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风险控制研究

2023-01-02

第一篇:村镇银行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摘 要:村镇银行是我国基层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服务人群是广大的农民,对于发挥市场经济和货币流通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对其自身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希望能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管控

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管控是村镇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村镇银行是我国的基层金融机构,是服务于农民的基础性行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切实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其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目的在于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不单单是针对于村镇银行而言的,在其他的大型国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也是重要的金融风险类型之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人群是农民和社会上的微小企业,而发放贷款是银行主要的经济业务。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估等有效的信用管控措施才致使村镇银行在金融信贷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农民不认账、拖欠贷款的恶劣现象。

(二)经营风险

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认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受到了来自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我国的村镇区域,农业还是作为主导的经济产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以此同时,作为直接金融管理机构的村镇银行也在经营上反映出高风险、低收益的不利特征。在某一区域内新开业的村镇银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不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做到盈亏平衡。

(三)市场风险

我们这里讲述的市场风险既包括了市场上的利率风险也包括了同等银行间的市场竞争风险,要区别对待。其一,市场上的利率变化是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常见手段,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盈利和业务开展情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数量,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恰好作为货币流通的中转机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市场上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简单的界定为一荣俱荣的关系。另一方面,市场上同类银行的激烈竞争也会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是有限的,而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确实递增的。拿农村信用社来说,两者的服务人群以及市场定位也大致相同。储户选择银行的关键就在于存储风险和存储利率,因此,同等类型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内部管理风险

村镇银行存在明显的季节特性,在春、秋季节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黄金时期。但在村镇银行内部存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其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岗位要求。其二,业务流程及限制形同虚设,缺少必要的管控制度与限制条件。其三,信用政策等必要环节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内部管理制度的薄弱,直接提高了金融风险。

二、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

为了更好的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我们的村镇银行在注册之初就要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政府作为保障,带头进行股份投资。政府的积极参与既是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给其他的小股东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起到了定心丸的功效。

2、资本开放,积极吸引投资,广泛的吸引当地和异地的投资,注重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本地的村民和银行中的工作人员作为微小股东,以投资理财的方式吸引其进行资金注入。

3、将注入的资金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做到一定的支持与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地的产业发展会拉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与重大。另外,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最大限度的使用资金。

(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农民,要想切实的发展与壮大,村镇银行必须要做到业务完善。具体的经营完善模式有以下几点:

1、创新信贷模式,村镇银行要将银行、贷款客户以及担保人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三方协议来分解金融风险。另外,为需要贷款的种植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将龙头企业作为贷款客户的担保人。

2、村镇银行在内部管理上要遵循“股东参与、科学有效、精简干练、制衡协调”的工作原则,明确董事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核心意义。处理好业务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各种监管制度、完善工作环节与流程,在相关业务方面形成有效的制约与协调。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要建立在自身资金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对各项经济业务做好监管。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遵循“监管一切风险与管理,真正实现透明与公开”的原则。对银行内的各项经济业务做好分类与审查,明确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控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风险监管,我们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大基层监管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控。

(四)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为了实现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市场注入与市场退出环节的完善。在市场准入环节将不符合条件以及会对正常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的金融结构裁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村镇金融机构准入标准来给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法律上的规定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的村镇银行实行“刚性”退出机制管理,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五)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利防范金融风险的辅助性措施,村镇银行要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内容是是业务规范化、操作精准化、环节紧密化和相互制约化。

三、结语

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完善,我们通过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关于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希望通过上述内容能切实的实现金融风险监管,推动村镇银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行)

参考文献:

[1] 杨连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2012,(6).

[2] 刘诗娇.信用风险防范创新模式分析――基于村镇银行[J].中国商贸,2013,(7).

第二篇: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 四 月 十九 日

学院 管理学院专业 *****学生 ***学号 *********

论文题目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研究状况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自2007年在我国6个省市首次试点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迅猛,据银监局的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1年5月,我国村镇银行已有536家之多。然而由于其成立时间短、规模小等原因,在其经营中面临诸多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和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因此,当前研究和探讨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国外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早,大量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指导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Yaron(1997)提出由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带来的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是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供求接口的根本原因,因此技术的创新和机构的创新应是减少金融中介成本和风险的关键。Hugh T.patrick(1995)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一是“需求先于供给”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而是“供给先于需求”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Zeller(2003)认为市场自由化倡导者提出的“一个不被压抑的金融体制能够自身最优的发挥功能”命题并不正确,金融市场自由化仅仅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晚,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刚刚起步,随着村镇银行的成功试点和发展壮大,对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薛林、卫倩倩(2011)认为当前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自身经营风险、五险集中的风险、联保贷款的风险;村镇银行监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管难度大,监管机制不健全,基层监管基础薄弱等。应该通过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强农村自身风险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的联保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财税支持,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等方面进行应对。王亚敏(2009)认为应通过放宽村镇银行准入机制,开放更多融资途径,明确村镇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以及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来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增强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武晓芬(2011)

- 1 -

济南大学

认为应该进行银行风险控制和化解方式的创新,正确识别风险,开展多途径的风险化解方式,放宽银行外监管,加强内部监管来有效化解村镇银行风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尽管诸多学者专家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仍需进行深层探讨,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形成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更好更快发展。

2.选题的目的、意义:

目的: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发展时间短,金融风险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问题的研究,提出有效防范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分析和探讨村镇银行金融风险与管理问题,我们可以有效树立村镇银行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我认为该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

(一)前言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金融风险

1.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 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三)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村镇银行融资困难,融资流动性风险高

2.村镇银行内部监管机构不够健全

3.专业人才匮乏

4.农村金融政策法规不健全,外部监管乏力

5.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不够健全

6.农村信用信用制度建设滞后

(四)有效防范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增强吸储能力

2.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构

3.吸引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养

4.健全农村金融政策法规,加强外部监管

5.健全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

6.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2 -

济南大学

7.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五)结论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将以货币银行学为指导,运用宏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对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及其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对金融风险成因的深层探究,为村镇银行树立风险意识和预防金融风险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针对这一项目,通过收集资料、数据、以及现场观察,经过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作出规划。

2.文献归纳法:收集社会上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包括自己亲身体验、相关研究成果、统计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归纳,从而找出有价值、可借鉴吸取的观点。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几个经典相关案例的研究,得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更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四、参考文献

[1]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5)

[3]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

[4]张琪: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8(6)

[5]高思:中国村镇银行总体现状与发展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8(9):12-1

3[6]石丹林: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完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3):7-8

[7]熊玉军: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J].金融电子化,2008(5):17-18

[8]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改革,2007(7):29-32.[9]张杰:中国从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高伟:对我国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7-19.[11]马伯龙:我国村镇银行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基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J].华商,2009(60):11-13.

- 3 -

济南大学

[12]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8(6):13-15.

[13]柳松,刘春桃:村镇银行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2).

[14]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15]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

[16]程凯,张庆亮:对我国村镇银行监管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0,(6).

[17]刘诗娇,谭文雯: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09,(7).

[18]张传良: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19] Berger AN, Udell G F.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Journal of Banking andFinance 1998(8):22-25.

[20]Keeton W, Harvey J, Willis P. The role of Community Banks in the US economy [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 2003.

- 4 -

济南大学

五、指导教师评语

六、审核意见

- 5 -

济南大学

第三篇:商业银行员工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在我国,银行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从风险抵御指标一资本充足率看出,2003年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而造成资本充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和效益低下. 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从来源来看可分为来自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有关专著有较多的论述,并被有关管理当局重点关注和处理.但是,而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研究却不多,也没有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重视. 造成我国银行业效益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存贷利差逐步萎缩,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品创新能力差等制约了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处于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转轨时期,银行员工偷懒、破坏、灰色消费、贪污受贿、计算机犯罪、金融欺诈等越轨行为,所造成损夫近几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由于银行员工造成的风险己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和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垦须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现今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希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员工越轨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的关系研究.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风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内部风险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然后是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界定;最后,通过员工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员工越轨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论题.第二部分是我国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诱因分析.本部分从满意度、团队生产性、内控制度、市场约束和越轨亚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是基于风险控制的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对策.这部分从员工满意度提升、内控机制的完善,市场约束的强化和企业文化的重塑,作为基于风险控制的对策.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关键词:风险控制;越轨行为;激励;满意度; 0.前言

0.1 选题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金融风险急剧膨胀,银行危机不断发生.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从1980-1995年,共计65个国家经历了银行危机,仅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银行危机支付的成本高达2500亿美元. 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一方面说明了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说明了防范银行风险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爆发的重要意义.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及其所带来的破坏性越高,防范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越大. 在我国,银行风险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从风险抵御指标一资本充足率,可以看出:截至2003年末,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其中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为7.35%,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为6.13%.四大商业银行,工行为5.6%;中行为8.16%;建行为10.08%;农行为1.44%.资本充足率低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资本来源,导致防范风险能力低.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资本充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和效益低下.2002年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接收了近1.4万亿不良资产后,四大商业银行仍有1.8万亿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6.62%,高于巴塞尔协议的12.5%.国际上一些大银行不良贷款仅占1%-6%.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从来源来看可分为来自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有关专著有较多的论述,并被有关管理当局重点关注和处理.但是,而由于银行员工的疏忽、寻租等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研究却不多,也没有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重视, 资本利润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1年的资本利润率高达12.34%,花旗、美洲、苏格兰等银行资本利润率高达20%-38.8%,而四大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仅为0.2%-6.7%.造成我国银行业的效益低下的原因很多,例如存贷利差逐步萎缩,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新产品创新能力差等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处于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转轨时期,由于银行员工偷懒、破坏、灰色消费、贪污受贿、计算机犯罪、金融欺诈等越轨行为,所造成损失近几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由于银行员工造成的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和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现今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希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一些探讨. 0.2 银行风险研究的综述

自从1694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一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银行风险就与商业银行相伴.1636年荷兰郁金香泡沫、1719年一1720年南海公司骗局、1820年约翰·罗的密西西比泡沫、1846年一1847年英国的铁路狂热,1920年佛罗里达的投机浪潮都使商业银行风险的放大,引起了很多银行的倒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关注. 在国外有关风险控制的研究主要有:风险价值法(VAR)、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Credit Metrics)、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资产组合调整等.但是这些成果,重点关注的是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对于银行的内部风险,特别是对于员工越轨行为,主要停留一方面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外部流程约束;另一方面从完善激励机制角度,加强内部激励的方法,来消除员工越轨造成的银行内部风险. 在我国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主要集中在从金融企业的违规行为分析,并采取了探讨违规行为与违规收益间的比较来,分析金融企业越轨行为的发生.而对员工的越轨行为局限在一些直观现象的描述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外部因素角度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商业银行员工发生动机、类型以及原因.徐金诺(1997),在《违规行为与违规收益:在金融监管低效率原因分析》和《金融违规行为的再分析》中,提出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对金融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徐明勋(1997),在《金融运作中的"越轨"现象不容忽视》中,对金融越轨行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聂泳祥等(2002),在《基层行长的契约地位、报酬激励现状及利润分享激励的必要性》中,把对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一行长的越轨可以归结为激励约束机制上.刘善仕(2002),在《企业员工越轨行为的组织控制研究》中,将企业里的员工越轨行为进行了定义,并进行了分类,指出针对不同的越轨行为采取不同的组织控制策略.乔昌志(1996),在《初论企业越轨亚文化》中,对企业越轨亚文化进行了定义,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谢启标(2001),在《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现状及其完善构想》中,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完善构想. 李永福(1994),在《从员工素质:银行行为规范的内在保证》中,将员工行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做了分析,并提出在加强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在保证方面采取措施.孙伟(2002),在《商业银行员工行为模式及其管理》中,基于人性的复杂性,将员工行为分为四种模式,即:协同式、平稳式、从众式和消极式.柳小曼(1999),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探讨》中,对员工风险的定义、类型、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拉探讨,主要提出在内部控制、人的行为以及业务流程方面作为对策.刘玉新和张建卫(2000),在《再造员工行为》中,提出运用强化理论,和A-B-C模式,对行为功能分析.高贤凤(2001),在《知识型员工行为动力结构与激励策略》中,对知识型员工行为的动力结构,从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主要动力体系,这两大动力的平衡关系,定人大行为方向.对于员工的自我动力方面,采用报酬激励、成就激励和机会激励来启动;而对于超我动力方面采用组织目标、事业理想、企业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来启动. 0.3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理论与框架的基础之上,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以及模型构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或阐述. 第

一、从研究方法看,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对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内涵进行描述,同时又对员工越轨及其形成原因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试图从这种分类中提出"应该怎么做"的思考.本文注重实践的检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文中首先采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发表的有关数据,来验证员工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随后,从员工行为的角度,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了分析.还引用了某商业银行员工的报酬数据,来验证我国商业银行的报酬激励现状. 第

二、从研究角度看,许多文献只对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内部风险却关注不够或停留在现象的直观描述.本文从员工行为的角度,对内部风险的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将员工满意度(employee satisfaction)和越轨亚文化这两个概念引入到对商业银行员工的分析中来.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泛滥,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员工的内在激励不足和外在约束不足的现状造成的.内在激励不足造成员工满意度低下,而外部约束不足,使员工的这种不满得以表现出来.在这个新的角度,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员工行为造成的银行风险高的现状. 第

三、从对策角度看,现有的文献大多采用完善内部控制等加强外部约束的方法来改善这种越轨泛滥的现状.而对内在激励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本文作者认为商业银行以提高员工满意度方式来激励员工;以完善内控制度和强化员工的市场约束的措施来加强员工的外部约束;以完善企业文化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建立以剩余分享制激励方式为主的薪酬体系加强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和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建立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体系,通过报酬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满意度,解决员工越轨泛滥的现象.通过以上几种综合措施,来应对由于员工行为所造成的银行风险. 第

四、从模型构建角度看,本文首先发展了控制权报酬激励的模型,加入了"搞好关系"这个中国化的行为,使控制权报酬激励模型更加切合我国的国情.其次,本文借鉴团队生产理论,构建了商业银行控制权回报激励模型. 1.员工越轨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关系研究 1.1 银行内部风险的内涵

1、银行风险的定义

银行风险是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银行经营活动涉及的客户多种多样,大多数业务的完成均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而银行在经营货币的过程中一方面期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可能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资产、收益、信誉以及银行经营的外在条件等多方面,但最终会体现为银行经济效益的损失.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的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风险: (1)资产风险:是银行运用资金,对客户进行贷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人贷款本息所形成的风险.与资产风险相关联的还有抵押品进行处置、变现时其价值降低所形成的风险. (2)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是一种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引起商业银行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 (3)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买卖风险,二是交易结算风险,三是汇价风险. (4)流动性风险:是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二是银行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

3、银行内部风险的定义

银行风险根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所谓内部风险是指来自银行内部的原因而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内部风险仅指员工欺诈、寻租以及金融犯罪等较严重的员工越轨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广义的内部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内部风险,还包括例如员工偷懒、搭便车、不尽力、灰色消费等轻微的行为在内的所有可能有损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员工行为造成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第四篇: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摘要

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银行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看,因人员因素和内部流程导致的操作风险损失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事件占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绝大多数,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薄弱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由于操作风险往往与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等密切相关,所以应当从基础理论中寻找研究操作风险的突破口。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

ABSTRACT Operational risk in all areas of bank management,the foundation is one of the risks banks face .Operational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manifestation of view , due to human factors and internal processes within the operation risk loss resul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control operation risk of the event accents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operation risk loss event , reflecting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re weak or in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 Because operational risk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 , corporate culture , internal controls and other closely related , so it should be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operational risk to find a breakthrough . It is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 the paper point of view of internal control operation ,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or operational risk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 building a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 risk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al Risk; Internal Controls

I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目录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 .............................................. 1 1.1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风险的概述 ................................... 1 1.1.1商业银行的含义 ............................................... 1 1.1.2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 ........................................... 1 1.1.3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 1 1.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理论 ......................................... 1 1.2.1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界定 ............................... 2 1.2.2操作风险的分类 ............................................... 2 1.2.3 操作风险的特征 ............................................... 3 1.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义 .............................................. 4 1.4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 4 1.4.1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 4 1.4.2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控制的目标基本一致,略有不同 ........... 4 1.4.3加强内部控制可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效率 ........................... 4 2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下操作风险问题分析 .......................... 5 2.1 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5 2.1.1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实行力度不够 ................. 5 2.1.2没有做到未雨绸缪 ............................................. 5 2.1.3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 5 2.1.4银行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不够 ..................... 5 2.1.5责、权、利严重分离,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 5 2.1.6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管理存在缺陷 ........................... 5 2.2 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 6 2.2.1案例分析我国近年来因操作风险发生的金融案件 ................... 6 2.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2.3.1操作风险管理的架构不完善 ..................................... 6 2.3.2操作风险的管理的手段单一 ..................................... 7 2.3.3外部环境不完善 ............................................... 8 3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 8 3.1加强内控意识,形成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 ............................... 8 3.2建立内部制度,加大内控执行力度 ..................................... 8 3.3提高内部稽核水平强化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 9 3.4积累数据,为开发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奠定基础 ........................... 9 3.5建立全方位的操作风险监督体系 ....................................... 9 总结 ...................................................................... 9 参考文献 ................................................................. 10

II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 1.1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风险的概述

1.1.1商业银行的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指从事货币资金经营的一种特殊企业,其可从事的业务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商业银行是各经济主体获得融资的主要来源,因此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1.2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

经营大量货币性项目,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事交易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要求建立严密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分支机构众多、分布区域广、会计处理和控制职能分散,要求保持统一的操作规程和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大量不涉及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要求保持采取控制程序进行记录和监控;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受到银行监管法规的严格约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高负债经营,利用各种存款及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办理各种投资业务获取收益,其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它行业。 1.1.3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收益损失或收益率波动的可能性,是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银行风险不是损失,损失只是商业银行发生的结果,商业银行风险是从不确定的角度出发指出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而并非现实性,其是否转化为损失要取决于显示经济生活中多种因素的制约。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商业银行都有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因而商业银行风险始终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1.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理论

银行的每一个业务环节,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操作风险。国内外银行业关于操作风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广义操作风险概念,它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都是为操作风险;二是狭义操作风险概念,认为只有与业务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声誉、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风险不属于操作风险范畴,因此根据这一定义操作风险涉及的内容大多数被定位于后台管理部门;三是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战略操作风险概念,其观点是首先区分可控制事件和由于外部机构(如监管机构、竞争对手的影响)而难以控制的事件,进而将可控制的事件,进而将可控制事件的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对另一类事件的风险也就是一些研究机构所称的“战略性风险”。显然,广义和狭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均不利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广义概念使人们很难对其进行准确计量,而狭义概念会因不能涵盖所有操作风险而使银行遭受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失。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接受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操作风险概念。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1.2.1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界定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6月26日正式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64段所给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从新协议的操作风险损失分类中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这一概念基本上覆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是比较实用的。从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标准。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对风险的定义也参照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其本质上是一致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所作的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以发生损失为前提,操作风险是一种纯粹风险。(2)操作风险大多是在银行内部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3)注重风险综合。该定义是一个间于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间的一种定义,既包括了可控风险,也包括了部分不可控风险。既包括了内部风险,也包括外部风险;既包括了业务运行中的操作性风险,也包括了业务运行中的非操作性风险。(4)关注重大风险类型。该定义考虑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重大操作风险,抓住了导致严重操作风险损失的主要原因。(5)较强的包容性。尽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国际银行界具有很高权威性,但考虑各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对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差异性,“委员会承认操作风险这个术语在银行业中有多种含义,所以为了内部目标,银行可以采用它们自己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同时也指出“无论怎么精确地定义,银行应当清楚地明白什么是操作风险,对这类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相当关键的。 1.2.2操作风险的分类

在给出定义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就定义中提到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分类作了进一步阐述。新协议实行双线分类,既按风险成因进行事件分类,又按风险发生部门进行归类。

(1)操作风险的七分类法

①内部欺诈风险。主要指内部员工有主观愿望,存心欺诈银行,包括由于进行未被授权的交易、从事未报告的交易、超过限额的交易、内部交易;偷盗、贪污、接受贿赂、做假账、违反税法等原因而引发的银行损失。

②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愿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

③客户、产品与商业行为风险。由于产品特性或设计不合理、员工服务粗心大意、对特定客户不能提供专业服务等原因而造成的银行损失。这类风险在整个操作风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④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主要指交易处理、流程管理失误以及交易对手关系破裂而引发的损失,包括业务记账错误、错误的信息交流、叙述错误、未被批准的账户录入、未经客户允许的交易、交割失误、抵押品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⑤经营中断和系统错误风险。主要指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或电力中断而引发的损失,包括硬件瘫痪、软件漏洞、设备故障、程序错误、计算机病毒、制度,而引发的索赔、补偿损失;由于缺乏对员工的恰当评估和考核等导致的风险。

⑥雇员行为与工作场所风险。主要指在员工雇用、管理中,由于违反相关法律、制度,而引发的索赔、补偿损失;由于缺乏对员工的恰当评估和考核等导致的风险。

⑦物理资产破坏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或其它外部事件(恐怖主义)而引起的损失。包括由于暴雨、洪水、地震、电压过大、恐怖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物理资产损失。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2)操作风险的八分类法

此分类法是操作风险按照损失事件发生的部门,来对损失事件进行分类的。巴塞尔委员会划分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包括:

①公司财务:合并与收购、股份承销、资产证券化、首次公开上市发行、政府证券和高收益债券等。

②交易与销售:固定收益债券、股权、商品期货、信用产品、自有头寸证券、租赁与赎回、经纪、债券等。

③零售银行业务:零售的存贷款业务、私人的存款业务、委托理财、投资建议。 ④商业银行业务:项目融资、房地产、出口融资、交易融资、交易融资、代收账款、租赁、担保、贷款。

⑤支付与清算:支付、转账、清算。

⑥代理服务:契约、存款收据、证券借贷、发行和支付代理。

⑦资产管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管理和不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管理。

⑧零售经济:零售的经纪执行以及其他服务。 1.2.3 操作风险的特征

(1)操作风险成因具有明显的内生性。操作风险包括内生于银行业务操作而风险和外部事件,其中大部分是由内部不合规的操作因素引起,它的防范依赖于银行的结构、效率和控制能力。只要银行业务没有被中断,操作风险将永远存在,并成为银行业务经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只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而不能消除操作风险。此外,操作风险的风险因素是内生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而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界定的关系。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具体的业务部门应当承担第一位的责任。

(2)对称性。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存在风险与报酬的一一对应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我们不能保证长时间、持续的获得回报,而且操作风险上引起的损失很多情况下与回报的产生没有任何关系。

(3)较强的人为性特征。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日常营运,银行业作为人力密集型企业,人为因素在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中占了绝大部分,只要是与人员相关的业务,都存在着操作风险。如果说市场风险来自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信用风险来自于借款人违约,那么大多数的操作风险来自于有意或无意的、来自于银行内部的人为操作失误。在上述七大类操作风险表现形式中,有六种风险与人为操作有关。操作风险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又是最难以控制的,操作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在我国,人为因素风险更是操作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

(4)操作风险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操作风险在各家银行,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且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如日本大和银行、住友银行、英国巴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案件,或导致百年银行的破产,或导致整个金融界的动荡。

(5)操作风险具有难以管理的复杂性。一是涉及的领域宽广,涵盖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相当分散。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形成原因复杂。操作风险的成因既有外部事件的影响,更大部分是银行内部控制制造的,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依赖于前后关联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有往往不易辨别。三是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操作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很高、损失小或无损失的操作失误性风险,也包括发生频率很低,损失巨大的意外风险。同时,操作风险造成对的损失通常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难以清楚界定。四是由于

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通常可以检测盒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同由此可能导致的损失规模、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因而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难以确定哪些因素对于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是最重要的。六是在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

1.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义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内部各种制度方法、措施和程序等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是对银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的制度安排。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控制商业银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盗用公款的损失,它属于操作风险管理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9月公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地运行。据此,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意味着银行具有很强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风险案件很少或几乎不发生;反之,则是银行内部控制失灵的结果和表现。

1.4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1.4.1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3年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稳健做法》中指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框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框架式合理的控制银行内部人员与系统的活动,而操作风险管理基本涵盖了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以外的所有风险。在判别角度,内部控制是经营管理职能,操作风险管理主要着眼于风险管理,两者内容交叉,但重点不同。从国际范围看,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是原因大多出自内部控制的漏洞与失效造成的损失。因此,才涵盖内容和损失导致的原因等方面看,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1.4.2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控制的目标基本一致,略有不同

内部控制的目标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符合性目标;而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在其基础上多了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等。操作风险管理目标与内部控制的目标基本相同,其更注重战略目标,以及拓展市场对银行的信心,确保银行顺利经营。可以说,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为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帮助。

1.4.3加强内部控制可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效率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资本约束并不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最好办法,对付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严格的内控制度。对于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因为外部事件是银行不可控制的,因而除了采用保险等风险缓释手段进行规避外别无他法。而由内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却是银行可以防范的,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银行的业务流程、人事安排和会计系统,并强化法规的执行,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内部失误和违规操作,从而防范操作风险。

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2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下操作风险问题分析 2.1 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1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实行力度不够

每个金融机构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到信贷现金计划,小到安全保卫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中一遇到具体问题,于己有利的就严格执行,于己不利的就采取的就采取变通办法予以回避,使得规章制度形式形同虚设。 2.1.2没有做到未雨绸缪

银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着重事后检查、轻事前防范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重经营轻管理倾向严重,热衷于争规模、讲速度、求政绩,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于分析,而面对已经出现的经营风险或资产损失,再要求稽核等监管部门去查找原因,堵塞漏洞,为时已晚。 2.1.3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金融机构的每个职能部门,只有齐抓共管、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只依赖于几个职能部门去监督管理,尽管职能部门竭尽全力也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加之,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合作,各自为政,使得控制目标出现重复或空白监管,甚至形成多头监管的状况。

2.1.4银行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不够

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晚,一些银行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不够。有的银行把内部控制简单的理解成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有的银行缺乏严格的制约和监督决策管理者的制度,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素质不高,行为不受约束,在某些部门,仍存在一些人员为了部门利益,身兼数职的现象。有些银行出了问题,往往就事论事,推诿客观原因,不首先从内控方面找原因。 2.1.5责、权、利严重分离,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内控机制最大弊端是责、权、利严重分离,形成职工吃银行大锅饭,银行吃国家大锅饭,有益处的归功自己,该负责的属于他人,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导致内控机制无法有效实施。另一方面是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不公平,违反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置,对员工没有产生足够的压力。加之有的基层行负责人素质不高,没有切实履行管理者责任,以致许多制度形同虚设,对一些违章操作和越权行事的人起不到作用。

2.1.6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管理存在缺陷

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行业开始对外开放,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同时也使我国的银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型业务、新型的理财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型的业务缺乏应变能力,在处理业务过程中经常导致错误发生,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另外,银行对会计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

5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监督不到位,使得账务管理混乱,不能给银行发展以有力的支持。以上内控机制问题的存在,导致各家银行操作风险的“大堤”上或多或少地分布着“蚁穴”。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消除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蚁穴”,已是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任务。

2.2 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在21世纪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金融案件,大多因操作风险引起,在经济局势稳定,信贷审核严格的情况下,操作风险已经上升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最重要的风险。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操作风险引发的经济案件层出不穷。 2.2.1案例分析我国近年来因操作风险发生的金融案件

1999年至2001年间,长春市一个诈骗团伙借铭雨集团的名义,传统拉拢某建设银行工作人员,私自印章,制作假票据、假合同、假收入存款证明等,伪造信贷材料、担保文件等手段,骗取贷款、承兑汇票,诈骗总金额高达3.2亿。建行吉林省分行在自查中察觉被诈骗,并报案,但依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2003年12月,香港的一犯罪团伙利用制作网站,假冒香港汇丰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网页,并链接到汇丰银行官方网页,客户在登陆汇丰银行网站时可以打开假网站的链接,在网上银行的转账登陆与输入密码的过程中,很容易在假网站中泄露个人信息。在案件之前,此诈骗团伙共诈骗金额巨大的案件6件,为汇丰银行的信誉与网上银行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006年,中国银行双鸭山四马路支行原行长胡伟东、副行长王林、业务员沈洪泽、赵伟泽、杨晓平等五人,没有经过上报与审批,从2005年8月至12月,先后为朱德全开具空白银行承兑45张汇票并在没有足额保证金情况下山东贴现,票面金额合计4.325亿元,给中国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

2007年4月14日,河北邯郸农业银行金库近5100万现金被银行内部员工盗取,并将绝大部分用于购买彩票。

2.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操作风险管理的架构不完善

要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架构,当前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的缺陷主要有:

(1)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操作风险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因素引起的,几乎涉及到银行的所有部门。因此,国外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中一般会设置一个委员会,有各相关部门参加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和协调由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但在我国,尚未专司操作风险管理的机构,不同 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没有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人员也很难把握银行面临的整体操作风险状况。同时,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模式还会存在管理盲区。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据调查发现,操作风险大多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因此,国外银行一般都在基层分支机构设有风险经理一职,由其负责总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保证与总行操作

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而我国银行大多没有这一设置,基层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流程、汇报路线、沟通机制缺失。

(3)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银行的总行、分行一级的机构中大都设有审计的稽核部门,负责对本行及下级的各类业务风险进行检查稽核,并根据检查结果对违法违规案件进行处理。但因为内部审计/稽核部门一般是作为银行下属的一个部门存在的,直接接受本机构管理者的领导和管理,其独立性作用难以发挥权威性不强。稽核部门若对其发现的问题在系统内曝光,会直接影响到本级机构在银行系统内的形象,本级银行机构的管理者也可能因此遭到上级主管机构的责任追究。因此,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若属于皮毛方面的小问题,放权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处理,若属于重大的原则问题,则以“家丑不可外扬”为名,将其大事化了,小事化无。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监督范围受到限制,公正性难以保证。 2.3.2操作风险的管理的手段单一

随着电子技术和金融工程的不断发展,操作风险的管理受到也日益完善,从手工管理到电子化运作,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

(1)过分依赖内部审计。从国外的管理经验来看,其自身的内部审计能力很强,但是为了能更及时的发现风险隐患,它们仍然会聘请权威的外部审计所对其进行审计,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外部审计所的独立性更强。而从我国的银行业来看,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几乎全部依赖内部审计部门,而这些部门的客观独立性和权威性都有待提高,再加上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占银行员工人数的比例为1%,国外一般为5%,严重影响了内部稽核的频率和范围。而且,内部稽核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很多人甚至设有内部稽核发展的电子化趋势,严重制约了银行内部稽核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最早发现冯明昌骗贷案的是审计署而不是工商银行自身。

(2)制度建设跟不上,制度执行不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度尽可能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通常,风险管理做的比较好的银行都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在这方面,外资银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操作人员因操作不当引发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并为其管理部门的监督提供指导。而我国银行业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很多情况下都是业务现行规章制度后补,从而引发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此外,有章不循现象普遍,制度形同虚设,缺乏约束力。如将规章制度随意变通,即“遇到红灯绕道走”,将上级档层层转发但无人抓落实,檔长期“睡眠”,只重形式不重实效。

(3)电子手段缺乏。由于国外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国外在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确保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而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还主要集中与业务一线,内控部门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电子监督、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或者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上,或者管理人员难以使现代画的手段与具体的业务管理有效“对接”运用。我国的电子系统功能仅局限于服务经营,没有实现服务经营与服务管理并重,系统不能为银行的战略决策、管理活动特别是风险管理提供充分、完整的数据信息。

(4)管理技术低下。操作风险的管理技术包括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定性评估,进而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来防范和管理操作风险。定量管理则是通过对银行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将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量化,并通过损失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两个指标来衡量,进而为其分配经济资本。一般来说,定性分析不受银行数据库的制约,简便易行,但是不能通过直观的数字衡量,也就不能为操作风险分配资本提供支持,而定量分析不能像定性分析那样找到引起操作风险的原因及现有控制措施的缺陷。因

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此,国外那些做得好的商业银行往往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从当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仍处于定性管理的初级阶段,即注重定性分析,但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的方法,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量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更显落后。再加上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的严重滞后,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风险模型,无法准确把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2.3.3外部环境不完善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支持,如保险市场、中介机构和信用环境等。具体来说,发达的保险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种类齐全的操作风险保险产品,使其在风险方面可以得到缓解;独立、专业的外部审计机构可以为其提供科学高效的审计服务,帮助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而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为操作风险量化技术服务。然而,国内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操作风险保险市场不发达,保险公司推出的针对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十分贫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缓释和转移。其次,我国的外部审计机构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其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都有待提高,这就制约了商业银行对风险信息的收集及对内部审计缺陷的弥补。再次,社会信用环境不乐观,信用缺失问题严重,骗贷、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开展。

3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有效的内控体系是银行防范各类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而要建立这套体系,则必须把着眼点既放在银行管理的根部又放在顶部。根部则需从基层做起。通过对银行现有运行基础的系统梳理分析,识别出风险和薄弱环节,跟进有效控制措施,把基础打牢。

3.1加强内控意识,形成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

制度作为银行经营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是银行据以开展内部控制的基本依据。但是,商业银行目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呈“条线”状,即针对某项业务活动而制定的。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通过公文的形式下发,有封闭性特征。当经营环境或法律法规变化时只能通过文件的不断叠加来补充或修正。

3.2建立内部制度,加大内控执行力度

国有商业银行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应该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决策系统、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监督系统以及以经营班子为中心的经营系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为内控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3.3提高内部稽核水平强化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树立正确的操作风险管理观念,强化内控意识,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同时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基层机构操作管理职位,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权性。

3.4积累数据,为开发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奠定基础

内控体系的一个基础性要求,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记录内部控制相关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提供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操作风险的无处不在和爆发前隐蔽性,靠人工检查和手工操作有较大局限性,因此急需开发模型,建立监督与计量系统,一有效跟进与控制操作风险。考虑到目前国际上尚无成熟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目前操作风险量化存在一定困难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就应控制程序,并随经验的增加和情形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3.5建立全方位的操作风险监督体系

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审计工作的战略重心要向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管理转移,审计目标从偏重财务收支的真、合法、效益“三性”审计转向经营,审计方法要以风险导向审计,从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向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并且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引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普及审计创新意识,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此外,建立银行内部审计、财务审计、风险管理、纪检、监察等互为补充的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总披露作用,与外部审计、银行监管一起,形成对银行操作风险外部监管的有效补充。

总结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永恒话题,操作风险管理相对于成熟的信用、市场风险管理来说,起步较晚,它是在不断发生的金融案件中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有着很大的研究深入空间,如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风险的缓释、计量等问题。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了操作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内部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关系及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条件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这方面的实证应用研究还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通过优化环境、强化监督、深化制度改革,加速化解历史风险和有效防范新增风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会被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

9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陈林龙.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约翰.赫尔.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叶伟春,温正大,孙凯译著.英文版双语教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赵姝,顾金宏.从内控视角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J].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07(1) [4] 徐仲坤.对内控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9) [5] 陈忠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 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 卢文莹.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 薛敏.新巴塞尔协议对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7(6):20-21 [9] 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7) [10] 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第五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金融监管有所放松,我国商业银行间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商业银行风险急剧增加在,此基础上金融犯罪的不良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银行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度。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商业银行防范和发现各类风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进入银行界较其他几大国有银行较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外界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但是,其在内部控制上仍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薄弱、内控信息和沟通存在障碍、内控执行不到位、风险防控流于形式、监督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转型及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简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国第五大银行, 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商业银行。

2012年2月27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1月21日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开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单一股东向股权多元化迈进,引入十家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实力。2016年8月27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80亿美元香港IPO获批。2016年9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圆满完成”“股改—引战—上市”“三步走改革路线图,正式登陆国际资本市场。

目前,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服务个人客户达5.22亿户,在 “2016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按总资产位居第22位,按一级资本位居第39位。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案例背景

近年来,邮储行风波不断。2012年初,邮储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注册资本450亿元。“刚挂牌几个月,财政部的派出董事还未到位,邮储银行就出事了。”其行长陶礼明于2012年12月底被正式批捕,涉嫌挪用公款、受贿、贪污等罪名。者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邮政储蓄银行的内控是有问题的。除此之外,邮政储蓄银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储户存款被盗,欺骗客户将保险业务说成是储蓄业务,违规贷款等事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客户到邮储行存款时,银行销售人员借机让客户在保单上签字,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保险产品,直到取钱时才发现存款变成了保单,不但拿不到利息,还要因为提前退保被扣除手续费,致使本金亏损。此类事件在许多银行都层

出不穷的上演过,很多客户都遭受了损失。

在发生的许多银行卡被盗刷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邮政储蓄银行也显得不够积极。有时根本不作出回应,等媒体报道力度加大时才开始着手处理,处理的结果也往往令客户感觉差强人意。有时竟然回复不知道如何解决,建议客户走司法程序。这都反映了邮政储蓄银行工作人员在态度和能力上的欠缺。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完善 1. 内控文化氛围缺失

邮储银行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内控观念和内控意识相对滞后。并且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是服务基层,即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网点多分布在基层邮局。虽然邮储行的网点高达4万个,但农村的网点占了绝大部分,网点规模小,设备陈旧,而且农村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对风险的认识很难准确定位。

2.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员工而言,尤其是基层员工,因为直接面向客户,除要求对所在岗位技能及知识掌握过硬外,还必须熟悉其他业务知识。针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活动与管理者的要求却不相匹配,培训活动少,培训工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员工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业务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在招聘新员工环节中,多招聘银行家属子女或亲戚,忽略了其学历、专业是否与银行所需岗位对口。在银行内部,“关系户”可以轻松获得锻炼机会,晋升空间相对较广,而对于毫无背景的优秀员工来说,锻炼机会、晋升之路却异常艰辛。

3.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未能跟上业务发展

邮政储蓄银行自从设立以来,由原先只有邮政储蓄这一单一业务,逐渐发展了保险、理财、信贷、外汇、票据等业务,然而,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却并未跟着业务发展而与时俱进。比如:旧规定和新业务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或存在业务漏洞让基层员工无所适从;在制定新的控制制度时,未考虑各部门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各部门具体情况未进行实际了解,针对性不强,导致新的制度无法有效实施。

4. 基层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管理结构复杂。在纵向结构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跟其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一样,但是邮储银行在横向上实行属地原则,邮储银行要想开展业务需要得到在当地邮政局的授权,服从地方邮政局的管理。

其次,网点类型多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国的4万多个营业网点,类型不一样,共分三种:第一种,银行自营网点;第二种,共管类营业网点;第三种,

1

邮政局代理网点,管理、收入归邮政局。对于第三种,银行只负责业务指导与审计,不承担代理网点发生的案件风险。。

以上两点导致了邮政企业与银行关系错综复杂,有重复有真空,容易造成业务恶性竞争、监管漏洞,带来风险隐患,影响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1. 越权操作时有发生

日常业务中,违反授权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常见的就是信贷业务的上报系统越权行为。根据相关制度,信贷员上报业务至审查审批岗必须先经过其所在支行分管领导工号进行审批后,方可进入审查环节。然而,由于支行分管领导经常外出营销业务或者参加各项会议,有些网点的信贷员就会自行登陆分管领导工号进行批复,这样中间的审核环节往往就变得形同虚设,而这种行为由于系统的局限性也很难被发现。

2. 遵守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不强

内控制度是由人制定,更要靠人去执行。 由于邮储银行员工合规意识不强,未自觉执行各项制度,常常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 不按规定的流程操作,甚至减少业务操作过程中必要环节,如未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保险柜钥匙和秘钥未分开掌管,或者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员工从事着稽核或者库管的工作等;需验证存折真伪的,但未验证;需客户本人办理的业务,却由代理人办理等,为风险和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内控信息与沟通存在阻碍 1. 信息沟通机制冗杂,时效性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总-分”经营模式,在总行的统一指导下,各省设置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管理机制,直至营业网点,信息需从上至下层层传递或从下至上层层反馈,沟通机制冗杂。虽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下机构可以通过专门的综合办公信息处理平台来分享信息,但是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权限可以登陆这个平台,大部分还得通过部门领导或支行长来获得总行或者上级机构的相关信息。管理人员的决策不能及时传达给工作人员,银行基础工作人员不能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层,信息传递时效性差。

2. 信息交流与反馈效果不佳

因银行与邮政分而治之,且银行大部分网点为邮政企业的代理网点,所以在银行与邮政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却存在不及时或遗漏的情况,信息执行效果弱化。而且,在银行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沟通不顺、相互推诿的情况,比如关于一些新的业务规定或者新系统的业务流程,总行通常是下到各省分行的业务部门,各省分行业务部门再将规定往下转发,而隶属于省行、负责业务事后监督的稽核部门通常接收不到此类相关信息,造成了业务规定不一致、稽核混乱的情况,给

2

网点执行相关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四)内部监督审计独立性不强 ,与业务发展不适应

1. 内部审计人员新业务制度更新掌握较少,导致其专业水平较差。同时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只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对审计知识和法律知识只是有些了解,更缺少非现场审计分析的人员。审计工作还是只停留在对银行日常行为的常规检查,非现场审计手段单一,很难及时提示风险点及关键点。

2. 内部监督审计由同级单位行长领导,内审人员发现问题一般向同级行长报告并对其负责,是否向上级报告再由同级行长决定,严重影响了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且内审人员的工资薪酬也由同级行长决定,这就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效果,不利于其发挥监督职能。

四、完善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1. 建立强有力的内控文化

邮储银行要不断更新内控理念,培育和谐的内控文化。一是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开展内控文化和内控理念的宣贯,提高各层级人员的内控意识和合规意识,增强对合规风险的了解,充分认识各类违规行为的严重性。二是在日常管理中管理层要加强内控理念的更新和宣传,在银行内部倡导强有力的内控文化,并从自身做起,发挥表率作用,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做到风险控制。

2. 加大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优化员工晋升渠道

针对员工对业务不了解、不熟练、不专业的情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及时培训,按时培训,有针对性的对特定人群、特定业务进行培训,以免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优化员工的晋升渠道,完善员工晋升机制,对于银行内部的优秀员工,给予积极鼓励及公平的锻炼、晋升机会,留住银行优秀员工,为银行长远发展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精兵强将。

3. 继续完善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已有的旧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制定新制度,以便其能够满足业务发展需要,防止制度和业务发展步伐不统一,无法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首先是要通过对银行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定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预见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业务操作流程。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内控制度的更新,及时制订或修订,不断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随时把最新的、最切合实际的内控制度传达到各级人员,便于员工学习、查阅和利用,提高制度可执行性。

4.加强对代理网点的监督管理

基于邮政储蓄银行特殊的组织模式,邮政代理网点要在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框架下发展,这需要各级邮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做好代理

3

金融的管理工作。各级邮政企业要认真执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级权限管理、加强重点岗位及关键环节检查、强化专职检查队伍建设、加大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创新检查方法、增强技防手段,配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做好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代理网点的风险控制一定要符合银行制度的要求。各级分行在强化银行网点风险防控的同时,要把代理网点的风险防控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以更专业的视角帮助代理网点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二)开展高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1. 完善授权审批程序

首先,实行商业银行总行统一授权,并坚持“授权有限”的原则,严格和完善法人授权制度以及转授权制度,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的责任和权限;其次,明确授权范围和责任,根据各分支机构和业务职能部门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区别授权,同时根据业务金额大小、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级;再次,商业银行应根据各分支机构和业务职能部门经营管理状况、风险变化情况以及授权制度执行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授权; 还有,应严格制定各类业务的审批程序,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对越权造成的损失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2.建立健全案件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不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不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员工,要坚持从严处理,违规必究,不但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连带责任。建立永久责任制度,无论问题何时暴露,原当事人走到哪里,都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原当事人的责任。

(三)丰富信息沟通渠道,完善网络信息系统

在银行内部,完善信息的横向、纵向传递机制,保证传递渠道畅通,使得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治理层、管理层能实时了解银行的发展动态、经营状况和风险管控情况,各条线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制度要求及信息。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信息反馈机制,并保证反馈渠道的畅通,使得银行内部所有员工都能够及时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反馈渠道、按照相应的反馈程序,报告给相应的部门,以使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能够根据获取到的本行相关的信息,及时作出准确、科学的判断,进而作出相应决策。

有鉴于邮政储蓄银行其组织结构的其特殊性,为了有效降低信息沟通不畅产生的风险,各省、市分行要加强与同级邮政企业的互动,定期召开联合会议,传达总行相关文件精神或新的业务制度要求,或者对业务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邮政网点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及时的与同级邮政企业沟通,督促其整改、落实。

(四)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力度,提高内审有效性

4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增强其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由上一级垂直领导、管理和考核,工作内容由上一级领导安排,并对上一级领导负责,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监督的权威性,提高内审有效性。

2. 加快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快培养既拥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又精通银行专业知识的综合型内审人才。内审人员可从有经验的财务会计或业务部门的人员中挑选,通过持续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其对业务风险点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以适应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求。只有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升了,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监控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下一篇:初中阅读教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