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读书心得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爱弥尔读书心得范文

关于爱弥尔读书心得

关于爱弥尔读书心得范文1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卢梭的《爱弥尔》这本名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得到了一些体会。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他还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是有思想的,学生是时刻发展的个体,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尊重儿童自己的生长规律,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这样,到了应当开花结果的年龄,他会自然而然的大有收获的。

让我们从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兴趣做起,在生活中引导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人。

关于爱弥尔读书心得范文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著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

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论;抨击了封建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无数深刻的教育观点,现在读起来仍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爱弥尔读书心得范文3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着,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被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所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着,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小学教育还是有借鉴作用。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要转变观念,用知识充实自己,要善于学习,博览群书,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种态度,一种拓展视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做一名乐学好思的智者,要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亲近自然的教育,把学校创设成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大自然与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孩子如一株株嫩绿的树苗,生机盎然,茁壮成长;教师团队如浓浓春意,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理念。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儿童,积极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美。充分利用小南坑小学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厚的社区环境,以学生为本,创设人文文化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个站点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育人摇篮,这里,永远留下孩子们美好幸福的回忆,让“素质教育”这朵奇葩,在小南坑小学开得更鲜,开得更艳!

最后,通过家长学校、小南坑小学师生博客圈等多条途径动员家长朋友们充分认识小学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进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正如卢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让我们家校携起手来共同聆听大师的呼唤,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第二篇:卢梭《爱弥尔》读书笔记

卢梭的《爱弥尔》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人心情澎湃,他的文笔确实非常出色,故事也很有浪漫色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也正是这种“浪漫”在法国大革命中引起了血雨腥风。作为文学家可以浪漫,作为政治学家,浪漫会生祸害。

莫拉斯认为,浪漫主义的要义是依据一己的价值观来看世界,看出世界大有缺憾,而希求依照自己内心的自我形象来重造世界。卢梭的精神是骚动不安的精神,他的价值观极为个人,绝异于古典文明之宁静安详。《爱弥尔》应该与他的其他几部著作一起读,《论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这是他的政治思想;《忏悔录》这是他的生平。大家大多只看重《爱弥儿》在教育学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卢梭对爱弥尔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他心中的自然、摆脱世俗枷锁的人,这是一个卢梭心中理想的一个公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而今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大半篇幅在对爱弥尔的培养就是卢梭向让他摆脱这些枷锁,成为一个自然的,“高贵的野蛮人”。 爱弥尔是卢梭一手创造的,他也称其为“作品”,他为这作品投入心血,也希望能影响其一生,并希望爱弥尔对他的下一代也沿袭他的“老师”给他的教育。他确实想要从精神上彻底控制爱弥尔,要爱弥尔向他的老师诚服,听从他的安排,老师对他的权威是“人生阅历”,是爱弥尔未掌握的,这就类似于卢梭政治思想中把公民的权力让渡出来交给主权者,因为他们自己理性还不健全,必须听命于主权者,我们知道卢梭的这一思想是遭到后人批判的。

爱弥尔在创造的初期是可爱的,如在同年时候,一直到成为一个青年,他都是一直被读者赋予厚望的。到了青年时候,爱弥尔遇上了苏菲,这次相遇让人期待以久,并且如期待中那样让人惊喜,可是他们的交往卢梭并不让他们那样顺利,他要故意制造困难,仿佛必须在困难中年轻的恋人才能找到真正的爱情,才能摒弃世俗情欲的诱惑,甚至当两个恋人以心信相映的时候他却要痛苦的拆散这对恋人,要带爱弥尔出去游离,一方面是帮助年轻人成长,另一方面是让爱情经历

考验。做这样一切的理由也只是一个——我比你更有人生阅历,即我的理性更加健全。

在游历的经历里卢梭向我们谈到政治了,带爱弥尔游离便是告诉他世俗的险恶与上流社会的浮华,这时的爱弥尔以不再是读者当年认识的那个存自然的人了,他必须接触社会了,而他的接触也必须在“我”的指导下。卢梭创造了一个令人欢喜的纯净自然的“作品”而今却还是把他带入了社会,他只给了他孤独的心,还有不曾有过的痛苦,因为爱弥尔被告知必须憎恶。我们认为这一切绝非自然,绝非爱弥尔自己去走的路,是别人的,是卢梭的,在他的《忏悔录》中卢梭的确是描塑了一个本来心底善良的人如何在可憎的世界中被残害堕落。一个爱弥尔是卢梭无法走出的自我世界。这个世界一次次的跪倒在他的创造者脚下,诉说他自己的无知,述说他经过亲生的经历终于相信“老师”给的教导是多么的明智。

爱弥尔与苏菲的爱情又一次暴露了卢梭,我们知道卢梭对韦塞利夫人的感情一直影响着他,而他坚持相信这是真诚的母子情,而不是世人给他们认定的卢梭是贵妇人的情夫。而后他放弃自己的感情,与一个他一生都瞧不起的女佣生活在一起,虽有五个孩子但全送进育婴院。不知道这是自毁的心理还是给后人明鉴:自己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是无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与其把他们交给一个无知的女佣不如让他们自生自灭。卢梭的爱情是失败的,而他对爱弥尔与苏菲的爱情也设下了层层阻碍,他不断地要求必须测试这爱情是否经得起考验。最后当他们结婚后卢梭又安排了苏菲有了婚外情而爱弥尔逃离最后甘心去做一个奴隶,因为他相信做奴隶也比在文明世界好:“既然我生来就受到人类欲念的束缚,就得由别人或我自己给我带上这种锁链,因为反正不是要带上这种锁链的吗?谁知道带哪一个人的锁链更轻松呢?带别人的锁链时,我至少可以用我的理智来缓和我的欲念;她不是有许多次让我受我的欲念的约束吗?谁能够使我带两条锁链呢?我以前不是已经带过一条锁链了吗?只有自然的奴役才是真正的奴役,人只不过是执行它的奴役的工具罢了。被一个主人所宰割,或者被一块岩石所压死,在我看来是一回事;在奴隶生活中,从最坏

的方面来说,我屈服于暴君的程度也不会比屈服于岩石的程度大。最后,如果我有了自由,我又怎么使用它呢?在我现在的境地中,我有什么可想望的?啊!为了不至于陷入沮丧和潦倒,在我自己缺乏意志的时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个人的意志的激励。”

也许卢梭晚年想改变这个结局但他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去除的,爱弥尔又称孤独的人,在精神上卢梭走不出这个孤独的精神世界,而在政治上由于他植根于心中的痛苦不安使他的思想中阴暗的东西太多,被后人划为启蒙运动的局限仅是一个能让人理解的招牌,更深的还有很多人性中深邃的东西隐藏在其下,也许这正是卢梭的魅力所在,可这不是我们现在的政治学研究程度所愿及的。

第三篇:《爱弥尔》阅读心得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

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处在沉睡的状态,《爱弥尔》阅读心得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这时,你千万不要去阻止他,因为这样他才能学会用看、摸和听的办法;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他才能了解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的性质。我们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懂得远近的概念。因此,应该让孩子常常走动,使他们学会判断距离。(学习是从摸一摸、弄一弄开始的,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钢琴,英语才是学习)

啼哭是婴儿表达愿望的唯一信号,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语言。这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响亮,而且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对婴儿进行研究,重新学会这种语言。(摸摸、弄弄是学习的开始,啼哭是交流的开始。)

好的乳母能听懂乳儿所说的一切,还能够回答他们,虽然她们说的只是一些没用的单词。但伴随这些“咿咿呀呀”的声调,她们能清楚地了解对方。(想要了解事物必须从最简单入手,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要想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特点,就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去了解他,这样才能形成你日后的权威性,也只要这样,你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如果简单地把讲道理当成是对孩子的教育,那未免太天真了。教育从了解入手,教育从了解开始。

如果一个母亲不能从孩子一出生就马上进入角色,那她就相当于放弃了部分做母亲取得权利,读后感《《爱弥尔》阅读心得 第一卷人类的婴儿期 婴儿期的教育(1)》。 )

除了语言之外,手势的沟通效果也不差。婴儿的脸上有令人惊异的表情:微笑、欲望和恐惧,他们面部的肌肉比成年人更灵活。但是,婴儿的眼睛除了清澈纯洁外,无法表达其他的感情。这是因为感觉表现在脸上,而感情则是需要通过目光表达。 (哦,原来婴儿的感觉表现在脸上呢。) 我们一定要关注婴儿的哭声,因为哭声是婴儿与未来社会相关联的第一环节。当婴儿啼哭时,他一定是不舒服的,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宣泄。 最初的几声哭声,是一种请求,如果你没有理解,哭声就会变成命令。婴儿本身是柔弱的,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这卢梭观察的还真够细致的呢。) 当婴儿不声不响使劲伸手时,他不能感觉那个东西与他之间的距离,当他又哭又闹地伸手时,那是他想让你把那个东西送给他。前一种情况,你把他慢慢地抱到那东西前面;第二种情况,你要假装没有听见,不必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 (由此可见,孩子的毛病都是被大人惯出来的。) 在达到具有理智的年龄之前,为善与为恶都不是出于认知,无所谓善恶。 一个孩子总是弄乱所看见的东西,凡是他能拿到的都把它打个粉碎。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从生命周期的循环上看,人从出生时的柔弱到青年时的健壮,再轮回到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又回到了孩子般的柔弱状态。此时,他常常一动不动,希望周围的一切也是同样的平静。为什么同样的软弱却在老人和小孩之间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呢?

其根源在于,孩子正在向上发展、在成长,老人在向下衰退、趋向死亡。可以说,孩子的生命足以使周围的一切活跃起来。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种活动,即使破坏的成分较多,但这并非出自于邪恶,只是破坏更适合孩子活泼的性格。 但是,一旦孩子把周围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了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

读后感:

一、一旦为人父母就一定要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

二、不要让孩子养成把周围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

第四篇:爱弥尔[模版]

《爱弥尔》读后感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

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爱弥尔》是一部卢梭先生编写的经典教育著作,仔细拜读之后,我有了以下关于教育理念的思考。 我认为卢梭先生对于教育的理念还是主要以契合“自然”为主。在书中他明确的提出过关于是把孩子教育成“自然人”还是“社会人”的思求。很明显作为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卢梭更追求契合自然地教育方式。“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对于人类文明破坏了自然原貌的投诉。而在教育领域里,这样的破坏就体现在摧残了孩子的天性。为了改变当时现状,卢梭所提出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诚然,卢梭先生所设想的对爱弥尔的教育方式完全忽视社会性是有缺陷的。可是,他的思想不仅是中世纪教育的亮光,并且延续至今,仍对当下的一些教育观念有着指导意义。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行动直觉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是不可跳跃的单向发展,这也就是卢梭先生所认为的“自然法则”中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律。

当今关于儿童成长的研究成果一定比当时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准确,对于教育的改进也一直在进行,我们却发现仍旧有一堆的问题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的举步维艰。跨越300多年的智慧仍然应该引起家长们,老师们,乃至全社会的思考。 看顾现在的孩子们,因为父母的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在并不适合的时机受到了“超前”的教育,结果往往就是教出一批批只会生搬硬套不求甚解,能够很好的应对考试默写的好学生,当然这样的言论有言过其实的夸张成分,可是这样的情况在当今是十分常见的。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现在孩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投入度有着每况愈下的趋势,虽然较之以前有了更多的诱惑影响,可是这样

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还是早期对于孩子们过多的不适宜的压迫学习所导致的。

幼儿园的神算班,天才班,类似的天才托幼机构,其实只是一批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愿的“赚钱”机器,破坏了孩子们的发展规律,也损害了孩子们的发展潜力。正如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过早地压榨了孩子的潜力就会对孩子们造成永久的伤害!

不给孩子以自由的天空,怎么能期待他会飞翔?我认为,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尤为重视“自然”,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和弹性,顺应着他们的生长规律给予适宜适度的教育,以期他们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然人和社会人。在孩子需要用“行动”来看世界的时候给他空间,而不是用襁褓锁住他眼里对于世界的期待。我是很支持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的,当然,关于其中的一些教育方式,是仍有待斟酌的,可是他的教育理念是具有科学性的,并对当下有着指导作用的。

20110610248

邱毅君

第五篇:读《爱弥尔》体会

读完《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

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应该让孩子自

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

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

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

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

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

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

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

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

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

《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阐述了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

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

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

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

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

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

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

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

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教育漫话》读后感

郑楼镇新宅小学 李秀全

最近,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

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书中所讲的东西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孩子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

三倍。所以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孩子会偶尔感到无味,如果那时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再勉强他们去弄,结果只能把孩子弄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二、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

因此,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孩子身上培

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我们要告诉孩子: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

三、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及家长的我们应该加以鼓励,无论孩子发出什么问题,我们不可制止他,羞辱他,更不可使他受到讥笑。我们可以耐心答复他的一切问题,解释它孩子所想要明白的事物,按照他们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从而使其尽量懂得。

《教育漫话》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我相信孩子们终会因尊重而成人,会因为我们教师或家长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所以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从而达到理想的要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岗敬业听后感范文下一篇:安康杯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