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第二章读后感

2022-12-19

第一篇:悲惨世界第二章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

跟随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的一次旅行——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极其严谨的笔墨描绘出二战的壮观景象。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上的较量,指挥官和部队的素质,作战双方的经济实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轴心国家节节败退的关键原因却是资源匮乏。换句话说,经济资源发达谁就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德国经一战磨砺已元气大伤,又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尽管希特勒步入仕途后高度重视重振军备,军事及经济实力短时间内长足发展,但想要赶超欧洲列强,将地中海作为自己的内湖,拉锯战肯定吃不消,若是将战争打成了持久战,必败无疑。另一方面是德国本土并未发现油田,只能依靠战前的储备亦或是从侵略国获取石油(罗马尼亚);德军依靠装甲部队的突击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油量补给跟不上,坦克丧失其机动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须速战速决。希特勒拉拢它在亚欧大陆上最强的敌人——苏联,也不无道理。

同盟国则恰恰相反,它们拥有比德军更强大的装甲部队及兵力: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从所属殖民地搜刮大量财产,几百年的沉淀使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英伦三岛虽同为岛国,但当时掌握着制海权。

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也应有所警觉。但此时它们做的既没有奇袭德国,也没有对德国作钳形包围,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所事事。这也为后期英法联军重大伤亡埋下伏笔。丧失了消灭德军主力的大好时机。同盟国是依靠长时间封锁轴心国资源使其兵粮寸断达到战胜的目的

二战结束轴心国战败的原因很简单,原先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已被战线过长所抵消。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停滞、资源日渐稀缺。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导致美国宣战更使得同盟国加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最终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宣告着二战即将结束。

战后苏联与美国相继崛起,但战胜国英国呢?或许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英国为这两次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战争机器滚滚向前,纵使英国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前进的代价却是英国消耗数百年的积蓄换来的,战争后的大不列颠一片寂静。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这些却能够对今天的生活有所警醒。

中国在解放后经济飞速发展,这是好事,与此同时也要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未来更加美好,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将来做好打算?

第二篇:马哲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习题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3、“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没有知就没有行 C.知行并进 D.先行后知,重在行

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5、牛顿说:“假如我比别人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A.知识来源与书本 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

C.读书比实践重要 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 6.“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7、“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9、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3、“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4、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5、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的观点属于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16、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认识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1

18、“真理是有用的”和“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两种说法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都正确 D两者都错误

19、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C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求知欲望 B科学兴趣 C好奇心理 D社会实践

2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4、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认识者的主观因素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认识工具和科技手段的限制 D.人的认识具有至上性 E.人的认识具有不可靠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4.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 真理本身包括着错误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E.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5.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

A.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B.反映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

C.反映与被反映者是绝对同一的

D.被反映者不以反映者的意志为转移 E.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对实践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阶级的标准不一样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C.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验证 E.并不是所有真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8、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深刻 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积累有密切关系 E成年人的认识再一切方面都超过年轻人的认识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0、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沈括则认为,“四月芳菲尽”与“桃花始盛开”是自相矛盾的。后沈括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情景,并从中发现在山的不同高度气候不同,方知自己错了。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判断正误题: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3、实践出真知,因而我们不需要学习书本知识。

4、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而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

5、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真理。

6、相对真理是包含部分错误的真理。

7、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生动性的优点,因而不必上升为理性认识。

8、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0、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1、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相信真理也是一种迷信。

1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13、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14、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6、为什么说由认识到实践飞跃更加重要?

7、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9、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

10、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辨证关系。

11、真理与谬误及其辨证关系。

1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3、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4、价值及其特性。

15、价值评价的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

16、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关系。

五、论述题:

1、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又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请问如何理解?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3、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谈谈你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理性的认识。(或说明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4、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5、诺贝尔将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有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第三篇:第二届世界佛教大会

佛教在线消息 据玉佛寺报导:11月30至12月2日,应尼泊尔政府邀请,在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部门的安排下,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赴尼泊尔访问代表团”一行九人,出席了在蓝毗尼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佛教大会”。国家宗教局副局长杨同祥先生担任团部顾问,那仓· 向巴昂翁**任副团长,团员有国家宗教局褚有奇先生和刘威先生,中国佛协张开勤先生、王立先生和赵磊女士,上海玉佛寺慧禅法师,尼泊尔驻上海领事馆的施小姐担任随团翻译。“上海佛教信众赴尼泊尔随喜访问团”也随代表团一起赴尼。

11月29日,代表团和随喜团一行参观了被联合国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南亚最大的两处佛教景点——博达哈大佛塔、斯旺那布。

12月1日,代表团一行出席了“第二届世界佛教大会”的开幕式,觉醒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致辞,首先感谢尼泊尔国王和政府对此次会议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使各国佛教界能够共同聚会在佛祖的诞生圣地,对佛教的教义和作用展开相互讨论和彼此交流,高度赞颂了此次大会的和平主旨,表达了中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和全力支持的态度;同时希望进一步加强各国佛教界之间的友好往来,充分发挥佛教对世界和平、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后希望中尼佛教界增进合作,加强往来,为弘扬佛教、缔结和平世界而共同努力。会议期间,觉醒法师还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贾南德拉国王陛下敬赠了礼品。

12月2日上午的会议由尼泊尔首相杜巴先生主持,会议通过了大会起草的“联合宣言”,而后一些国家的高僧大德发表了演讲,接着尼泊尔的文化、旅游、民航部副部长、蓝毗尼发展基金会副主席和各国代表团先后发言致辞,最后由尼泊尔政府内阁杜巴首相致感谢辞,并宣布大会闭幕。

12月3日,代表团、随喜团的法师、居士和中华寺的法师相约在蓝毗尼花园,在摩耶夫人庙旁侧的阿育王石柱前举行诵经活动,以表达对佛祖的无限崇敬之情。

新华网兰毗尼(尼泊尔)11月30日电(记者陈乔炎)为期3天的第二届世界佛教大会30日开始在尼泊尔佛教圣地兰毗尼举行。会议呼吁让这次大会成为一个有效平台,使兰毗尼成为国际友谊、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兰毗尼:多样性中寻求统一的标志—世界和平之源”。出席会议的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代表,其中包括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长、宗教界领导人和佛教届人士。会议号召弘扬佛陀遗教,弘扬和平、非暴力以及兄弟般的友谊。

兰毗尼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从世界各地前来朝拜。会议组织者—兰毗尼发展基金会希望通过这样的大会凝聚世界佛教徒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为世界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团结架设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第四篇:第二次世界大战

名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地点: 西欧、东欧、东亚、东南亚、北非、北美、近东、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

时间: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参战方:

结果: 同盟国获胜

参战方兵力: 17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

伤亡情况: 1200万人以上(轴心国)

主要指挥官: 等

出现主要科技:

开始标志: 德国闪击波兰

转折:

美英参谋长会议 美国华盛顿 1941年1月29日~3月27日 美英加三国参谋长 基本对美国参战达成一致意见

大西洋会议 纽芬兰自治领阿根夏 1941年8月9日~8月12日 罗斯福、丘吉尔 大西洋宪章

第一次莫斯科会议 苏联莫斯科 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 斯大林、哈里曼、比弗布鲁克 盟国对苏联进行支援

第一次华盛顿会议(“阿卡迪亚”会议) 美国华盛顿 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 罗斯福、丘吉尔 先欧后亚、《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第二次华盛顿会议 美国华盛顿 1942年6月20日~6月25日 罗斯福、丘吉尔 优先开辟北非战场

第二次莫斯科会议 苏联莫斯科 1942年8月12日~8月17日 丘吉尔、斯大林、哈里曼 对优先开辟北非战场的原因进行沟通

歇尔谢尔会议 阿尔及利亚歇尔谢尔 1942年10月21日~10月22日 美国将军克拉克、查尔斯·马斯特等维希政府官员 ?

卡萨布兰卡会议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1943年1月14日~1月24日 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亨利·吉罗 在1944年渡过英吉利海峡进行作战,声明德意日三国必须无条件投降

第三次华盛顿会议(“三叉戟‘会议) 美国华盛顿 1943年5月12日~1943年5月25日 罗斯福、丘吉尔、宋子文(后期)、陈纳德、史迪威 意大利战场的计划,增加对德国的空袭,加大对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力度

魁北克会议(“四分仪”会议) 加拿大魁北克市 1943年8月14日~8月24日 罗斯福、丘吉尔、麦肯齐·金 在1944年发动诺曼底战役前的准备,重组东南亚司令部,秘密达成魁北克协议以限制核能技术的交流

第三次莫斯科会议 苏联莫斯科 1943年10月18日~11月1日 赫尔、艾登、莫洛托夫 莫斯科四国外长宣言

开罗会议(“六分仪”会议) 埃及开罗 1943年11月22~11月26日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开罗宣言(亚洲战后问题的解决方案)

德黑兰会议 伊朗德黑兰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三巨头的首次会面,计划对德国的最终作战战略,拟定诺曼底登陆的日期

第二次开罗会议 埃及开罗 1943年12月4日~12月6日 的亲信) 对完成盟国在土耳其的空军基地达成共识,将在缅甸的作战计划延期

英联邦总理会议 英国伦敦 1944年5月1日~5月16日 丘吉尔、约翰·柯廷(澳大利亚)、彼得·弗雷泽(新西兰)、麦肯齐·金(加拿大)和扬·史末资将军(南非) 英联邦首脑支持莫斯科四国外长宣言,并在各自在二战中的贡献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布雷顿森林会议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 1944年7月1日~7月15日 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 布雷顿森林协定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美国华盛顿 1944年8月21~10月7日 来自39个国家的代表 一致同意建立联合国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八莫”会议) 加拿大魁北克市 1944年9月12日~9月16日 罗斯福、丘吉尔 摩根索计划

第四次莫斯科会议 苏联莫斯科 1944年10月9日 丘吉尔、斯大林、莫洛托夫、安东尼·艾登 战后在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的划分

马耳他会议 马耳他 1945年1月30日~2月2日 罗斯福、丘吉尔 雅尔塔会议前的准备

雅尔塔会议 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击败德国的最终计划、战后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确定联合国大会的日期、苏联进攻日本的计划

联合国成立会议(旧金山会议) 美国旧金山 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 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 联合国宪章

波茨坦会议 德国波茨坦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 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斯大林 波茨坦公报(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波茨坦协议(关于德国分治的问题)

苏联 175,500,000

德国 69,623,000

中国 517,568,000

日本 71,380,000

南斯拉夫 15,400,000

美国 131,028,000

英国 47,760,000

意大利 44,394,000

匈牙利 9,129,000

罗马尼亚 19,934,000

法国 41,700,000

波兰 27,007,000

芬兰 3,700,000

印度 378,000,000

16,000,000

加拿大 11,267,000

澳大利亚 6,998,000

1,073,000

捷克斯洛伐克 15,300,000

保加利亚 6,458,000

16,119,000

希腊 7,222,000

比利时 8,387,000

新西兰 1,629,000

10,160,000

荷兰 8,729,000

15,023,000

17,700,000

25,637,000

挪威 2,945,000

丹麦 3,795,000

40,289,000

3,698,000

300,000

819,000

14,340,000

6,653,000

古巴 4,235,000

1,134,000

24,600,000

119,000

69,435,000

2,960,000

23,400,000

1,995,000

2,575,000

卢森堡 295,000

4,391,000

269,000

19,320,000

太平洋诸岛 1,900,000

500,000

728,000

经济损失

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1941年到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的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编辑本段战后审判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法庭审判战犯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纽伦堡审判

1945年10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第一次审判在柏林举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国纽伦堡城。经过216次开庭,于1946年10月1日结束。法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

东京审判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1946年4月2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正式起诉。5月3日,法庭召开第一次公开会议,开始审理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罪行。3日至4日,首席检察官基南宣读42页的起诉书,历数了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被告所犯的反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 在历史上,除了针对德国和日本的纽伦堡和东京审判外,在各个同盟国特别是原被占领国均进行对战争罪犯的审判。编辑本段战后影响建立联合国

联合国标志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民族独立

非洲国家独立形势由于英法等国在二战中受到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第五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

名 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地 点

西欧、东欧、东亚、东南亚、北非、近东、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 时 间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 参战方

同盟国,轴心国及其仆从国 结 果

同盟国获胜

伤亡情况 6100万人以上(同盟国) 伤亡情况 7000万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

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斯大林 性 质

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开始标志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转 折

轰炸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 出现主要科技

原子弹、火箭、雷达、喷气机 战后世界格局

欧洲霸权结束,美苏成为超级大国 主要战场

非洲,欧洲、太平洋、大西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彻底改变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政治版图,其中作为战胜国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希腊和罗马尼亚获得领土作为赔偿,并且立即于这些领土上设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战败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则纷纷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时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夺取了俄罗斯帝国的政权,也让原本作为参战国之一的俄罗斯帝国跟着宣告结束。

尽管在战争结束后社会开始出现追求和平主义的声音,许多欧洲国家仍充斥着民族统一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民族情节且越来越深化。特别是德国在签署《凡尔赛条约》后丧失大量领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使得德国社会对于领土收复以及复仇的思想更趋强化。然而由于《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德国仍然失去包括德国自身13%的领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过去德国在战争期间吞并的他国领土也被迫允许独立,并以战争开销与赔偿为由征收巨额赔款。条约中更进一步限制德国军事力量的规模以及配备,包括了撤除空军以及撤销参谋部。而与此同时俄国内战渐趋缓和,并且另外成立苏联掌管政权。

1918年到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导致德意志帝国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后来又被称作魏玛共和国。然而在战间期的这段时间,刚刚成立的魏玛共和国便面临了国内右派与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权力争夺冲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与英国和法国签署1915年伦敦条约的意大利以获得领土为条件决定转而投靠协约国集团,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不满在战争结束后两国并没有遵守领土转移的承诺,随后因为这次领土扩展事件反而让意大利社会爆发冲突。而从1922年到1925年开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成功于意大利获得执政权力,并且以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废除了原本的代议制民主结构,不断打压意大利当地的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的的活动;同时意大利政府也积极展开许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够将意大利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而成为“新罗马帝国”。另一方面在德国,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则开始尝试在德国建立一个法西斯政府。伴随着经济大恐慌爆发之后,德国社会开始支持纳粹党执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便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在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开始大力提拔纳粹党成员担任政府重要官员,并开始将德国塑造成极权的一党制国家。

中国国民党则为了能够清除地方军阀的势力,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自南向北展开北伐,最终在名义上统一中华民国。然而北伐结束后国民党便与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国共产党发生冲突,中国很快又再度陷入内战中。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召开了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1931年日本帝国内军国主义正趋高涨,帝国政府开始策划如何能够有效掌控中国领土并且获取自然资源,进而借此发展出足够的实力来掌管亚洲地区。日本故意借由九一八事变作为借口进而入侵满洲,并随即另外建立作为傀儡政权的伪满洲国。此时蒋以“攘外必先安内”的姑息态度回应日本的入侵行为,继续剿共战争,另一方面则期望国际联盟协助处理日军进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但日本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行为后随即宣布退出该组织。在这之后日本又发动了一连串的挑衅行为如上海、热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双方才一度宣告停战。不过中国仍组织志愿部队继续在满州、察哈尔和绥远等地抵抗日军入侵。

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时发起一场以失败告结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通过合法选举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与此同时法国为了确保意大利仍然与其同一阵线,允许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列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加深了德国社会对于希特勒的声望。

为了能够抗衡德国不断发展,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决定成立斯特雷萨阵线(Stresa Front)。另外苏联也怀疑德国的目标也包括占领东欧的广大领土,为此苏联与法国也签署《法苏互助条约》(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尽管《法苏互助条约》已经签署,该协议仍然坚持必须要经过国际联盟的讨论才能针对入侵行为有所因应,这使得这一条约基本上并无威吓力。而在1935年6月,英国甚至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更加缓和了先前《凡尔赛条约》的部分限制。而美国则于同年8月通过了中立法案,表示不会干涉美洲以外的国际事务。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时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是少数愿意表态支持意大利入侵举动的欧洲国家,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国吞并奥地利并未表示反对。 尽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而进驻莱茵兰,但是其他欧洲列强对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开支持主张法西斯独裁的佛朗哥部队和苏联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军队交战,这次双方冲突也成了德国和意大利测试新型武器与作战方式的地方,最终佛朗哥部队于1939年初成功赢得内战。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组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个月后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则在隔年也加入其中。这时中国也发生了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同意停火并组织统一战线来反对日本入侵。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罗斯福于二战结束后称:如果没有中国,日本兵可以冲到中东),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一直到21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依然深入人心。曾有一中国记者问一日本模特:“若中日战争爆发,你最先做的事是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回答:参军,志愿当慰安妇。中韩两国曾与日本在此问题上对峙多年,日本模特竟甘当慰安妇,可见军国主义对人民的侵害程度。

开始标志

1938年9月30日,英、法与德、意召开慕尼黑会议,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04:40,德军的军队闪击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给予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因为德国没有理会英法的警告,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二战从此爆发。

结束标志

1945年5月8日,苏联和波兰部队攻克柏林,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帝国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并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广播世界。

两大阵营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中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波兰、加拿大、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轴心国阵营

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意大利王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傀儡政府)。

仆从国及轴心国的盟友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塞尔维亚救国政府、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圆桌骑士

亚瑟王迎娶Guinivere时其父赠予亚瑟王一张可容150人(一说50)的圆桌(一说Merlin所制造……)。圆桌骑士据说为128人(还有32,24等版本,最离奇的是有把跟查理曼大帝的12骑士搞混的,详见某给中学生写的双语读物,本人高二有幸看到)。其中有一个“Siege Perilous”(危险席),只有注定获得圣杯的(一说品行完全没有污点的)骑士才可以安坐该席而不丧命。后来坐上此席的是Sir Galahad。有名的圆桌骑士还有第一骑士Sir Lancelot,他的好友(一段时间也是敌人),实力可与Lancelot匹敌的Sir Gawain,将亚瑟王圣剑还入湖中的Sir Bedivere,与亚瑟王为兄弟的Sir Kay及其父Sir Ector,Meloidas国王的儿子Sir Tristram,双剑骑士Sir Balin及其弟Balan(似乎没有受封爵士),后创建圣杯骑士团的Sir Parcivale等。顺便带上Sir Agrivaine和Sir Mordred两个叛徒人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部队认真履职尽责讨论下一篇:部队安全大讨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