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前程漫漫

2022-08-03

第一篇:往事依依前程漫漫

前程往事的诗歌

你离去时最后的眼神始终定格在我心里

透露出的怨恨与无奈

至今使我无法直面自己

这样的伤痛难以消停

唯一思念的还是那段过往

前尘往事怎能成为烟云

经历风霜的心岂能轻易打动

无人知晓我已进入冰封的世界

不再为所谓的感情而悸动

看到天上飘过的朵朵云彩

该是飞越山川来自你的家乡

别再追问这样做是否值得

真挚的情愫怎么能一试再试

我本世间一凡夫俗子

向往着彼此的两情相悦

破碎的梦已消散在黎明

早晨的阳光再不为我所有

每当黄昏来临的时刻

多想在梦中能续前缘

离别之后的日日夜夜

你的音容从未因此改变

明知相见已是遥遥无期

前尘往事能使我度过余生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6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6 往事依依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第三篇:苏教版七年级上《往事依依》同步测试5

【课内阅读】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句中“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请结合上文,说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作者哪方面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活在往事中

①旧历小年第二天,正当人们忙着迎接春节的时候,我则坐在电脑前用冰凉的双手敲打春节前最后一个比较正式的文字。是的,好长时间没有正式写字了,没有心绪,没有思路,没有热情,没有时间。其实这段日子除了上班,每天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2008年最初的一段日子,天降大雪,三十年不遇,住在小城的人们像一个个耗子,缩在洞里极少出门。闭门不出本是我的生活习惯,但近日心却静不下来。我常常一下午一下午地面对电脑浏览网友们的博客,就像一个东摇西荡的流浪汉。在我身后的窗外,是邻居家屋檐上厚厚的积雪,那些积雪就像卧在心头上一样,因为在阴面,这样冷的天里,节前是无望融化了。

②不知什么时候,每到年关我总盼望着春节的快快降临,像小时候一样。不同之处是那时候盼望放鞭炮,穿新衣,而现在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辞旧迎新——丢弃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闲暇时,偶尔跟朋友把酒聊天,他们也谈到这样的感受。尽管年近不惑,一点也没有感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可怕,反而老在企盼时光走得快点,快点,再快点,似乎越快越能丢掉生活中的不快和忧郁。 ③我们都生活在时光这条河里,那些往事就像飘摇的水草,我们就是穿梭于水草之间的鱼,看着身边的水草不断往后飘去,我们禁不止感叹,时光走得太匆匆。每到年关,人们总习惯说:啊,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了!是的,时间过得真快,快得不允许我们回忆些什么。除了作家、诗人,他们用带着神秘的光芒文字引领人们进入他的记忆的故事里,用如麻的思索编织一张张记忆之网,让读者身陷进去不能自拔。

④偶尔在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会将时间徜徉于往事的回忆当中。午夜,开一盏壁灯,燃一支香烟,斟一杯醇酒,眼前一片空白,耳朵一片空寂,思绪也变得邈远,邈远,更邈远……

⑤对于雪的最初记忆有些诗意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清早,一觉醒来,窗外茫茫一片,奶奶告诉我,那是白面,我们可以做馒头吃了。我便急着喊大人赶快用畚箕装。他们看着我哈哈大笑,于是雪便在一大串笑声中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⑥山里的雪一冬天都不会化的,人们扫出一条窄窄的小路,将手揣在棉袖里,提沓提沓地趿着鞋串门,一进门照例蹬掉鞋子上炕。一副旧扑克牌糊了又糊,缺了,在硬纸板画着替补。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在雪地里堆火炉。雪长冬不化,长冬雪白,没人动的地方照样可以攥着往嘴里吞,雪水带着甜滋润着山里人的嗓子,使他们喊山喊得更嘹亮。

⑦城里的小孩堆雪人,山里的小孩不堆,他们捏雪球打雪仗,或带着狗在雪地里打滚。滚雪球,一直滚到滚不动为止,足有一人多高。

⑧“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是诗人的夸张,但鹅毛团是常有的事,大片大片如丝棉,飘呀飘呀总没个完,“米颗雪,下一月。鹅毛团,下一年。”山里的孩子是念着这样的俗曲儿过完了一个又一个冬天的……

⑨人们年轻的时候极少回忆往事,那时候他们在走上坡路,太阳就在前方,为了赶路,他们低着头拼命地爬高,只有在年老的时候,人们才会用更多的时间回顾已往的岁月,这时候,他们走下坡路,可以直起身子回顾身后的夕阳了。往事常常附着苍凉的玫瑰红,披着朦胧的面纱。留下的是美,剔除的是恶,因此我们的记忆里的一切往往是美好的,令人憧憬的。 ⑩雪还没有停,鞭炮已经响起来了,过年了。是啊,2008年到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⑴在我身后的窗外,是邻居家屋檐上厚厚的积雪,那些积雪就像卧在心头上一样,因为在阴.面,这样冷的天里,节前是无望融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山里的雪一冬天都不会化的,人们扫出一条窄窄的小路,将手揣在棉袖里,提沓提沓地趿...........着鞋串门,一进门照例蹬掉鞋子上炕。一副旧扑克牌糊了又糊,缺了,在硬纸板画着替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第①段中作者写到“闭门不出本是我的生活习惯,但近日心却静不下来。”原因是什么?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第⑤段开始,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儿时”以及“山里的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⑨段中说:“人们年轻的时候极少回忆往事,那时候他们在走上坡路,太阳就在前方,为了赶路,他们低着头拼命地爬高,只有在年老的时候,人们才会用更多的时间回顾已往的岁月,这时候,他们走下坡路,可以直起身子回顾身后的夕阳了。”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一段文字叙述了中学时代“我”的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情形。其意义是:①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②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2.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3.具有照应前文的作用,强调了老师入情以及给“我”印象之深。

4.第一位教师教授的是辛弃疾的词,“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第二位老师教授的是田汉的新诗,诵读时“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5.爱国情感和关注时代的激情。

6.⑴采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积雪、寒冷给人带来的压抑。

⑵“揣在棉袖里”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因寒冷而缩手缩脚。“提沓提沓地趿着鞋窜门”更是再现出来在冬天山里人们的百无聊赖。

7.原因:大雪带来的压抑心情、对新年的期盼和迷惘、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往事的回忆及深思。

8.写雪是和开头照应,回顾儿时是将“对往事的回忆”具体化,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岁月如流,逝者如斯的感慨。

9.当我们年轻时,怀揣着希望和梦想,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此时我们眼中看到的是结果。当我们老了,不必再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我们才静下心会回顾人生,回忆往事,而这一切因为已经逝去而显得尤其美好。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往事依依》学案 苏教版

《往事依依》自主学习案

自主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3、读背文中引用的古诗文。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文并且背诵。 自主学法指导:

1、本课生字词较多,这些字词的读音、写法、意义利用工具书解决。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情。

3、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借助资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评价:

1、《语文补充习题》22-23页第

一、

二、

三、四题。

2、《语文补充习题》22页预习提示一。

自主学习反思:

《往事依依》互动学习案 主备人:韦荣贵 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 姓名 学号

互动学习目标:

1、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正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人物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4、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互动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文的学习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自主学习情况反馈。

3、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1.作者简介

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六十多篇,总计五十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辛弃疾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3)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方法提示:同学之间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学生讨论。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5、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三、欣赏文中读《千家诗》的情景。

1、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浓阴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蛾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引用“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等的作用是什么?

四、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小结全文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互动学习评价:

《语文补充习题》23页第

五、

六、七题,24页问题探究一

八、互动学习反思:

《往事依依》互动学习评价 主备人:韦荣贵 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基础知识积累(5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1分

凝视( ) 徜徉( ) ( ) 险峻 ( ) ....浩淼( ) 于漪 ( ) 阴晴雨晦( ) ...婵娟( ) 雕镂 ( )( ) 谆谆教导 ( )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且改正。20分

哑雀无声( ) 心旷神贻( ) 眼花僚乱( )

走头无路( ) 淳淳教导( ) 美不生收( ) 由然而生( ) 厉厉在目( ) 五彩纷成 ( )

谈笑风生( )

3、摘录本文中的作者幼时读到的一些诗句,按春夏秋冬四季归纳。(8分) 春: 夏: 秋: 冬:

4、班级组织开展“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要求每位同学编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为小报起一个有文学色彩的名称,并且设计三个栏目,拟定栏目名称。(8分) 小报名称: 栏目名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本报派往美国采访9·11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讯稿。 B.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6、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3分)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求全责备。 .....B.张店七中初一级部班全体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同学间相互不耻下问,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C.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D.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

二、阅读分析(共47分)

(一)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以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

5 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

”,“

”;“

”,“

”;“ , ”;“ ,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第一段概述主要是为了 。(4)

2.文中引用“ ”、“ , ”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 (4)而引用“红紫芳菲”、“橙黄橘绿”等语是为了具体地说“ (4) 3. 写出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感受的句子 (4) 4.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引用时省略了一些词语,原诗句应该是: (4)

5. 回忆所学的诗歌,写出带“鸟”字的诗句,不少于两句。

( 4 )

6、“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请举出一个读书给你生活乐趣的事例。 ( 4 )

(二)教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记得有一次教的是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至今能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自此爱读辛弃疾得词。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老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入了角色,他自己被感动了。他那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住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虽几十年再未接触,但至今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又看到国文老师那充满情感的身子左右摇晃的样子和那一对注满情思的深沉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

6 不尽。

1、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义。(6)

信口: 依稀: 镌刻:

2、文中引用田汉《南归》的诗,其主要作用是 (4)

第五篇:依依惜别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用写赠言的形式表达对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会写临别赠言。

第一课时写赠言、制作同学录

【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把握“依依惜别”板块中开展的活动方式。

通过对“范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学会制作同学录。

通过赠言的方式回顾小学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用多媒体播放母校的风景图片,四季图片、文体活动照片等,创设依恋母校的情境。

2.多媒体展示送别诗,师生齐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古人离别时,多做送别诗,今天,我们即将小学毕业,走向人生之路,在此时我们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与小学毕业生的生活相关的问题,采用展示校园图片、古人送别诗等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二、自主选择活动形式

1.学生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讨论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自由发言,并详细介绍这种方式的特点及好处。

2.师生共同探究各种方式的可行性。

3.最后明确:常用的方式有:

写赠言、制作同学录、开展演讲、写倡议书、建议书、给老师写信、结合母校情况开展实践性活动,再为母校建设出一次力,开毕业联欢会等。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通过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要求,结合班级实际,选择活动方式。】

三、探究赠言的特点及写法

1.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及目标。

师:根据活动安排,本节课我们开展写赠言,制作同学录活动。 2.激发对毕业赠言及同学录的重视与兴趣。

师:同学们,一份毕业赠言,可能会在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保存一辈子,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无比珍贵的一份毕业纪念品,因此毕业赠言很有纪念意义。一份同学录,可能就是将来几十年后你找到同学的线索,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怎样写好毕业赠言、制作同学录呢? 学生先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见解。 3.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赠言范例。”

师:课文阅读材料中给我们提供一些毕业赠言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4.学生探究如何写好毕业赠言。

(1)学生自读毕业赠言,体会范例中的毕业赠言表达了对老师、同学的什么感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2)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后全班交流。 5.教师点明:多媒体展示

通过阅读范例,要明白,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特点写赠言后边带上赠送者的姓名、年月以及有关住址一类的个人通讯资料,以便为制作同学录做准备。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重方法,重体验。结合课本提供的阅读范例,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以及教师的点拨、示例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

四、写赠言、交流赠言,表达感情

1.课堂上学生在八人小组之内互写赠言,进行交流。通过小组内写赠言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赠言的基本写法,并及时纠正一些毛病。进而延续到课外时间再为其他同学写赠言。 2.教师在课外为学生题写赠言,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3.小组内学生互赠赠言。 4.评一评:

学生把收到的赠言,读一读,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

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

5.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要看到生活中的光明和未来。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突出学习目标的综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交流赠言活动,回顾小学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五、制作同学录

1.指导学生在完成小组内同学录的制作。 师:同学录应包含哪些项目,才能满足联系的需要。 学生讨论,并明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身高、体重、生活照片等附带情况。 2.指导学生完善同学录。

小组同学录完成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一下,看别人的同学录制作的有什么特别的个性、创造性值得自己参考,特别是在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文化特色等方面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意。

3.通过在小组内进行试点制作后,布置在课外进行制作全班的同学录。

【设计意图:拓展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有方法上的;不仅是交流内容的拓展,还有交流方式的拓展。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通过制作制作同学录,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依依惜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微生物实验室规范下一篇:五星创评工作台账

热门文章

往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