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本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对当前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执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针对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包括适当延伸毕业设计至相关专业教学环节、整合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创新毕业设计模式等措施,为基于毕业设计质量工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本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有所区别,而目前对实践教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使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内容以及改革途径,提出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存在理论教学课时明显多于实践教学课时的现象,即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国教育部提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决定了该学校的发展前景及方向。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发展问题上含糊不清,过多的追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而忽视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致力于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本科工科院校均建有校内或者校外的实习教学基地,给了大学生们更多的机会去实习和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在校内,建有专门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服务的工场,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内就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在厂子内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校外,学校有很多合作的工厂和企业,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企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比较热情地接待和安排实习学生,技术人员也能积极地、毫无保留地对学生们进行实习指导,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从中学到了劳动人民的良好品格。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民族才能永垂不朽,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永远立于世界的舞台。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后起力量,一定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自主创新的一个最佳的途径,不仅可以检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养成。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的辅助。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行业意识。随着教育体系的基本完善,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类院校加强了对大学生行业意识的培养,树立了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行业化意识的教育理念。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终究是要离开校园的,所以各地方院校也将行业化作为自己的主打特色和水平,要求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必须要与行业接轨。既然要注重与行业的接轨,自然就要构建与行业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的行业意识,是加强行业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在校园内面向社会的最主要的平台,也是大学生由主观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化的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大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和工作当中。

三、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过去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对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无疑会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或者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也是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原因之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虽然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板块,但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并且还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较滞后,并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还相差甚远。

2.实践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大多还是沿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类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要性研究

1.对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缺乏明确界定。过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因素没有明确的限定。因此,我们要将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出来,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与理论课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要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区别,实践教学要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将理论教学的方法直接搬到实践教学当中,这样不利于完善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之所以要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是因为目前的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较单一,只是按照规定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授课,没有系统的进行规划。关于实践教学的流程,实践教学的方法都没有系统性的规章和制度。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因,有一个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机制缺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方面也应该与理论教学不同,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现行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这就决定了我们建立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不应只依靠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估方式,要建立多样性的教学评估机制。

五、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研究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关于实践教学的环节,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这五部分构成。通过详细具体的对这五大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方案。按照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分层次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培养。

六、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途径研究

首先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向学生开放基础、专业实验室,丰富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其次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然后是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通过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重视选题工作、严把考核关、完善监督和过程管理,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通过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性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专业考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参与高校社团活动等途径来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七、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于实践教学的环节,也就是实践教学的五部分内容,即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着自己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一般的教学评价都是用学分来评定的,学生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目前评定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对教师按照学校有关实践教学质量要求进行考核评价,或者是对大学生通过笔试、实验技能操作的形式完成对大学生实践效果的检测和考核。对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水平资格认证考试、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学生,根据其成绩,给予相应的学分。

八、总结

地方本科工科类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基础,不断探索,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增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工科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的发展服务,这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02-106.

[2]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84-87.

[3]王荣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40-41.

[4]许志才,诸立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

作者:贺建权 郭梦鸥

二本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基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对当前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执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针对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包括适当延伸毕业设计至相关专业教学环节、整合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创新毕业设计模式等措施,为基于毕业设计质量工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罗怡(1979-),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

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按照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工科专业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是将本科数年所学知识融合提炼并加以升华的过程。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高等工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执行,实际持续时间往往在3~5个月不等。因此,如何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保证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教学环节改革问题。

一、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对待态度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许多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反映出本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学培养计划在毕业设计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够充足

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并在第八学期执行。通常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始的一至四周或一至六周时间内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并阅读和翻译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之后利用约七至八周的时间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最后利用四周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答辩。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约持续十六周时间。[1]其中,某些专业还需要穿插进行或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工作。

可以看出,对于工科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实践工作以及课题的深入研究,并最终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由于课题准备时间比较紧张,一些学生在拿到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课题后,不能形成对课题研究现状的基本了解,也迟迟不能进入课题研究的工作状态,以致于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无从下手,甚至不了解实验研究的具体目的。显然,即使有合理的毕业设计程序计划,由于无法充分保证各个阶段的实际执行时间,也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及科研论文质量。

2.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在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现行的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来说包括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通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大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以传授大量专业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知识面,通过强化基础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种是“专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细化学科专业门类和课程,在一定基础知识平台上重点培养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适用于工科大类的不同学科专业。

不论是“通才”培养模式还是“专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常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第六、第七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其中,第六学期主要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七学期主要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学生把大量本应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考研复习和找工作上,使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这样前导课程的学习欠缺不利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也不利于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环节,无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专业技能水平。

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课程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无论是在安排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往往更多地局限于关注本门专业课程自身,缺乏对该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后续专业课程或相关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将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制约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多数工科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较强的动手能力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学科专业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求学生在专业方面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环节便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思考习惯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2]

但是受师资、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工科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3]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涉及专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受本科培养计划总学分的限制,专业实验教学设置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实验教学设置以专业基础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大多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实验能力之后,留给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空间并不多。而过多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使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在毕业设计环节,一些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不知如何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创新了。

4.缺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及实践环节

工科类专业的大学学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治学等各方面。但在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缺乏或并不重视对这方面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缺乏查阅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研究习惯、不能规范地撰写学术论文、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抄袭他人研究论文、团队协作精神缺失、不能承受多次实验失败的挫折等一系列问题。[4]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制约学生能力培养的绝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诸多因素,尤其是本科教学培养体系。因此,基于毕业设计在工科类专业整个本科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要提高其质量,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科学地整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各专业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相关性和延续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延长毕业设计环节的运行时间,保证科学有效地执行

为了避免由于时间冲突,造成考研与就业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保证实际执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将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延长至一年,即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进行。这里并非简单机械地延长毕业设计持续时间,而是要延伸毕业设计的教学计划,使其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穿插进行,并在内容上形成有机结合。

首先,将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初进行。在第五学期规划好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进入第六学期时已经初步构建好基本专业知识框架。此时,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调整和细化。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及其实践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在毕业设计中的研究方向。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辅助引导下,结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形成对毕业设计研究方向的基本认识和了解。这样的选题工作安排,保证了学生在进入课题研究前,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和了解,使其在进一步深入课题研究前自主培养形成明确的研究目标感。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进行知识储备、前期铺垫等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后续展开的毕业设计中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其次,根据前期准备中学生对毕业设计研究方向的学习和了解,安排其在第七学期初进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文字撰写工作,使其具备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此时,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第六学期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第七学期对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成课题的基本专业知识储备,随后可展开研究课题的具体工作,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工作的实施。由于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延长至一年,因此,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深入研究课题,且可以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展开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在前期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为毕业设计环节作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兼顾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避免了考研和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强烈冲击,也使学生客观上具备了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条件。

2.整合与调整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计划

在第五学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第六学期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并配合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需要开设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在这样的培养计划安排下,学生在第六学期毕业设计选题时已经形成了对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认识,建立了专业知识架构。在第七学期正式进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时,已经基本完成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了承担并完成具有一定深度要求的毕业设计课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

整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计划,注意不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承继关系,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先导,也是提高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保证。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教学中,改变教学内容设计上相对独立的缺陷,注重与相关先修课程或后续课程的连贯性,以促进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尤其是把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及能力储备环节渗透到实践环节教学中,针对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注意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保障。这样可以使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依层次逐步推进。先修课程为后续课程做了铺垫和准备,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能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得到相应解答,并能及时得到实践锻炼,加强和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能力培养,创新毕业设计模式

某些发达的欧美国家具备完善的职业培养教育体系,学生在完成大学学历教育后,由各工科门类的行业专业协会对其进行完备、专业和较强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从而在大学学历教育和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无缝衔接。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衔接大学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对于职业教育这部分培训工作多由各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担负责执行。

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环节既是对学生接受本科四年教育后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的一个契机。既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国内提出了多种高等工程培养的新模式与毕业设计的培养相辅相成。例如,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或者一些高等院校实施的“3+1”、“5+1+1+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都着重解决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教育中的工程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从而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6]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阶段的最后环节,对于工科类专业而言,是专业知识升华的重要过程,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形势下仍能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就要因势利导,对现行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从而提高工科专业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2]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3):189-190.

[3]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3-85.

[4]邓小玲,贾碧,蔡苇,等.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06-207.

[5]张勋才,牛莹.“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6):98-99.

[6]陈鹤鸣,汝一飞.本科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9):107-109.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罗怡

二本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深度分析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重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实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跨界毕业设计指导,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助力新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输送摇篮的普通工科院校,在这场机遇和挑战面前急需主动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教育部提出加快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1]。随着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的达成,“新工科”理念被广泛响应并在实践中深入开展,“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扎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2]。本科毕业设计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工程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其考查模式和途径是时代使然。

二、 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从学生到老师,从选题到实施,从开题到答辩,均存在浮躁之风,创新不足,质量滑坡,更不乏学术不端行为。

(一) 学生重视意识不高

本科毕业设计从选题到答辩的时间起止多为大四第一学期期末即12月到次年的5月,这一期间,学生或忙于备战考研或心系就业,匆忙应对开题,开题后投入有限,敷衍应付了事。

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内确定选题后,并不能马上着手实践,多数同学一拖再拖,甚至开题答辩前还是处于文献查阅状态。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科生来说,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步步都想依赖老师出谋划策更深层次说明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淡薄。学生在拿到选题后,不是想着怎么用心琢磨思路框架,而是千方百计打听查找类似选题,好事半功倍,能“拿来主义”绝不“劳神费力”。借鉴参考的意义在于超越,拙劣重复模仿是对自我学业的严重不负责。究其原因,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多流于形式,抽空随便做做,能蒙混过关就行。考上研究生找上工作了,学校肯定会让我们顺利毕业,答辩老师也不会吃力不讨好,毕业设计做得好坏基本都能通过,大不了走个过场参加二次答辩。

(二) 教师指导投入不充足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名教师可能要指导多名乃至几十名的学生,再加上高校教师一般都肩负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工科教师自身应对项目和论文都足以身心疲惫,给予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

有的教师理论知识较高但实践训练经验不足,有的教师实践经验充足但专业理论跟不上,有心无力,在学生毕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上很难提供实质性可供参考意见,导致学生可能因进展缓慢而受挫失望,毕业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不到位

有的老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拟定的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多年重复使用,缺乏新意,为学生模仿和抄袭提供了可乘之机,实践意义也跟不上时代发展。青年教师给出的选题多为自己博士期间研究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工科毕业设计的初衷是要检验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他日顺利适应工作岗位铺路。选题的范畴理应来源于工程实践,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选题应随技术和产业变革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体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工程教育服务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 “新工科”背景下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新工科人才具备“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能够主动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3]。对普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要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区域经济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4],形成有效的工程教育毕業设计考核和评价方案。

(一) 改革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必须要求有相关实践作为支撑依托,采取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下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重构本科毕业设计完成方案,以适应新工科工程教育人才质量培养要求。

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多数工科指导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教师可以提早安排布置,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去。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科教协同育人,有助于引领人才培养[5],让学生尽快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把握专业发展动态,提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动员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申请专利,提升科研素养,为就业或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教师指导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做起来也游刃有余,工程教育与科研实践有效衔接。

毕业设计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目前许多高校毕业实习都要引入了校企合作项目,但由于资源短缺或经费不足等原因,学生毕业实习形式大于内容,学生、高校及企业三方满意度均不高。消解校企隔阂,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将校企合作项目真正意义上纳入生毕业设计选题范畴,以发现解决企业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来评价毕业设计的完成效果,

才能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无缝对接。

毕业设计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可以以学生参与过或正在参加的学科竞赛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延伸丰富为毕业设计选题,实现毕业设计与学科竞赛有效对接。

毕业设计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开办创新创业类课程或提供培训平台,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申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给予奖励,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激励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和催生,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类项目申请为毕業设计课题,实现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重构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多方位多角度考核评价毕业设计的质量,强化过程管理,严格结果评价,严把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成果必须要求有一定的原创性,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对低质量的毕业设计执行末位淘汰制,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理念。

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记录,定期审核检查,常态式规范管理,阶段性质量评定,进度进展跟踪指导。

客观公正评定毕业设计的成果,可以采取跨学科评定或校际评定。答辩时给予学生充足的陈述时间,答辩问题要有备而问,不宜过于尖锐苛刻,在认真听取学生自述的同时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尊重,提问时避免仓促应付了事。

毕业设计成绩的给出要公平公正,权衡各项评价指标,有依有据。对申请优秀本科毕业设计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及计划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学生,在答辩成绩必须为优秀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加入其他一项或两项必备指标,如要有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学科竞赛获奖或发表的论文成果等。

(三)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跨界毕业设计”

新工科建设是涉及多产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主动布局未来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由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6]。引领新工科理念,调整、突破、升级传统工科思维壁垒,打破学科原始路径依赖,实现多学科跨界交叉融合[7],推进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实行跨学科交叉培养,多专业多学院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挂靠新工科专业,发挥学科优势,整合产学研理念,共筑新工科。多专业共同制定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打破专业、学科、院系间的壁垒,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学会了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培养了全局意识,提升了思维格局,埋下了创新种子。

跨专业跨学科的跨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方案符合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工科建设理念,是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校师生同心协力,需要政府、产业、行业的多方大力配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只有在实践摸索中不断深化突破前行,才能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质量,领跑工程技术创新发展,为实现工程教育强国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号.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3]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4]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5] 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Z].科技〔2016〕5号.

[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Z].教高厅函〔2018〕17号.

[7]陆国栋,李拓宇.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作者:王文虎 韩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柔性管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青年汇经济功能区社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