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的临床观察

2022-09-13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常与其他合并症伴发存在,多数患者会因并存的心血管疾病或肾衰竭而死亡[1]。国内外医学界均十分重视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但仍缺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有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有助于延缓疾病病情甚或出现逆转,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为此,笔者随机选择该院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并用统计技术平均分为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前列地尔及其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改善预后奠定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排除妊娠、心脑梗死、严重感染、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在21~69岁之间,中位年龄47岁;病程范围在3个月~3年之间,中位病程21个月。应用随机数字表之统计技术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性别组成、中位年龄和病程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并运用胰岛素制剂等基础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前列地尔进行治疗。应用方法为20 g前列地尔注射液+100 m L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80 mg缬沙坦,1次/d。两组以4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以及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反映肾功能指标数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呕吐、头晕、心慌等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2个疗程治疗完成后,按照既定的标准评定每名患者的疗效。疗效分为3个等级: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血糖和排泄率改善度在75%以上;有效:程结束后患者血糖和排泄率改善度在30%~75%之间;无效:是指疗程结束后患者血糖和排泄率改善度在30%以下。

1.5 统计方法

统计运算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两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组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组内观察例数×100%,并发症发生率=组内并发症发生例数/组内观察例数×100%。应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及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按照1.4项下标准判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为:对照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判定标准的分别有12例、15例和1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判定标准的分别有18例、19例和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2.33%,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疗效较好和总有效率较高。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2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呕吐,4例出现心慌,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观察组患者1例出现头晕,呕吐和心慌各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见表2。患者血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全身微血管产生病变引起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其患病率水平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生糖尿病肾病时,患者往往同时合并视网膜和外周神经等微血管病变。在终末期肾病的致病因素中,肾小球肾炎列首位,糖尿病居次席,糖尿病的高患病率水平决定了应高度重视其所致肾脏病变。糖尿病类型不同,并发肾病的时间也不同。1型糖尿病多在病程的10~15年左右并发,2型糖尿病年龄大且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并发时间相对较短,但个体差异较大。一旦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由于患者机体代谢较为紊乱,治疗效果相对其他肾病较差,所以应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蛋白尿可反映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微量蛋白尿说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和全身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可提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尿蛋白时则表明该患者肾功能已遭到损害[2],糖尿病患者肾小球产生病变时其肾功能极有可能发生恶化。患者以渐进性肾功降低、蛋白尿、水肿和肾性高血压等为典型临床表现,重症者可造成肾功衰竭[3],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微血管的病变致使的人体微循环的障碍,以及血小板的功能紊乱,血液流变学的改变[4];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堆积,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为其主要病理特征。早期糖尿病肾病以微量蛋白尿为特征,此期的干预应有针对性,这样肾脏正常功能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延缓甚或逆转疾病进展。使用ARB可保护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5]。

前列地尔属于血管活性药物,可扩张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防止肾小球内形成血栓;前列地尔还可减少尿蛋白并保护肾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前列地尔普遍存在于人体生物活性物质中,能改善血液动力学,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与低血脂,促进产生t-PA,实现溶栓。该药安全有效,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在肺部的灭活,减弱血管疼痛和依前列醇化学反应的不稳定性。

缬沙坦也是一种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药物,其作用机理表现在:具有特异性抑制糖尿病患者的ATI受体,阻断缩血管,降低肾小球高压现象,达到缓解肾压力的目的;同时患者长期服药后,改善血管内皮生长与血管生成素的分泌情况,能强化肾脏内部的血液供给,延缓疾病发展,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缬沙坦不仅可治疗各类高血压,还可保护心脑肾血管。

笔者随机选择并将该院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平均分为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前列地尔及其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判定标准的分别有12例、15例和1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判定标准的分别有18例、19例和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2.33%,两组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治疗期间患者血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对照组患者2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呕吐,4例出现心慌,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观察组患者1例出现头晕,呕吐和心慌各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未增加。

综上所述,将前列地尔与缬沙坦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提高治疗效果,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点,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改善预后奠定良好基础,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比较前列地尔及其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前列地尔及其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以及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呕吐、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判定标准的分别有12例、15例和1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判定标准的分别有18例、19例和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2.33%,两组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患者血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对照组患者2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呕吐,4例出现心慌,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观察组患者1例出现头晕,呕吐和心慌各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总有效率,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点,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改善预后奠定良好基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前列地尔,缬沙坦,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阳.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26):18-20.

[2] 钟春梅,李正良,廖常冰.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6):141-142.

[3] 易高峰.厄贝沙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71-172.

[4] 董仁齐.前列地尔与氯沙坦钾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55-56.

[5] 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 李玥,韦小玲.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73-7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谈怎样提高中职学生的钳工操作技能下一篇:ANSYS在化工机械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探讨

热门文章

前列腺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