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学生厌学情绪问卷调查与分析——以连云港某二本高校为例

2022-09-10

如何燃起学生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 是目前众多普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厌学情绪日益膨胀, 如导火索般不可遏止地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学习主动性下降、专业素质下降、直接导致学生的就业难度加大。治标还需治本, 普通高校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 还需从根本做起, 寻求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深层次原因,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找到有效、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找到良药, 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潜能。

1 厌学情绪问卷调查及分析

2009年初, 我们对连云港某高校在校760位学生 (有效问卷691份) 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年级学生344人, 四年级学生347人, 学生中有96.2%都来自于江苏省, 3.3%是连云港本地, 其余来自于外省 (如表1) 。由于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问卷也涵盖多方面内容:学校、专业选择及专业认同感, 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未来规划, 社会、学校、班级风气, 教师教学等, 并对问卷结果作了汇总、分析。

1.1 学校、专业选择, 个人对专业的认同感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主要来源于通过对自身的正确评价, 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且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 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前提基础。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如表2) 我们发现, 只有近三成的学生在入学时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目前的学校和专业的, 且在入学前, 只有六成多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个大概的了解或者比较了解。表1中, 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由一年级的54.7%上升到74%, 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也由大一的49.2%上升到71.9%。综合上表说明, 虽然学生不甚了解所报专业,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 或者是升学, 或者是就业的压力而听从家长或亲朋好友的意见来选择学校和专业, 对于所选择的专业, 大四的学生经过大学3年的不断学习和学校的引导, 对所学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 基于此, 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及信心度也有所增加。

1.2 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而学生要最终达到这个目的自我调整能力必不可少, 大学生的进步和成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自身的不断完善, 这其中, 自我调整能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能否在环境及学习模式的转变中成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模式, 将直接影响他们大学4年的成功转型,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我们就学生自我的调整能力设计了几个问题。

调查 (表3) 显示, 对于大学学习模式转变的适应性大四学生明显好于大一的学生, 非常习惯和比较习惯所占比例分别由大一的26.1%和31.9%上升到大四的44.1%和38.7%, 自身的自律性以及学习、生活有规律所占的比例也分别上升了9.6和4.4个百分点。这说明, 学生们在封闭、被动的中学学习模式向开放、自主、能动的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过程中, 那些自我管理、自律性强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适应, 然而, 仍有一部分学生, 尤其是大一新生存在着喘口气的心理, 经过3年超负荷的拼搏以及身心能量的过度透支, 不少新生滋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步入大学殿堂后, 心中绷紧着的那根弦突然松懈下来, 致使学习上无动力, 行为上提不起劲, 厌学情绪由此产生。

1.3 未来规划

未来规划是大一新生入学后指导员对他们上的第一课, 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尽早树立目标, 带着中学时代的一股子冲劲继续努力, 以避免在大学生活新鲜感逐渐消褪后, 生活学习失去努力方向。及早的给自己定位可以为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也可以逐步树立学表1生们走入社会的信心, 使每一个学生在人生轨迹上少走弯路, 早日成功。为此, 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表4) , 以考察到底有多少学生真正考虑了自己的将来。

统计结果显示, 一年级学生中学习非常有目的和比较有目的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52%, 但对未来职业有规划的仅占11.6%, 四年级学生学习目的性与职业规划所占比例基本吻合。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 就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但学习的目的性和未来职业规划所占比例并不吻合, 这说明, (1) 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后续的跟踪、监督和调整; (2)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比如个别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家里给安排工作, 没有就业压力, 自然不会过多考虑职业生涯规划; (3) 还有的学生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 现在计划得好好得, 将来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

1.4 社会、学校、班级风气

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和思潮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影响非常大。因此, 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并通过制定有针对性措施和方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行为上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 才能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为此, 我们设计了几道体现社会风气、学风、班风的问题 (表5、表6) 。

由上表统计可知, 两个年级的学生有七至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脑体倒置”的现象严重或非常严重,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近年来, 普通高校为了维系自身发展, 盲目扩招, 一方面造成学生质量下降, 出现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学无术, 好高骛远, 知识含金量不高, 自然就业艰难、待遇差;另外,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致使毕业生数量激增, 导致就业压力增大。高昂的学费, 换来的却是“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前景, 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失调直接导致厌学和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表6) 统计结果反差更大, 大一的学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社交、玩电脑等各种活动上, 这表现出大一的时候学生们急于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更表现出大学的宽松环境对他们压抑神经的一种释放;与大一学生相比, 大四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反倒是对社交活动不太热衷, 他们更关注于专业素质的提高, 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1.5 教学

就教学中应加入哪些内容, 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选择应大量的加入实践和交流环节。这说明, 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实践能力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目前, 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作为刚大学毕业的学生, 工作经验无从谈起, 但相关的实习经验却完全可以弥补无工作经验的不足, 仅此一点就足以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表7、表8) 主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 结果显示, 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并认为教师对学生负责, 但即使学生学习上有问题, 绝大多数的学生也不会去找教师主动交流;对于我们的教师讲课是否生动, 分别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很生动和比较生动;且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业务扎实, 作风严谨, 平易近人, 师德高尚的素质, 仅有2.5%和2.8%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当会人际关系。

1.6 思想动态

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选学科专业并不完全了解, 入学后由于接触大量信息很有可能导致的兴趣转移而产生转换就读专业的想法, 一但没有机会转系, 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表9) 。

统计结果表明, 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18.1%和25%的学生曾有过转专业的想法, 且有63.8%、37.3%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得知识基本没用, 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占到学生总数的17.4%。该结果说明了教育体制中的三方面问题: (1) 理论和实际相脱节; (2) 转系制度不完善; (3) 学校的引导不够力度。

2 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案

学生厌学情绪是目前众多普通高校存在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及时引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贯穿大学始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深入、全面、贯穿大学生活始终的课程, 是倾全校各部门之力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 单凭某一位老师上几堂课, 学生填几张表就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片面和狭隘。每位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应根据个人特点、兴趣爱好、不同的专业, 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心策划, 并结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搜集的各年、各地区、各领域对相关人才需求变化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职业变动及需求预测, 并将预测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教师和学生, 以便及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换句话说,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它担负着对信息的搜集、处理、预测、传递的责任;同时,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个时时变动, 不断调整更新的课程。信息时代, 谁在第一时间赢得了宝贵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谁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获得成功。大学生只有规划出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才能体会到工作带给她们的快乐满足以及成就感, 而且乐趣这一持久动力也会极大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使学生们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瞬息万变的职场竞争。

2.2 加强学风建设

所谓学风是指一所学校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氛围和精神。影响学风建设因素很多, 但我认为学风建设首要推崇师德建设。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 对高校教师素质要求愈来愈高, 高校教师除教学外, 还背负着沉重的科研及服务社会的任务, 如何鼓励一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激励他们把更多地爱心和责任放在学生身上就尤得尤为重要。加强师德教育, 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应放在第一位, 加强岗位培训、师资培训, 发挥老教师传授、帮扶、带动的作用是良策, 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学风的好转和提高。

2.3 制定相应机制, 为学生转专业提供方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加强。因此, 学校应更加完善相应的转系机制, 为那些希望转到自己喜欢专业的学生开绿灯, 行方便, 当然, 这里面需要一系列的配套程序及规范准则, 比如说, 学生转系要有充分的理由, 学校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 结合该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 校方要帮助该生分析他想转到的专业是不是真正适合他, 校方要充分的向学生解释待转专业的课程情况, 以免学生只凭主观想法来为自己转系, 也就是说需要转系的学生在面临这次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千万不要发生转了系以后又后悔或是跟他想象中该系的情况又有很大差别这样的事情。

2.4 完善学籍处理制度

对于学生由于考试不及格而导致的学籍处理, 尤其关系到学生因为学分拿不到而面临降级或延期毕业等问题时, 作为学校一方应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 克服因学习跟不上补考、降级而产生的自卑、自甘堕落、自暴自弃, 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尽早帮助他们重树信心, 跟上学业, 在哪里跌倒就哪里站起来, 而不是一蹶不振、停滞不前。据调查, 基本每年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在校的年级是一降再降,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课业跟不上, 丧失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以后的课程, 形成恶性循环, 毕业时间也是一推再推, 最后, 由于在校时间太长, 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迹象, 学校不得不采取劝退的做法。因而, 及早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出课程落后的真正原因, 防止他们的成绩一降再降, 有极大的作用。

当然, 我认为这其中学籍处理制度应进一步完善起来, 这其中包括提前预警、制定计划、跟踪帮扶、检验考核、撤销预警、奖励进步等一系列举措, 而不是简单的当学生学分已经欠到一定程度了再通知其补考、降级、退学, 到那时候一点挽回余地都没有, 学生就是有弥补的心恐怕时间也来不及了, 所以, 我认为, 应该在学生刚刚有成绩下降的迹象时, 就对该生提出警告, 并帮助该生制定追赶学业的计划, 期间如果条件允许, 配备专业教师或者勤工检学的尖子生进行辅导, 经过努力, 学生成绩在补考的时候如果通过应该给于一定的奖励。

2.5 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必须很好地发现生活, 找到书中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想方设法把理论引向生活, 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给我们的学生。比如说设计类的课程, 那些设计理论固然重要, 但只是滔滔不绝的讲理论, 学生会认为那不如看书。我觉得这类课程可以结合工程实例给同学们讲解,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向同学们生动、直接、有效的传达设计理念和方法。其实, 教师只要多留意生活, 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 就会发现无论是哲学理论、还是工程设计, 在现实的生活中, 到处都有它们的影子, 教师完全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 引导学生去自我挖掘, 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 才会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多管齐下,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厌学的情绪。

摘要:厌学情绪已成为中国很多高校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这种现象在二本、三本类普通高校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连云港某普通高校 (二本) 学生的问卷调查, 从社会、学校、学生等几个方面入手, 剖析了高校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心理原因。并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风建设;完善转系制度, 完善学籍处理制度、理论联系实际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解决办法。

关键词: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对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档案服务工作下一篇:综放工作面生产过程中加安液压支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