳厚的草根精神。他们心头那一份绵绵的热,那一缕亮亮的光,柔和地温暖着世道人心,照亮了身边世界。

他们感谢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并不需要泡沫化的浮云,当然也不认同种种习惯性的质疑。拾荒老人陈贤妹(就是扶起小悦悦的第19位路人)的事迹报道后,网上和身边都有人质疑其救人举动是为了出名为了贪钱。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时,老人的眼圈马上就红了:“我不偷不抢,我只是救个小孩子!”这类质疑,往往掩饰着我们内心的怯懦和自私,伤害着社会道德的发育和生长,在“平凡的善”的烛照中,暴露出我们灵魂深处隐藏的“平庸的恶”。

这些普通人物,自有其更欣慰的关切,被感动的我们,也应有更合适的表达。生活不待见旁观者,美德也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我们最应表达的当是尊重,自省,当是自觉地融入他们的行列,努力地跟进他们的脚步。

道德伦理的勃兴,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重心。但仅有一己的感动是单薄的,仅靠舆论的动员也是不够的。还当超越民间的道德力量,提供制度伦理的支撑。我们不能期望单纯的道德自律都能独善其身,期望一味的道德教化便将改变一切,我们也难以离开制度的正当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离开环境的熏陶来要求普遍的道德自觉。道德需要规则的呵护,善行需要法治的激励,文化价值建设需要强力推进社会改革,创造更为适宜的制度伦理环境。它的行为导向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秩序保障功能、伦理关怀功能,才是更有力量的呵护和激励。

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当然不应让横行一方为非作歹的黑恶势力逍遥法外,不应为毒害健康牟取暴利的无良企业提供庇护.不应对权钱勾结贪婪攫取的腐败现象麻木不仁,不应让肆意侵夺他人权益的缺德行为无所制约。当劣币驱逐良币,当种种难见阳光的潜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甚至大行其道,我们还能期望“平凡的感动”持续多久?还能期望“美德的践行”行走多远?

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义务权利、人格尊严,一个健全社会最核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当是个人道德意志强化的支撑、公共生活秩序形成的基础和社会制度伦理建设的主题。

当我们从眼前的感动升华为信念的坚守,落实为道德的践行,推进向制度的建设,社会的道德进步就将拓开更为宏大的价值视野,汇入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此.我们就可以真正走出循环往复的圆圈,超越停留于感动和歌颂、止步于期盼和寻找层面的局限,从而让“生活引领生活,平凡提升平凡,希望点燃希望”这条社会价值建设的民间路径,更多阳光,更加宽广 半月谈2011年第23期半月评论:文化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素养

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繁荣昌盛,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文化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素养,做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古人云:“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文化工作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工作方向。文化工作者的自身素养是人品、人格的底蕴,也是其文化工作品质、水准和风格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文以载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秉持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向,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为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建设和发展中,始终与庸俗、落后的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文化工作者之所以作风浮躁、追逐名利,文化领域之所以“三俗”之风有所抬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文化工作者放松了对自身素养的提升,社会责任感弱化,职业道德失范;文化虚无主义之所以还有市场,是一些社会成员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在文化上的突出反映。

文化工作者必须适应其社会角色和时代需要,加强自身素养。

优秀的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群众观点,要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贴近实际的实践素养,以及建立在这一素养基础上的思想理论素养。这是解决文化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文化发展源于人民群众不断深化的gkz6.net伟大实践,否则文化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为了人民、属于人民,那些不反映乃至扭曲人民群众的意志、心声的所谓文化,当然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更不会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传之久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工作者是维系者和守望者,承担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培养和修炼这方面的素养,需要文化工作者走出象牙塔,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去,拜人民群众为师。植根于人民、植根于实践、植根于生活,文化工作者发展和创造文化的动力与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优秀的文化工作者还必须是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文化工作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走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败。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其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二,必须坚持德艺双馨,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社会风气健康发展;其三,文化工作者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摈弃“文人相轻”“门户之见”,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优秀的文化工作者还应该具备崇尚科学的素养。文化工作是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门类,科学性是其根基所在。无论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以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内涵与形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

当今时代,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发展日益广泛而精细,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越来越扎实的科学基础。文化工作者作为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对于复杂多样的文化社会现象和问题,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以科学的精神探究,不以科学的认识回答,是难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从事文化工作,应从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汲取营养,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惟有如此,才能不断创造出以科学为基础的优秀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同时也向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加强自身素养的要求。文化工作者适应社会角色和时代需要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修炼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人人都可以有所获得;只要笃定志向、坚定信念、不懈追求,最终必将有所成就。随着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素养,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一定会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更加光明的前景。

s

第三篇:《半月谈》2011年第9期【半月评论】

建设善于管理的社会

当今社会,稍微年长些的人,都是唱着《社会主义好》这首歌长大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一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二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好,社会管理也要好。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的积累和增值为特征,并且被“资本”异化了的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善于管理资本,而且善于管理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也亟待加强和改进。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辩驳的优越性。然而,发展会打破旧的平衡„,产生新的矛盾;车跑快了难免颠簸,树长大了就要招风。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相对短的时间里都集中表现出来了。

这倒也好,“长痛不如短痛”。但是,不管长痛短痛,处理不好也会“痛”出毛病来。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国民收入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提升时期,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人们心理容易失衡的“阵痛期”。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除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滞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管理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加快发展、更好发展来解决。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一个快速奔跑了30年的巨大经济体送上更加科学的发展轨道,无疑需要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更为深刻广泛的变革。“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任务很重。走过这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我们的社会实现了全面小康、建设得更加和谐、管理得更有活力,《社会主义好》就会在世界上唱得更响。社会问题大都有个累积一突发一扩展一变异一沉淀的过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深入到具体问题中去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首先是社会问题的累积,量的累积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找准社会矛盾容易累积的部位,对症下药,早期化解。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要高度关注、有效化解这一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尤其是涉及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要风险评估先行,防范、化解联动,建设、调解并进,发展、稳定统筹。

偶然的小事,星点的火花,或因互不相让迅速升级,或因处置不当激化矛盾,或因当报不报、当断不断贻误时机,小事变成大事,大事酿成乱子。针对突发事件,要加强危机管理,建立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其次是社会问题的扩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总会受到大家关注,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被高度关注,一旦有事,容易蔓延。信息社会中的大众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更加速了这一扩展进程。如果说经济管理要注意管好流动性,社会管理就要注意管好扩展性。对互联网,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社会问题的变异和转化,情况就更加复杂。有些社会问题因矛盾性质发生转化.是非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有些社会问题处理不当,非对抗性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一旦发生转化,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最后,社会问题的处理要避免表面化,避免处理不当沉淀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中去。这就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疏导和化解工作,加强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矛盾宜疏不宜堵。

当然,总结经验勿忘基本经验,改进方法不丢基本方法。也就是说,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始终: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一定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始终。

第四篇:2014年第7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2014年第7期半月谈半月评论: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2014年第7期半月谈半月评论: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改革宣示,也是新一轮改革深化的鲜明特征。

改革的路径选择,已由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30多年前,全社会举起解放思想的大旗,向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固堡垒和高度集中管理的僵化模式发起冲击,推涌起一波波改革开放的新潮。当时的改革流行语,就是“敢闯敢试”,“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提着脑袋搞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民间还有“改革总是从违法开始”的说法。

如今,改革已进入另一片天地。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中,方向已经明晰,框架已经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时间表”已经赫然在目:到2020年,将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改革需有更加充分完善的合法性依据、更加科学可行的规范性指引和更加有效及时的制度性保障。

改革的难点突破,在调整利益关系,在重塑权力结构。改革由此进入深度博弈阶段。多年遗留、积累的问题大多触及深层矛盾,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依然难于消除。在市场经济扭曲和权力资本勾结中做大的特殊利益集团,自然不会轻易转身,从此金盆洗手。那些改革改到自己头上的政府权力部门,虽经历反腐败反“四风”的洗礼,在简政放权scsgk.com转换职能的改革中,也并非都能自觉地以历史担当精神自我革命。改革的难点突破需要政治权威,同时还需要法治力量,更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摧垮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的深层攻坚,使其风险也骤然加大。“深水区”的改革,更为复杂敏感,既不能敷衍了事割韭菜,也不能颠来倒去翻烧饼,稍有不慎,改革者就可能闯入雷区,一当出现颠覆性失误,很可能覆水难收一泄千里。如何保障改革的运行不被扭曲,改革的红利不被截留,改革的公信力不被损害?特别需要法治的引领和规范。

改革在催动立法,法治也在推进着改革。

法治取向,将改革全面导入新的运行轨道。

我们要在改革中扩展市场自由,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以法治逐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界限。我们要在改革中发展民主政治,最根本的保障,就是以法治促进政治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

我们还要在改革中创新社会治理,最重要的取向,就是要以法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

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正在推进的信访改革,就是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纳入法治轨道。当然,要使信访制度改革顺利到位,还须努力拓宽信访渠道,完善信访功能,放低诉讼门槛,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办案质量,保障司法公正。

法治建设,正加快融入更为深广的改革内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进步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涵。改革的进程,也是加快法治建设、强化公民法治教育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就以时下热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例。

不少地方政府急着放活土地经营权强力扩大土地流转量推高家庭农场经营数不惜人为垒大户,不少工商资本揣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入市的牟利预期,以“下乡投资”为名,联合地方政府强势圈地屯地,也有不少农scsgk.com户盼着允许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和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政策早日落地。其实,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早有很明确的政策解读:要推进农村土改就要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改革,包括现行《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中相关规定的修改。在这里,法治跟进意味的是改革政策的突破,也是改革实践的纠偏。

法治思维,也在提升着全社会的改革意识。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出发点,按照法治精神求解问题的思维模式。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负面清单”制度,就是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的一次实践。它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以此形成对“权力清单”的倒逼作用。

国务院雷厉风行,发力推行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法无授权不可为”,锋芒所向,直指权力部门的暗箱操作、寻租腐败和灰色地带。

划定权力边界,晒出权力家底,让公共资源回归公众视野,让权力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当然,权力清单制度要实施到位,还需进一步减权简权,确权制权,杜绝摆设,走过盲区,立法锁定,严格问责。

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同时,法治也应在改革中提升文明的品质。这就需要始终坚持法治的前提是民主立法,摈弃部门利益法律化和权力扩张法律化,始终坚持法治的核心是保障民权,是捍卫公平正义的价值底线,始终坚持法治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信仰,让法治精神流淌进改革的每一条脉络,照亮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法治是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它引领改革的行进,维护改革的秩序,巩固改革的成果,同时也保护着改革者的先行先试,激励着改革者的开拓创新,灌输着改革者的价值能量。

第五篇:半月谈2012年第17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2年第17期半月评论: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发挥教师的积

极性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我们向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进步很快。两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更是翻开了教育发展新的一页。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一系列改革试点的推开,人民群众看到了教育的进步和希望。 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那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在进一步推进教改的过程中,必须让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和积极响应,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填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路径,也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首先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包括推进gkz6.net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等,这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比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不少地方都在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岗位的变动必然带来工作生活上的一系列改变,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支持,这项改革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因此,我们必须将调动教师积极性作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多方采取措施,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首先,要突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激发其强烈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意识越凸显,其参与教改的自觉性就越大,就越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改的成效也就会越好。但我们注意到,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以中小学为例,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考试办法、教材包括教辅材料的选用等,都是统一规定、统一操作,只有部分学校把每学期仅几个课时的校本课程下放给教师选课,由于只能“照本宣科”,一些教师积极性不够,主体作用不突出。如果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很难取得成效。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必须通过给教师更多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其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继续完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国家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有一些长期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虽然国家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步伐并未停止:一些地方推出城乡间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市教师参与的热情并不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城乡间教师待遇差距较大。让人欣慰的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等措施,正在稳步推进。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再其次,要营造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环境。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让他们有参与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师的意见有时很难受到重视。一些教师提出,像绩效工资改革这样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该有一线教师发言的平台和空间,一对此,笔者认为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改进管理方式,如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上,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最后,要关注和重视基层的探索和创新。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鼓励其勇于探索和实践,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尝试开展“高效课堂”“书香校园”“无纸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有不少一线教师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自己的使命,用爱创造着德育育人、素质教育的奇迹。在当前社会对教育期望值高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多关注这些改革和创新,为其提供实验的平台,打造宽松的环境,并对其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总之,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中,由教师来完成,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改革、投身改革的热情,才能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育员心得总结范文下一篇:标准化巷道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