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悲惨世界读后感范文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我看的最认真的一本外国名着,它的情节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它带给我太多的情绪,包括感动、兴奋、悲伤让我受益匪浅。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那伟大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着名的小说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冉?阿让非常曲折的人生经历。他本是一位普通的市民,因为家境贫困,偷了一点面包,就被判罪坐牢5年。冉?阿让在监狱备受欺辱,不堪忍受牢中之苦的他曾尝试过四次越狱,可都失败,却因此刑期被增加到19年。当他出狱之后,背负着罪名的他因此而找不到工作,只能流落于街头。后来是一个米利艾主教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一次一次感化着他的心灵,最终让他重获新生。冉?阿让从此改头换面,埋头于新的工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当上了一市之长。他也为市民做了许多贡献,受到人们尊敬。但是警察沙威却不能放过他。成为市长的冉?阿让被称做马德兰先生。他非常正直仁爱。他救了落魄的女人芳汀,最后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后都做着正义的事情。最终,还是在孤寂中走向了死亡。

冉!阿让的身上透出一种魅力,一种让人佩服的道德。他曾经是个被人嫌弃,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他也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而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的善心人。曾经的他是个魔鬼的化身;而后来的他,就像一个正义的化身。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这本书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雨果力图表现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应根据人道主义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处理。目的在于揭露这种社会压迫如何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的不甘和抗议。

《悲惨世界》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广阔的社会的生活画面都一一的给我们有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这本书使人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腐败、阴暗、恐怖,表现出一些社会的背景。让我们知道一些当时社会背景,也让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中该怎样生存,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最后,看完整本书后懂得的最重要的就是,做一个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第二篇: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9世纪中也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瑰宝。相信对于雨果,很多人并不陌生。其实,我第一次接触雨果的作品是《巴黎圣母院》,读过之后,就被作者深深地折服了,善与恶,美与丑,强烈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衬出了那个世界不公与残忍。于是,那之后又读了《悲惨世界》,就忽然一下觉得人性可以那么美,又可以如此的被扭曲。感觉到了对世界的憎恶,但似乎仍然看到了那一丝希望。一直都觉得《悲惨世界》并没有那么悲惨,因为,总体上的结局并不坏。沙威被冉阿让感动,放了他,而冉阿让可以说是善终,至于珂赛特和马吕斯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对冉阿让充满了感激与敬意,等等,这些都不算是悲剧吧。反而我认为《巴黎圣母院》中所描述的世界要更加悲惨。想想,最终的那两具不搭配的白骨,还有英俊的小伙子与表妹调情的话语,难道不是胜之悲惨吗? 这学期由于选修课的原因,重新又读了《悲惨世界》,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体会。先大概介绍一下故事吧。冉阿让,是一个为了姐姐孩子生存而去偷面包被捕的囚徒,出狱后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使得他想要丢弃自己的善良,用社会给他的恶行来回馈社会。但是,慈悲为怀的主教唤醒了他善良的本性,而且给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无私的像那个被社会所抛弃的冉阿让生出了援助之手,他拯救了冉阿让的灵魂。我觉得故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从此冉阿让不见了,横空出现了一个马德兰市长,这时候他遇到了芳汀,他很同情芳汀的遭遇,也很后悔当初再不事情的情况下做出的那个几乎要了芳汀的命的决定。所以他承诺抚养芳汀的女儿。这时的他,许下了他用了一生为之付出的承诺。原因便是芳汀的无私的母爱,因为这份爱,她放弃了作为女人最后的尊严。这时,我想到了毕淑敏的《血玲珑》,文中的母亲卜绣文——一个干练精明的女强人——为了女儿早早第一次决定把自己的身体来和主治医生魏晓日交换对早早更好的治疗,只不过,这位医生是一个好人。这时候我就在想母亲究竟是怎样神圣的一种职位,她可以让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富有精明的她们都作出这样一种决定。我甚至在想,是不是大多数的母亲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这样的一条路,而且,我一

直不太清楚,这样的决定是对是错。因为在道义上,是不该如此的。但是有女儿这样的一个理由,是不是就使这样一件事反而应该受到尊敬呢?读《血玲珑》时就在想,读了《悲惨世界》又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还得等到为人母之后才可以真正体会吧。

回到故事中来,而这时,冉阿让的身份被怀疑了了。为了使一个毫无瓜葛的铁匠摆脱是冉阿让的罪名,他承认了他的身份。这个决定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可是他还是这么做了。其实,依照他现在的心性,他这么做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这是他的选择,所以又一次的逃亡开始了。这时他救出了水深火热中的珂赛特,从此二人相依为命,过的也可以说是不错。可是,马吕斯的出现打破了这原本的平静。这一对其实不算是苦命的鸳鸯。后来就简单说说,冉阿让救了马吕斯,马吕斯抱得美人归,最后也了解了冉阿让的为人,双双去找冉阿让,而这时的冉阿让已经离开了人世。

其实除了这位主角冉阿让,我还想提到另外两个人,沙威和艾潘妮。其实从始至终,我都不认为沙威是个坏人,尽管似乎一直是他在破坏着冉阿让拥有的新的人生。可是,他一直都是在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责任,甚至超过自己的责任。他是一名警察,他就该去做警察应该做的事情。当时的社会条件,这些事情不是他的错,错就错在不该在那个年代当一个好警察。他只要不那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冉阿让就不会出事,他只要吊儿郎当,就不会发现冉阿让的破绽。而最后,他只要不被冉阿让所感动,打破了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正义,他也不会自杀而亡。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他所做的事情,无可厚非。就像鸦片战争一直到解放前的上海,不也一直处于这样的一个境地吗?警察,是是是非,如何能有个定论。这便也是这样的一个时期。沙威,我真的觉得他是个好警察,他对冉阿让就像是冉阿让对芳汀,由于自己的不知情而对其造成了不可挽回了伤害,只不过冉阿让知道的早一些,而沙威知道的晚了一些。所以,他们都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另一个人,艾潘妮,她是个好女孩。我一直不太明白,小时候如此嚣张的她竟然变得那么的善解人意,委屈自己来成全马吕斯和珂赛特。而且那样的父母竟教育出这样的一个女儿。我觉得上帝还真是眷顾德纳第夫妇。她的转变,是因为本性就善良,小时候不过是受父母的影响才会那样,还是由于爱情。对马吕斯深

深地爱情。由于马吕斯为情所苦,艾潘妮不忍心只好带他来找珂赛特,两人终于能互诉衷曲,艾潘妮在旁边忍受着悲伤,还阻止了丐帮的抢劫,这是如此坚强的一个女孩。我对珂赛特的映像并不比艾潘妮嘉。尽管,他家都称她是天使,他是悲惨世界里唯一不悲惨的人物。但是我认为,她只是一个傻孩子,就像她母亲的当年,不同的是她的母亲遇人不淑,而她有着冉阿让的庇护,又幸运的遇上了马吕斯。假设她遇到一个像她父亲一样的人,那么他一定是第二个芳汀。可能远不如芳汀,因为我觉得她没那么坚强。而艾潘妮就不同了,但是她就像我国古代小姐的丫鬟,虽然也对风流儒雅的公子心下有意,也只能强掩饰着,为小姐即珂赛特与公子能够在一起而用尽努力。她就是很传统作品中最佳配角。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小昭,双儿等等。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情节,我都觉得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过分厚爱和为这样一个女孩的深深地惋惜。女主人公总是有着无可企及的美貌和一些特别之处深深地吸引着男主人公全部的注意力,而忽视了身边这样一位处处为他着想的,默默地不计回报的付出的爱。可能因为这样的爱情不浪漫不梦幻,这样的一种爱情更像是一种亲情。那么容易的被他们当做了习惯。

总体来说,我还是认为雨果所描写的这样的一个世界并没有那么悲惨,有着冉阿让那样一个光辉的人性的照耀,又有这样的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来结局,也算是对那些善良的人们的安慰吧。人性的这种美丽被描写到如此,确实不是件易事。只希望这种人性的美能够常驻人心间。

第三篇:悲惨世界 读后感

《悲惨世界》,就在“冉阿让”苍白衰老的脸挂着一丝欣慰的笑容死去的瞬间,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泪水开始放肆的流淌。非常想给你写信,请原谅我写这样与任何人,任何事无关的信。

断断续续的看了这部片子,有好多地方没看到,也有一些东西我还不太懂。动荡的政治社会背景,各阶层的复杂人物,阴暗的社会生活环境,如监狱、法庭,修道院等。贫穷、战争、苦难,整体的灰色调。把一个悲惨的世界浓重的展示出来。我无法从多个角度说起。只为一点,在这个不幸的世界里,清清楚楚的看到了“真诚”和“爱”,我为之动容。

珂塞特的母亲,是一个未婚的妈妈,为了养活女儿,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工厂拚命的工作,当真象泄露被工厂无情辞退,她的抗争是那么的无力。最终沦为街头女。她还卖掉自己一头金色的秀发。是一个母亲耗尽生命的爱。

冉阿让,曾因偷了一块面包,而承受了十九年的牢狱之苦,也因此在生命中永远打上了耻辱的烙印,背负了一生。他是整部戏的灵魂。他深遂,智慧,勇敢,善良,正义,真诚。所以,他人生极苦难也极传奇。贵为市长,反对所谓的世俗,无论谁有的危难,他都是挺身而出。他诚实面对自己的过去,既使因此,失去市长的职位,重新沦为囚徒,都毫无惧色,真正做到崇辱不惊。他收养了珂赛特,从此,就为她的幸福而努力着。直至把美丽的养女珂赛特交给那个深爱她的贵族青年马吕斯手中,才黯然离去。曾经在背负着无尽的苦难仍然顽强的抗争着、生存着的冉阿让,却就在离去的那一刹那,苍老了三十岁,失去了生存的力量。因为,他爱珂赛特,不仅仅是父爱。临死前,他说:“如果珂赛特有时能来看望我一下,我会感到愉快。还有您也来,彭眉胥先生。我要向您承认,我并非一直都对您有好感的,我为此向您道歉。现在您和她,对我来说是一个人了。我十分感激您,我感到您使珂赛特幸福。您可知道,彭眉胥先生,她那红润而美丽的双颊就是我的愉快,当我看见她有点憔悴时,我便心里发愁...”

珂赛特的幸福就是他的快乐。他是一个一生都为别人而活着的人。死后也不留痕迹。最后他的没有名字的墓碑有人用铅笔模糊的写着:

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

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一个人可以诚实勇敢到让人揪心的酸楚。他的爱就像缓缓而流的小河,宁静而悠远,恒古不变。

沙威:是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把自己的一生兢兢业业的奉献给了警察事业。他看上去,很冷酷,象猎犬一样讨厌,无情的扼杀冉阿让的生机。历经多年,就在要重新把冉阿让带回牢狱之际,却出人意料的放了他。在最后一刻,他终于露出了隐藏在冷酷外表之下的善良,或者是被冉阿让的真诚纯善守信所感动而善良。那天,天空飘着忧伤的小雪,他走向冰冷的河里,越走越远,直至沉没,用他的生命换取了冉阿让的自由。在善良真情战胜了他捍卫的职业道德时,他的世界崩塌了,他无法原谅自己违背原则,所以,只能生命来为他的真情赎罪。一种看似冷漠的爱,为之泪下潸然。 当你内心一直信仰的东西,一直赖以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在一夜间崩塌,当你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眼前看到的是一个你无法理解,也不知道从何去理解的世界,当你发现你倾注一生所奋斗的东西其实是你所憎恨的东西,当你发现蔑视甚至憎恨一生的东西却真正掌握了人的根本灵魂的时候,这种震撼,没几个人能完全无动于衷。因为信念的崩溃吧!

他的父母就是罪人!

他的一生就是在法的权威和绝对中度过!

失去对法的信仰,

他就失去了一切了!

马吕斯,一个充满活力,勇与旧势力家族做斗争的热血青年,他是幸福的,能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相守一生。他也是勇敢,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诚实的承认自己的错误。真诚正义,信守诺言,使这个人几乎堪称完美。面对德纳第,他极度厌恶,却因他曾对上校有救命之恩,而给这个讨厌的人提供金钱,做为报答,放过他的罪恶,并祝他幸福。他也是宽容的。珂塞特,对于义父冉阿让,她从来不追问他的过去和身世。她似乎很懂如何去爱她的义父。“无论他做过多么可怕的事,都无法阻止我对他的信任。”她就是这样深爱着义父,她告诉义父说:没有你我就没有幸福。

还有修道院的修女,不问缘由,看似不经意也很冷漠,却暗暗的用心保护着逃犯冉阿让。她们没有笑容的爱藏的深一点,可毕竟还是爱。

德纳第夫妇,是一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从来不用正当手段谋生,阴险狡诈作恶多端的让人痛恨的贫戝夫妇。他们却很相爱,当妻子跑出去偷到一块白布条,急急的赶回来边为丈夫系着边鼓励着说他象绅士,而德纳第就说,等成功了我要把你打扮的象贵妇人。虽然他们的目的丑恶,虽然他们的手段卑劣,可我还是为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不离不弃,仍然相爱甚笃所感动。虽然现实很残酷,他们仍然拥有梦想。

我不知道雨果为什么起了这么沉重的名字,却又写出了那么多真诚与爱。或许是凄凉悲苦的社会里,爱更象冬日的阳光,更象绚丽的彩虹,温暖而美丽。没有爱的世界无法延续。“爱”和“真诚”使灰暗的生命,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芒。使悲惨世界不再悲惨。

今夜,为这些暗夜里的真诚和爱无法入眠。

第四篇:《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这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它被创作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震撼人们的心灵,深深嵌入世人的灵魂。

在暑假的时光里,我又一次翻开了已经读过一遍的,再一次细细的品味了一遍,感觉已然不同于第一次的略读了。

书的开头,冉阿让从监狱因刑满而释放。他痛恨这个世界。但米里哀主教改变了他。刚出狱的冉阿让偷了米里哀主教两个银烛台,主教却说这是送给冉阿让的礼物,还把另一些银制品送给了他。主教对冉阿让说的一句话至今还让我影响深刻:“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经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他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从此开始,他懂得了把仇恨化作宽容,将爱传递下去。

但,一个苦役犯是不受社会认可的,不论他为社会做过多少贡献。雨果通过写冉阿让被揭发后的悲惨命运来表达自己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是善的,是人们无情的把他们踩在了社会的底层。而且,我们不应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一个做过坏事的人,不一定永远是坏人。

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人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雨果还写了一个特殊的人物——沙威。他本是一个冷酷的,盲目崇拜政府的人。他一味的执行他认为对的事,不管人情。但,他最后也被冉阿让感染了,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雨果也通过写德纳第夫妇行为的丑陋来衬托出了冉阿让的高尚。

书中也有很多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场景,雨果崇尚平等、民主、自由,作为一个革命的先行者,在雨果的作品中也可以明显地展现出来。 最后的冉阿让,在他的儿女的亲吻中死去,他很幸福,前所未有的幸福环绕着他……

“爱,便是众天使向群星的膜拜。”雨果通过冉阿让的形象完美地诠释了爱的真正含义。让我们也像冉阿让那样,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守护这世界上的爱与和平,将爱传播到每一个角落吧!!!

第五篇:《悲惨世界》读后感

李鑫 《悲惨世界》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二十二部诗集,十二部戏剧,二十部小说和散文,若干文论等珍贵作品。他的作品在法国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化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我认为神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

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宝贝不哭观后感范文下一篇:步步高组织结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