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经典诵读诗文

2022-10-08

第一篇:清明节经典诵读诗文

清明节经典诵读诗文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城子》 【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清明时节诵英雄》

就义诗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感悟清明》(节选) 杨德祥 都说这个节日的春色,非常浓稠, 都说这个节日的内涵,十分丰厚。 清新的风和明亮的雨,是中国特有的门帘, 清秀的山和明丽的水,是全球向往的窗口。 我们的清明,多像一叶扁舟,

缅怀和思念,就这样静静地跨过时间的鸿沟: 牵着清明的手,我们情系古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召唤,激励着炎黄的骨肉。 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 走过六十年缤纷花季,

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 掀起层层涟漪,激起阵阵回声: 腾飞吧!祖国!

第二篇:诵读经典诗文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而从现状看,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从农村学生来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明礼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研究内容如下:

1、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增广贤文》、《唐诗宋词》、《现当代的优秀诗文》、《论语》等。

2、精心筛选,编写诵读经典文集。主要是《增广贤文》、《论语》《唐诗宋词》、《现当代的优秀诗文》等。

3、诵读经典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探索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构建经典诗文阅读模式。

两年来,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得到提升。

1、通过诵读经典诗文,使学生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2、在诵读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语言、文化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的研究,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编写诵读经典文集,构建小学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模式,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1、本课题属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

学生及家长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开阔研究思路。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语文、人文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08﹒8——2010.6),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3)、围绕“经典诗文知多少”设计问卷调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原始材料。

(2)、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总结摸索具有本班特色的“诵读”模式和方法。

在我校“积累诵读”的校本课程中对经典诗文诵读有了明确的了解,认识到开展诵读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使我明确了“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和今后研究课题的方向。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取分时段进行,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诵读内容。第一时段,积累学生容易走近的“古诗足迹”,在这期间,我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是:诵读为主,体会悟情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滁州西涧》、《泊船瓜洲》、《惠崇春江晚景》、《淮中晚泊犊头》、《鸟鸣涧》等;第二时段诵读精美诗文,这期间,对学生要求要高一些,既要做到体会诗意,又要用朗读的形式表达情感。如:《妈妈》、《会飞的蒲公英》、《天上的街市》、《中华少年》、《我爱我家》等;第三时段与圣人对话,侧重学生的文明礼仪、做人、明理等方面德育渗透。如:《增广贤文》、《论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针对学生背诵感到枯燥,兴趣不浓的现象,我从背诵中找规律,先从简单的开始,从琅琅上口开始,先领诵,再齐诵,然后全班反复背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班级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经典诗文的活动成果,内容可以是诗画、名言佳句、诗文、书法、读后感、手抄报等,深厚的诵读氛围,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室墙壁等。教室里还设置了“图书角”,图书角里有童话故事、寓言、成语等各类书籍几十本,可以让学生在这浩瀚的书海里徜徉遨游,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放飞个性,享受读书的快乐。经过师生们的精心布置,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同时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每周一节校本课程,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在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通过家长会活动,要求家长将每周周日利用一小时的时间定为“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古诗教学中,我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古诗教学中,我初步形成了“三步”式的教学模式。第一步: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第二步:巧用媒体,主动学习新课。(即:采取演、唱等方式)第三步:古诗拓展,再现创新。

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多种形式把活动做细做实,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和魅力。

1、“六一诵读经典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六一”联欢会上,学生表演了相声、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等,形式多样,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让师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

2、结合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

3、 我班开展周日一小时亲子诵经活动,形成以“学校领读为主体,家庭助读为辅助,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家长进行月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为传承经典文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吟”活动。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

5、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6、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7、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对经典诗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小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实践、摸索,证明古诗文的朗读背诵,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两年来,最主要成果:

开展诵读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2013年4月,我上了一堂国学示范课,得到老师们的好评。我写了一篇论文《诵读国学经典 滋养学生心灵》。

为了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在准备阶段我进行“经典诗文知多少”问卷调查、在实施阶段,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吟”活动。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进行日、周、月评价,确立学生诵读档案。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同时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在总结阶段,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得到一致的好评,现已刻录光碟。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唐诗宋词》:70﹪--80﹪的学生能背诵;《增广贤文》:50﹪-60﹪的学生理解并能背诵;《论语》:45﹪-50﹪的学生理解并背诵。

经过两年的诵读经典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文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由此看来,我的课题研究是成功的。

经过两年的研究,虽然在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总之,“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始易行难,只要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经历一番寒彻骨,方有梅花扑鼻香。“诵读经典”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实验证明,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切实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

教学中,我将这项课题研究深化下去,继续研究诵读经典诗文更深层次的问题,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三篇:诵读经典诗文有感

告诉你们,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都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解玺羽

第四篇:红色经典诗文诵读

徐庄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小弟、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近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们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学校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案》。在方案中,既有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科学安排,营造氛围。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在班级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3、各校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三、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一节诵读课,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3、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各校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4、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

四、科学评价,促进提高。

1、每天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早操后进行“清晨经典诵读5分钟”,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午间“经典诗文欣赏一刻钟”,陶冶学生心智。

2、早读前5分钟和下午上课前5分钟上,全校师生同诵经典,感受经典诗文的独特神韵。

3、组织经典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学校每周评出优秀班级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总之,通过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诵读经典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份乐趣,是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推向深入。

徐庄小学

2011年9月

第五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仪程

一、活动思想: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中华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华经典诵读内容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论语》、《老子》、《百家姓》、《诗经》、《中庸》、《孟子》、《古文观止》、古诗文、经典神华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完整性原则:忠实原著全文,不断章摘句。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并合理对待。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积极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诵读经典。

知性合一原则:文以载道,读经典与良好品行的养成结合,读圣贤书,养君子德。

全体性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经典教育。

五、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实施

1、活动责任人:五年级各班语文教师

2、活动时间及方式:

(1)营造班级经典文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氛围:本期第一期板报各班以“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为专题布置。

(2)各班充分利用每周星期

二、星期四下午写字课15分钟,积极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做到日有所诵。

(3)充分发挥品德,班会课的课堂渗透作用,做到知行合一。

(4)各班语文教师先在本班学生中进行初赛,由学生评委、老师评委共同选出优秀者,再在年级中复赛评出优胜者。

(5)年级复赛时间:12月

五年级语文组徐丽萍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为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丰富学校的人文底蕴,创设师生浓郁的读书氛围,也为了让同学们能持之以恒地养成诵读中华经典的良好习惯,12月16日下午,我校五年级学生举行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来自各班的同学声情并茂地诵读了《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诗经》以及《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几十篇中华经典名篇。那一字字,一声声的标准音节,抑扬顿挫,时而深沉,时而柔美,时而激越,他们用自己富有节奏感的艺术性语言表达着自己

对参赛作品的理解。

从比赛过程来看,参赛的同学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同学们精神饱满,通过诵读很好地诠释了国学经典的内涵。每一首作品的结束都有一个高潮,显得虎虎有生气。有的同学把经典诗文用歌曲的形式演唱出来,并且还制作了经典诵读手抄报,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每个班的同学各有风采,各有特色。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也切实把弘扬民族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1》《2》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小学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相关的文章。

诵中华经典

品中华古韵

——花园小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经典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们广读博览,诵读经典,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真、善、美的情境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化生活、语言素养,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二、活动目的

1、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引导师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比赛安排

参赛对象:各参赛节目以班为单位,每个班选派1个代表队参赛,

参赛队员为30人以上。

参赛内容:中华诗词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方式,以朗诵为主,形式多样,可选择配乐等。

比赛时间: 2011年12月30日 (另具体安排抽签顺序)。

比赛地点:学校大礼堂

比赛形式: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每个参赛队诵读时间为3-5分钟。实行现场打分,现场统计。

设奖办法:本次比赛设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2名;并向获奖代表队颁发证书和奖品。对此项活动组织好的年级发优秀组织奖。

四、评比细则

本次比赛对每个参赛队实行单独评分,评比采用10分制,8分起评,全部评委所评得分需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得分,评分保留两位小数。具体细则如下:

评比项目

评 比 标 准

分值

诗词内容

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具备较高的文学欣赏性。

1分

语言表达

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正确把握诗词节奏,有诗韵。

3分

感情处理

在诵读中较好地融入情感,富有表现力,诗情并茂。

2分

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大胆创新,展现班级特点,形式与内容配合恰到好处。

2分

仪态风度

服装整洁,精神面貌良好,进退场整齐有序,朗诵大方镇定,台风

好。

2分

五、其它要求

1、各参赛班级要高度重视,组织学生扎实开展读书活动,保证学生读书时间,积极参加本次比赛活动。

2、各参赛班级要认真选材,努力创新形式,悉心指导,丰富内容(各组诵读时间为3-5分钟),确保比赛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各参赛班级将诵读篇目和诵读内容(电子稿)于12月15上报大队部。

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柯城区花园小学大队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下一篇: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