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一些学者把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比较,认为恩格斯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在自然观、本体论、哲学视野和真理观上有本质差异。恩格斯晚年对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统一性、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系统详尽地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善和系统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 篇1:

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两人的哲学思想是相同的,没有任何的差别。本文从哲学研究视野方面,从哲学本原命题的表述,从真理观,从对“自由王国”这一概念理解四个方面,阐述了两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与区别,并在这些区别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个体性原因。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不同,是两个哲学家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着差异的具体体现,这种差异并不会影响后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解读,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这种不同与差异,才让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更加深刻。期望本研究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哲学思想

就传统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而言,一般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合并成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很少提及其哲学思想中的差别。关于两人哲学思想的差异研究,对我们正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哲学思想的差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两人的哲学思想区别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在哲学研究视野上,两者存在着差异。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以“超验”为基础,恩格斯却把自己所研究的视野放在“经验”之上。马克思一直以“扬弃”作为自己思想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手稿》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的“扬弃”的本质目的,扬弃是与共产主义息息相关。马克思自青年时代开始,就已经将对现实的应有提出自己的质疑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趋向。这一点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达。现实与思想之间是存在必然的相互转化。这就是说他的哲学研究视野中,早在其青年时期,已经非常自觉地运用超验性的视野来研究问题与探索问题。恩格斯选择了经验作为其哲学研究视野。在哲学构建上,遵循科学的范式,是恩格斯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其物质本体论哲学体系的构建中清晰可见。物质本体论是恩格斯唯物主义思想的实质,而物质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在论特征,而符合常识性是是实在论的重要特点,尤其是在朴素实在论身上,这一特点表现的更加突出。

二、在哲学本原命题的表述上,两者存在着差别。

关于世界的本原命题表述,马克思认为应当以“存在决定意识”来概括,而恩格斯则认为把世界本源用“物质决定精神”来概括更为恰当。这两种表述代表了两人在这一命题上的重要差别。

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并阐述了这一命题的理由。马克思说到:“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因此,“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可以看到当时马克思已经确立了人的存在及人的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这一研究视野,就研究立场而言,他已经超越了唯心主义者,并且为自己的这一超越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对于物质概念的论述与其关于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方面的阐述中。恩格斯用这样一种观点:物质在概念上是抽象出来的,它代表一切物的总和。这就表现出在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中,将物质看成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是与人的存在及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而马克思则将实践称之为“物质实践”。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自身的存在表现在其所处的社会的现实的生活。

三、在真理观上,两者存在着差别。

在真理观上,马克思属于本体论。马克思认为,真理并不是一种狭义的规定,并不是单纯的一种对于客体的一种认知结果,而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本性回归。“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真理是对社会历史本原面目的一种呈现与恢复,是人的自我本性的一种复归。这一观点揭示了真理的本然含义,是大写的“真理”,是本体论的重要体现。恩格斯的真理观属于符合论。真理是指符合认识客体的认识,与认识客体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这一点在其对“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是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恩格斯对于真理的这一认识显然是具有科学逻辑性的,但是这一观点却仅仅停留在了科学逻辑这一结果之上,而没有真正的将人的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提出来。因而是小写的“真理”,是伸不开手脚的“真理”,与马克思的本体论认识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在“自由王国”这一概念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都在自己的论著中使用了“自由王国”这一概念,但是其含义表述却是有所差别的。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得以实现,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规定,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理想王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而在于个体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与矛盾解决。这一观点在《资本论》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马克思对于自由王国的理解与认识,带有明显的“彼岸”性质,是对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最终诉求的最本质阐述。

在恩格斯看来,所谓的“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在《反杜林论》中他对自由进行更深的研究,自由不是脱离必然而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必然。能够把现实存在的必然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使之为人本身服务。恩格斯关于自由王国的认知,是以揭露不可知论观点的不足作为其理论研究开端点,这一哲学思想还无法真正从认识论领域中拓展开来。很显然,这种自由观被束缚在了认识论的狭小空间里,仍然没有挣脱开其经验世界的纠缠,还停留在此岸世界之中。综上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与区别,这些差异与区别的存在,与两人的个体特点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是一个带有浪漫主义情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文学气质的思想家。马克思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为其批判性提供了可能性。而恩格斯则较为倾向于科学家,其自然科学知识广博,因而严谨、理性是其重要的个人气质。也正是因为如此,恩格斯的哲学观点受规范的科学哲学的影响较深。或者可以这样来理解,恩格斯与马克思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具体差别,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成熟与完善的一种思想历程。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哲学思想的差异性研究,有助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解读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何中华.马克思哲学的超验性维度之我见[J].山东社会科学,2003(4).

作者简介

罗楠,女,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4级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作者:罗楠

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 篇2:

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探析

摘要:一些学者把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比较,认为恩格斯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在自然观、本体论、哲学视野和真理观上有本质差异。恩格斯晚年对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统一性、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系统详尽地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善和系统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恩格斯晚年的哲学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和科学性,正确理解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马克思;哲学思想;评价

恩格斯晚年一方面对他与马克思共同创造的新哲学进行系统阐述和完善,一方面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新的状况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创造。一些学者根据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比较提出了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异质性问题,质疑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因此,弄清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的面貌及其理论线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本真精神,正确定位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性的追问

(一)自然观的差异

最早提出这一差异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批评了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恩格斯撇开人的活动去讨论自然自身的运动,是谢林和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一种残余。他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媒介的。只有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才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恩格斯撇开人的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自身历史考察自然,那种自然不属于马克思的研究范围。

(二)哲学本体论的差异

有人认为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在实践,马克思用“实践唯物主义”来规定和称谓自己的哲学。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理论基础地位,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上乃是本体论的革命,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而恩格斯的哲学思考中始终蕴涵着一个传统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立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存在或自然界是第一性的,恩格斯的哲学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体系。

(三)哲学着眼的问题的差异

有人认为,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新哲学观不应该脱离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任何理论问题,撇开人的实践,在纯粹思维或思想领域中从事哲学研究,这样的研究必然会蜕变成经院哲学式的空谈。而恩格斯在对新哲学的思考中,没有为人的问题留下应有的空间。他们认为恩格斯的哲学研究面对的只是“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

(四)真理观的差异

有人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真理决非那种狭义的规定,即不是那种单纯正确地把握了某个客观对象的认知结果,而是指人的存在本身的去蔽。一方面表征为历史的本来面目的恢复,另一方面则表征为人的自我本性的复归,因此,他的真理观是本体论的。而恩格斯的真理观是符合论的,接受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而无法接受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

二、恩格斯晚年对哲学思想的阐述

恩格斯晚年对哲学思想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以及书信中。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章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223。这是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中心命题。随后恩格斯对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理论地位作了论述。“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2]224。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人类开始在本来并不真实存在的问题中寻求答案,在这个颠倒了的世界观和哲学意识形态迷宫中盲目求索和徘徊。“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2]224。“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2]22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225。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从不同哲学立场和角度都触及到了这一问题,但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科学地阐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直到马克思才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由此奠定了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二)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在反对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时,恩格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物质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进行了阐发。“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1]383。“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383。“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39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特定的運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1]399。“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1]400;“这样,物质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1]405。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物质概念作了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3]343。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演化发展也作了系统说明。

(三)关于认识论问题

恩格斯晚年,从唯物主义角度系统阐述了反映论的认识论和符合论的真理观。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恩格斯写道,“在黑格尔那里表现为判断这一思维形式本身的发展过程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就成了我们关于运动性质的立足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2]334。关于感官与思维的关系“我们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最后,接受所有这些不同的感性印象,对他们进行加工,从而把他们综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它”[2]340。关于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2]338;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是由各种纯粹的有限性组成,同样,绝对的认识着的思维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因此,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只能通过一个无限的渐近的前进过程而实现”[2]342。恩格斯还对思维规律作了系统探讨,阐述了抽象与具体、归纳与分析的辩证关系。关于真理问题,恩格斯指出: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感性知觉是否正确性便受到准确无误的检验[1]702。

(四)关于辩证法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阐述了辩证的自然观,并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正是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和不能化解的两极对立,正是那些强制规定的分界线和纲的区别,使现代的理论自然科学带上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性质。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是只具有相对意义,相反地,它们那些想象的固定性和绝对意义,只不过是由我们的反思带进自然界的——这种认识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1]35“。“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的和分别的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1]360,“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他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1]361。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客观世界的辩证图景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2]310,对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范畴作了阐述和说明,论述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2]317。辩证法是黑格尔创造,并由马克思所继承的。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系统完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辩证法体系。

(五)唯物史观理论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积累的新材料,阐述了两种生产的理论。论述了由分工所引发的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阐述了国家产生的根源及基本质。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对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2]24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把社会上层建筑分为两类,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指出这两类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晚年的《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全面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的合力论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了创造性阐发。

三、对恩格斯晚年哲学的评价

(一)恩格斯晚年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差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要给恩格斯晚年哲学作出正确定位,必须正视他晚年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关系,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关于恩格斯晚年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恩格斯晚年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无异质性延续;第二种观点认为:恩格斯晚年哲学偏离了马克思哲学的方向,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发展产生误导;第三种观点认为:恩格斯晚年哲学和马克思哲学有一致之处,也有异质之处,比如:他们经济决定论趋同[3]3。马克思逝世以后,晚年的恩格斯身兼双重的理论角色。他既是马克思哲学的第一解释者,又是进一步建构者。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与建构都是基于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而进行的,可以视为一种理解性发挥。因此,差异必定存在,但二者在主旨与理论取向上没有根本分歧,他们所坚持和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始终一致的。马克思比较注重能动性,而晚年恩格斯注重客观性自然的研究与体系化阐述是与马克思哲学的一种重要互补。

(二)恩格斯晚年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体系

首先,恩格斯晚年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实质。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484。作为科学的哲学学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人们提供比较正确和完整的哲学意义的世界图景,从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为人们正确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恩格斯晚年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范畴体系。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三部著作中,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范畴体系,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运动及其表现形式、意识及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和范畴。第三,恩格斯晚年把辩证法扩展到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开拓了自然辩证法这一新的领域。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晚年哲学的突出理论成就,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评论当代哲学“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把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做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来说,科学变得过于专业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把他们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以至连维特根斯坦,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4]169。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材料和所得到的结论,描绘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各自然科学中的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离开这个部分,就不可能全面地完整地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例如:马克思在其独立著作中,多次使用过“物质”、“单纯的自然物质”、“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等概念,但并未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过系统地论述。恩格斯晚年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了本体论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了体系上的意义和科学性。因此,正确理解恩格斯晚年思想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卡佛.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姜海波,王贵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霍金.时间简史[M].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作者:黄福玉

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 篇3: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认为科技进步和制度变革可以解决社会各种生态问题,并将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置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

人类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普遍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中国爆发了生态危机,那将不只是中国一国的灾难,而必定是国际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灾难[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峻退化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早在一百六十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要求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来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倡导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无论是在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面,还是在人口生产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然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为了满足生存繁衍的需要,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在范围和深度上的不断延展,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变得日趋尖锐,最终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5]

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人类单纯追求近期的、直接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间接的利益,忽视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可怕后果,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对自然认识的失误必然导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从而使自然界的资源受到破坏,自然界不胜负荷[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变革,只有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消除生态危机的隐患[7]。同时他们还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先解决人与人的矛盾问题,必须扬弃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4]120所以说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能动性一个的组成部分,决不能把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剥离出来而谈论自然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想状态应该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因此人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融洽。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结合不同时期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各个时期的生态建设方针和政策,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但他们在有关水利工程、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的论述中却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充分论证了交互、均衡、系统和多元等特性的经济生态思想,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总结出了生态治理的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则认为自然生态保护有利于祖国的绿化,并可以造福后代,因此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集中力量制定了一些必要的生态保护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和《环境保护法》等,使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上了有章可循的保护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生态环境建设思想进行了科学的继承,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思想,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发展,如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主张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在社会构建上提出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在文明形态上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建设。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且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生态危机更是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核心主旨,深刻揭示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撑,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树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尊重客观自然规律。随着我国环境污染范围扩大、自然资源趋向枯竭、动植物物种灭绝、人口规模快速膨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发生,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在不断加剧。而生态危机的治理最终是为了人的尊严和幸福,而不是把人降格为普通一物,不是为了让人对自然保持敬畏;实现人的价值,又必然以尊重自然规律,呵护环境为前提,特别是这两方面要作为一个整体,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一致,人道主义理想与自然主义理想统一[9]。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意味着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更加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自觉地追求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共生和谐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延续和扩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前提条件。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和全面的过程,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危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谈到,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都围绕着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展开,这种扩大化的再生产势必造成生产消费能力的无限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不断深化,必然导致生态和环境问题,使资本主义社会在出现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出现生态危机,即所谓的“双重危机理论”[10]。同时马克思还论证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废物再转为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的循环中”,使“这种废物本身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11]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12]。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愈加的明显,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第三,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双重优势,借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和计划的双重调节,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和具体性保障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起步较早,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比较多,如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均有一些共同特点,即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高,政府对于生态建设投入和支持较多,生态产业发展程度较高,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吸取[13]。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根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依托,争取尽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剑.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3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6]谷炜江.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1,(12):30.

[7]蒋德鸿.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与启示[J].学理论,2012,(15):2.

[8]胡洪彬.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60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0-21.

[9]崔建霞.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J].教学与研究,2012,(5):17.

[10]张忠华,刘飞.循环经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实践平台[J].发展研究,2012,(6):7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7.

[12]刘丹,马晓辉.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1,(5):10.

[13]赵树迪.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

(责任编辑:田 苗)

作者:许营 李玉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马克思哲学教条管理论文下一篇:创新性宏观经济管理论文